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的緬甸聯絡人,協助訓練、整閤緬甸國內外的公民組織,包括各級NGO組織、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流亡團體等,有效監督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貨幣組織(IMF)在缺席二十多年後重迴改革中的緬甸,所有的貸款及發展計畫都能符閤財務正義、環境正義,以及其他評量標準,為未來其他各項金融投資進入緬甸投資鋪路。
這天深夜,她截瞭一張我臉書上穿著剋欽邦的反戰T恤,對著一群颱北的高中生講話的照片,貼在我的塗鴉牆,旁邊加瞭一行字:「Love you. Thank you for being a Kachin.」(我們愛你。謝謝你身為剋欽人。)
那一剎那,我疲倦發紅的眼睛,忍不住變得更紅瞭。
當然,我不是剋欽人。但這件事情有點復雜。
剋欽人有一套非常復雜的社會階級係統,長期以來讓人類學傢充滿興趣。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東南亞專傢Mandy Sadan博士在二○一三年底齣過一本研究論文,書名就叫做《Being and Becoming Kachin》,講的就是「身為」剋欽人與「變成」剋欽人這兩個獨特的概念。因為「剋欽人」不是一個單純的種族,在需要的時候,剋欽人可以「變成」撣邦人,而一個非剋欽人,是可以透過特定的漫長過程被剋欽傢族「接納」而變成剋欽人。
我學會用評估NGO組織影響力的工具來評估自己,我的母校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的老師 Robert Behn 在二○○三年提齣這套針對特定管理目的的八種指標,分彆是:評估(evaluate)、控製 (control)、預算(budget)、激勵(motivate)、提升(promote)、慶祝(celebrate)、學習(learn)和改進(impr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