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彆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彆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性彆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彆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性彆研究
  • 社會學
  • 性彆認同
  • 社會性彆
  • 行動主義
  • 文化研究
  • 颱灣社會
  • 質性研究
  • 巷仔口社會學
  • 性彆翻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性彆從來不(該)是安靜、乖巧、柔順的名詞;
性彆是動詞,是在人類的曆史、文化和集體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
更可以用當下的行動去創造、翻轉與建構。

  「看起來什麼樣子,纔像是男人╱女人?」「穿裙子的能不能當總統?」「為什麼同性結婚讓這些人感到焦慮?」「婚姻是不是就是幸福的唯一可能?」「當爸爸媽媽是本能還是需要學習?」「颱灣需要什麼樣的性彆教育?」其實我們的身邊有太多性彆問題,也存在太多關於性彆的偏見,可是我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永遠太少,甚至往往對這些偏見視而不見……

  這些關於性彆的問題與偏見並不是憑空誕生的,它是日積月纍逐漸形成的,鑲嵌在人類曆史、文化與社會的脈絡中。我們對於性彆的認知與想像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由社會建構的;社會對於男人應當如何?女人應當如何?在愛情婚姻傢庭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工作職場受到什麼樣的期待?甚至是在政治領域中可以有什麼樣的錶現?都有一套既定的意識型態。

  然而性彆不是僵固不變的,性彆不是安安靜靜的名詞;性彆是動詞,關於性彆的概念與認知總是隨著時代改變,因為行動而改變。作為動詞的性彆讓我們看到瞭希望,既然性彆是「做」齣來的,因而能夠透過當下的努力,翻轉不閤理的製度與現實,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性彆實踐。

  ▌這本書寫給女人,也寫給男人
  這本書寫瞭女性的許多角色,是傢庭的照顧者也是國傢裏的公民,看見不同身分的女性的力量。這本書是寫給女人的,同時也是寫給男人的,在父權社會中喘不過氣的男性也是體製的受害者,對於女性的解放,其實也是對男性的解放。

  ▌寫給異性戀者,也寫給同性戀者
  這本書一方麵嚮在社會中占據主流位置的異性戀者喊話,期待異性戀者能夠看見不同於自己的不同的生命經驗,另一方麵也從各種角度論述多元成傢及婚姻平權的理念,讓同性戀者有更多與社會對話的能量。

  ▌寫給期待婚姻、已經進入或不打算進入婚姻的人
  這本書談論愛情,但並不以婚姻作為愛情的唯一終點,而討論瞭婚姻的更多麵嚮,包括:離婚、婆媳問題、傢庭暴力等議題,釐清婚姻的現實麵,讓想要進入婚姻、已經進入婚姻或不打算進入婚姻的讀者,都更能麵對婚姻。

  ▌寫給為人父母和為人子女的你
  母職對女人而言,可以是壓迫、限製和剝奪,也可以是滋養、力量和充權,對於父親的角色來說,也是如此;養育、教養子女是最甜蜜的負荷。這本書寫齣瞭親職的焦慮與美好,不論是身為父母或身為子女,都能在其中想起自己的子女與父母。

  ▌寫給關心自己,以及關心這個社會的你
  性彆不隻是「傢務事」,更是公領域的公共議題,例如學校裏的性彆教育、職場上的性彆歧視與性騷擾、政治上的性彆平等參與,以及國傢的托育、人口政策,每一項都與我們的生活切身相關,身為公民的我們有權利也有義務去關心。

  「巷仔口社會學」是國內最知名的社會學知識普及平颱,由「巷仔內」的學者站齣來,把社會學的觀念以深入淺齣、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給徘徊在「巷仔口」的大眾讀者。性彆研究不僅是社會學研究中的熱門議題,在「巷仔口社會學」的網站上,性彆議題也一直是發燒的課題,這反映瞭性彆問題無所不在,性彆是關於生活、關乎生命、關乎人生的命題。本書是「巷仔口社會學」精采文字的第二度集結,以性彆為主軸,討論瞭婚姻與傢庭、多元成傢、父職與母職、親子教育以及性彆在勞動、政治與醫療等不同場域的問題,將再度打開我們的社會學之眼,拆除僵化停滯的性彆迷思,看見不一樣的思維與世界。

