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

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陶淵明
  • 田園詩
  • 隱逸文化
  • 詩歌鑒賞
  • 文學史
  • 魏晉風度
  • 古詩詞
  • 中國古典文學
  • 文學評論
  • 黃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鑽研陶淵明的畢生功力在本書中完整展現。
以翔實的時地、事蹟考證為依據,
對陶詩內容與藝術錶現展開深入、獨到的分析。

  陶淵明其人其詩,研習愈久,愈覺其人格之高度、情感之純度、思想之厚度以及視野之廣度等,有「鑽之彌堅」、「仰之彌高」之嘆。其詩文藝術之簡練高妙、深厚多采,又令人有難以盡言盡意之感。本書以為陶淵明人與詩文,互為體用。以人為體,則詩文為用,體在用中,由用見體;以詩文為體,則人為用,體在用中,由用明體。

  全書係從舊作中選齣十三篇,外加附錄一篇。前三篇以人為體,分彆自其儒者襟抱、史學視野以及重會意而不求甚解的讀書要訣,勾勒其人之獨立精神風貌。第四篇以後以詩文為體,分彆從宦遊、交遊、詠史、擬古、飲酒、止酒、雜詩等類彆詩篇及〈桃花源記並詩〉中,去感發其平實而豐富的心靈世界,以及既能融七彩於一白又能散一白為七彩的詩文藝術風格。附錄一篇為半世紀前少作,絕版已久,偶有人問及,乃附書末,以省尋索之勞。
《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內容提要 本書以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為核心,對其生平事跡、思想蛻變、詩歌藝術及其深遠影響進行瞭一次全麵而深入的學術探討與文學品鑒。全書結構嚴謹,論證詳實,旨在為讀者勾勒齣一位超越時空的文學巨匠形象,並探究其作品在中華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與詩人溯源 本部分首先詳盡描摹瞭陶淵明所處的魏晉之交的時代背景。這是一個士族門閥製度日益固化、玄學清談盛行、“名教”與“自然”激烈衝突的動蕩年代。我們將分析當時的政治生態、社會風氣以及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睏境,為理解陶淵明的人生選擇和創作動機奠定堅實的文化語境。 隨後,書籍將追溯陶淵明的傢世淵源。陶氏本是簪纓世族,與東晉政權有著密切聯係。然而,其傢族的衰落與自身難以施展抱負的經曆,成為其日後“不為五鬥米摺腰”決心的重要鋪墊。本部分細緻梳理瞭陶淵明早年的仕途經曆,包括他幾度齣仕、又幾度辭官的麯摺過程,重點分析瞭其在不同官職上的心態變化,特彆是其對官場虛僞與黑暗的切身體驗。 第二部分:思想脈絡的構建與精神皈依 此部分是全書的核心思想探討部分,著重解析陶淵明思想體係的形成過程,即“人”如何最終走嚮“自然”的皈依。 一、儒傢精神的繼承與嬗變: 陶淵明深受儒傢“兼濟天下”的理想熏陶,早年立誌匡扶社稷。本書將分析其詩文中流露齣的儒傢擔當精神,尤其是在其辭官前後,這種擔當如何從外在的“治世”轉嚮內在的“修身”。通過對其“猛誌逸四海”情懷的解構,闡明其對儒傢倫理在亂世中如何堅守的獨特理解。 二、道傢思想的深刻影響: 陶淵明的精神底色,尤其在其晚年,明顯轉嚮瞭莊、老之道。我們不僅探討瞭他對老莊哲學的直接繼承,更深入分析瞭“自然無為”思想如何滲透到他的日常生活和藝術錶達之中。重點討論“真”、“率性”等道傢觀念如何成為他對抗世俗束縛的精神武器。 三、佛教對心靈的撫慰: 魏晉時期,佛教在中土傳播甚廣。本書將考證陶淵明與佛學思想(尤其是禪宗萌芽期思想)的接觸情況,分析佛教中關於“空”、“無常”的觀念如何為其麵對人生睏境提供瞭另一種超越的視角,並區分其與儒、道思想的異同,指齣他最終采納的是一種“三教融閤”的,以個人生命體驗為核心的獨特哲學觀。 第三部分:田園詩的藝術成就與主題深度 本部分聚焦於陶淵明最廣為人知的田園詩創作,將其置於中國詩歌史的坐標係中進行定位。 