西洋哲學史(上):古代哲學到中世紀哲學史

西洋哲學史(上):古代哲學到中世紀哲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史
  • 西方哲學
  • 古代哲學
  • 中世紀哲學
  • 哲學
  • 曆史
  • 西方思想
  • 古典哲學
  • 中世紀思想
  • 學術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部哲學史,涵蓋瞭哲學傢追求真理的奮鬥過程,同時亦是具有連貫性的脈絡曆程,而非隻是各種哲學思想的雜湊。
     
  一個哲學思想體係之建立,往往會受其所處的時空背景影響,因此在研究哲學史的過程中,必須盡可能設身處 地去領略當代的時空背景,纔能更確切知悉哲學傢的思想。
     
  本書的文字力求敘述流暢,清楚地解說古代哲學到中世紀哲學這段時期的思想發展,並擇選數名重要的哲學傢,來做較深入的評介。除瞭可以瞭解這些哲學經典人物的生平曆程、思想主張,同時也能從中發覺,在相同或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他們彼此之間可能存在的師承、推崇、對立、影響等巧妙聯係,藉此建立完整的哲學史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玉體


  1939年(日本昭和14年)齣生於颱南將軍漚汪莊。北門中學、颱南師範、師大教育係畢。1970年獲教育部公費留考,赴美Iowa大學專攻教育哲學,得Ph.D。迴師大教育係服務,並兼係主任、所長及教育學院院長。2002-2008年任考試院考試委員,需在美Columbia、英Oxford及London大學進修各一年。著書數十本,著重在哲學思考者尤多。2008年迴師大退休迄今,仍著書、兼課,閱讀不斷。

圖書目錄

哲學史—導論(序)

壹、古代哲學

第一章 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傢
第一節 西方學術思想的搖籃地—愛奧尼亞(Ionia)
第二節 哲學的先驅部隊
小結

第二章 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
第一節 辯者(Sophists)
第二節 蘇格拉底(Socrates)

第三章 柏拉圖(Plato)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知識論
第三節 「理」論(本體論)
第四節 心理學及道德論
第五節 政治哲學
小結 柏拉圖的影響

第四章 亞裏斯多德(Aristotle) 
第一節 生平與著作 
第二節 邏輯 
第三節 形上學與形下學 
第四節 道德哲學 
第五節 政治學及美學論 

第五章 羅馬哲學 
第一節 斯多噶主義(Stoicism) 
第二節 伊比鳩魯主義(Epicureanism) 
第三節 懷疑論(Sceptics) 
第四節 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小結 古代哲學結束 

貳、天主教(中世紀)哲學

前言 

第一章 教父時代(Patristic Period)的來臨 
第一節 聖奧古斯丁(Augustine)(一) 
第二節 聖奧古斯丁(二)《上帝之城》 
第三節 6-9世紀的神學哲學傢

第二章 教父哲學(Scholasticism),10-12世紀
第一節 共相問題
第二節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神學及哲學的分分閤閤
第三節 神學哲學聯姻
第四節 聖托瑪斯(Thomas Aquinas)(一)
第五節 聖托瑪斯(二)
第六節 方濟派哲學傢(一)
第七節 方濟派哲學傢(二)奧坎(Ockham)

第三章 現代哲學的黎明期
第一節 現代思想的醞釀期
第二節 自然哲學的探討
第三節 第一位現代化的科學傢—培根(Francis Bacon)
第四節 第一批現代政治哲學傢

上冊總結
索引

圖書序言



  一、研讀哲學史的必要性
     
  哲學史的書已指不勝屈,但在漢文天地裏,具研究及參考價值者卻罕見。一來不具「教育」性,因為連最起碼的教育功能也無,文字既不流暢,論理亦不清不楚,作者對哲學之領會力大受質疑。二來無助於「智慧」之提升,漠視哲學一詞,或Philosophy一字之原意—「愛智」。
     
  在力求客觀條件的要求下,又得相對遵守一準則,即盡量不扭麯而持平以闡釋或批判史上的哲學傢。至於哪些哲學傢有資格入選?這又涉及到很復雜的選擇問題。英文著作中頗具權威的哲學史著作,柯普立斯頓(Frederick Copleston,S.J., 1907-1994)該屬其中佼佼者。從1959年開始齣版《哲學史》(A History of Philosophy)共11冊,隻字不提支那人,此一現象必引起支那人的不滿甚至憤怒,但與其發洩情緒,不如冷靜地反省思考。誠如該巨著作者在序言中所提的例,撰述英國史者該詳述英女王伊麗莎白服飾數量呢?還是應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大書特書?二者在全球史上尤其在英國史上的重要性,可以相提併論嗎?就哲學領域而言,哲學史的撰述者難免有自己的一套哲學觀,據此作為選人及擇材的標準。此種「偏見」難免,也不必諱言,更不用誇稱公允無私。在民主社會裏,言論開放,市場供需,在貨比貨之下,品質高下,讀者心中自有一把尺。
     
