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樂生:一位母親曆經艱難,照顧一韆個絕望病人的故事

愛在樂生:一位母親曆經艱難,照顧一韆個絕望病人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illian Dickson
圖書標籤:
  • 愛心
  • 醫療
  • 絕癥關懷
  • 臨終關懷
  • 母愛
  • 生命意義
  • 感動
  • 真實故事
  • 樂生療養院
  • 希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他們叫我「媽媽」,自古以來,
母親的工作就是聽取孩子的問題,
並且設法幫他們解決。

  1948年,樂生療養院的病患自殺、無人理會的悲哀,讓孫理蓮開始在樂生療養院的救助工作。

  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齣漢生病人的故事。」

  本書除瞭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之外,也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與睏境。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能帶領許多人信主;她不是醫師或護士,卻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

  期望在這日漸冷漠的社會,有更多的人能從《愛在樂生》的故事中感受到那純淨無私的愛,重新尋得愛主愛人的勇氣。

誠心推薦

  財團法人颱灣痲瘋救濟基金會董事——趙榮發醫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理蓮


  孫理蓮宣教士被稱為颱灣「山地之母」、「盲胞之母」、「孤兒之母」、「痲瘋病人之母」。

  1901年1月29日齣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1927年與孫雅各牧師結婚來到颱灣。她在1952年創立「芥菜種會」,從當時颱灣最需要的麵嚮著手,幫助睏苦疾病貧乏者,開啓瞭她深耕在颱灣土地上的慈善工作。

  從關懷漢生病人開始,接續服務原住民、偏遠山區産婦、肺病患者和烏腳病患等,設山地診所與巡迴醫療,首創原住民技職教育,幫助他們擁有一技之長,鼓勵他們完成教育。

  在全國開設孤兒院和少年之傢,給予完善的安置與教育,幫助過的人接近百萬。一生都為貧苦失依的人們需要竭盡所能地付齣,孫理蓮為颱灣奉獻達五十一年,以82歲高齡,在工作中辭世。

圖書目錄

齣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趙榮發
代序 說齣漢生病人的故事/瑪莉安
導讀 境遇好壞是主所定/鄭睦群

第一章 天堂之門病房
第二章 食物、衣服與藥物
第三章 耶穌派來的安慰者
第四章 直到白晝到來
第五章 平安喜樂之傢
第六章 大不幸中的安慰
第七章 最快樂的地方
第八章 將惡意驅走
第九章 上帝差派戰車
第十 章 你爸爸是痳瘋病人
第十一章 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第十二章 領受豐盛的愛
第十三章 還有任何希望嗎?
第十四章 我隻有一個身體

圖書序言

齣版緣起  

另一種母愛的展現


  1927年,孫理蓮與夫婿孫雅各牧師甫到颱灣的第一個聖誕節,便是在颱北的馬偕醫院度過。當時擔任馬偕醫院院長的戴仁壽醫生,在醫院內設立瞭全颱灣第一個「癩病專門診療所」,孫理蓮在那裏第一次見到漢生病患,心中深感震撼。20多年後,政府成立的樂生療養院情況轉趨惡劣,在聖望教會擔任義務傳道的蔡信生長老上門提及病患自殺以及無人理會的悲哀,再次震動孫理蓮的心。於是,她毅然決然地接受蔡信生的請託,開始在樂生療養院展開救助工作。

  在實際接觸漢生病患多年後,孫理蓮認為:「應該要有人說齣漢生病人的故事。」 因此她寫下《Loving the lepers》一書,述說她在樂生療養院的所見所聞,希望讓更多的社會大眾知道漢生病患的狀況與睏境。

  如今,由於醫藥的進步以及治療方式的改進,漢生病在颱灣幾乎已經絕跡。而這些早期受到感染的漢生病患,也在藥物的使用下獲得痊癒或是病情得以控製。然而,這些老患者並未就此離開樂生療養院,有些是搬遷至樂生療養院的新院區療養;有些對舊院區已有感情的病患則不願搬遷,至今仍住在原本院區的平房式院捨中。

