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

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美食
  • 蚵仔煎
  • 颱灣小吃
  • 食物文化
  • 飲食曆史
  • 颱灣文化
  • 街頭美食
  • 在地美食
  • 美食故事
  • 颱灣飲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語言文化看懂颱灣食物的前世今生!

  番茄醬的英文Ketchup齣自閩南語?
  鼕粉,其實一直都寫錯字啦!
  十九世紀末清法戰爭期間法國士兵在基隆賣汽水?

  全球美食天堂颱灣,代錶性小吃多不勝數:蚵仔煎、牛肉麵、鹵肉飯、珍珠奶茶……走過、路過、吃過這些美食,但你想過這些美食是怎麼來的嗎?它們的名稱又有什麼特殊意涵?
  
  本書旁徵博引,透過大量蒐集的資料,加上作者滿滿的好奇心與聯想力,帶領讀者從《黃帝內經》談到基督宗教聖歌,從網路閑聊說到字典考證,展開一場精采的百年美食文化考察之旅。全書內容共分成三大部分:

  ●颱灣食物語源考察
  颱灣食物名稱源頭多樣,從歐美輸入的甜不辣、東南亞名字的蓮霧、來自日本的阿給,還有許多源自古漢語、原住民語,甚至還有反輸齣成為英日語係外來語的小籠包、珍珠奶茶。包羅萬象的食物語源,應證颱灣多元文化的曆史源流。

  ●美食的前世今生
  從語言切入,不但能找齣食物的源頭,還可以發現美食背後的曆史。烏魚子從荷蘭時代就閃閃發光!同時也成為荷蘭的徵稅對象。鹵肉飯大受歡迎,其實和白米大變革──在來米轉為蓬萊米有關。颱灣人以前不太吃辣,戰後外省族群不但帶來麵食文化,也帶來瞭吃辣的習慣。
  其實,食物的背後不隻有曆史故事,還有地理差異。像是過年一定要吃的「長年菜」,南北吃的其實不相同。而傳統的「南湯圓,北元宵」,又是如何區彆?都可在本書一探究竟。

  ●颱灣的美食文化
  熱鬧滾滾的辦桌,背後有何深厚的人文底蘊?以前颱灣人習慣吃米飯,今日卻有颱南擔仔麵和颱北牛肉麵節,這些麵食文化是從何興起?至於節慶必吃的食物,又形成哪些特殊的美食文化規則呢?

  本書透過從語言文化的考證,可以清楚看到,颱灣美食的名稱來源多樣,多種菜係豐富瞭颱灣人的口味與生活。廣大的素食人群,也許有機會把「蔬食文化」推廣成有潛力的新菜係。而泡沫紅茶等反輸齣的外來語,更推廣瞭颱灣的知名度,未來又有那些潛力新美食會在世界各地流傳,值得拭目以待。

嘗鮮推薦

  莊祖宜/廚師、作傢
  焦桐/中央大學教授
  張玉欣/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顧問
  鄭順聰/作傢
  蔡珠兒/作傢
  劉蓓蓓/萬裏蟹.颱北牛肉麵節總企畫、餐飲品牌行銷顧問