  史是指時間的流程,古、今、未,三者連成一貫,意義就凸顯而齣。不過,「時」也有長短,有些哲學思考未能「立即」成為時人及接續時代的風潮,卻潛伏成為暗流,識相者相隔數百年之後纔使之重見天日,這也具有「史」意。但若認定今人頗富珍貴之理念,是自古有之,隻是今昔相隔竟然一兩韆年,則不得不引發一種「大哉問」,一來是否該理論自古即有之,二來即令該理論早有祖先言及,為何該哲學觀念種子長久不能萌芽、茁壯、開花又結果?不少支那讀書人鹹認哲學的最高智慧,早有古聖先賢言及,此種心態,骨子裏,是狂妄的自大狂(hybris)作祟使然!
     
  對「史」缺乏認識者稱為「史盲」,此種人不配稱為受過教育者;相同的,若對「哲學」一竅不通,即是「哲學盲」,此種人欠缺人生意義感。「史」加「哲學」而成為哲學史,二者內容相同者甚夥。「史」是由「人」所建構的,該種「人」之中,哲學傢占的份量頗重。曆史是一種變遷的記錄,在演進的流程中,有變,尤其是大變。變,除瞭自然力之外,就是人力的施為,人力當中的精神力及思維力所積聚的知識力,可以掀風作浪,左右人類行為的走嚮。其中,哲學傢扮演瞭極為重要的角色。
     
  過去發生的事,包括哲學思想,都變成無實用價值的古董瞭嗎,隻堪陳列在博物館供今人憑弔乎?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在他的《曆史哲學》(History of Philosophy)第一冊第17頁中說,哲學史的內容,不外乎包括瞭好多已逝的思想係統,你埋葬我,我也埋葬你。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也說過:「形上學使人心懸著一種永不褪色的期待,卻從未能實現該期待」;當「其他學門一直往前推進時」,形上學學者「總是繞著同一個點,似乎未見前進分毫」。懷德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 1861-1947)也有下列一句陳述:歐洲哲學史各學派皆曾領風騷,也都接受過挑戰;其中,形上學係統如同垃圾一般的被丟棄,但彼此卻各不相讓。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令神仙打鼓也會齣錯。曆代哲學傢之見解受到挑戰,這是極其明顯的史實。但史有「鑑」之意,可當教訓用,使今人及未來的人減少錯誤。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種的樹或許枯萎瞭,死亡瞭,但今人及後人就不該重蹈覆轍,卻應栽新種,使乘涼的人更多更久。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此進步就可期。當然,深悉往事者,仍有步入相同錯誤的可能,但史盲,犯的錯誤更多。

圖書試讀

支那的孔子說:「仁者樂山,知者樂水」;這是含有哲理的。道德與知識,是人最大的資産。道德準則,幾乎萬年不變,不動如山。孔子住在支那的山東(無地震);海洋及河流的多變,刺激瞭濱海或河邊人民的腦袋,智慧因之而齣。希臘地處愛琴海,海有大有小,河有長有短。先是大陸型的遊牧民族而後定居耕田種地而産生的文化(culture),與農業有關(agriculture)。由「水」而生的文化是商業貿易型的,城市(city)因之而起,這叫做「文明」(civilization)。「文化」,自然成分高;「文明」,則人為比重大。相對之下,愛琴海的遼闊不如地中海,但地中海比不上大西洋。歐洲的「文明」史,也印證瞭此種客觀環境而生的文明史。文明或文化,由希臘的雅典轉到義大利的羅馬、威尼斯、翡冷翠,然後又由大西洋的大都市如巴黎、倫敦、荷蘭的雷登(Leyden)甚至到美洲新大陸新英格蘭的波士頓,大學史上重要大學地位的替換,恰好符應瞭此種文明變遷。愛琴海濱的雅典大學風光一時,地中海的羅馬大學及亞曆山大裏亞(Alexandria)接棒,巴黎、牛津、劍橋及雷登(大西洋)的大學竄起,加上哈佛、耶魯、哥倫比亞,普林斯頓的大學後來居上。今後是否更大的太平海沿岸都市的大學,如加州的柏剋萊、史丹佛、洛杉磯,日本的東京,颱灣的颱北等,也能爭奇鬥艷,則有樂觀的預期。
 
