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Yoji MORITA
圖書標籤:
  • 霸淩
  • 校園暴力
  • 社會問題
  • 心理學
  • 青少年
  • 行為分析
  • 教育
  • 人際關係
  • 黑暗心理學
  • 自我保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本書,讓你我對於他人的苦痛,多一點想像力和同理心。

霸淩,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而是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
我們雖然無法消滅霸淩,
但能製止霸淩。

  霸淩,是身而為人絕對嚴禁的行為。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霸淩。自古至今,霸淩無所不在,從未消失。
從教室到職場、從傢庭到社會,你我可能是沉默的受害者、視而不見的旁觀者,甚至是無感的加害者。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何霸淩導緻自殺的悲劇會一再發生,進而比較霸淩在日本和歐美(美國、英國與北歐諸國)的演變和異同。他提齣「霸淩四層結構」,定義與歸納霸淩的特徵,解析如何將製止霸淩的議題納入公民教育。進一步探討身為社會公民的你我,如何共同構築製止霸淩的校園與社會。

【導讀】
◎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淩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霸淩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淩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纔有找到真正齣路的可能。--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
◎本書由社會學的觀點探討霸淩對個人、社會、國傢的影響,由社會邁嚮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淩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一讀。--李明憲(教育部反霸淩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隻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麵八方而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彭仁鐸(「心地好一點,霸淩少一點」發起人)

◎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齣關鍵的議題深入淺齣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麵認識霸淩的佳作。--彭懷真(東海大學社工係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淩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適閤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森田洋司Yoji MORITA
大阪市立大學名譽教授。1941年齣生於愛知縣,大阪市立大學文學博士。專長為社會學(教育社會學、犯罪社會學、社會病理學、學生指導論)。

譯者簡介

李欣怡
生活中遇到自己無力閱讀原文的好文章時,就會對譯者心懷感激。希望在浩瀚且持續擴大的翻譯宇宙中,自己也能參與堆砌一磚一瓦。

圖書目錄

◎目次
【導讀】問世間「霸淩」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
【推薦序】心地好一點,霸淩少一點/彭仁鐸(霸淩防治綫上求助工具「心地好一點,霸淩少一點」發起人)
【推薦序】霸淩: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彭懷真(東海大學社會工作係副教授)
【推薦序】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李明憲(教育部反霸淩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
【推薦序】從多麵嚮、大視野探討霸淩/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前言 25
第一章 發現霸淩 37
 1 起始於日本與斯堪地那維亞 38
  一九八〇年代的發現 38
  霸淩成為社會問題(或不會如此)的國傢 41
  霸淩在日本:社會問題化 42
  斯堪地那維亞發齣的訊息 46
  歐維斯的霸淩研究和極限 50

 2 霸淩在英國和美國 54
  霸淩在英國 54
  謝菲爾德計畫 56
  霸淩在美國逐漸受到關注 61
  反霸淩法 65

 3 霸淩在日本與歐美的不同 67
  當霸淩超越校園暴力 67
  日本的趨勢 69
  歐美的趨勢 71
  歐美觀點的背景 73
  義大利的懲罰事件 76
  霸淩受害者的責任 78

第二章 霸淩在日本的三波變化 81
 1 第一波:發現霸淩問題 82
  與校內暴力的畫分 84
  協助受害者的因應對策 86
  霸淩定調為惡行 87
  在霸淩第一波中迷失的部分 90
 2 第二波:充實諮詢體製 92
  文部省的緊急號召 93
  心理諮詢體製的確立 96
  心理主義化的日本 98

 3 第三波:霸淩漸趨私密化 101
  教育改革會議的建言 103
  從心理問題到社會問題 106
  中小學學生會的活用 107
  學校脫離過重的負荷 109

第三章 霸淩是什麼 113
 1 霸淩的共通要素 114
  各國對於霸淩定義的變遷 116
  霸淩三要素 119

 2 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 121
  霸淩無隨時隨地存在,但我們能夠製止霸淩 123
  流動性:霸淩的特質 125
  權力資源 130
  做為資源的網際網路 133
  大人言行的影響 135

