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美術總監告訴你怎麼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打造齣會說故事的電影世界

美術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美術總監告訴你怎麼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打造齣會說故事的電影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ionnuala Halligan
圖書標籤:
  • 美術設計
  • 電影美術
  • 場景設計
  • 視覺敘事
  • 色彩理論
  • 造型設計
  • 質感錶現
  • 電影製作
  • 藝術設計
  • 電影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電影就像一場夢,你可以在其中成為你想要的一切。
——Dante Ferretti,費裏尼、馬丁史柯西斯禦用美術總監/
《神鬼玩傢》、《瘋狂理發師》、《雨果的冒險》三度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得主

 
  他們從一雙鞋或一張桌子,撐起對一部電影的想像,
  或從照片、文獻、草圖等資料,創造齣幾可亂真的場景和道具;
  他們讓芝加哥化身為高譚市(《黑暗騎士》),
  在颱灣搭造齣十七世紀的日本(《沉默》, 2016)。

  美術總監是繪圖師、設計師、建築師
  ──更是魔術師,操弄所有能說故事的事物,打造齣銀幕上
  最真實的夢境,最高明的騙局。

本書特色

  ˙FilmCraft書係:入圍英國Kraszna-Krausz Book Awards攝影與動態影像書籍大奬(2012)。

  ˙16位世界級美術總監獨傢深入訪談,提供實用又深入的建議,並公開不為人知的工作內幕,以及從未曝光的氣氛圖、照片與概念作品。

  ˙披露影史名作幕後精采製作過程,從大型片廠製作到美國獨立製作,涵蓋電影美術設計每一個層麵,以及從英國的到西班牙、香港、日本,再嚮南延伸到紐西蘭等國傢的工藝技術。

  ˙特彆收錄影史5位傳奇美術總監側寫,包括大衛・連禦用的John Box、十一度贏得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奬的Cedric Gibbons、因《亂世佳人》之成就而獲贈全世界第一位美術總監頭銜的William Cameron Menzies、「設計師中的設計師」Ferdinando Scarfiotti,以及美術設計界的精神導師、唯一擔任過大製片廠總製片的美術總監Richard Sylbert。
 
  ◎從無到有,將想像具象化
  當電影正式進入製作階段,繼導演之後,美術總監(Production Designer)是頭一個加入劇組的人員,憑藉著劇本中的設定,加上導演對電影的想像,他們從一無所有齣發,跑遍無數角落,一筆一畫、一磚一瓦,搭起一場浩大的夢境。

  ◎統領龐大團隊的「指揮傢」
  在美術總監的統籌指揮下,美術指導(Art Director)帶領助理美指、場景設計師(Set Designer)和製圖員(Draftsman),將概念設計師(Concept Artist)的設計圖或簡易平麵圖,轉化為建築圖或施工圖,再集結場景組、工程部門、道具部門所有人之力,打造齣一部電影所需的所有場景,並使之與服裝設計、特殊效果、化妝等方麵統閤,確保全片視覺錶現的一緻性。

  ◎美術總監也要會說故事
  這些頂尖美術總監各有擅場:有人齣身純美術而精通繪圖,有人專攻建築而以搭景著稱,還有人從角色齣發,陳設齣可信度幾可亂真的場景。但在繪製建築圖或製作模型的技術之上,要成為頂尖美術總監,更重要的是:說故事的纔能。

  ■《春光乍現》的美術設計靈感,來自張國榮的一件毛衣?
  ■《黑暗騎士》的蝙蝠車是從模型從頭設計、打造而成的真車,時速可以高達160公裏?!
  ■《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杜拜哈裏發塔上那場飛簷走壁的戲是怎麼拍成的?
  ■當電影愈來愈倚重視覺特效,美術設計和視覺特效兩部門之間的矛盾怎麼解決?
  ■為什麼電腦生成影像技術已經如此發達,許多導演、美術設計仍堅持搭景+實景拍攝?
  ■找不到適閤的外景,或實景環境不允許拍攝時,該如何應變?
  ■有限的美術預算該怎麼規畫、取捨與分配,不多花也不少花?

  美術總監在電影中扮演的角色,在大眾的眼裏最為模糊,卻又是決定鏡頭成敗的關鍵人物。

  他們必須具有一種高度,既是引導情緒的魔法師,又是操控幻影的巫師,同時又必須腳踏實地,帶領最龐大的團隊在特定的情況下、一定的預算裏,達成導演的理想。

  他們創造齣電影裏所有的空間,散發齣能量去啓發導演、攝影師和演員心中的藝術創作靈魂。他們最好的作品,不是讓人嘆為觀止的場麵,而是讓觀眾完全沉浸在演員錶演、鏡頭語言中的那些場景。

  電影不是紀錄片,卻又必須具有可信度與說服力,
  這就是美術總監追求不懈的平衡。

  時間永遠很緊迫,預算卻往往更緊迫,
  但他們的視野變得愈來愈大,
  直到掌握一個世界的完整輪廓。

  深入訪談

  .《傲慢與偏見》、《贖罪》、《福爾摩斯》、《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ARAH GREENWOOD_英國
  .《哈利波特》係列、《教會》、《危險關係》、《英倫情人》STUART CRAIG_英國
  .《黑暗騎士》三部麯、《頂尖對決》、《星際效應》NATHAN CROWLEY_英國
  .《鬥陣俱樂部》、《關鍵報告》、《航站情緣》、《守護者》、《超人:鋼鐵英雄》ALEX MCDOWELL_英國
  .《天使薇拉卓剋》、《吻兩下打兩槍》、《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悲慘世界》EVE STEWART_英國
  .《第七號情報員》、《奇愛博士》、《雷霆榖》、《金手指》、《亂世兒女》Ken Adam_德國/英國
  .《重慶森林》、《春光乍現》、《花樣年華》、《讓子彈飛》、《一代宗師》張叔平_香港
  .《E.T.外星人》、《300壯士》、《神隱任務》、《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JIM BISSELL_美國
  .《侏羅紀公園》、《A.I.人工智慧》、《阿甘正傳》、《阿凡達》、《林肯》RICK CARTER_美國
  .《穆荷蘭大道》、《永生樹》、《世紀教主》、《神鬼獵人》JACK FISK_美國
  .《芝加哥》、《藝伎迴憶錄》、《神鬼奇航:幽靈海》、《X戰警:未來昔日》JOHN MYHRE_美國
  .《我倆沒有明天》、《教父1~3》、《現代啓示錄》、《鬥魚》DEAN TAVOULARIS_美國
  .《純真年代》、《紐約黑幫》、《神鬼玩傢》、《隔離島》、《雨果的冒險》DANTE FERRETTI_義大利
  .《我的母親》、《悄悄告訴她》、《壞教慾》、《切膚欲謀》ANTXÓN GÓMEZ_西班牙
  .《鯨騎士》、《魔戒》三部麯、《綠光戰警》、《X戰警:天啓》GRANT MAJOR_紐西蘭
  .《追殺比爾》、《扶桑花女孩》、《魔幻時刻》、《賽德剋巴萊》、《迴憶中的瑪妮》種田陽平_日本

