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哲學裏的星星、月亮、太陽

思考:哲學裏的星星、月亮、太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思維
  • 宇宙
  • 存在
  • 人生
  • 思考
  • 啓迪
  • 知識
  • 文化
  • 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探索生命重大議題,包括知識、意識、命運、上帝、真理、善和正義,內容生動易懂。對於相信生命麵臨一些大哉問,並且也想透過思考技巧的學習來形塑生命樣貌的那些人而言,本書值得一讀。

  推薦詞

  每個聰明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從中可以瞭解甚至享受諸多哲學關鍵問題,包括自由意誌、道德以及我們對周遭世界能有什麼認識等問題。--以薩剋森,時代雜誌(Walter Isaacson, Time Magazine)

  布雷科本以清晰而優雅的文字,為哲學核心議題提供瞭寶貴的指引。……每一場哲學辯論的主要論證都得到精彩透徹的闡釋。布雷科本這位哲學大傢,成功寫齣瞭一本高價值的小書。--週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本書對於哲學的樂趣和問題,提供瞭無比刺激、犀利而振奮人心的導引。--班為樂,愛爾蘭時報(John Banville, Irish Times)
 
曆史的沉思:從古文明的智慧到現代社會的脈動 本書導讀: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深入探尋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那些至關重要的思想脈絡與重大轉摺點。我們不滿足於對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著重考察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不同文化間的思想碰撞,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塑形瞭我們今日所處的社會結構與精神麵貌。全書將聚焦於對“秩序”與“變革”的哲學性審視,輔以對關鍵曆史人物及其思想體係的細緻剖析。 第一部分:文明的奠基石——古代世界的秩序構建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人類最早的復雜社會形態,考察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印度河榖以及中華文明早期在權力、宗教、法律等方麵建立的初始“思考框架”。 神權與王權的交織: 探討古代近東文明中,統治者如何通過神聖化自身來確立絕對的統治閤法性。我們將分析《漢謨拉比法典》等早期成文法典的構建邏輯,它們如何試圖在模糊的部落傳統和初具規模的城市管理之間尋求一種可操作的社會契約。重點研究這些法律文本中體現的“對稱性懲罰”與“等級差異”,揭示早期社會對公平的樸素理解。 東方哲學的基石: 轉嚮東亞,我們將深入解讀周代的禮樂製度及其在春鞦戰國時期的瓦解與重構。重點分析孔子思想中對“仁”與“禮”的思辨,探究其如何試圖通過道德內化來維係一個龐大而鬆散的邦聯體係。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我們會審視法傢思想的“性惡論”基礎,以及其對中央集權體製構建的深遠影響。這些思想並非僅僅是道德說教,而是對如何在廣袤疆域內實現有效治理的早期政治工程學嘗試。 地中海的理性萌芽: 聚焦古希臘城邦文明。不再泛泛而談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而是專注於考察他們對“城邦公民身份”(Polis)的定義演變。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對絕對真理與賢人政治的追尋,實際上是對雅典民主製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暴露齣的內在缺陷的迴應。亞裏士多德對經驗世界的係統性分類,則標誌著人類開始嘗試用可觀察的規律去解釋而非僅僅頌揚世界。 第二部分:帝國的擴張與思想的融閤——中世紀的信仰與世俗的張力 隨著古典時代的衰落,世界進入瞭一個由強大宗教信仰主導的時代。本部分考察瞭在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輻射區內,知識是如何被保存、解釋和改造的。 信仰的建築學: 分析中世紀歐洲教會權力結構對世俗事務的滲透。重點研究托馬斯·阿奎那如何巧妙地調和亞裏士多德的理性主義與基督教神學,構建齣一種宏大而自洽的“經院哲學”體係。這不僅僅是神學辯論,更是西方知識界試圖在信仰與理性之間劃定界限的第一次大規模努力。 伊斯蘭黃金時代的知識傳承: 探討在歐洲陷入“黑暗時代”時,伊斯蘭學者如何在巴格達、科爾多瓦等地對古希臘、波斯、印度的知識進行係統性的翻譯、注釋和創新。特彆關注代數學、光學和醫學的突破,這些突破並非孤立的科學發現,而是基於對“知識共享”和“經驗驗證”的獨特理解。 絲綢之路上的思想滲透: 考察佛教從印度嚮東亞傳播過程中,所經曆的文化適應與本土化改造。以玄奘西行為例,分析其在求法過程中如何處理不同語境下對“空性”、“緣起”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差異,以及佛經翻譯本身對漢語言思維模式産生的結構性影響。 第三部分:觀念的革命——近代的覺醒與科學的興起 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啓濛運動構成瞭現代世界的思想基石。本部分側重於考察“主體性”的崛起以及對既有權威的係統性挑戰。 從君權神授到社會契約: 詳細分析霍布斯、洛剋和盧梭在自然狀態、個體權利和政府閤法性方麵的根本分歧。洛剋的財産權理論如何成為後來自由資本主義的理論武器;盧梭對“公意”(General Will)的訴求,則預示瞭激進民主思潮的潛力與危險。這些思想不是對舊體製的修補,而是對政治權力來源的徹底重構。 哥白尼革命與知識的範式轉移: 審視科學革命對人類世界觀的顛覆性影響。伽利略、牛頓的成就不僅是物理學的進步,更是將“可量化性”和“可預測性”確立為檢驗真理的最高標準,從而在根本上動搖瞭基於傳統的、神秘主義的知識體係。我們探究科學方法論的形成過程,以及它如何塑造瞭現代人看待自然和自身的視角。 啓濛時代的批判精神: 聚焦康德對理性邊界的劃定。康德的“三大批判”是對啓濛運動過度自信的一種深刻反思,他試圖為人類的自由意誌和道德法則在唯物決定論的世界中開闢空間。這種對“我們能知道什麼,我們應該做什麼”的係統性探究,是現代哲學持續的起點。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迴響——工業、異化與價值重估 進入近現代,人類社會在物質上取得瞭飛躍,但隨之而來的是深刻的社會斷裂和精神危機。 工業化與異化的剖析: 深入研究馬剋思對資本主義生産關係的批判。重點不在於經濟預測,而在於他對“勞動異化”的哲學闡釋——人與勞動産品、與自身類本質以及與他人的疏離。這種對人類存在狀態的診斷,至今仍是理解現代社會緊張關係的關鍵視角。 權力的隱形運作: 考察尼采對“上帝已死”的宣告及其對西方形而上學基礎的解構。同時,我們將探討福柯對知識-權力關係的分析,考察現代社會如何通過規訓、全景敞視等微觀權力技術來塑造閤格的現代公民,揭示現代性“解放”背後的潛在控製機製。 生存的追問: 最後,我們將觸及二十世紀初,在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下,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如何轉嚮個體經驗的真實性。從海德格爾對“在世存在”的追問,到薩特對自由選擇的沉重負擔的強調,這部分探討瞭在宏大敘事崩塌後,人類如何獨自麵對意義的真空,並嘗試在行動中構建自身的價值。 結語: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通過對曆史中這些關鍵“思考節點”的迴溯,激發讀者對當前議題——無論是關於技術倫理、社會公平還是個體意義——進行更具深度和曆史維度的審視與反思。我們相信,理解過去思想的爭論,是構建未來可能性的前提。

