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觀光規劃
  • 遊憩資源
  • 資源管理
  • 旅遊地理
  • 休閑旅遊
  • 景觀規劃
  • 區域規劃
  • 旅遊開發
  • 生態旅遊
  • 可持續旅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主要由觀光遊憩活動之「市場需求麵」、「資源供給麵」、「政府機製麵」、「投資經理麵」、「計畫研擬麵」及「計畫實施麵」等六類層麵組構而成。本書從理論麵延伸至實務麵,探究上開六類層麵之脈絡關係及規劃技術,以期讀者能從中習得基本邏輯思維及規劃作業能力,進而涵養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的興趣,以備將來投身於各類型觀光遊憩區之規劃實務的基本專業。
旅遊目的地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邁嚮創新與實踐的未來 本書聚焦於當代旅遊業的核心議題——旅遊目的地的有效管理及其與可持續發展的深度融閤。 隨著全球旅遊業的快速擴張,目的地作為旅遊活動的主要載體,其運營效率、環境承載力、社區福祉以及長遠競爭力已成為業界和學術界麵臨的緊迫挑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高度實踐導嚮的框架,幫助讀者理解和掌握現代旅遊目的地管理所需的前沿理論、關鍵策略與操作工具。 第一部分:旅遊目的地基礎理論與結構解析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旅遊目的地的本質、構成要素及其動態演化過程。我們首先界定“旅遊目的地”在不同理論視角下的內涵,並著重探討目的地作為一種復雜係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 CAS)的特徵。這包括對核心吸引力(Core Attractions)、支撐服務係統(Support Infrastructure)、遊客流綫(Visitor Flows)以及管理機構(Governance Structure)的詳細解構。 理論層麵,本書引入瞭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論(Destination Life Cycle, DLC)的最新修正版,並結閤目的地形象與品牌定位理論,探討如何在高度同質化的市場中塑造獨特的目的地價值主張(Value Proposition)。特彆關注瞭新興的目的地網絡理論(Destination Network Theory),分析不同利益相關者(政府、企業、社區、遊客)之間形成的協同關係,如何影響目的地的整體韌性(Resilience)與適應性。 實踐操作上,本章提供瞭目的地資源普查與潛力評估的技術指南。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源清單羅列,而是運用地理信息係統(GIS)輔助分析,結閤社會經濟數據,進行科學的承載力初判。我們強調區分物理承載力、社會文化承載力和生態承載力,為後續的規劃乾預奠定數據基礎。 第二部分:可持續性驅動下的目的地治理與戰略規劃 可持續性不再是附加選項,而是目的地生存與繁榮的基石。本部分的核心在於探討如何將可持續發展原則(環境友好、社會公平、經濟可行)嵌入到目的地管理的各個環節。 治理結構革新: 本章重點分析瞭當代目的地管理組織(DMO)的轉型趨勢,從傳統的促銷機構轉嚮多功能的集成化管理平颱。我們詳細闡述瞭利益相關者協商機製(Stakeholder Consultation Mechanisms)的設計與實施,包括如何構建有效的公私夥伴關係(PPP)以及如何增強社區參與的深度與廣度。通過多個國際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平衡不同群體間的利益衝突,實現共贏的治理模式。 戰略規劃工具箱: 規劃不再是僵化的藍圖,而是持續迭代的路綫圖。本書詳細介紹瞭SWOT分析、波特五力模型在目的地競爭分析中的應用,並著重介紹瞭情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方法。情景規劃允許管理者預設未來可能齣現的不同外部環境(如氣候變化加劇、技術顛覆、地緣政治變化),並提前製定應對策略,極大地增強瞭目的地的預見性。 資源優化與利用效率: 針對核心旅遊資源的“過度開發-衰退”怪圈,本部分提齣瞭“價值最大化而非客流量最大化”的管理哲學。內容涵蓋瞭遊客分流技術(Visitor Flow Management),如動態定價、區域配額限製,以及如何通過提升遊客體驗的“質量”來替代對“數量”的盲目追求。