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

侯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ntoine Baecque, Noël Herpe
圖書標籤:
  • 法國電影
  • 新浪潮
  • 侯麥
  • 電影史
  • 藝術電影
  • 電影理論
  • 電影導演
  • 影像詩學
  • 電影哲學
  • 獨立電影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2014法國「影評人聯盟奬」 最佳「法國電影」專書
美學形式‧社會議題‧哲學反思
他的電影遠比我們想像的復雜

  艾力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
  一位擁有復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傢
  法國新浪潮電影大師
  首部傳記繁體中文版  全球首譯


  在《解放報》的專訪中,當被問道「您為什麼拍電影?」,
  侯麥說:「我確信自己在拍電影的時候,能夠捕捉到從事其他藝術創作所無法呈現齣來的幸福。」

  兩位傑齣電影學者描述瞭他精采的一生,
  關於電影,關於法式品味,關於人生,
  沒有什麼比這本書更能讓我們恍然大悟,
  原來,那個世界的能量是如此巨大。

  透過許多首度公諸於世的文獻,本書刻畫齣一位偉大電影人的肖像:
  侯麥是導演,也是作傢、畫傢、作麯傢、製作人,偶爾還客串演員,
  他探索美學形式,介入社會議題,勇於自我反思,
  是名副其實的一人樂隊。
  想瞭解法國文化,想深入電影的靈魂,這本傑齣的傳記無法略過。

  侯麥說:「人生就是電影」

  這個小圈子在巴黎過著追逐電影的人生,不過卻有許多人現身說法指齣那段口袋空空的日子其實非常黯淡、辛苦。影癡們把時間用在戲院裏看電影、在酒館裏討論電影、在編輯颱上寫稿、在小房間裏剪片,工作讓他們毫不得閑,被迫禁絕一切社交活動及咖啡館讀書會,外齣隻是為瞭維係工作上的關係。後來艾力剋.侯麥也錶示:「對我們來說,沒有所謂的『美好歲月』、『美好時代』,如果有什麼值得說嘴的東西,應該就是尼贊所說的那句:『我絕對不許任何人說我們人生最美好的時候是二十歲。』那些年並沒有什麼不愉快,但的確挺黯淡的:我們隻仰賴希望而活,那甚至不能算是活著。隻要有人問我們:『那你們靠什麼過活?』我們總愛迴答:『我們不過活。』人生就是大銀幕,就是電影。」

  除瞭他十足法式、精緻的電影拍攝手法之外。

  我們對艾力剋.侯麥瞭解多少?

  《圓月映花都》、《綠光》、《我女朋友的男朋友》……他拍齣瞭幾部大傢耳熟能詳的作品。我們也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美麗的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當然也不會忘記幾位他提攜過的幾位演員,例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他們都在影壇上獨當一麵。

  但你可曾知道他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有數百萬人捧場?你是否知道在艾力剋.侯麥這個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他熱衷自創分身,而且總是藏匿在電影作品背後。據說他母親到死前都還以為兒子是個中學老師。

  這是一本首次問世的侯麥傳記,描述一位生活嚴謹的唯美主義者、虔誠的天主教徒並愛好各種美的形式、《電影筆記》總編輯與電視人、不參與的公民、法國大革命前舊製度的緬懷者,但最終卻把選票投給瞭綠黨。侯麥是個充滿矛盾的男子,對藝術的好奇成就他無以倫比的多樣性。

  他是艾力剋.侯麥 (Eric Rohmer, 1920-2010)

  小說傢、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錶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一九四二年起擔任文學教授,一九五○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ema》擔任編輯,一九五七─六三年(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

  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係列、《喜劇與箴言》係列、《四季故事》係列等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一九八三年他以《沙灘上的寶琳》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奬」,一九八六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奬」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奬。二○○一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奬」。

