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孟老莊的語言看其思維文化

從論孟老莊的語言看其思維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論語
  • 孟子
  • 老子
  • 莊子
  • 語言學
  • 思維文化
  • 中國哲學
  • 古典文獻
  • 思想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從語言入手,探究《論語》、《孟子》、《老子》和《莊子》的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發展。其獨特角度方法是,考察高頻詞的使用獲取真實語義,以行驗言,注重語料的縱橫對比和數據統計。同柏拉圖的《理想國》比較,四經典的倫理道德詞語體現瞭私宜的道德觀:強勢中心爲主,交織血族中心、奴役侍奉和冷血。老莊無情無義反盡職地自保構成消極反社會人格。四經典無真理概念,不將真實與正確相聯係。儒傢高唱的「仁義」因爲不講公正而陷入虛僞勢利。四經典還有不少骨架句,其主語、係詞、被動標誌、介詞和連詞等常簡省,後代簡省量逐步減少,故漢語並非死守意閤。四經典語言較模糊感性,無定義疏於論證。無成熟的「可能」命題和真正錶應該的道義命題。

本書特色    

  以科學般的視角,抽絲剝繭先秦諸子學說經典中的文字語言,重新理解並批判其傳達思維與文化。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準備的、與“從論孟老莊的語言看其思維文化”一書內容完全無關的、詳細的圖書簡介。 --- 《星火燎原:近代中國早期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與社會變遷(1895-1927)》 導言:百年轉型期的微光與巨響 本書並非聚焦於傳統的思想史或哲學思辨,而是深入挖掘一個更具物質性與社會動態的時代:清末民初,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從萌芽到初步發展,再到最終在列強擠壓與內部動蕩中掙紮求存的復雜曆程。我們試圖穿透宏大的政治敘事,聚焦於那些在近代化浪潮中挺身而齣的企業傢群體、他們所創立的工廠、以及這些新興經濟力量如何重塑瞭中國的社會結構、階級關係乃至文化風貌。 本書的視角,是從“經濟活動”的微觀實踐齣發,反觀整個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的宏觀圖景。我們關注的不是抽象的“道”與“德”,而是具體的“資本”與“市場”;不是對古代經典的詮釋,而是對機器、關稅、勞工以及銀行體係的細緻考察。 第一部分:萌芽與陣痛(1895-1911):舊秩序下的新血液 本部分重點考察甲午戰爭後,列強瓜分狂潮激發齣的“救亡圖存”思潮如何轉化為實際的經濟行動。這不僅僅是技術和設備的引進,更是一種企業精神的覺醒。 一、“洋務遺緒”與“官督商辦”的遺産與局限:分析張之洞、盛宣懷等人在洋務運動中留下的工業基礎,如何成為民族資本主義初期可以利用的資源,但同時也揭示瞭官僚資本對民間投資的抑製作用。 二、民間力量的崛起與地域特色:重點研究在沿海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廣州)和特定資源富集區(如南通、無锡)湧現齣的第一代民族資本傢。他們如何運用傢族信托、地緣網絡以及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在夾縫中求生存。具體案例將涵蓋紡織業(如張謇的模式)、麵粉業以及輕工業的早期布局。 三、資本積纍的艱難路徑:探討早期民族企業麵臨的獨特睏境:原料供應的不穩定、國內市場的分割、外國商品的傾銷壓力,以及最核心的——缺乏穩定的金融支持。我們描繪瞭他們如何通過典當、藉貸以及有限的股份製嘗試來籌集資金的窘境。 第二部分:黃金時代的短暫輝煌(1912-1919):民國初年的機遇窗口 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帶來瞭短暫的政治寬鬆期,加之歐戰爆發導緻的西方列強對華商品需求的下降,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喘息之機”。 一、政治真空與“不乾涉”的紅利:分析民國初年軍閥混戰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對經濟事務的無力乾預(相對於清政府的嚴密控製),客觀上為私營工商業鬆開瞭部分管製。 二、一戰的“意外”助力:詳細分析歐洲戰事對中國輕工業,特彆是紡織、火柴、製堿等行業帶來的直接刺激作用。大量外國商品退齣中國市場,使得本土産品得以迅速填補空缺,實現瞭“戰時繁榮”。本節將引入具體的生産數據和齣口統計,量化這次繁榮的程度。 三、新的社會角色:企業傢的文化重塑:重點分析這一時期,企業傢群體如何從傳統的士紳階層中分化齣來,開始形成一種近代化的職業認同。他們開始關注現代教育、城市規劃和公共衛生,這種“實業救國”的文化觀念,是如何與傳統的儒傢倫理進行復雜交織與調適的。 第三部分:擠壓與反抗(1920-1927):內憂外患下的存亡考驗 繁榮並未持續,隨著一戰結束,外國資本的迴歸、國內政治經濟秩序的進一步混亂,以及工人運動的興起,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 一、外國資本的迴潮與技術代差的凸顯:戰後,英、日等國捲土重來,憑藉雄厚的資本、成熟的技術和完善的銷售網絡,對尚處於初級階段的中國民族工業形成瞭毀滅性的競爭壓力。 二、勞資關係的緊張與工人階級的誕生:隨著工廠規模的擴大,早期現代化管理模式與傳統傢庭式管理之間的衝突加劇。本部分詳細考察瞭罷工、怠工等工人反抗行動的爆發,以及這如何影響瞭企業的運營成本和政府的調控政策。我們試圖理解,民族資本傢在麵對本國工人時,其“救國”的理想與“逐利”的本能之間的矛盾是如何爆發的。 三、軍閥徵斂與金融動蕩的緻命打擊:軍閥混戰後期,地方政權對工商企業的任意攤派、強徵藉款以及惡性通貨膨脹,構成瞭比外部競爭更為直接的威脅。本書將分析,為何在這一階段,許多曾經輝煌的實業巨頭最終選擇齣售資産或轉嚮金融投機,放棄瞭實業發展。 結語:曆史的遺留與未竟的事業 本書最後總結瞭這三十餘年間民族資本主義的整體曆史貢獻與曆史局限。它證明瞭中國擁有建立現代工業經濟的潛力,但也揭示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結構下,沒有一個穩定、統一、有利於現代經濟發展的國傢政治環境,任何“實業救國”的努力都將是脆弱和短暫的。我們試圖為讀者描繪一幅由汗水、煤煙、賬簿和失望交織而成的,充滿活力卻又最終受挫的中國近代經濟圖景。 --- 目標讀者: 曆史研究者、經濟史愛好者、對中國近代社會轉型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關鍵詞: 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洋務運動、張謇、一戰紅利、勞工運動、半殖民地經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海霞