此外,我們探討瞭如何通過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和環境影響評估(EIA)的深度整閤,確保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 第三部分:遊客體驗設計與營銷創新 在體驗經濟時代,遊客的感知與滿意度直接決定瞭目的地的復購率與口碑傳播。本部分將管理學原理與市場營銷創新緊密結閤。 深度體驗設計: 本章超越瞭傳統的“景點+購物”模式,聚焦於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s)和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營造。我們分析瞭如何挖掘地方獨特的曆史、文化、工藝和自然稟賦,通過敘事(Storytelling)的技巧,將遊客轉化為參與者。內容包括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在地手工藝的體驗融入,以及如何運用數字技術(如增強現實AR)來豐富而非替代真實體驗。 數字營銷與數據驅動決策: 隨著社交媒體和在綫旅遊平颱(OTA)的主導地位,目的地營銷進入瞭數據驅動的精準時代。本書詳細介紹瞭目的地搜索引擎優化(DMO SEO)的關鍵策略,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來監測遊客偏好、評估營銷活動ROI(投資迴報率)和預測未來趨勢。特彆關注瞭社交媒體聆聽(Social Listening)在危機管理和實時反饋收集中的應用。 品牌重塑與危機管理: 探討瞭在負麵事件(如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危機)發生後,目的地如何迅速啓動危機溝通協議(Crisis Communication Protocol),有效修復受損形象。這部分強調透明度、同理心和快速響應的重要性,並提供瞭建立長期品牌韌性的預防性措施。 第四部分:新興趨勢與未來挑戰的應對 本部分前瞻性地探討瞭驅動未來旅遊業變革的關鍵力量,並為管理者提供瞭應對這些挑戰的策略藍圖。 氣候變化與韌性建設: 氣候變化對沿海、山地和極地等敏感型目的地構成瞭直接威脅。本書詳細介紹瞭氣候適應性規劃(Climate Adaptation Planning),包括基礎設施的抗災升級、保險機製的建立,以及推廣低碳旅遊産品(如慢速旅行、區域性旅遊)以減少碳足跡的實踐。 智能目的地與技術賦能: 探討瞭“智慧旅遊”(Smart Tourism)的真正含義,超越簡單的移動應用,關注物聯網(IoT)、人工智能(AI)在提升運營效率、優化交通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推薦中的潛力。重點分析瞭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在智能目的地建設中的倫理考量。 負責任旅遊與社區福祉: 強調旅遊發展必須服務於當地社區。本章深入研究瞭“慢旅遊”(Slow Tourism)和“脫離性旅遊”(Off-the-beaten-path Tourism)如何幫助分散客流,增加收入在社區內部的循環。提供瞭衡量社區福祉(Community Well-being Index)的指標體係,確保旅遊增長的成果能夠公平地惠及所有居民。 結論與行動框架: 本書最後總結瞭實現長期、健康發展的目的地管理的“四維整閤模型”,即:治理整閤、資源循環、體驗深度和技術賦能。本書旨在激發管理者從宏觀戰略到微觀執行的係統性思考,培養齣既具遠見又腳踏實地的旅遊領導者。 --- 本書特色: 1. 深度理論結閤前沿實踐: 融閤瞭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與全球成功的目的地管理案例。 2. 工具與方法的實操性強: 提供瞭大量的評估工具、規劃框架和數據分析指導,讀者可直接應用於實際工作。 3. 強調可持續性與韌性: 將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性視為貫穿所有管理決策的主綫。 4. 麵嚮未來導嚮: 充分覆蓋瞭氣候變化、數字轉型等對未來目的地運營構成根本性影響的議題。 適閤讀者: 旅遊管理專業學生、政府旅遊部門規劃人員、目的地管理組織(DMO)的從業者、旅遊企業高層管理者、以及所有緻力於推動區域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決策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銘輝
 
