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忽味:一個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

忽忽味:一個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親情
  • 母女
  • 成長
  • 思念
  • 情感
  • 傢庭
  • 育兒
  • 迴憶
  • 治愈
  • 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倏忽而過的人生,
短的是匆匆聚首,
長的是味蕾上愛的記憶。

  這是一本食譜書,烹煮的是歲月,熬燉的是親情。
  忽忽和周碧蓮,一對幽冥相隔的母女,透過這本書以食譜對話。
  半匙鹽、一杓糖、幾滴酸,再加一小撮嗆辣,
  是《忽忽味》提供的人生食譜。
  平衡顛簸人生,照亮睏頓生活,也調和瞭一貫甜美到底的濃膩,
  烹調齣生命的多滋多味。
  閱文讀譜,讀到人山曾經的風光,倏忽匆促的人生滋味。
  品嘗瞭生命的悲歡離閤。

  人山餐廳在1980到1990年代曾經風光一時,
  餐廳生意好到川流不息,進齣的都是藝文界名流老饕。
  林媽媽周碧蓮和她的好手藝徹底收服瞭饕客們的伶牙俐齒,
  但再好的時光都要過去,再美的滋味都會流逝,
  人山在1990年代中期走入曆史,留下食客的許多遺憾和懷念。

  十多年過去,整個少女時代成長於「人山」的忽忽,
  想把人山的滋味和榮光再找迴來,
  於是和媽媽周碧蓮聯手創辦網路宅配美食「忽忽味」,
  並嘗試在部落格上寫下人山的菜香和人情溫度。
  「忽忽味」很快在網路上經營齣名氣,
  媒體爭相報導,壹週刊、電視都來邀訪,
  公共電視「誰來晚餐」更決定在母親節前,為這對母女特彆製作一集節目,談這一段在柴米油鹽中呈現的母女情。
  2009年忽忽在餵食街貓的途中,不慎被車撞倒意外身亡。
  「忽忽味」匆匆畫上句點。
  直到2014年林媽媽重啓爐竈,
  在朋友幫助下於臉書上重開「林媽媽的忽忽味」粉絲團,
  並開始宅配美食,重現人山好滋味。

  這本書紀錄瞭林媽媽的人山歲月,寫下她和女兒忽忽共創事業的艱辛,
  以及她顛僕跌宕的半生歲月。
  忽忽則以生動詼諧的文字寫下她對人山的記憶、母女之間的趣味互動。
  幽冥兩隔的母女透過本書對話。
  書中林媽媽更端齣她的拿手好菜,教大傢下廚開飯,重新找迴廚房裏的愛。

名人吮指推薦

  王瑞瑤、金士傑、鄧安寜、黃韻玲、娃娃金智娟、丁曉玫、張小雯……


  多年來一直是這樣的畫麵,我們一夥老朋友閑散坐開,聊興飛揚,林媽媽的熱菜再一上桌,那真叫人間!真個活到老就聊到老!如果還有小酒,林媽媽的臉看上去,就是神!那美味呀,讓人不捨,即使我們更老,走得更遠,仍然嗅聞得見。
  是字也好,菜也好,反正──天長地久。──戲劇大師 金士傑

  第一次吃到林媽媽的菜,光是因為豆乾肉絲就扒瞭一整碗飯。豆乾是嫩的,肉絲是滑的,辣椒和蔥的香辛跳動刺激著味蕾,恰好的調味和鑊氣,教人彷彿著瞭道似的不能將筷子放下。
  在長春劇院後的人山餐廳裏,在股市仍然是萬點,酒店裏纔會談工作,中南北還有歌廳的時代……,那天我去的雖然是餐廳,吃到的卻是好朋友的媽媽菜……,我們都得到如女兒迴傢般的款待。──歌手 金智娟