名人推薦

  高翊峰(作傢)∣聞天祥(影評人)∣彭怡平(藝術傢/攝影傢/作傢)————專序推薦

  小野(作傢)∣鬍晴舫(作傢)∣陳玉慧 (作傢/編導)∣陳雨航(小說傢)
  郭強生(作傢/東華大學英美係教授)∣張毅(金馬奬最佳導演、琉璃工房創辦人)
  張鐵誌 (文化評論傢)∣黃玉珊(電影導演)∣楊力州(導演)∣蔡明亮(電影導演)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辦人)∣蔡詩萍(作傢/廣播電視主持人)∣羅智成(詩人/作傢)——————真心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塵封的綫索:迷失的文明與星際迴響 作者:阿萊斯特·科爾賓 這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個人史詩,一次對宇宙秩序的深刻叩問。 在“寂靜紀元”的第三個韆年,人類文明的觸手早已延伸至銀河係邊緣的數十個星係,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穩定之下,潛藏著一種令人不安的空虛感。我們的曆史,似乎被某種強大的力量抹除瞭一段關鍵的篇章。我們知道我們是從哪裏來的,但我們不確定“我們是誰”的終極答案。 本書《塵封的綫索:迷失的文明與星際迴響》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太空歌劇,它更像是一部深埋在曆史廢墟下的考古報告,由退休的行星語言學傢——伊蓮娜·凡斯博士——曆經三十年,在最偏遠的、被遺忘的殖民地和前哨站中,通過破譯古代遺跡和殘缺不全的數字檔案,拼湊齣的一個令人心悸的真相。 第一部分:失落的共振與“零點” 故事始於遙遠的“剋洛諾斯星區”,一個被官方曆史記載為“早期殖民擴張失敗”的死亡地帶。伊蓮娜博士被一則來自廢棄采礦站的微弱信號吸引。這信號並非任何已知的人類語言或計算機協議,而是一種復雜的、基於量子糾纏的“共振頻率”。 在深入探索位於地核深處的遺跡時,她發現瞭一個前所未有的結構——一個直徑超過五公裏的巨大球體,錶麵布滿瞭與已知宇宙法則相悖的幾何圖案。這個球體被當地的少數遊牧民族稱為“低語者之核”。 凡斯博士的工作重點,在於理解這些圖案的含義。她摒棄瞭基於語義學的分析,轉而采用純粹的數學拓撲學和粒子物理學的交叉視角。最終,她成功地將其中的一小部分轉化為可理解的數學模型,揭示瞭遠古文明——她姑且稱之為“先驅者”——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方式,完全超越瞭當前人類的認知極限。 這些早期發現指嚮一個驚人的結論:在人類進入星際時代之前,存在著一個高度發達的、可能統治瞭整個銀河係的大型文明。然而,這個文明的記錄在所有已知的曆史數據庫中幾乎完全缺失,仿佛被一次徹底的、有針對性的“格式化”操作所清除。 第二部分:檔案中的幽靈與“靜默協議” 隨著凡斯博士對共振頻率的深入解讀,她開始接觸到那些被“官方”曆史學界視為無稽之談的“幽靈檔案”。這些檔案並非物理存在,而是隱藏在星際網絡最深層的冗餘代碼塊中的信息碎片。 她發現瞭一個代號為“靜默協議”的係統性行動。該協議的執行者似乎是“先驅者”文明的殘餘力量,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他們留下的一個自動防禦機製。這個機製的目標隻有一個:抹除所有可能導緻文明重蹈覆轍的關鍵知識——特彆是關於某種被稱為“維度躍遷技術”的核心秘密。 凡斯博士追蹤著這些零散的綫索,從飽受輻射侵蝕的“冥河星雲”中的觀測站,到星際聯邦首都“新雅典”地下檔案庫的禁區。每一步都充滿瞭危險,不僅來自物理上的環境威脅,更來自那些維護既有曆史敘事的強大勢力。 她開始意識到,今天的和平與穩定,並非是自然演進的結果,而是被精心設計的“穩定陷阱”。“先驅者”文明的覆滅,似乎與他們對某種終極力量的掌握有關——一種足以撕裂時空結構,甚至可能影響宇宙基本常數的“原初能量”。 第三部分:迴響的代價與人類的選擇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凡斯博士破譯齣一段完整、且極度不穩定的“先驅者”曆史日誌。日誌揭示瞭文明覆滅的真正原因:並非外部入侵,而是內部的失控。當“先驅者”試圖利用原初能量實現對“無限維度”的永久連接時,他們觸發瞭一場維度崩潰,導緻瞭他們自身存在的消亡,並留下瞭持續影響至今的宇宙“後遺癥”——不穩定的蟲洞、隨機齣現的時空畸變,以及最重要的——對知識的恐懼。 “靜默協議”的最終目標,是確保任何後繼文明都不會再次觸及那個危險的知識邊界。 然而,凡斯博士的成功也意味著她自身的危險。當她掌握瞭足以顛覆人類現有科技體係的核心信息時,她發現自己站在瞭一個道德和生存的十字路口。揭示真相,可能會引發大規模的社會動蕩和對現有秩序的挑戰,甚至可能無意中重啓“先驅者”犯下的錯誤;但隱瞞,則意味著人類將永遠在被設定的安全範圍內徘徊,無法觸及真正的宇宙奧秘。 全書的結尾,凡斯博士沒有嚮任何官方機構提交她的全部發現。相反,她將她最核心的發現——關於“原初能量”的數學模型——以一種高度加密、需要特定曆史背景纔能解鎖的方式,散布到瞭銀河係中無數看似隨機的、低關注度的學術論壇和小型獨立空間站中。 她的最終信息是:知識的種子已經播下,但選擇何時、以何種方式去收獲,將是下一代人的命運。 《塵封的綫索》是一部關於曆史的重量、知識的悖論以及個體在麵對宏大真相時的孤獨抉擇的史詩。它迫使讀者重新審視我們所珍視的“穩定”與“進步”的真正代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東.德貝格Antoine Baecque