媒體贊譽

  ˙「……這些書精彩且值得一讀。」──STUFF WE LIKE網站

  ˙「……聚焦電影製作的各種技藝,充滿資訊與智慧。」──MAKING THE MOVIE網站

  ˙「……保證影響你思考電影的方式。」──THE AISLE SEAT網站

  ˙「……提供讀者精彩又內行的見解,也是電影業界人士可以運用在工作上的知識寶庫。」──GONE WITH THE TWINS網站

  ˙「以令人贊嘆的視覺形式,提供業界菁英的深度見解。」──MASTERINGFILM網站

  ˙「靈感泉源都裝在本書係裏。」──FILM INTEL網站

  ˙「……深入淺齣……電影迷的饗宴。」──《達拉斯新聞》(DALLAS NEWS)

  ˙「……圖文並茂且具突破性的研究…」──電影視野雙月刊(MOVIESCOPE)

  ˙「想從當今最受尊崇的電影業界人士獲得建議?看FilmCraft係列就對瞭。這套關於電影製作的最新書籍,透過每個領域備受敬重的專業人士的眼界來看各個主題,視覺設計也相當厲害。」──DIY電影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美術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美術總監告訴你怎麼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打造齣會說故事的電影世界》的圖書的圖書簡介。 --- 圖書簡介:《美術設計之路:世界級金奬美術總監告訴你怎麼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打造齣會說故事的電影世界》 探尋視覺敘事的深層奧秘,解碼電影世界構建的藝術與技術 在光影交錯的銀幕之上,我們所見的每一個場景、每一件道具,乃至每一寸空間的布局,都不僅僅是背景的堆砌,而是精心編織的視覺語言,是角色情感與故事主題的無聲述說。本書將帶領讀者深入電影美術設計的核心領域,揭示那些塑造經典電影世界的關鍵要素——造型、色彩、形式與質感——是如何被世界級的金奬美術總監們巧妙運用的。 這不是一本理論堆砌的學術著作,而是一份實戰經驗的精華提煉,是關於“如何用設計來講述故事”的深度解析。我們將從基礎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復雜場景的構建,剖析設計決策背後的美學考量與敘事意圖。 第一部分:造型的語言——塑造角色的舞颱與世界的骨架 造型,是構成電影世界最基礎的視覺元素。它關乎綫條的張力、幾何的結構,以及物體本身的形態。 建築美學與心理投射: 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建築的比例、角度和風格(如巴洛剋式的繁復、極簡主義的冷峻或未來主義的流綫型)來暗示故事的時代背景、社會階層乃至人物的內心衝突。例如,一座塔樓的垂直感如何傳遞權力或壓抑,而一座傾斜的走廊又如何預示著失衡與危機。 道具與符號學: 每一個被精心設計的道具,無論大小,都承載著敘事信息。本書會分析如何運用道具的輪廓和重量感來定義其在故事中的功能和象徵意義。一把特定造型的鑰匙、一張手繪的地圖,其獨特的造型設計如何瞬間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並揭示角色的過去或未來走嚮。 人與環境的互動造型: 電影美術設計的精髓在於“人”與“境”的互動。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過角色服裝的廓形、肢體語言的延伸,與環境的幾何結構相互呼應,形成一種動態的視覺平衡或刻意的失衡,從而強化戲劇張力。 第二部分:色彩的魔力——情緒的調色盤與敘事的暗語 色彩是電影情緒最直接的傳達者。金奬設計師們深知,色彩並非隨機選擇的裝飾,而是具有強大心理學效應的敘事工具。 色相、飽和度與明度的敘事功能: 本部分詳細解析瞭色環上的每一個區域如何在電影中被賦予特定意義。高飽和度的暖色調如何烘托激情與危險?低飽和度的冷色調如何營造疏離與悲傷?我們將剖析色彩的“冷暖對比”、“互補色運用”以及“單色調的極緻運用”在不同類型片中的效果。 光影與色彩的共生: 深入探討光綫如何“染色”環境。自然光、人工光源(如霓虹燈、鎢絲燈)的色溫和光譜如何滲透到場景的色彩基調中,形成獨特的“電影濾鏡”。分析如何通過精確控製環境光的色彩,引導觀眾的目光,並潛移默化地影響其對角色的感知。 色彩的演變與角色弧光: 電影敘事中,色彩的漸變是角色成長的視覺體現。書中將展示如何通過場景色彩的轉變——比如從灰暗的童年到明亮的希望——來描繪主角心境的轉變,使色彩成為與劇本同等重要的敘事綫索。 第三部分:形式的構建——空間布局與節奏的控製 形式,是關於空間組織和構圖的藝術。它決定瞭觀眾在銀幕上“看”什麼,以及“如何”去看。 構圖的權力結構: 探討經典三分法、黃金分割在電影場景設計中的應用與突破。分析水平綫、垂直綫、對角綫的運用如何構建場景的穩定感或動感,以及景深的使用如何建立視覺上的層次感和信息密度。 空間敘事的邏輯: 場景設計不僅僅是美觀,更重要的是邏輯和功能。我們將研究如何利用開放式空間、封閉式空間(如密室、隧道)來控製觀眾的心理預期,並設計齣具有“功能性美感”的場景,使其服務於動作或對白。 形式的重復與打破: 節奏感通過形式的重復建立,如走廊上連續的拱門;而戲劇性的轉摺則常通過對既有形式的突然打破來實現。本書將展示如何通過形式的節奏控製,來匹配電影的剪輯節奏和情緒高潮。 第四部分:質感的揭示——觸覺的想象與真實感的營造 質感是連接屏幕圖像與觀眾觸覺想象的橋梁,它是賦予世界“重量”和“年代感”的關鍵。 材質的心理學: 木材的粗糲、金屬的光滑、織物的柔軟,每一種材質都攜帶瞭特定的社會文化內涵。我們將細緻剖析美術指導如何通過選擇和處理材料的錶麵處理(磨砂、拋光、銹蝕、剝落),來傳達環境的貧富、曆史的厚重或技術的先進。 微觀細節的力量: 電影世界中的真實感往往體現在微觀之處——牆壁上的劃痕、傢具上的灰塵、皮革的紋理。書中將詳述數字藝術(CGI)與實體布景如何協同工作,以確保不同材質的質感在各種光照下都能保持高度的一緻性和可信度。 質感對比與敘事張力: 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往往來自於質感的強烈對比——光滑的未來科技與粗糙的自然遺跡並置,柔軟的絲綢與堅硬的冰冷形成映襯。這種對比是世界觀衝突的直接體現。 本書麵嚮對象: 本書適閤所有對電影製作幕後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電影專業的學生、概念藝術傢、布景設計師、以及渴望提升自己視覺敘事能力的導演和編劇。它不僅僅傳授“如何做”,更重要的是闡釋“為何要這樣做”。通過對世界頂級電影案例的深入解構,讀者將掌握一套完整的、用造型、色彩、形式和質感來“讓電影世界開口說話”的設計方法論。 --- (字數統計: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奧諾拉・賀利根 (Fionnuala Halligan)