一、開創與革新: 書中將論證陶淵明如何真正開創瞭中國文學史上的“田園詩派”,並區彆於早期的山水詩。他筆下的田園不再是單純的背景描繪,而是詩人主體精神的寄托之所。重點分析其詩歌如何實現瞭“意”與“境”的完美統一,達到瞭“清水齣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境界。 二、母題的剖析: 對陶淵明詩歌中核心母題進行細緻分類闡釋,包括: 1. 耕耘的喜悅與勞作的尊嚴: 探究“躬耕”生活如何重塑瞭詩人的自我價值。 2. 對友人的懷念與酬唱: 分析其與劉伶、宗炳等人的交往,特彆是其詩歌中的“契闊之情”。 3. 時間的感知與生命的有限性: 剖析如《飲酒》組詩中對宇宙永恒與個體短暫的深刻反思。 4. 美酒與沉醉的哲學: 探討“酒”在陶詩中作為暫時忘卻俗世、通達本性的媒介所扮演的角色。 三、語言的典範: 深入分析陶淵明詩歌的語言特色,如平易近樸、口語化與韻味深長的高度結閤。通過具體篇章對比,展示其語言如何超越瞭當時流行的典雅雕飾之風,奠定瞭後世詩歌返璞歸真的審美基調。 第四部分:文體探索與後世迴響 本書並未局限於詩歌研究,而是將視野擴展至陶淵明的散文、辭賦及對後世的影響。 一、散文的散文之美: 重點研讀《桃花源記》和《五柳先生傳》。分析《桃花源記》如何成為理想國範本的文化基因,探討其“寓言”層麵的多重解讀空間。同時,對《五柳先生傳》中“先生”形象的自述性進行深入剖析,解讀其如何以幽默而內斂的方式確立瞭自己的人格宣言。 二、詩歌外的影響力: 追蹤陶淵明的影響力如何貫穿宋、元、明、清乃至近現代。探討蘇軾的“新田園主義”、陸遊的愛國情懷中對陶的繼承;以及明清之際文人如何從陶詩中汲取反抗精神。尤其闡述其對現代文學和思想界所産生的持續啓示意義。 結語:不朽的歸隱者 全書最終迴歸到對陶淵明這一形象的整體評價。他不僅是一位文學上的巨人,更是一位在特定曆史節點上,以個人生命實踐為文本,完成瞭對“士”的身份焦慮的深刻迴答的文化象徵。他的“歸隱”並非逃避,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入世,是對個體精神自由最堅定的捍衛。本書試圖證明,正是這種“寓齣世之思於入世之境”的復雜性,使得“黃菊東籬”的意象能夠穿越韆年,持續照耀古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齊益壽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颱大中文係教授、係主任,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香港中文大學高級講師。退休後改聘颱大兼任教授,並在世新大學先後擔任客座教授及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六朝文學、文學批評。六朝文學以陶淵明研究為重心,齣版《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及論文二十餘篇。文學批評在古代方麵以《文心雕龍》、《文賦》、《文選》之比較研究為主;在現代方麵則側重於颱灣鄉土文學之評論,颱靜農先生學術藝文研究,葉嘉瑩先生詩詞學研究等,已發錶論文二十餘篇。

圖書目錄

錢序
自序

壹、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析論
一、 前言
二、 好讀何書
三、 何謂「甚解」
四、 「會意」舉隅
五、 結語

貳、 試論陶淵明的史纔與史識
一、 前言
二、 陶淵明的史纔
三、 陶淵明的史識
四、 結語:陶淵明的史識與父係母係的傢風傢學

參、 陶淵明的儒者襟抱與獨立精神
一、 前言
二、 陶淵明的儒者襟抱
三、 陶淵明的獨立精神
四、 結語

肆、 陶淵明的宦遊詩
一、 前言
二、 八首宦遊詩的寫作年代
三、 所仕對象及仕宦態度
四、 八首宦遊詩析評
五、 結語

伍、多重「對話」與「讀者」反應──陶淵明三首「以史為體」的詠史詩探微
一、前言:詠史詩的再認識
二、陶淵明〈詠三良〉詩
三、陶淵明〈詠荊軻〉詩
四、陶淵明〈詠二疏〉詩
五、結語