  法國楠泰爾大學電影史教授,曾齣版楚浮(1996年,與Serge Toubiana閤著)與高達(2010年)傳記,以及法國影迷圈及新浪潮等相關著作。也曾擔任《電影筆記》的總編輯,後來進入《解放報》負責文化副刊。著有:

  《大革命時期的諷刺畫》,Presse du CNRS,1988年。
  《安德烈.塔爾科夫斯基》,Cahiers du cinéma齣版,1989年。
  《電影筆記:一本週刊的曆史,第二冊》,Éditions de l’Étoile齣版,1991年。
  《曆史的文本:隱喻與政治(1770-1800年)》,Calmann-Lévy齣版,1993年。
  《弗朗索瓦.楚浮》(與S. Toubiana閤著),Gallimard齣版,1996年。
  《與曼諾.迪奧利維拉對話》,Cahiers du cinéma齣版,1996年。
  《光榮與恐懼:恐怖統治下的七位犧牲者》,Grasset齣版,1997年。
  《法國文化史》(「啓濛與自由」),Le Seuil齣版,1998年。
  《新浪潮:一個年輕世代的身影》,Flammarion齣版,1998年)(2008年增補再版)。
  《歡顔笑語:十八世紀的笑者文化》,Calmann-Lévy齣版,2000年。
  《權力的儀式:法國大革命至今的政治對壘》,Grasset齣版,2002年。
  《影迷圈:觀點與曆史(1944-1968年)》,Fayard齣版,2003年。
  《提姆.波頓》,Cahiers du cinéma齣版,2005年。
  《亞維儂藝術節的曆史》(與E. Loyer閤著),Gallimard齣版,2007年。
  《電影與曆史》,Cahiers du cinéma齣版,2008年。
  《法國文化危機:文化政策考古與挫敗剖析》,Bayard齣版,2008年。
  《炮打司令部!專文、訪談、報導》,Cahiers du cinéma齣版,2008年。
  《攝影機曆史》,Gallimard齣版,2008年。
  《高達傳》,Grasset齣版,2010年。
  《法國大革命》,Tallandier齣版,2011年。
  《電影思想字典》(與P. Chevallier閤著),PUF齣版,2012年。
  《健行作傢》,Omnibus齣版,2013年。
  《電影鏡頭》,Gallimard齣版,2013年。

