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近代中國
  • 男性文化
  • 性與性彆
  • 身體政治
  • 幽默
  • 諧謔
  • 文化史
  • 社會史
  • 情感史
  • 欲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部有關近代中國男性心態史的專著
以明清以來的笑話書、俗麯、艷情小說
與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等史料
探究明末至民初之間男性的情緒、欲望、身體與私人生活
並分析其所反映之思想、文化意涵。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分為諧謔、情慾與現代轉型等三篇,
  關懷的焦點是近代中國在傳統至現代的轉換中,
  男性世界中幽默感、情慾錶達與身體觀念之間的關係。

  作者黃剋武教授認為,明清諧謔書刊與艷情小說反映瞭男性中心的社會中,男性菁英分子對身體、情慾與兩性關係的看法。這些看法一方麵狂野大膽、繽紛多彩,以「謔浪詼諧」之手筆書寫情慾活動與身體感受,另一方麵則與儒傢倫理、道傢養生與佛教果報等理念交織在一起。清末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主要反映男子對性的恐懼與煩惱。這些醫藥廣告顯示在20世紀初年之後,傳統的身體觀、情慾觀在西方現代醫學、國族主義、跨國公司全球市場、新興媒體的衝擊之下所發生的變化。直至今日這些文本仍廣泛地流傳於中文世界,而其中所反映齣來的「縈繞於心的性幻想與性恐懼」以及「言不褻不笑」等心態亦仍普遍地存在,構成中國文化圈中男性的性彆認知、情慾錶述與隱私觀念的重要基礎。

  作者黃剋武透過不同時期之文本,探索感官經驗的書寫,展現明清以來男性世界中身體與諧謔交織而成的世界。這些笑話書、艷情小說、俗麯等被視為特定時空之中作者(或編者)與讀者所共同營造的文化齣産,因而錶現齣時代的性格。這些明清的文本除瞭反映中國曆史情境下不同時期男性的幽默感之外,還與身體與情慾等議題有密切的關係。

  《言不褻不笑》的探索從十七世紀開始,上篇的三章以明清時期諧謔性質之文本為中心,探討傳統男子諧謔與身體、情慾之糾葛。第一章描寫與分析明清時期諧謔文本,及其與身體、情慾主題之關聯。第二章將焦點集中於最早在乾隆年間齣版的《笑林廣記》中的性笑話。上述兩章所分析的諧謔文本中情慾錶達可以讓讀者反省以「禮教─情慾」二元對立來觀察明清曆史的研究取嚮。傳統社會的幽默不限於情色笑話,而有更復雜的圖譜。第三章以道光年間齣版李汝珍所著的《鏡花緣》為基本史料,探討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中不同型態的幽默,及其在中國近代社會史與思想史上的涵義。

  中篇的第四章與第五章主要研究明清時期的艷情小說之情慾錶達,以及其中所反映男性之情色意識。第四章指齣明清的艷情文本以狂野的想像建構一個不以繁衍後代為目的的情色世界。第五章以三個不同的艷情小說探討明清艷情小說所展現的情慾世界與情色意識。作者黃剋武以空間的觀念作為切入點,探討艷情作傢如何透過空間安排與逾越來書寫情慾活動。

  下篇的三章探討「現代轉型」。第六、七章將焦點從明清時期轉移到民國初年,從明末到民初中國男子對身體與情慾的看法有不少的連續性,但是另一方麵隨著西力的衝擊與全球化的發展,傳統的觀念也發生瞭許多變遷。作者黃剋武利用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來分析廣告內容所反映齣男性的夢想與恐懼。第六章處理報紙醫藥廣告如何反映與形塑近代中國在中西論述交織之下的疾病觀與身體觀。第七章進一步地從腎、血、腦三類型的廣告,分析代理跨國公司藥品的廣告商如何一方麵延續本土的文化傳承、語匯觀念,另一方麵藉助國外報章相同商品之廣告形象來行銷其商品,總之,全球化與地方化的過程是交織在一起的,全球化的部分展現科學論述與全球跨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地方化則顯示依賴傳統語匯的身體想像在西力衝擊之下仍有強勁的延續性。第八章探討「私領域」觀念在近代中國之發展。

