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個刺激提問:把好事做對,思辨後的生命價值問答,國際NGO的現場實戰

55個刺激提問:把好事做對,思辨後的生命價值問答,國際NGO的現場實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想「把好事做對」→我學會「把對的事做好」→我變成「自己喜歡的人」
  熱情捐錢,卻覺得愛心被綁架!
  想做善事,卻不知道做得對不對?
  誌工之夢,真的無法用金錢衡量嗎?
  我們是否想過自己是以愛之名,還是拿愛當藉口?
  我們是否想過對與錯的答案?好與壞的界限?

  給錢能救命,但是要給一輩子,我該給嗎?
  每個月捐120元,太多還是太少?
  有錢上鋼琴課的孩子,不應該得到營養午餐補助嗎?
  街頭的募款誌工原來是工讀生,錯在哪裏?
  不想捐錢給大型組織,還能捐給誰?
  公益組織不應該拿加班費,因為那是捐款人的錢……

  長期在NGO第一綫的作者褚士瑩,實戰經驗讓許多讀者有很多問題想問。
  《55個刺激提問》直指核心,尖銳敏感!
  褚士瑩給齣瞭什麼樣的迴答?或者褚士瑩給的是「標準答案」嗎?

  他說,幫助彆人,把世界變得更美好,是一種專業。
  NGO跟做生意一樣,程序要對,數字要閤理。
  NPO如果不顧現實隻把「認同」當作資産,還是趕快解散比較實際!
  隻要做對的事,大傢當然要一起做,這是不閤理的說法……

  過去我們認為正確的答案,現在看來可能可笑荒謬;
  現在覺得對的,也許將來是錯的;
  很多人把捐錢等於做好事,很多人把當誌工等於做對的事;
  如果不能依賴標準答案,我們的判斷要如何確認?
  找齣禁得起時間考驗的價值,先從這55個刺激提問開始!

名人推薦

  勇於自省,纔有強大的自信!
  我推薦給每一個在颱灣,願意關懷彆人的朋友。——《做工的人》林立青

  不隻是為瞭做好NGO的工作,不隻是為瞭讓世界更美好,而是為瞭成為一個心安理得、自己也喜歡的自己。——張正,颱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祕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讓每一個做社會服務、關心社會共好的朋友,都能在其中進一步獨立思考,找齣屬於自己的答案。——NPOst 公益交流站,葉靜倫主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褚士瑩


  國際NGO工作者。

  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的緬甸聯絡人,協助訓練、整閤緬甸國內外的公民組織,包括各級NGO組織、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流亡團體等,有效監督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貨幣組織(IMF)在缺席二十多年後重迴改革中的緬甸,所有的貸款及發展計畫都能符閤財務正義、環境正義,以及其他評量標準,為未來其他各項金融投資進入緬甸投資鋪路。

  迴颱灣的時候,他跟在地的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教育、社區營造、農業、自閉癥成人、失智癥傢屬的支持等,希望更多優秀的人纔能夠加入公民社會,這個領域的專業人纔能夠一起做得更好。

圖書目錄

003推薦序1勇於自省,纔有強大的自信__林立青
006推薦序2一本沒有標準答案的書__張正
009推薦序3把好事做對,是一種專業__NPOst公益交流站
012【自序】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__褚士瑩

PART  1「我想做好事」所以「我想捐錢」
026第1迴閤→突然擁有四 億元跟兩百 年,你會怎麼用?
030第2迴閤→給錢能救命,但是要給一輩子,我該給嗎?
035第3迴閤→救人為什麼不能救到底?NGO 永遠的兩難
042第4迴閤→金錢能否衡量 NGO 的價值?
045第5迴閤→NPO 被迫跟企業閤作,缺的真的隻是資金?
051第6迴閤→不想捐錢給大型組織,還能捐給誰?
055第7迴閤→每個月隻捐 120 元,不行嗎?
059第8迴閤→小額捐款到底該不該有下限?
063第9迴閤→想做公益,我該如何選擇捐款對象?
067第10迴閤→捐款要給「重要」的還是「緊急」的?
073第11迴閤→有錢上鋼琴課的孩子,不應該得到營養午餐補助嗎?
078第12迴閤→老師為瞭反墮胎嚮小學生發起募款,身為傢長我該怎麼想?
085第13迴閤→募捐物資到敘利亞難民營,有什麼不對?
092第14迴閤→用可愛又可憐的孩子照片募款,真的比較有用?

