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
巷仔口發現性╱彆差異 巷仔口最常看到的是女人,也就是俗稱為「婆婆媽媽」的那一群人,那些被我們視而不見的人,是支撐整個社會運作的主力。我們都是被婆婆媽媽,或者是彆人的婆婆媽媽撫養長大的,但是卻不瞭解她們,隻有在她們罷工時纔意識到傢務的重要性,往往到瞭母親節纔謳吟她們的偉大。當女人開始不安於室,走齣傢庭之後,大傢纔驚覺舊時代三從四德的女性已成為過去,女力時代正在崛起。
社會上最不被看見的是酷兒,也就是泛稱的同誌以及跨性彆社群,那些隱藏在差異性彆身體的靈魂,最容易成為媒體獵巫對象,經常掛在新聞刑颱上被眾人指指點點。作為異性戀霸權中一員,我們不瞭解同誌,隻有當他們在同誌大遊行中集體現身,纔讓多數人看到他們的存在,提醒大眾性彆不是非黑即白的男女之分,具有多樣化的光譜。
在政治上,女性治理成為新潮流,颱灣齣現第一位女性總統,政府部門中女性公務人員約占四成;在全球企業中女性擔任高級主管的比例已近四分之一,女性企業傢占四成,而女性專業人員比率已超越男性;在社會場域中,同婚議題沸沸揚揚,挑戰保守主義者所謂亙古以來的傢庭自然律,而少子女化危機、醫療以及高齡化的照顧問題,也由於性彆角色的改變而變得更復雜,或者說打破傳統性彆價值觀之後,人類最原始的傢庭製度發展齣更多可能性,以因應迎嚮未來社會的挑戰。
迴顧巷仔口社會學的主題,性彆一直是發燒的課題,不僅在學院內成為顯學,也反映瞭社會大眾對於性彆議題的關注。本書除瞭引介性╱彆概念之外,環繞著日常生活中最常碰到的性彆議題開展,包含婚姻與傢庭、多元成傢、父職與母職、親子教育以及性彆在勞動、政治以及醫療等不同場域的作用,一方麵檢視傢庭結構變遷中在婚姻以及傢庭角色中的變與不變,另外一方麵也探討不同社會領域中性彆變遷所帶來的影響。
社會學觀看性╱彆的視角
廖珮如老師寫的性彆社會建構的四堂課,說明性彆不是天生的,在XX與XY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可能性,而遊美惠告訴我們性彆是在異性戀霸權下建構起來的概念。對於理論有興趣的讀者,楊佳羚進一步告訴我們性彆不平等如何與族群相互作用,而對於少數族群中的特定性彆形成壓迫;王佳煌提供瞭愛情社會學的讀本介紹,讓大傢可以按圖索驥進階閱讀。
傳統異性戀婚姻製度正搖搖欲墜,而有關同婚╱反同婚的論戰,更引爆颱灣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性彆革命。陳婉琪以嚴謹的社會調查分析來解答離婚對於子女影響的疑惑,挑戰過去「勸和不勸離」的觀念;孔祥明傳授我們現代的婆媳關係的交戰守則,如何化雙方的暴戾為祥和;除瞭女性之外,廖珮如與唐文慧關注社會對於傢暴男的刻闆印象,希望降低對於他們的歧視,而龔宜君深入越南的颱商研究,帶我們一窺颱灣跨國婚姻中的新夫妻關係,顯示性彆研究不單關心女人,也關心同樣被父權壓迫到喘不過氣來的男人。
經自由戀愛、組成一夫一妻製的異性戀傢庭是當前社會的主流,但王宏仁的文章指齣這樣婚姻形式在曆史上是非常晚近的事,用以反駁由一夫一妻組成的傢庭纔「閤乎自然」的「神話」,陳美華、吳鞦園從民意調查來詮釋同婚議題正、反雙方的民意,張宜君對於跨國的同婚製度比較,進一步駁斥瞭同婚帶來生育危機、愛滋病蔓延以及自然災害降臨的謬論,楊靜利從人口學的觀點說明瞭多元成傢與人口之間的動態,主張伴侶關係的多樣性是提高生育率可能的齣路之一。
社會學傢視婚姻為一種因應社會變遷的變態製度,沒有必然的形式,異性婚或同性婚也好,都是個人之間的社會契約,不應有既定的形式,而傢庭之內也可以打破既定的社會性彆角色, 夫妻、婆媳之間的關係因不同傢庭而異,不再演齣婆悍媳柔或夫強妻弱的傳統性彆角色,因此,如何「做性彆」,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成為當代人重要的生命課題。
看見性╱彆差異
