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

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楞嚴經
  • 如來藏
  • 妙真如性
  • 五陰
  • 六入
  • 佛法修證
  • 佛教
  • 禪宗
  • 經法
  • 心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楞嚴經》課程講瞭好幾年,前麵先講「七處徵心」,再講「八還辯見」,這一迴要講「皆如來藏,妙真如性」,這一個階段是屬於究竟法、頓法。如果這個階段通達、悟瞭,還不是佛果位,成佛則要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念「生相無明」,纔算是成佛瞭。
  
  以釋迦牟尼佛剛成佛時,佛的教育法最初就是講「因緣所生法」,那時候沒有講「唯識」,也沒有講「真心本性」,那時候是講「小乘法」,小乘法就講「因緣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講的是生滅心。凡是「因」「緣」所生法,後麵一定有「果」,也就是「因、緣、果」。這是佛最初期的教育法。
   
  佛第二個階段的教育法,開始講「唯識」瞭,也就是「萬法唯識所變」。當然所謂「唯識所變」也要配閤前麵「因緣所生法」纔能成立。什麼是「唯識」?「唯」,就是簡彆。「識」呢?就是「心」,生滅心。把能瞭彆境界的「心」略分成八種,也就是八個識,通稱「心意識」,「唯識」學就是講這八種識的作用。可是你不要小看瞭這八個識的作用,它形成瞭我們的身心世界,甚至整個宇宙萬法。從前麵「因緣所生法」,而歸到「唯識所變」,這是屬於第二個階段。
  
  通常研究佛學的人,把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育法,分類成「藏通彆圓」四種。「藏」,就是藏教、小乘教,小乘教就講「因緣所生法」。在做功夫上,因為認定「因緣所生法」不實在,屬生滅法,如果你要想得解脫,做功夫就得「外息諸緣」,這是小乘法與大乘法觀念上不同之處。
  
  「通」,就是通教,唯識道理就屬於「通教」。何謂「通教」?就是說兼通大小乘。小乘教也講唯識,但隻講到第六識,連第七識都沒提到。我齣過一本「念佛法門」,是根據《阿彌陀經》講的,我特彆提到《阿彌陀經》也講唯識,隻是經裏頭沒有明講,所以我把它稱為「隱法」,隻講到第七識,沒有講第八識。在《阿彌陀經》裏,講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他不直接講「真心本性」,一般人也沒有好好去研究,結果信淨土宗的人,就在「阿彌陀佛」佛號聲塵上轉,難怪修不齣個「果」。
  
  如果你問我,淨土宗到底是屬於大乘?還是小乘?我隻能這樣講:這是從小乘轉入大乘之間過渡型的佛法。畢竟當時印度地區的百姓隻能接受「往生」觀念,無法接受「無生」的真理,所以佛纔提齣這麼一個方便法。如果按照佛法的標準來看,淨土宗所謂往生淨土的理論,隻能算是一種特彆法,不能算是真正佛法。因為大乘佛法講「無生」,小乘法則講「不生」,佛哪裏講過「往生」?基本上,「往生」就是輪迴觀念,有「生」就有「死」,所以我纔說淨土宗隻能算是一種特彆法。但是現在這個「往生」的特彆法,已經變成瞭時代主流,反而取代瞭真正的佛法,這是不對的,但是時代的趨勢如此,即使我想扭轉這個觀念,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所謂「彆」,就是彆教,就是禪宗。彆教「禪宗」跟通教「唯識」的不同處在哪裏?在於禪宗直接講真心本性,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如果講真心本性,是否就不用唯識道理瞭?不是,唯識道理並沒有揚棄不用,隻是唯識道理是用在印證功夫的過程,是來印證功夫,不是印證開悟。有沒有開悟,不能用唯識道理來印證,因為最後還要「轉識成智」。
   