  林媽媽的「人山」餐廳是跟著我三十歲的記憶──裏頭有美食、詩詞、戲劇及音樂;林媽媽的女兒林維,卻是那飄盪不羈的精靈,穿梭其中,樂此不疲。
  三十年後,滄海桑田,世界變瞭,人情變瞭,但某些當時流轉在「人山」的精神,一直存在。存在淡水河畔,那因守護流浪貓而殞落的鑄像裏,存在雖有病痛卻堅持美味,林媽媽的手工菜裏。
  感激這次的齣版,我們又能再次,在林媽媽的美食中,仍然看到那飄逸不羈的精靈。──導演 鄧安寜

  再次吃到林媽媽的菜,好多往日時光都迴來瞭。濃濃的思念伴隨著每一道穿過歲月、走過青春的傢常菜。那每一道菜都充滿林媽媽對子女無限的關懷和愛!──創作歌手 黃韻玲
好的,這是為您創作的圖書簡介: --- 書名:《忽忽味:一個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 內容簡介 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想念”的書,它是一扇通往內心深處、關於愛、失落、成長與接納的復雜旅程的門。它以一種近乎自白、卻又飽含詩意的筆觸,描繪瞭一位母親在女兒生命階段性轉變——尤其是成年與離巢——後所經曆的、那份難以名狀的、時而濃烈如烈酒,時而清淡如晨霧的復雜情感。 第一部分:空巢的清晨與昨日的痕跡 故事的開篇,是清晨的寂靜。曾經被年幼的喧鬧與青春的活力充盈的屋子,如今隻剩下規律的鍾擺聲和從窗簾縫隙中灑下的、帶著塵埃顆粒的陽光。作者,一位名叫林舒的中年女性,開始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細緻入微的姿態,重新審視那些被“生活”高速運轉所掩蓋的角落。 書的第一章“失焦的相框”,描述瞭她如何清理女兒房間時,麵對那些舊物——褪色的貼紙、被遺忘在抽屜底部的信件、甚至是一件帶著汗味的舊運動服——産生的瞬間抽離感。她發現,記憶的畫麵並非總是清晰的,有些細節隨著時間流逝而變得模糊,而恰恰是那些模糊的部分,在想念時被大腦用最完美、最理想化的色彩重新填充。這份“忽忽味”,首先體現在對“在場”的缺失上,那是一種物理上的空洞,但精神上卻被過去的重量所壓迫。 林舒的思緒迴溯到那些被她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瞬間:女兒放學時廚房裏飄齣的飯菜香,深夜裏輔導作業時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甚至是青春期叛逆時兩人之間緊張卻又充滿張力的對視。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過去對“母親”這個角色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基於“被需要”而建立的。當女兒開始獨立規劃人生,從專業選擇到交友模式,乃至簡單的周末安排,都不再需要她的即時介入時,林舒的自我價值感也隨之被“重置”。 第二部分:滋味的變遷:從甜膩到微酸 “忽忽味”並非一成不變的情緒。作者精妙地將其比喻成一種味覺的體驗,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層次變化。 在女兒剛剛離開傢去遠方上大學的最初幾個月,那種滋味是尖銳的、帶著鹹味的“酸”,是強烈的、幾乎要將人淹沒的焦慮和不安全感。她會不自覺地打開手機,反復查看女兒發來的報平安信息,甚至會盯著女兒的社交媒體動態,試圖從那些精心挑選的濾鏡照片中,辨認齣女兒是否真正快樂,是否吃得好,是否安全。這種“微酸”是保護欲過剩的産物,是母愛還未學會“放手”時最直接的應激反應。 然而,隨著女兒在新的環境中紮根,林舒開始進入一個更為復雜、更具哲理性的階段——“微甜的苦澀”。她開始收到女兒寄來的、帶著當地口音的明信片,或是一些她從未接觸過的新鮮事物分享。這些互動是真實的、有生命力的,它們證明瞭女兒正在蓬勃生長。此時的想念,不再是抱怨“不在身邊”,而是由衷地為女兒的成長感到驕傲,但這份驕傲的背景音,卻是自己被逐漸“排除在外”的失落。她必須承認,女兒的世界已經擴展,而她不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去消化和接納。 書中穿插瞭林舒與老友的幾次深夜通話。她們分享的經驗驚人地相似:如何避免在與女兒的有限通話中,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對方身上;如何學會在女兒分享喜悅時,把自己的憂慮藏起來;以及如何重新定義“關心”——從“解決問題”轉嚮“傾聽共鳴”。 第三部分:在“味覺”的重新調配中尋找平衡 本書的高潮部分,探討的是如何將這份“想念”轉化為一種滋養而非消耗的力量。林舒開始嘗試“重塑”自己的生活。 她重新拾起瞭年輕時因傢庭瑣事而擱置的繪畫愛好。在畫布上,她不再畫具象的女兒形象,而是描繪那些抽象的情緒——流動的色彩代錶思念的形態,濃淡不均的筆觸象徵著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話語。這是一種深層的自我對話,她試圖通過藝術的媒介,將對女兒的牽掛轉化為對自我的關注。 書中詳細描述瞭她如何學會“在等待中創造意義”。她開始關注丈夫,重新發掘兩人世界中被忽略的細節;她報名參加瞭社區的誌願活動,將對“無用”的焦慮感,轉化為對社會的迴饋。她發現,當生活擁有新的支點時,對女兒的想念,就不再是一種“依賴”,而變成瞭一種溫和的“祝福”。 最動人的部分,是作者與女兒在一次短暫的假期重聚時的場景。那不再是過去那種粘連的、試圖彌補時光的擁抱,而是一種帶著尊重和距離感的依偎。她們談論的不再是日常瑣事,而是關於理想、關於未來,關於彼此作為獨立個體所構建的世界觀。在這次重聚中,林舒終於品嘗到瞭一種新的“滋味”——“醇厚”。這份醇厚,是理解瞭愛不是占有,而是目送。 結語:讓“忽忽味”成為生活的底色 《忽忽味:一個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最終沒有提供一個“治愈”的簡單答案,因為它深刻地認識到,對孩子的想念,是一種終生的、會伴隨人生的情感底色。它承認失落的必然性,卻也贊美瞭這種失落所催生的力量——讓母親得以完成自我蛻變的力量。 這本書獻給所有正在經曆孩子獨立、或即將麵臨“空巢”的父母。它用真誠的文字告訴你:想念的感覺不會消失,但你可以學會如何與它共存,如何讓這份帶著微酸和微甜的復雜滋味,成為你生命旅途中,最深刻、也最溫暖的迴味。它邀請讀者一同走過這條漫長而靜謐的心靈之路,最終抵達一個更完整、更自由的自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忽忽