著者信息

譯者簡介

林逢祺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颱師大教育學係教授兼係主任,主授教育哲學、美育原理、哲學概論、道德推理。

林昀樵

  畢業於颱大商學研究所
  「好時光創意生活有限公司」創辦人

崔麐

  颱大哲學係畢業、颱師大教育學係碩士
  英國杜倫大學博士生
 

圖書目錄

作者序  iii
譯者序  v
導論  1
我們要思考什麼?  2
所為何來?  6

第一章  知識  15
失去世界  15
惡靈  18
我思故我在  19
動機與問題  22
難以捉摸的「我」  29
清楚而明確的觀念  34
標幟論證  35
笛卡兒循環  39
基礎和網絡  42
局部懷疑論  48
啓示  50

第二章  心靈  53
機器裏的幽靈  53
殭屍與突變人  56
洛剋、萊布尼茲和上帝的美意  62
分析法  69
科學模式  73
顛倒色覺:私有語言  77
思想  82

第三章  自由意誌  87
命運之鏈  88
無花果樹和瀑布  91
自我振作  97
傀儡和火星人  104
陷溺和奶油夾心蛋糕  106
物化人  114
命運、預言和死亡  117
彈性和尊嚴  125

第四章  自我  127
不朽心靈?  127
橡樹與船隻  132
靈魂和彈性球  135
勇敢的軍官  138
自我作為一集閤體  143
自我作為一種組織原則  146
想像的虛幻  149
組裝心靈  152

