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專冊

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專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二二八事件
  • 共生音樂節
  • 颱灣音樂
  • 獨立音樂
  • 文化研究
  • 曆史記憶
  • 社會運動
  • 音樂節
  • 紀錄
  • 2017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若以人類成長的曆程來看,
七十歲已步入老年,尋求生命的統閤與圓滿。
然而,二二八事件至今之於颱灣社會,是否已能安享天年,讓逝者安息?
我們在曆史的路上,持續探問並追尋……

  2017共生音樂節的主題為「欲行ê路」,颱灣能走到今天著實不易,是我們的前輩流瞭好多好多汗水與鮮血所換來的。透過「路」的意象,我們希望爬梳從過去到現在,颱灣人所走過的艱辛與坎坷,來重新思索與定位我們現在的行動和目標。希望讀者在閱讀的時候,會發現至今我們仍舊在追求的許多理念,其實都是和過去共享著相同價值。

  眾所皆知,在轉型正義的道路上,時間從來不是我們的朋友,在尋求以任何方式拼湊過去的樣貌時,我們很快發現我們正和時間賽跑且情況告急。今年,共生音樂節在承先(二二八七十週年)啓後(共生第五屆)的位置上依舊誠惶誠恐,在失去更多以前,我們努力把握。雖然現在還不是天亮之時,但我們相信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人的接棒努力,終將使曆史的迷霧徹底散去,有一天,正義的光綫將照射進颱灣每一個曾經陰暗的角落。道阻且長,這條路我們卻勢必走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論述組


  「共生音樂節」是由一群關心颱灣曆史的年輕人舉辦,至今全颱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從2013年開始,我們每年在自由廣場/凱道舉辦音樂晚會,另一方麵也進入校園舉辦多場講座,如今已邁入第五屆。

  論述組做為共生音樂節的工作團隊之一,主要負責撰寫手冊、策展和舉辦講座等業務,透過文字的生産與陳述,希望將二二八與轉型正義的議題帶入颱灣民眾的生活之中,引起更多的關注與討論。
 

圖書目錄

編輯序
 
一、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
張敏如/「颱灣人」概念的形成
張明/思想的齊放
範耕維1920年代的颱灣法學教育發展與影響
徐祥弼/《民俗颱灣》廣告
 
二、特彆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
之一
陳威廷/二二八事件:差異文化的衝突
謝重斌、周經倫、鍾巧庭/目光之外:二二八中的模糊臉譜
──青年與二二八
──原住民與二二八
──女性與二二八
張明/本願與重生西本願寺——颱北的西本願寺與東本願寺
張明/內牛滿麵的好味道:魷魚粥
之二
徐祥弼/二二八與詩作──跨越語言的人們,被語言所跨越的人生
趙容/二二八與版畫──生命中不可承受之恐怖檢查
莊勝傑/二二八與歌麯──樂來樂ㄞˋ你,淺談二二八與歌麯
 
三、封麵故事:尋訪檔案之路
李思儀/介紹與解讀大溪檔案中的二二八事件期間中央派兵電文
李思儀、硃乃瑩、蔡喻安、王順仁「走揣我細漢ê記憶」──共生論述組協助陳明男先生申請祖父的政治受難檔案
 
四、專題:1980年代平反行動
鍾巧庭/颱灣成為一個自由國度的契機
王順仁/衝破禁忌:鄭南榕與二二八平反運動
張敏如/起造一個新國傢的終極意誌
周經倫/讀者迴函:Nylon 小問答
 
五、專題:未來
潘晴/轉型正義服用說明書
潘晴、硃乃瑩/「我有話要說!」──轉型正義街訪調查
範耕維/颱灣轉型正義進度小報告──加害、被害與紀念
莊勝傑/轉型正義之旅──尋找你的好夥伴
陳威廷/二二八國傢館觀展經驗隨筆
莊勝傑/青年不斷追尋──記憶、肯認與共生

圖書序言



〈天猶未光,欲走ê路閣長〉


  今年是二二八事件七十週年。

  七十年前二二八的血洗,使得過去許多颱灣人的生命遭到侵害,此外,它也間接剝奪瞭一整個世代倖存者的靈魂,讓許多受難者傢屬自此過著不願過問政治的生活,而颱灣更是喪失在戰後建立一個新國傢的契機直至今日。然而,拉開曆史的縱頁,颱灣悲哀的連續殖民史,卻從來沒有一刻曾將颱灣人徹底打倒。我們始終可以看見,即使麵臨不同強權的威脅與恫嚇,颱灣會有一群勇敢之人願意站齣來,而他們在苦難壓迫下的爭取、奮鬥,甚至捨身取義,反而讓我們更清晰地看見人性的可貴之處。

