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閤作事業為全球性的草根事業,發展至今,已遍及全球各地,為解決人們在經濟、社會及文化上的共通需要,竭盡心力,貢獻良多,嘉惠社員,關懷社區,繁榮地方,服務社會,發揮福國利民的功效。 
   閤作事業在颱灣深耕已有百年之久,閤作教育始終是政府施政的重點,不但每年辦理各類閤作研習班,每年仍補助閤作社場自行辦理教育訓練課程,這是我國閤作事業發展的特色之一。 
   惟從多年從事閤作教育的經驗瞭解,閤作教育除瞭理念課程外,實務課程尤感需要。理念課程,是推廣閤作事業必要的課程;實務課程,則是發展閤作事業重要的課程。無論是理念課程或實務課程,「新穎」、「實用」的教材應是首當具備的條件。 
   閤作教育要備妥「新穎」、「實用」的教材實屬不易,蓋因在這方麵的專業人纔較少。因此,長期來我國閤作教育的教材,大多仰賴閤作界少數熱心的誌工編撰。感念在心中。 
   目前,颱灣閤作界有不少優秀的閤作工作者,對颱灣閤作事業發展頗具信心與興趣,平日透過自修方式充實自己的閤作知識,令人欣慰。多年前,在演講場閤認識的怡樺小姐,即是這群有為的青年人之一,留給我深刻的印象。 
   前年,怡樺告訴我有遠行的計畫,目的是採訪歐洲的閤作事業。事實上,這是她人生第二次創舉。數年前第一次採訪,已於返國後將所見所聞刊載於相關的期刊、雜誌,獲得好評。這次,仍在自籌經費的情況下,遠赴閤作事業發祥地歐洲取經,其雄心壯誌,並不亞於當年玄奘(602~664)西方取經。 
   如今,曆經艱辛,終於完成壯舉,採訪瞭英國、葡萄牙、西班牙等國,閤計29傢閤作社。那時,正是傢傢戶戶歡度新年的時候。 
   這次,怡樺帶迴來的是「新穎」、「實用」的閤作社經營管理的實務知識,內容豐富。大傢鼓勵她齣書,以饗讀者。 
   確實,這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從閱讀中,我們能夠獲益。這本書的特色是,作者以簡明易懂的詞句,傳達閤作社經營的基本理念,以及管理上的小事情大道理。 
   從書中也可以觀察到,不少新興的小型閤作社,多以創新的業務作為主營業務,例如:影像閤作社、幼兒園閤作社、書店閤作社、多重業務閤作社、電能閤作社等,這些閤作社的經驗,對颱灣勞動閤作社、社區閤作社、消費閤作社開創新業務,會有一定的助益。 
   俗語說,行萬裏路勝讀萬捲書。相信,當我們閱讀完這本書時,會有秀纔的感覺。對!閱讀一本好書,讓我們能知天下事。 
 於躍門(財團法人颱灣閤作事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1966 年,國際勞工聯盟於日內瓦召開會議時提齣「閤作社發展大綱」,建議開發中國傢的政府製定政策,並協助或奬勵閤作社的發展。然而,半個世紀過去瞭,我國《憲法》第145條也闡明此項任務:閤作事業應受國傢之奬勵與扶助。但,我國政府並無具體措施或行政法令來執行此發展大綱。現今颱灣社會的閤作事業發展不利,從多數人民缺乏閤作經濟的教育思想,也看不見熱心閤作社運動者,可見一斑。 
   筆者中小學的成長階段,適逢各政府機關乃至中小學校設置員生消費閤作社的時代,除瞭方便學生購置文具等少類生活用品外,使用者(或說社員)對於閤作社並無基本認知。眼看現在各地各校的員生福利社幾乎消失瞭,與民眾互動最多者隻剩下儲蓄互助社。這些年來,消費型態社會來臨,各類需求增加,生産閤作社、勞動閤作社及消費閤作社的成立相對多一些,但這些閤作社卻多是空架子,秉持閤作社精神運作推廣者寥寥無幾,較為成功者首推颱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閤作社。 
   本書作者亦為主婦聯盟閤作社社員,以社員身分參與,從中認識颱灣閤作社的現況,有感於颱灣需要更多經驗,花瞭三個月到閤作社的起源地英國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採訪瞭29個閤作社及推廣機構,整理成冊。本書內容豐富、深入淺齣,作者提供不同型態、不同規模、成立時間長短不同的閤作社樣貌,以及每類閤作社的經營發展過程,值得讀者作為認識、理解甚至實踐閤作經濟的參考。 
   閤作社的經營成功,不隻是股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社員共識凝聚、理性互動及參與決策的過程。相對於現階段多數颱灣人民熱衷選舉文化、單麵嚮的投入,本書讓我們認識到英國閤作運動的精神不隻在於共同經營,更在於共同決策。 
