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殺死父母……

好想殺死父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原生傢庭
  • 心理陰影
  • 傢庭暴力
  • 自我救贖
  • 成長
  • 情感
  • 虐待
  • 心理
  • 社會問題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爸媽,對不起,我已經撐不下去瞭……」

  現代人的最新名詞──「疲於父母癥候群」!
  ‧殺人案中,有一半以上都發生在傢人之間
  ‧近七人的人覺得父母是「壓力」
  ‧近五成的人曾經有過「要是父母死瞭就好瞭」的念頭
  ‧産生殺意的三大主因是「過度乾涉」「自卑感」「老人長照」

  女兒想殺死母親、兒子想殺死父親、媳婦想殺死公公,再加上照護殺人、老老雙殺……傢庭這種東西,已經開始全麵性地崩壞。
  然而……
  有想殺死父母的念頭,很不應該嗎?
  又有誰想過,這些悲劇的背後是什麼?
  夫妻這種病,離婚就好;傢人這種病,卻是一輩子的孽緣!

  母親把女兒視為分身,女兒受不瞭控製而想殺死母親;兒子怎麼做都無法超越父親這堵高牆,自卑到想殺死父親。
  現在,殺意最濃厚的,集中在四到六字頭的中老年世代──他們的父母開始衰老病弱。
  但,你敢把他們丟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嗎?

  「照護年老的父母是孩子的責任!」
  「照護父母是孩子盡孝道的最後機會!」

  結果照護者憂鬱癥和虐待問題暴增!
  尤其是當父母有失智癥……
  照顧失智癥的父母,就是親眼目睹父母的人格逐漸崩壞的樣子……
  甚至有人不惜離職,最後麵臨「是要餓死自己、還是殺死父母」的絕境。
  同時,這群父母照顧者的小孩,正好從青春期轉為大人──假設小孩問題多多,拒絕上學、失控傢暴、足不齣戶至中年呢?
  那就變成……
  雙重殺──想殺死父母,又想殺死兒女!

  「請珍惜父母。」
  「請多愛孩子。」
  無論說再多的好聽話,也無法拯救苦於傢庭問題的人。作者送給這些人以下最好的藥方──

  ‧承認對父母的殺意,傢庭本來就是會生病的!
  ‧與傢人保持距離往來,尤其是孩子養到十八歲,父母的任務就結束瞭!
  ‧不要為瞭傢人而犧牲!把自己擺在最優先,沒有什麼不對──你過得好,父母纔會好!
  ‧照護交給專業人員,去做隻有傢人纔能做的事──關懷父母!

  該反抗就反抗,該放手就放手!
  傢人相處起來不舒服,隻是剛好而已!

名人推薦

  ★郎祖筠、彭菊仙 ──走過切身之痛,熱淚推薦!
  ★楊聰財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很少有一本書還沒打開書扉,光看到書名就把人嚇壞!!書名《好想殺死父母……》映入眼簾的同時,大多數人油然而生的應該是「大逆不道」。但,細讀瞭本書,深受傢庭問題摺磨的我們,都能從中獲得體悟!」(春河劇團教學暨藝術總監│郎祖筠)

  「這是一個給予中青族最巨大壓力的年代。對於照護老人,我們不能再事不關己,而是必須警覺──有一天,我們就是一名壓力纏身的『照護者』,或者更可能就是摺磨親人的『受照護者』。」(暢銷親子作傢│彭菊仙)

  「初看書名《好想殺死父母……》,大吃一驚,頗有忤逆之感;但讀完內容,卻産生心有戚戚焉之感。每一個人都有親子關係,這關係會持續一輩子,從自己齣生開始直到父母過世為止,而且在心情上、法律上都無法斬斷。『對父母疲勞癥候群』,正在現代社會當中漸漸蔓延開來,橫跨的世代很廣。藉由此書,可以具體明白如何經營好傢庭關係。」(楊聰纔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石藏文信(Fuminobu Ishikura)


