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四聖諦」實修導引
廖祿立/財團法人颱中市正覺堂董事長 當我拜讀瞭空無雲師父和慧空法師這本新著作《大悟自在‧步佛足跡》的書稿時,深深燃起感佩之心。本書論述的核心是「四聖諦」。世尊於BC528(35歲)證悟「四聖諦」的正法而成佛,並於鹿野苑為五比丘所說的法,是最原始的教法──證悟佛法,也是佛教最基本理念「苦集滅道的因緣果的關係」,最後進入到離苦得樂的涅槃境界的修持方法(苦滅道)。
作者的學理基礎紮實,本書的論述很嚴謹、完整,從如實知苦、探索痛苦的原因,到止息憂悲苦惱,最後以八正道的修習方法來契入涅槃。我要特彆推薦的是作者,除瞭理論的論述條理分明、深入淺齣之外,他引用瞭很多簡短有力的例子供我們修習的參考。可分成兩類,其中一類是引用到《雜阿含經》,也就是世尊最原始的教法,把它譯成白話文,讓我們迴歸到佛陀最原始的教法,這也與我前麵所提「重視原始佛法──阿含經的理念」相契閤。另外一類的例子,就比較活潑地與現代生活型態相結閤,以求把佛法應
用到生活、工作之中,如誌工送餐服務等,也是一種可供實修的例子。我在前麵用這麼多文字來敘述我們學佛的心路曆程主要強調實修的重要性,佛法一定是要經過自身的聞、思、修、證,纔能産生對自己的人生、對社會、對環境有正嚮的影響力,進而達到解脫自在的涅槃境界。
本書作者提供很多實際修習的方法、步驟以正知見作修學依據,在薰陶、修持與體解中帶入正軌,達到「覺」的解脫人生。其中敘述的非常仔細,可依此在日常生活中實用、修習。
因此我樂意推薦本書給大傢,並且再強調務必「身心力行」──實修纔能步佛足跡,抵達我們的目的地。
(作者同時為財團法人颱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及美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序 步佛足跡
慧無法師/財團法人颱中市正覺堂住持 慧空法師一生常隨 上人座下聞法修行,深得 上人法義本懷,其學養圓熟,邏輯嚴明,思惟周延,組織錶達清晰,且又融入本身修行體悟經驗,使得上人這些珍貴法義終能匯整編撰閤著成書,讓佛陀成道法教明珠重耀人間,實是欲實修實證者之深福。尤其《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一書後麵章節(下冊)中,闡述瞭 上人佛學演講時,對現代佛法齣現歧議說法的解脫與涅槃、空性、無分彆智、真如、如來藏、有為與無為、苦空無常與常淨我樂、阿耨多羅三邈三菩提、自由意誌等等直接白話精解,斷除行人盲目臆測,直指佛陀緣起教法的真實足跡,大大減少修行人在修行路上的摸索、遲疑、停滯障礙。
《大悟自在‧步佛足跡》一書是 恩師上人的證量與慧空師的慧見總成,它從浩翰的三藏十二部經中提取佛陀的修行要義,讓塵封隱微已久的明珠重顯光華。慧空法師更以其專擅的錶達力及說故事的能力,白話直解佛陀本懷,書中法義精湛實難遇,值得有誌修行的行人一讀再讀,當成個人的修行寶典與照亮菩提道途的燈塔。
前言
第八十四種煩惱──我不想要任何煩惱 很多想要修行的人,不論齣傢或在傢,其齣發點和動機大都不盡相同。但主要也可分為幾類:一者,原本俗世生活不虞匱乏,在社會上甚或位高權重,但為追求真理,探尋生命真相,捨棄俗世一切名聞利養,一心嚮道。佛陀本身就是最好的一例,清朝順治皇帝亦是如此。
再者,在茫茫人生大海中,尋求心靈寄託、平靜與依靠,試圖找尋安身立命之處。三者,希求諸佛菩薩護佑,以滿足我所求的交易式信仰;來寺院供養,帶瞭四樣水果往佛殿一擺,祈求諸佛菩薩要保佑她傢媳婦這胎要生男孩,保佑先生升官發財、孩子學業順遂、高中金榜……。
無論齣發點為何,在現象上有一個共通的,皆希望能離苦得樂。前二者,希望自己找到生命真相,發現解脫自在的方法。後者,希望透過布施供養的福德,祈求佛菩薩護佑她/他不要遭遇任何天災人禍,平安順遂,更能飛黃騰達。從俗世的眼光來看,這也無可厚非。但此類交易式的行善布施,以我執為齣發點,恐早已離佛法核心要義遠矣!倘若佛菩薩當下顯靈迴應:「施主呀!吃你一顆水果,就要保你一生平安順遂,我不敢打妄語,我不能收你這些水果呀?這些水果請你拎迴去吧!」恐怕有所求的供養者這下子要氣急敗壞,甚或衍生齣瞋恚之心囉!可想而知,沒有辦法讓我們離開貪瞋癡的行持,都遠離瞭修行的本質!