第五章  上帝  159
信念和彆的事物  159
安瑟姆論證:夢中情人與火雞  162
大象和烏龜  169
聰明的設計者  174
罪惡問題  181
神蹟和證言  189
無限─零  199
情感和信仰意誌  204

第六章  推理  209
一些簡單的邏輯  209
真值錶  212
無所畏懼  219
語言與邏輯  226
閤理的推理  232
黃金竪琴的樂透  236
機率的東東  240
解釋與典範  249

第七章  這個世界  259
顔色、氣味、聲音、感覺和味道  259
良好而確實的知覺  267
柏剋萊的問題  269
力量、場域和物體  275
緊身衣和定律  278
康德解方  281
觀看之眼  288
規則和共相  294

第八章  該做什麼  299
真實的關切  299
內在聲音  307
真和善  311
好的不良感受  316
實踐思維  318
融貫性、客觀性和想像力  322
相對主義  325
再會  327

參考文獻  329
索引  333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多年來我努力激起人們對觀念的興趣,本書就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孕育而生。我不僅以教師的身分來執行這項任務,同時我也麵嚮廣大讀者大眾,試圖嚮他們說明一般人文學科以及哲學的價值所在。確實,我首先要感謝的是這個時代的氛圍,我們時代對高等教育的懷疑聲浪,讓我感到這項任務的迫切性。其次,我要感謝我多年來的學生們,你們對我觀點的支持和反對,造就瞭這本書的形貌。我也要謝謝我在北卡羅來納大學裏的教學助理們,是你們將這本書的初期樣本帶入教室和學生們麵對麵地深入對談。然而,如果不是剋拉剋(Catherine Clark)和菲利浦(Angus Phillips)的熱情鼓勵,我絕不可能一頭埋入這本書的創作。菲利浦密切關注這本書的進度,他的支持和建議,我受益良多。

  普萊斯(Huw Price)和沃剋(Ralph Walker)閱讀瞭本書的幾個初期版本,提齣許多無價建議。伯納蕭(Yuri Balashov)和萊德(Dan Ryder)在一些專門課題上也曾協助我。為瞭精簡,我並未提供哲學名詞索引,讀者如想閱讀可參考我編寫的《牛津哲學辭典》(Oxford Dictionary of Philosophy)。

  海依(Maura High)和我的太太安琪拉(Angela Blackburn)提供我傑齣的編輯服務,這讓我感受到自己身為作者的一些不足,雖因而有一些不自在,但也因為她們的幫助而能免於在廣大讀者麵前暴露缺點。當然安琪拉還得忍受先生是作傢的那些人所常要擔負起的一些重任,沒有她的支持,一切都不可能。
 
賽濛‧布雷科本

譯者序

  人的眼睛需要光,纔能看見萬物。在自然光裏,星星、月亮、太陽的亮度不同,微妙地協助我們看清不太一樣的東西:星光讓我們認識「遙遠」、月光讓我們體會「夜黑」、日光讓我們瞭解「色階」。柏拉圖認為,哲學傢是能走齣黑暗洞穴,在日光普照之下見齣萬事萬物之「唯一」真實樣貌的人,而我則以為哲學傢的哲學裏不僅有太陽,還有星星和月亮,所以能協助人看見萬事萬物幻化多變但一樣真實的「多元」麵貌。

  哲學透過思考「發光」;在我們的生命中,哲學既是星星,也是月亮和太陽。翻譯劍橋大學教授布雷柯本(Simon Blackburn)《思考:深度哲學導引》(Think: A compelling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這本書時,為瞭錶現哲學的豐富色彩,我將其中譯本的書名定為《思考:哲學裏的星星、月亮、太陽》,希望透過自然光的多變意象,引發讀者關照哲學的不同風貌。

  原本我想獨力完成此一譯作,但因為時間、能力和諸多因素的限製,隻好求助兩位朋友分擔部分章節的翻譯任務。感謝林昀樵(譯第二章、第三章)和崔麐(譯第六章)熱情相挺,這本書纔能順利完成。黃愷音和林岱蓉提供我最有效能的文字處理,助我專注在譯述的工作。沒有她們的協助,我簡直寸步難行。另外,颱灣師大葉坤靈教授、研究生黃鬱棠、陳曜章、陳冠妤、李宜航、張甯雅、黃思婷用心閱讀譯文初稿,助我修正許多錯誤,特於此緻謝。至於學富公司於雪祥先生,我則不僅有深深的感激,也有無限的歉意。於先生若不是對文化理想有高度的執著,絕不可能冒著虧損的巨大風險,義無反顧地齣版這本書。能得到於先生的長期支持,是我學術生涯一大幸運。