常聽到有人說,女人是世界上最復雜的動物,這種說法一方麵貶抑瞭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但另外一方麵也說明女性生理與心理的復雜性遠遠超過生理男性,女性在生理期的情緒焦慮、哺乳期的壓力,以至於空巢期的失落,這些獨特經驗隻能在女性書寫中再現;同樣地,男性在異性戀霸權中必須力爭上遊,男兒有淚不輕彈,男性的喜怒哀愁也成為被壓抑、不可言說的議題。但是隨著性彆解放的風潮,男性研究正方興未艾,酷兒社群被壓抑的性,不僅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主題,也在小說、電影以及新媒體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
育兒以及教育是性╱彆研究中重要的課題,梁莉芳與曾凡慈以母親的角色,揭露瞭母職的實踐潛力以及必須承擔的風險,高子壹則指齣子女成績不應成為母親的考績;陳逸淳對於兒童過動癥的分析,可以看到醫療如何形成一種新的規訓力量,介入孩童的教養曆程;何明修則從女兒小梅身上,印證瞭社會化的學習經驗;在一個雙薪世代的來臨,托育問題已經從社會學者親身經驗的私領域睏擾,逐漸轉化為公共議題,並形成公共托育政策的建言。
社會學傢們擅長用他們的觀察來理解傢庭中的親子關係以及教育的角色,周怡君從德國初等教育經驗來對比颱灣教育嚴苛的競爭主義,充滿慈母詼諧的反思,石易平從暑假作業的存廢來討論教育的本質與功能,拆解暑假作業的意義,這兩位具母親身分的社會學者看到颱灣升學主義如何扭麯孩童的學習本質,形成對於學生學習的壓迫。我對性彆平等教育的批判,旨在解構一種基於保護式父權主義的性彆平等教育法規,如何強化性彆秩序的控管,加深校園中的性彆對立。而藍佩嘉有關兒童節的分析,在曆史縱深中反思兒童如何從過去國傢的主人翁,轉變成消費的主體,喪失瞭純真的童年,無獨有偶,張盈堃的玩具動員論同樣看到一個以玩具消費的主體建構,且已不限於兒童。
扭轉性╱彆的社會實踐
2016年,颱灣選齣瞭有史以來第一位女總統,薑貞吟對於女總統以及她的男性閣員的批判,代錶婦女團體對於新政治的期望落差,林宗弘對於跨國女總統施政的比較,仍肯定女總統是民主社會的錶徵,她們在改善政治暴力以及提昇女權上做齣貢獻。但整體而言,颱灣目前女性的政治參與仍不易改變公共領域既存的性彆階序,田晶瑩指齣父權社會總是要求女性要保護好自己的貞潔,並習於將自己置於相對的高處去檢視名人和政治人物的道德瑕疵,不過一切沒有這麼理所當然,也沒有那麼簡單。
從傢庭私領域到公共領域,女性以及性少數在不同場域仍處於相對弱勢地位。陳美華對於美發業中的性彆情緒勞動有細膩的描繪,陳伯偉對於Gay Spa的按摩服務,帶領讀者進入同誌的性服務産業,呈現齣當代情緒勞動中的性彆操演,而薑穎對於運動員中失去女人味的女運動員分析,說明她們如何調和女性陰柔與運動陽剛條質之間的矛盾。何撒娜以韓國的火病為喻,說明瞭傳統傢父長製加在女性身上傢務重責、婆媳間的矛盾衝突、以及男尊女卑的思想壓迫等,形成一種女性獨特的病癥──火病,她們的身體用各種病痛與不適,來進行抗議。雖然日常生活中的性彆實踐有些可以逃逸於傳統性彆價值觀之外,形成獨特的性彆操演,有些卻仍深深捆縛於傳統性彆角色中之中,難以掙脫。
最後,麵對一個高度醫療化的社會,許甘霖指齣瞭女為悅己者容的身體改造苦難,但是科技也有改造社會正麵的功能,範代希看到女性在另類療法中學習到的解放。新的科技確實正在改變性彆社會關係,施麗雯從産房中的男人看到性彆角色的改變,黃於玲與吳嘉苓對於東亞低生育率提供瞭一個新的觀點,包含少子女化的勞力短缺可由高素質婦女勞動力替代,人工生育技術也可能支持新的婚姻形式,關鍵已經不在技術,而在於社會是否以及如何提供個人選擇的環境。
社會學眼中的性╱彆不再成為每個人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特質,而是人與人、人與周遭社會環境相互作用下的産物。透過不同社會學者的性彆研究,可以重新檢視社會復雜而多元的性╱彆關係,更有助於揭露性╱彆關係中的不平等,也期望讀者透過社會學的視窗,不僅可以建立自身的性彆認同,也可以肯認不同性╱彆傾嚮的他人。
這本書的齣版,是循颱灣社會學會王宏仁前理事長當初的公共書寫的理念的産物,必須感謝所有在百忙之中仍願意貢獻文稿的學界同仁,畢竟在一個斤斤計較的學術積點生産時代,巷仔口社會學提供大傢掙脫學術全控場域,獻身公共領域的機會,僅以此書獻給被壓迫的女人、男人以及尚未取得婚姻平權的人。
戴伯芬◎本書主編、輔仁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