 3 定義霸淩 136
  受害性 136
  如何讓霸淩造成的心理創傷復原 140
  反覆性、持續性 142
  團體與人際關係的圍欄 143
  親密關係中産生的霸淩 145
  森田洋司對於霸淩的定義 150
  
 4 霸淩的暗黑和隱晦 154
  視野上的落差 154
  惡意形成的暗黑和隱晦 156
  源於善念的惡行 158
  教師視野 161
  傢長視野 163
  文部科學省的基準變更 165
  官方統計調查提供的視野 168

第四章 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製 173

 1 霸淩的明度 174
  延伸自日常生活的問題 174
  正義的霸淩:以規範為名 176
  黑色地帶的霸淩 178
  灰色地帶的霸淩 180

 2 來自內部的牽製 183
  削弱加害意識的因素 186
  教師權威受到挑戰 187

 3 來自外側的牽製 189
  旁觀者也是加害者 193
  日本的霸淩特徵 197
  成為旁觀者就是一種成長? 200
  重新審視問題 203

第五章 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 207

 1 朝嚮集中於「私密化」 208
  何謂「現代型」 208
  私密化社會 211
  正麵與負麵 214
  丸山真男的論點 216
  私密化的悖論 219

 2 新課題 223
  避險的個人化 223
  社會排除的問題 224
  新公共性的構築 227

 3 公民權責教育 232
  英國的例子 235
  法國的例子 238
  德國的例子 240
  日本的公民權責教育 242
  社會聯係這個前提 244

第六章 邁嚮能夠阻止霸淩的社會 247

 1 聯係孩子與學校的「綫」 248
  社會聯係理論 248
  依附 252
  抱負 253
  參與 259
  (對規範正當性的)信念 261

 2 柔性行為責任 263
  日本的育兒風氣 266
  邁嚮新社會 268

後記 271
參考文獻 277
圖錶索引 287
 圖3-1 霸淩者與被霸淩者的親密程度
 圖3-2 教師對於霸淩的因應和效果
 圖4-1 霸淩問題的呈現方式和社會因應的原理
 圖4-2 霸淩團體的四層結構模型
 圖4-3 霸淩仲裁者齣現比率的演變
 圖4-4 霸淩旁觀者齣現比率的演變
 圖5-1 丸山真男的「個人析齣」模式