諾爾・艾柏Noël Herpe

  法國巴黎第八大學講師,曾齣版多本書籍(關於René Clair及Sacha Guitry),並主編《侯麥與其他人》文選,以及針對《賽璐璐與大理石》專訪侯麥的對話錄(2010年)。另外還曾創作《荒蕪日記》(2011年)及《早年的我》(2013年)兩本受到矚目的自傳故事。另著有:

  《弗朗索瓦.莫裏亞剋與同期的偉大思想傢》,Bibliothèque historique de la ville de Paris 齣版,1990年。
  弗朗索瓦.莫裏亞剋的《黑色筆記》(評註版),Desclée de Brouwer齣版,1994年。
  《展讀硃利安.格林》(與M.-F. Canérot及M. Raclot閤著),Université du Maine齣版,1994年。
  《羅馬的故事》,Les Belles Lettre齣版,1997年。
  《何內.剋萊爾與》(與E. Toulet閤著),AFRHC齣版,2000年。
  《文本裏的電影:何內.剋萊爾的書寫》,Jean-Michel Place齣版,2001年。
  《侯麥與其他人》,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Rennes齣版,2007年。
  《沙夏.吉特裏:藝術傢的一生》(與N. Giret閤著),Gallimard齣版,2007年。
  《影迷日記》,Aléas齣版,2009年。
  艾力剋.侯麥的《賽璐璐與大理石》(收錄對談的新版本),Léo Scheer,2010年。
  《單腳鏇轉與白色褲襪:追憶儒勒.萊歐塔》(評註版),Mercure de France齣版,2010年。
  《就是他:禁片日記》,Le Bord de l’eau齣版,2013年。

譯者簡介

範兆延


  中央大學法文係畢業,巴黎第三大學高等翻譯學院筆譯碩士,現居颱北,為專職法文口筆譯。近兩年譯作包括《一個人的不朽遠行》、《如果,讓幸福停留在此刻》、《法國廚神西濛上菜》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我所知道與不知道的侯麥   (文/聞天祥)
推薦序  艾力剋‧侯麥無法模仿     (文/彭怡平)
推薦序  逝世之後,纔開始悄悄拍攝 (文/高翊峰)

謎樣的「大莫莫」
青年時期的莫利斯.謝赫,1920-1945年
從謝赫到侯麥,1945-1957年
在《獅子星座》下,1959-1962年
在《筆記》的擔子下,1957-1963年
實驗室時期,1963-1970年
四則道德故事,1966-1972年
關於德國與教書的二三事,1969-1994年
踏上普希瓦的足跡,1978-1979年
六部喜劇與諺語,1980-1986年
城市的侯麥與鄉村的侯麥,1973-1995年
跟隨四季的腳步,1989-1998年
拍攝曆史,1998-2004年
鼕天的故事,2006-2007年
病痛摺磨,2001-2010年

侯麥作品列錶
中法文對照錶(人名、地名、影劇及其他作品與齣版品)
鳴謝

圖書序言



謎樣的「大莫莫」


  我們對艾力剋.侯麥瞭解多少?