  因此,《Loving the lepers》一書中所描述的,絕對不僅僅是已經過往的曆史;書中所描寫的病患、所描繪的老建築物,至今仍真實地活在我們身邊。為此,芥菜種會將《Loving the lepers》全書翻成中文,以《愛在樂生》為名讓颱灣讀者能一窺在樂生療養院中發生的動人篇章;另外,我們深知人非萬能,孫理蓮能在樂生療養院留下如此美好的腳蹤,與她一起同工的醫療宣教士或贊助者們也同樣功不可沒,因此,我們在書中也新闢數篇短文,來紀念這些犧牲奉獻的人們。

  孫理蓮不是牧師,卻能帶領許多人信主;她也不是醫師或護士,卻能幫助無數肉體或心靈受傷的人得著醫治。芥菜種會期望透過《愛在樂生》的故事,讓許多人感受到孫理蓮那悲天憫人的胸懷,進而學習「愛就是在彆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成為弱勢族群的天使,幫助失去生命力量的人們重拾信心與希望。

推薦序  

上帝派來的天使


  講到孫理蓮與樂生療養院,我是感觸很深的。我原本於馬偕醫院服務,然而當時漢生病患日漸增多,颱灣也相當缺乏這方麵的專業知識,因此我便在美援會奬學金的資助下至國外進修,學習成為一位專門的皮膚科醫師,以及漢生病相關知識與最新的治療方法。迴颱後,由於政府規定要先在公傢機關服務兩年,因此我便到當時迫切需要幫助的樂生療養院服務。

  我在樂生療養院擔任預防科主任,開辦門診,並透過新藥為患者治療。但我當時碰到兩個難以剋服的睏境:第一個睏境,是樂生與一般的醫院相當不同,院內自成一格,你很難打入他們的世界。對漢生病友來說,我隻不過是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年輕醫師,因此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乖乖聽話到門診看病拿藥。第二個睏境,是當時樂生療養院幾乎什麼都缺,缺人力、缺藥品、缺經費、缺物資。因此,孫理蓮牧師娘與眾醫療宣教士的來到,對我與樂生療養院來說都是太重要的幫助,可以說因為有瞭這群上帝派來的天使,纔使得漢生病患從絕望與痛苦中走齣來,並使樂生療養院成為充滿愛與溫暖的場所。

  雖然我在樂生療養院服務兩年後,便迴到馬偕醫院及戴仁壽博士創辦的樂山園。但《愛在樂生》一書中所描寫的許多故事我都親身經曆過,例如像書中第七章提到的職業治療室啓用、第八章希望之傢的落成,對我來說都彷如昨日。我還記得孫牧師娘由於工作繁忙,因此每週隻有禮拜天能來到樂生,她除瞭參加聖望教會的禮拜,教患者們唱聖詩及讀聖經外;也會盡可能地探訪每一位漢生病患,這時我總會跟在她身後,順勢幫患者們做檢查及治療。

  如今,《愛在樂生》終於翻譯成中文,並即將要付梓齣版。我很開心也很榮幸能為本書寫序! 孫牧師娘過去所做的救助工作實在太多,漢生病患僅僅是其中之一,我想這是因為她不單純是「愛在樂生」,更是「愛在福爾摩沙」。相信讀者看完本書後,必然會有極深的震撼與感動,也希望過去宣教士們對颱灣無私的愛,能被你我繼續傳承下去。
 
財團法人颱灣痲瘋救濟基金會董事——趙榮發醫師

代序  

說齣漢生病人的故事  瑪莉安


  我的媽媽孫理蓮曾很堅定地說:「應該要有人說齣漢生病人的故事。」因此她將故事寫下,希望大傢都能看到這些被遺忘的人。

  這是敘述一位母親經曆艱難,照顧一韆個絕望的病人的故事。在本書中,她要親自說齣當她幫助這些漢生病人時心中的感受。

  請您跟理蓮一同走入「天堂之門病房」,和她一同為漢生病嬰兒之死而哭泣、感受漢生病人生命中的睏苦和屈辱;也讓我們為他們因心中認識神而綻放曙光歡喜。

  今日的漢生病人已比昔日少。磺胺劑(Sulfa)使許多人能病得醫治,安然返傢。颱灣的皮膚科診所已能治療輕度的漢生病,所以現在這種病例已經很少瞭。

  六百多個漢生病人受洗歸主。許多人都比理蓮早一步見主,他們會在天堂歡迎理蓮,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理蓮曾伴他們度過無數個早晨與黃昏。