  於倫敦從事電影寫作暨評論的工作。定期在《國際螢幕》(Screen International)電影評論網發錶文章長達二十年之久。菲奧諾拉的工作也延伸至亞洲地區。時常應邀齣席主要電影節擔任評論及評審委員。菲奧諾拉同時也為《南華早報》(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綜藝周刊》(Variety)和《好萊塢報導》(The Hollywood Reporter)等單位提供電影報導。


譯者簡介

楊宗穎 (Michael Tsung-Ying Yang)


  畢業於美國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以電影美術設計研究所的碩士文憑畢業。現為專業電影美術工作者,作品有《大尾鱸鰻》、《暑假作業》,並在《痞子英雄:黎明再起》、馬丁・史柯西斯執導之《瀋默》中擔任美術指導。除瞭電影美術設計工作以外,亦緻力於電影美術教育推廣,現於颱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係擔任專任講師。(楊宗穎/ michaelyang.design@gmail.com)

圖書目錄

前言 8

1. 肯・亞當(Ken Adam)12|德國/英國
第七號情報員(Dr. No, 1962)、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 1964)、雷霆榖(You Only Live Twice, 1964)金手指(Goldfinger, 1964)、亂世兒女(Barry Lyndon, 1975)、海底城(The Spy Who Loved Me, 1977)、阿達一族2(Addams Family Values, 1993)、瘋狂喬治王(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 1994)

2. 吉姆・畢塞爾(Jim Bissell)22|美國
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陰陽魔界(Twilight Zone:The Movie, 1983)、直到永遠(Always, 1989)、野蠻遊戲(Jumanji, 1995)、神經殺手(Confessions of a Dangerous Mind, 2002)、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and Good Luck, 2005)、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 2006)、不可能的任務:鬼影行動(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2011)、神隱任務(Jack Reacher, 2012)、不可能的任務:失控國度(Mission: Impossible - Rogue Nation, 2015)

3. 瑞剋・卡特(Rick Carter)32|美國
七寶奇謀(The Goonies, 1985)、迴到未來第二集(Back To The Future Part II, 1989)和迴到未來第三集(1990)、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 1997)、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浩劫重生(Cast Away, 2000)、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北極特快車(The Polar Express, 2004)、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2005)、慕尼黑(Munich, 2005)、阿凡達(Avatar, 2009)、殺客同萌(Sucker Punch, 2011)、戰馬(War Horse, 2011)、林肯(Lincoln, 2012)

傳奇大師
約翰・巴剋斯(John Box)44|英國

4. 張叔平(William Chang Suk-ping)46|香港
愛殺(Love Massacre, 1981)、烈火青春(Nomad, 1982)、旺角卡門(As Tears Go By, 1988)、重慶森林(Chungking Express, 1994)、春光乍現(Happy Together, 1997)、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 2000)、我的藍莓夜(My Blueberry Nights, 2007)、讓子彈飛(Let the Bullets Fly, 2010)、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2011)、一代宗師(The Grandmasters, 2012)

5. 史都華・剋雷格(Stuart Craig)54|英國
哈利波特係列全8部,以及象人(The Elephant Man, 1980)、甘地(Gandhi, 1982)、教會(The Mission, 1986)、哭喊自由(Cry Freedom, 1987)、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 1988)、秘密花園(The Secret Garden, 1993)、影子大地(Shadowlands, 1993)、緻命化身(Mary Reilly, 1996)、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
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 1999)、神偷艷賊(Gambit, 2012)

6. 納森・剋羅利(Nathan Crowley)64|英國
衝齣封鎖綫(Behind Enemy Lines, 2001)、針鋒相對(Insomnia, 2002),蝙蝠俠:開戰時刻(Batman Begins, 2005)、頂尖對決(The Prestige, 2006)、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黑暗騎士:黎明昇起(The Dark Knight Rises, 2012)、異星戰場:強卡特戰記(John Carter, 2012)、星際效應《Interstellar, 2014》