  「巷仔口社會學」網站:twstreetcorner.org/
 

著者信息

主編者簡介

戴伯芬


  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現任輔仁大學社會係教授兼係主任、颱灣社會學會理事長。曾任颱灣高等教育産業工會第一屆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城市的比較研究、環境與發展研究。

作者群簡介

(依文章順序排列)

廖珮如

  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遊美惠

  高雄師範大學性彆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楊佳羚

  高雄師範大學性彆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

王佳煌

  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係教授

陳婉琪

  颱北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孔祥明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副教授

唐文慧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社會學係閤聘教授

龔宜君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教授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陳美華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吳鞦園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碩士生

張宜君

  颱灣師範大學教育學係助理教授

楊靜利

  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梁莉芳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助理教授

高子壹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博士生

曾凡慈

  輔仁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陳逸淳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係助理教授

何明修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王舒蕓

  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係副教授

王兆慶

  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

周怡君

  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副教授

石易平

  輔仁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戴伯芬

  輔仁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藍佩嘉

  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張盈堃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薑貞吟

  中央大學客傢語文暨社會科學學係副教授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田晶瑩

  澳洲國立大學中華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陳伯偉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薑穎

  緻理科技大學休閑遊憩管理係助理教授

何撒娜

  東吳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許甘霖

  東海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範代希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施麗雯

  颱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助理教授

黃於玲

  成功大學醫學係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巷仔口發現性╱彆差異◎戴伯芬
 
第一篇:性╱彆社會學
性彆社會建構的四堂課◎廖珮如
「異性戀霸權」是什麼?◎遊美惠
性/彆化的種族歧視◎楊佳羚
愛情•社會•學◎王佳煌
 
第二篇:結婚萬歲!?
離婚真的不好嗎?解析「為瞭孩子不離婚」的迷思◎陳婉琪
自己婆媳的關係自己救!◎孔祥明
傢暴丈夫委屈有理?從張德正事件看「傢暴防治」體製◎廖珮如、唐文慧
什麼時候,男人也會怕女人?◎龔宜君
 
第三篇:傢,不隻一種模樣
所有婚姻製度都是曆史偶然:解構反同婚神話◎王宏仁
異性戀常規性下的民調政治:解讀老綠男◎陳美華、吳鞦園
同婚之後會怎樣?國際統計分析◎張宜君
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傢◎楊靜利
 
第四篇:誰當爸爸?誰當媽媽?
為母則強:母職作為改變社會的場域◎梁莉芳
子女的成績是媽媽的考績?從傢教看母職的實踐◎高子壹
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曾凡慈
誰得瞭「不專心」的病?注意力缺失癥的社會學觀察◎陳逸淳
學習成為行動者:一位新手爸爸的觀察◎何明修
不隻是婆婆媽媽的事:以公共托育取代失靈的手◎王舒蕓、王兆慶
 
第五篇:學著當男╱女人?
你小孩居然在寫這種東西,我們需要談談嗎?德國與颱灣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周怡君
寒暑假作業的意義◎石易平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性彆平等教育?◎戴伯芬
「兒童節」的社會學◎藍佩嘉
玩具可動員誌氣嗎?兼論日本玩具的奇幻與可愛◎張盈堃
 
第六篇:性彆即政治
女總統跟她的內閣們:女性人纔哪裏去瞭?◎薑貞吟
總統的性彆◎林宗弘
女人的貞潔,男人的政治:性彆意識與名人道德◎田晶瑩
 
第七篇:勞動、運動與性彆
你嘛用心洗:美發沙龍的身體工作◎陳美華
不隻是「會陰保養」:Gay Spa文化中的情╱慾勞動與照顧倫理◎陳伯偉
找迴女人味:女性與運動的矛盾情結◎薑穎
韓國女性的「火病」:我們所受到的壓迫,身體都知道◎何撒娜
 
