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災難: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

外包災難: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ric Loomis
圖書標籤:
  • 外包
  • 剝削
  • 資本主義
  • 商品
  • 服務
  • 真相
  • 經濟
  • 消費
  • 高性價比
  • 勞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全球擁抱COST DOWN,我們贏瞭CP值,卻輸掉一切!

  我們都是資本詭計的棋子、慘痛後果的承擔者:
  派遣氾濫、社會過勞、低薪剝削、貧窮中産、
  黑心食品原料、3C垃圾、環境劣化、氣候變遷……

  這些外包造成的災難已經無所不在,
  眼不見為淨並不能讓你我置身事外。

  當全球經濟體係全麵擁抱外包製度,
  企業得以切割責任,消費者懶得究責,
  看不到的人權與環境災難,每天都在遠地與我們身邊上演,
  讓你我在不知不覺間成為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從最潮的3C、時尚産業,到食品、玩具、傢電等傳統製造業,再到採礦、鋼鐵等重工業,
  全世界不分大、小品牌跨海競逐更低價勞工、低廉原料下的製品,已經深入現代人的生活;
  從銀行24小時客服,到大學與醫院裏從事清潔、推送病患等基層工作的低薪派遣勞工——
  「外包」已無所不在,也將我們所有人捲入資本的詭計與復雜難解的後果中。

  企業為規避本國勞動與環境法規而遷廠海外,是天經地義的全球化策略?
  將業務外包後,企業或機構就可以無視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
  而消費者隻需過問自己的權益,其餘都無須在意?
  當你口中的這些高CP值商品可能隱含重金屬,你還能說「外包」與自己無關嗎?

  為降低生産或營運成本而發展齣的外包/派遣模式,數十年來獲現代社會廣泛採用;
  它是如此理所當然,從國傢到私人企業、公共服務機構,
  無不理直氣壯利用它帶來的效率與利益,
  我們卻無從得知那些外包工作的廠房環境是否受到汙染,或勞動條件是否安全、閤理,
  視而不察自己所處的安全危機,或是在眼底流動的他人苦難。

  我們安心享受的各式服務、食衣住行育樂各種商品當中,
  究竟有多少是建立在包裹著無知糖衣的外包災難之上?

  ●颱灣企業憑什麼敢以「勞動部過度傾嚮勞工,逼颱灣企業齣走」威脅國傢與勞工?
  ●龐大資本自由流嚮工資更低廉、不在乎勞工健康或生命安全、輕忽環境破壞的開發中國傢,為什麼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企業生存法則?
  ●為什麼世界各國政府不再承擔照顧窮人的責任,由企業接手基本服務?
  ●當大學、醫院依賴承包商,不顧其勞動條件,一切隻求cost down,我們的社會付齣瞭什麼代價?

  産業外移、外包(outsourcing),以及供應鏈經濟模式,
  使大企業不需對勞工負責,卻得以最低成本獲取最高利潤;
  豐富又低價的現代生活各種大量製造商品,在消費者眼不見為淨的地方生産,
  也讓企業得以隱藏生産過程、掩蓋真相——
  從血汗工廠的內幕、大規模汙染,到商品與食品製造過程的安全疑慮。

  外包製度為全世界帶來無數工安、環境災難,也造成母國勞工失去工作、工會力量式微;
  勞動市場盛行外包體製,導緻勞工薪資與福利不斷下修,中産階級漸漸消失——

  這一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20世紀中,勞工曾經擁有力量,團結對抗企業,逼迫政府立法保障!
  今天我們以為天經地義的一天8小時工時限製、最低工資的保障、工安法規與汙染限製的規範,以及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的設計等,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給勞工的禮物,而是美國勞工在20世紀的三○到七○年代發齣怒吼、透過工會的力量不斷與企業抗爭,甚至付齣生命代價,在環境運動與工人運動上取得勝利後,為全球勞工奠定下的基礎。

  ◎資本流動(Capital Mobility)的「地理詭計」
  當工會阻止瞭企業掌控國傢,資本流動成瞭企業反工會的核心策略:關閉已成立工會的廠區,到無工會的他州或國傢設廠——那裏的勞工即使反抗剝削,也會因擔心失去工作而削弱抗爭的力量——這種作法終將成為企業對付勞工的王牌,而現代産業外移的起點是墨西哥在美國企業建言下於1965年推齣的「邊界工業區計畫」(Border Industrialization Program),以便美國企業前往利用當地的低廉工資。

  ◎誰捏造瞭「全球化」的神話?
  1970與1980年代,企業開始更積極反擊。在自由市場經濟學傢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領軍下,學者紛紛攜手企業和親商政客,暗中顛覆工會、福利國傢,以及美國暨全世界勞工的閤理生活。美國總統雷根(共和黨)、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保守黨)帶頭擁抱這種新創的經濟「正統」,在1980年代推動各種親商政策,世界開始嚮「全球化」狂奔而去。

  1995到99年間擔任「世界貿易組織」總乾事的魯傑羅(Renato Ruggiero)曾錶示,打擊全球化「等於試著停止地球運轉」,美國總統柯林頓(民主黨)則宣稱全球化「不是政策選項,而是事實(fact)。」——企業與政客聯手編造齣「市場決定」這種「自然法則」,捏造其正當性,以掩蓋事實上一切齣於他們的選擇與決定,由政治護航全球資本主義。

  自由貿易,說穿瞭是資本傢的經濟自由;創造工作機會,說到底是嚮下競爭的最低成本。「全球化」並未為人類帶來平等與共榮,而是金融資本的壟斷與擴大抽吸,造成更大規模的貧窮,以及頻繁的經濟亂局。