  另一方麵,本書所收錄的這幾篇文章使用瞭以往史學研究較少運用的文學素材,來探究明清至民初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宋代士大夫階層日常生活的曆史研究著作的簡介: 書名:《雅集與私語: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交往與精神世界》 作者:[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 字數:約1500字 內容簡介 《雅集與私語:宋代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交往與精神世界》深入剖析瞭北宋至南宋時期,士大夫階層這一中國古代社會中樞群體的內部結構、日常實踐及其精神圖譜。本書突破瞭傳統上將士大夫僅視為政治精英或文學巨匠的單一視角,而是將他們置於具體的社會生活場景中,通過對傳記、筆記、尺牘、詩文集以及相關圖像資料的細緻梳理與跨學科的綜閤分析,重構瞭一個立體、鮮活的宋代士大夫群像。 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理解:在儒學復興與理學興起的時代背景下,士大夫如何平衡其公共的政治抱負與私密的個人生活?他們如何構建社會網絡、管理個人財富、維係傢庭關係,並在這一過程中塑造其文化身份與道德自我?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宋代士大夫世界的復雜性: 第一部分:日常的織體:物質生活與空間秩序 這一部分聚焦於士大夫日常生活的物質基礎與空間布局。作者首先考察瞭士大夫傢庭的經濟結構,探討瞭他們如何通過田産、俸祿、兼營副業(如校書、典當、經營園林)來維持其優渥的物質生活水準。這種經濟活動如何與“安貧樂道”的儒傢理想産生張力,是本部分重點探討的議題。 接著,本書詳細描繪瞭士大夫的居住環境——從京城官邸到鄉間彆業。重點分析瞭書房(“清玩之所”)的設計、藏書的規模與管理,以及園林(如蘇杭地區的私傢園林)在士大夫精神寄托中的作用。通過對這些物質載體的考察,我們可以洞悉士大夫如何通過環境的布置來彰顯其品味、學識和階層地位,實現“由物及人”的文化編碼。 第二部分:雅集的構建:交往網絡與身份認同 宋代是中國文人士大夫交往最為頻繁和形式多樣的時代之一。本書將“雅集”視為一種關鍵的社會技術。雅集不僅僅是飲酒賦詩的娛樂活動,更是一種精密的社會建構過程,是士大夫們進行權力協商、維護等級秩序、確立文學正統和鞏固私人友誼的重要場域。 作者細緻區分瞭不同類型的雅集:如朝堂之上的公宴、文人圈子內部的“唱和之會”、以及跨越地域和階層的“題詠之遊”。通過對特定圈子(如“西園雅集”的範式)交往模式的深入剖析,本書展示瞭士大夫如何通過共同的文化資本——如對古物的鑒賞、詩歌的風格、對“風雅”標準的遵守——來界定“圈內人”與“圈外人”,從而構建起具有高度排他性的文化共同體。 第三部分:尺牘與心聲:情感錶達與道德規訓 通信(尺牘)是宋代士大夫維護其廣闊人際網絡和錶達復雜情感的核心媒介。本書查閱瞭大量存世的私人信件,探討瞭尺牘在信息傳遞之外的儀式性功能。 在“師友”關係中,尺牘是錶達尊師重道、維護門第聲望的工具;在“應酬”場閤,尺牘則用於婉拒邀約、緻謝贈禮,體現瞭高度成熟的社交禮儀。尤為重要的是,本書分析瞭士大夫在書信中如何處理“私德”與“公義”的衝突。麵對政治失意或個人挫摺時,信件成為他們進行自我辯護、訴諸知己、尋求情感慰藉的精神齣口。這些私密文本為我們理解他們內心的矛盾與掙紮提供瞭第一手的材料。 第四部分:閑暇的藝術:身心調適與超越性追求 士大夫將“閑”視為一種值得追求的生存狀態,是區彆於工匠與農夫的關鍵標誌。本書探討瞭宋代士大夫如何“安放”他們的閑暇時間,並將其升華為一種高貴的“藝術”。 這種藝術體現在對“玩物”的審美化處理上。無論是對奇石的收藏、對古籍的校勘、對音樂的鑽研,還是對醫藥養生的關注,都被納入到士大夫的修身體係之中。本書特彆關注瞭士大夫與僧侶、道士之間的精神交往,展示瞭在儒學框架下,他們如何通過禪修、服食等方式尋求心靈的寜靜,以應對動蕩的政治現實。這種對“閑”的精細化管理,實際上是士大夫群體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為維護其主體性與精神自由所進行的積極抵抗。 結論 《雅集與私語》通過聚焦於宋代士大夫的日常肌理,揭示瞭一個精英群體如何在政治的波譎雲詭中,巧妙地利用物質、交往、情感錶達和對“閑”的藝術化掌控,來精心編織和維護其文化權威與個體尊嚴。本書為理解宋代社會文化史提供瞭一個細緻入微的切麵,也為我們思考古代精英階層的生存策略提供瞭新的曆史維度。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剋武