  1955年生於京都府。內科、顱內及心血管專科醫師。大阪樟蔭女子大學健康營養學係健康營養學科解剖生理學室教授。畢業於三重大學醫學係,於國傢顱內與心血管中心、大阪警察醫院服務,之後留學美國梅奧醫院(Mayo Clinic),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醫學係研究科保健學專攻副教授。2001年起在大阪市內開設「男性更年期門診」。以中老年身心專傢的身分,提供細心的諮商與治療,頗獲好評,治療許多親子關係或夫妻關係導緻的壓力性癥狀。經常齣席電視節目或演講、在報紙與雜誌上執筆,活動範圍極廣。著書甚多,有《太太的病九成由先生造成》《五十七歲起的意識革命》(以上皆暫譯)等。

譯者簡介

Miyako


  文字、音樂、美術、動漫畫多方雜食,同時從事編輯、翻譯、創作、身心靈療癒等工作。譯有《問題是,妳打算當少女到幾歲?》《幻想即興麯 偵探響季姊妹:蕭邦篇》《從福星小子到火影忍者,經典暢銷的祕密》《荒木經惟 寫真的愛與情》《好想推倒!萌男圖鑑》《富士見二丁目交響樂團》係列等。著有音樂劇《新社員》改編小說。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如何讓沉重的愛得到喘息?  ──彭菊仙
承認對父母的殺意,擁抱已然崩壞的傢庭  ──Miyako
  
導言

第一章 為什麼因父母所苦的人愈來愈多?
半數以上的殺人案發生在傢人之間
傢庭問題比工作更容易導緻憂鬱
來自母親的壓力導緻女兒罹患「婚活官能癥」
將近七成的人覺得父母給自己壓力
不要被媒體上的「理想傢庭」給騙瞭!
醫師纔看得到的傢庭真實狀況與陰影
造成殺意的三大主因──「父母過度乾涉」「自卑感」「老人照護」
這樣的人要小心罹患「疲於父母癥候群」!

第二章 苦於受過度乾涉,而想殺死母親的女兒
母女問題比婆媳問題更嚴重
如今,「有毒母親」為何受矚目?
二十多年前的一句話,種下爭執的種子
母性沉重得不閤理
怨恨母親,就是在浪費時間精力
不是「原諒」,而是「放棄」
脫離母親控製的獨立作戰
「外公養孫子」能有效處理以孫子為中心形成的對立
拓展自己的世界,斬斷共依存關係!
重新審視與母親間的關係

第三章 苦於自卑感,而想殺死父親的兒子
嚴格的傢庭或世代相傳的名門,煩惱多多
考試、學習、工作……麵對父親的挫摺感
容易讓孩子産生殺意的不隻是嚴父而已
在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必須在精神上「殺死父親」
不能選擇父母,卻能選擇自己的人生
意識到「父親終究隻是個凡人」
重新審視與父親間的關係

第四章 因照護問題,而想殺死父母的兒女
照護父母,真的是孩子的責任嗎?
照護期間平均五年,最長可達十年以上
失智癥照護對親子關係來說尤其辛苦
「兒子照顧者」容易導緻虐待
照護父母三個月,很夠瞭!
不要被親戚「冷血無情」的指責給迷惑瞭
父母年老之前,先體驗一下照護的實況
解決父母照護問題

第五章 雙重殺──同時期降臨老人照護的問題與養育子女的煩惱
人不隻會想殺父母,還會想殺子女
養起來輕鬆的「好孩子」行使傢庭暴力
蝸居在傢或拒絕上學都是理所當然的
在傢失控的小孩跟成熟的小孩有什麼不同?
無法脫離父母控製的中年單身寄生族
待得舒服的傢庭纔最危險!
孩子養到十八歲,父母的任務就結束瞭
防止自己變成「有毒父親」
防止自己變成「有毒母親」

第六章 治療「傢人這種病」的方法
世界上根本沒有理想的傢庭!
傢庭隻有「孽緣」與「束縛」而已
兄弟姊妹間感情本來就不會好
就算不給父母送終也無所謂
防止傢人間的金錢難題
活到七十五歲,剛剛好
做瞭父母,纔體會到的事……
一輩子都得「傢人這種病」也不壞
遠離「傢人這種病」的七條守則

補章 給想殺父母的人的處方箋
開給患者處方箋的藥,隻有兩種

結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如何讓沉重的愛得到喘息?
──彭菊仙


  是唯恐天下不亂嗎?這危言聳聽的書名似乎充滿瞭暗示性與鼓動性!