  1954年鼕生於重慶,右二代。文革中讀瞭初二。做過建築工人、菜店營業員、商業美工、中學教師等。46歲獲博士學位,卻比一般博士少讀5年書。後為西南大學教授,現退休。喜歡研究語言和人性(邏輯思維、文化等),並將它們結閤起來考察,跳齣正統語言學自走一條路。學術有獨立見解,不追隨官方導嚮和榮耀,多次給校方等上書要求改革管理製度,並寫文章反對不公正的學術評價體係等。自己創設《議論與思維》一門課,培養大學生研究生奇缺的理性思維。2014年初在香港齣版論文集《追問人性》。

圖書目錄

內容提要 003
緒論 011

第一章 四經典重要語詞和概念 016
第一節 倫理道德詞場 016
一、六個重要語詞的真實意義 016
(一)倫理道德詞的分類 016
(二)仁、義、禮、事、孝、信的真實意義 019
二、倫理道德概念體係的性質 033
(一)道德體係的分段 033
(二)四經典道德體係檢討 034
第二節 代錶性人格詞場 038
一、君子 038
二、聖人 043
三、至人(真人) 048
四、典型的社會性格 051
五、總結儒道二傢的真性 067
第三節 邏輯與認知詞場 074
一、真僞觀 074
二、智慧觀 辯說觀 083
第四節 四經典詞義的特點和詞義發展路子 091
一、四經典詞義的特點 091
(一)模糊性 093
(二)主觀性 095
(三)狹隘性 097
(四)籠統性 098
二、詞義發展的路子 100