陸、試論「潯陽三隱」──陶淵明三首交遊詩探析
一、前言
二、陶淵明與劉遺民
三、陶淵明與周續之
四、結語:殊聲閤響,異翮同飛

柒、從析疑賦詩到語默殊勢──試論陶淵明移居南村後的交遊及交遊詩
一、前言
二、移居南村時間之商榷
三、移居南村後的交遊詩類型
四、結語

捌、陶淵明〈飲酒〉詩三問
一、前言
二、〈飲酒〉詩應否視同雜詩
三、〈飲酒〉詩何以反覆言齣處?
四、〈飲酒〉詩何以反覆說道理?
五、結語

玖、善戲謔兮,不為虐兮──陶淵明〈止酒〉詩析疑
一、前言
二、「將止扶桑涘」、「清顔止宿容」二句的解讀
三、〈止酒〉詩的結構及各句「止」義
四、〈止酒〉詩作為俳諧體的藝術成就
五、結語

拾、傷老悲誌中的省思──陶淵明〈雜詩〉前八首析論
一、前言
二、主題與結構
三、傷老情懷的生活背景
四、悲誌情懷的探索
五、意境風格及人生啓示
六、結語

拾壹、風華清靡與慷慨悲憫──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之解讀
一、 前言
二、 〈擬古〉詩九首的結構、章法及修辭
三、 從修辭策略看〈擬古〉九首的內容旨趣及寫作背景
四、 〈擬古〉九首是否真有所擬
五、 風華清靡與慷慨悲憫
六、 結語

拾貳、〈桃花源記並詩〉管窺
一、 前言
二、 〈桃花源記並詩〉與武陵蠻族
三、 〈桃花源記並詩〉與射鹿蠻人的傳說
四、 晉太元中的痛苦現實
五、 〈桃花源記並詩〉與無君思想
六、 結語

拾參、蕭統評陶與《文選》選陶
一、 前言
二、 蕭統評陶的解讀
三、 《文選》選陶的解析
四、 蕭統的文體及其選文的尺度
五、 結語

附錄: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
一、 兩派看法的鳥瞰
二、 徹底的晉室忠臣這一派看法的檢討與批評
三、 陶淵明的政治立場
四、 沖虛超越置身於晉宋之外這一派看法的批評
五、 陶淵明的政治理想
六、 結論

圖書序言

錢誌熙序

  齊益壽先生是著名的漢魏六朝文學專傢、陶學名傢。他將多年治陶之著,輯為一集,題為《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命我作序。做為晚輩,本不應謬然執筆,但深感先生奬掖之情與不拘於世俗習慣的胸襟,故敢應命,以膚淺文字,塵其璆琳之編。拜讀之餘,最大的感受,就是體會到這是老師宿儒之學,與時下的應製度、循功令、趨時風之學完全不同。對於今天的陶學研究,以及古代文學研究的整體學風,都有示範與警醒的作用。試為嘗鼎一臠之論,未必得其要領。請齊先生與並世學人指正:

  齊先生的陶淵明研究,第一個重要的特點和建樹,是從經史根柢齣發治陶。他揭示陶之精神根本在於儒傢,而其治學又深得史學之長,具備史纔與史識。前者是對宋代以下諸儒治陶之發展,後者則發人所未發。我以前讀〈詠貧士詩〉,詩中感嘆隆鼕傢室飢寒,為生計所睏,有「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兩句。憬然有思,難道淵明生平誌業中,也有如吾輩窮研學問,汲汲於著述的一種情形嗎?這似乎與嚮來人們對陶的印象不太一樣。讀瞭齊先生的〈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析論〉、〈試論陶淵明的史纔與史識〉、〈陶淵明的儒者襟抱與獨立精神〉這三篇大文章,茅塞頓開,對這個問題得到瞭一個透徹的認識。看來淵明不僅深於儒學、史學,而且確有著述之誌,且有著述之實。其平生在學問方麵,不僅僅是「常著文章,頗示己誌」的抒情性詩文創作,同時兼有史學與儒學方麵的著述。雖然我們現在沒有看到淵明在儒學方麵著述的事實,但通過齊先生的論述,其儒學方麵的建樹,卻是已經讓我們看得很清楚。齊先生認為在舉世崇尚佛玄的情況下,淵明獨揭儒傢精神,確立孔子在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他通過對〈飲酒其二十〉獨特而深入的解釋,整體地呈現齣淵明的經學思想。認為淵明對於漢儒有一個辯證的認識,肯定其「為事誠殷勤」,同時對如班固批評的漢代經學末流的「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終至於「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以自蔽」的學風深有不滿,從而提齣「好讀書,不求甚解」及「會意」的治學思想。但齊先生並不滿足於從陶淵明本文來論述這個問題,而是將陶與同時的謝靈運等人相比較,指齣他們其實已經放棄對儒傢與孔子的服膺,先是邁入老莊與道傢,最後又皈依佛教與佛徒。「從謝靈運、範泰、慧遠、周續之等紛紛由儒入道,由道入佛,甚至公然說宣揚聖人之教的六經,乃『獨往者之所棄』,生活在同一時代且與周續之頗有往來的陶淵明,卻是尊孔子為先師,而不同於謝靈運以莊子為先師。」(〈試論陶淵明的史纔與史識〉)接著齊先生又依〈榮木〉一詩進一步論定淵明對孔子與儒傢的推崇,論定淵明中年時懷抱儒傢「進德修業,以及時也」的強烈使命。淵明所崇尚的當然是古人所說的君子之儒,即以弘道濟世為己誌的大儒,而非僅守章句的世儒。但從「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先師遺訓,餘豈雲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韆裏雖遙,孰敢不至」,以及「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這樣的心麯錶白中,似乎在儒學或經學方麵,也有著述的計畫與打算。我們看到,齊先生是在整體地把握儒傢的精神傳統及陶淵明當代學風的前提下,強調其對儒傢思想與精神的繼承與發展,這就是我所說的從經史根柢齣發治陶的意思。

  對於陶淵明與玄學的關係,齊先生揭示其自然思想與玄學的深層關係,並主要從阮嵇一派玄學提倡自然是反對僞名教而非真名教、玄學傢樂廣之名教樂地、與自然無礙這些角度論述淵明與玄學的關係。對於淵明與佛教的關係,齊先生認為淵明的思想受到佛教的一些影響,其所處的現實之種種有時令他産生幻滅感,從而接受佛教某些說法,但淵明之根本在儒而非佛。「雖然『幻化』、『空無』、『冥報』等佛教詞語有時會齣現於陶詩,但佛教思想亦非陶淵明安身立命主軸之所在。」(以上見〈陶淵明的儒者襟抱與獨立精神〉)。「陶淵明會在某些觀念及語匯上受到佛教的影響,那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在佛教教義、教規乃至於處世態度上,陶淵明多持保留的態度。」(以上見〈試論「潯陽三隱」—陶淵明三首交遊詩探析〉)百年陶學,乃至韆年陶學,淵明與佛教的關係,是聚訟紛紜的問題,陳寅恪先生從〈形影神〉的思想齣發,認為淵明建立自己獨特的新自然思想,所以無須在整體接受佛教思想:「此三詩實自曹魏末至東晉時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觀念演變之曆程及淵明己身創獲之結論,即依據此結論以安身立命者也。」又說「蓋其自身的創解,乃一種新自然說,與嵇阮的舊自然說殊異,惟其仍是自然,故消極不與新朝閤作,雖篇篇有酒(昭明太子〈陶淵明集序〉語)而無沉緬任誕之行及服食求長生之誌。夫淵明既有如是創闢之勝解,自可以安身立命,無須乞靈於西土遠來之學說,而後世佛徒妄造物語,以為附會,抑何可笑之甚耶?」齊先生從對淵明儒者襟抱與獨立精神這兩點來論述其與玄、佛的關係,認為佛教並非淵明安身立命的主軸。我認為陳寅恪先生、齊益壽先生的這些觀點,差不多可以作為淵明與玄、佛關係的定論。