沒有人喜歡憂悲苦惱;趨樂避苦,想要離苦得安樂,是生存本能。可不巧地,我們想要所求皆順遂,想要恩愛永不離,這在世間卻是永不可能的事情。
佛陀說:「……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古印度常用來比喻煩惱數量很多之意)。其中有些煩惱生起瞭,沒多久就消失,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此,我們永遠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舒解第八十四個煩惱──『我不想要有任何煩惱』的煩惱。」
話說有位農夫來到佛陀座前,嚮佛陀傾訴生活的種種煩惱。
「佛陀呀,我們務農的工作很辛苦;老天不下雨會乾旱,雨季時,若下太多雨又擔心農作物被淹死。無論是雨季或乾季都會帶來各種令人擔心的問題。工作很辛苦,迴到傢還要受太太孩子的氣。」農夫告訴佛陀雖然他很愛自己的太太、孩子,但他們總有許多缺點,無法令他滿意,生活上總為這些痛苦所睏擾。「佛陀呀!這些問題要如何解決?」農夫充滿期待著問。
佛陀迴答:「很抱歉呀!我無法幫助你解決這些痛苦。」
「佛陀,您是偉大的導師,一生都在教導弟子離苦得樂,解脫煩惱不是嗎?」農夫不解地說。
佛陀又迴答:「親愛的老農,事情是這樣的,所有的人類都有八十三種煩惱。這些煩惱來來去去,有時解決瞭,但很快又會生起其他的煩惱。活著,就都有這八十三種煩惱。」
農夫的反應更加不解:「那您說一大套的道理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答道:「我的教法雖然無法解決這八十三種煩惱,不過也許能幫助人們解脫第八十四個煩惱。」
農夫急著問道:「那第八十四個煩惱是什麼?」
佛陀答曰:「第八十四個煩惱就是『我根本不想要有任何煩惱』。」
其實佛陀要說的是:有些苦是避免不瞭的。生命中的八苦──生老病死苦是屬於身苦;求不得、愛彆離、怨憎會、五蘊熾盛苦屬於心苦。認真思惟時會發現身體的苦是避免不瞭的,老的時候就知道,身體自然會老化,一下這裏痛,一下那裏痛的任誰都如此。而心理的苦如嫉妒、瞋恨、愚癡、求不得、愛彆離……,種種糾結感受情緒的苦,這類的苦卻是可以消除的。第八十四種煩惱正是比喻這類的心苦,全是因執著「我」而起的。心固著在「我」──「閤我意、不閤我意」,不閤我意就起懊惱、瞋恨,閤我意的人事物又想貪取,希求這些美好的人事物一直這樣保持下去。結果是,得不到時很痛苦,得到瞭也會因害怕失去而擔憂痛苦。這都是由「我執」而來的第八十四種煩惱呀!解決瞭第八十四種煩惱,那八十三種煩惱自然就不會覺得苦瞭!
佛說八萬四韆法,為治八萬四韆塵勞。而這八萬四韆塵勞總括來說不齣身、心二法。身苦心不苦,是佛陀最後的箴言。因為,已經破除無明,澈悟生命真相,身體、生理雖有病苦,但已然不會引起任何心理、精神層麵的憂悲苦惱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