傳奇大師
賽德裏剋・吉本斯(Cedric Gibbons)76|美國

7.丹提・費瑞帝(Dante Ferretti)78|義大利
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the St. Matthew, 1964)、伊底帕斯王(Oedipus Rex, 1967)、愛情神話(Satyricon, 1969)、浪蕩子(I Vitelloni, 1953);玫瑰的名字(The Name of The Rose, 1986)、終極天將(The Adventures of Baron Munchausen, 1988)、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94)、冷山(Cold Mountain, 2003)、瘋狂理發師:倫敦首席惡魔剃刀手(Sweeney Todd:The Demon Barber of Fleet Street, 2007);純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1993)、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神鬼玩傢》(The Aviator, 2004)、隔離島(Shutter Island, 2010)、雨果的冒險(Hugo, 2011)、第七傳人(Seventh Son, 2014)、仙履奇緣(Cinderella, 2015)、沉默(Silence, 2016)

8.傑剋・菲斯剋(Jack Fisk)88|美國
窮山惡水(Badlands, 1973)、天堂之日(Days of Heaven, 1978)、紅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 1988)、史崔特先生的故事(The Straight Story, 1999)、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 2001)、新世界(The New World, 2005)、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2011)、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2007)、世紀教主(The Master, 2012)、愛,穹蒼(To the Wonder, 2012)、聖杯騎士(knight of cups, 2015)、神鬼獵人(The Revenant, 2015)

9.安東・哥曼茲(Antxón Gómez)98|西班牙
顫抖的欲望(Live Flesh, 1997)、我的母親(All About My Mother, 1999)、無聊的下午(Gaudi Afternoon, 2001)、悄悄告訴她(Talk to Her, 2002)、壞教慾(La mala educacion, 2004)、薩爾瓦多(Salvador, 2006)、切:39歲的告彆信(Che, 2008)、破碎的擁抱(Broken Embraces, 2009)、切膚欲謀(The Skin I Live In, 2011)

傳奇大師
威廉・卡麥隆・曼席斯(William CameronMenzies)110|美國

10.莎拉・格林伍德(Sarah Greenwood)112|英國
傲慢與偏見(Pride & Prejudice, 2005)、贖罪(Atonement, 2007)、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 2009)、心靈獨奏(The Soloist, 2009)、少女殺手的奇幻旅程(Hanna, 2011)、福爾摩斯:詭影遊戲(Sherlock Holmes: A Game of Shadows, 2011)、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2012)

11.格蘭特・梅傑(Grant Major)124|紐西蘭
伏案天使(An Angel at My Table, 1990)、夢幻天堂(Heavenly Creatures, 1994)、神通鬼大(The Frighteners, 1996)、記憶與慾望(Memory & Desire, 1998)、鯨騎士(Whale Rider, 2002)、魔戒三部麯(The Lord Of The Rings, 2001, 2002, 2003)、金剛(King Kong, 2005)、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 2011)、X戰警:天啓(X-Men: Apocalypse, 2016)

12.艾力剋斯・麥剋道爾(Alex McDowell)136|英國
未來終結者(The Lawnmower Man, 1992)、賭城風情畫(Fear and Loathing In Las Vegas, 1988)、龍族戰神(The Crow, 1994)、魔誡追緝令(The Crow:City of Angels, 1996)、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 1999)、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2002)、航站情緣(The Terminal,2004)、巧剋力冒險工廠(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2005)、地獄新娘(Corpse Bride,2005)、非法入侵(Breaking and Entering,2006)、守護者(Watchmen,2009)、超級狐狸先生(Fantastic Mr. Fox,2009)、鍾點站(In Time,2011)顛倒世界(Upside Down,2012)、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2013)

傳奇大師
費迪南多.史卡費歐提(Ferdinando Scarfiotti)146|義大利

13.約翰・邁爾(John Myhre)148|美國
戀戀情深(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 1993)、永遠的愛人(Immortal Beloved, 1994)、伊莉莎白(Elizabeth, 1998)、X戰警(X-Men, 2000)、拳王阿裏(Ali, 2001)、芝加哥(Chicago, 2002)、藝伎迴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2005)、夢幻女郎(Dreamgirls, 2006)、刺客聯盟(Wanted, 2008)、華麗年代(Nine, 2009)、神鬼奇航:幽靈海(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 2011)、X戰警:未來昔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2014)

14.伊芙・史都華(Eve Stewart)158|英國
祕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 1996)、酣歌暢舞(Topsy-Turvy, 1999)、摺翼天使(All Or Nothing, 2002)、天使薇拉卓剋(Vera Drake, 2004)、吻兩下打兩槍(Kiss Kiss Bang Bang, 2005)、玩命左輪(Revolver, 2005)、魔鬼聯隊(The Damned United, 2009)、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2010)、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2012)、科學怪人(Victor Frankenstein, 2015)

15.種田陽平(YoheiTaneda)168|日本
倆人們(Just Two Of Us, 1988)、燕尾蝶(Swallowtail Butterfly, 1996)、不夜城(Sleepless Town, 1998)、追殺比爾(Kill Bill : Vol. 1, 2003)、攻殼機動隊2(Ghost in the Shell 2, 2004)、69(2004)、扶桑花女孩(Hula Girls, 2006)、魔幻時刻(The Magic Hour, 2008)、空氣人形(Air Doll, 2009)、賽德剋巴萊(Seediq Bale, 2011)、金陵十三釵(The Flowers of War, 2011)、太極俠(Man of Tai Chi, 2013)、迴憶中的瑪妮 (When Marnie was there, 2014)、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 2015)

16.迪恩・塔沃拉裏斯(Dean Tavoularis)178|美國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蜜糖(Candy, 1968)、教父(The Godfather, 1972)、對話(The Conversation, 1974)、教父2(The Godfather:Part II , 1974)、現代啓示錄(Apocalypse Now, 1979)、小教父(The Outsiders, 1983)、鬥魚(Rumble Fish, 1983)、佩姬蘇要齣嫁(Peggy Sue Got Married, 1986)、塔剋其人其夢(Tucker, 1988)和教父3(The Godfather:Part III, 1990)、選舉追緝令(Bulworth, 1998)、鬼上門(The Ninth Gate, 1999)、天使之眼(Angel Eyes, 2001)、今晚誰當傢(Carnage, 2011)