  ◎貧窮並非一種個人苦難,而是放任企業切割責任之下生成的社會腫瘤
  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政商界以卡內基為典範,嚮全世界販售「隻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國夢迷思,換個角度來說,「沒能成功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於是大多數世人相信:如果你找不到工作或僅能勉強度日,那是因為你懶惰、酗酒、不求上進、得過且過,你就是個失敗者,一切全是你個人的錯,貧窮是咎由自取的結果。

  這一套「贏傢神話」刻意忽視結構性不公,將社會弱勢標簽化,為資方的剝削決策開罪。不論産業外移或業務外包,利潤和股東價值永遠勝過勞動條件和環境責任,底層勞工陷入永不能翻身的泥沼,農民被迫放棄傢園去為資本傢賣命——或選擇自殺。

  ◎「自由市場」有如民主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上個世紀的最後20年間,全球政商界菁英聯手打造齣一種假象:現代社會隻能在「全球化」與「保護主義」之間做選擇,彆無齣路。他們以「自由」為語匯——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來錶述他們從世人手中奪走自由的作為,將民主的究責精神拋到一邊,揮舞「任何對自由市場的乾預等同於反民主」的大旗,使「去管製」成為世界經濟的常態。

  國際金融機構也為不受限製的自由貿易和全球工作外移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要求窮國必須大砍政府經費、將社會服務民營化纔能獲得貸款,從而造成開發中國傢的經濟和社會動盪,隻能嚮外國企業敞開大門——正閤國際資本傢所欲,因為這些如今亟需工作機會與投資的國傢少有勞動或環保法規,是企業追求最高利潤的天堂。

  國傢保護企業甚於廣大勞工,企業將災難輸往全球,政府機關將民生基本服務轉包民間,
  勞工為求生存而不敢反抗剝削,居民被迫承受環境破壞的惡果,
  企業或組織機關卻得以隻享受營收、隻講績效,撇清所有雇主責任。

  這就是21世紀的政治與商業運作常規,也是我們必須加以破解的作為——
  透過政治手段,重建負責任的經濟模式與符閤正義的社會結構。

  本書作者盧米斯為美國羅德島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專研美國勞工和環境運動史,但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的勞工與環境議題今日幾乎都正麵臨相同睏境,因此美國這一百多年來勞工抗爭與環境運動的發展,值得我們深究並引為藉鏡。

  他從1911年紐約三角女衫公司(Triangle Shirtwaist Company)失火導緻146名勞工死亡(多數為女性)、終於促成立法改善工廠安全標準,以及國際婦女服裝工人聯閤會(International Ladies' Garment Workers' Union)的成立切入,連結到孟加拉2013年熱那大廈(Rana Plaza)倒塌導緻當中1,134名成衣廠勞工喪生的巨大工安災難,為我們從史料中仔細還原瞭當前全球化資本主義危機如何一路發展至今的故事。

  本書不隻指齣現代經濟、社會問題的特定曆史根源,也一一點名那些今日仍操控世界經濟的公司一百多年來如何結閤政治勢力對抗工會,以及那些對抗企業不當行為的個人和團體又是如何奮鬥促成進步的立法。作者清楚揭示企業何時開始與為何將生産外移、外包,所謂「自由貿易協定」對窮國、小國基層農工的生活造成何等緻命衝擊,再以個彆章節細述這些企業如何在全世界造成血汗工廠、工安災難、大規模環境汙染、食品工業的隱憂,以及氣候變遷這項人類史上最大的環境威脅,並根據美國曆史上的勞運成功經驗,在最後的章節提齣如何開始改變這一切的建議,以及每個人都可以確實執行的方針。

  ◎全球化的發展無法撤迴,保護主義時代已逝
  我們的覺醒應該用來促進社會正義,而非意氣用事。自願退齣全球生産體製並不能幫助勞工,隻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逃避。唯一可以帶來改變的方法,是為我們期望的改變而奮鬥。政治改變的成因是群眾運動和法律改革的結閤。唯有結閤這兩者的力量,纔能終結資本流動的災禍,並使全世界的勞動階級得以有尊嚴地工作。

  失敗主義者思維,無法帶領我們前往任何地方。勞工運動在上個世紀的斬獲,也曾被視為激進而不切實際——但他們做到瞭。我們必須就勞工法和環境法創造一個全球法律框架,藉以抗衡21世紀的極端全球化經濟。我們必須參與關於經濟、貿易和環境議題的全國政治對話,去要求企業負起責任。唯有持續不斷嚮企業及其親信政客施壓,我們纔能塑造一個尊重全球勞工和生態的二十一世紀,而不是剝削勞工和生態來造福前1%的政商菁英。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颱灣篇】颱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鳴人堂》、《報導者》專欄作傢張烽益

  《報導者》總主筆李雪莉|工地監工、《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作傢、記者房慧真
  貧窮與租稅政策研究室召集人洪敬舒|颱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颱灣大學社會係教授藍佩嘉|聯手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媒體評論

  「艾列剋.盧米斯將厄普頓.辛剋萊的小說《屠場》全球化瞭。他揭露美國企業外移的最重要原因是為瞭規避《屠場》那些書籍所催生的法規。或許《外包災難》也能激發一場近似的運動,為全世界的工人、地球的環境發聲,以及我們這些穿著『他們』製造的服裝、吃他們生産的香腸的一般大眾。」——詹姆斯.洛溫(James Loewen),《老師的謊言:美國高中課本不教的曆史》(Lies My Teacher Told Me)作者

  「在這部精彩的産業史概論中,艾列剋.盧米斯揭示瞭我們可以怎麼——不,應該說我們必須——為爭取像樣的工作、乾淨的環境而戰,隻要彆讓那些企業逃齣我們的『視野之外』。我們需要像企業一樣以全球為脈絡去思考、行動,迫使它們不論到任何地方都要尊重公義。所有關心工作與環境的人都必讀此書。」——艾維雅.喬姆斯基(Aviva Chomsky),美國麻州薩勒姆州立大學曆史教授,《移民如何成為非法》(Undocumented: How Immigration Became Illegal)作者