荷馬(Homer)的史詩,是鑲在希臘文化的珠寶,雖與哲學較無直接牽連,但支配瞭希臘人的人生觀,戰爭英雄的傳記,是希臘受過教育者最耳熟能詳的資料;加上公元前八世紀赫西奧(Hesiod)的詩詞,描述土地貴族的品德,追求正義的倫範,雖較悲觀,卻可視為建構希臘人宇宙論(Cosmology)的基礎。這兩位天纔詩詞作者,都是位於小亞細亞(Asia Minor)濱海的愛奧尼亞人。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係統性的學習路徑。它將西方哲學史分為清晰的階段,從古希臘的萌芽,到中世紀的繁榮,層層遞進,邏輯嚴謹。作者在每一章節都設置瞭引人入勝的引入,並且在結尾處進行瞭精煉的總結,這對於我這種希望能夠構建清晰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簡直太有幫助瞭。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概念”的梳理。他不會簡單地羅列定義,而是會追溯一個概念的起源、演變,以及不同哲學傢對它的不同解讀。這種細緻入微的處理方式,讓我對很多重要的哲學概念都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比如,“理性”、“實體”、“本質”這些詞匯,在讀完相關章節後,我感覺自己對它們的把握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清晰而準確的。這本書就像一位優秀的嚮導,帶領我在浩瀚的哲學海洋中,找到清晰的航綫,少走瞭很多彎路。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期望並不高,總覺得哲學類的書籍會枯燥乏味,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文筆極其生動有趣,他能夠將那些原本可能讓人望而生畏的哲學概念,變得像講故事一樣引人入勝。我仿佛看到瞭古希臘的智者們在集市上激烈辯論,看到瞭中世紀的修道士們在孤燈下潛心研究。書中穿插的許多有趣的軼事和生動的比喻,更是讓我忍不住會心一笑。例如,作者在解釋“懷疑論”時,用瞭一個非常貼切的比喻,讓我瞬間理解瞭其中的精髓。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現象學”的講解,作者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讓我體驗到瞭“意識”的流動和“經驗”的生成。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閱讀的樂趣,那種探索未知、理解世界的愉悅感,是其他很多書籍都無法給予的。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停留在對哲學傢生平的簡單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每個時代哲學思想的社會文化背景。比如,它詳細闡述瞭古希臘城邦政治如何孕育齣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哲學,又如何受到神話和宗教的影響。進入中世紀,作者更是巧妙地將哲學與基督教神學融為一體,展現瞭奧古斯丁、托馬斯·阿奎那等哲學傢如何試圖用理性解釋信仰,又如何在哲學框架內構建神學體係。這種將哲學置於宏大曆史背景下的敘述方式,讓我對哲學的發展有瞭更全局、更深刻的理解。我不再孤立地看待每一個哲學傢,而是能夠看到他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迴應時代的問題,並為後世留下寶貴的思想遺産。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論據充分,引用的史料和文獻也十分紮實,讓我讀來既覺得輕鬆有趣,又深受啓發。對於那些想要瞭解哲學如何與人類文明發展緊密相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絕佳的選擇。

评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進行深度思考。它並非簡單地灌輸知識,而是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探索。作者提齣的問題往往發人深省,比如,“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知識的邊界在哪裏?”、“道德的根源是什麼?”這些問題,都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迴答的,需要我們自己去深入探究。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對比分析,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站在某一方,而是呈現瞭兩種思想的優點和局限性,讓我能夠更客觀地去理解它們。讀到最後,我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而是開始主動地構建自己的哲學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哲學並非隻是少數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它拓展瞭我的視野,提升瞭我的思維能力,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場思想的盛宴!從古希臘那些閃耀著智慧光芒的思想傢們開始,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辯論和探索的時代。蘇格拉底的追問、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邏輯體係,每一步都讓我對世界的認知産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那些關於存在、知識、倫理的深刻討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思想火花,在我的腦海中跳躍、碰撞。作者的敘述功力極佳,他能夠將那些抽象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就像一位慈祥的長者,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一步步深入哲學 G. 穴。我尤其喜歡他對於不同哲學傢之間思想聯係的梳理,那種傳承與批判,猶如一條清晰的脈絡,讓我看到瞭哲學發展的動態過程。讀完這一部分,我對“何以為人”、“何為善”、“何為真理”這些古老的問題有瞭更深層次的思考,感覺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瞭極大的提升。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和自身的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