傳奇大師
李察.西爾伯特(Richard Sylbert)186|美國
專有名詞釋義
片名暨人名索引

圖書序言

前言

  電影美術設計是極具影響力的工作,但有時候就算已經做到淋灕盡緻,我們卻仍看不齣來。美術總監為瞭我們努力創造具有可信度的世界,而當一切感覺都對瞭,我們就會將他們完成的作品信以為真。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是真實的。你在銀幕上看到的,是混閤著現實、電影裏的真實,以及一些諸如煙霧和鏡子之類的老把戲所構成的畫麵,而這一切其實都是美術總監和他們纔華洋溢的團隊創造齣來的。

  他們最理想的工作成果,竟然是希望不會被人察覺有任何特異之處?—這群人到底是什麼人物?在所有的電影製作專業中,美術總監大概是大眾眼裏最模糊的角色,卻又是決定鏡頭成敗的絕對性關鍵。他們是氣氛的魔法師、幻影的巫師,下達指令給美術部門,讓大傢在一定的時程內、特定的情況下達到導演的理想,尤其是在給定的預算內—這一點近期以來變得愈來愈重要—完成任務。美術總監經常是第一位被劇組聘任的人,甚至在有些案子裏,美術總監比導演還要早被製片方諮詢。

  美術設計需要龐大的協作過程。除瞭導演,美術總監應該是劇組裏最高度與各部門閤作的職位。他在工作上會直接與許多部門産生交集,從場景組到服裝組、攝影組、工程部與視覺特效組都要。美術總監一定要有足夠的影響力與錶達能力去傳達他或她的想法,要在開拍前明快地做齣上韆個拍攝一部片所需要的決定。

  為瞭讓大傢更清楚,在此正式說明一下美術總監(production designer)和美術指導(art director)的職務。美術總監是美術部門的頭,跟導演配閤,構思齣電影在銀幕上的視覺走嚮。他或她也會對製片人提齣在一定時間與預算內可以達成的進度和花費。直接嚮美術總監報告的是總美術指導(supervising art director),以及美術指導。他們會把概念設計師(concept artist)的設計圖或簡易平麵圖,交由
助理美術指導(assistant art director)、場景設計師(set designer)和製圖員(draftsman)轉化為建築圖麵或施工圖麵。然後他們會指示場景組、工程部門與全體道具組組員全力以赴,好讓攝影機在對的日子、對的地點把影片拍齣來。

  就像導演、攝影、剪接、服裝設計等其他重要專業一樣,有些美術總監以特定領域的強項而聞名。有種說法是:美術總監不用親自去找場景、找道具或製作服裝—這麼說其實不盡然正確,因為他們當中有些人就是專精在這些地方。有些人則是在搭景方麵有驚人的專長,還有些人就是有辦法在改景方麵巧妙地將搭建物自然地融入外景裏,更有些人專精於創造數位化世界,或是專門處理音樂劇。盡管如此,必要時,美術總監仍必須能夠處理上述所有的事,必須知道如何將所有元素融匯成一個逼真可信的整體。不過,這些美術總監在事業上的閤作模式又截然不同。他們有些人比較傾嚮專注與一、兩位導演閤作,建立起一種具有創造性的默契,跟導演一同解決製作過程中齣現的所有挑戰;有些美術則喜歡跟不同的導演閤作,麵對他們不一樣的要求。製片人或導演聘僱美術總監時,通常會透過一個「徵選」的程序。這個過程很復雜,甚至在簽約前就會涉入打造該電影世界觀的創作。跟導演一樣,美術總監經常花很多時間在那些後來沒能成功被製作的電影上。

  本書收錄瞭十六位美術總監的專訪,侃侃而談他們的設計經驗,內容幾乎涵括瞭電影美術設計的每一個層麵,從大型片廠製作到美國的獨立電影,並論及各國的工藝技術層麵,從英國到西班牙、香港、日本,一路往南延伸到紐西蘭。

  「傳奇大師」的篇章則追憶瞭那些已故的電影美術開路先鋒,從電影史上首位美術總監威廉.卡麥隆.曼席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到曾掛名近一韆五百部電影美術指導總監督(supervising art director)的賽德裏剋.吉本斯(Cedric Gibbons)—兩位都是從默片年代起傢—以及善於運用壯闊「自然」場景的約翰.巴剋斯(John Box)、費迪南多.史卡費歐提(Ferdinando Scarfiotti),還有史上唯一一位成為大型製片廠總製片的傳奇美術總監:李察.西爾伯特(Richard Sylbert)。

  本書的受訪美術總監之一肯.亞當(Ken Adam),在接受我採訪的前一天剛歡度瞭九十一歲生日。他是逃離納粹柏林的流亡者,生涯啓濛於他十幾歲時在母親位於倫敦的寄宿公寓裏那一張公用大餐桌上,在那裏跟文森.科達討論電影美術設計上的想法。

  當科技的進步正在快速改變電影美術設計的本質已經非常顯而易見,我們在本書中還是可以輕易區分齣這些傳奇先鋒與當代美術總監的不同,可以看到清楚的發展脈絡,從傳奇大師們進展到西爾伯特和亞當,再推到狄恩.塔沃拉裏斯(DeanTavoularis)。在塔沃拉裏斯的訪談中,他緬懷瞭早年在片廠美術部門的工作:年輕時擔任補幀人員(in-betweener),為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製作迪士尼動畫,就此展開他的職業生涯,後來成為七○年代那票激進電影人士當中充滿創造力的關鍵人物之一。這群電影人將電影從片廠攝影棚裏拉到大街上,使得高度結構化的大製片廠係統因此瓦解。

  史都華.剋雷格(Stuart Craig)迴憶起他當學生的時候,肯.亞當來到倫敦的皇傢美術學院(London’s Royal Academy)演講,開著一輛白色敞篷勞斯萊斯,嘴裏叼著一支大雪茄。當時,想要成為像亞當一樣的設計師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但剋雷格日後在李維斯登(Leavesden)、薛柏頓(Shepperton)製片廠搭建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常置型場景,絕對可以匹敵肯.亞當的想像力規模。而在《哈利波特》電影問世許久之前,剋雷格早就跟塔沃拉裏斯一樣走齣攝影棚瞭:在印度拍攝《甘地》(Gandhi, 1982),在阿根廷與巴西交界的伊瓜蘇瀑布(Iguazu Falls)拍攝《教會》(The Mission, 1986),然後在義大利和突尼西亞拍攝《英倫情人》(The EnglishPatient, 1996)。紐西蘭的格蘭特.梅傑(Grant Major)也迴憶瞭當年為瞭成就《魔戒三部麯》(The Lord of theRings triology)這套巨作裏復雜且非比尋常的外景狀況。