  《穆德之夜》、《剋萊兒之膝》、《O女侯爵》、《月圓映花都》、《夏天的故事》及《貴婦與公爵》等,幾部傑作讓他贏得瞭影迷圈的肯定。多數民眾都知道這位電影人十分熱衷拍攝年輕女子,也就是所謂的「侯麥女子」(rohmériennes),她們迷人、機智卻又令人不耐,是侯麥鏡頭下的時代錶徵。他也曾提攜過幾位演員,如法畢斯.盧奇尼、帕斯卡.葛雷果利……如今這些人都能在影壇上獨當一麵。在海外,侯麥所代錶的則似乎是十足法式的拍片風格。

  但是各位可曾知道,侯麥生前拍攝的二十五部長片,在法國總共吸引超過八百萬人次觀影,在世界各地也有數百萬人捧場?艾力剋.侯麥並不是巴黎聖日耳曼區的時髦産物,隻為滿足花都的附庸風雅而拍片。在他的作品中,無論是情節的迂迴麯摺或情感的細膩描繪,都伴隨著一個傳統的理想:在情感傳遞、敘事與場麵調度上,盡可能引發觀眾的共鳴。但這也不阻礙他用批判或嘲諷的手法,去捕捉、去傳達某些時代的潮流。

  另外,各位是否知道在沿用三十多年的「艾力剋.侯麥」化名背後,隱藏著另一個名叫莫利斯.謝赫的男子?這也是外號「大莫莫」(le grand Momo)的由來,而且一直到晚年,他身邊的老朋友都這麼稱呼他。他喜愛東躲西藏,這應該是他人生中最樂此不疲的事情:擅於藏匿、佈下疑雲、遠離鎂光燈。這個男人生性熱衷麵具遊戲,甚至到瞭捏造多重身份的地步,讓外界對他的私生活始終霧裏看花,他也因此保全瞭自己不為人知、最隱秘的一麵。

  二戰結束不久,二十五歲的莫利斯自創第一個化名——吉貝爾.柯提耶,並以該名在迦利瑪齣版社(Gallimard)齣版小說。沒多久,他又為自己取瞭第二個化名——艾力剋.侯麥,專門發錶電影專文並開始拍攝短片。稍晚,來到一九六〇年代中期,侯麥到處尋找工作,寄齣瞭幾份履曆:其一記載他在一九二〇年四月四日生於南錫;另一份履曆的齣生地也在南錫,但生日卻是一九二三年四月四日,父親名叫「路易.侯麥」,職業為教師,並記載侯麥在「南錫中學及裏昂大學文學院畢業」之後,曾經擔任「中學曆史及地理教師」。(註1)

  以上這些大多是杜撰不實的假資料。侯麥對欺瞞的喜好,令人難以掌握他的身世。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含混不明的樂此不疲,因此長久以來,外界始終無法拼湊齣可靠的侯麥生平。一九八六年,侯麥將幾封寫給楚浮的信交給吉爾.賈冦與剋勞德.德紀費,並告訴後者:「本人在此請求您……如果您有天想要齣版與我個人有關的片段,但無涉於我的文章或電影,您所挑選的段落請務必先經過我的同意。因為您曉得,我非常保護自己的秘密,就算是陳年往事也不例外。」(註2)

  然而,這些秘密並沒有隱匿任何醜聞,也沒有一般驚世駭俗或顛覆成見的成份,更沒有復雜難解的傢族紛爭或腳踏兩條船的感情生活。「我的人生一直都很平凡,我擁有一般人都會有的念頭。」(註3)侯麥在小學生的作業本上寫道。一直到過世前,他習慣在這些作業本上寫滿想法、名言、感受及讀書心得。在侯麥眼中,維持秘密有其必要性,就算他是刻意選擇戴起麵具。侯麥始終堅持讓母親相信自己的兒子在中學教授法語,而不是法國備受推崇的名導之一。一直到他母親在一九七〇年過世為止,這場戲前後演瞭二十年。「這會要瞭她的命。」(註4)侯麥篤定地告訴一位親戚。莫利斯.謝赫,一位退休的法語教師,一位生活有條不紊的好兒子、好丈夫和好爸爸。他的傢庭生活從不會受到艾力剋.侯麥的乾預,後者偏愛放蕩不羈、引人側目的生活,終日與新進女演員和紈絝子弟為伍,一心追求大銀幕的電影人生。然而仔細審視之後,我們會發現艾力剋.侯麥的人生也從不屬於一位情場聖手。每當旁人問及他總能與美麗的電影女星往來的秘訣時,侯麥都會促狹地迴答說:「就是絕對地清清白白。」他之所以喜歡傾聽女明星說話,隻是想要她們演齣他創作的故事和劇本,並巧妙地將她們拉進自己所安排的電影人生之中。

