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乾?

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正義
  • 社會責任
  • 弱勢群體
  • 道德倫理
  • 公平正義
  • 公民意識
  • 人文關懷
  • 社會問題
  • 反思
  • 行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教學目標:
  1. 瞭解正義的意涵。
  2. 瞭解就個人層次而言,為什麼要打抱不平,反思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製暴的問題。
  3. 瞭解就社會層次而言,正義的社會為什麼要關懷弱勢族群。
  4. 思考應如何麵對並解決社會正義跟多數人福祉之間的兩難。

  德目說明:

  「正義」的意涵相當廣泛,本單元初步採以下定義:正義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包括:財物、資源、名譽、奬懲等)。這個定義的關鍵在於什麼是「應得」,在處理相關議題、瞭解正義的意涵之後,我們將進一步思辨,在不同情境下究竟應該怎麼做,纔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

  本單元將討論正義這項品德的兩個重要麵嚮:打抱不平、關懷弱勢。討論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談個人層次的正義感發揮──打抱不平,將以學校裏的霸淩事件、公車上遇到色狼、捷運傷人事件、南非的私刑報復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製暴為什麼違反正義。

  其次則討論社會層次的正義感發揮──關懷弱勢,將以颱籍漁船遭攻擊引發的仇菲事件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如何對待弱勢族群纔符閤正義,進而深入思考為什麼應該關懷弱勢族群。

  最後將以颱北市萬華區的遊民驅離爭議作為討論素材,帶領學員思辨,當社會正義(幫助弱勢者)的考量跟多數人的福祉産生衝突時,持不同立場者應如何透過溝通和討論,嘗試達成閤理的解決,化解正義的兩難。

  總結而言,要培養學員具備正義這項品德,除瞭需要瞭解正義的意涵外,更重要的是學習理性思考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擁有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而能夠在適當時機,針對適當對象採取適當行動,來打抱不平、關懷弱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澤玫


  學曆:颱灣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倫理學、政治哲學
  現職:颱灣大學哲學係助理教授
  她認為生活總是充滿各種抉擇和挑戰,懂得思辨能讓人活齣更有價值的人生!
  澤玫老師喜歡用大量的提問和討論帶領哲學思辨,透過追問理由、引導延伸思考,讓參與者共同思索齣最閤理的答案。

林火旺

  學曆: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經曆:颱灣大學哲學係研究所所長、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颱灣大學課外活動組主任、民生報記者
  現職: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圖書目錄

p.5 推薦序……………………林火旺
p.8 作者序……………………吳澤玫
p.11 齣版序………………… 李賢華

p.13  part (1) 思辨之前 goal
p.31  Part (2) 概念澄清 What is Justice?
p.45  part (3) 帶領思辨 A Journey in Moral Reasoning
p.107 part(4)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
Further reading & Attachment

圖書序言



  我最初的教學經驗是從就讀研究所期間,擔任哲學係課程教學助理,負責每週的討論課開始。由於對象是主修哲學的大學生,所以講解時經常運用艱澀復雜的專業術語和論證,討論則偏重抽象理論的分析。然而,一旦走齣哲學係,麵對不熟悉哲學思考的學生時,就發現這種教學方法實在不管用,而且還很容易引起誤解,讓許多人感覺讀哲學的人不講「人話」,難以理解講授的內容。

  如果教的是跟道德有關的內容,那麼單嚮傳遞的講課方式更可能讓人産生思想灌輸的排斥感,於是使得道德變成「說一套,做一套」的規訓。以正義這個品德為例,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經常告訴我們,看見有人受到不閤理待遇時,要勇敢挺身而齣,打抱不平,也應該多關心社會裏的弱勢族群。但我們學到的往往隻是應該做什麼,卻沒有想過為什麼應該這麼做。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當真正麵臨需要發揮正義感的時候,多數人會覺得事不關己,選擇冷漠以對。

  2012年7月,新生代基金會開始籌辦高中生的品德教育營隊「愛智營」,為我開啓瞭將哲學思辨融入教學的學習曆程。在這個營隊裏,我們把每個品德課程稱為咖啡屋,期待讓參與者品嘗到思考的濃鬱芳香。每間咖啡屋的教學是以日常生活的案例和時事議題作為基本素材,透過提問、討論和各種參與式學習活動,帶領學員共同思考各個德目的意涵及其重要性的理據。這種思辨式的教學方法不但能夠引發主動思考的興趣,還能達到深化理解、培養批判反思和錶達能力的良好效果。最理想的目標是讓參與者透過思考和討論的過程,自己推論齣帶領者想要傳達的道德理念。這將使得品德背後的道理有可能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激發道德行為的實踐動力。

  愛智營的思辨課程引發高中學生的熱烈迴響,催生齣教學團隊後續針對大學生、國高中教師辦理的品德營隊和係列課程。經過幾年來不斷檢討和修正,輔以實際帶領討論的經驗纍積,我們逐漸形塑齣較具係統性的教學方法。為瞭擴大哲學思辨教育的影響力,我們嘗試把適閤不同德目的完整思辨帶領和教學設計理念轉化為文字,齣版品德教育叢書。

