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

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修行
  • 禪修
  • 心靈成長
  • 佛學
  • 人生哲理
  • 自我提升
  • 正念
  • 智慧
  • 覺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從浩瀚的三藏十二部經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義,讓隱微已久的明珠重顯光華。白話講解,搭配具體實用的修習方法,融入生活、時事、寓言故事,易讀易懂。

  ◎以白話講解的方式,深入淺齣地介紹佛法的義理。
  ◎搭配具體實用的修習方法,融入生活、時事、寓言故事,易讀易懂。


  迴歸佛陀最原始的教法,白話直解佛陀本懷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作者繼《見緣起即見佛》後,又一佛法修行著作。

  話說,有位農夫來到佛陀座前,嚮佛陀傾訴生活的種種煩惱並詢問解決之道。

  佛陀迴答:「很抱歉呀!我無法幫助你解決這些痛苦。」

  「佛陀,您是偉大的導師,一生都在教導弟子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不是嗎?」農夫不解地說。

  「親愛的老農,事情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些煩惱來來去去,有時解決瞭,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活著,就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

  農夫更加不解:「那您說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幫助人們解脫第八十四個煩惱。」

  農夫急著問道:「那第八十四個煩惱是什麼?」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個煩惱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煩惱』。」

  本書藉著「苦集滅道」四個修行真理的大架構,來闡述佛陀的核心教法,將佛法與現代生活型態相結閤,從如實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憂悲苦惱,引導讀者「步佛足跡」,最後以八正道的修習方法來契入涅槃,抵達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瞭空無雲 和尚


  佛學傢。自幼聰穎勤奮,精研佛理、中醫,曾被已故的國語日報社盧總經理譽為「神醫」。同時還精研武術,赴日特訓。

  在颱開創星流派復國實戰空手道總館,武藝高超禪武閤一,達至空手道九段。之後,放下俗世一切齣傢修行,近乎歸隱山林。

  齣傢近四十年以來,博覽經藏,教化無數弟子。

  近年不僅教導嚮學佛法者邁嚮解脫之道,更秉著地藏王菩薩的精神,於矯正機關各監所教化收容人,孜孜不倦。

  2008年榮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個人奬、2009年榮獲中華民國第八屆金舵奬、2011年續獲教育部社教公益團體奬,足見法師用心於社會教化,成果卓著。

  現為真如佛教研修學院院長、社團法人颱灣佛學心理輔導學會理事長。

  與釋慧空閤著有《見緣起即見佛》(白象文化齣版)

釋慧空  

  颱大政治係公共行政組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班課程修畢。專修根本佛法、心智哲學與認知科學哲學。

  從踏齣颱大校園後,徵得父母傢人同意即進入颱灣雲居山真如禪寺瞭空無雲 上人座下修行。

  興趣於意識流的研究,2008年參加國際意識科學研究學會,在高度篩選下,以Is the Mind equal to the Brain? 論文入選,之後結束學術研究,常住僧團專心修行。

  與瞭空無雲和尚閤著有《見緣起即見佛》(白象文化齣版)。

  近年來亦將生命奉獻於矯正機關的教化課程,2015年榮獲中華民國第十四屆金舵奬;有感於瞭空無雲上人所說:「寬恕彆人、解脫自己」給彆人一個良善的機會,也是給自己一個看見內在生命良善的機會。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四聖諦」實修導引
推薦序二 步佛足跡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上冊

捲一 苦聖諦──苦如實知

【第一章】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人生得麵對的三苦
苦苦/行苦/壞苦
如實知苦──脫離「我」的認知
無我的認知
世間苦的八種類型
生老病死/愛彆離苦/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熾盛/看見欲求
麵對苦的態度
知苦修行/身苦心不苦/避開第二支箭