  好!「彆教」講般若,就從唯識轉入般若。像《般若經》、《大般若經》、《大智度論》,都是講般若。我住山的時候,之前聽老師說要看《大智度論》,所以就帶瞭一部《大智度論》上山,但隻看完前半段就草草瞭事,看瞭也沒什麼體會。後來有一天突然驚覺,學佛學瞭老半天,對於佛法講的「生死事大」,其實一點都使不上力。「生」,不完全指這一生的「生」,因為你不能選擇如何生,往往糊哩糊塗的就這樣生來瞭,何況在「生」的過程中,你隻能選擇部分人生方嚮,比如要信什麼宗教、要過什麼樣的生活等等。可是禪宗所講的「生死事大」的「生」,是放在「死」以後來講,「死」瞭以後你怎麼「生」?一般學佛法的人都沒有朝這方麵去想。這時候我問自己:這一生的「生」已經確定瞭,可是「死」怎麼辦?禪宗講「坐脫立亡」,淨土宗講「預知時至」,那都是彆人的經驗,你隻能夠在文字上麵瞭解,不能夠放在我們身體裏頭去做實驗。可是般若可以,你隻要開悟瞭,就可以驗證它;唯識也可以用功夫來驗證,唯有死亡不能。即使釋迦牟尼佛成佛以後,後來肉體也死亡瞭,可是大傢不稱佛是死亡,而講他入滅,他生命入涅槃,換言之,他生命呈現的境界就是涅槃境界。涅槃不是講肉體的死亡。基於這個想法,所以我開始看《涅槃經》,老老實實、一字一字的把它看完,看完後發覺,其實整本《涅槃經》就隻講四個字「常樂我淨」,「常樂我淨」就是圓,圓教的標竿。
   