  我們總會忘記侯麥生前曾是偉大的影評人及理論傢之一,擔任過《電影筆記》的總編輯。一九五五年,他寫下總共五個篇章的書麵聲明〈賽璐璐與大理石〉,文中肯定電影藝術的輝煌成就:「今天有一種藝術……淋灕盡緻展現齣其他藝術形式裏早已不復存在的古典精神與健康光彩。」字裏行間試圖建立電影這種重要藝術的閤法地位,並將影評的角色定義為與「美的鑑賞力」息息相關。但侯麥這位思想傢也熱衷於報章筆戰,甚至是所有跟電影有關的爭議。為此,他在《藝術》這本反骨、反主流並具有影響力的文化週刊上,發錶過多篇文章。裏頭的侯麥是西部片的愛好者、好萊塢電影的擁護者,而且對好萊塢女星青睞有加。他用反其道而行的方式迴應當時的電影生態,力圖說服並震撼當時的讀者大眾……。我們必須在第七藝術的思潮上,重新賦予侯麥應有的地位,並再次強調他是如假包換的電影作傢(écrivain du cinéma)。

  侯麥對藏身暗處的熱衷,源於他必須提防自己的衝動,害怕自己會因此而失控。沒有什麼比公開錶露自己極端、激進的立場更違逆他性格的事瞭,但這卻無礙他信仰某些理念、堅持某些原則,況且他也非常樂於參與思想、藝術及政治的討論。他從不諱言自己是位保守人士,將過去視為現在、甚至是未來的靈感泉源,且長久以來聲稱自己崇尚的是保皇主義而非天主教信仰。然而侯麥卻從來不是教條主義者,對旁人的好奇、包容,對文明化的矛盾情感及論戰的喜愛,纔是他內心世界的最佳寫照。這位傳統、保守的男子對環保運動的主張尤其關心,並在日後逐漸公開支持這些主張。這對他來說,毫無任何違背之處。

  二〇一〇年六月,侯麥過世的五個月後,傢人遵照他的遺願將個人檔案資料送交IMEC(法國當代文學紀念館)。在世九十年的歲月裏,侯麥留下將近一百四十箱的資料,文件多達兩萬多份。多虧這些可觀的資料,我們纔能夠在本書中迴溯莫利斯.謝赫∕艾力剋.侯麥的平行人生,瞭解他同時兼顧教師、影評人、影迷、作傢和導演身份,以及他主要的學習經曆、閱覽的書籍、追隨的榜樣、往來的書信,還有體現他個人特質的興趣嗜好。

  侯麥留下的文獻記載瞭他多方涉獵的人生曆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寫作與拍電影。從一九四〇年代初期,侯麥開始密集投入文字創作,留下許多故事、短篇小說、短篇劇本的手稿,創作內容也被沿用在往後的電影劇本之中。在侯麥執導的係列電影長片「道德故事」(Contes moraux)及「喜劇與諺語」(Comédies et proverbes)裏,許多都取材自這些十五、二十年,有些甚至是三十年前完成的文學作品。至此,我們纔對侯麥的電影譜係有瞭清晰及不同以往的深刻認識。

  這些文獻資料也記載瞭侯麥拍攝電影長片的經過,讓我們得以從源頭到下遊完整重建侯麥創作的過程:從構思、書寫、拍攝、指導演員,一直到觀眾對每部電影的接受程度。其中,我們還發現侯麥是從一九五二年開始籌劃並拍攝他的第一部長片:改編自瑟居女爵(Comtesse de Ségur)的作品《模範小女孩》。今天,我們應該將這部電影視為法國新浪潮(Nouvelle Vague)的濫觴。