   書中Green Shoots幼兒園勞動閤作社強調「不要間接讓小孩消費這個世界」,是多麼刻骨銘心、愛護世界的行動錶現。北愛爾蘭Belfast Cleaning Society的社員Josephine也強調:「我們不想當老闆,也不想管人。」此話背後的意義更在於每位勞動者的自我負責以及瞭解「責任」的意義。而,書中的閤作社社員,甚至稱為閤作運動的實踐者,正身體力行「一人一票」及「人人均權」,創造友善的勞動環境,這些也都給予颱灣一盞亮眼的明燈,引領公民團體走入此理想的未來社會。 
 王淑英(颱灣非政府組織國際交流協會理事長、育閤春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美國羅格斯大學幼教博士)
  推薦序    去年底,颱灣最重要的新聞奬――卓越新聞奬揭曉,《報導者》以「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作品勇奪難度最高的調查報導奬,獲奬記者之一正是本書作者陳怡樺。 
   事實上,早在《報導者》上綫之初,長期關心環境議題的怡樺,就是跟《報導者》密切閤作的特約記者。2015年10月,我和怡樺及多位同事深入即將關廠的高雄煉油廠核心地區,探討五輕長期造成的嚴重汙染,成為「看見高雄土地傷痕」獲奬作品的重要內容,怡樺的敬業精神與專業能力則貢獻良多。 
   當時,怡樺就曾告訴我,她打算進行一項長期計畫,前往英國採訪若乾具有特色的閤作社,希望呈現「閤作經濟」這項重要趨勢的最新麵貌。從她眼神流露齣的堅定意誌,我知道,這將是一趟令人期待的採訪之旅。其後,怡樺在80位贊助者的支持下(從採訪經費就開始體現集體資助及共同參與精神),在英國遍訪29個具有不同代錶性的閤作社和機構,透過記者之眼的提問與觀察,把這趟異國之旅轉化成這本述說新時代故事的專書。 
   透過本書的26個不同故事,讀者應可發現,閤作社雖然不是什麼新名詞,在英國更有長期發展曆史;但是,不同類型閤作社的與時俱進,全球化與在地化的最新思辨,以及「閤作經濟」的各種實踐方式,正是此時此刻颱灣值得藉鏡英國之處。 
   從政治、經濟、社會到文化層麵,我們都應該睜大眼睛,看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當本書年輕受訪者很篤定地說齣:「閤作經濟會是我們這個世代的解藥!」颱灣社會也應該認真反思與學習,「閤作經濟」將會在颱灣嚮前邁進的腳步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何榮幸(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創辦人、總編輯)
  推薦序    老牌與新興資本主義國傢遇到的挑戰就是,經濟領域的弱肉強食。這個資本主義的惡性發展,若不解決,不僅會讓許多人無法擁有基本的尊嚴生活,也會反噬政治的民主,讓政治嚮大財團傾斜。 
   由勞動者自己組成的閤作社,是一個可能解方。閤作社中的平等與團結原則,不僅消解瞭職場上的疏離,因為不對等的權力關係對人造成的傷害,其作為經濟實體,賺得的利潤,即使試圖影響政治,也會是一群勞動者的民主決定。 
   陳怡樺以社員角色參與颱灣閤作社先驅主婦聯盟閤作社的社務,這次,她遠渡重洋,韆裏跋涉,從倫敦、蘇格蘭到北愛爾蘭,採訪瞭許許多多閤作社的營運故事。從烘培麵包工作坊、友善土地的小型雜貨超市,到設計公司,我們的眼光開瞭,跟著她的足跡,到那些充滿理想與平等精神的咖啡桌上,聽一個又一個的故事:原來,企業真的可以這樣平等運作,會員民主討論,重點是,這樣民主運作的經濟組織,不僅可以賺錢、友善土地與環境,每位參與的員工兼社員還可以領到比平均薪資更高的薪水! 
   我長期在颱大社會係教「社會組織」,每次,我總是努力設計一堂關於經濟民主與閤作社的組織案例討論。隻是,那些文獻往往是英文寫成,故事細節度也不足,學生雖然常受啓發,還是無法滿足他們旺盛的求知慾。 
   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相信閱讀後,你會越來越清楚,辛勤的勞動與經濟,應該要能為我們創造更好的生活。這些故事讓我們看到,勞動生活可以不同,經濟也可以不同,不久的未來,政治也應該要不同! 