圖書序言

【導讀】問世間「霸淩」為何物?直叫人身挫心傷
文/吳齊殷(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國立颱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閤聘教授、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兼任教授)
  讀森田洋司的《霸淩是什麼》,就像是在迴顧「霸淩」現象在世界各國的發展曆程一樣,對清楚霸淩現象發展的來龍去脈與不清楚其發展曆程的人們而言,詳讀此書都將會有不同程度的感悟及啓發。
  作者森田洋司的章節安排,大緻如下:
  「前言」開宗明義,有助讀者掌握作者寫此書的微言大義。第一章「發現霸淩」,詳細的鋪展「霸淩」作為被「社會問題化」的社會現象,如何在全世界各個不同文化的社會中,逐一被清楚的「定位」齣來。第二章「霸淩在日本的三波變化」,則順著第一章的行文脈絡,钜細靡遺的闡述「霸淩」在日本社會中的發展曆程及其與眾不同的特性。第三章「霸淩是什麼」,深入剖析霸淩的內在要素與外在環境條件。第四章「來自內部和外側的牽製」,則嘗試說明可能發生霸淩的場域與機製,並「醞釀」及「呼應」作者在第五章,終於齣爐的「獨特觀點」。第五章「私密化社會與公民權責教育」,應該是本書的核心章節,作者於此明確的點齣他對「霸淩現象」洞察,以及處理並最終有效化解「已社會問題化之霸淩現象」的理論主張。終章(第六章)作者再一次肯認他對「人類社會(當然,主要是針對日本社會)有能力最終阻止霸淩現象發生」的信心與樂觀的想望。
  對熟悉霸淩何指的讀者而言,這樣的章節安排,自有其閱讀上的順序邏輯。然而,對於尚不熟悉「霸淩」為何物的讀者而言,依此章節安排順讀下來,可能會有不易掌握作者意圖的「閱讀挫摺感」。對於這樣的讀者,建議或許可依:前言、第三章、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及第六章的次序閱讀,如此,當更能貼近作者發心細寫此書之初衷。
  本書的前半部,作者花瞭許多心思在考證與交待「霸淩」作為「社會問題化」的曆史進程,企圖幫讀者先建立起認識霸淩的背景知識。後半部則著重在深入剖析「霸淩」的問題本質,並透過對霸淩本質的精確掌握,具體提齣實質的「化解霸淩死結」的社會策略。就中,最膾炙人口的精彩之處在於:作者恰如其分的點明日本社會在現代化過程中,所呈現的「社會生活私密化」的趨勢,這趨勢使得「霸淩行為」在缺乏公共監督機製的缺憾下,得以化整為零,以各式各樣的麵貌,肆虐日本社會,造成一些不幸的青少年學生,經曆如「人間煉獄」般的身心苦痛,無以解脫,進而終結己身生命。
  行文至此,讀者或許等不及、不吐不快:到底霸淩何所指?欲得知完整的答案,並沒有捷徑可循,讀者必須耐著性子,詳細一字一句的閱讀第三章,無法一言以蔽之。不過,作者森田洋司確實在書中,給瞭具體的定義指涉:「所謂的霸淩,就是在同一團體內的相互作用過程中,處於優勢的一方,刻意的,或者集體造成他人精神上、身體上的苦痛」。這個定義,言簡意賅,充分點齣霸淩的各項要素。筆者相當認同欣賞本書作者的看法與主張。此定義當中,「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互動」。「同一團體」點齣「霸淩往往發生在相當緊密的小團體(尤其是學校底下的班級)互動當中」,霸淩事件中的「被害者」與「加害者」,往往就是同處某一緊密團體的共同成員,彼此熟稔地套疊在多重的「友誼關係網絡」當中,無所逃遁、隱藏。小團體中的友誼關係,看似平等;其實,猶如成人世界的階層等級分明一般,也是地位高低、上下,界綫分明的。定義中,「處於優勢的一方」,意指在友誼網絡中居上位(高位)的資源使用與分配者。這些位居優勢地位的行動者(青少年)可能藉勢藉故,獨自或聯閤(更為常見)友誼網絡內的其他成員,對特定經「認證」為不閤群者、規約破壞者、害群之馬或僅是不受歡迎者,施加令其在精神上或身體上感受痛苦的「懲罰」。將以上這些說明聚焦在一特定事件上,即構成所謂的「霸淩」。其中,最值得深思的,就是本書作者所歸結的「霸淩三要素」:權力(或人際相對強弱關係)的失衡和濫用、受害性的事實存在以及持續性乃至於反覆性。分彆對應瞭霸淩發生的前因、後果及機製。
  讀者若夠細心,將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看到「流動性」這個概念的討論。作者其實是要提醒讀者:霸淩行為不僅隻會發生在具「特定心性」的行動者身上,而是,身處人類社會團體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在特定的情境下,成為霸淩的加害者、受害者或旁觀者。這個概念太重要瞭,它說明瞭:霸淩行為不是個人層次的現象或問題,而是屬於集體層次的現象和問題。欲從個人心理心性尋求化解霸淩的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將徒勞無功;必須從社會結構的改型切入,纔有找到真正齣路的可能。至少作者這樣認為,筆者亦做如是觀。
  本書的最終章,名為「邁嚮能夠阻止霸淩的社會」,反射齣作者森田洋司對當代人類社會的殷切想望與信心。霸淩會在何時何處發生,吾人無以預知或預測,事實上,它就會隨時隨處「自然而生」。所以,重要的不是:隨時擔憂提防霸淩的現身,而是人類社會有計畫、有步驟的從容對應之。本書作者鄭重提齣:「公民權責教育」的構想,做為對應霸淩的「良方對策」。平心而論,在一個公共性夠強的文明社會,例如日本,它確實有值得一試的條件,吾人亦樂觀其成。然而,以此反觀反思颱灣社會,欲以此「訴諸於培養社會公民,養成具『社會責任』意識的公民行動者」,做為對應霸淩行為的緩衝閥,是否有可能在颱灣社會被實踐呢?情勢不容樂觀,但還是值得期待。畢竟,一個成熟開放的颱灣公民社會,纔有可能由下而上,結構式的構建防護機製,化解霸淩的負麵後果。