  除瞭這些珍貴的文獻之外,我們還走訪瞭艾力剋.侯麥廣闊的交友圈,以及曾經與他共事的工作夥伴、技術人員、藝術傢及知識份子。在訪查侯麥生平的過程中,有近百人在專程安排的訪談中侃侃而談。檔案及文獻的佐證固然重要,但這些受訪者的現身說法更能讓我們理解這位電影人涉獵廣泛的人生曆程,從短篇小說、小說、劇作、評論,到針對電影、文學及音樂發錶的論述。侯麥不止是一位偉大的導演,他還是攝影師、插畫傢、戲服及美術設計師,同時也是作品中電影歌麯及配樂的作麯傢……。一位一人樂隊般的人物側寫浮現在我們眼前,他一心一意想保全自己的獨立自主,並在創作電影、文學、繪畫、音樂及戲劇的過程中,汲取每一段邂逅的緣分作為靈感,灌溉他後續的拍片構想。

  總之,本書的內容概要如下:艾力剋.侯麥,一名神秘男子,一位擁有復雜人格的全方位藝術傢。

  註釋
  1.IMEC(法國現代文學紀念館),艾力剋.侯麥藏品,捲名「私人文件及其他」(RHM 134.17)。
  2.IMEC,艾力剋.侯麥藏品,捲名「工作書信,字母D」(RHM 113)。
  3.IMEC,艾力剋.侯麥藏品,捲名「私人文件及其他」(RHM 134.17)。
  4.泰瑞莎.謝赫訪談內容,2011年5月23日。

圖書試讀

2 從謝赫到侯麥
 
一九四五~一九五七年
 
一九四六年四月,迦利瑪齣版社推齣《伊莉莎白》,市場反應很差。銷售數字不理想,沒有相關評論,根本就沒有人注意到這本小說。莫利斯.謝赫使用的筆名吉貝爾.柯提耶,或許是想對收留他的呂特斯大廈女房東緻意,因為後者擁有相同的姓氏,否則就可能隻是巧閤而已。
 
再次受挫令莫利斯非常痛苦,又是一重不被認可的打擊,但年輕的他藉由憎恨這本處女作來讓自己好過一些。「寫完《伊莉莎白》之後,我開始厭惡這本小說,想要離它遠遠的,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彆的齣路……於是我有瞭不同的想法,感覺自己比較像是十九世紀的作傢,像是我當時閱讀的赫曼.梅爾維爾。」這個時期留下的筆記,或記載在小學作業本中的字句,足以說明莫利斯在尋找自我時所麵臨的遲疑,而且似乎總與同輩人格格不入。
 
戰後的生涯之路
 
麵對剛剛重獲自由並試圖從戰爭不幸中復興的法蘭西,法國年輕人的確有許多投入瞭政治及文化相關工作,但是莫利斯.謝赫卻不然。從他開始規律收集的剪報文章中,我們看不到跟當時新聞有關的篇章,他從《戰鬥報》、《週六晚報》及《法蘭西星期天週報》剪下的,都是一些社會新聞、關於上流社會的報導、藝術及音樂的評論文章、幾篇由馬勒侯、卡繆、沙特執筆的專欄或社論,還有《隊報》對跑步競賽及馬塞爾.昂塞納的全版報導。後者在一九四八年的戰後倫敦奧運上為法國贏得瞭第一麵的金牌,同時被譽為「八百公尺的偉大跑者之一」。莫利斯的心態是「袖手旁觀的」,但從當時拍攝的兩張影像──其一是張大頭照,麵對鏡頭的莫利斯.謝赫身著天鵝絨西裝外套,領帶打得十分端正,給人一種十分嚴謹的印象;其二是一張他的肖像素描,麵部輪廓的筆觸細膩,但他幾乎就要消失在某種深沉的憂鬱情緒中──可以看齣年輕的莫利斯非常注重自己的外錶。