  本名林岱維,筆名林維。
  齣生於1960年,
  受父親林適存影響從小就有文藝青年傾嚮。
  1984年考進蘭陵劇坊,受教於戲劇大師金士傑,
  開始學習用角色用舞颱來瞭解生命。
  是作傢,也是舞颱劇演員,曾活躍於小劇場界。
  居住在淡水期間,長期默默照護街貓。
  2009年寒流夜因餵食街貓不慎被車撞倒失去寶貴生命。
  2010年友人與新北市政府邀請雕塑傢王秀杞,在淡水河畔為她與街貓塑像,成為淡水的風景之一。

  著有:小說集《明明不是天使》。

周碧蓮

  作傢忽忽的母親,暱稱忽媽或林媽媽。
  1959年嫁給筆名南郭的作傢林適存,林曾任中華日報副刊主編。
  周碧蓮於1980年代在颱北市長春路中華日報附近的巷子裏,開設人山餐廳,
  十多年來食客絡繹不絕,從報社長官、記者、知名作傢到大明星、廣告人都是人山的座上客,口碑菜豆乾肉絲膾炙人口。
  人山關門十多年後,她與女兒忽忽閤作經營「忽忽味」宅配美食,
  重現人山招牌菜。
  2009年忽忽意外過世,「忽忽味」暫停營業。
  2014年在好友幫忙下,忽忽味重啓爐竈,不但在臉書上成立「林媽媽的忽忽味」粉絲團,並以宅配方式再續人山好滋味。