【推薦序】心地好一點,霸淩少一點
文/彭仁鐸( 「心地好一點,霸淩少一點」發起人;【網站】http://nobully580.com/;【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cindyfromtw/)

  自從發起「心地好一點,霸淩少一點」(按:二○一五年八月啓動的反霸淩網站和霸淩防治綫上求助工具)以來,透過臉書有不少網友持續私訊,分享著同儕相處的情緒睏擾,不斷纍積的新案例,強迫著我們不斷思考與更新自身的服務,到底能夠如何走進網路世代的內心深處,讓他們能夠更勇敢、更有能力麵對霸淩。
  我們從一個門外漢開始練功,靠的是一股傻勁,為的是實現捨妹Cindy(按:楊又穎,本名彭馨逸,一九九○年十二月四日|二○一五年四月二十一日)的遺願,來自社會黑暗底層的求助與吶喊,比我們想像得多更多。
  網站成立之初,我們麵臨最大的質疑是:「打造一個無霸淩的環境,根本不可能!」畢竟強欺弱的霸淩,是最赤裸的真實人性。的確,就算法治治理嚴謹的歐美國傢,也隻有幾個北歐國傢及美國做到霸淩入法。大多國傢包括日本在內,目前僅能做到公民權責教育,希望不論是當事人和圍觀者,都能以更負責任的態度麵對霸淩。
  隨著反霸淩網站加入愈來愈多工作夥伴,隨著我自己成為一名父親、未來也將成為學生的傢長,立場和心境的改變,讓我和我的夥伴們麵對霸淩的個案感觸愈來愈深,那就是任何社會問題雖然暫時看不到根本解決的方法,隻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凝聚共識,就是一種改變的力量。這個改變的力量是從四麵八方而來,如此一來,過程本身就已經充滿意義。
  颱灣目前麵對霸淩的社會氛圍,類似美國和日本一九八○年代所經曆的過程,認為相較於毒品、槍枝氾濫,有太多更重要的社會問題,比霸淩更迫切地需要解決,因此麵對霸淩這類潛藏不外顯的心理問題,期待透過教育就能達到防治功效。這樣的觀點隨後在一九九○年代被打破,許多案例讓歐美社會開始反思,霸淩問題其實是政治社會課題的源頭,除瞭「救助受害者個人」之外,更要做到「確保社會安全與群眾安寜」。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迴過頭來看看行為責任觀念並不發達的颱灣,尤其是時下年輕人黏著度特彆高的網路、社群,要如何將霸淩的傷害降到最低,建立長期而且係統性的協助機製,增加社會對於霸淩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包容,是身為霸淩防治工作為己任的我們,需要深刻思考的問題。
  透過作者的引導,讓我們快速迴顧瞭日本三十多年來研究霸淩的經驗,以及歐美等先進國傢,從社會學和比較行為學的角度去看待霸淩,給瞭我很深的感觸,原來我們這幾年來的努力,也正在走許多歐美國傢經曆過的道路。特彆是網路世代對社會聯係所帶來的影響,從私密化,轉為作者筆下日本社會進入的「原子化」(atomization),年輕世代對公領域的冷淡漠視,對於周遭發生的霸淩問題旁觀不願插手,都將對霸淩事件的發展樣態、受害者、旁觀者、甚至社會氛圍産生不同的影響。
  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我把這本書推薦給所有和我一樣初為人父或人母的傢長,也推薦給參與教育工作的老師,這本書像是本工具書,讓霸淩防治工作道路上的同行者,都能快速的纍積經驗值,想要多瞭解霸淩的人,或許這本工具書也能幫你瞭解霸淩的人性黑暗麵及行為模式。

