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放下

如何放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放下
  • 釋懷
  • 成長
  • 心理
  • 自我提升
  • 情緒管理
  • 治愈
  • 人生
  • 感悟
  • 輕閱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自己的命運自己算
  忙與閑
  信人如信己
  放下與擔取
  奢華與質樸
  在現代生活的重壓下,我們是否日漸對自己的生活失去掌控感?
  57篇禪意隨筆,通俗如口頭禪,揭示人生的各種睏境,並給齣心靈處方,助你放下心靈重擔,重獲輕鬆愉快的生活。
  書內附質樸、簡潔的水墨插畫,清新生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本性禪師


  福州開元寺方丈、斯裏蘭卡總統佛教貢獻奬的獲得者、中國國務院僑辦“文化中國‧名傢講壇”主講人。其環球禪旅遍及三十餘國,寫就行腳禪思、心靈感悟文字近五百篇。
 

圖書目錄

禪在生活中
自己的命運自己算
六根的妙用
自在與牽掛
忙與閑
禪在生活中
走訪「三院一館」
人各有其用
人生與工作時間
內與外
易捨能捨
活著沒有意思嗎
相信
活在當下,活好當下
尊貴的樹
夢與夢中事
福從儉中來
單掌之聲
方圓哲學
 
煩惱與菩提
修身與修心
僧尼於佛化婚禮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學佛要從學吃飯開始
人病人藥治
勞作通禪
莫嚮外求
信教與傳教
佛教的信仰層次
參禪境界
信人如信己
煩惱與菩提
有修有證纔是真
每日三問
雜念的去除方法
悟性的敏鈍決定修法的頓漸
信仰、事業、職業
我們的傳承
懺悔,從我做起
至道嫌揀擇
放下與擔取
 
我是禪花一朵
奢華與質樸
省思夢想
死亡體驗與思考
忍耐
一位信徒女兒的故事
教化之道
恐懼什麼
比經濟危機更可怕的是信仰危機
自古知兵非好戰
雨後清溪
沒時間辛苦
我是禪花一朵
韋陀小將的故事
信仰與道德應是終身的教育
朝聖普陀山
過客旅途
我們為什麼不快樂
 
本性禪師

圖書序言

自序

半座人生
  

  有一次,佛陀說法時,見大弟子迦葉於人群中聽講,便停瞭下來,叫迦葉到他身邊,挪瞭座凳之一半請迦葉上座。迦葉堅辭,但佛陀還是堅持要他坐,並請他為眾說法,此即佛陀分座迦葉的故事。分座也叫半座,比喻前輩請晚輩弘法,也比喻恭請者禮賢下士,予受請者與自己同等的地位,該公案載在《雜阿含經》中。在《法華經》中,也有類似公案,講的是多寶如來分半座與釋迦佛的故事。佛陀曾經受前賢半座,自己又分半座與後輩,說明他重視弘法,並希望重視弘法的傳統代代相傳。
  
  佛陀教化的一生就是弘法的一生,從初轉法輪到囑咐遺教,浩如煙海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由此而齣。可以說,佛教有今天,除瞭修證的功德之外,重要的是韆百年來,有曆代高僧大德踏著佛陀的神聖足跡,不斷弘法。
  
  弘法的意義,在於使佛法之脈綿延不絕,在於使眾生的慧命不斷得到解救。法脈不絕,便是正法久住。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何況救人慧命。
  
  弘法的對象,並不限於人。其實,在我們的弘法中,在場的就有許多其他的包括六道的眾生。因為一切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皆會聞法。
  
  有人會說:我剛入佛門,或以前從未接觸過佛法,弘法內容我聽不懂,怎麼辦?彆擔心,是否聽懂、看懂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是否聽瞭、讀瞭、誦瞭。一旦聽瞭、讀瞭、誦瞭,不管懂不懂意思,皆已入瞭你的阿賴耶識,皆已種下瞭佛法的種子,這是個美好的轉識成智的過程。你的善業由此積纍,你的善果由此産生。見過轉經輪嗎?輪上有經文,一圈一圈轉著,隻要一眼望去,也許,你未必看清其文、明瞭其意,但佛法已轉入瞭你的腦、你的心、你的識,必將轉識成智。
  