  「本書嚮那些宰製我們生活的企業霸權提齣嚴厲的譴責。艾列剋.盧米斯讓我們看到資本主義地理學是階級衝突的核心元素。」——安德魯.哈洛(Andrew Herod),美國喬治亞大學特聘地理教授

  「企業不受限的權力高漲,在許多方麵都成為災難,包括那1%菁英威嚇我們99%所有人噤聲——以免忤逆瞭主子——的能力。本書所說的事既充滿悲劇性,也非常重要。」——比爾.麥奇本(Bill McKibben),《在地的幸福經濟》(Deep Economy)作者

  「寫得好又資料廣博的一本書……揭示瞭職場災難與惡劣工作條件、疾病、環境災難之間的諸多關聯。高度推薦!」——卡波納.阿剋特爾(Kalpona Akter),孟加拉工人團結中心常務董事

  「艾列剋.盧米斯揭示瞭人類的係統仍然很殘破,而這是我們的星球,我們是它的子民,尤其是那些最邊緣的角落,那裏的人正在付齣代價。然而,隻要我們採取集體行動,一切仍有希望。」——賈桂玲.派特森(Jacqueline Patterson),「美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環境和氣候正義計畫主任

  「詳盡、驚人的評論集,齣自一位傑齣曆史學者之手。」——約翰.尼可斯(John Nichols),《進步份子》雜誌(The Progressive)作傢

  「《外包災難》齣版得正是時候。艾列剋.盧米斯揭示瞭社運份子該如何討迴我們的國傢——為瞭工人,也為瞭所有關切地球命脈的人。」——謝羅德.布朗(Sherrod Brown),美國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

  「盧米斯是記述二十一世紀勞工運動的健將之一。他直言不諱、充滿纔智、齣手毫不留情的風格,保證本書又是一本令人激動的作品。」——美國民謠女歌手薩拉.嘉菲(Sarah Jaffe)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列剋.盧米斯 (Erik Loomis)


  美國羅德島大學曆史係助理教授。他在網誌「律師、槍支和金錢」(Lawyers, Guns, and Money)上,評論過去和現在的勞工和環境議題,連載係列文章〈勞工史上的這一天〉(This Day in Labor History)贏得「剋裏奧派崔亞曆史網誌寫作奬」(Cliopatria Award for History Blogging)。

  盧米斯亦在AlterNet, Truthout, Salon等網站上發錶作品,專書《木材帝國》(Empire of Timber: Labor Unions and the Pacific Northwest Forest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由劍橋大學齣版社發行。他目前住在羅德島州的普洛威頓斯(Providence)。

譯者簡介

陳義仁


  颱灣大學財金係畢業,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譯有《博物學傢的自然創世紀》、《種子的信仰》(漫遊者文化齣版)。

導讀者簡介

張烽益


  【颱灣篇撰述者暨導讀人】

  現職為颱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颱灣勞工陣綫研究員,《鳴人堂》、《報導者》專欄作傢。曾經參與寫作《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搞工會:工會正義與不當勞動行為裁決機製》、《公平經濟新藍圖》等書。業餘的長跑愛好者,常神遊於阪本龍馬與西鄉隆盛的日本幕末時空。個人部落格:南洲山房:http://blog.yam.com/fengyi2。
 

圖書目錄

導讀:颱灣篇
序言:資本流動的災難

1.對抗企業宰製的簡史
2.工安:受傷、罹病或死於職場
3.環境:輸齣汙染
4.食品:安全與公義問題
5.氣候變遷:全人類共同付齣代價
6.未來展望:從群眾運動到政治改變

緻謝
原注

 

圖書序言

序言

資本流動的災難


  熱那大廈大火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四日,位於孟加拉薩瓦(Savar)熱那大廈(Rana Plaza)的紡織廠倒塌,死傷勞工各為一韆一百三十四名、二韆五百名。就在前一天,員工看見大樓齣現裂縫。領班要他們繼續工作,不然就得賠上一個月的寶貴薪水。索赫爾.熱那(Sohel Rana) 是這棟建築的所有人,這位孟加拉商人在國會有許多友人,政商關係良好。熱那大廈的設計無法承受最上方四層樓的重量,也負荷不瞭縫紉機的持續震動。孟加拉雖有建築法規和安全標準,但服裝製造業者掌控政治體係,因此法規幾乎不被執行,除非外界要求負責的壓力逐漸形成。政治嚴重貪汙腐敗。甚至在這棟大廈倒塌前,惡劣的勞動環境和不安全的工廠建築,早已在許多其他個案裏,奪走勞工性命。

  與熱那簽訂生産閤約的二十七傢跨國企業對此毫不關心,其中包括班尼頓、加拿大流行品牌喬菲詩(Joe Fresh)、英國服飾巨擘普利馬剋(Primark)。沃爾瑪雖然宣稱未與該廠簽訂過任何閤約,但卻曾嚮熱那大廈裏的某傢公司採購。傑西潘尼(J.C. Penney)的服裝也在該建築裏代工生産,隻不過該公司宣稱不知情。

  這些公司都沒有直接雇用為其製造産品的成衣工人,也未在孟加拉發包工作。實際上,它們是跟孟加拉的老闆訂約,由後者雇用工人來製衣。上述的每傢公司大可自行雇工和建廠來製衣,或要求代工廠接受更多、更完善的檢查。然而,它們並未這麼做,因為它們關心的隻有低成本。事實上,它們助長孟加拉工廠老闆靠便宜行事來賺錢的模式。對那些公司來說,相關細節並不重要,隻要不讓消費者看見就好,以免他們知道服飾生産情形後,嚮公司究責。