  以外景為本的「街拍式」電影熱潮,近來已有部分被「跟著稅率優惠地區走」的風潮所取代,於是原本以洛杉磯為基地的設計師大量密集地前往加拿大工作,美國的其他州或某些歐洲國傢現在也都提供製片方非常好的條件,原本洛杉磯齣色的電影工藝産業優勢有時反而遭到漠視,像吉姆.畢塞爾(Jim Bissell)這樣的美術總監不禁為此感到懊惱,於是當有機會待在傢附近工作,總能讓他們的心情為之一開—同樣的好事也曾發生在約翰.梅爾(John Myhre)身上,當電影公司決定在加州韆橡市(Thousand Oaks)搭建《藝伎迴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2005)裏的京都,而不是到日本取景時。而最有野心、善於打造異國風情的搭景之王,則絕對非丹提.費瑞帝(Dante Ferretti)莫屬:他在義大利辛西塔片廠(Cinecitta Studios)裏為《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 2002)重新打造瞭一個紐約;在英國的薛柏頓片廠裏為奧斯卡金像奬獲奬作品《雨果的冒險》(Hugo, 2011)打造瞭一座巴黎的火車站。

  近年來,電影數位科技引領所有美術總監來到一個嶄新的世界,例如與另一位設計師共同設計瞭《阿凡達》(Avatar, 2009)的瑞剋.卡特(Rick Carter)。他們所麵臨的挑戰,是要媒閤現實與數位虛擬的世界,同時必須兼顧故事。之後,卡特輕鬆地從《阿凡達》的未來世界轉換到《戰馬》(War Horse, 2011)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場景,再度與他長期閤作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共事。卡特的導師是李察.西爾伯特,曾在李察身上學到的難忘的一課—誠如他在本書中所說的—不論是高科技的攝影錶現,或是仰望天空的「自然」鏡頭,電影裏的一切都必須為故事服務。說故事纔是永遠的王道。兩位走在當代電影最前綫的英國美術艾力剋斯.麥剋道爾(Alex McDowell)和納森.剋羅利(Nathan Crowley),都談到他們怎麼離開英國到洛杉磯學習電影美術設計的工藝。強力擁護數位虛擬實境設計的麥剋道爾,在《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2002)、《超人:鋼鐵英雄》(Man of Steel, 2013)裏創造齣的社會形貌,讓人一見難忘,而剋羅利在勝任蝙蝠俠再起係列獨特麵貌的設計之前,在愛爾蘭待瞭一陣子,以纍積更多的設計經驗,後來與剋裏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保持著長期閤作的關係。

  在所有電影技術領域當中,美術設計是變化最快的一個。數位技術的革新改變瞭傳統的場景設計觀念,最終演變為一種融閤各種工作程序的龐雜復閤體,所有創意方嚮的掌控都由美術總監負責—至少,理論上應該如此。但本書收錄的這十六位美術總監,卻在一件事上都有同樣的感觸:他們工作上的灰色地帶應該被釐清。大傢都說美術總監是為電影全貌負責的那個人,但是在傳統上,當拍攝結束時,他們的工作也就跟著結束,但後期製作階段仍有需多創意麵的事需要決定,而且該期間有可能長達一年之久。事實上,這些美術總監都希望可以從頭跟到尾,親眼看著自己的設計執行到底。像麥剋道爾這樣的美術,會提供製片方一個在美術預算裏可行的「完整」套裝設計,而這種前衛的統閤式設計,使美術部門的發展愈來愈引人注目。反之,也有人意識到當今的視覺特效部門在製片廠裏變得愈來愈有權力。「動畫預覽」(Pre-viz)這樣的電腦視覺化技術,也大大改變瞭電影界設計師的世界。攝影指導對美術總監來說是關鍵的閤作人物,但在傳統上,攝影指導會比較晚進組—最糟的情況是在場景都搭好後纔進組—於是在事前做齣正確的光源判斷,往往是設計師最大的考驗,幸好數位化的世界徹底簡化瞭這個程序。但在另一方個,設計師依然一如往常而且持續在製作實體模型,例如楓扣闆模型(Foam-core Model)或白色卡紙模型等。經驗老道的美術總監約翰.梅爾和吉姆.畢塞爾兩人都指齣:在開拍前讓愈多人看過模型愈好,這通常可以優化每個人的工作成果。

  另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美術傑剋.菲斯剋(Jack Fisk),習慣跟他長期配閤的夥伴泰倫斯.馬力剋(Terrence Malick)閤作,最近也開始為比較年輕的導演保羅.湯瑪士.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設計作品。菲斯剋自己也導過片,但隨著工會的規定愈來愈多,他甚至無法親自齣手處理自己的場景,讓他對這種體製感到灰心,一度告彆電影圈,後來纔又迴巢為馬利剋的《新世界》(The New World, 2005)作設計。為瞭這部片,這位纔華洋溢的美術總監,竟然以真材實料重建齣詹姆斯鎮(Jamestown)的堡壘。這種「徒手」披露史實的態度,也得到曆史學者的注目。

  西班牙的美術安東.戈曼茲(Antx.n G.mez)則是持續運用他的個人收藏來陳設場景。他承認自己有嚴重的收藏癖,一個他永遠戒不掉的習慣,做電影更是助長瞭這個癖好。香港的張叔平,這些年來一直與王傢衛閤作密切,喜歡同時擔任美術設計與服裝設計,不能理解為何可以把電影美術與服裝切割開來。他解釋,因為他從不曾正式學過所謂電影美術設計,齣道時是從小型獨立電影那種凡事一手包辦的美術做起,然後一路這樣做下來。在香港片廠嚴謹的美術體製開始崩解——就像美國的片廠一樣——他擅長的獨立電影便愈來愈壯大,而他隻需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持續走下去就好。本書收錄的其他幾位美術也都有相似的經驗。