  1957年生於颱北,美國史丹福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長領域為中國近代思想史、文化史。主要著作:《一個被放棄的選擇:梁啓超調適思想之研究》(1994)、《自由的所以然:嚴復對約翰彌爾自由思想的認識與批判》(1998)、The Meaning of Freedom: Yan Fu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Liberalism (2008)、《惟適之安:嚴復與近代中國的文化轉型》(2010)、《近代中國的思潮與人物》(2013)等;並編有《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錶述與文化構圖》、《同舟共濟: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颱灣》、《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嚴復捲》等十餘部著作。

圖書目錄

導論—一場男性心靈的狂歡節
 
上篇 諧謔
第一章 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慾
第二章 明清笑話中的身體與情慾—以《笑林廣記》為中心之分析
第三章 《鏡花緣》之幽默—清中葉幽默文學之分析
 
中篇 情慾
第四章 明清艷情小說中的情慾與禮教
第五章 暗通款麯—明清艷情小說中的情慾與空間
 
下篇 現代轉型
第六章 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一九一二—一九二六
第七章 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二十世紀初期《申報》醫藥廣告的再思考
第八章 近代中國私領域觀念的崛起與限製
 
結論—男子氣概、情慾錶述與隱私觀念
 
附錄
一 近代中國笑話研究的基本構想
二 評馮客著《性、文化與現代化:民國時期的醫學與性控製》
三 性與政治─論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四 論「六四」後中國大陸的掃黃運動
 
參考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導論(節錄)

一場男性心靈的狂歡節

  小說以勸懲為主,然非風流跌蕩,不能悅觀者之目,非謔浪詼諧,不能解聽者之頤。此書一齣,天下無愁人矣。(《肉蒲團》扉頁題辭)

  近年來受到性彆(gender)觀念的影響,性彆史成為中國曆史研究中一個新興的領域,然而多數中國性彆史的作品集中於女性史(或稱婦女史),隻有少數人關注男性史(history of man as man)、男同誌或男性氣概(masculinity)的研究,或者承認「男性史」與「女性史」有同等的重要性。本書是以曆史與文學材料來探究明朝末年至民國初年之間,男性的情緒、慾望、身體與私人生活,分為諧謔、情慾與現代轉型等三篇。書中處理的素材主要為明清以來的笑話書、俗麯、小說(主要是艷情小說,或稱為色情小說、性小說、性愛小說)與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等,而關懷的焦點是近代中國在傳統至現代的轉換中,男性世界中幽默感、情慾錶達與身體觀念之間的關係。這三者構成瞭男性生活與思想的重要麵嚮,而聚焦於《金瓶梅》中所謂「言不褻不笑」,亦即以有關身體、情慾相關的「猥褻」話題作為談笑之資。

 上述這些文本雖不乏女性讀者,且部分文本亦描寫女子之情緒、感受,又涉及男女之互動,然筆者認為明清諧謔書刊與艷情小說主要反映瞭男性中心的社會中,男性菁英分子所塑造齣來的對身體、情慾與兩性關係的看法。這些看法一方麵狂野大膽、繽紛多彩,以「謔浪詼諧」之手筆書寫情慾活動與身體感受,另一方麵則與儒傢倫理、道傢養生與佛教果報等理念交織在一起,企圖醒世覺民。清末民初報紙的醫藥廣告主要處理身體與情慾麵,與人們對性的睏擾,而較不談諧謔。這些醫藥廣告反映在二十世紀初年之後,傳統的身體觀、情慾觀在西方現代醫學、國族主義、跨國公司全球市場、新興媒體的衝擊之下所發生的變化。直至今日這些文本仍廣泛地流傳於中文世界,而其中所反映齣來的「縈繞於心的性幻想與性恐懼」以及「言不褻不笑」等心態亦仍普遍地存在,構成中國文化圈中男性對於性彆認知(尤其是對「男性氣概」的界定)、情慾錶述與隱私觀念的重要基礎。最後一章則處理近代中國私領域與隱私觀念的齣現,及其所造成的影響。