  本集的第二個重要特點是,它所麵對並解決的,都是陶淵明研究中的一些重要的,甚至曆來有不同看法的問題。除瞭上述陶氏與儒、道、佛關係的問題外,如陶淵明的政治思想、〈飲酒〉二十首的主題與內容、〈述酒〉的本事、〈止酒〉詩的真意所在,都是陶學中長期睏擾學者的問題。集中相關諸文,每如庖丁解牛,深入其節族,「動刀甚微,謋然已解」,「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如〈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一文,就是在全麵綜理、剖判前人看法的基礎上,提齣自己的看法。既不同意古人將陶淵明簡單定位為徹底的晉室忠臣,也不是像梁啓超諸傢所說的那樣,完全是超越於晉宋易代事件之外的。作者在準確把握〈述酒〉等詩的感情傾嚮的基礎上,贊同湯漢的「忠憤」之說,我認為是極有見地的。忠憤不同於一般倫理上的忠君愛國,是激於義氣之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人道主義。作者能提齣這個看法,仍是植基於他對淵明的人品與感情世界的整體的把握。陶淵明研究,也包括文學史的其他大傢、重要的問題的研究,由於積纍豐富,且眾說紛紜,常使今天一般學者覺得已無剩義可說,於是多另闢新徑,或簡單地搬用新方法,其中不無完全脫離傳統學術,失去根柢的流弊。齊先生的陶學,不僅提齣他自己的許多新見,而且對於古今陶學中的重要問題,都有所評判與迴顧,體現瞭學術上推陳齣新的真義。

  本集論陶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注重文本的思想與藝術,以翔實的時地、事蹟考證為依據,對陶詩內容與藝術錶現展開深入、獨到的分析。不少地方,都堪稱真解、真賞。如〈從析疑賦詩到語默殊勢—試論陶淵明移居南村後的交遊及交遊詩〉一文,從考證陶淵明移居南村的時間與具體的交遊入手,對其移居南村後的作品進行新的編年,並且指齣其時淵明的生活與交遊都與僻處南山之下時不一樣,與一批博學多能的士大夫交遊,心情亦發生不少變化。在這樣的時地考證基礎上,將南村詩分為三個類型:「一是寫景狀物而句法奇鍊;二是語默殊勢而低徊婉轉;三是直抒本懷而質樸自然。」並且認為這三種不同風格,和淵明與酬贈者的不同關係(即交往的新舊深淺)相對應。這就將陶詩的藝術分析嵌到一個具體的時地背景之中,極其細緻綿密。其中對陶詩句法奇鍊的分析,讓我們看到陶淵明詩風的另一側麵,即他在與文士交際的背景中對當時詩壇的時風有所呼應。這是陶詩藝術研究上的一個實質性的進展,也豐富瞭我們對陶詩的認識。又如〈陶淵明的宦遊詩〉一篇,考證淵明八首宦遊之作的時地,對曆來聚訟紛紜的陶淵明仕宦問題作瞭一個全麵梳理,可以說是迄今對淵明仕宦、行役事蹟的最翔實的考證。在此基礎上分析這八首陶詩的藝術特點,指齣在寫作方法上有「純用賦體與雜用比興」之彆,在結構上使用多種「對比的間架」,在修辭風格上有「整鍊、真率、婉麯」之彆。並且指齣《昭明文選》選陶詩,重在整鍊一體的看法。這個觀點在〈蕭統評陶與《文選》選陶〉一文中得到充分的展開。作者認為蕭統的評陶與其選陶之間,並非如學者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存在著「巨大落差」。蕭氏對淵明詩文的嗜好,主要在於對其風力的鑒賞,尤其是受其感染效果的影響。而其整體的文章評價標準,仍是以辭采之優為主的。以當時的標準來看,淵明詩文的確有陽休之所說的「辭采未優」的問題。尤具信服力的是,齊先生在行文中發揮一嚮擅長的層層剖析、深心鑒賞的方法,對《文選》所選陶氏詩文在辭采方麵的錶現做瞭細緻的分析,並且將《文選》所選的張協〈詠二疏〉、左思〈詠荊軻〉與淵明的同題材作品相對比,推測其落選的原因,正在對仗、修辭及組織方麵不及前二人之作。這種比較性的藝術分析,可以說是彆開生麵的。淵明文章的價值,南北朝時期的評論傢未能充分認識,評價不足;而入宋後崇陶一派,又認為陶詩無篇不好。這裏存在著審美趣味上的差異,值得深入研究。但認為陶詩無篇不好者,未必沒有主觀的偏好等因素在內。宋代的蘇、黃推崇陶淵明,但有意思的是,可以說是蘇、黃共同學生的陳師道,卻有陶詩不文的評價。看來陶淵明作品的修辭藝術與藝術效果之間的復雜關係,還是一個可以深入研究的問題。齊先生對陶詩深為愛賞,但其對陶詩的具體作品之高下、利鈍每有觸及,堅持瞭一種真賞的態度。

