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茲(二版)

德勒茲(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德勒茲
  • 法國哲學
  • 後結構主義
  • 形而上學
  • 政治哲學
  • 精神分析
  • 文化理論
  • 現代思想
  • 批判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德勒茲(1925~1995)是法國戰後最重要的思想理論傢之一。傅柯曾經說過,這一個世紀將是德勒茲的世紀。有彆於傳統的哲學傢,德勒茲關心的不是典型的形而上學的問題,他視哲學為觀念的創造,任務是創作新思想,引外來的新鮮空氣,因此他同樣關注科學與文藝,並平等地把它們看作是創造新觀念的領域。本書分為五章,分彆探討德勒茲與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他怎樣在舊語言中找齣新意義、如何運用精神分析去解剖資本主義製度、在不同的藝術中發掘新動力,以及他對曆史運動趨嚮的獨特理解。德勒茲盡管是法國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傢,但在國外仍未被一般人所熟悉,本書藉此機會希望嚮讀者提供德勒茲的思想脈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貴祥


  美國史丹福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於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及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係教授,創意及專業寫作課程主任。著有小說集《有時沒口哨:故事共生集》,詩集《記憶暫時收藏》,評論集《他地在地──訪尋文學的評論》、《香港 ‧ 多一點顔色》、《大眾文化與香港之電器復仇記》。編有學術文集《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電影評論集《雜嘜時代:文化身份、性彆、日常生活實踐與香港電影1970s》,文化評論集《觀景窗》,文學創作集《時間: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傢工作坊文集》,劇本創作《三級女子殺人事件》、《欲望肚臍眼》,翻譯劇《我們互不相認的一小時》。

圖書目錄

《西洋文學、文化意識叢書》總序
再版序
 
第一章 「不閤時宜」與西方哲學的危機/1
第二章 一種語言裏的兩種語言/49
第三章 精神分析與資本主義中的生命流動力/79
第四章 重疊復閤的文藝思想運作/109
第五章 曆史的重復與差異/141
 
附 錄   
德勒茲生平及主要著作年錶/173
參考書目/181

圖書序言

再版序
  
  有點意外地突然收到東大圖書編輯劉芮均先生的通知,1997年齣版的《德勒茲》將會再版,我既興奮又有點疑惑。這十多年來,單是華文圈子,研究及翻譯德勒茲的專書已有很不錯的增長;在英語世界,有關德勒茲的周年學術大會、期刊、專著等等,更以驚人的速度膨脹,儼然已成瞭一個龐大的環球企業。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反而猶豫,許多年前寫的《德勒茲》入門書籍,華文讀者還有興趣嗎?
  
  當中上階層的年輕專業人士會在地鐵車廂裏炫耀性的讀《德勒茲》、當以色列的軍事專傢也精研《德勒茲》來對付巴勒斯坦人的城市遊擊戰,這絕不錶示我們就要停止閱讀《德勒茲》;然而我也不認同我們要重新奪取《德勒茲》的解釋權、重申隻有我們的閱讀版本纔最正確!
  
  也許「德勒茲」不過是一個名字、一個專有名詞,它指嚮某一個人,或某個主體,但同時也引發瞭某種曖昧的效應,在因與果、名與物之間誘發瞭可能的落差。「德勒茲」可以是人物(加上瞭伽塔利,就更不是一個統一無縫的主體那麼簡單瞭),可以是概念(當然概念的本質是不斷在創造與繁衍概念,以及與其他現存的概念産生網絡式的聯結、互為變改),可以是內在自我與外部他者相互比對的指標,也可以激發或明或暗的攻訐與挑戰。換言之,「德勒茲」可以是方嚮明確的清晰路標,以至開啓新徑,但也可以是封鎖道途的路障,甚至令人誤入歧路。但怎麼會是歧路呢?在思考的立體地圖上。「德勒茲」或許正是驅使我們思考那些還未及思考的、未能思考的一種動力吧?
  
  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為本次再版增補新的章節。如果有機會,我想加入巴迪奧(AlainBadiou)對德勒茲嚴苛批判的討論。巴迪奧在《主體的理論》裏把德勒茲形容為一個抹殺革命可能的思想傢,在《存在的叫囂》裏又將德勒茲的多元視為單一,這些或許都是巴迪奧的「誤讀」,但是在這個遭傅柯幸或不幸地言中的「德勒茲世紀」,巴迪奧可能偏頗的詮釋,未許不是一股帶來顫動的涼風?
  
  即使這股習習涼風未至,我仍衷心祈望讀者可以在原有的《德勒茲》裏覓得讓人喘息的溫暖氣流。
  
  羅貴祥
  2015年7月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不閤時宜」與西方哲學的危機

哲學傢總喜歡說,哲學本質上是「不閤時宜的」(untimely/intempestif)。因為哲學思想並不是當代現實的即時迴響,哲學所關心的,往往是它身處時代之外的事物,期待著一些當世之中未可知或未可思的東西。但是,這不等於說,哲學思想能夠超然物外,與現實社會並無牽纏。其實,哲學思想的「不閤時宜」性質,可以理解為抗拒與社會上主流的時代步伐同步,不願意遷就時代的主導性要求,反過來更企圖以自己的特有時間觀念,改變甚至領導社會曆史的發展軌跡。因此,哲學的「不閤時宜」性,實際上可以緊扣著一個社會的曆史進展,産生復雜曖昧的互動關係。當然,過分強調哲學思想可以影響或左右曆史洪流,未免有誇大之嫌。思想傢可能隻不過是一隻睏頓在玻璃瓶裏的蒼蠅,他是否可以走齣瓶口,或甚至是否知覺自己睏在瓶中,已經可以是纏繞一生一世的問題,更不要奢談去改變瓶外的世界瞭。

然而,什麼是曆史洪流,卻肯定是令哲學傢著迷的問題。曆史是一大堆經過人為排列的順序事實?是一係列量化瞭而又可以測算的統計數字?還是可以化為一條有跡可尋的定律或一個穩定的結構?思想傢以本身的「不閤時宜」性,去思考曆史這個時間洪流,所扮演的其實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鑑古而預見未來」的橋樑性角色。哲學傢並不認同他們麵對曆史的任務,就隻是為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分析或解碼,尋找可能隱藏的意義,然後總結經驗,探討過去所帶來的影響,預測未來的進展,以繼承、延續或改革這個大曆史的傳統。思想傢不同意這就是他們的工作,因為他們可能壓根兒便不同意曆史是直綫或麯綫般的綫性延續發展的。哲學思想不是一條由古到今的橋樑,職責也不是要把過去與未來連起來,為兩者打通一條通行無阻的隧道。相反,哲學思想要為曆史製造一個「斷裂」。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切割」,把過去與未來分割開來,強調它們的不連續性。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