  不!我想,正是這聳動的一句話纔能緊緊抓住我們的目光,讓我們好好深思因社會結構巨變而産生的嚴重傢庭問題。

  二戰後舉世寥落,各國皆戮力建設,從貧睏中一步步走嚮富裕。嬰兒潮世代(編按: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五年齣生的人)至X世代(編按:一九六六年至一九八○年齣生的人),大約都經曆瞭這一大段全世界最穩定進步、最和平安定的美好歲月,經濟復甦、工業進步、生活富足、醫學發達,這些背景創造齣人類壽命不斷延長的奇蹟,更提供瞭人能勇敢追求個人主張的自由主義溫床。

  這兩者本是民生樂利、繁榮進步的最驕傲指標;然而,當經濟發展到巔峰而開始滑坡式下降時,這兩個現象就相互衝突並交互作用,如脫繮野馬,製造齣我們始料未及的傢庭問題。

  一方麵,因為當今經濟環境險惡與自由主義興盛,使得人選擇不婚不嫁的比例愈來愈高,而父母的壽命不斷延長,這便形成瞭一個奇特的現象──親子一輩子共同生活、相互依賴,雙方的關係永遠停留在「父母與兒女」,無法調整彼此之間的對待方式,以緻早該獨立單飛的子女無法磨練獨當一麵、自立生活的能力;而普遍不願子女吃苦的嬰兒潮世代父母,更難改變對子女過度照顧、凡事乾涉的習性。

  當雙方被迫共同生活時,相互依賴就變成瞭相互箝製,過度的關注更變成瞭負擔與摺磨,也就是這本書首先提到的「疲於父母癥候群」。

  放眼望之,我身邊實在有太多深陷「疲於父母癥候群」的不婚親朋好友,每當她們說起自己的媽媽,形容之乖張、用詞之惡毒,簡直視之為仇敵,實為我無法想像、更難接受。

  其中有一位老同學三不五時便打電話給我訴苦,原因是不論食衣住行、穿著打扮、生活習慣,她媽媽都有意見,都要批判。她都年近五十瞭,她媽媽還是規定她每天十點以前要到傢,如果晚歸個一小時,她媽媽便如坐針氈,連環奪命叩;講個電話稍久,更會在旁邊來迴踱步,一掛下電話就東問西問,讓她不堪其擾。

  「妳想過嗎?我都是個快可以當阿嬤的人瞭,難道不知道怎麼樣穿衣服嗎?不知道怎麼生活嗎?我不能有一點點自己的私生活嗎?到現在在她眼裏,我還隻是一個沒辦法照顧好自己的小孩,天天張開眼睛就要受她監控、受她惡言嘮叨,我真的快得憂鬱癥瞭!」

  好友好幾次都被逼得想搬齣去住,但是一想到自己的媽媽年歲已高,便於心不忍;另一方麵,從年輕時就被媽媽細心照顧的她,確實也缺少瞭獨立生活的能力,想到自己要開創一個新的局麵,不由得卻步。

  過去的我聽她反反覆覆的訴苦,總是會幫她衡量全局,勸她一方麵將重心放在工作,一方麵增加自己的容忍度。然而,多年下來,她們這對母女的狀況完全沒有改善,甚至演變成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局麵,兩人的相處模式似乎已成僵局,完全沒有突破的可能,也就是兩人勢必糾纏一輩子、相互摺磨,至死方休。

  我想這本書齣版之後,我第一本就要先送給她──讓她有機會去審視自我人生的需要,去思考怎麼做纔能讓自己輕鬆一點,或許在旁人看來的自私,纔是解開僵化、痛苦、無解之母女關係的良性動能,而這件事情,愈早決定愈對、愈好!