第二章 四經典重要詞場概念與《理想國》的比較 103
第一節 稱謂語的比較 104
一、《理想國》的稱謂語及其特點 104
二、四經典的稱謂語 106
三、四經典稱謂語的特點 109
(一)尊崇先聖和權威 109
(二)等級復雜而嚴密 110
(三)卑己尊人 111
(四)親屬稱謂多並與孝悌有關 112
四、中希對異見者的稱謂與態度 112
第二節 《理想國》的「真」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16
一、《理想國》的「真」 116
二、《理想國》的「真」與四經典的「真」比較 122
第三節 《理想國》的「正義」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23
一、《理想國》的「正義」 123
二、《理想國》的「正義」同四經典比較 128
第四節 《理想國》「智慧」「勇敢」和「節製」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32
一、《理想國》的「智慧」「勇敢」和「節製」 132
二、 《理想國》「智慧」「勇敢」「節製」
同四經典的比較 139
第五節 《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及其與四經典的比較 143
一、《理想國》的「理性」「理智」 143
二、「理性」「理智」與四經典的比較 145
第六節 「仁」等與《理想國》的比較 147
一、「仁」與《理想國》比較 147
二、「事」「孝」「信」「和」與《理想國》的比較 153
第七節 「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57
一、「無爲」的含義與其動因 157
二、「無爲」與《理想國》的比較 164
第八節 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一、老莊的人格和心理問題 171
二、留給我們的問號 172

第三章 四經典句子和判斷及其縱嚮/橫嚮比較 176
第一節 四經典的全稱、特稱量限錶達 176
一、全稱和特稱量限的錶達法 177
(一)全稱錶達 177
(二)特稱錶達 181
二、四經典量限錶達的特點 182
(一)量限錶達和量項主要是狀語 182
(二) 定語量項有瞭初步發育
特稱尚無定語量項 183
(三)量項發展的狀語→定語階段 185
(四)全稱命題的「濫用」 187
三、全稱、特稱和單稱命題起源順序的推論 188
第二節 程度副詞的使用 190
一、四經典程度副詞的用法 190
二、程度副詞分析討論 194
(一)兩種語料程度副詞的狀況 194
(二)程度副詞産生的先後及發展 197
(三)程度副詞的語法化問題 200
第三節 謂語部分的多項考察 203
一、《論語》前1087個謂語 204
(一)謂詞 204
(二)修飾語 207
(三)錶達粗疏問題 209
二、《論語》謂語和黃宗羲文謂語比較 211
(一)謂詞 211
(二)修飾語 212
(三)錶達粗疏問題 214
三、「問A」結構的狀況及其發展 215
第四節 「可能」和「必然」意義的錶達 219
一、四經典「可能」的錶達 220
二、四經典「必然」的錶達 222
三、明清語料「可能、必然」的錶達 224
四、現代語料的進展和結語 226
第五節 「應該」意義在古漢語中的錶達 229
一、先秦五經典中錶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0
(一)用例和說明 230
(二)五經典規範命題的特點 233
二、明清語料中錶規範的詞項和命題 236
(一)詞項和命題概況 236
(二)仍然存在的問題 238
三、同《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比較 241
(一)《理想國》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 241
(二) 四經典和《理想國》規範詞項與命題的
比較 243
(三)規範詞項和規範命題發生發展的路子 247
第六節 句子形式的簡省與完善化 248
一、主語 249
二、主語的量項 251
三、判斷句的係動詞 254
四、被動標誌 256
五、復句關聯詞 259
六、形式簡省及其消長的綜閤考察 264
七、總論 269
第七節 句子長度及其發展 272
一、漢語句子詞數的增長 273
二、句子長度的討論 276
第八節 語言錶達特色與《理想國》比較 279
一、主觀與客觀 279
二、模糊與清晰 284
三、敘事與論證 289
四、倚重權威與自重 293
參考文獻 298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語言承載並錶現思維和文化。亞當•弗格森說:「語言在最一般的意義上,包括所有思維、感覺或意誌的外在符號。」在語言、思維、文化及其相互間的關係上,國內一些觀點如「愛國的自大」、漢語漢字特殊、意閤優越等流行於學界。古代的語言錶達,無論是準確的還是不準確的,是真的還是假的,都是古人思想感情價值觀及其發展軌跡的曆史記錄,就像深鍥的石刻一樣不能被填抹。把語言同邏輯的概念判斷等結閤起來研究,同時研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可避免一般的浮淺聯係語言和文化,人雲亦雲;可以彆開一片洞天,窺見到我們不曾發現的許多奧秘。
 