  真解與真賞,還是要以通達、顧及全麵為前提的,對具體作品和詩句的理解,有時執著於詞句,未免以文害義。如對杜甫〈遣興〉詩的理解,由於學者們沒有全麵考慮杜甫對陶淵明的評價,單據此詩,每成麯解。齊先生對陶、杜的思想境界與藝術精神具有充分的同情與全麵的瞭解,其論此詩之義,能避拘執之見,得通達之論:「『觀其著詩集,頗亦恨枯槁』二句,若解讀成杜甫頗以陶詩的質直無文為憾,恐是誤會。杜甫一再以『陶謝』並稱,既說『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又說『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可知杜甫是將陶謝視為大傢,許為高手,認為其詩歌藝術達到『不枝梧』的簡練高妙的境界,何曾以陶詩為鄙質呢?『枯槁』是指生活的貧睏,而非詩歌的文字風格。」(以上見〈陶淵明的儒者襟抱與獨立精神〉)葉嘉瑩先生重視解詩說詩,在傳統的義理、詞章、考據的基礎上,吸取現代的藝術理論,故其說解每能引人入勝。齊先生作為葉先生的學生,我認為在這方麵是發揚瞭葉先生的解詩藝術的。程韆帆先生一直提倡文獻學與文藝學的結閤,我認為齊先生的陶詩研究,尤其是其對陶詩藝術的研究,多建立於真賞、凝思之上,並且每與文本及事實的考證、義理的分析相結閤,在義理、詞章、考據的完美結閤方麵是具有示範性的。以上是我拜讀齊先生大著之後的一些粗淺體會,未免掛一漏萬。好在全集俱在,讀者通過深入閱讀,自可得到全麵的認識。總之,此集十四篇論文,涉及淵明生平事實與作品的大部分方麵,並且對古今陶學徵引、評衡、辨正甚多,堪稱陶學之淵藪,在許多方麵都為今後的陶淵明研究奠定瞭基址。

  拜識益壽先生,已近二十年,屢濛奬勵提點,深心愧感。憶燕園初會,慰喻綢繆;甌浦重逢,彌深嚮往。書召佳會,吾得初遊於颱島;旆臨勺池,公又論學於神京。談詩論藝,我亦心醉於陶杜;感事抒懷,公每神馳於颱葉。況發興於雲山,成禮於醇醪,豈徒耽情於蠹簡,留心於糟粕乎。數度兩岸追陪,頻年電簡聯詠,時有速於鴻翼,事無勞於書郵;更覺公瑾德醉,惜無文字;白傅箋傳,徒費詩筒。忘年之交,我豈敢應;仰山之情,曷止翹企。詹爾小言,聊當喤引;百年陶學,此為論衡。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這本《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我第一感覺就是厚重。書頁泛著淡淡的紙香,裝幀也相當考究,一看就是精心打磨過的作品。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想要一探究竟。我對陶淵明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幾首名篇,以及“五柳先生”的形象。總覺得他是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有些孤傲的文人,他的詩歌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産物。但是,這本書的書名暗示著更深層次的探討,它不僅僅是關於詩歌,更是關於“其人”。我很好奇,在曆史的長河中,陶淵明是如何成為我們今天所認知的那個人?他的生活經曆,他的思想轉變,他的選擇,究竟是怎樣的?這些都深深吸引著我。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打破我對陶淵明的刻闆印象,帶我進入一個更立體、更豐滿的人物形象。或許,透過對“其人”的理解,我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他詩歌中所蘊含的深意,感受到那些跨越時空的共鳴。這本書,無疑是一次深入探索的契機,讓我有機會與一位偉大的靈魂進行一次跨越韆年的對話。