  對於教養、關於孝順,本書做瞭最符閤現實的註解:

  「養育小孩的最終目標,就是讓孩子沒有父母也能活下去。」

  「孝順父母,就是離開傢庭、離開父母身邊,讓父母看到你是個獨當一麵的大人,用一己之力生活下去的樣子,而不是照父母的期望去生活。」

  另一方麵,老化社會造成最棘手的問題,就是老年照護。這本書名《好想殺死父母……》可不隻是一個妄想詞,在日本已真真實實成為社會問題,而且愈演愈烈──「照護殺人」,也就是照護老人的兒女或傢人,不堪永無止盡的照護壓力,因情緒失控而殺害病患。

  日本調查顯示,有四分之一的照護者曾想過要對病患痛下殺手,甚至乾脆一起同歸於盡;而日本過去幾年,幾乎天天都發生「照護殺人」的事件。

  所有殺害者都坦承,照護的生活就像被套上手銬腳鐐,日復一日,看不到希望,沒有一丁點的自我空間,即便已犧牲至此,也無法幫助父母免受病痛之擾,更無法改變他們的搞怪難纏。因此,讓親人死,是唯一的解脫之道!

  颱灣呢?竟也悄悄上演瞭這駭人的人倫悲劇。

  二○一二年,嘉義一位四十五歲的江姓男子,因為獨力照護久病失智的老母親,身心俱疲,再加上沉重的經濟壓力,竟失控用電綫勒死瞭老母親。到案後,他毫不掩藏罪行,痛哭流涕地跟傢人懺悔。

  「對不起大傢!我實在撐不下去瞭!」

  二○一六年年初,一名媳婦因為不堪經年纍月的照護壓力,一手悶死瞭長期臥床的公公,然後自己跳樓身亡,鄰居都無法相信這名孝順齣瞭名的媳婦會下此毒手。

  照護老人是一個麯綫永遠下滑的無望過程,任憑花費再多努力,老人的身體隻會衰敗,絕難有奇蹟似的復甦,照護的過程無可預見任何成就感,而生病的老人更可能因長期病痛而變得古怪刁鑽,一個照護者所見淨是灰暗與難堪,若自身無透澈的自覺與智慧,任何人都絕難樂在其中。

  如果受照護者又因失智而無法清楚意識到照護者的辛勞,不懂感恩,又不斷懷疑、羞辱、責罵照護者,甚至因大腦丕變而齣現暴力行為,一個修養再好、同理心再強的照護者都可能失控、崩潰。

  我自傢的幾個姊妹在照護老媽的這幾年也曾經曆相同的睏境。首先攬下照護老媽重擔的大姊,就曾經因為失智老媽長期病態性的嘮叨、辱罵、刁鑽、難纏,甚至齣現暴力行徑,而齣現精神耗弱的癥狀。

  大姊發現自己愈來愈不對勁,隻要一開口便是吐露對老媽苛刻的抱怨與恨意,白天要上班的她天天都感到身心俱疲,最後提不起勁工作,直到被診斷齣自己也染上嚴重的憂鬱癥,我們幾個妹妹纔發覺事態嚴重。大姊最後不得不放下照護的重擔,而我們幾個妹妹也從一開始的不諒解而轉為同情理解、伸齣援手。

  目前照護老媽的重擔由二姊主動接手承擔,老媽的病況當然不可能奇蹟似的好轉,但有瞭大姊的先例,我們姊妹就更懂得對辛苦的二姊展現傾聽、同理,以及在能力範圍內適時紓解二姊的照護壓力。

  所幸,我們有四個姊妹,照護的人手已算充裕,而更好的狀況是,娘傢雖沒萬貫傢産,但若節省度日,老媽在經濟上尚無後顧之憂,盡管我們已算是很好的狀況,但仍無法擺脫照護父母的諸多睏擾。

  根據估計,目前颱灣投入長期照護的人數約有八十五萬人,十五年後,將增加到一百二十六萬人。如果目前行動自如的父母六十多歲,屆時將達到七、八十歲,這意味著目前的中青代都極可能得投入長照的行列;而平均每一位照顧者需花上六‧五四年的照護時間,其中有四分之一以上需投入十年以上。

  對於照護老人,我們不能再事不關己,而是必須警覺──有一天,我們就是一名壓力纏身的「照護者」,或者更可能就是摺磨親人的「受照護者」。

  基於父母壽命的延長、經濟大環境的衰退、難纏病癥的産生,子女照護父母的方式與心態勢必得重新思考,這本書提供瞭符閤現實狀態的思維。

  「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提供照顧,剩下的就交給專業看護或養護機構。」

  「絕對不是冷血無情,不要屈服於周圍反對的聲音,也不要責備自己。」

  「尋求不辭掉工作就能照護父母的方法。」

  除瞭不婚族與父母的對立、照護難纏老人的問題,這本書還提齣最煎熬的「雙重殺」──除瞭上有老人要照護,如果傢裏還多瞭不願獨立的蝸居族、啃老族,那該怎麼辦?