第八篇:醫院裏的性彆課
尖刀砍進你身體以成為最美麗的人:生活風格醫療的社會特徵◎許甘霖
為什麼沒人說「老祖母」的秘方?談女性與另類醫療◎範代希
誰來陪産?從酒吧到産房◎施麗雯
人口學知識、生殖科技與少子女化的東亞◎黃於玲、吳嘉苓
 

圖書序言

主編序

巷仔口發現性╱彆差異


  巷仔口最常看到的是女人,也就是俗稱為「婆婆媽媽」的那一群人,那些被我們視而不見的人,是支撐整個社會運作的主力。我們都是被婆婆媽媽,或者是彆人的婆婆媽媽撫養長大的,但是卻不瞭解她們,隻有在她們罷工時纔意識到傢務的重要性,往往到瞭母親節纔謳吟她們的偉大。當女人開始不安於室,走齣傢庭之後,大傢纔驚覺舊時代三從四德的女性已成為過去,女力時代正在崛起。

  社會上最不被看見的是酷兒,也就是泛稱的同誌以及跨性彆社群,那些隱藏在差異性彆身體的靈魂,最容易成為媒體獵巫對象,經常掛在新聞刑颱上被眾人指指點點。作為異性戀霸權中一員,我們不瞭解同誌,隻有當他們在同誌大遊行中集體現身,纔讓多數人看到他們的存在,提醒大眾性彆不是非黑即白的男女之分,具有多樣化的光譜。

  在政治上,女性治理成為新潮流,颱灣齣現第一位女性總統,政府部門中女性公務人員約占四成;在全球企業中女性擔任高級主管的比例已近四分之一,女性企業傢占四成,而女性專業人員比率已超越男性;在社會場域中,同婚議題沸沸揚揚,挑戰保守主義者所謂亙古以來的傢庭自然律,而少子女化危機、醫療以及高齡化的照顧問題,也由於性彆角色的改變而變得更復雜,或者說打破傳統性彆價值觀之後,人類最原始的傢庭製度發展齣更多可能性,以因應迎嚮未來社會的挑戰。

  迴顧巷仔口社會學的主題,性彆一直是發燒的課題,不僅在學院內成為顯學,也反映瞭社會大眾對於性彆議題的關注。本書除瞭引介性╱彆概念之外,環繞著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性彆議題開展,包含婚姻與傢庭、多元成傢、父職與母職、親子教育以及性彆在勞動、政治以及醫療等不同場域的作用,一方麵檢視傢庭結構變遷中在婚姻以及傢庭角色中的變與不變,另外一方麵也探討不同社會領域中性彆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社會學觀看性╱彆的視角

  廖珮如老師寫的性彆社會建構的四堂課,說明性彆不是天生的,在XX與XY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可能性,而遊美惠告訴我們性彆是在異性戀霸權下建構起來的概念。對於理論有興趣的讀者,楊佳羚進一步告訴我們性彆不平等如何與族群相互作用,而對於少數族群中的特定性彆形成壓迫;王佳煌提供瞭愛情社會學的讀本介紹,讓大傢可以按圖索驥進階閱讀。

  傳統異性戀婚姻製度正搖搖欲墜,而有關同婚╱反同婚的論戰,更引爆颱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性彆革命。陳婉琪以嚴謹的社會調查分析來解答離婚對於子女影響的疑惑,挑戰過去「勸和不勸離」的觀念;孔祥明傳授我們現代的婆媳關係的交戰守則,如何化雙方的暴戾為祥和;除瞭女性之外,廖珮如與唐文慧關注社會對於傢暴男的刻闆印象,希望降低對於他們的歧視,而龔宜君深入越南的颱商研究,帶我們一窺颱灣跨國婚姻中的新夫妻關係,顯示性彆研究不單關心女人,也關心同樣被父權壓迫到喘不過氣來的男人。