圖書目錄

推薦序>>忽忽味,堅強的媽媽味 王瑞瑤
推薦序>>天長地久人間味
推薦序>>冥冥之中       張小雯
推薦序>>記 林維        丁曉雯
推薦序>>人間有味       花兒
推薦序>>從舊約到流言 從林維到忽忽   王耿瑜
作者序>>我的女兒,忽忽    
 
PART 1 那段人山人海的日子

人生就是戲
餐廳首部麯,中華日報福利餐廳
再接再厲,二樓福利小館
那段人山人海的日子
磨齣一身煮藝
相約去試菜
結伴瘋算命
告彆人山
人山餐廳             忽忽
就是沒那個命           忽忽

PART2  忽忽味
宅配人山味
母女鬥嘴聯盟
我媽媽            忽忽
部落格上的忽忽味       忽忽
誰來晚餐?          忽忽

PART3  開飯啦,廚房有愛
人人是大廚
廚房有愛
膾不厭細
實話實說           忽忽
一場烈火青春         忽忽

PART4  少不瞭甜
鼕至,謝幕。
永遠的貓天使
忽忽淡水貓地圖        忽忽
土地廟
好貓列傳忽小白
機車俠女救貓記
愛上貓咪的這陣子
淡水街貓事件始末
媽媽的手             忽忽
忽媽媽四十三公斤       忽忽
少不瞭甜
特彆收錄
說不齣口的愛──悼亡父  忽忽
後記
忽忽味的前世今生     錢嘉琪

食譜目次

人山上好菜
超級大明星
豆乾肉絲
鯧魚麵
糖醋鮭魚
糖醋筍片魷魚
避風塘炒蝦上桌,再乾一杯!
避風塘炒蝦
五味花枝
容不下一粒沙子
梅乾扣肉
番茄牛腩
三絲牛肚
升級版白菜鹵
忽忽說菜/一百歲的白菜鹵

忽忽好味九帖
獅子頭
忽忽說菜/唐奶奶教做的獅子頭
蔥爆牛肉
醉雞腿
燻魚
魚頭火鍋
豆瓣魚 
鹵味三拼/鹵牛腱、牛筋、牛肚
翡翠辣椒鑲肉
迴鍋肉

簡單上手,12道傢常開胃菜
苦苦一片瓜
肉末苦瓜
冰箱常備開胃三品/酸江豆炒肉末、雪菜筍絲、油燜筍
麻辣蘿蔔
忽忽說菜/誤打誤撞的麻辣蘿蔔
麻婆豆腐
三杯雞
三杯花枝
自煉辣油+紅油辣雞腿
蒜苗臘肉
魚香肉絲
涼拌粉皮

甜美人生
豆沙粽
甜芋泥
八寶飯
江米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忽忽味,堅強的媽媽味


  2015年接近舊曆年的某一天,天空飄著毛毛細雨,林媽媽從玫瑰中國城的傢裏,拎著兩大袋瀋重又有溫度的宅配菜餚,跟我約在新店「番茄主義」張小雯的店裏接受採訪。一包包解開拍照,一道道連續試吃,一口口美味停不下來,滿口好菜搭配盈耳故事,聽她一句句說料理,傢常風味不加味精;看她一聲聲念忽忽,意外辭世的女兒林岱維,但嘴裏嘗到的林媽媽的忽忽味,卻不是哭哭啼啼的思女傷悲味,而是堅強女人一路挺過來的甘苦味。

  看林媽媽的穿著,聽林媽媽的口音,吃林媽媽的好菜,猜不齣她是颱北大稻埕迪化街人。生在上海,光復後返颱,二十二歲嫁給前中華日報副刊主編林適存(筆名南郭),跟著湖南籍的老公上館子,交朋友,吃喝玩樂。三十四歲在鬆江路中華日報附近,接下福利小館,後改為人山餐廳,從一間鋪子做到三個店麵,直到五十四歲纔收手。林媽媽過得很精彩,見過世麵也獨當一麵。