  本書各章及附錄的幾篇短文,構思與寫作的時間從一九八○年代後期開始,迄今近三十年。在寫作之時我並不意識到我處理的課題與男性史之間的關聯,而主要受到學界中「文化轉嚮」、「新文化史」等趨勢的影響。二○一四年我開始將這些文章整閤成一本專書時,纔逐漸領悟到我所寫的其實不是普遍的「曆史」(History),而隻是「他的故事」(his story)。這是性彆意識對我治史觀念的一大衝擊。

  從文藝理論的角度來看,本書所分析的幾類文本:艷情小說、俗麯、笑話書與醫藥廣告等可謂一場男性心靈上的「狂歡節」,可稱之為「狂歡節話語」。「狂歡節話語」(“Carnivalesque” discourse)是一個源於俄國學者巴赫汀(Mikhail Bakhtin)的觀念,意指以幽默、混亂來顛覆主流論述的一種文本模式(literary mode)。在西方世界狂歡節(亦稱「嘉年華會」)期間,傳統的日常生活、社會規約與階級劃分都被打破,簡單地說是將傳統秩序徹底翻轉,並對所有習以為常的觀念加以抨擊。根據巴赫汀所述,「狂歡節話語」把「肉體的低下部位」和「肉體的物質性原則」提得很高,「是對肉體感性慾望的正麵肯定和贊美」;「將一元統一的官方語言所掩蓋和壓製的眾聲喧譁現象昭然於眾」,並「讓溫文爾雅、矯揉造作的官方和菁英文化尷尬」,因而展現瞭大眾文化的革命性格。「狂歡節話語」和巴赫汀「醜怪」(grotesque)的觀念有密切的關係。「醜怪」是一種相對於官方主流文化的一種狀態。官方文化強調的是一種嚴肅、完整、永恆、秩序、一緻,和循規蹈矩的生活與理念,「醜怪」則企圖解除這類規約,是一種對國傢或教會權力的僭越、質疑、抗拒和解構。它使身體和生活能在大吃大喝、大笑大鬧中獲得紓解與再創造,並使社會獲得一種新的活力。如果藉用巴赫汀的觀念,本文所分析的明清以來中國的笑話書刊、艷情小說與醫藥廣告等,一方麵具有諧謔、逗趣之性質,另一方麵則公開述說身體、情慾之私密感受,並對禮教加以嘲諷(可謂「白晝宣淫」),都可以屬於具有「醜怪」性質的「狂歡節話語」。我們也可以將此類文本比擬為一場「社會的夢」,其內容部分為男性集體心態之展現。這些文本中的內容是以摺射、扭麯、誇大的方式錶達齣受到禮教與法律所壓抑的各種慾望,因而具有「反社會性」。難怪有學者認為晚明俗文學興起的精神背景是齣於一種「真」的追求,錶現齣一種「自由的精神麵貌,沒有任何道統規範,可以隨心所欲地戀愛,或錶現慾望的純潔無垢」。不過我們也不宜過度強調近代中國「狂歡節話語」的批判性與革命性,這些文本的創造者(與讀者)主要為男性菁英階層,而且他們一方麵固然以大膽的諧謔想像挑戰瞭既有的社會規範,但另一方麵,這些光怪陸離、驚世駭俗的挑戰並非全然背離現有秩序,反而有一部分是維護既有的男性中心的體製,造成情慾與禮教、私情與公義之間的拉扯與較勁。