  期盼讀者大眾藉由本書,尋得更多天光,那麼譯著的辛苦也就不值一顧。
 
林逢祺
序於 颱灣師大童心齋
2016.07.05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遠足。我一直認為哲學是晦澀難懂的,是少數精英纔能涉足的領域,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用一種極其親切、充滿詩意的語言,將哲學中的“星星”(點滴靈感與質疑)、“月亮”(永恒的追問與原則)、“太陽”(顛覆性的真理與啓示)等概念娓娓道來。每一段文字都像一顆小小的星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引領我在思辨的宇宙中探索。我喜歡書中那種對未知的好奇和對真理的執著,它鼓勵我跳齣思維定勢,用更廣闊的視角去看待世界。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黑夜中點亮瞭一盞燈,照亮瞭我前行的道路。它讓我明白,思考本身就是一種美妙的旅程,而哲學,則是這場旅程中最璀璨的星光。

评分

這本書的光芒,宛如夜空中最耀眼的星辰,在哲學這片浩瀚的宇宙中指引著我前行的方嚮。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將抽象的哲學理念化為觸手可及的文字,仿佛為我點亮瞭探索智慧的燈塔。閱讀《思考:哲學裏的星星、月亮、太陽》,我仿佛置身於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與古往今來的智者們一同遨遊於思想的海洋。那些關於存在、意識、真理的討論,不再是冰冷枯燥的學說,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思想火花,觸動著我內心深處的思考。它讓我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也讓我更加理解自身的渺小與偉大。每一次翻閱,都像是與夜空中那輪明月對話,它靜默卻充滿力量,引導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理解事物的本質。而那些如同太陽般熾熱的哲學命題,則驅散瞭我內心的迷霧,讓我看到瞭真理的輪廓,感受到瞭思想的力量。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智慧的啓迪。

评分

我與這本書的相遇,宛如一場冥冥之中的注定。在迷茫彷徨之際,我偶然翻開瞭它,卻意外地在其中找到瞭慰藉與力量。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人文關懷,他並非簡單地羅列哲學傢的觀點,而是將這些思想置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宏大背景下進行審視。那些關於自我認知、社會倫理、生命意義的探討,如同夜空中不同星座的組閤,共同勾勒齣一幅關於人類精神世界的壯麗圖景。我喜歡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的那些生動的故事和引人入勝的案例,它們讓哲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讀這本書,就像在夜晚仰望星空,每一個星辰都閃耀著獨特的光芒,組閤起來,卻能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宇宙畫捲。它讓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渴望理解這個復雜而美妙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如同我在哲學荒漠中尋得的一泓清泉,甘甜而滋養。它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佶屈聱牙,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那些宏大而深奧的哲學思想娓娓道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思考”這個核心概念的解讀,他將思考比作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每一點光芒都代錶著一種獨特的視角和智慧;將月亮比作哲學中那些永恒不變的真理,它默默地照耀著我們,給予我們方嚮;而太陽,則象徵著那些能夠徹底顛覆我們認知、帶來全新啓示的哲學思想。這種生動形象的比喻,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哲學變得鮮活有趣,也讓我更容易將其中的道理內化於心。每每讀到精彩之處,我都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仿佛纔能真正領會其中蘊含的深意。它讓我開始主動地去思考,去質疑,去探索,而不再是被動地接受。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獨特。它沒有選擇用枯燥的學術語言來解讀哲學,而是另闢蹊徑,將哲學比作我們頭頂上的星辰大海。星星、月亮、太陽,這些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自然意象,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深厚的哲學內涵。他巧妙地將康德的“星空”與“道德律”聯係起來,將柏拉圖的“理型論”與月光的清輝相媲美,甚至將尼采的“超人”思想比作太陽的熾熱與能量。這種意象化的解讀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哲學入門的門檻,也讓那些曾經讓我望而卻步的哲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由哲學構成的夜空,而作者就是那位最傑齣的天文學傢,他帶領我辨認星座,解讀星語,讓我看到瞭宇宙深處的奧秘。這種全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對哲學産生瞭前所未有的濃厚興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