  學曆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醒吾科技大學餐旅學院講座教授兼院長
  颱北大學企管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國福建師範大學旅遊學院客座教授
  行政院觀光推展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經濟部會議展覽專案小組委員
  考試院導遊領隊人員考試典試委員、齣題委員、閱捲委員
  中華觀光管理學會理事長
 
  經曆
  亞太觀光協會(APTA)副會長
  亞太觀光協會(APTA)理事兼中華民國國傢代錶
  亞太旅館餐飲教育協會(APac-CHRIE)理事兼國傢代錶
  颱灣觀光學院校長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所長兼係主任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運管理係教授兼研發處長
  中國福建華僑大學旅遊係客座教授
  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郭建興
 
  學曆
  颱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係學士
 
  現任
  安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衡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基典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醒吾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中華民國都市計畫技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新北市都市更新學會理事
 
  經曆
  颱北科技大學建築係兼任講師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學係兼任講師
  淡水工商管理學院(真理大學)兼任講師
  颱北市都市計畫技師公會理事、監事
  颱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薦派幫工程司

圖書目錄

揚智觀光叢書序 i
再版序 iii
 
PART 1 導 論 1
 
CHAPTER 1  觀光遊憩資源之基本概念 2
第一節 觀光遊憩之概念與構成要素 4
第二節 資源之觀念與特性 12
第三節 觀光遊憩資源之定義與特性 14
 
CHAPTER 2  觀光遊憩資源之類型 18
第一節 觀光遊憩資源之分類 20
第二節 自然觀光遊憩資源 31
第三節 人文觀光遊憩資源 48
 
CHAPTER 3  觀光遊憩資源係統規劃原理 66
第一節 觀光遊憩資源係統規劃之涵構 68
第二節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之理論基礎 72
第三節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程序 76
 
PART 2 資訊之蒐集、調查與分析 85
 
CHAPTER 4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之資訊係統 86
第一節 資訊係統之範疇 88
第二節 資訊之蒐集與調查方法 98
第三節 資訊係統之建立 108
 
CHAPTER 5  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麵資訊分析 114
第一節 觀光遊憩活動客層屬性分析 116
第二節 觀光遊憩活動需求行為分析 123
第三節 觀光遊憩活動市場區隔分析 127
第四節 觀光遊憩活動目標市場定位 133
 
CHAPTER 6  觀光遊憩資源供給麵資訊分析 138
第一節 觀光遊憩資源供給之區位生態關係 140
第二節 自然資源背景分析 145
第三節 實質資源背景分析 156
第四節 景觀資源背景分析 158
第五節 觀光遊憩資源使用適宜性分析 169
第六節 觀光遊憩資源承載量分析 172
 
CHAPTER 7  政府機製麵資訊分析 178
第一節 觀光遊憩發展譜係 180
第二節 相關部門體係與職掌分析 184
第三節 上位及相關計畫分析 190
第四節 相關法令分析 195
 
CHAPTER 8  投資經理麵資訊分析 200
第一節 民間部門投資內容與方嚮 202
第二節 投資組閤模式分析 206
第三節 投資權利義務規範 210
第四節 體驗行銷策略分析 212
 
PART 3 計畫之研擬與評估 223
 
CHAPTER 9  規劃課題與目標 224
第一節 課題之形成與類型 226
第二節 規劃課題與對策 229
第三節 規劃目標與策略 232
 
CHAPTER 10  觀光遊憩供需量之預測方法 238
第一節 遊客量之推估方法 240
第二節 活動需求量之推估方法 245
第三節 設施供給量之推估方法 251
 
CHAPTER 11  發展構想之研擬 260
第一節 發展潛力與機能定位 262
第二節 活動導入方式 265
第三節 設施與活動供需關係之整閤 274
第四節 活動空間發展架構 278
 
CHAPTER 12  規劃方案之研擬 286
第一節 土地使用規劃 288
第二節 交通動綫係統規劃 306
第三節 公共設施與公用設備規劃 314
第四節 景觀美化規劃 328
第五節 環境解說係統規劃 337
第六節 遊程係統規劃 355
 
CHAPTER 13  規劃方案之評估 362
第一節 規劃評估架構 364
第二節 規劃評估方法 367
第三節 規劃方案之決策取嚮 372
 
CHAPTER 14  環境影響評估 376
第一節 環境影響評估涵構 378
第二節 環境影響評估範疇 382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估方法評析 385
 
CHAPTER 15  電腦輔助規劃之應用 394
第一節 電腦之特性及其在規劃分析上之應用 396
第二節 地理資訊係統之應用 399
第三節 視覺模擬係統之應用 405
 
PART 4 計畫之執行 417
 
CHAPTER 16  財務計畫之研擬 418
第一節 財務計畫之作業範疇 420
第二節 財務分析之基礎知識 430
第三節 財務規劃之內涵 437
 
CHAPTER 17  經營管理計畫之研擬 442
第一節 經營管理之涵構 444
第二節 經營管理之作業方法 452
第三節 經營管理策略之運用 454
 
參考文獻 473
 

圖書序言

再版序
 
  「二十一世紀是觀光遊憩産業擅場之時代」。依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WTO)之預測,至西元2020年全世界至各國從事旅遊之「國際觀光客」將達十四億人次,到西元2030年將超過十八億人次。如再加計各國境內之旅客,則因旅客從事觀光遊憩活動所帶動的諸如交通運輸、住宿、餐飲、購物、廣告行銷、金融、商務、遊樂器材及不動産開發等相關的産業,亦將蓬勃發展。雖然國際旅遊業此刻正積極擺脫全球經濟危機的陰霾,但是仍可斷言,觀光遊憩産業必定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優勢龍頭産業。
 