【推薦序】霸淩:三個相互關聯的難題
文/彭懷真(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諮議委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係副教授、幸福傢庭促進協會理事長)

  近年來,網路、簡訊、部落格裏的霸淩激增,受害者不計其數,其數據遠超過統計資料。社會問題性質與日本特彆相近的颱灣,也麵對霸淩嚴重的現實。
  在「教育部防製校園霸淩專區」網站(https://csrc.edu.tw/bully/),有各種宣導,卻無法顯示颱灣霸淩問題的全貌。尤其欠缺統計數據,「最新資訊」也是過時的。像是我在五月六日查詢該網站,最新消息停留在三月二十九日,各條新聞多屬政府如何宣導防製霸淩,但是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
  相對的,本書內容豐富,兼顧學理及實務,作者非常用心,找齣關鍵的議題深入淺齣介紹,是指引讀者全麵認識霸淩的佳作。
  根據我的觀察,以下歸納在颱灣常見的三個霸淩議題,分析如何防製的方法,包括:網路霸淩、弱勢者遭受霸淩、性取嚮霸淩。

◎防製網路霸淩:積極作為,纔能避免悲劇
  二○一五年四月,纔華齣眾、知書達禮的藝人楊又穎自殺,直接原因就是被網路霸淩。網路的匿名性讓躲在螢幕後的使用者,隨意敲打鍵盤就成為加害者。各式各樣的靠北部落與恨版,各種酸民文化,透過惡毒的文字、惡意的貼圖、人肉搜索、網路串連。匿名躲在綫上世界的欺淩行為,愈來愈多,各種悲劇,一再令人痛心。
  因網路霸淩而自殺,彷彿呈現一個畫麵:「一位年輕女子在高速公路上不斷被多輛疾駛而過的車子弄得心神不寜、頭昏腦脹,跳下高速公路而死亡。」到底是誰殺瞭她?網路高速公路還是按鍵在網路裏急速奔馳的駕駛?當加害者心存惡念,鎖定攻擊的對象,受害者幾乎難逃魔掌。無數年輕人被網路霸淩,身心受創。我多次呼籲政府要正視,採取積極作為,但政府推託,以緻悲劇繼續上演。

◎保護弱勢者遭受霸淩:溫暖支持,是最後一道防護網
  本書作者森田洋司關心「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一群未被涵括在社會主流體係中的人)現象,如同書中所分析的,霸淩隻是其一,「兒童虐待」「涉及身心的障礙」「拒學」「繭居」「高中輟學」「尼特族」「貧窮」「單親傢庭」「教育和文化資源等的城鄉差距」「酒精藥物上癮者」「有不良行為前科」等,也應正視,更應注意霸淩與這些社會排除之間的關係。我是社會工作者,特彆注意到不同排除之間的相互影響。
  近年來,我帶領幸福傢庭促進協會團隊服務低收入戶、近貧傢庭、身心障礙者、吸毒酗酒者、從事性交易者,在服務過程中,著重關懷兩代。主要原因是這些傢庭的子女在校園之中特彆弱勢,他們容易遭人貼上標簽和成為箭靶。除瞭原本的痛苦,又加上遭到霸淩,多重歧視和壓迫,導緻上學之路格外艱辛。像是颱灣近年來最令人震驚的校園集體霸淩事件,發生在某所特教學校,上百位學生受害,而性侵害的加害者又多是智能較低者。
  從二○一四年暑假開始,協會每年為十八歲以下重度障礙的學生舉辦夏令營,每次三至四周。我們希望提供溫暖的環境給這些成長過程中格外辛苦的孩子,也希望傢長有時間稍能喘息。溫暖、支持、關懷、教育都是重點,希望孩子們體會到人生還是有愛有希望。每次營隊,都邀請比孩子更多的工作人員。在服務過程中,我深刻體會人力的充裕極為重要。針對特教生和貧睏孩子遭到霸淩的防製工作上,充足人力更是關鍵,但是,颱灣做得到嗎?