圖書試讀

第1章  天堂之門病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我們又迴到福爾摩沙,然而,我們發現自己比從前更加忙碌。基督教的事工全麵開展,經過多年戰爭所帶來的害怕和憂傷,人們熱切地想聽到福音。「豐收!豐收!這裏必會有豐收!」我們熱切地想著,急忙到各處去宣揚福音。露天福音佈道會帶來驚人的結果,所以每天晚上我們都由不同的教會支持,舉辦露天聚會。
 
露天主日學也非常成功。無論是在空曠的廣場、庭院,甚至是人跡較少的街道,隻要是有許多兒童的地方,我們就會以音樂做開場白,聚集這些孩子來聽聖經故事或是唱詩歌。因著這個事工,我們內心充滿喜樂。然而就在此時,有一個牧師悶悶不樂地來拜訪我,而他所提的要求,也與我現在所做的事工大異其趣。
 
他是在公立樂生療養院服務的蔡牧師。樂生療養院,一個我從未去過的地方;我隻去過基督教的「樂山園」,而那地方比較小。當他來拜訪我時,臉上毫無笑容。他陳述他的要求時,好像在下命令一樣。他說:「你必須到樂生療養院來。」他講話時像是一個背負沉重的負擔,有著迫切的需要。我告訴他:「我太忙瞭,沒時間去。每天早上及晚上我都有聚會,我不可能再多做些什麼。」但他無動於衷,固執地重復地說:「妳一定要來,妳一定要來!」
 
當他離開時,我仍覺得很不高興。每次他來找我,情況都一樣。最後,由於另一位宣教士的太太有汽車,因此我問她說:「妳可以一個月跟我去一次樂生療養院嗎?」她有車,我們兩個人都有手風琴。我建議說:「我們買一些餅乾和糖果帶去。我們先用手風琴的聲音將他們聚攏,然後一起唱詩歌、講聖經故事,並分送糖果。」
 
我們到瞭樂生療養院,發現惟一能聚會的地方是一個破舊的大廳。我們在走道上彈手風琴,牧師和一些基督徒的漢生病人陪同我們,宣佈聚會即將開始。當看到這些病人前來時,你幾乎會昏過去。因為在這些人當中,有些人沒有手,有些人沒有眼睛、鼻子,臉部浮腫,皮膚變色。有些人爬著來,有些人則撐著拐杖。我們按著原定計畫,開始這個聚會。
 
當要發糖果時,我決定走到他們當中親自發。我想:「假如我是個漢生病人,被彆人避而遠之是最讓我心痛的事情。」所以我到他們當中,我的內心雖然激動卻很堅定。但當我發糖果時,我震驚地發現我還是沒有考慮周全。你要怎麼把糖果發給沒有手的人?他沒有辦法拿這些糖果。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那樣引人入勝,卻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一點一點地滲透進我的內心。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勾勒齣一位母親在逆境中展現齣的非凡勇氣和無私奉獻。我看到瞭她如何在麵對巨大的壓力和挑戰時,依然能夠堅守初心,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溫暖和治愈那些被病痛摺磨的生命。書中那些關於她如何與時間賽跑,如何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細節,讓我看得熱淚盈眶。我被她對生命的那份敬畏和熱愛所深深感染,她不僅僅是在照顧病人,她更是在捍衛生命的尊嚴,在點燃希望的火種。這本書讓我反思,在現代社會節奏如此之快的情況下,我們是否變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冷漠?這位母親的故事,就像一盞明燈,照亮瞭人性中最閃耀的一麵,也讓我重新審視瞭“愛”的意義。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愛,不是言語上的承諾,而是行動上的付齣,是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願意伸齣援手,去給予溫暖和力量。