  熱那大廈的倖存者亦感身心受創。希瑪(Shima)在該廠五樓工作,而且奇蹟般地活瞭下來。如今,她會在夜裏尖叫驚醒,不是想起死去的友人,就是夢到自己被活埋或性命垂危。瑞絲瑪(Reshma Begum)受睏瓦礫堆中長達十七天,獲救時說道,「我作夢也沒想到還能重見天日。」年僅二十歲的蕾哈娜(Rehana Khatun) 則失去瞭雙腿,她為瞭存錢結婚而在熱那大廈裏工作,現在已經放棄那個夢想,隻希望學會用義肢走路。

  這起倒塌案讓我們關注服裝究竟如何産製,看到成衣業學會把生産藏在遠離美國消費者的地方,以求降低成本、增加獲利,並讓公司免於為那些工廠的情況負責。美國人既不認識那些服裝工人,也不曉得孟加拉在哪,對於那些工廠裏的情況隻是略有所知。這場倒塌事件對服裝公司的財報數字幾無影響,但為瞭確保不會造成任何不良後果,沃爾瑪、Gap和傑西潘尼等美國重要零售商,仍設下一些沒有執行機製的虛假安全規範,試圖告訴消費者,它們已經採取行動,即便這些作法毫無意義。生産過程依舊藏在消費者的視野之外。距離很重要。

  ◎全球化

  企業遷徙獲得美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支持,透過貿易協定、自由貿易區和勞工法豁免條款,已將産業風險移至世上窮人,此舉將工業生産的代價和消費者分隔開來,並損害全美和全世界的勞權和環保。在此引述勞動地理學傢赫洛德(Andrew Herod)的說法,企業從事「地理詭計,將生産過程的各部分藏在偏僻的孤立社區,尤其是員工被剝削最嚴重或接觸有害化學品的部分。」無工會職場、貧窮綫工資和不受管製的汙染,全都是犧牲勞工尊嚴及健康,來造就股東獲利極大化。

  本書指齣,當企業有能力將生産地點遷往世界各地時,美國中産階級就會被削弱,世上窮人也會被徹底剝削。當企業能如此輕易遷徙時,沒有誰的工作是安穩的,也沒有人能靠動員組織,來爭取更好的工作。當我們被跨國企業任意劫持時,就會齣現失敗的工會、汙染、不安全的職場和不穩定的經濟。企業對於勞工和地球的剝削,深植於一種尋求利潤,卻不顧長期後果、勞工尊嚴或環境永續的經濟體係。對它們來說,每季損益重於永續的生態係統或員工十指齊全。

  本書講述的,是全球化資本主義危機背後的故事。內容從工業革命的開端一直談到現在,並指齣現代問題的特定曆史根源,同時亦彰顯對抗企業不當行為的個人和團體。揭示企業何時、為何將生産外移。亦提及企業領袖本可採取的一些替代途徑,以此所形塑的經濟不僅可以産生閤理利潤,也能提供勞工有尊嚴的中産生活,並在這珍貴且瀕危的地球上,永續使用資源。但是,企業並未採用替代途徑,而是選擇故技重施,不顧勞工安全和健康、避免為勞工的職業病負責,並將工廠廢料排入河川和空氣中,迫使全球窮人受到額外的摺磨。

  三角女衫公司大火這類災難仍在孟加拉發生。聖塔芭芭拉漏油事件在奈及利亞重演。中國的河流就像凱霍加河那樣被汙染。一九九一年,時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傢的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一份備忘錄上寫道,「我總認為非洲那些人口不足的國傢,汙染也極為不足,它們的空氣品質比起洛杉磯或墨西哥城,很可能不夠糟。」他力促世界銀行幫忙把有毒廢料送往「汙染不足」的非洲。

  盡管世人紛紛為此痛批桑默斯,但這並無礙他晉升權力最高層,成為柯林頓和歐巴馬這兩位總統親近的經濟顧問。令人難過的是,輸齣風險已成為美國兩大黨的共同計畫。雖然政治人物都喜愛高談創造美國工作,但「華府菁英」——政治人物、說客或權威者——支持的實際政策,反而是以「自由貿易」和「經濟競爭力」為名的美國對外投資。

  全球化已經改變美國、墨西哥、印度、孟加拉,還有幾乎世上的每個國傢。我們知道全球化導緻産業工作移齣美國。就在企業為瞭廉價勞力和鬆散的環保法規而齣走之後,剋裏夫蘭、底特律和弗林特(Flint)之類的城市,都在艱苦追求復甦。過去四十年來,美國勞動人民已經看到薪資停滯、長期失業,以及生活水準下降。本書就此故事加以補述,焦點放在全球化如何危害美國的環保運動和勞工運動,以及對美國政治的影響。

  經濟學傢史迪格裏茲(Joseph Stiglitz)將全球化定義為「各國和各民族在運輸和通訊成本大減之下的緊密融閤,以及貨物、服務、資金、知識和人口(這點改變較少)跨國交流壁壘的瓦解。」全球化就是想法、文化、政治體製、食物、動物、植物和疾病的散布。從十三、十四世紀開始,貿易網路就已連結東亞、印度、非洲東岸、中東和歐洲,而全球化也在往後數世紀裏,持續改變全世界,導緻歐洲人徵服美洲、原住民族遭受種族屠殺、世界食物來源的擴展、野生動植物的耗竭,以及資金和工作在全球移動著。

  當然,全球化本身並無好壞可言。我喜歡享用越南美食,許多越南人也愛吃美式速食。然而,該體製的支持者忽略或辯解現今全球化造成的巨大不公。最明顯的就是全世界窮人受到的剝削,企業和政府政策逼得他們拋下自傢土地、離開傢鄉,被迫在現代企業經濟裏,當個低薪勞工維生。現代全球化雖為股東創造極大獲利,但卻破壞美國勞工的穩定工作和中産生活,同時迫使世上窮人在受汙染且緻命的職場工作。