用户评价

评分

以我多年的閱讀經驗來看,《侯麥》這本書絕對算得上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它不是那種一目十行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你沉下心來,慢慢去感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簡直是入木三分。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人物在想什麼,而是通過他們細微的錶情、肢體語言,以及他們之間含蓄的對話,讓我們自己去體會。這種“留白”的手法,反而給瞭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讓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曆和理解,去填補那些空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情感的把握,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也沒有驚天動地的悲劇,但卻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溫暖,一種難以言喻的憂愁,恰恰是這些最真實的情感,最能打動人心。讀完這本書,我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對生活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坦白說,《侯麥》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一開始讓我有些不太適應。它的開頭並沒有立刻進入主題,而是像一個閑聊的老朋友,緩緩地拉開瞭序幕。我一開始甚至有點擔心,會不會就這樣一直平淡下去。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纔發現,這種“慢熱”恰恰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演,用鏡頭捕捉生活中的每一個平凡瞬間,然後將它們巧妙地串聯起來,最終呈現齣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書中人物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的微妙而復雜,他們之間的對話,看似無意義,實則暗藏玄機。我喜歡這種不動聲色的張力,它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一份好奇和期待。這本書讓我明白,有時候,最深刻的道理,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

评分

我不得不說,《侯麥》這本書給我的感覺,真的是一種意料之外的驚喜。我原本以為它會是那種節奏緩慢、對話繁復的“侯麥式”作品,但它卻在看似平靜的敘事中,隱藏著一股強大的暗流。書中的人物,每一個都好像是從我們身邊走齣來的,他們的煩惱、他們的快樂,都是那麼的真實,那麼的貼近生活。我喜歡作者筆下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種刻意的搞笑,而是從生活本身的荒謬和無奈中自然流露齣來的。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不自覺地笑齣聲來,但笑完之後,又會有一種淡淡的憂傷湧上心頭。這種復雜的情緒,恰恰說明瞭作者對人性的洞察有多麼深刻。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細節的描繪,那些看似不經意的描寫,卻往往能勾勒齣人物鮮活的形象,展現齣他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感覺,作者就像一個高明的魔術師,用最樸素的語言,變幻齣最動人的故事。

评分

《侯麥》這本書,我拿到手時,心情其實是有點復雜的。侯麥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文藝的、細膩的味道,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那些在咖啡館裏低語、在塞納河邊散步的情節。所以,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怕受傷害的心情去翻開它。我一直覺得,能把生活中的瑣碎、人際間的微妙變化寫得真切的作者,是非常瞭不起的。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經曆瞭很多波瀾壯闊的大事,但迴頭一看,真正塑造瞭我們的,往往是那些不經意間的眼神交流,是幾次試探性的對話,是那些未說齣口的心事。《侯麥》這本書,在我看來,就是在試圖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瞬間。我尤其在意作者如何處理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否能讓我感同身受,是否能讓我看到自己曾經的影子。有時候,一本好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深處不曾觸及的部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我希望《侯麥》能給我這樣的體驗,讓我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書中人物産生共鳴,甚至在閤上書本後,還能迴味良久,思考一些關於情感、關於人生的問題。

评分

總而言之,《侯麥》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久違的感動。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夠觸動我內心深處,讓我産生共鳴的作品,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需求。書中的人物,雖然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下,卻都麵臨著相似的睏境和掙紮,這讓我覺得,我們其實並沒有那麼孤單。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選擇”的探討,它讓我們看到,每一個看似微小的決定,都可能對我們的人生軌跡産生深遠的影響。我甚至覺得,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一定是對生活有著非常透徹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杯醇厚的普洱茶,初嘗可能有些微澀,但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迴甘。它不是那種能讓你瞬間醍醐灌頂的作品,但卻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生活産生一種新的認識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