【第二章】現象的真理──無常、無我
如何麵對無常現象
因緣變化的無常/咫尺天涯/行善要即時/麵對無常的修行態度──把握當下/無常也是令人歡喜
如何說無我?
這樣的「我」不存在/五蘊無我/因緣和閤的我/非我的主宰性
正觀緣起生滅
不常不斷的相續性/「常見」──死後存在嗎?/記憶連續的我

【第三章】痛苦來自五取蘊
五蘊與我
我與常見的妄執/為何說五蘊?/五蘊皆空──如實知見的智慧/痛苦來自五取蘊/小時候的領悟──意識執取的扭麯
「想像」的苦惱
五取蘊是苦,受蘊是火車頭/內觀作意,清淨受/苦的關係性分析

捲二 苦集聖諦──探索痛苦煩惱的原因

【第四章】緣起的流轉──看見苦的緣由
苦的緣由──渴愛
渴愛,覆蓋理性
無明──愛欲──業行
煩惱的真麵目/我見如影隨行/業力──業因──業行
從當下解析十二緣起
十二支緣起交錯並存/六觸入處是最好的觀照點/眼識不同於鼻識/認知的關鍵:六入──觸──「識」/杏仁核效應:六入──觸──「受」/想像的造作:六入──觸──「想」「行」/執取的痛苦:六入──觸──受──「愛──取」/無明的始作俑者/經驗記憶的製約
觀照自他的五蘊身心
虛心──不虛心/反應前的認知觀點/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生──老(病)死的流轉

【第五章】覺知──當離除執著
正念認知轉化感受
喜愛的是意識
覺察習性
覺知──當離除執著
不讓壞習性養成
正見──無無明
正見我與我所/正見──不住著/正見習氣的慣性力量/正見的判斷與承擔/當下的正見智慧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四聖諦」實修導引
廖祿立/財團法人颱中市正覺堂董事長


  當我拜讀瞭空無雲師父和慧空法師這本新著作《大悟自在‧步佛足跡》的書稿時,深深燃起感佩之心。本書論述的核心是「四聖諦」。世尊於BC528(35歲)證悟「四聖諦」的正法而成佛,並於鹿野苑為五比丘所說的法,是最原始的教法──證悟佛法,也是佛教最基本理念「苦集滅道的因緣果的關係」,最後進入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的修持方法(苦滅道)。

  作者的學理基礎紮實,本書的論述很嚴謹、完整,從如實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憂悲苦惱,最後以八正道的修習方法來契入涅槃。我要特彆推薦的是作者,除瞭理論的論述條理分明、深入淺齣之外,他引用瞭很多簡短有力的例子供我們修習的參考。可分成兩類,其中一類是引用到《雜阿含經》,也就是世尊最原始的教法,把它譯成白話文,讓我們迴歸到佛陀最原始的教法,這也與我前麵所提「重視原始佛法──阿含經的理念」相契閤。另外一類的例子,就比較活潑地與現代生活型態相結閤,以求把佛法應

  用到生活、工作之中,如誌工送餐服務等,也是一種可供實修的例子。我在前麵用這麼多文字來敘述我們學佛的心路曆程主要強調實修的重要性,佛法一定是要經過自身的聞、思、修、證,纔能産生對自己的人生、對社會、對環境有正嚮的影響力,進而達到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

  本書作者提供很多實際修習的方法、步驟以正知見作修學依據,在薰陶、修持與體解中帶入正軌,達到「覺」的解脫人生。其中敘述的非常仔細,可依此在日常生活中實用、修習。

  因此我樂意推薦本書給大傢,並且再強調務必「身心力行」──實修纔能步佛足跡,抵達我們的目的地。

(作者同時為財團法人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

步佛足跡
慧無法師/財團法人颱中市正覺堂住持


  慧空法師一生常隨 上人座下聞法修行,深得 上人法義本懷,其學養圓熟,邏輯嚴明,思惟周延,組織錶達清晰,且又融入本身修行體悟經驗,使得上人這些珍貴法義終能匯整編撰閤著成書,讓佛陀成道法教明珠重耀人間,實是欲實修實證者之深福。尤其《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一書後麵章節(下冊)中,闡述瞭 上人佛學演講時,對現代佛法齣現歧議說法的解脫與涅槃、空性、無分彆智、真如、如來藏、有為與無為、苦空無常與常淨我樂、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自由意誌等等直接白話精解,斷除行人盲目臆測,直指佛陀緣起教法的真實足跡,大大減少修行人在修行路上的摸索、遲疑、停滯障礙。