  本書採訪的最年輕美術是活躍在亞洲地區的日籍美術總監種田陽平,因為《追殺比爾》(Kill Bill, 2003)的設計而在西方國傢變得頗具知名度。當日本電影美術環境處於轉型期,從片廠體製下縝密的美術部門轉型到較自由的專案式美術組時,種田陽平順勢躍到日本電影的最前綫,並與亞洲各地的導演閤作,包括中國導演張藝謀。

  從錶麵上來看,美術總監的職責似乎有簡單的界定,事實上並未經過嚴格闡釋。比方說,有些美術不畫建築平麵圖,有些會畫藝術性的印象圖麵,重點放在氣氛的錶現上,有些則隻畫基本的速寫。所以,「怎麼纔能當上美術總監?」和「怎樣纔能成為傑齣的美術總監?」是我在採訪這些美術時必問的問題。他們的迴答都很精彩,而且擁有三點共識:你必須很會說故事,必須知道怎麼畫畫,而且必須理解三維的視覺呈現原理。許多成功的美術都來自純美術的背景,有些則是齣自建築科班,但他們幾乎所有人都在完成學業前就臣服於電影美術的魔力之下。本書受訪者中,有兩位英國美術是劇場齣身:莎拉.格林伍德(Sarah Greenwood),以及伊芙.史都華(Eve Stewart)。她們都留在英國,設計齣不少令人震撼的場麵。格林伍德與導演喬.萊特(Joe Wright)閤作過《贖罪》(Atonement, 2007)、《安娜. 卡列妮娜》(Anna Karenina, 2012)等片,據她錶示,後者的劇場舞颱式電影場景是她最大的突破。史都華則與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閤作過《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 2010),之後又共同製作瞭《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2012);而在與湯姆.霍伯閤作之前,她曾為導演麥剋.李(Mike Leigh)作過設計,學到一些獨門的方法。

  本書沒有任何一位美術在成長期間就知道世界上有電影美術這樣的工作,有些人是到二十多歲時纔聽說「美術總監」這個職稱。當他們瞭解美術總監的工作內容,想到可以怎麼在其中發揮自己的強項時,感覺腦袋裏就像有一盞燈被點亮瞭。他們也都描述瞭自己早年如何跟工會製度長期抗戰。「放棄」永遠無法成就一位成功的電影美術總監,設法跨越門檻的故事纔讓人津津樂道。

  不可否認的是,連電影産業裏的其他從業人員,也仍對「美術總監」的工作內容一知半解。大眾對它的概念很模糊,有很大關係來自「美術總監」這個用語本身。它是後期纔衍生齣來的一個職稱,由《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1939)的製片人大衛.賽茲尼剋(David O. Selznick)所提齣的。威廉.卡麥隆.曼席斯(William Cameron Menzies)當時設計瞭《亂世佳人》,而賽茲尼剋認為隻有「美術總監」這個新稱謂,纔足以錶述曼席斯在打造《亂世佳人》的麵貌上所作的巨大貢獻。在那個時代,製片廠體係下的美術部門就像大型的工廠。而隨著時代演變,原本小心翼翼保存景片的片廠體係美術部門開始衰退,「美術總監」一詞也開始漸漸被設計師採用,並在七○年代達到廣泛使用的狀態。到最後,原來的「美術指導」都成瞭「美術總監」,而「助理美術指導」的工作成瞭現在「美術指導」該做的事。狀況確實有點混亂,而往年奧斯卡金像奬頒發的最佳美術設計奬項也未能釐清這個問題。

  要成為美術總監需要知道些什麼?簡單來說,答案是:所有的事。就傳統的途徑來說,想當上美術總監,必須在美術部門裏慢慢往上爬,但好的美術指導或總美術指導不一定就會是好的美術總監。它牽涉到個人的視野、說故事的能力、人際關係、資源調度和自信心。在這個到處需要施展政治手腕的圈子裏,美術總監是必須讓大傢各司其職的那個人。他們有些人幾乎做過美術部門裏的每一種工作,有些人則放棄瞭學業、直接進入業界工作。本書大多數受訪者都沒念過電影學院,但現在也為電影美術設計領域量身打造課程。不過,這些美術總監都指齣一點:經驗和知所進退的智慧是沒辦法教的。他們所有人也都說到,每當迴顧自己的作品時,總是會發現某些地方在當時應該更用力去爭取纔對,而不是事後在這裏為這些失誤而後悔。

  這十六位美術總監做過的電影,大範圍地涵蓋各種電影類型,從四○年代的肯.亞當先生的作品一直到當代的作品,以及我們尚未能體驗的創新電影世界。他們不吝惜分享他們的時間,對我提齣的問題和要求都非常有耐心地迴應,也盡可能提供他們的作品圖麵。淩越於工作內容,如果有任何事物可以讓他們聯閤起來,那一定是他們對電影、對自己創造的世界所抱持的那份熱忱,一種不屈不饒的熱情和激動。他們激起讓人投身電影製作的衝動,而且確實也已經感召瞭許多人這麼做。所以,首先我一定要感謝本書所有受訪的美術總監,以及他們當中某幾位的助理,謝謝她們提供的協助,尤其是Carie Wallis、Elena Dubova、Kristy Mitchell- Parnham,以及Sarah Griggs。我也要感謝美國美術指導工會(Art Directors Guild),在我開始 著手本書時伸齣援手,特彆是工會主席湯姆.華許(Tom Walsh)的協助。

  完成本書的過程中,我得到許多人的大力幫助。我想要謝謝Janit Baldwin 讓我使用她在《窮山惡水》(Badlands, 1973)裏為傑剋.菲斯剋和泰倫斯.馬力剋拍攝的照片。在亞洲方麵,張傢振為我指點瞭方嚮;另外,在香港人生地不熟的我,多虧有Fortissimo Film 電影公司的Esther Yeung 幫忙迅速解決所有疑難雜癥,更要謝謝她幫我聯絡上種田陽平和張叔平。另外,我也要感謝Yoko Shimada不厭其煩地為我進行翻譯。至於歐洲地區,感謝義大利的Sheri Jennings 熱心協助我訪問丹提.費瑞帝,以及西班牙的Blanca Aysa 在我跟安東.戈曼茲會麵時為我們翻譯。我也要謝謝Charles McDonald。感謝本係列叢書的主編麥剋.古瑞吉(Mike Goodridge)—特彆是他的專業和耐心—以及Ilex Photo 的主編Natalia Price-Cabrera。謝謝他們從頭到尾看著這本書一直到完成,也要感謝努力不懈的圖片編輯主任Katie Greenwood。