  「忽忽味」曾經是林媽媽與女兒一起在網路上打拚齣來的傢常菜品牌,是林岱維希望替母親開一條財路而想齣來的事業,但一切卻在一場意外中嘠然而止。

  停賣兩年的忽忽味,因為重新開張而找上瞭我,我不識忽忽這位文壇纔女,更不知道「忽忽味」曾經在中時部落格開賣過並紅極一時,但我試瞭林媽媽大部分的菜餚,肯定重齣江湖的「忽忽味」肯定大賣,隻是擔心年紀大又有慢性病纏身的林媽媽,身體受不瞭。果然不齣所料,文章一見報,訂單塞爆「林媽媽的忽忽味」臉書,林媽媽過瞭一個寬裕的年,人也纍慘瞭。

  採訪林媽媽,學到許多做菜的撇步,早年她開餐廳請大廚,大廚總是留兩手不肯教,好強的林媽媽不認輸,站在旁邊偷看偷學,因此愈學愈精。例如人人愛吃,看起來食材與技法簡單得很,但想要好吃卻很睏難的豆乾肉絲,「一定記得豆乾切好瞭要泡水,至少二十分鍾不要瀝齣來,等到開爐爆香之後,用手撈起豆乾,含著水,丟下鍋,大火炒,像炒麵一樣炒到膨,炒到發,白白胖胖最好吃。」

  就像到處也有賣的醉雞與鹵味,原也不稀奇,但林媽媽的醉雞腿就是比彆人多瞭好多隱味,原來她用燒酒雞的中藥包讓醉雞腿不再單調。同樣鹵牛腱牛筋除瞭醬油、砂糖、還有黑豆瓣醬和小小一包五香,重要而不可或缺的工序是浸泡隔夜,開火再鹵,而且買一斤牛肉送一碗鹵汁,讓乾食的鹵味瞬間變牛肉麵,這是替客人多想一點的用心。

  去年年中,好友嘉琪告訴我,幾個朋友想替林媽媽齣食譜,具體記錄林媽媽的忽忽味。我一點兒也不意外,大方的林媽媽絕對不會藏私,而這本食譜是岱維的朋友為岱維所圓的夢,盡的孝,裏麵除瞭林媽媽教做的好菜,還有你或許讀過,也許錯過,如今全都收錄,忽忽林岱維的好文章,讓母女兩人在書中再次相依。

王瑞瑤
註:作者是中廣流行網超級美食傢主持人、美食評論者

作者序

我的女兒,忽忽


  忽忽是我的第一個小孩,她齣生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夏夜,當時我坐在腳踏車的後座,正要去打麻將的路上。一不小心腳踏車顛簸摔瞭一跤,忽忽就這樣提早「摔」到這個世界上來。

  她齣生時隻有七個月,個兒特彆小,僅一韆八百公剋,馬上被送進保溫箱。隔天我去看她,隔著玻璃看她孤伶伶躺在保溫箱裏,像隻無助的小白老鼠,既瘦又小,彷彿一陣風就可以吹跑。住院那幾天我天天去看她,生怕這孩子活不瞭。齣院迴傢之後,麵對又軟又小的嬰兒,我也束手無策,想幫她洗澡,不敢更不知從何著手?最後還是鄰居林大嫂看不過去,跑來幫忙,替她洗瞭生平第一個澡,此後,林大嫂足足幫她洗瞭四個月的澡。

  早産的忽忽先天不足,自小體弱多病,除此之外,她真是自重自愛的乖小孩,國小當瞭六年班長,拿瞭十二張模範生奬狀。她初上小學那年,由於個子太矮小,我不放心,特彆牽著她的手到教室拜托老師多多關照。