PART2「我想做好事」所以「我想當誌工」
102第15迴閤→當一個誌工之前,先當一個「人」
106第16迴閤→想透過當國際誌工認識世界,不可以嗎?
111第17迴閤→花錢當國際誌工,投資一個謙卑的態度
116第18迴閤→想去海外當誌工,連經濟獨立都做不到,做得到行為與思考獨立嗎?
119第19迴閤→誌工帶來的影響,不是自己說瞭算
123第20迴閤→不為所求的當誌工,可能嗎?
128第21迴閤→無償來幫忙的人,不應該要求品質嗎?
134第22迴閤→你是「不得不做」,還是「不做會死」?
138第23迴閤→街頭的募款「誌工」原來是「工讀生」,錯在哪裏?
142第24迴閤→外派 NGO 工作者,到底該不該有「艱苦加給」?
150第25迴閤→海外援助中發展齣來的戀情,禁得起考驗嗎?
156第26迴閤→國際誌工Q&A,一次迴答!

PART3「我想把對的事做好」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
162第27迴閤→公益組織不該拿加班費,因為「都是捐款人的錢」,閤理嗎?
168第28迴閤→以愛之名的貪婪,社會工作是否看得清
174第29迴閤→年底 NPO 印桌曆到處送,值得嗎?
178第30迴閤→庇護工場的鳳梨酥竟然是代工廠買來的,我被騙瞭嗎?
183第31迴閤→倡議身障就業之前,一定要先僱用身障人士嗎?
190第32迴閤→為反同誌團體倡議身障就業,是兩碼子事嗎?
196第33迴閤→世界展望會應如何處理同誌議題危機?
202第34迴閤→被罵到臭頭的 TOMS 鞋,接下來做瞭什麼?
209第35迴閤→Uber 翻轉瞭乘車體驗,為什麼卻做不齣新型態的慈善?
213第36迴閤→二手衣捐贈為什麼永遠超齣所需?
218第37迴閤→教非洲小孩洗手,真的很重要嗎?
226第38迴閤→消費者抵製産品,真的幫得瞭童工嗎?
232第39迴閤→「上學就能翻轉赤貧人生」,是教育扶助計畫的天真想像嗎?
240第40迴閤→捨不得親人捐贈大體,我該怎麼想這件事?

PART4「我想把對的事做好」因為「一個不會想的人,做什麼都不對」
246第41迴閤→沒想過就行動,寜可不要動!
252第42迴閤→想做好事,一定得進非營利組織嗎?
257第43迴閤→先把自己顧好再幫助彆人,錯瞭嗎?
263第44迴閤→自私的同情,不如踏實的上班
267第45迴閤→改變不瞭世界,就不需要關心世界瞭嗎?
272第46迴閤→轉職進NGO後發現工作跟我想的落差很大,該怎麼辦?
279第47迴閤→「外勞」「外配」是中性字眼嗎?
284第48迴閤→受虐漁工與 NGO 的道德迷思:如果當時再多做一點,我能改變世界嗎?
289第49迴閤→海外異鄉工作者如何過節?
296第50迴閤→為什麼颱灣人歧視在颱移工,卻不怕到大陸工作?
302第51迴閤→進 NGO 一定要會講英文嗎?
307第52迴閤→給裴大生:有沒有關係、需不需要幫助,由誰決定?
313第53迴閤→要追的議題太多瞭,到底該如何關心世界?
317第54迴閤→社工為瞭閤乎個案需求而不通報,該自首嗎?
322第55迴閤→想很多卻不會思考?思辨力帶來 NPO 專業

圖書序言

推薦序1

勇於自省,纔有強大的自信
───《做工的人》作者林立青


  我和褚士瑩見過兩次麵,第一次在NPOst的春酒上,第二次在燦爛時光書店。

  兩次見麵都讓我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次的春酒,我發現我不能不注意褚士瑩這個人,他的態度溫和卻堅定,外型極有風格和特色,對於席間所有的問題都能夠提齣看法,或誠實說自己沒看法。他口條清晰並且態度自然,時而認真迴覆,時而幽默開玩笑。那天他無疑是最吸睛的人物,也因此讓我決定迴傢後認真看待這個人。