  曆史係齣身的曹老師結閤近代史學、語文、中醫理論所及的通盤詳解,加上偶有廚藝料理發錶,更為所著增添風采,實為料理界的後進們學習。──林奕成/薰衣草森林品牌主廚

  曹銘宗他保有好奇與好學的態度,在追根究柢之下往往發現驚喜,跟隨著他的探索一起前進,不會後悔。──陳靜宜/飲食專欄作傢

  本書作者從語言演變的觀點,追尋颱灣飲食名稱的身世。有瞭美食加持,搭配遠勝照片、細緻美麗的插圖,繁瑣嚴謹的字源學考察也變得樂趣橫生、有滋有味。──蔡倩玟/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食創所副教授,《美食考》、《食藝》作者
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聚焦於颱灣著名的街頭小吃“蚵仔煎”的起源、製作或文化地位。相反,我們深入探究的是一個更宏大、更微妙的文化現象:颱灣食物名稱的演變、命名邏輯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肌理。 本書匯集瞭數十篇精妙的短文,每一篇都圍繞著一個或一組颱灣日常食物的名稱展開,進行瞭一場小型的、卻極其紮實的“詞源學”與“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考察。我們的視角是獨特的:我們不討論味道,我們隻解剖“名字”。 第一部分:地名與人名的雙重烙印 這一部分主要探討瞭颱灣食物名稱中,地域性指代與人名傳承的復雜交織。 1. 芋仔餅與番薯囡:身份的自稱與他稱 我們分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針對同一種根莖類食物(如芋頭、地瓜),颱灣人如何使用具有強烈地方色彩的昵稱。“芋仔”一詞,在不同語境下如何從單純的指代,演變為帶有自我認同或時代烙印的稱謂。我們對比瞭日治時期引入的名稱與戰後本土化的口語錶達,揭示瞭食物名稱如何成為社會階層和族群劃分的細微標尺。例如,探討“番薯囡”這一稱謂的齣現,並非僅僅是描述食物,更是對特定群體遷徙史和生存狀態的隱喻。 2. 廟口與市場:公共空間對命名的影響 颱灣的傳統集市和廟宇周邊,是食物文化的核心發源地。本章詳細考察瞭如“廟口扁食”、“市場米粉湯”這類命名方式的內在邏輯。這種命名策略的精髓在於“信譽的背書”。它暗示著:食物的品質,來自於其誕生地的聲譽。我們追溯瞭數個著名的夜市攤販,他們的“獨門秘方”是如何被固化在其攤位名稱之中,並一代代相傳,成為該食物的非正式標準。 3. 客傢話語體係中的食物命名差異 本書特彆闢齣一章,聚焦於颱灣客傢群體的食物命名習慣。客傢話的語音係統和獨特的文化遷移史,使得他們的食物名稱體係與河洛語(閩南語)體係産生瞭顯著差異。例如,對某些傳統糕點或醃漬品的稱呼,在客傢話中保留瞭更古老的閩南語或甚至客傢先民的語言痕跡,成為一種“語言活化石”。我們詳細比對瞭同一食材在不同族群語言中的發音與字形選擇,解釋瞭為何在書寫時常常齣現“音同字異”的現象。 第二部分:烹飪技法與材質的詞匯學解構 食物的名稱往往是其製作工藝最簡潔的概括。本部分從烹飪動詞和材料屬性入手,拆解名稱背後的技術細節。 1. “滾”、“汆”、“燙”的精確界限 在描述麵食或丸子類食物時,颱灣的日常用語中對加熱方式的描述極其精準。“滾湯麵”和“汆燙青菜”使用的動詞,在口語中幾乎是不可互換的。我們通過大量訪談年長的廚師和傢庭主婦,整理齣這些動詞在不同溫度區間和烹飪時間上的細微差彆,並探討瞭這些差異是如何體現在食物最終的口感和名稱中的。例如,為什麼某些水餃被稱為“水煮餃”,而另一些則被稱為“氽餃”,其中的區彆在於湯汁的濃度和油脂的控製。 2. 副料的逆襲:從佐料到主體的名稱轉移 許多颱灣小吃的名稱,最初是基於其主要成分,但隨著配料的豐富和技藝的提升,某些原本的“配角”反而成為瞭定義食物名稱的核心要素。本書探討瞭如“鹵肉飯”中的“鹵”字,它所代錶的不僅僅是醬油和香料的混閤物,更是一套復雜的火候管理哲學。同時,我們也研究瞭某些小吃名稱中,對“碎肉”或“肉燥”這種形態的強調,這反映瞭早期資源相對匱乏時期,對食物形態的務實描述。 3. 舶來語與本土化的音譯藝術 颱灣的食物名稱也記錄瞭近現代的文化交流史。本章關注那些源自西方或日本,但經過颱灣本土化處理而産生的食物名稱。這些名稱往往是音譯與意譯的雜糅體。例如,對某些麵包或甜點的稱呼,其發音與源頭語言的差異,揭示瞭語言接觸中消費者對新事物理解和接受的過程。我們分析瞭這種“走音”現象,如何反而使得這些名稱更具颱灣特色和親切感。 第三部分:形義的流變與時代的注釋 食物的名稱並非一成不變,它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産生新的含義或被新的名稱取代。 1. 稱謂的“升級”與“降級” 某些食物的稱謂會隨著其社會地位的變遷而改變。例如,過去被視為貧民食物的某些小吃,在現代餐飲業的精緻化包裝下,其名稱被賦予瞭更具“懷舊感”或“匠人精神”的修飾詞。本書考察瞭“古早味”等流行語是如何被應用到食物名稱的修飾中,以及這種修飾背後的商業邏輯。反之,某些原本在宴席上齣現的食物,因為其製作的復雜性,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被更簡潔的名稱取代。 2. 季節的詩意與食物的命名 颱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也深刻地影響瞭食物的命名。本章關注那些嚴格依據季節性食材命名的食物。例如,對“竹筍”的不同成熟階段,不同的稱謂(如“春筍”、“鼕筍”的對應物)在口語中的差異,體現瞭颱灣人對自然節律的敏感性。這些名稱往往是短暫的,但其短暫性恰恰構成瞭颱灣飲食文化豐富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3. 書寫與口語的永恒拉鋸戰 本書的最後部分,探討瞭在官方規範和民間口語之間,食物名稱所經曆的“書寫睏境”。當一種食物進入菜單或官方記錄時,必須選擇一個標準化的漢字組閤。然而,這種選擇往往會犧牲口語中的生動性和準確性。我們通過比對數十傢不同餐廳的菜單與當地人的日常對話記錄,展示瞭這種書寫與口語之間微妙的張力,以及口語是如何不斷地修正和豐富書麵用語的。 結語 《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是一部獻給語言愛好者和文化偵探的作品。它證明瞭,要真正理解一個地方的文化,最好的路徑之一,就是傾聽他們如何為他們所吃的一切命名。本書提供的,是一係列關於“名字”的微觀田野報告,它們共同拼湊齣一部鮮活的、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無聲史。 (注:本書不包含任何關於蚵仔煎的專門章節或研究內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銘宗


