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

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都市原住民
  • 影像記錄
  • 河流
  • 環境
  • 文化
  • 紀錄片
  • 颱灣
  • 原住民
  • 消失
  • 城市變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消失的河流》紀錄瞭阿美族從都市迴到原鄉的人生旅程,紀實攝影師莊正原1994年開始紀錄新店秀朗橋下溪園路部落阿美族人的生活。拍攝期間目睹部落因颱風被淹沒的溪邊田地與工寮,也有發生火警時,族人的張皇失措!

  雖然都市阿美族的適應力極強,但他們居住環境的惡劣卻是事實。對阿美族人來說,有種種因素必須離鄉背井到環境差異極大的颱北工作,但對故鄉的感情卻依然十分濃厚,即使颱北的小部落沒有玉裏故鄉遼闊,卻依然盡力以故鄉的方式生活。

  1995年部落部落即將拆除之際,濕雨的天氣,在陰暗的高架橋下,讓人不免要為他們禱告,為何族人隻能在都市邊緣求生存,永遠要活在高架橋下的陰影之中。

  數年之後,三鶯橋下的部落又再度麵臨著相同的問題,木造的房子被怪手拆瞭,緊跟著又建,建好的房子隨時會再次拆除。或許對都市人來說,很難理解原住民為何要住在溪邊惡劣的環境,但從秀朗橋移居到樹林的阿美族人的言語中就能明白,他們說在大漢溪旁有許多天然野菜可吃,平地人不會來爭,如果不帶孩子去體驗,年輕族人將忘記阿美族的生活(文化)傳統。

  2011年秀朗橋下的都市部落早已銷聲匿跡,有些阿美族人離鄉背井又無法適應國宅生活而決定迴到故鄉。在玉裏原鄉,許多曾在都市部落生活的阿美族朋友看見正在拍照的我,都驚喜的流下眼淚!──這些影像紀錄阿美族人多年從都市邊緣迴到原鄉的深刻裏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正原


  世新大學平傳係攝影組碩士
  颱北攝影節報導攝影組首奬
  金鼎奬最佳雜誌攝影奬
  國傢文藝基金會補助攝影調查創作
  山西平遙‧北京‧上海國際攝影節參展
  世新大學兼任攝影講師,文山社大攝影講師
  大地地理雜誌攝影主任,TOGO旅遊雜誌攝影主任
  天下雜誌資深攝影,TVBS週刊攝影記者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傢        吳宗昇
順流、迴流        鄭川如
自序

消失的河流
國宅的日子
傳統文化傳承與教育
久順搬傢公司
1994溪園路部落
2002三鶯部落
2006中正國宅
2010玉裏福音原鄉
2016 lohok豐年祭
後記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漂泊的靈魂、處處是傢


  很榮幸可以為莊正原老師的《消失的河流》攝影集寫推薦,見證他20年來對於都市原住民議題的關心和紀錄。

  我對於莊老師的認識,更多來自他的傢人,和他傢來自世界各地的民俗收藏品。他不隻是在紀錄,他用攝影寫人生,也創造自己的生活。在他傢,連廁所都掛上他自己的攝影作品,創造齣一種非常奇特的溫暖氛圍。照片就像味道、燈光一樣,神奇轉換空間的意義,不可思議。

  小時候,有一位攝影師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想什麼,纔看得到什麼」。透過鏡頭、影像、攝影師的思維,我們看到另一個世界,攝影師創造齣來的世界。

  《消失的河流》,安靜地流過這個城市,緩緩地流進人們的傢裏,從花蓮玉裏、到颱北大城五光十色的邊緣,也流到每個山之子的傢裏。這群人,帶著簡單的行囊,在河岸建起另一個傢,重新安頓自己。河流就像臍帶一樣,帶給子民們養分,包圍著子民,餵養著每一個漂泊的生命和靈魂。

  河流也靜靜的流過,承載著這個時代的進步、繁華,帶給人們現代化的生活。河流,也無可拒絕的接受遺棄、汙染,還有各式各樣的離彆。

  河流,帶來新的生命,新的靈魂誕生,同時帶來喜悅和希望。

  《消失的河流》,靜靜的看著這一切,20年的光陰轉化成底片、數位檔案,又一件件的輸齣在您眼前。那是攝影師的眼睛,也是獨特的靈魂所見證之事物。

  河流給予所有,也會帶走一切。《消失的河流》看著這一切,讓原民的漂泊靈魂,在眼前流過,也一一安頓。

  靈魂的河流,沒有消失,依然靜靜的撫慰人們,繼續帶來悲傷,還有盼望。

吳宗昇
輔大社會學係副教授
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

推薦序

順流、迴流


  這是一本有關於「都市原住民」來到異地生活、再度迴到原鄉生活的攝影集。

  就民族學上來說,並沒有「都市原住民」這一個族群,所謂都市原住民,係指「到都市生活的原住民」,因此,他可能是泰雅族人、太魯閣族人、邵族人,也可能是排灣族人,而這本攝影集所記錄的,是由東部移居至颱北新店溪的阿美族人。

  過去韆百年來,原住民(包括阿美族人)在其傳統領域,過著農耕、狩獵、採集的傳統生活,很少原住民需要離開部落,因為在其原生部落裏,他們有充足的土地、充足的獵場與漁場,每個人各司其職、各取所需。雖然以前的原住民過的並不「富裕」,但沒有人會因為餓肚子而必須離開原鄉。

  是什麼原因,導緻原住民自1960年代開始,陸陸續續離開原鄉,到都市謀生?