  經過上網搜尋,我發現褚士瑩是一個極有魅力和特色的人。他的演講不用投影片,演說時錶情自然;上節目所有的迴答都從容以對,麵對問題充滿自信,與他人互動眼神誠懇,錶情豐富。

  而所有特質之中,最重要的是他具有強大的自信心。

  在颱灣並不缺乏願意幫助他人、關懷弱勢的人們,但這些善良且滿懷熱情者最大的問題在於應該要如何行動?在麵對無力的社會現實下,如何繼續保有自己對人的關懷?如何用正確的行動協助他人,又該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我們所看到的需要幫助者?

  我們都為此感到猶豫,究竟是要如何捐款,又應該將自己的時間和精神投入在哪兒?我們期待自己能夠給予這個社會貢獻,同時也擔憂自己投入是否真的有所效果?如果捐助的對象團體反對同誌,或是堅守反墮胎立場時,我們又應該如何自處?我們的抵製行為究竟閤理還是反而無效?我們所發起的教育計畫是否真的是這些受幫助者所需要的?

  褚士瑩的新書中,直接清晰地迴答瞭所有NPO以及NGO從業者會麵對的問題,從NGO行動的睏難談到我們該如何應對捐款者以及受助者的期待,他也同時針對願意提供協助的人指齣如何看待自己手上的資源,如何選擇捐助對象,甚至更重要的道德難題,我們在麵對自己認為正確的行善作為時,是否真的有幫助到真正需要的人。

  從這本書中,我能看齣來褚士瑩本人強大的自信,來自於深刻自省。一個能深刻反省自己的人,纔有可能持續性地對於這些議題發齣思考和批判,指引和論述。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過去所認為「正確」的行動,其實很可能是重復纍積下的錯誤印象,我過去對於這些NGO組織的期待,也可能是自己的幻想。

  我推薦給每一個在颱灣,願意關懷彆人的朋友。

推薦序2

一本沒有標準答案的書
───張正,颱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祕書長,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眾人前僕後繼嚮他提問,他像個擂颱霸主一一接招。曆經五十五次迴閤對戰,集結瞭這本刀刀見骨、拳拳到肉的書。乍看,是一本NGO(非政府組織)、NPO(非營利組織)教戰守則;細讀,則是一篇篇關於人生的詰問。褚士瑩反覆叮嚀:要思考、要專業、要務實、要做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阿北很壞,不給答案

  自稱「阿北」的褚士瑩,自序名為〈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怎麼「變」?我好想直接聽到答案。不過阿北很壞,不肯正麵迴答,而是隨手拈來他在世界各地的見聞,給你參考,要你思考,文章行雲流水、引經據典,偏偏就是不給標準答案。而且還尖銳反問:「你確定真的隻缺資金嗎?(罵人缺腦子)」「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緊急的嗎?(還是罵人缺腦子)」聽到NGO說「這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時,更不留顔麵地說:「我看根本是你不會衡量吧?」

  看完瞭書沒有得到答案(還被羞辱),很失望。但是真實的世界,不正是如此復雜難解嗎?就算在會議室製訂瞭嚴謹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自以為預見瞭事態的演變,無奈迎麵而來的每件案子都不同,有的緊急有的重要,有的太大有的太小,更多的是情感(或者關說)氾濫成災,要麵麵俱到又堅守原則又賓主盡歡,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

  怎麼辦?阿北雖然很壞,還是提供瞭不少判斷依據(例如八種影響力指標、五個捐款建議、十個判斷能否成功的標準)。不過最最核心的,仍是你自己是否願意思考再思考,以及,有沒有踏齣第一步的行動勇氣。

  漢娜鄂蘭與褚士瑩

  褚士瑩要讀者思考,這與知名猶太裔學者漢娜鄂蘭的主張頗神似:

  ……未參與(納粹屠殺猶太人)者的判準是不同的:他們自問,要是做瞭某些事情之後,如何還能和自己和平共存、心安理得地活著。

  ……這種判斷方式的前提不是高度發展的智慧或復雜的道德省思,而是一種坦然與自己相處的性情傾嚮,與自我交流,亦即我和自我進行那無聲的對話,而這過程,自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以來,通常就稱之為思考。

  ……那些願意思考、也因此必須自行做判斷的人,和那些不願意這樣做的人,兩者的分界綫橫跨瞭所有社會、文化或教育的差異。

  如果有一條綫劃分「思考的人」與「不思考的人」,褚士瑩顯然想把更多人拉嚮「思考的人」這個團隊。當然,這是很難很難超級難的社會工程。畢竟不思考比較輕鬆,聽命行事比較容易比較安全,就算最後的結果是一場空,那也是SOP的錯,不是我的錯。

  但是,事情不難就沒有樂趣瞭!我決定響應褚士瑩的號召,加入思考團隊,練習思考,習慣於思考,自己找答案,自己做判斷,不隻是為瞭做好NGO的工作,不隻是為瞭讓世界更美好,而是為瞭成為一個心安理得、自己也喜歡的自己。

推薦序3

把好事做對,是一種專業
—─葉靜倫,NPOst公益交流站主編


  自從「NPOst 公益交流站」有瞭褚士瑩的專欄「阿北私會所」之後,多瞭很多不一樣的聲音。

  一直以來,NPOst 就希望成為颱灣公益團體的交流平颱,希望所有在社會服務和NGO(非政府組織)領域奮戰的朋友,都可以在這裏找到支持、方法與力量。

  社會服務與NGO關懷的是弱勢、邊緣族群,包括移工、無傢者、受暴婦女、流浪狗、失親兒少、身心障礙者、無依老人、原住民等。公益組織與非政府組織為這些族群提供服務、對社會進行倡議,期望賦權這些弱勢,給予自立的力量。

  颱灣在八○年代以前,一直都是國際上需要幫助的弱勢小國。在那個疾病橫行、資訊、技術與科技都尚不發達的時代,有無數熱心的西方傳教士和慈善組織,以愛心和熱情傾注於颱灣,有些人甚至一輩子就這麼奉獻在這塊小島上。直至八○年代後,我們纔逐漸發展齣自我力量,到瞭九○年代後期,本土NGO如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羅慧夫顱顔基金會等,甚至能走齣自己的路,將颱灣的服務專業帶往國際。

  然而,在傳統的「施予」概念之下,有越來越多服務者開始齣現疑問:被服務者的心聲究竟是什麼?什麼樣的「幫助」纔是他們真正需要的?為什麼讓受助者參與方案計畫的訂定過程這麼重要?身為NGO工作者,該如何評估、策畫一個真正有益於他者的輔導計畫?跨文化的NGO工作又該如何麵對文化與族群間的衝突?

  或者,如果你不是社會工作者,僅僅作為一名捐款人,又有什麼樣的義務與責任?

  不得不麵對的是,「助人」已經成為一門專業。如今的颱灣,已經發展到不再能用殘補式的愛心與慈善走天下、做好事的階段。我們麵對太多結構性的問題:孩子沒飯吃,光給他飯吃已經不夠,還必須探究他為什麼傢庭功能失常?無依老人陸續孤單地逝去,光給他們津貼已經不夠,還必須知道有什麼樣的輔具和治療,原本可以提早預防悲劇的發生?身心障礙者不是訓練到會做鳳梨酥就好,還必須瞭解他們為什麼無法被社區所接受、無法就地得到專業的照顧服務?

  此即是「把好事做對」的本意—助人之前若毫無思慮,所有的「幫助」不隻會徒然,還會是種傷害。

  也因此,我們必須不斷的自我扣問,而這樣的扣問不一定找得到答案,NPOst 因此期望打造一個祕密研究室,讓每一個徬徨的助人工作者都能得有意義的迴應,「阿北私會所」於焉誕生。

  從二○一六年初專欄啓動到現在,阿北從來沒有一週缺席(如此難得、乖巧又神速的作傢!)他坐鎮會所,開放世界各地的NGO工作者、公益觀察傢、捐款人、創業者、傢長、老師、學生、誌工等各式各樣領域的朋友,一起來問問題,所有那些想不通的、徬徨的,都能在這裏得到一種思考。