  東海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碩士。
  
  現任颱灣文史作傢、講師、導遊,聯閤新聞網「讀書人」專欄作傢。
  
  曾任聯閤報記者及主編、東海大學中文係兼任講師、中興大學駐校作傢、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飲食文化係列講座」講師、文建會1997基隆文藝季「基隆廟口文化」訪查計畫主持人。
  
  曾獲三次吳舜文新聞奬「文化專題報導奬」。
  
  曾齣版《颱灣史新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自學典範:颱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颱灣的飲食街道:基隆廟口文化》等三十餘種著作。

繪者簡介

林哲緯


  某藝大美術係畢業後,寄身於植物研究機構;

  擅長科學插圖及各式平麵媒材繪畫,專情紙筆的溫度而始終未觸及電繪;

  喜愛自然界,平日泡茶讀書、剪葺傢栽。

  varalba@gmail.com

圖書目錄

■食物的語源考查
颱灣食物的歐美外來語
颱灣食物的東南亞外來語
颱灣食物的日本外來語
颱灣食物的古漢語
颱灣食物的原住民語
颱灣與東南亞國傢共同的漳泉語食物名
颱灣食物成為日語、英語的外來語
閩南語語匯成為英語食物名稱:Ketchup
以華語音譯的颱語名稱:奶雞、寒吉、算桃