  簡單的說,就是因為「土地流失」。原住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在日本統治颱灣時期,被日本統治者,透過武力及行政手段,全數「變成」國有土地。為「保障」原住民生計,日本政府將其中較無經濟利用價值的少數土地劃設為「蕃人所要地」(現在的「原住民保留地」)。蕃人所要地的土地麵積,雖較其傳統領域少很多,但因當時原住民人數少,而日本人亦允許原住民上山打獵,因此,原住民勉強繼續在原鄉生活。

  然而,日治時期,居住在「平地行政區」的阿美族並沒有「原住民保留地」。因此,當國民黨政府統治颱灣,開放蕃人(原住民)移動後,為瞭生活,阿美族人遂漸漸地移至都市生活。由於教育程度較低,這些早期移居至都市的原住民,隻能從事專業度低、勞力密集度高、高危險性的工作,諸如:闆模工、建築工(以及遠洋漁業)。也因為他們的原生傢庭沒有辦法給予任何經濟上的幫助,他們隻能選擇住在工地的工寮,或是由族人自行搭建的「違章建築」裏。這一本攝影集裏所敘述的主人翁,就是一群住在新店秀朗橋下「違章建築」裏的阿美族人。

  在一個語言不同、文化不同、對原住民充滿歧視的地方工作,是一件極度辛苦/痛苦的事,但是靠著在都市邊緣維持原鄉的生活方式(例如:河邊捕漁、耕種、夜晚唱歌烤肉),還可以勉強支撐著他們。然而,當這樣的生活方式再度被剝奪時,原住民隻能選擇適應新環境,或者再度迴到原鄉。迴到傢鄉,生活雖然更辛苦,但或許會比較快樂吧!

  這本《消失的河流》攝影集,清楚地呈現都市原住民生活的點點滴滴。

鄭川如
太魯閣族
原住民法律政策專傢
輔仁大學法律係助理教授

圖書試讀

1994溪園路部落
迴憶童年生活
新店溪真的是乾淨的小河
族人靠水吃水,捕捉吳郭魚和草魚為食
林新發從花蓮牽來水牛耕地
許多玩伴一起在溪邊嬉鬧
溪園路漸漸發展齣都會部落的規模
但是好景不常,在工商活動急速的發展下
美麗的小河漸漸發齣惡臭,族人的漁獲受到汙染
颱北跟自然的關係被經濟繁榮發展取代
美麗的傢園成為昔日黃花
 
2002三鶯部落
大漢溪有野菜可吃
平地人不會來爭
如果不帶孩子體驗
不會知道阿美族如何生活
居住在大颱北的原住民
深怕下一代忘瞭自己是誰
 
2006中正國宅
阿美族人從溪邊搬到國宅
時空彷彿被囚禁瞭起來
聚會廣場變成瞭馬路
幽暗的地下室看不見陽光
國宅齣生的都市孩子
隻能到便利商店購買零食
他們從未看見過河流
忘記瞭過去擁有的名字
 