  美術總監從來不是個一成不變的角色,即使一百年前也是如此:一九一八年當時,第一個三度空間的場景終於問世,不再隻是以繪畫式布幕為背景——那可是一件瞭不起的大事,更不用說,當時根本沒人想過可以到外景去拍攝。但今天,電影人已經走遍全世界,從伊瓜蘇瀑布的崖頂,直到紫禁城內部。試想,如果我們有史無前例的龐大製作預算,讓大傢配帶著最先進的科技配備去登陸火星,隨之而來的將是電影美術設計領域上的巨大突破。本書就像一張電影美術的快照,同時呈現瞭這門專業當今的風貌,以及它的發展脈絡。我和這些美術總監一樣等不及想知道它將會如何發展,並期待能與這些深深啓發人心的創作者一起持續探討。

菲奧諾拉・賀利根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所有在颱灣從事視覺設計,尤其是電影美術設計這個領域的朋友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我一直覺得,我們在電影美術上,雖然有很多前輩的努力,但總感覺少瞭一些係統性的、能夠觸類旁通的啓發。這本書的作者,一位世界級金奬的美術總監,直接把最精華的“工具箱”搬瞭過來,而且是以非常實用的方式。像是“造型”這個概念,它不隻是形體的勾勒,更包含瞭角色性格的塑造、場景情緒的鋪陳,甚至是對整個故事節奏的引導。我常常覺得,我們在處理道具、服裝、場景時,會陷入一個“好看就好”的迷思,但這本書卻強調用“造型”去“說故事”,讓每一個物件都擁有生命,都在無聲地訴說著角色的過往、動機,以及整個世界的設定。書裏提到的案例,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分析,比如在哪些具體項目中,他們是如何一步步推敲齣那個“會說話”的造型,那就會更加過癮瞭。當然,即便如此,光是理解瞭這個核心概念,並能將其運用到我的工作上,就已經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構思新項目時,我不再隻是考慮“要什麼”,而是開始思考“為什麼是這樣”。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不是一本死闆的教科書,而是一次與世界頂尖美術總監的深度對話。它沒有空泛的理論,而是將抽象的美術設計理念,通過一個個生動具體的案例,化為可觸可及的設計方法。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坐在金奬大師的旁邊,聽他娓娓道來,如何從一個簡單的想法,一步步構建齣一個完整的、充滿故事性的電影世界。書中對於“造型、色彩、形式、質感”這四大要素的有機結閤的闡釋,讓我看到瞭它們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以及它們如何共同作用,最終服務於電影敘事。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類型電影時的案例分析,無論是奇幻史詩還是寫實劇情,都能看到他對不同風格的遊刃有餘。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打破瞭我以往對美術設計的固有認知,讓我明白,好的美術設計,不僅僅是“美”,更是“有意義”,是“有靈魂”的。如果能再加上一些關於團隊協作和創意碰撞的經驗分享,那這本書的價值將更加無可限量。

评分

“質感”一直是我認為最難拿捏的部分,尤其是在數碼時代,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畫麵似乎都光滑、完美,但卻缺乏一種觸感,一種真實的存在感。這本書對“質感”的解讀,讓我茅塞頓開。它不隻是指材質本身的粗糙或光滑,更是關於光綫如何與錶麵互動,如何通過細節來傳遞齣年代感、溫度感,甚至是時間的流逝。我記得書中舉瞭一個例子,關於一個破舊的木桌,是如何通過細節的磨損、劃痕,以及光綫照射下木紋的紋理,來訴說著它承載過的故事。這讓我反思,我們在設計道具和場景時,是否過於追求錶麵的光鮮亮麗,而忽略瞭“質感”所能帶來的深度和情感共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即使是虛擬的電影世界,也可以通過對“質感”的精妙處理,來賦予其令人信服的真實感。我特彆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如何通過燈光和渲染技術來增強“質感”的實際操作指導。

评分

“形式”這個詞,聽起來好像很學術,但在這本書裏,它被解釋得無比生動和實用。作者用大量的圖例和案例,闡釋瞭“形式”如何與“內容”完美結閤,創造齣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體驗。我過去常常覺得,我們在畫麵構圖、鏡頭調度上,可能更多的是一種直覺反應,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原來背後有著如此係統和深刻的理論支撐。無論是畫麵的平衡感、空間的運用,還是光影的對比,這些“形式”上的選擇,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的情緒和理解。舉個例子,書裏提到的“負空間”概念,它不隻是留白,而是具有引導視綫、突齣重點、甚至暗示某種缺失或壓抑感的功能。我個人非常喜歡書裏關於“動感”和“靜感”形式的對比分析,這對於我拍攝短片或者製作動態視覺內容時,提供瞭非常明確的方嚮。如果書中能增加更多關於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形式語言的演變,那會更加豐富。

评分

我一直對色彩在電影敘事中的力量感到著迷,但常常在實際操作中感到捉襟見肘,不知道如何纔能達到那種“一眼萬年”的效果。這本書,簡直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色彩聖經!它不僅講解瞭色彩的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世界級大師是如何運用色彩來營造氛圍、塑造人物情感、甚至推動劇情發展的。書裏提到的“色彩語言”,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原來綠色不隻是綠色,它可以是希望,也可以是腐敗;藍色不隻是藍色,它可以是憂鬱,也可以是寜靜。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將抽象的色彩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案例分析,例如某部電影如何通過大麵積的冷色調來營造疏離感,另一部電影又如何利用跳躍的暖色來烘托緊張氛圍。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更多關於“色彩搭配的禁忌”或者“如何避免色彩的濫用”的探討,因為有時候,太多的色彩反而會讓畫麵顯得雜亂無章,失去焦點。但總體而言,這本書的色彩篇章,絕對是改變我觀看電影和進行設計方式的啓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