  這種近代中國男性「狂歡節話語」中既革命、又保守的性格,以及人類情緒、感受的曆史與文化麵嚮,是本書關懷的重點。傳統曆史學比較重視人類生活中公共麵與理智麵,而不處理私人生活中的情緒與身體等課題。這一部分是因為許多人認為這兩個領域都受生理影響,有較強的普遍性,因而可由科學來研究,或文學與藝術來反映。然而,隨著法國年鑑學派對「心態史」之提倡、人類學中「文化」觀念對曆史學的衝擊,以及史學界所發生的「文化轉嚮」等,性彆史、情緒史與身體史逐漸變成曆史研究之課題,並儼然躍升為非常熱門的研究題目。

  筆者對文化史的興趣源於一九八一─一九八二年筆者在東海大學參與高承恕、林載爵、蔡英文等先生主持的「科際整閤討論會」(一九七九─一九八三),該會之參與者有社會、政治、經濟與曆史係的老師與學生。當時高承恕教授帶著學術研究本土化的夢想,遵循「不離事而言理」的古訓,帶領大傢「一頭跳進曆史之中」。讀書會的成員開始從英法曆史的比較來思索「西方之所以成為今日之西方」。接著又從曆史與社會之接榫點走嚮年鑑學派的作品。在這期間,討論會中大傢不但閱讀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布勞岱(Fernand Braudel, 1902-1985)與其他有關西方曆史文化的書,一起吃喝談笑,也因為翟本瑞、陳介玄的關係,我接觸到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精神分析學與布紐爾(Luis Buñuel, 1900-1983)的超寫實主義電影。其中布紐爾的《青樓怨婦》(Belle de Jour, 1967)、《布爾喬亞拘謹的風采》(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自由的幻影》(The Phantom of Liberty , 1974))等片讓筆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些電影的共同主題即是慾望、道德、諧謔、嘲諷等心靈現象。對布紐爾來說,性的本身並不獨立存在,它一方依賴道德與罪惡感而生,另一方麵,在慾望舒展的心理過程之中,真實與虛幻很難區彆。

  然而這些西方作品所展現的心靈世界與中國曆史、文化中的狀況有何異同?我們應如何藉用西方經驗的靈感來反思中國?好友翟本瑞也因此開始研究動物分類、笑話書、春宮畫等。在這些想法的激勵之下,在我心中浮現的不但是「西方之所以成為今日之西方」,也是「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之中國」。

  一九八八年我赴英國牛津大學讀書,指導老師是專門研究道教與戲麯史的龍彼得(Piet Van der Loon)教授,以及研究中國近世經濟史、文化史的專傢伊懋可(Mark Elvin)教授。龍教授為我奠定漢學研究的基礎,也讓我一窺中國庶民生活中的戲麯、宗教世界。伊懋可教授對我的影響更大,那時他正在撰寫 Changing Stories in the Chinese World 一書稿。該書研究十九世紀初葉以來的一些文本,如李汝珍的《鏡花緣》、張應昌編輯的《清詩鐸》、網珠生的小說《人海潮》、浩然的小說《西沙兒女》、司馬中原的小說《孽種》等,處理中國在不同時期的價值與情感,及其所映現的曆史世界。在他的鼓勵下,我開始研究《鏡花緣》的幽默。同時,伊懋可教授介紹我閱讀當時同樣在牛津大學教書的法國史傢 Theodore Zeldin 教授有關法國情緒史的作品,以及當時劍橋大學齣版社剛齣版的一本法國中古以來清潔觀念的曆史著作。Theodore Zeldin 的書處理一八四八─一九四五年間的野心、愛情、憤怒、驕傲、品味與焦慮等課題。Georges Vigarello 的 Concepts of Cleanliness: Changing Attitudes in France since the Middle Ages 則研究過去一韆年來法國人對清潔、健康與衛生的看法。這兩本書都對我有所啓發。一九九四年我返迴颱灣,從一九九九年到二○○二年,我參加瞭由熊秉真教授主持的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明清社會文化中的情、欲與禮教」,又主持瞭國科會計畫「明清艷情小說的文化史分析」(由李心怡、黃夙慧等人擔任助理)。在這些計畫之中我的研究主題以「幽默史」為中心,拓展到與幽默相關的身體與情慾等課題,本書的多篇文章是上述主題計畫與國科會計畫的産物。這些文章的完成也得力於一九九五年陳慶浩與王鞦桂所編輯的《思無邪匯寶》的齣版,這一套書廣泛蒐羅瞭全世界各圖書館所藏艷情小說之善本,為此一研究奠定重要的文本基礎。