  拜電腦網際網路之賜,大部分顧客所購買的大多數産品均可透過網路訂單的方式而一次滿足,不需要再親身造訪而忍受舟車之苦,但是觀光遊憩區所提供的觀光遊憩産品卻無法適用此一發展模式,換言之,即使透過電腦網際網路可提供觀光遊憩區多樣化之聲光影像模擬體驗,但是遊客仍必須親身經曆其境,纔能獲得完全的滿足體驗。緣此,對應遊客的實際需求,未來觀光遊憩區的空間仍須持續提供遊客使用,而未來的購物、遊樂、餐飲、會議,乃至於求學,如能適度結閤觀光、遊憩或休閑的概念共同發展,則其空間存在的價值纔能愈發顯齣意義。
 
  遊客從居住地利用交通運輸工具至觀光遊憩區從事遊樂、餐飲或住宿等空間移動、使用及消費行為,在二十一世紀時仍須存在,故觀光遊憩資源空間的提供依舊有其必要性。而欲滿足二十一世紀多樣化遊客的觀光遊憩體驗,則必須妥善規劃開發各種型態的觀光遊憩資源以為因應。 觀光遊憩資源係統規劃主要由觀光遊憩活動「市場需求麵」、「資源供給麵」、「政府機製麵」、「投資經理麵」、「計畫研擬麵」及「計畫實施麵」等六類層麵組構而成。
 
  「觀光遊憩資源」之「供給」能否滿足「遊客」之「市場需求」,與其透過「計畫研擬」所規劃配置的設施之品質與規模,以及藉由「計畫實施」對其所經營管理之方式,關聯密切、環環相扣。「觀光遊憩資源供給」使用之品質與規模亦受製於「政府」公部門之法令規章,且因緣於「投資經理」私部門所提供設施內容之豐富性。而「政府」公部門與「投資經理」私部門則負有對「遊客」教育引導與行銷之責,使之産生觀光期許與消費欲求,進而親臨觀光遊憩資源,以滿足觀光遊憩體驗。
 
  本書撰寫之目的,即在讓讀者透過對上開六類層麵的認知,織理齣其間的關聯脈絡,並從中習得基本邏輯思維及規劃作業能力,進而涵養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的興趣,朝寬廣深層的相關觀光研究領域逐步進階。
 
  本書計分四篇十七章節,第一篇「導論」分三個章節介紹觀光遊憩資源之定義、特性及其類型,並引用係統規劃之原理,發展齣一般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操作程序,以利讀者未來於從事觀光遊憩資源規劃時,能依規劃流程逐步操作發展所欲規劃之內容。第二篇「資訊之蒐集、調查與分析」則分五個章節探討資訊係統的範疇,並就「市場需求」、「資源供給」、「政府機製」及「投資經理」等四個層麵,探究各自應蒐集之資訊內容及其分析之方法。第三篇「計畫之研擬與評估」計分七個章節論述,首先織理第二篇各類資訊調查分析的結果,提齣觀光遊憩區開發之規劃課題與目標;其次介紹觀光遊憩區發展構想及整體規劃方案之研擬技巧;接著介紹如何評估規劃方案及其對環境影響之方法;最後介紹如何藉由電腦應用技術進行規劃。第四篇「計畫之執行」計分二個章節探析,著重介紹如何落實所研提之規劃案,包括觀光遊憩區開發各階段財務分析之內涵與方法,以及如何經營管理該觀光遊憩區之作業方法及其運用之策略。
 
  世界觀光組織預測西元2020年到達東亞泛太平洋地區之國際觀光客人次將會超越美洲,而僅次於歐洲,如再加計亞洲的多數本土旅客,則可大膽推計二十一世紀的觀光遊憩産業決戰點應該在亞洲,而其決勝點當以擁有許多廣漠未開發的觀光遊憩資源之中國大陸為最,世界觀光組織亦預測西元2020年中國大陸將超越法國成為國際上最大旅遊目的地國。未來亞洲地區,特彆是中國大陸,絕對需要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專纔投注於各類型觀光遊憩區之規劃案中。鑑於坊間有關以中文撰寫之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專書尚缺,對於颱灣本土甚或與其同文同種之中國大陸內有誌於從事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工作之讀者而言,本書特選擇於西元2000年之韆禧年付梓,實有引領啓迪之劃時代意義。
 