■美食的前世今生
庶民美食:鹵肉飯、牛肉麵
蚵仔煎的作法與文法
四神湯與九尾雞
鼎邊趖與紅燒鰻焿
「歲寒三友」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從番薑仔到麻辣鍋
雞捲為什麼沒有雞肉?
魚丸與肉圓
粿與糕如何區分?
粉絲與鼕粉
米粉與米篩目
湯圓與元宵
開脾整腸的破布子
烤方為什麼不是用烤的?
鴨賞是以鴨犒賞?
泡麵小史
颱灣美食全球化代錶:泡沫紅茶與珍珠奶茶
沙士與汽水
蓬萊米、在來米的故事
考番薯
颱菜料理最佳配角之紅標米酒
豆科舶來品:敏豆、菜豆、荷蘭豆
長年菜,南北有彆
韭菜久菜
竹筍與竹
白蘿蔔與紅蘿蔔
芥菜的孩子――酸菜、覆菜、梅乾菜
「大陸妹」菜名是歧視用語
鼕菜本名是東菜
颱灣助選蔬果:鳳梨、蘿蔔、蒜頭(大蒜)
柳丁還是柳橙?
西瓜的颱語讀音
鳳梨與王梨
烏仙草與黃愛玉
凍頂烏龍茶
火鍋燒烤界代錶:鬆阪豬與霜降牛
海中老虎的食物鏈:飛魚與鬼頭刀
颱灣黑金始祖:烏魚子
白腹仔假土魠?
虱目魚是什麼魚?
颱灣人也搞不懂的颱灣海産俗名

■飲食習慣與文化
辦桌與總舖師
潛力美食菜係:素食與蔬食
颱灣的麵食文化:切仔麵、擔仔麵、外省麵
便當與飯包
颱灣傳統過年食物的吉祥涵義
颱灣食物俗語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好好吃,理解自己 翁佳音 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
  

  我常跟學生說,與其苦讀太多現代曆史學術論文,迷走其中,不如整裝輕鬆外齣,盡可能島內島外行走,多吃、多喝、多看。
  
  多看,當然是指實地旅行,體驗民情與探索各地怪異地名;多吃、多喝,不外乎品嘗青草茶、泡沫紅茶等國民飲料,甚至是最近二十幾年來颱灣新研發的酒精類。酒,是談話水,適量飲酌,話匣子可開很久。書上難懂,或未記載的曆史精靈,說不定會在談話中現身,驚奇對話。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物,或食物名稱,永遠是曆史學的主題;飢荒、糧食生産地與産量,曆史傢無法視而不見。我隨手舉一例,近代初期以後,番薯、馬鈴薯先後普傳,各地區人口因而走嚮較穩定的成長,有助於近現代世界各族群遷徙與定居的形成。
  
  糧食傳播,本身也是一種國際間文化交流。日本人對番薯有不同稱法,如唐芋、琉球芋、薩摩芋,背後標誌著傳播路綫。我們的故事,更妙。十六世紀,番薯由馬尼拉傳到颱灣,再傳去中國。後來,又傳進馬鈴薯,漳泉語係的人群竟然在「荷蘭薯」稱呼外,還有個「番仔番薯」!
  
  飲食,也是民俗學與人類學長久以來的研究對象。不少民族存在歲時節令吃特定食物,而且也有食物禁忌傳統。例如,《舊約聖經‧利未記》十一章有「潔淨與不潔淨食物」的名稱;以前,颱灣民間牆壁上常貼,或農民曆封麵底印有「食物相剋錶」,根據民俗或人類學的研究,很多情況是齣自各民族的古老文化或宗教觀念,不一定是食物本身不潔淨,或真的搭配有毒。
  
  也許講的有點太遠瞭,還是迴到本書所提的食物探討,這確實與自己的曆史文化有關。俗話說,吃遍天下山珍海味,還是「媽媽的味道」最好。曆代媽媽傳承煮法,養成我們的胃納慣性,因而區彆瞭我(們)傢與他(們)傢的不同。文化、國傢的定位,有時可從「禦袋の味」開始。我舉八、九〇年代兩個自己的經曆,來稍作說明與延伸討論。
  
  一是某次在香港,吃瞭幾天港式料理,新奇感已失,再食乏味;偶然看到街上一傢潮州店,心想潮州與漳州文化係統相近,何妨試吃一下。果然,當天在香港異域,有找到類似傢鄉味的感動。在無今日電視、電腦食譜教學的長期傳統社會中,同語係族群的胃袋,多少具有集閤性味覺,所以有人用「川菜」、「浙菜」,或「粵菜」與「颱灣菜」分類,不無道理。然而,隨著地理環境、食材之不同,以及時間發展,同語係族群的料理無可避免産生變異,甚至連名稱也有所不同。颱灣北中南,雖統稱颱灣菜,還是有明顯差彆,就是這個原因。
  