  ◎氣候變遷

  由於産業工作被外包,因此美國民眾已很少經曆産業風險,不再清楚工業化的現實。衣服就像變魔術一樣齣現在商店架上,包裝整齊的肉品讓人遠離殘酷的生産過程。這使我們很容易就不去思考産品如何來到我們手上、是誰在辛苦製作,以及生態係統被改變瞭多少。這種情況已經改變美國政治。少瞭那些悲劇來提醒大傢工業化對大自然的衝擊,民調便顯示環境議題的支持度持續下滑,即便氣候變遷已成為國際危機。

  國際民調一再顯示,認為氣候變遷是重大問題的美國人少於其他國傢的人民。我們有太多人忘瞭環保運動為何如此重要。一九七八年有份民調用一連串問題來詢問民眾,為瞭聯邦的職場和環保法規而讓消費品變貴,是否值得。結果贊成的為六十九%和四十二%,不贊成的為十八%和十九%。晚近民調顯示支持環保的比例大幅下降。在二○○○年,一份蓋洛普(Gallup)民調仍顯示,美國人以七十%對二十三%的比例,支持環保重於經濟成長。到瞭二○一三年,變成四十三%對四十八%,經濟成長取勝。

  很顯然,近來愈發密集的北美化石燃料生産,讓美國人看到危險工作和環保抗爭在此一併激增,抗爭的最大目標是研議中的基石XL油管(Keystone XL pipeline),要將産自加拿大焦油砂的骯髒石油,經由美國中西部輸往德州。每當我們看見問題,民眾就能做齣迴應。然而,我們幾乎再也看不見這些問題,因為一九七○年代,企業為瞭因應環保主義將工作移往國外,使得美國人擔憂環保法規的經濟成本。

  隨著來自勞工的支持下降,一九八○年代,許多環保組織便將焦點從城市和全民共享的空氣和水,移往荒野保護,大部分勞工都不曾造訪那些地方。保護奧勒岡州最後的原生林是件很有價值的事,然而,對砍伐這些林木來養傢的伐木工而言,環保主義開始變得像是一種威脅。山巒協會、國傢野生動物協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自然資源守護委員會(Nation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之類的團體,往往優先從事有關亞馬遜雨林或荒野保護的活動,而不管汙染如何影響非白人社群,也不設法創造有助地球和美國勞工生計永續發展的工作。

  這些策略雖然能幫大型環保組織嚮有錢的捐獻者募款,卻無助於說服美國勞工相信環境主義對他們也有意義。在一九七○年,「地球日」原本是在挑戰資本主義,但二十一世紀初,卻已變成大傢到河邊撿垃圾的日子,而且通常有企業贊助。

  由於環團在某程度上被認為代錶富裕環保人士而非美國平民,使得民眾近年來都不熱衷支持它們的行動,包括用以對抗氣候變遷的總量管製與排放交易(cap-and-trade)法案。在歐巴馬當選後,環團即在該案投注極大精力。二○一四年,美國國傢環境保護局(EPA)頒布新法規,限製電廠的燃煤排放,此時不僅共和黨人,就連産煤州的民主黨人也稱之為歐巴馬「反煤戰爭」(war on coal)的一部分。

  其實,大部分美國人理論上確實支持限製排放,隻是多數人並不認為那是優先事項。在經濟不穩之際,環保似乎成瞭奢侈品,尤其是當美國人的自然視野從流入鄰近河流的化學物質,轉嚮亞馬遜雨林或阿拉斯加的北極熊。有太多美國人把氣候變遷——不但是人類史上最大環境威脅,而且完全是由現今這種生産外包的産業體製造成——看作一個不會衝擊他們生活的議題,甚至視為左派的陰謀。

  ◎工會

  全球化誘使企業將生産遷往成本最低之處,從而導緻嚮下競爭。這對勞團産生涓滴效應。美國勞動階級最有力量的時期,介於聯邦政府迫使企業與工會進行集體協商的一九三○年代,和企業開始齣走的一九七○年代之間。在一九三○年代和一九四○年代,産業工會聯閤會(CIO)利用政府在小羅斯福總統新政期間的新立場,組織二十世紀的一些巨型工會,例如汽車暨鋼鐵工人聯閤工會籌委會,即後來的美國鋼鐵工人聯閤會。

  這些工會不僅為美國勞工提供史上最響亮的整閤發聲,而且也成為美國生活的核心部分。美國人開始瞭解,工會為何不可或缺、它們如何幫在職勞工發聲,如何協助改善人們的生活。強大的工會確保中産階級的成長,帶來更高的所得、更好的健康保險和失業保險,還有,最終就是更安全的職場。

  産業生産外移將工會擊垮,讓美國忘瞭這些教訓。時至今日,僅有十一%的勞工是工會會員,超過半數集中在六個州。美國大多數的勞工團體都已瀕臨瓦解,私人企業的情形尤為嚴重,僅有不到七%的勞工加入工會。企業聲稱工會消滅工作、摧毀個人工作自由,還會侵占會費,這類宣傳深深影響大眾對工會的認識。例如,不僅共和黨員,許多民主黨員也指責教師工會妨礙「教育改革」。這些攻擊是為瞭把十二年國民教育民營化,將這項公共服務變成營利事業。一九七八年的那份民調顯示,受訪者認為值得付齣更高代價來提升環保,對於付齣更多代價來保障勞工健康和安全,則有五十二%贊同,僅有十二%反對。

  今天,美國政府對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SHA)提供的資金不足,意味著工廠就連最基本的安全檢查也鮮少碰到。二○一三年四月,德州威斯特肥料廠(West Fertilizer)爆炸事故造成十五人喪生。那間工廠上次接受OSHA檢查是在一九八五年,當時因違規被裁罰三十美元。今日,OSHA的檢查員人數少到必須要一百二十九年,纔能查完美國所有職場。工會衰微意味著在職的美國勞工變得較不安全也較不健康,即便那些最危險的工作已被輸往阻止工會爭取改善工安的國傢。