思維,是人類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民族文化因素大多由之而生,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以它爲基礎。思維的客觀性、普遍性、精確性和創造性等,決定著道德、製度和習俗的特質。它們的變化是非常慢的。一類思維特徵爲多個民族所有,這些民族也會錶現齣相同性質的文化特徵,盡管具體行爲有各自的特色。
 
文化,根據英國人類學傢泰勒的定義,它是一個復閤體,包含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等。威斯勒簡要地說,文化指人類的習慣與思想的全部復閤物。道德是文化最重要的方麵,它指約定的社會行爲規範。在一個社群中,道德是社會成員文化認同的核心,是法律和各種製度産生的直接原因。道德體係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人生觀和社會觀。道德來源於社會有序運作的需求,在人治社會,權威人物口中的道德規範就相當於法律,具有正式的奬懲效力。
 
本研究的基本介紹
 
選題和內容:對中國語言、思維和文化的考察,選取儒傢和道傢的早期經典可謂是釜底抽薪之舉。它們是古代語言運用的楷模,其中的重要詞句被無數次地引用。通過它們可以考察漢語的特點及其發展路子。四經典的思想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大緻儒傢代錶上層和公開文化,道傢代錶下層和私下文化。傳統文化並非由他們鑄造,而它們成於傳統又推助傳統,同中國人心靈的關係怎麼說也不過分。100多年來,雖然傳統思想受到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某些新價值在一定程度上爲人們所接受或錶麵上接受;但是,傳統力量最深沉且最易喚起,孔孟老莊4位先哲仍然是現代人的偶像,一般人有史以來看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基本未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並且極具啓發性。它沒有像市麵上很多解讀經典的書那樣,上來就給你一個現成的“正確答案”。相反,作者更像是帶領我們進行一場思維的考古,從《論語》和《老子莊子》的語言細節齣發,一層層剝開古代思想傢的思維模式。我記得關於《論語》中“君子”與“小人”的對比,以往我總是覺得是簡單的善惡之分,但作者通過分析這兩個詞的齣現頻率、以及它們所搭配的形容詞和行為動詞,讓我看到瞭“君子”與“小人”之間更深層次的社會角色、道德追求和行為準則的差異。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對古代社會的人格理想有瞭更清晰的認識。而當他轉嚮《老子》和《莊子》時,作者對“空”和“無”的解讀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並沒有將“空”理解為空無一物,而是通過對“空”、“有”、“無”等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運用,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對事物本質、變化規律以及人生態度的深刻洞察。這種分析方式,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本關於古代哲學的書,更像是在學習一種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方法論,充滿瞭智慧的火花。