  我的核心問題是「幽默感」與「身體感」所交織而成的明清以降中國男性的心態史,亦即男性談笑之內容如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而不同時期之笑話、小說如何錶現齣人們身體感、情慾觀?眾所周知,笑是人類的一種本能,也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長久以來笑話成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例如佛洛依德、柏格森(Henri Bergson)等有關笑話理論的研究,探究為何笑話可笑,以及其背後之心理與語言機製。至於社會學、政治學、人類學、哲學的研究視角,則探討幽默的社會、政治、思想功能與運作。例如,人類學者強調:笑話與文化背景之關聯;政治學者與社會學者則處理族群笑話(愛爾蘭人、波蘭人、蘇北人)、政治卡通、幽默與人際溝通(例如注意以幽默化解人際之緊張的社會功能);哲學傢探究幽默與哲思之關聯(如禪宗的話頭如何啓發智慧)等。文學領域(尤其通俗文學)之中,笑話研究為一重要課題,例如在西方有不少學者研究莎士比亞的幽默。

  在中國研究的範疇內,笑話主要是由文學研究者擔綱,如周作人、婁子匡、王利器、趙景深、黃慶聲、陳萬益、林淑貞等人作瞭大量的有關中國笑話史的研究。此一研究取嚮有階級性的假定,他們傾嚮於將笑話視為源於下層社會、口語傳統,但另一方麵他們也同意雅俗、士庶之區彆往往並不那麼明確。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明清諧謔世界中的身體與情慾
 
前言:情慾生活的私密與揭露
 
許多學者都指齣,人類情慾生活的一項重要特色在於私密與揭露的弔詭性。在絕大多數哺乳類(甚至靈長類)動物中,性活動都是公開的,隻有人類在文明演化過程之中將性隱藏起來。在此情境之下,與情慾相關的身體器官(特彆是具有性徵的部位)或活動(如自慰或交歡),成為個人私密生活的核心部分,公開談論即被視為猥褻。然而,性的私密與隱藏卻往往引發他人窺探的慾望,而越是隱藏,就越增加窺探時所帶來的快感。這樣一來,性的隱藏成為維護「文明」尊嚴的必要措施;而性的揭露(如呈現裸體或情慾活動),無論是日常的言說、姿態,還是採取文學、藝術的錶達,或「科學」的研究,對訊息的創造者與消費者來說,似乎都帶有某種程度以窺探來追求愉悅的色彩,而須承受道德壓力。
 
人類情慾生活的私密與揭露雖有較強的普遍性格,然在不同文化(或時代)之中,法律與禮教規範的寬嚴(如私人領域的範疇、性禁忌的尺度),以及身體與情慾世界的揭露方式,卻有很不相同的錶現。例如在西方以文學、藝術方式來揭露性的議題有長遠的傳統。在科學方麵,佛洛依德以性的揭露來建構心理分析的學術世界;金賽(Alfred Charles Kinsey, 1894-1956)則以性的研究建立「性學」,迫使人們麵對規範與實際之間的矛盾,並對根深柢固的道德觀念做齣挑戰。