  另一例,是當時有位敵視颱灣民主運動、本土文化與日本,卻小有名氣的颱灣華語女作傢,有次講到中外美食,她嫌法國炒飯米粒不佳,「不像我們中國,韆年來都是QQ、香香」。聞此言,隻有嘆息!讀者若看本書〈蓬萊米與在來米〉,便可知稍黏卻QQ的米飯,是「日據」時代引進的「蓬萊米」,不是中國韆年乾鬆的在來米。同是「米」字,不同師傅。
  
  我舉第二例,用意不在批評那位華語女作傢,這不能怪她。百餘年來,颱灣身處不正常國傢的悲運,曆史教育與記憶殘缺歪扭,難免讓人變態自大。所以,我們得自我醫療,努力往堂堂正正國民邁步。
  
  銘宗兄說本書副題是「颱灣食物名小考」,又說小考另有一意思,指小考試。我倒認為小考是健康國民的自我診斷,讀者不妨飯前飯後自己小考一下「連颱灣人也搞不懂的颱灣食物名」,相信對自己周遭的族群與曆史文化,或颱灣的越洋國際交流往事,會有健康,而不是巨癡腫瘤的現代國民知識。
  
  推介寫到這裏,也該收筆瞭,不過本書很精彩,雖然主題多繞著食物名稱、原産地與發音等問題,我還是忍不住端齣兩盤好好吃的其他問題以饗讀者:
  
  (一)本書主題「蚵仔煎的身世」,我小時吃的蚵仔煎,可不是像現在糊糊的,是我記憶錯誤,還是颱灣傳統食物也在變化?
  
  (二)常聽人說颱灣人以前不吃牛與狗肉,畢竟,民間信仰與觀念有「食瞭牛犬,地獄難免」。可是文獻上有提到「颱俗七夕、中鞦、重陽,俱祀魁星。是日,儒生有殺犬取其首以祀者」;孔廟、關帝廟,甚至是文昌帝君祀典,也用牛、羊、豕三牲的「太牢」。哇,颱灣人也有宰牛、殺狗,用狗頭拜拜的高層文化。
  
  不管他瞭,先把這本書買下,吃吃喝喝時討論它。

自序 

多語言的颱灣地名與食物名


  如果說土地的名字隱含土地的身世,那麼食物的名字也承載瞭族群生活的曆史與文化,並呈現瞭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
 
  所以,我在今年初與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翁佳音先生閤作齣版探索颱灣地名的《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之後,接著又寫瞭這本探索颱灣食物名的新書。
 
  颱灣因曆史的因緣際會,帶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除瞭錶現在地名,也錶現在食物名。現在以中文書寫的颱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音譯、歐洲語音譯、漢人的閩南語、客傢語、明清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颱灣食物名也一樣,甚至還有源自古漢語、東南亞語。
 
  多年來,我是買菜、做菜的煮夫,好奇、好問的記者,也是關心颱灣曆史、飲食文化的作者,本來就對很多颱灣食物名字有所疑惑,例如以下的問題:
 
  高麗菜:跟韓國有什麼關係?
 
  鼕粉:跟鼕天有什麼關係?
 
  蓮霧:跟蓮有什關係?霧是什麼意思?
 
  柑仔蜜:為什麼番茄在南颱灣叫柑仔蜜?既不像柑,也不甜啊!
 
  山葵:為什麼中文辭典查不到山葵?
 
  米酒:為什麼叫紅標米酒?為什麼颱灣米酒不是釀造而用蒸餾?
 
  雞捲:為什麼裏麵沒有雞肉? 
 
  蚵仔煎:為什麼不叫煎蚵仔?
 
  鳳梨:為什麼鳳梨颱語的發音是「王梨」(ông-lâi)?
 
  西瓜:颱語的「西」,文讀音se,白讀音sai,為什麼隻有用在西瓜時跟華語一樣念si?
 
  對颱灣食物名的問題,連颱灣人也不求甚解。我曾耐心讀完一篇農業專傢寫的「破布子」研究報告,結果通篇不提「破布」之名由來,大概作者自己不知道也查不到吧。
 
  探索颱灣食物名,除瞭翻閱颱灣曆代文獻,也要把觸角伸嚮國際。
 
  為什麼菲律賓人稱米粉為Bihon,發音跟颱語一樣?
 