  它或許不是最終的解答,也不應該是,但阿北用自己長久以來的曆練與打滾 NGO的經驗,提供重要的、重新看待事物的視角,讓每一個做社會服務、關心社會共好的朋友,都能在其中進一步獨立思考,找齣屬於自己的答案。

  很開心看到這個專欄集結齣版。這個專欄在NPO二○一六年的年終大調查中,名列讀者最愛專欄第一名。期待阿北繼續不斷地解惑下去,讓所有這社會願意對他人伸齣雙手、心懷熱忱的朋友,都能找對方法,給予世界最適切的迴饋。

自序

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我在整理這本書的時候,一位我工作多年的夥伴緬甸北部剋欽邦女性民主運動領袖,受到住在日本的剋欽人邀請,前往東京為持續多年的內戰問題,跟民主黨的多位國會議員進行密集遊說。同時,我也正在遊說一個紐約國際人權組織,爭取預算,對剋欽邦的難民營以及在地NGO工作者進行培訓。自從將近六年前內戰爆發以來,這已經變成我們例行的無償工作。

  這天深夜,她截瞭一張我臉書上穿著剋欽邦的反戰T恤,對著一群颱北的高中生講話的照片,貼在我的塗鴉牆,旁邊加瞭一行字:「Love you. Thank you for being a Kachin.」(我們愛你。謝謝你身為剋欽人。)

  那一剎那,我疲倦發紅的眼睛,忍不住變得更紅瞭。

  當然,我不是剋欽人。但這件事情有點復雜。

  剋欽人有一套非常復雜的社會階級係統,長期以來讓人類學傢充滿興趣。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東南亞專傢Mandy Sadan博士在二○一三年底齣過一本研究論文,書名就叫做《Being and Becoming Kachin》,講的就是「身為」剋欽人與「變成」剋欽人這兩個獨特的概念。因為「剋欽人」不是一個單純的種族,在需要的時候,剋欽人可以「變成」撣邦人,而一個非剋欽人,是可以透過特定的漫長過程被剋欽傢族「接納」而變成剋欽人。

  在緬甸和剋欽人肩並肩進行和平工作十多年後,不知不覺,在他們的眼中,我已經是剋欽人瞭。

  對我來說,這個剋欽人的身分,是一種光榮的印記。

  我十多年前之所以離開科技産業,進入國際NGO組織工作,正是因為我想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當時我以為讓自己的生命産生價值的方法,就是透過專業,幫助彆人。但是現在迴頭看,纔發現真正的價值不隻在我想「做對的事」,而在於我學會如何「把對的事做好」,在這過程中,慢慢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這纔是最大的奬賞。

  我對「做好事」的概念,從一開始很粗淺的「我想捐錢」「我想當誌工」,慢慢意識到原來細節比結果更重要,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為瞭要知道如何把細節做好,我發現「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因為一個腦袋不會想的人,無論有再多的好意、再多的金錢,怎麼做都不對。

  我學會用評估NGO組織影響力的工具來評估自己,我的母校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老師 Robert Behn 在二○○三年提齣這套針對特定管理目的的八種指標,分彆是:評估(evaluate)、控製 (control)、預算(budget)、激勵(motivate)、提升(promote)、慶祝(celebrate)、學習(learn)和改進(improve)。

  評估(evaluate

  「評估」是否有影響力,必須要確定我在做的事,是不是可以用菜市場賣菜的阿嬤也能完全理解的語言來說明,而且這個阿嬤還可以用一句她自己的話說齣組織的願景,像是:「喔!哇哉哇哉,你們就是在教外勞做生意的老師嘛!」賣弄專有名詞,或是留太多想像空間的組織,讓人一句話說不清楚,是不可能有影響力的。

  控製(control)

  「控製」自己的影響力,意思是不能讓想做的事情主軸超過三個。如果「土地信託」是一個組織的主軸,這個組織就不能「也」有在做老人日托、獨居老人送餐,「也」推廣有機農業,「也」接受政府委託經營育幼院。因為主軸多於兩個,組織同時要做好不同方嚮的計畫、並且發揮影響力的機率,就會變得很低。

  預算(budget)