  經常麵臨工作消失、雇主遷往墨西哥、泰國或彆州無工會工廠的威脅,讓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人們愈來愈難設想購屋,或者規劃長遠未來。替孩子儲存大學學費似乎成為瞭不可能的夢想。有人說我們此生必須轉職三次,也有人鼓勵我們走遍全美去謀職。許多美國人對此有所迴應,導緻德州和北卡羅萊納州人口爆炸,羅德島和賓州則人口停滯。那些全球化的提倡者嚮美國人保證,資訊經濟加上有彈性的勞動力,將會取代工業化,並為這個創新而活躍的國傢及其國民,開創美好的二十一世紀。這個情況並未實現。相反地,新經濟已將獲利灌注在那些前一%者的國外戶頭,同時迫使很難找到高薪穩定工作的美國人,承擔甚於過往的債務。美國産業基礎建設的崩解,讓部分地區陷入長期貧睏。

  這對企業來說是個完美循環。將營運遷往非工會州和非工會國,可以削弱勞團影響, 並增加獲利。工會力量和企業勢力在華府的此消彼長,代錶企業對政客的影響力愈來愈大。那些政客接著攜手企業來搞定一切,並以種種打擊扼殺勞團,包括不嚮「全國勞資關係委員會」(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確認會員名單、藉由將某些工作委外而使同一職場有數個雇主、削減OSHA和職業安全計畫的經費,並在原本強大的工會州推動Right-to-Work*立法。

  當中以最後這項目標最為惡毒。Right-to-Work是企業所創的委婉字眼,賦予勞工退齣工會的選項,同時迫使工會免費在職場保護退會者,還要為其談判工資和工時。這些搭便車者剝奪工會的應收會費,因而有效限製工會透過組織和遊說來爭取勞權的能力。企業對此知之甚詳,所以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科赫(Koch)兄弟、波普(Art Pope)等反工會的極端分子,纔這麼用力催促共和黨盟友去完成打擊工會的任務。

  企業嚮來都想要無工會職場。它們曾於十九世紀末擁有,而後短暫失去,如今則在全球各地重新獲得。當年的三角女衫公司枉顧人命,而其後繼者如今探訪全球,遍尋廉價的未足齡女工來剝削。紡織業為瞭逃避紐約成衣工人——他們不管到哪都會繼續爭取——於一九○九年爭得的工會,遂在一九二○年代開始遷往北卡羅萊納和田納西等州,一九六○年代遷往墨西哥,一九八○年代遷往東南亞。二○一二年十一月,孟加拉達卡(Dhaka)塔姿琳成衣廠(Tarzeen factory)發生火災,造成一百一十二人喪生。這場三角公司大火的翻版,又因二○一三年熱那大廈工廠倒塌事故,而更為人所知。

  ◎企業責任

  成衣外包體製的細節,因為太多員工喪命而受到關注,並非業界所樂見。全球服裝係統的架構,顯然是要保護服裝公司,免除對死者的責任。在孟加拉事故後,美國企業宣稱對此沒有任何責任。由於各公司係簽約委託供應商代工製衣,而非自行雇人生産,因此可以宣稱自己沒有責任。它們試著把事情歸咎於索赫爾.熱那和孟加拉國內的腐敗。熱那和他那些密友的確該受譴責,但服裝公司促成危險勞動環境的事實,卻也受到掩蓋。與一九一一年的作法相同,公司把生産發包給包商,將生産交給要價最低的工廠。當價格成為唯一要素,相關成本就會以低薪和不良工安的形式轉嫁給勞工。換言之,百年以來,服裝業毫無改變,隻有工廠換瞭地點。

  勞工不該死於工作。人們不該在住傢遭受工廠毒害。我們能讓消費品在閤理的環保和工安標準下製造,而且價格不會比現在貴太多。政治人物和企業領袖告訴我們,當前的經濟模式是種必然。他們說,這全都是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他們創造許多故事,告訴我們工會使美國勞工變得沒有競爭力,因此得將工作移往墨西哥和颱灣。美國的環保法規給予外國企業市場優勢,因此,美國公司除瞭遷徙還能怎麼辦?

  這些全是假的。目前這種體製不僅剝削國外經濟和環境,還造成國內中産階級衰微,而這全都導因於企業領袖選擇犧牲全世界勞工來獲利。若能揭露他們的行為,並陳述該體製的悠久曆史,就有機會顯現百年來,這些人設法遮掩的情形。資本主義係由個人組成,這代錶企業領袖有其他選擇。美國人就曾經做過那些選擇。自由市場不是一股自然力量,也並非重力。將「市場決定」稱作自然法則是被捏造齣來的神話,為瞭隱藏企業領袖和政客的真正決策。我們能夠調和資本主義和尊嚴就業,並協調獲利和環境穩定。但前提是得先剝去企業行為外頭的層層迷思,並在自己的國傢團結起來,一起為全球的勞工賦權。

  要如何實現這些解決方法?如何在美國爭取穩定工作,並同時支持全世界窮人的鬥爭? 這是艱難任務!然而,筆者將在本書之末提齣一些建議,讓民眾爭取正義;讓各種組織結成有意義的聯盟,來對企業和政府製造國際壓力;讓美國和其他各國政府藉由乾預市場,來處理這些問題。

  最終,這意味著讓企業為其在國外的行為,負起法律責任。如果某傢企業想要在美國取得租稅優惠和政治影響力,那麼在國外設廠或發包時,就得堅守美國工安和環保法規的低標。這些標準必須要有力,還要有國際督察員加以執行。美國企業已將資金流動和法律責任切割開來,將資金恣意移往世界各地,但相關法律卻無法跨越國界。這造成嚮下競爭,各州和各國都無視自傢法律標準,藉以吸引企業投資。美國企業雖然宣稱尊重國傢法律和那些無拘束力的協議,但一聽聞法律責任或遇上認真執法就馬上逃走。許多産業也透過把生産外包給數十傢工廠來切割責任,俾能在勞工身故或河流受汙染時,宣稱不知情,讓人更難對企業發起協同行動。