  在《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乾?》這本書裏,除瞭介紹「正義」這個品德的定義及其核心概念外,更詳細說明瞭如何建構教學的思辨主軸,妥善運用影片、案例或活動來設計提問,引導思考和討論。此外也指齣如何根據參與者給齣的迴應進行延伸提問,更深入地思考為什麼應該打抱不平、關懷弱勢的道理。我認為這種思辨教育不但適閤學校教師,也很適閤一般大眾運用在人際互動和品格養成的教育。

  要提醒大傢的是,思辨式的哲學討論往往沒有唯一的正確標準答案。對同一個問題若從不同麵嚮切入,可能得齣各不相同的考量,由此推論齣不同結論。帶領思辨的重點在於引導參與者評估不同考量的優缺點,納入先前沒有考慮到的麵嚮,而後透過討論共同得齣彼此認為最閤理的結論。

  同樣地,思辨式的教學也沒有唯一的正確帶領模式,所以讀者韆萬不要把書裏介紹的提問與討論內容看成標準作業程序。閱讀本書的過程裏,請反覆思索,就一開始設定的思辨目標而言,選用某個案例素材可以呈現齣哪些思考麵嚮?為什麼以這樣的方式設計提問?每個問題可能得齣什麼迴應?該如何藉由延伸提問來引發更深入、多元的思考?又該如何透過對不同理由的評估,一步一步凝聚共識,得齣閤理結論。若能妥善掌握到這些要素,就能夠把這種教學方法應用在不同議題的討論情境。

  這本書之所以能有如此豐富的內容,首先必須感謝曆屆愛智營曾設計過正義咖啡屋教案的夥伴,包括丁小茵、黃琇苓、蔡佳珍和賴天恆。此外,這幾年帶領思辨教學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學生是最好的老師。在討論過程裏,他們常提齣許多不同於原先規劃的想法和理由。其中有些迴應反映齣提問設計無法達成預定目標,促使我重新調整提問的邏輯順序或修正問題的問法;另外有些迴應則反映齣先前沒有考量到的思考麵嚮,促使我進一步補充並深化相關論據。因此,我也要感謝曾參與正義咖啡屋的所有高中生、大學生和國高中教師。所謂「教學相長」,說得一點也沒錯。在教的過程裏,我學習到更多,謝謝你們!

  期許這本書的齣版,能讓更多人瞭解到正義這項品德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願意以實際行動來伸張正義,為弱勢發聲。更期待有誌於投入品德教育和思辨式教學者能藉由本書掌握到一些教學設計和帶討論的方法。以雙嚮互動的思辨討論取代傳統的單嚮講授,將能讓品德教育發揮啓發思考,進而被道理說服的力量!

圖書試讀

一、暖身活動

(一) 帶領目標:
引起參與興趣和發言意願。

(二) 教具:
教學PPT、影片「無敵鐵金剛(數位修復版)」。

(三) 問題討論
1 在無敵鐵金剛的主題麯裏,哪些歌詞跟正義有關? ( 指齣歌詞中的相關概念,帶領者簡要指齣這些概念與正義的可能關連。)
2 提到正義,你想到什麼?為什麼?

二、釐清正義的意涵

(一)帶領目標:瞭解正義的意涵。

(二)要引導齣的核心概念:正義是讓每個人得到他應得的東西或待遇。

(三)教具:教學PPT。

(四)內容:
1 哲學傢如何定義「正義」。
2 依此定義簡介相關的正義概念,包括:懲罰正義、分配正義、補償正義。
3 說明本書欲探討的「正義」概念的兩個麵嚮:打抱不平、關懷弱勢。

三、正義的思辨I:打抱不平

(一)帶領目標:
瞭解就個人層次而言,為什麼要打抱不平,反思伸張正義的勇氣和智慧,以及以暴製暴的問題。

(二)要引導齣的核心概念:
人人擁有伸張正義的勇氣,願意打抱不平,我們纔能活得安心;伸張正義需要智慧的判斷,幫助受害者的同時也要保護自身安全;以暴製暴不符閤正義的要求。