  《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一書是 恩師上人的證量與慧空師的慧見總成,它從浩翰的三藏十二部經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義,讓塵封隱微已久的明珠重顯光華。慧空法師更以其專擅的錶達力及說故事的能力,白話直解佛陀本懷,書中法義精湛實難遇,值得有誌修行的行人一讀再讀,當成個人的修行寶典與照亮菩提道途的燈塔。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很多想要修行的人,不論齣傢或在傢,其齣發點和動機大都不盡相同。但主要也可分為幾類:一者,原本俗世生活不虞匱乏,在社會上甚或位高權重,但為追求真理,探尋生命真相,捨棄俗世一切名聞利養,一心嚮道。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一例,清朝順治皇帝亦是如此。

  再者,在茫茫人生大海中,尋求心靈寄託、平靜與依靠,試圖找尋安身立命之處。三者,希求諸佛菩薩護佑,以滿足我所求的交易式信仰;來寺院供養,帶瞭四樣水果往佛殿一擺,祈求諸佛菩薩要保佑她傢媳婦這胎要生男孩,保佑先生升官發財、孩子學業順遂、高中金榜……。

  無論齣發點為何,在現象上有一個共通的,皆希望能離苦得樂。前二者,希望自己找到生命真相,發現解脫自在的方法。後者,希望透過布施供養的福德,祈求佛菩薩護佑她/他不要遭遇任何天災人禍,平安順遂,更能飛黃騰達。從俗世的眼光來看,這也無可厚非。但此類交易式的行善布施,以我執為齣發點,恐早已離佛法核心要義遠矣!倘若佛菩薩當下顯靈迴應:「施主呀!吃你一顆水果,就要保你一生平安順遂,我不敢打妄語,我不能收你這些水果呀?這些水果請你拎迴去吧!」恐怕有所求的供養者這下子要氣急敗壞,甚或衍生齣瞋恚之心囉!可想而知,沒有辦法讓我們離開貪瞋癡的行持,都遠離瞭修行的本質!

  沒有人喜歡憂悲苦惱;趨樂避苦,想要離苦得安樂,是生存本能。可不巧地,我們想要所求皆順遂,想要恩愛永不離,這在世間卻是永不可能的事情。

  佛陀說:「……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古印度常用來比喻煩惱數量很多之意)。其中有些煩惱生起瞭,沒多久就消失,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此,我們永遠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舒解第八十四個煩惱──『我不想要有任何煩惱』的煩惱。」

  話說有位農夫來到佛陀座前,嚮佛陀傾訴生活的種種煩惱。

  「佛陀呀,我們務農的工作很辛苦;老天不下雨會乾旱,雨季時,若下太多雨又擔心農作物被淹死。無論是雨季或乾季都會帶來各種令人擔心的問題。工作很辛苦,迴到傢還要受太太孩子的氣。」農夫告訴佛陀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太太、孩子,但他們總有許多缺點,無法令他滿意,生活上總為這些痛苦所睏擾。「佛陀呀!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農夫充滿期待著問。

  佛陀迴答:「很抱歉呀!我無法幫助你解決這些痛苦。」

  「佛陀,您是偉大的導師,一生都在教導弟子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不是嗎?」農夫不解地說。

  佛陀又迴答:「親愛的老農,事情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些煩惱來來去去,有時解決瞭,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活著,就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

  農夫的反應更加不解:「那您說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幫助人們解脫第八十四個煩惱。」

  農夫急著問道:「那第八十四個煩惱是什麼?」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個煩惱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煩惱』。」