  老師瞥瞭她一眼,皺眉問我:「這個小?!要不要明年再入學?」我韆拜托萬拜托,老師纔勉強答應讓她入學,但丟下一句:「我們再觀察看看。」

  所幸忽忽夠爭氣,第一次月考就考瞭第一,此後一直到小學畢業,她一路拿第一。

  忽忽不但在課業上不用我操心,生活上也很自律,唸小學那六年之間,我沒有一天早起過,隻要前一天晚上幫她把隔天要穿的衣服準備好,早上她自己起床、穿衣,打開我的皮包拿取當天的零用錢,然後大聲告訴我:「媽,我拿瞭五塊錢。」就開門自己上學去。下午四點左右,她下課瞭,有時候碰到我齣去打牌,她會搬張小矮凳站在流理颱前掏米洗米,先幫我把飯煮好。

  但這個很乖很會唸書的小孩,上國中之後開始變瞭。

  忽忽國中唸的是金華實驗班,一班四十五個同學,個個是拔尖的唸書好手,第一常勝軍很難再保持小學時代那種佳績,她就像被劃瞭一口子的氣球,一整個地洩氣瞭。

  約莫國二開始,忽忽不再愛唸書,整日趴在書桌前爬格子,寫完的稿子全被她藏瞭起來,說什麼也不肯拿給她爸爸看,小腦袋裏成日地幻想著。

  她當時有個自己的房間,房間裏一整麵白牆壁都被她的塗鴨畫滿瞭,雖然她不愛唸書,鎮日裏畫畫寫稿,但我不曾管過她,也不曾說她一句,忽忽自小就是那種叛逆的小孩,越壓反彈越大,加上我從小被管怕瞭,有瞭孩子之後,態度一貫就是給他們充分的自由和愛,也因此忽忽跟我說話嚮來沒大沒小,我們母女之間沒有什麼秘密,講起話來嘻嘻哈哈。忽忽的同學、好朋友來到人山,看到我們這對寶裏寶氣的母女成天抬摃,竟然頻呼:「好羨慕妳們哦!」

  忽忽國中沒唸好書,到瞭高中更麻煩,她一共換瞭三間學校,一路從辭修、靜修唸到開平,每一次轉學都因為她跟老師吵架。吵得最兇的一次,在她高二那一年,訓導處打電話請我親自去一趟,因為他們要讓忽忽退學。我聽瞭心頭一驚,但沒敢跟她爸爸講,我太瞭解外子的個性,他到現場一定先訓自己的孩子,少不瞭一頓打,照忽忽的硬脾氣,場麵一定越鬧越僵。因此我打瞭一個電話給當時的中華日報總經理,請他陪我赴龍門宴,史伯伯可是有名的「老狐狸」。

  到瞭學校,我先跟訓導主任打躬作揖鄭重道歉,然後我說:「你們就這樣讓她退學,請問她一個小孩子要怎麼辦?再說這孩子待在學校的時間比在傢的時間還長,沒把她教好,我們做傢長的固然有責任,學校也脫不瞭乾係,您說是不是呢?」一番話把訓導主任堵得啞口無言,這時候史伯伯跳齣來打圓場,最後學校終於答應再給忽忽一次機會。

  我能為忽忽擋掉退學的難關,卻不能為她遮止感情路上的風風雨雨。忽忽從國中時代就有很多人追,談過許多段大大小小的戀愛,她的個性熱情,很容易愛上一個人,但緣份過瞭她亦毫不留情。在愛情這條路上,她走得顛簸辛苦。曾經,我跟天下所有媽媽一樣,希望她進入婚姻,有個厚實肩膀可以依靠,但後來我放棄瞭這種希冀,因為那是我的想法,未必適閤忽忽,我希望她能快樂自在地生活 能這樣就夠瞭!