  圓教雖然以《圓覺經》為代錶,其實很多經典都屬於圓教。好比我們現在研究的《楞嚴經》是圓教,《楞伽經》也是圓教,《圓覺經》更是圓教,《大乘起信論》也可以稱為「圓論」,這些經典不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還講「萬法唯識所變」,「三界唯心所現」,最終還要把它歸到「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把他們稱做圓教,代錶很圓滿的教理,經裏麵既講根本法、也有方便法,真正圓滿不欠缺瞭。
佛法修證係列圖書簡介(不含《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內容) 本係列叢書,旨在為有誌於深入佛法義理,探尋生命實相,並付諸實踐修證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而深入的指引。全套叢書依循佛陀教法的次第,從基礎的因果觀念、緣起理論,逐步深入到止觀禪修的實踐方法,最終觸及般若空性與佛性顯發的核心議題。 以下是本係列中,不包含《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之具體內容的各冊圖書簡介: --- 佛法修證(1):緣起性空與業力流轉——解構世間迷惑的基石 本書是整個修證體係的入門之鑰。它立足於佛教最核心的教義——緣起性空,為讀者建立堅實的世界觀與宇宙觀。 核心內容闡述: 1. 緣起法則的精微剖析: 詳細闡述十二因緣(無明至老死)的次第相續,非僵硬的綫性關係,而是生命流轉中的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動態過程。重點區分“緣起”與“緣滅”的實踐意義。 2. “空”的深度理解: 摒棄對“空”的虛無主義解讀,深入探討“空”是自性空(無固有、不變壞的實體),而非“不存在”。通過對五蘊、十八界的分析,揭示一切現象(色、聲、香、味、觸、法)皆是因緣和閤的幻相,本性是“無我”的。 3. 業力流轉與現世影響: 詳盡論述“業”的形成機製(思為業主),業力如何塑造我們的身心經驗,以及如何通過正思惟來轉化舊業、新造善業。探討善惡業報的復雜性,平衡宿業與現行如何共同作用於生命當下。 4. 正見與邪見的辨析: 明確指齣世間常見的“常、斷、亦常亦斷、非斷非常”四種邊見,如何偏離中道。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建立對“苦、集、滅、道”四聖諦的清晰、不偏不倚的認識,為後續的修行提供正確的前提。 本書的價值: 幫助初學者破除對“實體世界”的執著,建立聞思修的次序,避免在修行初期因概念模糊而走入歧途。 --- 佛法修證(2):戒定慧三學次第——身心淨化的實踐藍圖 本書聚焦於佛陀教導的實踐綱領——戒、定、慧三學,強調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修證次第。 核心內容闡述: 1. 戒律的精嚴與安立: 闡述戒律(如五戒、八齋戒)並非束縛,而是保護心識免於散亂和惡業的基礎。深入探討“無悔心”作為戒體之源,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戒體的清淨,特彆是言語和意念的規範。 2. 奢摩他(止)的建立: 詳述初階禪定的入門方法。重點介紹安般守息法的細緻操作,如何通過對呼吸的專注,止息散亂妄想的攀緣。講解初禪到四禪的境界特徵,以及禪定中可能齣現的“地水火風”等覺受,教導如何如實觀察而不執取。 3. 奢摩他的深化——對治散亂: 係統介紹對治散亂的“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身、受、心、法)在止觀初步階段的應用,作為輔助安定的有效方法。 4. 慧學的萌芽——內觀的初步滲透: 講解“定力”如何轉化為“慧力”。在息止的同時,開始以清晰的覺知觀察當下生起的每一個心念和身體感受,認識到它們的生滅無常性。本書強調,定力不足,慧觀則易流於思辨。 本書的價值: 為修行者提供瞭從外在行為規範到內在心性收斂的具體技術指南,是進入深層禪修的必備手冊。 --- 佛法修證(10):禪定力的深化與神通的辨識——超越世間覺受的警策 本書承接第二冊的定力基礎,深入探討高級禪定(如第四禪、四無色定)的境界,並極為審慎地處理“神通”這一敏感議題。 核心內容闡述: 1. 深入禪定之流: 詳細解析四禪(色界禪)與四無色定(無色界禪)的境界特徵,特彆是如何安住於“遍一切處”的定心,以及如何在此定境中體察“空寂”的微妙差彆。 2. 神通的現起與性相: 羅列佛陀所言的五種神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並著重分析其産生的基礎(通常由戒定力達到特定層次而自然顯發)。 3. “魔境”與“迷境”的辨析: 這是本書的重點。詳細區分真實的禪定覺受與心識障礙或魔境乾擾所産生的幻象。教導修行者如何以清醒的智慧,不對任何超常體驗生起貪愛或恐懼,避免因神通而墮入“禪病”。 4. 神通的局限性: 明確指齣神通本身並非解脫的標誌。它隻是心識潛能的一種顯現,若不能導嚮究竟的解脫智慧,仍係於輪迴的“幻化之用”。強調止惡嚮善而非炫耀神通纔是正道。 本書的價值: 幫助中高級修行者在禪定深入時,保持定力而不被境界迷惑,避免將心外之物視為究竟道果。 --- 佛法修證(18):般若智慧的透視——性空論與中觀思維的融會 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將前述的戒定基礎,升華為徹底的般若慧觀,從緣起性空深入到中觀見。 核心內容闡述: 1. 般若思想的起源與發展: 概述般若思想如何超越阿毗達摩的分析層麵,直指事物“不生不滅”的究竟實相。 2. 中觀理論的初步導引: 介紹龍樹菩薩“八不中道”的基本精神——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齣。通過這一框架,係統性地剖析對“我”、“法”的執著如何産生“實有”的錯覺。 3. 心識與實相的距離: 分析心識(瞭彆境)的運作機製,如何將“緣起和閤”的現象,錯誤地詮釋為“獨立自存”的實體。闡述“照瞭萬法皆空”的體驗,並非空無一物,而是指萬物無自性。 4. 空性與慈悲的統一: 強調真正的般若慧觀必然導嚮廣大的慈悲心。因為認識到一切眾生皆在無自性的幻象中受苦,所以更生起無差彆的救度之願。智慧不開,慈悲不真;慈悲不發,智慧不圓。 本書的價值: 實現瞭從基礎的“有”的認識(緣起),到“空”的洞見(般若),是邁嚮究竟解脫智慧的關鍵橋梁。 --- 佛法修證(30):心性本源的探求與佛土的莊嚴——超越二元對立的終極實踐 本冊為修證係列的收束與開顯之作,探討在般若之境下,如何安住於覺悟者的本性,以及如何以覺悟的心性來莊嚴自身與世界。 核心內容闡述: 1. 本具清淨心(佛性)的彰顯: 在徹底觀空的基礎上,探討“本覺”或“如來藏”的顯現狀態。強調此心性並非修證所得的“新事物”,而是本自具足,僅被無明覆蓋。如何通過“一念迴光返照”,體認到心性本自圓滿,清淨無染。 2. 覺悟者的境界: 描述佛陀的圓滿境界——身心自在、智慧無礙。分析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何是內在功德外顯的自然莊嚴,而非外求的裝飾。 3. 佛土與淨土的實踐: 探討“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深層含義。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將現前一念之心轉化為清淨佛土。同時,也教授如何以信願力,接引往生資糧道,以助益未來修證。 4. 菩薩行願的圓滿: 總結如何將所證的空慧,落實於無盡的利他事業中。講解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在究竟覺悟狀態下的運作方式,展現其“以無所得而行諸善”的無上精妙。 本書的價值: 整閤瞭前述所有的理論與實踐,指引讀者將覺悟落實於日常的起心動念之間,實現生命圓滿的迴歸。 --- 總結: 本修證係列叢書,循序漸進地引領讀者從“認識世界(緣起)”、“規範身心(戒定)”、“超越覺受(神通辨識)”、“洞悉實相(般若)”,直至“安住本源(佛性)”。每一冊書都緊密承接前冊的成果,為一條完整、嚴謹、可實踐的解脫之道提供支持。讀者可以依其自身根器,選擇適閤的階段開始閱讀與依教奉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段: 這本《楞嚴經之三》的副標題“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真是吸引人,尤其對於像我這樣對佛法實修有著深厚興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挖到寶瞭!我一直覺得,《楞嚴經》是佛教經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尤其在闡述心性、破除妄想方麵,有著無與倫比的深度。每次讀到關於“如來藏”和“妙真如性”的章節,都感覺像是被醍醐灌頂,豁然開朗。這次的書恰好聚焦在“五陰六入”這個非常關鍵的實修環節,光是想想,就覺得它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辨析構成身心世界的種種元素,進而認識到它們的虛妄性,最終迴歸到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實自性。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的修行指導,如何透過觀察五陰(色、受、想、行、識)的生滅,以及六入(眼、耳、鼻、舌、身、意)與外境的接觸,來體悟到那個超越這一切的“妙真如性”。畢竟,理論的理解固然重要,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踐中,纔能真正轉化我們的生命。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實修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穿越五陰六入的迷霧,直抵自性的彼岸。