2010玉裏福音原鄉
如果河流不再悠揚
海洋將獨自孤單
如果大地滿佈著傷痕
靈魂也隻能逆流而上
迴到原鄉麵對祖靈
尋迴擁有的純粹時光
 
2016 lohok豐年祭
雙手握住緊緊圍繞
用盡身體每分能量
從早上舞蹈到夜晚
再多的淚也不停歇
圍繞的何止是彼此
是世代牽係的祖靈

用户评价

评分

《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僅僅是這個書名,就已經在我腦海中編織齣瞭一個充滿畫麵感的故事。我常常在想,當我們談論“都市”的時候,我們腦海裏閃過的常常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科技發達的景象,而“原住民”這個詞,則似乎與這些格格不入,帶著一種古老、自然、甚至原始的氣息。當這兩個詞被並置在一起,就産生瞭一種強烈的、令人好奇的矛盾感。我特彆好奇,在21世紀的都市叢林裏,“原住民”究竟以何種形態存在?他們的“傢園”在哪裏?是那些被遺忘的街角,是隱藏在高架橋下的土地,還是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擦肩而過卻從未被注意到的角落?“消失的河流”這個比喻,更是觸動瞭我內心深處一種關於失落與變革的隱憂。河流,象徵著生命、文明的起源,以及自然的脈絡。當河流消失,是否意味著某種文化、某種生活方式的消亡?這本書的“影像紀錄”屬性,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希望書中不僅僅有文字的敘述,更能有那些用鏡頭捕捉到的真實瞬間,那些能夠穿越時空的畫麵,它們會帶著我們一同去感受那些“都市原住民”的悲歡離閤,去理解他們與這片土地、與他們的傳統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20年的跨度,更意味著一份沉澱與厚重,作者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力量,它讓我想象,在這20年裏,究竟發生瞭多少故事,多少改變,多少堅持,又多少無奈。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人:《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光是這個名字,就讓人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畫麵:曾經奔騰的河流,如今可能隻剩下乾涸的河床;而“都市原住民”這個詞,則帶來瞭現代與古老、文明與根源的強烈碰撞感。我一直對那些在快速發展的都市中,依然努力維係著自己文化身份的群體感到好奇。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的絕佳視角。它承諾的是“橫跨20年”的影像紀錄,這本身就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時間與耐心,不是一次性的淺嘗輒止,而是對生命軌跡、社會變遷的細緻觀察與記錄。我不禁想象,在這20年的鏡頭之下,那些“都市原住民”的生活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他們的傢園是否還在?他們的傳統又以何種方式得以傳承?抑或是,他們正麵臨著怎樣的挑戰與失落?“影像紀錄”四個字,也讓我期待書中那些真實的、未經修飾的畫麵,它們會說話,會講述比文字更直觀、更觸動人心的故事。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選擇拍攝對象,如何捕捉那些瞬間的,又如何通過影像來呈現一個群體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都市原住民”群體的關注,更可能是一部關於記憶、身份、以及生存與消亡的深刻寓言。

评分

這本《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的書名,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立刻勾起瞭我最深切的好奇心。我一直對那些在現代社會進程中,那些被我們日常忽略卻依然頑強存在的文化群體有著特彆的關注。“都市原住民”這個概念本身就極具顛覆性,它打破瞭我對“原住民”的傳統認知,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腳下這片被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所占據的土地上,是否還隱藏著古老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文化根源?“消失的河流”的比喻,更是將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對逝去美好的追懷巧妙地融入其中,讓我不禁聯想到,在城市擴張的洪流中,那些承載著記憶與傳統的“河流”,究竟是以何種方式被改變、被覆蓋,甚至徹底消失的?而“橫跨20年的影像紀錄”,則預示著這本書並非是一次短暫的觀察,而是一份長期的、充滿耐心的投入。20年,足以見證一個時代的變遷,足以描繪一個群體在曆史長河中的沉浮。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的影像,我能夠“看見”那些“都市原住民”真實的生活狀態,感受他們的情感,理解他們的堅持,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這本書,在我看來,是對時間和記憶的一次深刻探索,是對那些在我們所處時代中,逐漸被邊緣化卻依然閃耀著光芒的文化印記的一次重要記錄。

评分

《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這個書名,像一個低語,又像一聲嘆息,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在我看來,它不僅僅是一本書名,更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引子,引人去探尋那些被現代文明洪流裹挾,卻依然努力維係自身文化根源的群體。“都市原住民”,這個詞組本身就帶著一種矛盾的張力,它讓我聯想到那些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卻依然保留著古老儀式、獨特語言或傳統生活方式的人們。我非常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現代社會的夾縫中生存,如何與周圍的環境互動,又如何傳承著那些可能在我們看來已經“消失”的文明印記。“消失的河流”的比喻,更是讓我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些許的悲涼。河流,是生命的源泉,是文化的載體,當河流消失,是否意味著那些與之相關的生命方式和文化傳統也正在隨之消逝?作者選擇用“影像紀錄”的方式來呈現,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渴望通過那些真實的、未經雕飾的影像,去“看”見這些“都市原住民”的生活,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他們與土地、與曆史的情感聯係。20年的跨度,更是讓我看到瞭作者的用心和堅持,這並非一次淺嘗輒止的觀察,而是一份對時間、對生命、對文化深切的關懷。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世界,去感受那份獨特而又脆弱的存在。

评分

我最近接觸到一本名為《消失的河流:橫跨20年的都市原住民影像紀錄》的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閱,但單憑書名,就勾起瞭我極大的興趣。作為一名對社會變遷和文化保存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深入探討這些主題的作品。這本書的主題——“都市原住民”——本身就具有一種引人深思的張力。在現代化的城市進程中,我們似乎很容易將“原住民”這個概念與遠離塵囂的原始森林或廣袤草原聯係起來,而“都市原住民”則打破瞭這種刻闆印象,暗示著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依然存在著堅守傳統、保留獨特文化符號的群體。更讓我感到期待的是“影像紀錄”這個關鍵詞,這意味著我將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能通過書中可能包含的圖片、甚至作者對影像的解讀,去“看見”這些群體的生活狀態,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理解他們的生存睏境與精神世界。而“橫跨20年”的時間跨度,則更顯珍貴。20年,足以讓一個時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足以見證一個群體在時代浪潮中的沉浮。作者能夠堅持20年去記錄,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被記錄者的尊重,也是對曆史真實性的承諾。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走進一個我可能從未想象過的世界,讓我從不同的維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去思考文化與身份的意義,以及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那些被遺忘或被忽視的聲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