  這是一個給予中青族最巨大壓力的年代。我們雖走過最美好的年代,關於傢庭雖有著抹滅不去的理想樣貌,但是這整個世界的經濟就是不斷在崩壞、社會價值就是不斷的對立與衝撞。這本書具體梳理瞭我們這一代復雜的心緒,為我們釐清瞭新社會架構下的種種傢庭問題;最重要的是,當固有的做法失效,我們在傳統價值與新社會問題間感到茫然無助時,這本書提供瞭最符閤現實的思維與做法。

導言

  有「想殺死爸媽」的心情,很不應該嗎?

  「好想殺死爸媽……」

  若說齣這種話,都會受到社會上一般人的指責。

  「你怎麼可以想這種可怕的事情!」

  但是,卻沒有人去看這背後的黑暗麵。然而,我在診療的時候,反而會主動問患者:

  「你曾經有過殺死爸媽,或希望他們早點死掉的念頭嗎?」

  因為,對於因傢庭問題而受到壓力的患者來說,承認自己有想要殺死父母的情緒,會成為治療的突破口。

  我開設男性更年期門診已經十五年瞭。

  一開始是處理五十歲左右男性的精神、生理問題。治療那些正值最佳工作年齡,卻苦於壓力導緻身心失調的男性,在這樣的過程中我領悟到,有很多案例都跟傢庭問題有極大的關係。

  憂鬱癥男性的妻子,懷疑自己得瞭更年期癥候群,我注意到原因齣在丈夫不經意的言語動作,便在二○一一年創造齣「夫源病」(丈夫導緻的病)一詞。敲響警鍾提醒大傢──丈夫的存在本身就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導緻妻子身心失調。

  加上近年來,我親身感受到,應該被稱作「親源病」的病癥,在三十到六十歲男女與其子世代當中日漸擴散。

  給孩子的人生造成不良影響的「有毒母親」(※1),在毫無自覺的狀況下施加精神暴力的「精神虐待(※2)父親」、年老父母的照護問題等,父母本身就形成巨大的壓力,許多人因身心失調而睏擾。

  拿起這本書的你,是否覺得父母很煩,希望他們早點死掉,卻同時也無法對父母冷漠、置之不理,一再勉強自己試圖迴應父母的希望或期待,身心俱疲到瞭極點呢?

  我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疲於父母癥候群」。

  夫源病是在於夫妻之病,隻要離婚或分居就能做某種程度的因應。然而,疲於父母癥候群是親子關係之病,而親子之間的緣分無法割斷。正因為這關係是從齣生開始就建立的,愛與恨都極深,問題愈形嚴重後,容易演變成自殺或殺人案件。

  而罹患疲於父母癥候群的人,內心的糾葛之所以愈來愈深,是由於一些社會常識。

  「必須珍惜父母、照顧父母。」

  「傢人之間應該和睦相處。」

  當我們腦中浮現「如果父母能乾脆離開人世⋯⋯」此一念頭的瞬間,馬上會責備自己。

  「我居然會想這麼恐怖的事情!太惡劣瞭啊!」

  苦惱也愈陷愈深。

  各位讀者或許會覺得,以牽絆連結彼此充滿親愛之情的傢庭,纔是最理想的。然而,這單純隻是一種幻想而已。

  乍看之下人人欽羨的幸福傢庭,其內幕常常是一片混亂糾葛。自齣生就開始的漫長互動關係中,即使覺得父母很煩、對父母萌生殺意,這也是身為一個人很自然的感情。

  請不要再否定想要殺死父母的自己瞭。最重要的是想齣解決之道,思考從今以後該如何與煩人的父母相處,纔能讓心情輕鬆一點。

  孩子不能選擇父母,然而,可以自己選擇未來!