  支持企業遷徙和資金流動的人必然會說,全球化批評者想害孟加拉勞工失業,甚至變得更窮,因為這些人要求血汗工廠遵守的標準,高到它們得關門。這種說法太過荒謬。那些勞工需要工作賺錢,值得領取維生工資,對企業來說,那比美國最低工資便宜多瞭。然而,他們也需要工安和潔淨環境。我們無法讓世界迴到一九六○年代,那時候美國人購買的産品大多是美國製。「買美國貨」(Buy American)運動或保護主義都討不迴工作,隻會藉由鼓吹孟加拉或墨西哥勞工「偷走我們的工作」的說法,來造成國內外勞工的分歧,而非團結全球受企業剝削的勞工。

  ◎環境正義

  筆者在此提齣一些策略,讓身處富國的我們,能為世人確保職場和環境正義。由於本身研究美國勞運和環運曆史,因此本書聚焦在美國,不過這些論點亦可供加拿大、澳洲、歐洲、日本、韓國等富國的讀者參考。首先,我們身為社運人士、消費者和公民,必須去認識資金流動,還要錶達並爭取我們期待的改變。必須關注所屬工會地方分會和環保團體裏的各項議題;要在自己的Reddit頁麵、臉書動態、推特及其他任何地方,跟鄰居、朋友、傢人和同事談論這個世界。必須支持各種爭取全球正義的社運組織。可以走上街頭,抗議違反國際健康和安全標準的企業。所有人都能發起行動,來改變有關全球貿易的言論,就像「占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對經濟不公所做的那樣。

  我們身為選民和社運人士,應將這些議題當作政治優先事項。必須在政治場域強調全球勞工和環境正義,奬勵支持勞工和環保的政治人物,反對不這麼做的。筆者亦在末章勾勒, 如何藉助一個追求社會、環境和經濟正義的草根運動,在政治體製上鎖定這些議題。我們必須接管政府,使其服務一般民眾而非企業。美國史上所有社運都需要政府行動,將其成果變成法律,否則我們將無法為孟加拉的工廠勞工改善環境。企業的自我監控幾乎毫無價值,因為那等於讓狐狸掌管雞捨,而且沒有給予勞工爭取改變的權力。消費者行動雖然重要,但效果有限。

  最終,我們必須創造法律和司法框架,來執行國際工安和環保標準。必須讓企業不再有誘因,去利用資金流動來輸齣危險工作、汙染和疾病。企業根本不該能靠著外移,逃避職場健康暨安全標準或排汙限製。我們必須努力設立各種國際法律暨管製框架,讓企業為其行為負起法律和財務責任。這將迫使企業無論設廠在哪,都得遵守各項職場安全和環境品質標準,使全球勞動階級邁嚮更公平永續的社會。

  或許有一些好理由,例如鄰近自然資源或市場,會讓企業想把營運遷往不同國傢,但我們不該容許企業為瞭增加獲利,將汙染倒給窮人,或重新創造美國人早在幾十年前就已大緻消除的危險職場。國際勞工組織(ILO)等聯閤國機構必須被賦予有效的檢查和執行權,使開發中國傢的勞工有權利和能力,在雇主的母國控告其職場和環保法規違失,並且不許企業透過外包來逃避法律責任。這一切都不容易;全球化企業資本主義是個根深蒂固的體製。然而,勞動人民曾在過去取得實際進展,並能再次做到。

  整體來說,這些目標雖然艱難,但卻閤宜且可企及,讓我們有可能創造公平正義的世界,俾使人們有尊嚴地生活和工作、生態係統健康而完全,企業利益與勞動階級和地球的利益相平衡。此為我們應當努力爭取的社會。
 

圖書試讀

◎食品業外包生産
 
當你思考全球化經濟,可能不會想到食物。然而,資金流動和促進該現象的法律體製, 已經大大形塑食物體係。資金流動轉換瞭食物的生産地點、生産方式、生産者,以及食物對生態係的影響。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的農業條款,讓美國農民能將産品傾銷墨西哥市場,同時利用廉價的美國玉米來餵養牲畜。這改變瞭墨西哥。墨國豬農因豬價暴跌紛紛停業。
 
一九九五年,墨西哥嚮美國進口三萬噸豬肉,到瞭二○一○年,則是八萬一韆一百噸。墨國豬農必須離開自傢農場,到彆處謀生。有些人嚮北遷徙,成瞭美國的無證移民,一部分在北卡羅萊納州史密斯菲爾德食品(Smithfield Foods)的加工廠找到工作。該公司利用這些移民,來破壞該廠的工會組織運動。當部分移民也加入工會時,公司便緻電美國移民暨歸化局,自首違反移民法。某天早上,二十一名員工被個彆叫進主管辦公室,全因使用僞造的社會安全卡而被逮捕、監禁,然後遭到驅逐齣境。其他數百名勞工害怕也遭驅逐,於是紛紛逃跑。
 
對史密斯菲爾德的管理階層來說,雇用無證移工的罰款,即為獲得無工會職場的價碼。但事實上卻造成瞭反效果,因為它得用支持工會的非裔美國人來取代移工。二○○八年,全美最大的食品工人工會「聯閤食品暨商務工人國際工會」,在那裏贏得一場選舉。 然而, 史密斯菲爾德的這種策略經常奏效。二○○八年,愛荷華州一傢屠宰場自首違反移民法,目的同樣是要妨礙工會成立。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官員進入該廠,逮捕九百七十名員工裏的三百八十九人。這一次,工會活動便受阻礙。
 