◎防製性取嚮霸淩:性彆友善,讓每個人安心做自己
  此外,我身為行政院性彆平等會第一屆委員,長期關注非主流性取嚮者的睏境。在校園中,比較秀氣陰柔的男學生或陽剛帥氣的女學生,總是被貼上各種負麵、歧視、偏見的標簽。像是上廁所如此基本的人權,對於這些人來說,都可能是痛苦不堪的壓力。
  在當今性彆多元的時代,男女並不是以「生理性彆」一刀切,有許多學生默默承受無法定位性取嚮(sexual orientation,或譯為性傾嚮)的睏擾。然而,多數同學習慣二分法,以刻闆印象的偏見,欺淩性取嚮並非等同於生理性彆的孩子。一些自以為霸氣威猛的加害者,欺淩個性溫柔縴細的受害者。

  霸淩是許多青少年問題的原因,吸毒、暴力攻擊、憂鬱癥等青少年普遍齣現的問題,都源自於受到霸淩。要關心青少年,必須充分瞭解校園霸淩。
  遏止校園霸淩,還需要以更積極的態度及更有效的手段,社會問題性質與日本特彆相近的颱灣,也麵對霸淩嚴重的現實。本書譯自日文,對於霸淩在日本與歐美等國有詳細、廣泛而且具體的介紹。
  從颱灣社會來看,如何建構「真正友善的校園」是關鍵所在。在我擔任東海大學學生事務長時,總是想到校園固然要美麗,環境更要友善,因而推動一些關懷服務的方案,鼓勵學生多認識及接觸與自己背景迥異的同學。在硬體方麵,設置友善的廁所;在虛擬空間方麵,反覆宣導正確使用網路的觀念。期待有更多行政主管將友善校園放在心頭,視之為比學生成績更重要的工作。對弱勢者友善、性彆友善、預防性侵害和性騷擾,都應該是學校行政的重點。
  本書如果能夠齣現在暢銷書排行榜,使更多人全麵又深入瞭解霸淩,有更多人能關心校園霸淩問題,正可促成「友善颱灣」的實現!

【推薦序】旁觀者正義是重要社會責任
文/李明憲(教育部反霸淩安全學校計畫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與潛能開發學係教授、颱灣粉紅T恤反霸淩運動發起人)

  隻有一次的排擠算不算霸淩?
  一對一的排擠算不算霸淩?

  「一九八五年四月,鹿川同學轉學到某中學,九成同班同學都是同一所小學畢業,鹿川同學較難融入,加上身材矮小,成為霸淩受害者。同年十一月,同班同學以惡意玩笑的方式,在教室設置靈堂為鹿川同學舉辦告彆式,鹿川同學親眼看見同學和老師寫上悼詞的卡片。一九八六年二月,鹿川同學自殺,年僅十三歲。這個事件日後被視為霸淩在這個時期的代錶案例,屢屢被引用。」(引自本書)

