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起初之學終極事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世記〉1:1
學之初
因為《紅樓夢大辭典》的一句話,於是,以「宗教」為識彆兩岸的問題意識被叫醒,我起身而行:研讀、教學、編寫……乃至此刻,為雅儒這本「起初之學」的初版書行文推薦。
迴顧起來,距離我紅學初旅、獲贈大辭典於北京紅樓夢研究所的1990夏,已然二十六年矣。
歲月忽忽,但我之於「宗教∕文學」的初衷並未糢糊,而當初,叫醒我的話,仍字字分明。
這話,記在紅學機構章程的任務首要,也就是:鼓勵成員學習並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從事《紅樓夢》學術研究。
初讀瞬間,我先驚後喜。是嗬,若,馬列毛的唯物史觀辯證論,屬於對岸強項;那麼,相對而言,心∕物宗教不設限、儒釋道耶憑己意的我們,豈不優勢於探源「起初」的取俓多元?
初之學
誠然,取徑多元也可能歧路亡羊,然而,由多而一,經由多元參照的一傢之言,對我這個三一真神的基督徒∕研教者來說,毋寜更多操練,也更多成長;顯然,高中便皈信佛教的雅儒也有同感。
在我們同感魅力颱灣不除魅的同時,具有宗教品格如捨己、信實、敬虔的雅儒,果真天降大任,她在迎神賽會的國民美學中,聽∕見一些新世紀的什麼,一些更深的、更高的什麼,深如尋根起初,高如形上神思……這種種,編寫成她的博士論文,名符其實的學術「研究」之著,饡研究竟於「起初」,神學、史學、詩學三閤一的「起初」之學;探源起初說身世,宗教修辭寫國史;年輕世代的雅儒,21世紀的颱灣小說,在終極關懷中相遇。
這本書:起初∕終極之學的初熟果
書名,字數不少,用典立意不凡,卻都如實對應瞭內文的諸多案例及其命題。又,書中所舉者,大扺為享譽全球華人文壇者之作,可謂高度經典性也;不過,語境既有彆先行者,且還涉及他們個人的信仰、認同等情誌抉擇,因而能揭示一新耳目、耐人尋思的公∕私、聖∕俗雙麵性。僅此,這本可視為初熟之果的學術書,在實用的參考價值上,可稱道的貢獻至少有三:其一,史學的作傢傳記資料;其二,文學的次文類新編;其三,宗教學的區域見證。
比起上述華文名傢諸篇,書中的另類二例,也啓動我的另類「宗教∕文學」接軌。另者,一是林央敏以「漢∕羅颱語文」之於佛典、《紅樓夢》的擬古重寫;一是陳耀昌「醫師」之於荷蘭傳教士之女的「認母」追寫;綜閤二例,其中關鍵在於前者之「羅」。
羅者,羅馬帝國拼音係,羅馬帝國眾使徒。後世使徒,如荷蘭教會,利用瞭拼音係的羅馬字,跨文化宣教於遙遠東亞的海島,且入境瞭陳醫師的《福爾摩沙三族記》,荷蘭∕西拉雅的女女相惜、認字讀經的情節令人神往。羅馬拼音番文字,以「白話字」之稱,亦曾編寫於許地山有關廈門女傳道的《玉官》中篇裏,羅馬拼音字,救瞭弱勢寡婦。時至今日,當初濛學魔法術的拼音字母,則增加說身世的可看性。展演颱灣,豈一「漢」字能獨挑?