评分

第二段: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書名都給我一種非常莊重而又充滿智慧的感覺。《楞嚴經》本身就以其博大精深而聞名,尤其是在探討“如來藏”這個核心概念時,更是深入人心。這次推齣的《楞嚴經之三》,將重點放在“妙真如性”以及“五陰六入篇”,這讓我感到非常欣喜。因為五陰和六入,是我們認識和體驗世界最基礎的架構,它們看似真實,卻又是流轉變化的。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妙真如性”,就必須深入地去分析和破除我們對五陰六入的執著和誤解。書名中的“如來藏”和“妙真如性”,本身就蘊含著不可思議的智慧,我相信作者在這本書中,一定會對這些概念進行深刻的闡釋,並且結閤《楞嚴經》的原文,給我們帶來更清晰、更易於理解的解讀。我尤其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實際運用佛法來洞察和超越五陰六入的修行方法,畢竟,知行閤一纔是佛法修行的最終目的。

评分

第三段: 讀到《佛法修證》係列的第三冊,並且是關於《楞嚴經》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我真的感覺像是收到一份珍貴的禮物。我一直對《楞嚴經》中關於心性本淨、萬法唯心的教義非常著迷,而“如來藏”和“妙真如性”更是其中最核心、也最讓人費解的概念之一。這次的書正好聚焦在“五陰六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切入點。因為五陰六入是我們身心存在的直接體現,它們是我們感知世界、形成自我認知的基礎。如果不能透徹地理解五陰六入的虛妄性和非我性,就很難真正體悟到那個超越一切生滅變化的“妙真如性”。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像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為我們揭示五陰六入的真相,幫助我們擺脫對它們的執著,從而顯露那個清淨無染的本來麵目。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如何觀察和修行的方法,讓我能夠將這些深刻的佛法道理,切實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评分

第四段: 這本書的書名《佛法修證(25):<楞嚴經之三>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就充滿瞭吸引力,尤其是“如來藏妙真如性”這幾個字,每次看到都讓我心生嚮往。我對《楞嚴經》一直懷有深深的敬意,它被譽為“經中之王”,其對心性、真如、破妄顯真的闡述,堪稱佛教思想的巔峰。這次選擇以“五陰六入”作為切入點,來探討“如來藏妙真如性”,我覺得非常恰當。因為五陰六入是我們認識和體驗世界的媒介,它們是我們身心現象的根本構成,但往往也是我們迷失自我的根源。如果能通過對五陰六入的深入剖析,來展現那個超越一切分彆、不生不滅的“妙真如性”,那將是對經典最好的解讀和實踐指導。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能夠幫助我們透過觀察五陰六入的生滅無常,來體悟到那個永恒不變的真實自性。

评分

第五段: 拿到這本《佛法修證》係列的《楞嚴經之三》,特彆是看到副標題“如來藏妙真如性(五陰六入篇)”,我心中湧起瞭莫大的期盼。一直以來,我對《楞嚴經》所闡述的“如來藏”和“妙真如性”的概念,既感到玄妙,又充滿探究的衝動。這本書將重點放在“五陰六入”,我覺得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因為五陰六入是我們身心世界最基礎的構成單位,它們也是我們體驗世間萬象的渠道,但同時,我們又常常執著於它們,將它們誤認為是我、是我所有。如果能在這本書中,看到對五陰六入的深入剖析,以及如何從中體悟到那個超越生滅、離一切相的“妙真如性”,那將是多麼寶貴的指引。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修上的建議,幫助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五陰六入的虛妄不實,並且逐漸破除對它們的執著,最終迴歸到那個本來就清淨圓滿的如來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