  我進行霸淩研究多年,也遇過上述類似的案例,隻是沒引起自殺的悲劇,但被霸淩者一輩子的低自尊卻是如影隨形。
  為瞭喚起颱灣社會大眾對霸淩議題的重視,我也曾發起全颱的粉紅T恤反霸淩運動,但是,颱灣社會經曆瞭數次重大校園霸淩事件洗禮之後,卻僅僅增加瞭對霸淩議題的關注,對於霸淩的理解仍停留在原點,因此,我一直期待有更多的書籍來幫助社會大眾理解霸淩的本質、影響與預防,這本書的內容就提供瞭這種教育功能。
  目前颱灣校園隻要發生學生偏差行為事件,傢長多數會希望學校將其定義成霸淩,並要求校方盡速通報教育部,傢長認為這樣要求,校方纔會重視,卻不知道,不管是霸淩或是偏差行為事件,學校都會同等重視,隻是在後續的輔導方式有所分流,傢長這樣的態度反而使得校方花很多時間去召開霸淩防製小組會議,之後寫報告、迴公文等,使得有些學校會刻意忽略一些初萌的霸淩事件,省得麻煩。
  此外,另一種錯誤態度,則是校方或傢長直接忽略霸淩事件,認為這隻是成長過程必經的磨練,受害者都是因為個人容忍度不足所緻,實在不必小題大作。因此,被霸淩者經常夾在「說」或「不說」的睏境,最後多數選擇不說,這使得霸淩成為「暗夜的哭聲」,一旦傷害被揭開,就如壓力鍋炸開一般,傷人傷己。
  這本書是日文翻譯書,提供瞭豐富的素材,對於霸淩問題提供微觀與巨觀的看法。內容主要由社會學的觀點去探討霸淩對個人、社會、國傢的影響,由社會往「私密化(privatization)」發展的脈絡去看每個人的角色、職責與壓力。作者也整理瞭各國對於霸淩關注的發展情況,當然書本內容還是以日本為主,日本的文化對於個人化與社會職責的壓迫,霸淩發生的機率大,颱灣倒是較不至於有這樣的情形,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值得一讀。
  霸淩研究先驅丹・歐維斯(Dan Olweus)視霸淩為「權力不對等、長期反覆不斷的加害行為」,颱灣教育部則將霸淩定義為「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他人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等行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之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産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産上之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之進行。」
  這些定義都是由結果論或是原因論下手,這本書由各國定義推演,主張應由受害者自行感覺身心的痛苦情形來做為霸淩定義的重要元素,這也提醒瞭我們更該由受害者的角度去思維。
  這本書在最後章節提齣瞭「公民權責(citizenship)」教育,強調要預防霸淩必須由此著手,也就是教育孩子們應履行身為社會成員的行為責任。也就是學校有必要去培育孩子們的「社會責任能力」。這與我不斷提倡的「旁觀者正義」是相同的,見義勇為檢舉加害行為是一項重要社會責任,無言的旁觀者纔是霸淩最大的加害者。這本書是近年來完整探討霸淩問題的書籍之一,我強烈建議教師與為人父母者應該好好一讀。

【推薦序】從多麵嚮、大視野角度探討霸淩
文/楊明磊(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對於霸淩的探討,有高度、有深度、也有溫度的好書。
  能從多麵嚮、大視野角度探討霸淩,所以有高度。
  能清楚呈現涉及霸淩相關人士的錶層與內在心理曆程,所以有深度。
  對於霸淩議題的解決,關切的不隻是遏止或處罰,還包括如何透過處置霸淩的方嚮與策略,讓相關人員、組織,乃至整個社會都從中受益,因為從關懷與溫暖心意中齣發來麵對霸淩,所以有溫度。
  這是一本適閤專業人員、相關機構,以及政府決策者閱讀參考的好書。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瞬間湧現齣無數的畫麵,那些曾經在學校裏目睹的,或者在新聞報道中看到的,關於霸淩的故事,它們像潮水一樣翻湧。但書名中的“從教室到社會”和“暗黑之心”卻讓我意識到,霸淩遠比我想象的要復雜和深刻。它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貫穿瞭我們成長的不同階段,甚至滲透到成人世界的種種不平等和壓迫之中。我好奇作者將如何細膩地描繪這種跨越空間的蔓延,又將如何剖析那些導緻霸淩行為産生的深層心理機製。特彆是“暗黑之心”這個詞,它暗示著一種普遍性,似乎霸淩並非少數人的惡行,而是人性中潛藏的一種可能性,一種在特定條件下會被激發的力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來一種深刻的共鳴,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是否曾在不經意間成為霸淩的參與者,或者被動接受者,甚至是無意識的旁觀者。它應該是一場關於我們自身和我們所處社會的坦誠對話,一次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入探索,一次對我們如何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霸淩這一社會頑疾的嘗試。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讓我眼前一亮。它不落俗套,將一個我們熟悉的概念做瞭極具穿透力的延展。我一直覺得,對霸淩的討論往往停留在現象層麵,而這個書名暗示著作者將深入探究其本質和根源。從“教室”到“社會”,意味著它將揭示霸淩行為是如何從小範圍的群體衝突,演變成影響整個社會結構的復雜問題。這讓我非常期待書中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霸淩現象的比較和分析。而“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更是點明瞭本書的深刻之處。它沒有迴避人性的陰暗麵,而是鼓勵讀者去認識和理解那些可能導緻霸淩的心理動機,例如恐懼、不安全感、控製欲,甚至是集體無意識的冷漠。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為什麼我們有時會無意識地加入欺淩的行列,或者在目睹霸淩時選擇沉默。它應該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一次對社會機製的批判性審視,也是一次關於如何重建人際關係和培育同理心的啓迪。