评分

這絕對是一本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的書。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麯摺離奇的情節,卻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描繪齣瞭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麵。我仿佛能聽到病房裏此起彼伏的咳嗽聲,聞到消毒水的刺鼻氣味,感受到空氣中彌漫的絕望和無助。然而,在這樣冰冷而壓抑的環境中,卻有一個母親的身影,像一束溫暖的光,照亮瞭那些被命運遺棄的靈魂。她不是醫生,也不是專業護理人員,她隻是一個普通的母親,卻以超乎尋常的毅力和愛心,去擁抱那些本應被社會遺忘的痛苦。我尤其被其中描繪的她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安慰那些因為疾病而飽受摺磨的孩子們的情節所打動,那種純粹的、不求迴報的關懷,讓我看到瞭人性中最閃耀的光輝。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愛”的含義,它不僅僅是親情,更是一種跨越一切界限的、能夠點燃希望的力量。它讓我反思,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有多少機會可以去伸齣援手,去給予一點點溫暖,而我們卻常常因為忙碌、因為冷漠而忽略瞭。這本書像是一記響亮的警鍾,提醒我要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更加關懷身邊的人,更加勇敢地去愛,去給予。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深處從未觸碰過的柔軟和感動。作者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這位母親的付齣描繪得淋灕盡緻,沒有絲毫的誇張和渲染,反而因此更顯真實,也更具力量。我被書中那些細緻入微的描寫所吸引,她如何注意到病人細微的情緒變化,如何用最簡單的話語去安慰他們,如何在絕望的縫隙中找到一絲希望。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照顧病人、獻身公益的故事,它更是一個關於生命韌性、人性光輝的贊歌。我曾一度以為,麵對如此巨大的痛苦和磨難,一個人很難堅持下去,但這位母親用她的行動證明瞭,愛擁有著超越一切的能量。書中關於她麵對輿論壓力、麵對質疑,卻依然選擇堅持初心的段落,更是讓我肅然起敬。她並非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她也有疲憊,有睏惑,有眼淚,但她從未因此放棄,反而將每一次挑戰都化為前行的動力。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生命的意義,它讓我們明白,即使在最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創造齣不平凡的價值,也能成為彆人生命中的一道光。

评分

這是一本能夠觸動靈魂的書。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煽情至極的橋段,但它所蘊含的深沉情感和強大力量,卻足以穿透人心。我被書中描繪的這位母親的堅韌和奉獻深深打動。她不是為瞭名利,也不是為瞭獲得贊揚,她隻是齣於一種最純粹的、最原始的母性關懷,去擁抱那些生命中最脆弱、最無助的存在。我看到瞭她如何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單調而艱辛的工作,如何麵對生命的無常和病痛的摺磨,卻依然保持著內心的平靜和對生命的敬畏。書中的一些細節,比如她如何細心地為病人準備食物,如何耐心地傾聽他們的傾訴,如何用一個溫柔的眼神去傳遞力量,都讓我感到無比的溫暖和感動。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正在默默地承受著巨大的痛苦,而我們卻常常渾然不覺。它像一劑良藥,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態度,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更加關愛身邊的人。它也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艱難的環境下,人性的光輝也依然能夠閃耀,愛也依然能夠成為最強大的力量。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真正的堅韌和偉大,並非總是體現在驚天動地的壯舉中,更多時候,它隱藏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默默付齣裏。這位母親的故事,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性衝突,卻有著如流水般綿長的力量,一點一點地侵蝕著我的內心防綫。我為她所承受的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而感到心疼,她是如何在巨大的疲憊和無力感中,依然堅持為每一個病人擦洗身體、喂食、安撫情緒,這需要多麼強大的意誌力!書中那些關於她如何與時間賽跑,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努力為病人爭取每一綫生機的細節,更是讓我看得熱淚盈眶。它不僅僅是一個母親的故事,它更是對生命尊嚴的捍衛,是對弱者無聲的支持。在讀到她因為病人的離去而悲痛欲絕,但又立刻振作起來,去迎接下一個需要幫助的生命時,我看到瞭一個母親的偉大,一個靈魂的升華。這本書讓我對“責任”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選擇,一種發自內心的承諾。它也讓我看到瞭,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總有人願意用微薄的力量,去點亮一盞燈,去溫暖一顆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