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高牆說不

向高牆說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權利是與生俱來的,
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人難以翻身,注定淪為階級複製下的犧牲品?
  ◎ 憑什麼同志的幸福權利,掌握在他人手裡?
  ◎ 性別歧視引來仇恨與絕望,是誰讓憾事一再發生?
  ◎ 別抹殺他們的教育熱忱,把勞動尊嚴還給教師們!

  翻轉教育,真正要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黃益中第一本著作《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為我們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根基、喚醒人們沉睡的同理之心;這次,他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合理性、慣性思考下的盲點。面對體制的不公平、不正義,你我都有說不的權利!

本書特色

  ◎ 以《思辨》為根基,更深入探討各面向議題的公平正義問題,以開放性討論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溫層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為出發點,對損害學生、教師權益,最後致使惡性循環發生的制度提出質疑,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國內外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台灣的勞動、居住處境與難題。

名人推薦

  專文作序(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各界專家一致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游錫堃(前行政院長)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蘇仰志(雜學校、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益中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師大公民訓育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大會委員。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刻板印象,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現為「風傳媒」、「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會:一堂從「居住正義」談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當我們站在高牆前/呂欣潔
【推薦序二】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邱顯智
【推薦序三】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徐仁斌
【自序】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第一章 思辨高牆|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第二章 階級高牆|終結貧窮世襲
第三章 教育高牆|把老師還給學生
第四章 家父長高牆|回歸學生本位的教育
第五章 歧視高牆|告別性別不平等
第六章 房價高牆|居住是人權,讓人人有個家
第七章 給大人的一堂公民課
 

圖書序言

【思辨高牆】
 
第一章 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引領我的,是對真實所懷抱的熱情。我對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此為出發點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一、十八歲的你,想要做什麼?
 
你有夢想嗎?你是否還記得十八歲時的夢想?
 
我在高中教書十來年了,每年六月總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當然也會幫學生簽畢業紀念冊。每次簽紀念冊的時候,我總會看看學生在上面寫了些什麼。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幾乎每個學生的夢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學」?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麼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半點想像?人生難道只有「考大學」嗎?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歲,當年以第一志願填進師大公訓系,研究所畢業後,因為是公費生,很順利地分發當上老師。除了當兵那一年半,中間連個空檔也沒有。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勝利組,沒有一天失業過。但是我很後悔。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真希望當初不要那麼早就當老師。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尋夢想的機會。
 
媒體報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女兒瑪莉亞(Malia Obama)二○一六年錄取哈佛大學,但她沒有打算馬上入學,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學,因此將有一個空檔年(gap year)。
 
空檔年是什麼?它讓學生「有機會去旅行,探索不同的興趣,並在大學生活開始前學習一些經驗,並且變得更為成熟」。
 
哈佛官網也貼出一篇以〈要讓下個世代先暫停一下,還是弄到油盡燈枯,失去熱情〉為標題的文章,描述中小學教育壓力對學生的影響,文章寫道:
 
「許多三、四十歲的醫師、律師、學者、企業家說,他們擁有這些專業能力與成就是因為別人對他們有如此的期望,他們未曾暫時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份工作。他們常說自己完全失去了青春,從未活在當下,且總是追求一些不明確的目標。」
 
教育部規劃「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於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動,一○五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三年最多補助三十六萬。整體方案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協助高中職職涯探索;第二階段則在高中職畢業後,透過「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協助學生進行國際與生活體驗,以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而「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之職缺,將會特別重視優質職缺及傳統技藝人才傳承與培養。

圖書試讀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