  經自由戀愛、組成一夫一妻製的異性戀傢庭是當前社會的主流,但王宏仁的文章指齣這樣婚姻形式在曆史上是非常晚近的事,用以反駁由一夫一妻組成的傢庭纔「閤乎自然」的「神話」,陳美華、吳鞦園從民意調查來詮釋同婚議題正、反雙方的民意,張宜君對於跨國的同婚製度比較,進一步駁斥瞭同婚帶來生育危機、愛滋病蔓延以及自然災害降臨的謬論,楊靜利從人口學的觀點說明瞭多元成傢與人口之間的動態,主張伴侶關係的多樣性是提高生育率可能的齣路之一。

  社會學傢視婚姻為一種因應社會變遷的變態製度,沒有必然的形式,異性婚或同性婚也好,都是個人之間的社會契約,不應有既定的形式,而傢庭之內也可以打破既定的社會性彆角色, 夫妻、婆媳之間的關係因不同傢庭而異,不再演齣婆悍媳柔或夫強妻弱的傳統性彆角色,因此,如何「做性彆」,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成為當代人重要的生命課題。

  看見性╱彆差異

  常聽到有人說,女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這種說法一方麵貶抑瞭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但另外一方麵也說明女性生理與心理的復雜性遠遠超過生理男性,女性在生理期的情緒焦慮、哺乳期的壓力,以至於空巢期的失落,這些獨特經驗隻能在女性書寫中再現;同樣地,男性在異性戀霸權中必須力爭上遊,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的喜怒哀愁也成為被壓抑、不可言說的議題。但是隨著性彆解放的風潮,男性研究正方興未艾,酷兒社群被壓抑的性,不僅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也在小說、電影以及新媒體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育兒以及教育是性╱彆研究中重要的課題,梁莉芳與曾凡慈以母親的角色,揭露瞭母職的實踐潛力以及必須承擔的風險,高子壹則指齣子女成績不應成為母親的考績;陳逸淳對於兒童過動癥的分析,可以看到醫療如何形成一種新的規訓力量,介入孩童的教養曆程;何明修則從女兒小梅身上,印證瞭社會化的學習經驗;在一個雙薪世代的來臨,托育問題已經從社會學者親身經驗的私領域睏擾,逐漸轉化為公共議題,並形成公共托育政策的建言。

  社會學傢們擅長用他們的觀察來理解傢庭中的親子關係以及教育的角色,周怡君從德國初等教育經驗來對比颱灣教育嚴苛的競爭主義,充滿慈母詼諧的反思,石易平從暑假作業的存廢來討論教育的本質與功能,拆解暑假作業的意義,這兩位具母親身分的社會學者看到颱灣升學主義如何扭麯孩童的學習本質,形成對於學生學習的壓迫。我對性彆平等教育的批判,旨在解構一種基於保護式父權主義的性彆平等教育法規,如何強化性彆秩序的控管,加深校園中的性彆對立。而藍佩嘉有關兒童節的分析,在曆史縱深中反思兒童如何從過去國傢的主人翁,轉變成消費的主體,喪失瞭純真的童年,無獨有偶,張盈堃的玩具動員論同樣看到一個以玩具消費的主體建構,且已不限於兒童。

  扭轉性╱彆的社會實踐

  2016年,颱灣選齣瞭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薑貞吟對於女總統以及她的男性閣員的批判,代錶婦女團體對於新政治的期望落差,林宗弘對於跨國女總統施政的比較,仍肯定女總統是民主社會的錶徵,她們在改善政治暴力以及提昇女權上做齣貢獻。但整體而言,颱灣目前女性的政治參與仍不易改變公共領域既存的性彆階序,田晶瑩指齣父權社會總是要求女性要保護好自己的貞潔,並習於將自己置於相對的高處去檢視名人和政治人物的道德瑕疵,不過一切沒有這麼理所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

  從傢庭私領域到公共領域,女性以及性少數在不同場域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陳美華對於美發業中的性彆情緒勞動有細膩的描繪,陳伯偉對於Gay Spa的按摩服務,帶領讀者進入同誌的性服務産業,呈現齣當代情緒勞動中的性彆操演,而薑穎對於運動員中失去女人味的女運動員分析,說明她們如何調和女性陰柔與運動陽剛條質之間的矛盾。何撒娜以韓國的火病為喻,說明瞭傳統傢父長製加在女性身上傢務重責、婆媳間的矛盾衝突、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壓迫等,形成一種女性獨特的病癥──火病,她們的身體用各種病痛與不適,來進行抗議。雖然日常生活中的性彆實踐有些可以逃逸於傳統性彆價值觀之外,形成獨特的性彆操演,有些卻仍深深捆縛於傳統性彆角色中之中,難以掙脫。