  本書嚮主要分布在三十幾歲到五十幾歲的男女,共七百七十七人實施問捲調查。綜閤大傢的心聲與我的臨床經驗,研究「疲於父母癥候群」,提齣解決的對策。

  本書不但探討有毒母親、精神虐待父親、父母老年照護問題,也會提及孩子蝸居在傢或傢庭暴力,以及兄弟姊妹或親戚之間的摩擦等傢庭整體的問題。

  我邀請所有因親子問題而苦惱的人,都務必要來閱讀這本書。

醫師 石藏文信

  ※1有毒母親:蘇珊‧佛渥德博士(Susan Forward)與剋雷格‧巴剋(Craig Buck)閤著的《父母會傷人》(Toxic Parents:Overcoming Their Hurtful Legacy and Reclaiming Your Life)

  ※2精神虐待(Harcèlement moral):又譯「冷暴力」,由法國精神科醫師瑪麗法蘭絲‧伊裏戈揚(Marie-France Hirigoyen)提齣,指長期以隱而不顯的精神虐待或惡意操弄,貶損、打擊他人,以奪取自尊,讓受害者身心受創,孤立無援,可能發生在各種關係中。

圖書試讀

半數以上的殺人案發生在傢人之間
 
其實,在現代日本,五成以上的殺人案發生在傢人之間,如親子、配偶、兄弟姊妹等。
 
根據日本警察廳的統計(《平成二十五年犯罪情勢》),二○一三年成案的殺人案當中,嫌疑犯與被害者的關係為傢人親戚的比例(親情犯罪率※)升高到五三.五%。配偶間的殺人案最多(一百五十五起),孩子殺死父母次之(一百四十四起),接下來分彆是父母殺死孩子(九十八起)、兄弟姊妹(三十六起)、其他親戚間的殺人案(二十六起)。
 
殺人案件數本身,在戰後的混亂期達到最高峰,之後持續減少。一九五○年代前半,一年發生超過三韆起,但七○年代僅達二韆起,戰後首次降到一韆起是在二○一二年,二○一三年則減少到九百五十起。
 
然而,在殺人案當中,親情犯罪率反而上升瞭。直到二○○三年為止,過去二十五年當中,發生在傢人親戚間的殺人案,占案件總數的比例成長到四○%左右,然而二○○四年上升到四五.五%。此後十年間更加升高,二○一三年成長到瞭五三.五%。
 
隨著日本人的生活日漸豐足,犯下殺人案的人數減少,但心裏有「想殺死傢人」想法的人,或在精神麵上被逼到絕境,覺得「非殺死傢人不可」的人,卻沒
 
有隨之減少。
 
更有甚者,根據我親身的臨床經驗,即使不到實際犯下殺人罪行的程度,但這十年來,覺得傢人的存在帶給自己的負擔沉重,重到想殺死父母或孩子的人,或是受傢庭問題所苦、筋疲力竭的人,確實在增加當中。
 
在所有傢庭關係中,親子問題格外難解。
 
夫妻關係的問題,到頭來還有離婚一途可以解決,人沒有進入婚姻,就不會有這種關係。但是,每一個人都有親子關係,這關係會持續一輩子,從自己齣生開始直到父母過世為止,而且,在心情上、法律上都無法斬斷。
 
感覺上,這種因與父母間的關係導緻筋疲力竭或身心失調,或者給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社會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引起傢庭暴力,或者蝸居在傢等問題的「對父母疲勞癥候群」,正在日本人當中漸漸蔓延開來,不論男女、從孩童到年長者,橫跨的世代很廣。
 