(三)教具:
教學PPT、影片「請你不要太過分」、影片「要求讓座給老人!正義哥變暴力哥」。

(四)內容:
1 你有勇氣伸張正義嗎?
(1) 播放影片「請你不要太過分」(0:31~4:40 片段)。
(2) 詢問「在你的學校裏,有沒有發生過類似的霸淩事件?」請參與者自由發言,簡述事件經過,進行經驗分享。
(3) 就參與者分享的事件或影片內容,詢問「碰到類似霸淩事件時,你是被霸淩者、霸淩者、還是旁觀者?感受為何?」引導思考為什麼要打抱不平,協助被霸淩者。
(4) 詢問「如果要打抱不平,應該怎麼做?」引導思考伸張正義的方法,帶齣接下來要討論的「伸張正義的智慧」議題。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並非一本“心靈雞湯”式的作品,也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著作。它以一種極其貼近現實的方式,將宏大的“正義”議題,拆解成一個個具體的、可感知的個體故事。我曾經以為,“為弱勢發聲”是一件非常遙遠、需要極高覺悟的事情,仿佛是那些偉人纔能做到的壯舉。但通過這本書,我看到瞭平凡人在睏境中的掙紮,也看到瞭普通人之間給予的微小支持,甚至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也能在黑暗中點亮一絲光芒。我被書中那些充滿韌性的生命所感動,他們即使身處絕境,依然努力尋找希望,發齣自己的聲音。 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與我何乾”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它也許不是一個簡單的迴避,而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我隔絕。當我們選擇不去關注,不去理解,我們就相當於關閉瞭一扇通往真實世界的窗戶。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慢慢地打開瞭這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更廣闊、更復雜、也更需要我們關注的世界。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那些我過去選擇忽略的聲音,去感受那些我曾以為與我無關的痛苦。

评分

坦白說,《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乾?》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提供答案的書,不如說是一本引發思考的書。它沒有給我現成的“行動指南”,也沒有給我灌輸“正確的價值觀”。相反,它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具力量的方式,挑戰瞭我固有的思維模式。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我們對一些不公能夠熟視無睹?是因為我們害怕惹禍上身,還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瞭這種不完美?書中並沒有直接給齣這些問題的答案,但它通過對社會現象和人性的深刻剖析,讓我自己去尋找答案。 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場與作者的對話,他拋齣問題,而我則在閱讀中不斷地自我反思和追問。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正義”這個詞的厚重,以及“為弱勢發聲”的復雜性。 我現在仍然不能說我完全找到瞭“答案”,但我至少開始願意去傾聽,去理解,去思考。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我們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每一個願意去關注、去發聲的“我”,都在為構建一個更公正的世界,添磚加瓦。它讓我意識到,那些曾經讓我覺得“與我何乾”的事情,其實早已悄悄地,以各種方式,與我的生活緊密相連。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正義:為弱勢發聲,與我何乾?》。這個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拋齣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直擊人心。我常常在新聞裏、網絡上看到各種不公的事件,聽到弱勢群體遭受苦難的聲音,但大多數時候,我的反應都是短暫的震驚、嘆息,然後生活繼續。我總會告訴自己,“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我能力有限,改變不瞭什麼。” 這種麻木和距離感,難道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常態嗎? 我承認,我就是那個常常在“與我何乾”的泥沼裏掙紮的人。所以,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時,我的好奇心被徹底點燃瞭。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會如何剖析這種“與我何乾”的心態,它會提供什麼樣的視角,來挑戰這種自我保護式的冷漠。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社會問題的關係,它或許能在我內心深處播下一顆反思的種子,讓我開始思考,即使微不足道,我們是否也應該為“正義”發聲,哪怕僅僅是為瞭讓自己內心的良知能夠得到片刻的安寜。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是一場對讀者內心的拷問。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立刻感受到那種慷慨激昂的呼喚,反而是一種沉靜的、帶有洞察力的敘述。作者並沒有直接指責讀者的冷漠,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像剝洋蔥一樣,層層揭示瞭“為弱勢發聲”背後所牽扯到的復雜人性與社會結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個關於某次地區性環境汙染事件的敘述,書中詳細描繪瞭受害者們最初的無助、抗爭,以及他們如何一步步被邊緣化、被遺忘。但更讓我動容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展現受害者的睏境,而是深入探討瞭那些“事不關己”的旁觀者們的心理活動。他們或許是齣於恐懼,或許是礙於情麵,或許僅僅是習慣瞭沉默。我驚覺,這種“與我何乾”並非簡單的道德缺失,而是根植於更深層麵的個體生存邏輯和集體無意識。這本書讓我明白,正義的缺失,從來都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它往往是無數個“我”的沉默共同鑄就的。我開始反思,那些我曾認為“與我無關”的事情,是否也在以某種方式,影響著我的生活,塑造著我所處的環境。

评分

說實話,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種情緒上的起伏不定。有時,我會被書中揭示的不公和殘酷弄得義憤填膺,恨不得立刻跳齣來,為那些被壓迫的人爭取權益。但轉瞬之間,我又會陷入深深的無力感。書中對復雜社會現實的刻畫,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無奈的妥協。作者並沒有給齣廉價的解決方案,也沒有提供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相反,它更多的是引導讀者去理解問題的根源,去認識到改變的艱辛。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個人責任”和“係統性問題”之間的平衡。他沒有把所有的壓力都壓在個體身上,但也明確指齣,個體意識的覺醒和行動,是推動變革的不可或缺的力量。讀到後麵,我逐漸明白,這本書的意義不在於要求每個人都成為英雄,而在於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同理心,讓我們認識到,即使不能直接改變世界,但至少可以改變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