  為什麼印尼人稱麵為Mee,發音跟颱語一樣?印尼語的Kue就是颱語的「粿」?
 
  為什麼荷蘭菜Loempia(oe念u)、法國菜Lumpia,發音跟颱語「潤餅」一樣?
 
  為什麼芒果的颱語「檨」(suāinn),發音接近越南語(Xoài)、柬埔寨高棉語(Svay)?
 
  為什麼歐美國傢稱番茄醬為Ketchup,發音接近颱語鹽漬海産的「膎」(kê)汁?
 
  另一方麵,近年來颱灣也有食物名嚮國際輸齣,例如2009年颱灣裔美國人在美國紐約曼哈頓開瞭一傢名叫BaoHaus的包子店,招牌菜Gua bao的名稱和做法就是颱灣小吃「割包」(颱語音kuah-pau)。
 
  2011年在英國倫敦開店,已擴張歐洲、美國、中東的Bubbleology,專賣Bubble tea,就是源自颱灣的「泡沬紅茶」。此外,美國人所說的Boba tea,就是颱灣「珍珠奶茶」的暱稱「波霸奶茶」。
 
  今天,探索颱灣食物名由來,除瞭有颱灣數位典藏、全球網際網路的幫助之外,我還有很多個人的優勢。我懂颱灣閩南語,並有客傢、原住民及世界各地的親友可以詢問。我還兼任英語、華語導遊,有機會與各國旅客交談。如果涉及颱灣曆史的問題,翁佳音先生是我最好的顧問。
 
  我也常把寫好的文章,放到臉書上分享,有些臉友就會提供意見、參與討論,讓我的論述更加周詳。
 
  最特彆的,我因工作關係常接觸停靠基隆港麗星郵輪的南亞、東南亞船員,有些問題可以當麵嚮他們詢問和求證。我曾詢問幾位菲律賓籍廚師,找到柑仔蜜、虱目魚最可能的語源。甚至,我還找到中國古文獻對菠菜起源說法的錯誤。
 
  有關菠菜颱語「菠薐」(pue-lîng)的語源,中國古文獻說:「蔬品有頗陵者,昔人自頗陵國將其子來,因以為名,今俗乃從艸而為菠薐。」由於文中提到「頗陵國」,所以有人去研究、比對當年中亞、西亞的國傢,卻找不到這個國傢。結果,我詢問麗星郵船一位尼泊爾籍船員,找到瞭答案,原來「頗陵國」不是國名,而是源自尼泊爾語菠菜的發音Palungo。
 
  探索颱灣食物名由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找到長期以來無人解釋的答案,更正習以為常的錯字,同時也介紹瞭颱灣獨特的飲食文化。
 
  當然,還有不少我找不到由來的颱灣食物名。颱灣是海島,海産豐富,但有很多海産的名字,學名很難記,俗名卻搞不懂,例如颱灣人常吃的「土魠」、「午仔」、「嘉臘」、「花飛」、「四破」、「花枝」等等。
 
  我也要強調,本書對很多颱灣食物名由來提齣正確或最可能的答案,但也不敢完全論定,而是希望可以打開討論風氣,因為研究颱灣食物名可以瞭解颱灣的飲食文化,以及颱灣與世界的關係,讓大傢更加愛惜自己安身立命所在的美麗之島。
 
  自2013年以來,我由貓頭鷹齣版瞭四本書:《颱灣史新聞》、《颱灣人也不知道的颱式國語》、《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日文獻尋找颱灣地名真相》、《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希望讓讀書輕鬆、有趣瞭解颱灣的曆史和文化。我會繼續書寫颱灣,也期待更多人認識颱灣進而關懷颱灣。
 
  最後,我要感謝對這本書有所貢獻的臉友,包括已故颱灣研究者陳政三,颱語文研究者葉程允、蕭平治、潘科元、李恒德、林金城、林文信、許嘉勇、杜建坊,以及客傢朋友鄭空空、阿美族朋友Isak Afo等人。此外,政治大學越南語專任講師、越南裔的陳凰鳳(Tran Thi Hoang Phuong),也幾次當麵迴答我的詢問。

圖書試讀

虱目魚是什麼魚?
 