  「預算」要在計畫開始前就清楚訂立,並且確實遵守,不應該因為計畫執行過程中,隻因為「我們後來發現這個也很重要,應該要做」所以投入過多資源,造成預算超支。簡單的例子是,如果在學校營養午餐的計畫進行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童之所以沒有午餐吃,是因為傢裏長期沒有大人,便支用原本營養午餐的預算去做陪讀和課後輔導計畫,以至於營養午餐計畫預算短缺,必須在學期中提前腰斬,這麼做對於組織的影響力,就絕對不是加分,而是扣分。

  激勵(motivate)

  計畫是否對於組織內部員工産生「激勵」作用,是影響力的評估重點之一。如果組織內部工作者覺得這個計畫的執行讓他們疲憊,甚至覺得沒有意義,即使紙麵上成績斐然,在我的標準下,依舊算是缺乏影響力的計畫—連自己人都感動不瞭,怎麼可能感動彆人?

  另一種「激勵」的對象是社區。如果一個計畫一直隻有內部人有感,但是社區成員毫不在乎,比如有一個防止沙漠化的造林計畫,當地社區成員隻願意用日薪方式接受組織聘僱來植樹,沒有任何當地社區成員想要以誌工身分參與。錶麵上,雖然多年來種瞭幾十萬棵樹,但沒有感動任何一個在地人,我對這個計畫的影響力,還是會抱持相當的存疑。

  pro提升(mote)

  計畫是否夠「提升」我個人、組織本身跟組織內成員的力量,是我判斷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人事部門一年隻做一次員工錶現評估,作用微乎其微,這麼重要的事一年做一次,根本太遲。組織參與計畫的成員能力,是否有隨著計畫不斷提升,其實是很容易量化,卻時常被忽略的。應該隨時關注每一個階段的訓練,是否達到組織計畫需要的培力效果。

  慶祝(celebrate)

  我學會「慶祝」。慶祝裏程碑是知道組織計畫進度非常重要的指標,一個組織的計畫,不能隻有一個最終目標(比如募款達到一億元),而是在這期間設立許多的裏程碑,比如說募集這次一韆萬元的速度,是否比上一個一韆萬元更快?這個募款速度的增加,是否反映瞭組織的影響力上升?如果這次一韆萬的募款速度變慢,是否代錶影響力下降?分成許多值得慶祝的裏程碑,能幫助一個組織瞭解影響力的變化。

  學習(learn)

  組織是否有在「學習」,是判斷組織影響力的重要指標。比如組織是否麵臨狀況的改變,時時刻刻做細微的策略修正,當細微的修正已經不夠時,是否能夠迴頭審視組織的使命和願景,是否需要重新調整。這樣的組織是一個有學習力的組織,沒有學習力的組織隻能「執行」,然而有影響力的組織,會像孩童成長那樣,會學習、會進化。

  改進(improve)

  一個人,就像一個有影響力的組織,都應該持續「改進」,不會有停滯的狀態。當一個問題得到解決之後,立刻會找到另外一個需要改善的層麵,去進行另外一個週期的改善。這樣的持續改進不應該有停止的時候。

  或許在剋欽人心目中,我變成瞭剋欽人的一分子,但是我真正的成就,是慢慢變成瞭我自己,一個我喜歡的自己。

  為此,我深深感激NGO工作教會我的那些事。

作者焦點專訪

  Q:請問褚士瑩,齣版本書,想給讀者什麼樣的刺激?

  A:很多人想藉著幫助彆人,讓自己的生命更有價值。我以前以為讓自己的生命産生價值的方法,就是透過專業,幫助彆人,但是在國際NGO組織工作瞭十多年,纔發現真正的價值不隻在「做對的事」,而在於學會如何「把對的事做好」,在這過程中,慢慢變成一個自己喜歡的人,這纔是最大的奬賞。

  Q:請問褚士瑩,迴答書中55個刺激提問時,自己的唯一立場是什麼?

  A:很多過去理所當然以為正確的答案,現在迴頭看來卻荒謬可笑。可是誰曉得我們現在認為對的事,又未嘗不可能在未來發現是錯的?雖然我們不斷努力,找尋更好的答案,但沒有人確實知道是否能經得起時間考驗,所以隨時選擇「做對的事」之外,彆忘瞭抱持開放的心胸,挑戰已知,隨時抱著顛覆的打算,用謙卑的態度不斷讓自己進化。

  Q:請問褚士瑩,遇到挑戰的問題時,自己會不會害怕?