  今年共生音樂節的標語是「欲行ê路」。颱灣能走到今天,是我們的前輩流瞭好多好多的汗水與鮮血的成果,而時至今日,其實我們仍舊走在同一條道路上,一樣和過去共享著許多價值和理想,同時也對未來有相同的追求與渴望。可以說從過去到現在,召喚我們起身反抗和追求的,一直以來都是對這座島嶼的愛。而今年標語的概念,也成為我們編排這本刊物內容時的主要考量。這本刊物的齣版,就是我們在思考如何讓二二八成為這塊土地上所有住民的共同記憶,如何使所有為颱灣捐獻齣生命的前輩的犧牲有價值,如何使其靈魂之所係不僅在實體的紀念碑或書本上,更存在於抽象生命與我們無限延長的集體記憶之中的書寫與實踐。

  〈專題:帝國凝視下的1920年代〉旨在建構1920年代颱灣的社會樣貌,包括追溯「颱灣人」概念與意識的形成,以及討論這個時期思想齊放的情況;〈特彆報導:1947血染二二八〉從兩個方麵齣發,首先是原住民、青年和女性三種不同角色在二二八當中的參與,再來是以往較少被討論到的,從藝術作品來形構二二八的樣貌;〈封麵故事:尋訪檔案之路〉中,一篇是我們以國史館藏的大溪檔案來剖析二二八期間中央派兵的過程與始末;另一篇則是協助一位白色恐怖受難者傢屬嚮檔案管理局申請親人檔案的紀實。我們期盼透過實際檔案的呈現與分析,讓讀者能更有穿越時空的實感,跟著共生音樂節一同感受與思索發生在這座島上的曆史。

  〈專題:1980年代平反行動〉中,我們討論鄭南榕及其時代。當時他們的行動,讓二二八被迫噤聲的苦難記憶得以重新被看見,也啓發瞭後來平反與紀念二二八行動的展開。最後,〈專題:走嚮未來〉則是在迴顧瞭上述颱灣所走過的路後,我們希望展望未來,呈現幾個關於「轉型正義」議題的討論。這個篇章裏,我們檢視瞭颱灣進行轉型正義的現況,也希望讀者一起響應,能共同參與在轉型正義的行動之中。

  對上一個世代的人來說,二二八還來不及記得,就已經遺忘;而如今我們對颱灣現狀的關懷,卻引領我們嚮過去這段最悲慘的曆史提問。現在還不是天亮之時,但我們相信一個世代又一個世代人的接棒努力,終將使曆史的迷霧徹底散去,有一天,正義的光綫將照射進颱灣每一個曾經陰暗的角落。道阻且長,這條路我們卻勢必走上。

  「直到愛和公理在這塊土地實現。」
 
王順仁

圖書試讀

〈二二八與詩作──跨越語言的人們,被語言所跨越的人生〉/徐祥弼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颱灣後的隔年4月,隨即成立瞭「颱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大力推行「國語運動」,更於同年9月14日強製颱灣人禁止說日語,因而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力抨擊:「此舉無異等於封死本省人之耳目⋯⋯連恣意施行鎮壓政策的日本當局,甚至也等到中日戰爭爆發後的第二年,纔禁止使用中國語」。就1942年日本當局的統計,那時颱灣島內的日語普及率高達60%,更遑論經過幾年皇民化洗禮,「光復」後的颱灣社會。

語言政策的影響是全麵的,雖然對於學校外的常民生活影響有限,但至於知識分子與創作者則是全然不同的景象。因為他們某種程度上代錶瞭公眾的發聲,語言的傳遞對象不隻是私下交談,更是要發布、傳達給廣大的社會大眾。此一政策的疾厲施行對他們而言是毀滅性的,特彆是在原本的語言(日語)使用已經極為純熟的情況下。林亨泰就曾說:「要放棄一個熟悉的語言再來學習新的語言,這是非常痛苦的」、「語言是創作的根本,失去語言幾乎就等於被剝奪瞭錶達的能力」──在此基礎上,他進而提齣瞭「跨越語言的一代」這個詞,並形容那是「一場既抗拒又融閤的過程」。就像杜潘芳格在〈聲音〉一詩所描述的:「從那時起,/語言失去齣口。/現在,隻能等待新的聲音,/一天又一天,/嚴肅地忍耐地等待。」他們恍如被禁聲。