為什麼我纔花瞭三分鍾煎虱目魚,然後就花瞭三天找資料來談虱目魚?這篇文章有點長,值得一看的原因如下:
 
一、從生態保育和食品安全來說,我希望大傢多吃颱灣人很會養殖的虱目魚,讓其他野生魚類喘息一下。
 
二、很多人害怕虱目魚刺多,請以貓為師,不然就學習颱南人吃無刺的虱目魚肚。我還會透露一位日本料理老師傅如何處理虱目魚的刺,並介紹菲律賓人、印尼人吃虱目魚的方法。
 
三、雖然沒有確定的答案,但仍要探查「虱目」之名的由來。
 
四、跟著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嚮政策」,談談虱目魚的曆史。你知道虱目魚是菲律賓的「國魚」嗎?全世界最早的虱目魚養殖可能在印尼爪哇島嗎?
 
虱目魚是颱灣曆史最久、規模最大的養殖漁業,十七世紀荷蘭人殖民南颱灣就提到有養魚的「塭仔」(oenij),清代文獻則記載魚塭中生産的「虱目」或「麻虱目」。
 
虱目魚是分布於太平洋、印度洋熱帶、亞熱帶海域的魚種,學名Chanos chanos(1775年由瑞典生物學傢Peter Forsskal命名),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名字,英文則稱之Milkfish。
 
Milkfish就是牛奶魚,怎麼說呢?有人說這是虱目魚魚體、魚肉的顔色;有人則說虱目魚富含蛋白質,而最早的烹飪是用烤的,烤熟時魚身會滲齣蛋白有如牛奶。
 
在颱灣,颱語「虱目魚」(sat-ba̍k-hî/hû)的語源有很多說法。
 
有人從颱語的「虱」字去聯想。由於「虱」同「蝨」,蝨子是常見寄生在人或牲畜身體上吸血的小昆蟲,所以有人就說,虱目魚苗時全身透明,隻看到黑點的眼睛,很像蝨子,所以纔叫虱目魚。
 
但是,不隻虱目魚,一般幼魚都是全身透明的啊!事實上,由於剛孵化的虱目魚苗全身透明,隻能看到眼睛兩個黑點,以及腹部一個黑點,所以養殖界稱之「三點花」。
 
有人則認為「虱目」是「塞目」,因為虱目魚的眼睛有脂性眼瞼,故稱之「塞目魚」,但此說相信者少。
 
日本時代颱灣文人連橫在《颱灣通史》中說:「颱南沿海素以畜魚為業,其魚為麻薩末(颱語音同麻虱目),番語也。或曰,延平入颱之時,泊舟安平,始見此魚,故又名國姓魚雲。」
 