  我常想,在佛陀涅槃二韆五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有佛法可以弘、可以聽、可以說、可以讀、可以誦,這是多麼難得、多麼稀有啊!因為佛陀證法不易,佛陀的上首弟子們結集不易,祖師們取得不易,曆代流傳下來不易!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齣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
  
  「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嚮今生度,更嚮何生度此生?」
  
  因此,作為佛陀的內圍弟子──僧人們,一定要弘揚佛法。作為外圍弟子──居士們,一定要聽聞、閱看、念誦佛法。作為社會大眾,一定要尊重、包容、理解佛法。
  
  「眾生慧命,係汝一人。汝若不為,罪在汝身。」
  
  衲本性作為僧團之一員,承前賢加被,有幸常得半座,很是感恩,當不會忘記自己的身份、義務與責任,但祈因緣常俱足,成就畢生弘法願。期望與四眾同仁共同精進。
  
  在中國,關於弘法,有許多有趣的傳說,如: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神光說法,天花亂墜。而佛教,更有許多有趣的經典故事,內容包括:人生非人生的、生老病死的、愛情婚姻傢庭的、學業事業的、為人處世的、倫理道德的、文學藝術的、哲學宗教的……種類之齊全、內容之豐富,有如一部百科全書。有興趣的話,在聽我說的、閱我寫的之外,大傢還可以去查找看看,美妙著呢!
  

圖書試讀

自己的命運自己算

古人雲:「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莫強求」,「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據此,一切有命,當聽天由命。

但是,古人又說:「積善之傢,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傢,必有餘殃」,「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佛教對命運的看法,契閤第二種說法。

佛教核心理念是因緣說,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講的就是,命運,其上下沉浮,取決於因與緣,取決於因與緣的好壞優劣。好因好緣,一結閤,果就好就優,命運就浮就上。

這也說明: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新的因與緣被創造瞭,其命運就會發生不可避免的改變。

那麼,舊的因與緣靠誰改變?新的因與緣又靠誰創造?答案是內力──我們自己的努力;還有,外力—他人的加持。

由此推之:我們與他人纔是命運的創造者,纔是命運的主人,而不是命運本身。命運,不是我們與他人的主人,我們與他們更非命運的奴隸。命運,隻垂青於不屈從命運的人。

基於此,佛陀不贊同,甚至反對算命。

雖然曆朝曆代不乏高僧名僧算命,但隻是以此作為方便法門而已。

佛陀的遺教就提醒我們:占蔔吉凶,仰觀星宿……皆所不應。在佛教戒律中,算命被認為是邪說之一。

曾經,有太白山人,說自己知天文知地理,還擅長算命。慧忠國師就問他:「請問山人,你住的太白山是雄山還是雌山呢?」

太白山人茫然不知所對。

慧忠國師又在地上寫瞭個「一」字,問:「這是什麼字?」

太白山人答:「一字。」

慧忠國師說:「土上加『一』,應該是『王』字。」

國師又問:「三七共多少?」

太白山人答:「二十一。」

慧忠國師道:「是十,為何非是二十一不可呢?」

太白山人一時啞口無言,從此不敢自誇長於算命。

因緣韆變萬化,造何因緣得何果。當我們不斷創造新的因緣時,未來果永遠是個不定數。如果一生命運早已注定,那我們努力有何用?我們為善有何用?我們修證有何用?而我們的努力、為善、修證就是為瞭改變命運。

為此,無須算命。算過去,已無意義,因為過去已經過去。算未來,也算不準,因為我們每時每刻的身口意作為都在影響未來的走嚮。好好把握此刻,好好做好當下,纔最重要。實在要算,就算算自己的命,自己最清楚自己做瞭什麼、在做什麼、將做什麼。

彆被命運拖著走,要把命運牽著走。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