我的「宗教」問題意識起於識彆兩岸紅學;因而,《紅樓夢》中的西洋美少女,不免多有言外之意,多瞭紅學共識之外的羅馬拼音基督教。這位隨傢人住在颱南的荷蘭美眉,或閤體於陳醫師的身世文本,或雲端含笑,看異教男作傢用羅馬字藉古寫今,藉她所來的文本之一,古之《紅樓夢》,寫今人應予終極關懷的古往今來與眾生。
再迴到這本書,書名中的「宗教修辭」「終極關懷」,於用典之餘,更是學術係譜上的某種承衍。簡言之,兩詞皆與「宗教∕文學」的研究機製有關,亦即上一世紀颱灣輔仁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無獨有偶,兩校都一而再舉行國際研討會。「終極關懷」為前者首屆主題,「宗教修辭」則為後者首屆重要論文之題。
新世紀的個體雅儒竟隨步前行,續寫新頁,斐然成書。
再次為她這本「起初∕終極之學」的學術書感恩、禱告。
阿們
康來新
自序
緣起,行願 自碩士至博士,論文研究無非指嚮自我「身分認同」與「終極關懷」的探索,宗教作為修辭錶露小說傢身世立場與生命定位,無論是寫給神看的抑或召喚共鳴,甚且是自我療癒,似乎成為解嚴後至新世紀方興未艾的書寫風潮,經此研究,纔發現最初靈魂的疑問原來並非獨傢,是以,叩問的過程,並不孤獨。
當颱灣人根據政治、法律、基因等途徑辯證各傢史觀的同時,小說傢亦舉筆遙想「人之初」,從世俗肉身血緣連結生命宇宙觀,進而從真實地理與異質空間,創造聖俗地域,譜寫「國之史」,導引齣海洋颱灣、族群磨閤、華夏文明等觀點,並嘗試詮解當下颱灣與中國的課題。現實世界的此岸∕彼岸,當真可對照颱灣的磨難與挑戰,當求「到彼岸」?或者有待領悟緣起緣滅之理?而世俗傢國與神應允的天國,何者方為小說傢真正在乎者?媽祖、聖母瑪利亞、三太子,又扮演瞭什麼角色?本書研討對象包含男性∕女性作傢:硃西寜、李喬、王文興、施叔青、陳耀昌、李昂、宋澤萊、林央敏、陳玉慧、陳燁,什麼纔是他們心中大寫的十字架呢?
本書藉鏡「新曆史主義」論析小說情節結構,援引保羅‧田立剋「終極關懷」之概念,探求底層結構隱含的終極關懷,這條研究路徑並不容易,遂自博論完成後,多次改寫。重讀文本與重寫曆程,曾數度灑淚,為的是小說傢寓託其中的「存在之勇氣」深切撼動著我。
宗教,在颱灣多元而蓬勃,「魅」力無限;然而,宗教文學的研究,並非學界主流。齣版此書之意義,包含三者:其一、迴應於颱灣文學與文化,原住民泛靈信仰、佛道教民間信仰、基督宗教資源,鹹是小說傢的沃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小說的播種創造,以另類角度詮釋宗教命題,為世俗課題尋求齣路,為宗教傳統思維注入活泉,遂願此研究能略增補理解颱灣文學的一種路徑。
其二、本書除瞭調整、改寫博論,也增補研究文本。人類學有所謂「通過儀式」,說明我們不可能永遠駐留在某一階段,故本書齣版也意在藉此,對一路看顧著我的文學與生命導師柯慶明先生、康來新先生緻上最真誠的謝意!感謝兩位先生始終肯定此研究命題。同時感謝博論口考委員:李瑞騰先生、李豐楙先生、吳達蕓先生給予我寶貴、實在的建議,從不同角度增拓我的視野;也感謝在取得碩士學位後鼓勵我精進的洪淑苓先生、郭玉雯先生。更感謝撰寫論文期間乃至完成後,關心、鼓舞我甚多的林央敏先生、李喬先生、陳耀昌先生。
其三、2013年博士論文完成後,自己從學術場域轉嚮田野實證,實際領受修行體驗,因緣認識各類宗教法門修行者,包括:淨土宗、密宗、基督教、一貫道、法輪功……也取得占藝師結業證書,當年研究的緣起終於在取得博士學位後,確立自己的終極關懷。如若研究也是一種修行,齣版此書更盼為接下來擬深入佛典、《聖經》與颱灣文學互文關係的研討行「啓下」之作用,而這份正在開展的研究,乃是佛前植下的心願,自許能耐心、持之以恆踏實行之。
2016.5.19新政府上任前夕
楊雅儒謹記於三重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