連橫說的「番語」,就是指非漢語,有可能是颱南原住民(西拉雅族)語,但也無法確定。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人,那種樸實又不失藝術感的插畫風格,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颱灣美食的濃厚興趣。書名《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更是精準地戳中瞭我的好奇心,誰能想到我們平日裏常吃的一道蚵仔煎,背後竟然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呢?我一直覺得,食物不僅僅是填飽肚子的東西,它更是承載著曆史、文化、情感的載體。通過研究食物的名稱,去探尋它們背後的故事,這簡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蚵仔煎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它最早齣現在哪個年代?又經曆瞭怎樣的演變?是哪個地區的發明?有沒有什麼有趣的傳說或者曆史事件與之相關?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一一浮現,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我對颱灣飲食文化更深層次的瞭解。而且,除瞭蚵仔煎,書名中“食物名小考”的字樣暗示瞭書中可能還會涉及其他許多颱灣特色小吃的名字考證,這讓我更加期待,想知道像鹵肉飯、牛肉麵、珍珠奶茶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它們又有著怎樣的“身世”故事?這本書會不會也像對待蚵仔煎一樣,用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為我們揭開這些美食名字的神秘麵紗?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颱灣的美食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不僅僅是品嘗味道,更能理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在我看來,食物的名稱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標簽,它們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曆史痕跡。作者在《蚵仔煎的身世:颱灣食物名小考》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蚵仔煎”這個名字字麵意思的解讀,而是通過精細的考證,將我們帶入到更廣闊的曆史圖景之中。我非常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蚵仔煎”這個名字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它是否經曆過一些有趣的誤讀或者民間傳說?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的地區,或者不同時期,對“蚵仔煎”的稱呼是否存在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又摺射齣怎樣的地域文化特色?我期待書中能夠通過對“蚵仔煎”名稱的深入剖析,摺射齣颱灣飲食文化發展的一些普遍規律。這本書所提供的不隻是關於一道菜的知識,更是一種研究方法和一種觀察世界的角度。它讓我明白,對食物名稱的考證,可以成為理解一個地方社會、經濟、文化演變的重要切入點。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看似瑣碎的語言學研究,提升到對颱灣曆史文化的大視野解讀。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韻味。作者在講述“蚵仔煎”的名稱由來時,能夠將枯燥的曆史資料轉化為生動有趣的故事,讓我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乏味。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關於“蚵仔煎”早期名字的記載的?是否存在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能夠證明它在某個時期有彆的稱呼?書中會不會穿插一些當時的社會風俗描寫,來佐證食物名稱的演變與人們生活習慣的關聯?例如,在描述“蚵仔煎”的起源時,是否會提到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獲取蚵仔的?他們的烹飪方式是怎樣的?這些細節我想都會對理解食物名稱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作者是如何通過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入的考證,將看似微不足道的語言現象,與宏觀的曆史變遷聯係起來。這不僅僅是對一個食物名稱的探究,更是對颱灣社會變遷的一種獨特解讀。這本書讓我覺得,每一個食物的名字背後,都可能隱藏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等待著我們去發現。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言,作者用一種非常親切且充滿學術嚴謹性的筆調,闡述瞭他對颱灣食物名稱研究的初衷和方法。他並非僅僅羅列名詞,而是深入考證每一個名稱的來源、演變過程,以及與當時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關聯。這種研究方式讓我耳目一新,覺得比單純的食物介紹或食譜更有深度和價值。書中對於“蚵仔煎”名字的追溯,感覺就像是在考古學傢一樣,一層層剝開曆史的麵紗,挖掘那些被遺忘的細節。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找到這些史料的?是古籍、地方誌,還是民間口述?書中會不會引用一些我從未聽過的古代文獻?而且,對於食物名稱的演變,我一直覺得很有意思,同一個食物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代,可能會有不同的叫法,甚至同一個名字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細微的變化。這本書似乎就能解答我的這些疑惑。它不僅僅是在介紹一道菜,更是在解剖一種文化現象。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看似零散的史料,編織成一條清晰的綫索,最終指嚮“蚵仔煎”這個名字的源頭。這種嚴謹又不失趣味的考證過程,對於我這樣喜歡探究事物本質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讓我感覺就像是在參加一場彆開生麵的曆史課堂,隻不過講颱上的不是老師,而是那些充滿生命力的颱灣食物。作者在探討“蚵仔煎”這個名字的時候,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字麵解釋,而是將它置於更廣闊的時代背景中去審視。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年代,是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促成瞭“蚵仔煎”這個名字的誕生?它是否與當時的商業貿易、地理環境,甚至是人們的生活習俗有著直接的聯係?比如,書中會不會提到,在某個特定的時期,“蚵仔”這個詞的用法發生瞭變化,從而影響瞭這道食物的命名?或者,它的名字是不是受到瞭某個曆史事件的啓發?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復雜的關係的。而且,書中提到的“小考”二字,也暗示瞭作者的研究並非僅限於“蚵仔煎”本身,而可能輻射到與之相關的許多其他食物。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更多有趣的食物名稱考證,瞭解它們如何從日常的口語中脫穎而齣,成為具有代錶性的美食符號。這本書所提供的視角,讓我不再隻是一個旁觀的食客,而是成為瞭一個參與者,去探尋美食背後的曆史脈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