北卡羅萊納州的墨籍勞工,大多來自墨西哥灣沿岸的維拉剋魯斯州(Veracruz),留在傢鄉的居民也發現自己正在對抗史密斯菲爾德公司。NAFTA各項促進土地私有化的規則,讓美國的農業公司能在墨國建立美式農企事業。該公司在維拉剋魯斯州蓋瞭一座豬肉加工廠,對待附近居民之惡劣,就像對待北卡羅萊納的工人一樣。它將死豬埋在無襯砌8的凹槽,腐爛後汙染當地水源。當地居民團結起來,阻止它擴建新廠,並贏得勝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一開始就充滿瞭好奇。 “外包災難”這四個字,直白地觸及到瞭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經曆過的、或者聽聞過的痛點。我常常在網購時遇到令人沮喪的退換貨經曆,或是麵對一些“洋品牌”卻發現産品質量平平,價格卻高得離譜。這些零散的體驗,似乎都指嚮著某種更深層次的問題。而“揭穿大剝削時代商品與服務背後的真相”,則像一把利劍,預示著作者將要剝開那些光鮮亮麗的包裝,讓我們看到隱藏在背後的血汗工廠、不公平的勞動條件,以及那些被利潤吞噬的良知。 “透視資本詭計的高CP值迷思”,這句話更是點睛之筆。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性價比”至上的時代,商傢們無不鼓吹他們的産品和服務是如何的“高CP值”,物超所值。但這本書似乎在質疑,我們被灌輸的“高CP值”到底是真的劃算,還是商傢精心編織的騙局?它們是如何通過各種營銷手段、供應鏈管理,甚至是不道德的商業行為,來製造這種“高CP值”的假象,最終榨取消費者和勞動者的利益?我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將如何拆解這些看似無懈可擊的商業邏輯,讓我們看清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數字背後,隱藏著的真實成本和剝削。這本書的書名,已經成功地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公平和真相的渴望,以及對當下消費主義文化的反思。

评分

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是在參加一場嚴肅的社會學研討會,但作者的語言卻異常生動,充滿瞭故事性和畫麵感。她用大量翔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深入的田野調查,描繪瞭一個個令人觸目驚心的“外包”案例。我特彆震撼於其中關於“數字遊民”和“零工經濟”的討論,作者揭示瞭這些看似自由靈活的工作模式,在光鮮外錶下,是如何隱藏著不穩定的收入、缺乏保障的福利,以及被算法控製的焦慮。 她沒有迴避這個時代進步的陰影,反而將其一一攤開,讓我們直麵那些被掩蓋的真相。書中的論證嚴謹而深刻,但絕不枯燥。作者巧妙地將理論分析與生動的案例相結閤,使得宏大的議題變得 relatable。她對“CP值”的批判,也並非全盤否定,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什麼樣的CP值纔是有意義的,什麼樣的CP值是以犧牲更重要的東西為代價的。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工作”、“價值”和“幸福”的定義,它是一部真正能夠引發思考、改變認知的力作。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極其引人入勝,仿佛是一部懸疑小說,層層剝開,引人入勝。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細膩筆觸,揭示瞭資本是如何通過精密的計算和運作,構建起一個全球化的“剝削”網絡。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她分析瞭“外包”服務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呼叫中心到軟件開發,再到醫療服務,幾乎無處不在。而我們習以為常的便捷和低廉,往往是建立在那些處於全球價值鏈最底端、最無聲無息的勞動者身上。 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矛頭指嚮某個企業或某個行業,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曆史和經濟背景下進行解讀。她解釋瞭為什麼在“大剝削時代”,這種模式會如此盛行,以及它對全球經濟秩序和人類社會發展帶來的深遠影響。她提齣的“透視資本詭計”,並非是簡單的指責,而是一種呼籲,呼籲我們用更清醒的頭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環境,去識彆那些看似無害的商業行為背後,隱藏著的權力關係和利益博弈。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啓迪,更是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作者那犀利且充滿力量的文字。她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那些潛藏在商品和服務背後的“災難”一一呈現。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對某個全球知名電子産品品牌供應鏈的深度剖析,作者通過詳實的案例和數據,揭示瞭那些年輕人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以微薄的薪資,24小時連軸轉地生産齣我們手中看似高端的設備。這不僅僅是數字上的剝削,更是對個體尊嚴的踐踏。 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控訴層麵,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外包”模式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的,它與資本的擴張、全球化進程以及政治經濟格局之間有著怎樣復雜的聯係。她指齣,我們所享受的廉價商品和服務,並非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是建立在遙遠國度無數勞動者犧牲健康、自由甚至生命的基礎之上。這種“看不見的手”,實際上是一隻隻沾滿瞭血與淚的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我的每一次消費行為,我開始思考,我手中的每一個物品,背後究竟承載瞭多少不為人知的代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從一場集體催眠中醒來。過去,我一直深信“便宜有好貨”,或者至少認為“一分錢一分貨”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作者在這本書中,以令人信服的證據,將“高CP值”這個詞從神壇上拉瞭下來,暴露瞭它背後隱藏的“剝削”本質。她詳細地闡述瞭企業如何通過轉移生産基地、壓榨勞動力、規避環保法規等一係列操作,來降低成本,從而製造齣“高性價比”的假象。 書中的一個章節,詳細描繪瞭服裝行業的“快時尚”現象。那些價格低廉、款式新穎的衣服,看似滿足瞭我們不斷變化的消費欲望,但實際上,它們背後是無數的童工、被汙染的水源以及被浪費的資源。作者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真相,反而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將這些殘酷的事實擺在我們麵前。她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思考,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高CP值”的産品,以及我們為此付齣的代價是否真的可以承受。這本書是一次深刻的消費觀重塑,它迫使我重新定義“價值”和“意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