评分

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實在太迷人瞭!與其說它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它是一場引人入勝的思維探險。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們深入《論語》和《老子莊子》的語言森林。他沒有簡單地羅列名言警句,而是著重於分析那些看似平常的詞語在不同語境下的微妙變化,以及它們是如何共同構建起作者的思維框架的。我特彆喜歡他討論《論語》中“道”與“德”的關聯時,並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通過對比“道”在不同君主治國理念中的體現,以及“德”如何成為君主行為的約束和引領,讓我看到瞭政治倫理與個人修養之間緊密的聯係。這種分析方式既有嚴謹的學術基礎,又不失文學的美感。他就像一位畫傢,用語言的筆觸,描繪齣古代思想傢的精神世界。而對於《老子》和《莊子》,作者更是展現瞭驚人的洞察力,他分析瞭“無為”這個概念,不是簡單地將其理解為“什麼都不做”,而是通過對“為”、“無”等字眼的反復審視,揭示瞭其中蘊含的順應自然、不強求的深刻智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讀瞭書,更像是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评分

這本書簡直讓人驚喜!起初我隻是對《論語》和《老子莊子》這幾部經典很感興趣,想著能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但這本書完全超越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解讀文本,更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作者沒有直接給齣結論,而是通過對這些古籍中語言的使用方式、詞匯的細微差彆、甚至是句式的排列組閤進行抽絲剝繭般的分析。我記得有一次讀到《論語》中關於“仁”的論述,以往總是覺得概念模糊,但作者通過分析“仁”字在不同語境下的齣現頻率和搭配,以及它與其他概念(如“禮”、“恕”)的關聯,讓我突然醍醐灌頂。原來,古人的“仁”並非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滲透在日常的言行舉止中的一種實踐。同樣,在老莊的部分,作者對“道”的探討也讓我耳目一新。以往我總覺得“道”是飄渺虛無的,難以捉摸,但通過對“道”字在《道德經》中的不同用法,以及其所指代的事物,我開始感受到一種內在的秩序和流動的力量。這種分析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枯燥的語言學考據,而是將語言作為思想的載體,用一種近乎偵探的視角去追尋古人的思維軌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古老的時代,與孔子、老子、莊子進行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一開始讓我感到有些挑戰。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暢銷書那樣,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直接灌輸給你“你應該怎麼想”。相反,作者更像是位嚴謹的學者,帶著讀者一起走進一個細緻的學術世界。他沒有直接告訴我《論語》裏的“君子”是什麼樣的,而是通過分析“君子”這個詞在不同章節中的齣現頻率、以及與“小人”、“德”、“行”等詞語的共現情況,來一點點勾勒齣“君子”的輪廓。這種方法非常巧妙,它迫使我去主動思考,去體會文本背後的深層含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莊子》中“齊物論”的解讀。以往我讀到“鼓盆而歌”的故事,總覺得有些玄妙,難以理解。但作者從“鼓”和“歌”這兩個詞的象徵意義入手,結閤莊子對生死、變化以及人自身局限性的論述,讓我看到瞭其中蘊含的深刻哲學。他並沒有給我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看待問題的方式,一種對生命和宇宙更豁達的理解。閱讀這本書需要耐心,需要投入,但迴報是巨大的。它訓練瞭我的批判性思維,也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刻認識,感覺自己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導師一起探索,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

评分

初讀這本書,我以為會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文集,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不僅僅是在講解文字,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隻不過故事的主角是語言本身,以及語言背後所承載的古代思想。他通過對《論語》中“孝”這個字的多元解讀,讓我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傢庭倫理的復雜性和深刻性。他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孝”就是聽從父母,而是通過分析“孝”在不同場景下所代錶的責任、尊重、甚至是規勸,讓我體會到瞭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道德考量。這種深入骨髓的分析,讓我對“孝”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是流於錶麵的理解。接著,在解讀《老子》時,作者對“柔弱”的分析更是讓我茅塞頓開。以往我總覺得“柔弱”是軟弱的代名詞,但作者通過對“柔”、“弱”、“剛”、“強”等詞語的對比分析,結閤《道德經》的整體思想,揭示瞭“柔弱”中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智慧,讓我明白瞭“以柔剋剛”的深刻哲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讓你在閱讀中不斷産生“原來如此”的頓悟,並且能夠將這些感悟運用到理解生活和世界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