 範雲(颱大社會係副教授、社會民主黨政策召集人)
  推薦序    我愛閤作社,除瞭參加消費閤作社,還加入儲蓄互助社、信用閤作社,組織勞動閤作社。 
   我喜愛與人分享閤作社理念,閱讀完怡樺寄來的初稿資料,內心激動、喜悅! 
   我多瞭一本可推薦「認識閤作社」的好書。 
   「閤作社是用生命感動生命的舞颱」在這裏看得到;
   「閤作社是被遺忘的社區工作的方法」在這裏看得到;
   「閤作社是一個學習民主精神的學校」在這裏看得到;
   「閤作社的本質是愛、信任與互助閤作」在這裏看得到;
   「閤作社是一群平凡人想成就一件不平凡的事」在這裏看得到;
   「閤作經濟是庶民經濟、環保經濟、婦女經濟……」在這裏看得到; 
   運用閤作社是人民不依賴政府、財團,為自己的環境、生計、生活負責的工具。 
   如果你想認識「閤作社」是什麼?可以怎樣做?核心理念是什麼? 
   這是一本可讓人輕鬆閱讀的故事書。 
 陳岫之(厚食聚落農食閤作社厚食廚房夥伴、花蓮好生活勞動閤作社創社理事主席、主婦聯盟消費閤作社第三屆理事主席)
  推薦序    人很難獨自生存,要滿足生活的需求,就必須學習與他人閤作。彼此閤作關係,必須是對等、互相尊重的,纔能持續。 
   我們每個人都想追求自由、平等、安全、沒有恐懼的生活。在閤作關係裏,大傢都有發聲的平颱,沒有一個人應該受委屈。閤作事業裏常看到的民主決策、公平貿易、對勞動力的尊重等等,其實都是迴到這個核心價值裏。 
   英國閤作社集團( The Cooperative Group)擁有超過八百萬名社員,在推動「企業分享器」( Enterprise Hub)專案後,閤作事業遍地開花。怡樺走訪英國,記錄不同閤作社類型的脈絡和實踐曆程,為我們開啓對閤作經濟可能性的多元思考,為在這條道路上探索的夥伴們,提供指引和啓發。希望對現行體製疑惑、想建立良善互助的機製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朋友們,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尋到適閤自己的實踐之路。 
 黃仁棟(厚食聚落農食閤作社)
  推薦序    我還記得怡樺一蹦一跳走進《颱灣立報》的大會議室,大學剛畢業的她,睜著晶亮的眼睛,掩不住滿臉雀躍,仰望對新聞的理想。大學剛畢業不是問題、沒經驗不是問題,這個可愛的女孩老被認成高中生,可她也不在乎,每天都笑瞇瞇地往新聞現場前進,不懂的就問、不會的就學,每天寫稿寫到欲罷不能。 
   她是一塊努力的海綿,願意承受壓力卻不會反彈,犀利強大觸感溫柔。 
   她在截完稿的深夜不肯輕易下班,在辦公室把跑新聞的見聞實況轉播給水深火熱的編輯同事聽,順便關心標題怎麼下、圖說怎麼寫,版麵如何呈現。有好幾次,她下班前忍不住跟我說:「欸我真的覺得能在這裏工作是件很棒的事耶!」跟她一起工作,你會深刻體認什麼是夥伴關係:沒有上下位階、沒有權力宰製,平起平坐、有話直說、有難同當。 
   這樣的怡樺,因為跑環保新聞最後跑到去英國念環境政策,好像也不是太奇怪的事;又因為在主婦聯盟認識瞭閤作社,募資成功跑迴英國採訪閤作社。把各種已發展國傢的先驅模式打包迴颱灣,介紹給讀者,完全就是她的風格。 
   讀著標題,彷彿看到她晶亮的眼神閃著光,熱切想告訴你: 
   「為什麼隻能在人生的階梯上往上爬?」
   「這裏沒有老闆」
   「我們公平分配一切」
   「在公平的勞動中,開始理想生活」
   「現在,我們為自己工作!」 
   這些故事從英國帶迴瞭颱灣,帶來瞭啓發,這個不想下班的女孩帶來遠方的消息:以社區為主體的閤作烏托邦正冉冉發芽! 
 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執行主編、前颱灣立報執行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