评分

這本《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的書名就足夠引人深思,它將“霸淩”這個我們既熟悉又往往迴避的詞匯,從狹窄的校園延伸至廣闊的社會,更是直指人心的“暗黑之心”,這本身就預示著一場深刻的自我審視和對社會現象的解剖。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為何霸淩會在不同層麵上蔓延,它不僅僅是欺淩弱小那麼簡單,背後可能隱藏著權力失衡、認知偏差、甚至是被壓抑的恐懼和欲望。書名中“直視”二字,更是讓我感受到一種挑戰,它不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而是鼓勵讀者勇敢地去麵對,去剖析那些在人際互動中,甚至在我們自己內心深處存在的陰影。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自身可能存在的偏見和冷漠,也能幫助我們辨識和理解他人遭受霸淩的痛苦,最終,能夠啓發我們去思考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友善和有同理心的環境。它不應止於批判,更應有建設性的思考,也許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讓我們在麵對霸淩時,不再束手無策,而是能夠發齣自己的聲音,保護自己,也幫助他人。

评分

《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這個書名,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壞人欺負好人”的故事,而是將霸淩這個概念,從一個我們以為隻存在於校園的角落,擴展到瞭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這讓我意識到霸淩的普遍性和復雜性。更令我感到震撼的是“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這句話,它暗示瞭霸淩並非隻是外部的侵犯,更是源於我們內心的某種陰暗麵,一種我們可能不願意承認,但又真實存在的衝動和傾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以一種非常坦誠甚至有些殘酷的方式,去揭示這些隱藏在人際互動中的權力遊戲和心理操控。它或許會讓我們看到,在許多看似正常的社會現象背後,隱藏著怎樣的不公和壓迫。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那些遭受霸淩者的痛苦,同時也能審視自己是否在不經意間成為瞭製造霸淩的幫凶。這本書應該不僅僅是一本揭露問題的書,更應該是一本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改變,去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尊重和充滿關懷的社會環境的書。

评分

《霸淩是什麼:從教室到社會,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這個書名,無疑擊中瞭我內心深處最柔軟也最警惕的地方。我們總以為霸淩是孩子們的遊戲,是學校裏幾個熊孩子之間的小打小鬧,但“從教室到社會”的延伸,讓我警醒地意識到,這種行為的根源和社會聯係遠比我們想象的要緊密和普遍。它可能體現在職場中的冷暴力、網絡上的惡意攻擊,甚至是在傢庭和群體關係中的權力不對等和排擠。而“直視你我的暗黑之心”,更是將問題的焦點拉迴到個體身上,它不隻是指責施暴者,而是邀請我們每個人都去審視自己內心深處那些可能導緻霸淩的種子——嫉妒、恐懼、偏見,甚至是渴望被關注和被認可的扭麯方式。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撕開那些精緻的僞裝,毫不留情地展現霸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動機和邏輯。它應該是一場關於自我認知和人性洞察的深刻旅程,讓我們在理解瞭“為什麼”之後,能夠更有效地去“如何”改變,去消弭那些滋生霸淩的土壤,去構建一個更值得信賴和更有溫度的社會環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