    很可惜最後連這點小小心願也未能如願。

    忽忽走瞭之後,她的朋友經常來看我、關心我,逢年過節都來看望。忽忽從小相識的小雯對我尤其關心,經常噓寒問暖。今年過完舊曆年,小雯找瞭一幫子忽忽的老朋友來跟我拜晚年,我燒瞭一桌子好菜請他們喝春酒,菜香笑語中,我臉上咪咪笑著,內心卻泛起一股酸楚,因為想到早逝的女兒。

    吃完飯,客人陸續走瞭之後,小雯打電話來告訴我:「林媽媽,我們留瞭紅包在妳傢,怕妳不肯收,所以偷偷藏在各個角落,妳要把它收好哦!」我從許多角落找齣那些紅包,算一算有三萬多元呢!

    我拿著那些像暖暖包一樣溫暖的紅包,好想大聲告訴忽忽:

  「妹妹,謝謝妳,妳雖然走瞭,但妳為媽媽找來好多女兒,她們都跟妳一樣愛我!」

  這本書是我和忽忽的共同迴憶,六年前忽忽跟我說要齣書的時候,我一口答應,因為凡事都有她幫忙擋著。她走後,我做什麼都不起勁,小雯去年跟我再提起齣書一事,我其實有些害怕,因為站在前麵的忽忽不見瞭。但小雯跟我說:「林媽媽,這是忽忽的心願,我們要幫她完成。」

  於是,我挽起衣袖為食譜也為忽忽烹煮她愛吃的菜餚,感覺愛的力量迴來瞭。是的,我愛做菜,因為食物裏有愛。歲月匆匆,倏忽而過的人生,短的是匆匆聚首,長的是味蕾上愛的記憶!

圖書試讀

人山餐廳     忽忽

我媽在我國中時開瞭傢人山餐廳,位於鬆江路和長春路口,當時附近有不少公司行號:中華日報、國華廣告、震旦行等,中華日報採訪組長期在我們傢包飯,那時候的採訪組長是盧申芳,後來是張祖安,年輕時帥帥的張國立是我們傢的客人。

前幾年認識的朋友中居然有好幾個人山的老客人。例如名記範立達剛進中華日報當菜鳥記者時,就曾在我傢搭過一年的夥。所以有一次見麵,他搖著頭對我說:「齁!那個海帶豆芽湯!」一副白頭宮女,不勝唏噓狀。

我認為我傢最好吃的菜是豆乾肉絲;豆乾切得細細,入口滑嫩,一般豆乾炒起來都很硬,有點豆子腥。但我傢有一道簡單的處理,就把豆乾肉絲變成閃亮大明星。有個客人老遠從美國飛迴來,特彆指名要吃這道菜。吃瞭兩口後,筷子放下,愁雲慘霧地跟我媽媽說:「老闆娘這不是妳炒的對不對?」我媽媽隻好親自下廚炒一盤給他吃。

住在美國的有一天,我在99超市買菜,赫然一個中年男人,站在我麵前不肯走,手指著我,一臉很執著地:「妳妳妳……」妳半天。我幾乎被他催眠瞭,傻望著他等他下文。好不容易他蹦齣四個字:「豆乾肉絲。」

還有一次我路過香港,剛好朋友的舞颱劇要演齣,臨時抓我寫兩段獨白,其中一段寫的就是豆乾肉絲。當時暗寫的是愛情。演齣的時候我去看,沒想到演員是導演關錦鵬,聽他緩緩地,以不太標準的國語唸齣那段獨白,我開心地彷彿心裏投下一顆小石子般蕩漾瞭好久。那時我們好迷阿關的《胭脂扣》。沒事一票人半夜跑到西環,就是電影場景附近,滿街大叫「如花」、「如花」。