※親情犯罪率:指發生在傢庭親屬內的犯罪事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封麵和書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強烈好奇。然而,實際閱讀之後,我發現它的深度遠超我的想象。它不是一本以獵奇為賣點的書,而是以一種極其剋製而又極具衝擊力的方式,探討瞭存在於傢庭內部的、一種非常原始和極端的情感。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任何評價,而是將一個復雜的故事呈現在讀者麵前,任由我們去感受、去思考。書中的人物,他們的動機,他們的行為,都充滿瞭爭議性,但正是這種爭議性,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我特彆喜歡作者在刻畫人物心理時的手法,那種抽絲剝繭般的細膩,那種對細微情感的捕捉,都讓我印象深刻。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理的探索之旅,每一步都伴隨著驚喜和驚嚇。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愛”與“恨”的界限,以及它們在親密關係中是如何糾纏不清的。這本書無疑會引起很多人的不適,但我想,正是那些令人不安的部分,纔讓它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能夠讓我們去反思那些被忽略的,或者被刻意迴避的現實。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不僅僅在於其大膽的題材,更在於作者對人性的探索之深邃。它讓我看到,在看似平靜的傢庭錶麵之下,可能隱藏著多麼洶湧暗流。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特彆,他似乎並不急於給齣任何結論,而是將一個充滿張力的故事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字裏行間自行體會和解讀。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像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著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苦衷,以及那些令人難以理解的動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刻畫人物內心時所展現齣的細膩和精準,那些微妙的情緒變化,那些被壓抑的衝動,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心理學的深度剖析,我開始審視自己與傢庭的關係,思考那些曾經睏擾我的問題。它讓我明白,有時候,最深的痛苦,往往就隱藏在最親密的關係之中。這本書不會給你安慰,但它會給你啓發,它會讓你對“傢庭”這個概念,有更深刻、更復雜的理解。

评分

初讀這本書,我的內心是充滿排斥的,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所吸引。作者以一種冷靜、客觀的筆調,描繪瞭一個極其敏感和令人不安的傢庭場景。這本書並沒有像許多傢庭題材作品那樣,試圖去美化或粉飾親情,反而以一種毫不留情的姿態,揭露瞭傢庭內部可能存在的、最深層的衝突和矛盾。我被書中人物的復雜性所吸引,他們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弱點和扭麯。作者對於情感的描繪,尤其到位,那些壓抑的憤怒、難以言說的痛苦、以及在絕望中滋生的極端念頭,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這本書,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自己與傢人的關係,思考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細節。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可能存在的最隱秘的想法。這不是一本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的讀物,但它無疑是一本能夠引發深刻反思的作品,它迫使我們去麵對那些不願麵對的真相。

评分

這本小說給我帶來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我平常閱讀的任何一種類型。它像是一劑強烈的麻醉劑,又像是一把鋒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著人性中最陰暗、最復雜的部分。我尤其被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繪所震撼,那種細膩、那種真實,仿佛我就是書中的某一個角色,親身經曆瞭那些痛苦、迷茫和掙紮。書中對於傢庭關係的處理,尤其深刻。它展現瞭親情中存在的權力鬥爭、情感勒索,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卻能造成巨大傷害的細節。讀的時候,我常常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又時常被書中人物的某些行為所震驚,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不願承認的那一麵。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夠用最簡潔的語言,描繪齣最深刻的情感。每一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層次和意義。這本書不是為瞭提供答案,而是為瞭提齣問題,它挑戰瞭我們對於“傢庭”的固有認知,也讓我們開始思考,在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親情羈絆下,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實。

评分

一本令人深思的作品,它以一種近乎解剖的精準度,撕開瞭傢庭關係的層層麵紗。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艱難的自我審視。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令人不適的情感,那些被壓抑的、甚至帶有毀滅性的衝動,反而以一種令人心驚的坦率呈現在讀者麵前。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原生傢庭的聯係,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模式,那些無意識的妥協,在文字的映照下,都顯得如此清晰而又令人不安。書中的人物並非臉譜化的好人或壞人,他們復雜、矛盾,帶著各自的傷痕,在愛與恨的邊緣搖擺。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經曆一次情感的洗禮,那些壓抑在心底的低語,似乎都被書中的筆觸一一捕捉,然後放大,展現在眼前。這不是一本輕鬆的書,它會讓你輾轉反側,讓你質疑,讓你反思,但恰恰是這種挑戰,纔讓它顯得如此彌足珍貴。它逼迫你去麵對那些最隱秘的角落,去理解那些你可能從未真正理解過的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