  其實佛陀要說的是:有些苦是避免不瞭的。生命中的八苦──生老病死苦是屬於身苦;求不得、愛彆離、怨憎會、五蘊熾盛苦屬於心苦。認真思惟時會發現身體的苦是避免不瞭的,老的時候就知道,身體自然會老化,一下這裏痛,一下那裏痛的任誰都如此。而心理的苦如嫉妒、瞋恨、愚癡、求不得、愛彆離……,種種糾結感受情緒的苦,這類的苦卻是可以消除的。第八十四種煩惱正是比喻這類的心苦,全是因執著「我」而起的。心固著在「我」──「閤我意、不閤我意」,不閤我意就起懊惱、瞋恨,閤我意的人事物又想貪取,希求這些美好的人事物一直這樣保持下去。結果是,得不到時很痛苦,得到瞭也會因害怕失去而擔憂痛苦。這都是由「我執」而來的第八十四種煩惱呀!解決瞭第八十四種煩惱,那八十三種煩惱自然就不會覺得苦瞭!

  佛說八萬四韆法,為治八萬四韆塵勞。而這八萬四韆塵勞總括來說不齣身、心二法。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後的箴言。因為,已經破除無明,澈悟生命真相,身體、生理雖有病苦,但已然不會引起任何心理、精神層麵的憂悲苦惱瞭。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明明有樂?為何說苦?
 
任誰都知道令人快樂滿足的事情,纔會引起大腦動機係統的注意,讓人有興趣、有動機、自發地想去做,這是我們生理奬賞係統(rewarding system)所預設的機製。感到快樂滿足的人、事、物,我們大都會想辦法,努力地去獲得;相反地,令人痛苦厭惡的,我們也會想方設法地避開或逃離。追求快樂,是生存的本能動機。
 
於是人們發展齣各式各樣的刺激感官快樂的活動,各種聲色刺激,隻為獲取感官的快樂,不斷地刺激奬賞係統。然而,對於一項事物或活動,久而久之習慣瞭,就又想要尋求新的、不一樣的或是強度更強的刺激,來滿足奬賞係統的欲求。心,沒有一刻安靜,無止境地追求下去,空虛、苦惱也一再齣現。
 
現今社會最典型的由快樂落入痛苦深淵,不可自拔的情況,顯見地就是各種成癮的患者;像是酒精成癮、藥物濫用成癮、網路成癮、吸菸成癮、性成癮……等等。成癮患者不隻自己痛苦,傢人受苦,更衍生齣各類的社會道德、法律安全等問題,變成社會安全的隱憂。
 
事實上,現象的快樂,佛陀不否認。佛陀在鹿野苑初次說法,教示其所證悟的四聖諦──苦、集、滅、道。「苦諦」──如實觀世間無常變異的特性。「集諦」──探尋世間苦惱逼迫的原因。「滅諦」──超越世間滅除一切苦的境地;「道諦」──達到滅除苦惱的方法。佛陀教法是以信、智相成,絕不說信瞭就可以得救;必須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以及憂悲苦惱的原因,找到問題的原因,消除痛苦,得到解脫,不再受無限生死的苦迫。常有人受瞭痛苦、挫摺、打擊之後,纔慢慢體會人世間的真實,所以苦也是得道的契機。
 
「苦諦」,是希望人們能真實觀照瞭知「人生本質的苦」,進而勇敢麵對世間──苦的真實相,找齣苦的原因,離除苦的束縛,真正獲至心靈的平靜。

現在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佛陀談的苦到底是什麼?
 
人生得麵對的三苦
 
我們總會說:「明明就有樂可享?為何說人生的本質是苦呢?為何要將人生看成如此悲哀?」其實,說人生本質是苦,是因瞭解世間現象雖然有時令人感到快樂,但快樂終究會消失……。佛陀提醒我們認清苦的事實,這樣的態度不是悲觀,不是消極,反而是積極勇敢麵對、因應這存在現象變動的真相。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