我相信自己的瘋勁是早期憂鬱碾過的痕跡。於是就有瞭不在乎。不在乎其實是掩飾自己的太在乎。

我在乎自己,在乎愛,在乎傢人和朋友,在乎純粹的生活品質,我在乎甚至堅持要吃到好吃的酸辣湯,可惜在美國的那幾年實在找不到閤我口味的,隻好打越洋電話迴傢問清大小細節後,自己動手做。不過麻辣鍋底真是件麻煩的事情,十幾道手續,過程起碼三個鍾頭以上,最後還要拜託朋友幫忙一起吃,因為人多吃麻辣鍋纔好吃。對於吃麻辣鍋這件事,我大概是最願意付齣又不厭其煩的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曾經也是女兒的人,讀到這個書名,內心深處湧起一股莫名的悸動。總覺得“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這種情感,是世界上最純粹也最復雜的感情之一。它不像父母想念兒子那樣,可能更多的是一種責任和期望,想念女兒,似乎更多瞭一份柔情,一份難以言說的牽掛。這本書可能描繪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點點滴滴的細節,比如女兒小時候的笑聲、她撒嬌的樣子、或者是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懂事。這些細微之處,在母親的眼中,都是珍貴的迴憶,是構成“滋味”的組成部分。我猜想,作者的文字一定充滿瞭畫麵感,讀起來仿佛就能看到那個小小的身影,聽到那清脆的童音,甚至能聞到她身上特有的、屬於小女孩的淡淡的體香。這本書,或許能讓身為女兒的我,也更加理解和感恩母親的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子溫暖,那種淡淡的、泛黃的書紙質感,還有上麵那幾個毛筆字,雖然樸實,卻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拿到手的時候,就覺得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書,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作者的文筆應該是很細膩的,從書名“忽忽味”這個詞就能感受到一種微妙的情感,不是那種大張旗鼓的傷感,而是一種淡淡的、若有若無的思念,就像空氣中飄散的某種熟悉的味道,一下子就能勾起心底最柔軟的部分。我想,這本書一定能觸動很多為人父母的心弦,特彆是那些曾經或正在經曆與孩子分隔兩地、或是孩子長大離傢獨立一段時間的父母。它可能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共鳴,一種對過往時光的溫柔迴望,而非僅僅是故事的敘述。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安靜的力量,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屬於自己的、關於愛與牽掛的寜靜角落。

评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畫麵:一個溫柔的母親,在夕陽的餘暉下,望著窗外,眼中帶著一絲懷念,一絲欣慰。書名中的“忽忽味”,讓我聯想到一種時間的味道,一種伴隨著歲月沉澱下來的情感。它不是那種突如其來的驚喜,也不是刻骨銘心的傷痛,而是一種悠長而綿密的思念,像陳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一定充滿瞭生活的氣息,那些平凡日子裏的點滴,在母親的迴憶裏,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或許,它會講述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關於分離與重聚,關於愛與理解。這本書,應該能喚醒我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重新審視與親人之間的情感,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评分

這個書名《忽忽味:一個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直接觸動瞭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總覺得,母親對女兒的愛,是一種非常特彆的存在,它可能包含瞭從孕育生命開始的艱辛,到看著她一點點長大、獨立、飛翔的驕傲與不捨。書名中的“忽忽味”,就好像是這種復雜情感的凝練,它不是一種單一的情緒,而是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獨特的、隻屬於母女之間的“滋味”。這本書或許不僅僅是寫給媽媽看的,它也可能是一個女兒理解母親情感世界的窗口。我期待它能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些不為人知的母愛細節,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那份深沉而溫暖的情感。它應該是一本能讓人在淚水中帶著微笑的書。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觸及心靈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忽忽味:一個媽媽想念女兒的滋味》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給我一種感覺,這本書不是關於“做什麼”,而是關於“感受什麼”。“忽忽味”這個詞,本身就帶有一種時間的流逝感,一種悄無聲息的、卻又揮之不去的印記。我想,這本書可能是關於母親對女兒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的記憶碎片,那些曾經的忙碌,曾經的歡笑,曾經的擔憂,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都會化作一股“忽忽味”,在心頭縈繞。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看到,母愛並非總是濃烈如火,有時也如清茶,需要細細品味,纔能嘗齣其中的甘甜與醇厚。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治愈的力量,讓那些因為成長而暫時疏遠的心靈,重新找到連接的橋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