  A:我時常提醒自己爵士樂鼓手史提芬‧哈利斯說的:「從一名爵士音樂傢的觀點來看,真正的失誤是聽不齣另一個人在彈什麼,除此之外,每一個『失誤』都是一個機會。」所以遇到挑戰的時候,我會提醒自己,錯誤、挫摺、跟挑戰,都是僞裝成「失敗」的「機會」,可以帶我到一個更好的地方,成為一個更好的人,開心都來不及瞭,怎麼會害怕呢? 

  Q:請問褚士瑩,你認為自己給齣瞭標準答案嗎?

  A: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標準答案」,除非你是實驗室的科學傢,否則也沒有追求標準答案的必要。就像想做好事的話,「捐錢」「當誌工」無論再怎麼重要,也不會是標準答案,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知不知道麵對問題時,該怎麼問對的問題,又該怎麼思考。一個知道怎麼想的人,纔知道該怎麼做,也纔有可能為生命創造價值,成為自己喜歡的人。

圖書試讀

給錢能救命,但是要給一輩子,我該給嗎?
 
Q二十八歲熱血的小NGO負責人:
 
我在柬埔寨山區一個小村子裏做教育計畫,教孩子們讀書。我跟村民的感情都很好,最近有幾個村民生病瞭,跟我尋求醫藥費。雖然這跟我的教學計畫沒有關係,但我是他們認識唯一有經費的人。剛開始我提供瞭救急的一、兩次費用,卻覺得不斷給錢不太對,可是不給又好像會變成壞人,請問阿北我該怎麼辦,該繼續給他們嗎?
 
A處變不驚的褚阿北:
 
麵對這種兩難,「結果」和「原則」都已經不是最關鍵的事啦!(遞茶)
 
◎給,或是不給,如何給?
 
你的問題讓我想到前陣子有網友留言給五月天主唱阿信:「你害我妹妹去跳海,現在昏迷不醒,我不知道她這麼愛你。她寫信給你,你有看到至少迴覆一下。」
 
無論這個事件是真是假,阿信身為藝人,臉書粉絲群人數逼近三百六十萬人(阿信和阿北,等級未免差太多!)因此時常有網友將之當作「許願池」。阿信偶爾會親自迴覆趣味、有創意的留言,但不可能條條迴覆。
 
這個歌迷「綁架式」的不理智舉動,自然是被譙翻,大傢應該都會覺得這種人根本不要理他吧?
 
可是萬一是真的,而且妹妹兩天後死瞭呢?
 
網友可能又會大逆轉,責怪阿信明明隻要動個手指迴覆一下,就能救人一命,為什麼舉手之勞都不願意做呢?
 
突然,阿信就變成大壞人瞭。
 
但如果阿信被迫迴覆每一個要脅不迴覆就去死的歌迷,其他歌迷又會不爽:「隻因為我們沒有說要去死,你就不理我們瞭嗎?」
 
所以,現在的你根本就是柬埔寨阿信,你該怎麼辦?
 
如果不給他們醫藥費,他們會怎麼樣?會死掉嗎?
 
死掉不可以嗎?
 
死掉其實沒有關係,因為在你進入這個村子之前,生病死掉對他們來說是很普通的事,你來這裏做的是教育計畫,不是來當有求必應的觀世音或救世主。
 
但如果給瞭醫藥費就不會死掉,甚至會痊癒,你可以見死不救嗎?
 
就像有名的禪師故事—退潮的海邊一個和尚撿起快要乾死的海星,扔迴海裏,眾人看瞭笑和尚:「退潮的沙灘上有韆韆萬萬個海星,你救瞭一個,有什麼用呢?」和尚說:「對於這一個來說,卻是生與死的區彆。」
 
所以既然遇到瞭,你當然應該幫助。可是真的是這樣嗎?如果到最後連原本的教育計畫都因為村人的索求無度而中止瞭,會比較好嗎?
 
再說,每一個會好的病,都可以跟你要錢嗎?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