用户评价

评分

《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這個書名,有一種讓人忍不住想要深究的魔力。它點齣瞭一個有趣的矛盾:一方麵是“言不褻”,意味著在公開場閤,或者在追求某種體麵的錶達中,要避免露骨的、有失身份的言論;另一方麵又是“不笑不談”,錶明笑話、戲謔,甚至是一些“流言蜚語”,卻是男性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交流、釋放和認同的重要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把“情慾”和“身體”這些相對私密和敏感的話題,與“諧謔”這種公開或半公開的錶達方式聯係起來。這本書也許會深入研究當時社會的倫理觀念、文化習俗,以及男性群體內部的權力結構和人際關係。我想象中,書中可能會有很多對當時報刊、書籍、筆記,甚至是一些民間故事的梳理,從中挖掘齣那些被隱藏在“不褻”的錶象之下,卻又通過“笑”得以流傳和擴散的關於情慾和身體的討論。這可能是一次非常有趣的社會文化探索,讓我們看到近代男性在麵對自身欲望時,所錶現齣的復雜心理和精妙的策略。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給我一種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感。它不像一本嚴肅的曆史著作,倒像是在揭示一些我們平常不太會注意到的生活細節和情感流露。我想象中的書本內容,可能會聚焦於近代男性在社交場閤,或者私下交流中,是如何運用“諧謔”的方式來處理那些關於“情慾”和“身體”的話題。比如,他們會不會用一些隱晦的詩句、打油詩,或者是一些在當時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的笑話,來彼此調侃,或者宣泄內心的某種衝動?“身體”這個詞也讓我很感興趣,它不僅僅是指生理上的欲望,可能還涉及到男性在那個時代如何理解和看待自己的身體,如何通過言談舉止來展現或隱藏自己的男性氣質。我特彆想知道,在那些看起來一本正經的男性群體中,是否存在著一條隱秘的界限,一旦越過,就可能被視為“褻瀆”,但又恰恰在這條界限的邊緣,存在著一種“不笑不談”的默契。這本書可能會提供很多有趣的案例,讓我們窺見那個時代男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麵。

评分

讀瞭這本書的書名《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我首先聯想到的是近代社會轉型時期,傳統觀念與西方思潮的碰撞,以及由此帶來的個體意識的覺醒。尤其是在男性群體內部,這種碰撞可能錶現得更為復雜和微妙。書名中的“諧謔”二字,立刻吸引瞭我,它暗示瞭一種巧妙的錶達方式,一種在壓抑中尋找釋放的途徑。我很好奇,當時的男性是如何通過幽默、戲謔甚至是一些邊緣化的言談,來處理那些被壓抑的“情慾”和對“身體”的認知。這其中一定涉及到社會規範、階層差異,甚至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有很多對當時文學作品、報刊雜誌、甚至是一些口頭流傳的段子進行深入剖析,以此來揭示男性群體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對待自身欲望和身體的復雜態度。這種態度,既可能受到傳統道德的約束,又可能在新的思想影響下産生鬆動和變化。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也更加充滿人情味的近代中國男性世界,而不是那些臉譜化的形象。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給我一種窺探禁忌的快感。我立刻聯想到的是,在那個有著嚴格社會規範和禮教束縛的近代中國,男性作為一個主導的群體,如何在維護自身體麵和形象的同時,又無法完全壓抑那些根植於人性深處的“情慾”和對“身體”的關注。而“諧謔”的齣現,則為這種壓抑提供瞭一個齣口,一種“不落痕跡”的錶達方式。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當時的書信、日記、小說中的片段,甚至是當時流行的戲麯、麯藝中的橋段,來展示男性群體是如何巧妙地運用雙關語、隱喻、誇張等手法,在“不褻”的界限內,傳遞齣關於情慾的暗示,或者對身體的種種想象。它可能還會探討,這種“言不褻不笑”的溝通方式,在男性群體內部是如何構建認同、鞏固地位,甚至是如何處理競爭和關係的。這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男性社會生態,多瞭一種更加細膩和生動的想象。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很有意思,封麵是泛黃的舊照片,帶著點時代的顆粒感,然後是那個直白又有些挑逗的書名——《言不褻不笑》。光是看到它,腦子裏就浮現齣很多民國時期的畫麵:那些穿著長衫、戴著眼鏡的文人雅士,在茶館裏談天說地,時不時爆齣一陣爽朗的笑聲;抑或是那些藏匿在煙花巷陌的角落,風月場上的風流韻事。光是想象,就覺得裏麵一定充滿瞭鮮活的人物和有趣的故事。作者似乎想把我們帶迴那個既有禮教束縛,又暗流湧動的時代,去窺探那些“言不褻不笑”背後的隱秘世界。我很想知道,在那個看似道貌岸然的男性世界裏,他們是如何處理那些難以啓齒的情感和欲望的?他們又是如何通過一種“不傷大雅”的方式,來錶達那些深藏心底的衝動和訴求的?尤其是“諧謔”這個詞,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在講情欲,更是在探討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生存智慧。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看看那些文字裏隱藏的“笑”和“言”到底是什麼樣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