评分

一直以來,我都對那些選擇“歸隱”的人生感到好奇。在繁華喧囂的塵世中,能夠毅然轉身,迴歸田園,這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決斷?陶淵明,無疑是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代錶。他的詩歌,就是他選擇的一種宣言,是他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我總覺得,他的詩,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也是一種對理想的追求。這種矛盾,恰恰是其魅力所在。這本書的名字,《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的嚴謹和人文的溫度。我期待它能夠深入剖析陶淵明選擇歸隱的原因,他的內心掙紮,以及他詩歌中如何體現這種選擇。我想知道,他究竟是如何在“齣世”與“入世”之間找到平衡的?他的“隱”究竟是為瞭什麼?是逃避責任,還是尋找真正的自我?我相信,這本書會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不僅僅是欣賞他的詩,更能理解他作為一個“人”的復雜與偉大。

评分

讀陶淵明的詩,常常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感覺。在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對人生最本真的體悟。我一直覺得,他的詩歌並非刻意為之的抒情,而是自然流露的情感,是對生活最真切的感悟。比如他寫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辛勤勞作的畫麵,其中卻不乏詩意。還有“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那種鄰裏之間的淳樸情誼,那種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景象,讓人心生羨慕。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樣的心境,纔能寫齣如此質樸卻又充滿力量的詩句?這本書的書名,恰好觸及瞭我的好奇心——“黃菊東籬耀古今”,這其中包含瞭什麼?是關於他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敬畏,還是對世俗的超脫?我期待這本書能夠解開我的疑惑,讓我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陶淵明的詩歌,去感受他詩歌中那種曆久彌新、永恒的魅力。這本書,就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而我,渴望推開它,去探索那扇門後的風景。

评分

每當我感到疲憊和迷茫時,我總會想起陶淵明的詩句。“悠然見南山”,這幾個字仿佛自帶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他的詩歌,就像是一股清流,滌蕩著我內心的塵埃。我一直覺得,他的詩歌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活詩”,是他對生命最樸素、最真摯的錶達。他寫農事的艱辛,寫田園的樂趣,寫與友人的相聚,這些都源於最真實的生活體驗。我好奇的是,在那個時代,他如何能保持如此純粹的心靈,不被世俗所染?這本書的標題,用“耀古今”三個字,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闡釋,為何陶淵明的詩歌能夠穿越韆年,依然打動人心?他的思想,他的精神,究竟有哪些東西,是超越時代的?或許,通過這本書,我能更深刻地領悟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究竟是什麼,以及如何將這種精神融入到我們現代人的生活中。

评分

“黃菊東籬耀古今:陶淵明其人其詩散論”,光是書名就帶著一股濃鬱的古風雅韻,讓人忍不住心生嚮往。我一直覺得,陶淵明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寄托。讀他的詩,總能感受到一種超然物外、淡泊寜靜的美。那些描繪田園風光的句子,仿佛有魔力一般,能將浮躁的心緒瞬間撫平。想象著他在東籬之下采菊,感受著微風拂過臉頰,那種閑適與自在,是現代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我特彆喜歡他詩中流露齣的那種對自然的深情,對樸素生活的眷戀,以及對功名利祿的淡漠。這些特質,在如今這個節奏飛快、物欲橫流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的書名,就好似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位“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他的內心世界,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所思所想。我相信,這本書定能帶我們深入瞭解這位偉大的詩人,感受他詩歌中永恒的魅力,以及他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它或許會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生命的意義,找到內心的那份寜靜與安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