在此同時,不學習「國語」還可能被質疑對國傢不忠或對中國國民黨不滿,有如吳新榮的悲哀景況:「我們不得不遵守『沉默為金』『雄辯為銀』的西諺,除齣於萬不得已外,蠻不說話……因此卻有人說我們驕傲,又有人真的誤解為我們不閤作,於是現在不得不跟孩子學習國語。」林亨泰形容颱灣人的難堪處境是「在日本人最黑暗的時候當瞭日本人,在中國人最絕望的時候當瞭中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吸引,尤其是“共生”這個詞,它在我腦海中激蕩起許多聯想。二二八事件是颱灣近代史上一個無法迴避的傷口,而選擇在這樣一個敏感的節點舉辦音樂節,並將其命名為“共生”,這本身就包含著一種勇氣和對未來的期許。我好奇的是,在這本專冊中,音樂節的“共生”理念是如何通過各種形式被具體呈現的?是音樂的風格融閤?是參與者的背景多樣性?還是通過文本、圖像等媒介,探討不同族群、不同世代對於曆史事件的理解與共鳴?我希望書中能夠展現齣音樂節背後的策劃理念,不僅僅是錶麵的熱鬧,而是深層次的價值追求。我期待看到不同音樂人、不同背景的社會人士,如何在音樂的場域中,放下隔閡,相互理解,甚至是碰撞齣新的火花。這本書的意義,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社會情緒變化的窗口,讓我們看到在曆史的陰影下,人們如何努力地尋找共同點,並用藝術的方式錶達對和解與和諧的渴望。這種在復雜議題上尋求積極解決方案的努力,本身就值得肯定和深入瞭解。

评分

《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專冊》這個書名,讓我立即聯想到瞭一場跨越曆史與現實的對話。二二八事件的沉重過往,與“共生音樂節”所倡導的融閤與理解,形成瞭一種鮮明的張力,也因此激起瞭我極大的閱讀興趣。我好奇的是,在這本專冊中,音樂節是如何將曆史記憶與當下活力巧妙地結閤起來的?它是否僅僅停留在錶麵對音樂的呈現,還是會深入到音樂背後所承載的社會議題、文化意涵,以及不同群體間的互動與交流?我期待看到書中通過文字、圖片或其他藝術形式,來展現音樂節參與者們的故事,他們如何通過音樂錶達情感,如何試圖在曆史的傷痕上尋找共同的語言,從而構建一種“共生”的可能。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在於它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維度,讓我們看到在颱灣社會復雜而多元的背景下,人們如何積極地探索和解之道,以及音樂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種在曆史反思與未來構建之間架起橋梁的嘗試,無疑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评分

當我看到《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專冊》這個書名時,我立刻被它所蘊含的厚重曆史感和創新精神所吸引。二二八事件無疑是颱灣曆史上一道深刻的傷痕,而將其與“共生音樂節”聯係起來,則展現瞭一種彆樣的嘗試——試圖在曆史的反思中,尋找麵嚮未來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音樂節的內涵,它不僅僅是關於音樂本身,更關乎音樂如何成為一種溝通的語言,一種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我設想書中可能包含有對音樂節策劃理念的解讀,關於音樂人如何選擇麯目、如何與觀眾互動,甚至可能涉及到不同族群、不同世代的人們如何通過音樂節的平颱,錶達他們的情感、分享他們的故事,以及如何共同麵對曆史留下的課題。這本書在我看來,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它可能提供瞭一個觀察颱灣社會在曆史傳承與社會融閤方麵如何努力的獨特視角。我希望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力量,一種在復雜現實中尋求共識、構建和諧的努力。

评分

初次翻開《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專冊》,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音樂節的冊子,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特定時刻颱灣社會的情感脈絡和文化圖景。書名中的“二二八”三個字,立刻將讀者的思緒拉迴到曆史的沉重與反思之中。然而,“共生音樂節”這個詞組又注入瞭一股麵嚮未來的力量,預示著這是一場試圖在曆史傷痕之上,尋找和解與共存的嘗試。我原本對音樂節的印象多停留在熱鬧的現場、激昂的音樂和年輕的麵孔,但這本書顯然要深入得多。它承諾的不僅僅是視聽的盛宴,更是關於記憶、身份認同以及如何在多元化的社會中達成理解的深刻探討。從封麵設計到書本的整體風格,都能感受到一種精心打磨的誠意,仿佛策劃者們在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既有曆史厚度又不失青春活力的旅程。我很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音樂如何成為連接不同世代、不同立場人群的橋梁,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又如何通過音樂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和歸屬感。這本書的齣現,本身就帶有某種特殊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某個事件的紀念品,更可能是一次社會對話的起點。

评分

當我看到《路lōo:2017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專冊》時,一股強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書名中的“二二八”三個字,帶著曆史的厚重與復雜,而“共生音樂節”則注入瞭麵嚮未來的希望與活力,這種組閤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非常好奇,在這本專冊中,音樂節的主辦方是如何將沉重的曆史議題與輕鬆的音樂活動相結閤,從而達到“共生”的目的?是音樂的風格融閤?是參與者多元的背景?還是通過文本、影像等媒介,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對話?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音樂節背後的理念,展現音樂如何成為一種超越隔閡的語言,如何搭建起不同世代、不同立場的人們之間的溝通橋梁。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是對一場音樂節的記錄,更是對颱灣社會如何在曆史反思與現實挑戰中,積極尋求理解與融閤的生動寫照。我希望能從中感受到一種溫暖的力量,一種對共同未來的期盼與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