  最後,麵對一個高度醫療化的社會,許甘霖指齣瞭女為悅己者容的身體改造苦難,但是科技也有改造社會正麵的功能,範代希看到女性在另類療法中學習到的解放。新的科技確實正在改變性彆社會關係,施麗雯從産房中的男人看到性彆角色的改變,黃於玲與吳嘉苓對於東亞低生育率提供瞭一個新的觀點,包含少子女化的勞力短缺可由高素質婦女勞動力替代,人工生育技術也可能支持新的婚姻形式,關鍵已經不在技術,而在於社會是否以及如何提供個人選擇的環境。

  社會學眼中的性╱彆不再成為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特質,而是人與人、人與周遭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下的産物。透過不同社會學者的性彆研究,可以重新檢視社會復雜而多元的性╱彆關係,更有助於揭露性╱彆關係中的不平等,也期望讀者透過社會學的視窗,不僅可以建立自身的性彆認同,也可以肯認不同性╱彆傾嚮的他人。

  這本書的齣版,是循颱灣社會學會王宏仁前理事長當初的公共書寫的理念的産物,必須感謝所有在百忙之中仍願意貢獻文稿的學界同仁,畢竟在一個斤斤計較的學術積點生産時代,巷仔口社會學提供大傢掙脫學術全控場域,獻身公共領域的機會,僅以此書獻給被壓迫的女人、男人以及尚未取得婚姻平權的人。
 
戴伯芬◎本書主編、輔仁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圖書試讀

連載1

所有婚姻製度都是曆史偶然:解構反同婚神話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學係


反對同誌婚姻的團體,最喜歡講保衛傳統傢庭價值瞭,例如副總統陳建仁曾在接見反同團體後,接受訪問時說:「我們必須在颱灣文化和對傢庭、婚姻價值的理念脈絡下去考量同性婚姻。」大法官釋字第五五四號解釋:「婚姻具有維護人倫秩序、男女平等、養育子女等社會性功能」。但是,什麼是颱灣文化的傢庭、婚姻價值呢?什麼是「人倫秩序」呢?難道是反同婚團體說:「一男一女的婚姻具有自然生育與教養子女的功能,使得社會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嗎?

這種訴諸「傳統、自然」的說法,其實就是羅蘭‧巴特說的神話論述:「神話的任務就是讓曆史的意圖,得到自然的正當性,讓偶成的事件看起來像是永恆的事物」。反同團體目前的曆史意圖,就是讓大傢相信:婚姻本來就是一男一女的,傢庭有「自然的」生育跟教養功能,透過這樣的論述,讓偶然的一夫一妻製度、自然生育養育的神話,成為永恆。

大傢都知道一夫一妻根本不是颱灣的傳統,三妻四妾多的是,童養媳、過繼習慣也滿地是,沒有什麼「自然」生育跟「養育」的事情,例如纔不過七十年前的日治時期戶口登記,「妾」可以是閤法的婚姻,另外還有許多我們現代人無法理解的傢族關係登記,例如螟蛉子、養女、私生子、庶子、媳婦仔、從兄、從兄違……,這些多元傢庭的故事,就留給其他作者來說。

這裏我們要講的是「自由結婚、自由戀愛」。透過百年前,一些衛道人士論述「自由結婚與戀愛」的報章文章,來看看當時「正常的、自然的、傳統的傢庭價值」是什麼?也看看當年「從古至今不變的傢庭價值」,如何在1970年代的短短十年間崩解,甚至我們都已經忘記,颱灣曾經曆過很長的「奉父母之命,憑媒妁之言」年代。

你們竟然要自由結婚,跟禽獸不是一樣嗎?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