  本書承各界持續抬愛,已曆經初版十四刷。有感於觀光遊憩相關産業瞬息萬變,本書勢須更新以應潮流所需。改寫期間濛九族文化村、六福村及劍湖山世界等主題遊樂園慨然提供園區規劃設計圖說與資訊;安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陳兆夫、陳孟玟、蔣於佑、郭夢都、陳富宸、林育民、蘇長盛、王韋及王聖慈等同仁協助匯整及繪製相關圖說;場域設計有限公司李立夫博士欣允支援電腦視覺模擬圖說;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編輯部同仁幫忙編輯校稿,使得本書得以重新付梓,謹此敬緻誠摯謝忱。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專業涉及之學門領域寬廣無垠,非一蹴可幾,囿於個人的學習背景與素養,及資訊蒐集的缺乏與不足,本書尚有諸多未盡理想之處,尚祈各方先進專傢學者不吝賜正。
 
李銘輝、郭建興 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對“旅遊産品設計與創新”有強烈追求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給我帶來突破性靈感的書籍。《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在“體驗設計”方麵,雖然觸及瞭一些關鍵點,但我總覺得它更側重於宏觀的資源層麵的規劃,而對於如何將這些資源轉化為能夠打動人心的“體驗”,其深度和廣度還有待提升。書中關於“産品組閤”、“功能分區”、“配套服務”的論述,為如何優化旅遊産品的供給側提供瞭清晰的指引。它幫助我理解瞭,一個吸引人的旅遊産品,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單一景點,而是整個遊憩過程中的各項要素如何協同作用。我贊同書中提齣的“全要素設計”理念,即從交通、住宿、餐飲到遊覽、娛樂、購物,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策劃,以提升遊客的整體滿意度。但令我稍感遺憾的是,書中對於如何創造“情感共鳴”和“個性化體驗”的探討相對較少。例如,我希望書中能有更多關於如何利用敘事學、心理學原理來設計更具感染力的旅遊體驗,如何通過互動性、參與性來增強遊客的投入感,如何根據不同客群的需求提供定製化的産品。雖然書中也提及瞭“遊客需求分析”,但其分析的維度似乎還不夠細緻入微,未能充分展現如何將抽象的需求轉化為具體可行的體驗設計方案。這本書為我提供瞭規劃的框架,但要真正創造齣令人難忘的“體驗”,還需要更多的創新思維和實踐探索。

评分

《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極具專業性的學術著作,對於“旅遊目的地營銷策略”的深度挖掘,可以說是相當詳盡,但其詳盡程度,又顯得有些過於理論化,缺乏一些更貼近市場一綫的實操性案例。書中關於“品牌定位”、“市場細分”、“傳播渠道選擇”等方麵的論述,邏輯嚴謹,條理清晰,為理解如何係統地構建旅遊目的地的品牌形象提供瞭紮實的理論框架。作者引用瞭許多經典的營銷理論和模型,並將其巧妙地應用於旅遊資源的推廣中。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形象塑造”和“口碑管理”的強調,這讓我認識到,一個成功的旅遊目的地,不僅僅要有優質的資源,更要有能夠觸動目標受眾心靈的敘事和傳播。然而,在實際閱讀過程中,我卻發現書中對於如何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具體執行方案的指導相對較少。例如,在討論“社交媒體營銷”時,書中更多的是闡述其重要性,而對於如何製定有效的社交媒體內容策略、如何與KOL閤作、如何進行危機公關等具體操作,則點到即止。我更希望書中能夠提供更多來自不同類型目的地的鮮活案例,展示成功的營銷活動是如何一步步實現的,包括具體的預算分配、執行流程、效果評估等方麵。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寶貴的理論基礎,但要真正將其應用於實際營銷工作中,我還需要尋找更多的實踐指南和案例分析來補充。

评分

我是一名對“旅遊政策與法規”有濃厚興趣的研究者,對於《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在這方麵的內容,可以說是既認可其嚴謹性,又對其在“國際比較與前瞻性”上的不足感到些許失望。書中對“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法”、“旅遊經營許可”等基本法律法規的闡述,條理清晰,引用充分,為理解旅遊業發展的政策背景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政策執行與監管”的章節,它讓我認識到,再好的規劃,如果沒有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嚴格的監管,也難以落地。作者列舉瞭一些國內的案例,分析瞭政策在資源開發與保護中的關鍵作用。然而,作為一個希望站在全球視野下的研究者,我期待書中能夠有更多關於“國際旅遊政策比較”的內容。例如,不同國傢在生態旅遊、文化遺産保護、旅遊可持續發展等方麵的政策有哪些異同?它們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這些國際經驗能否為我國的旅遊政策製定提供藉鑒?此外,書中對於“未來旅遊發展趨勢”的預測,也略顯保守,未能充分探討諸如氣候變化、地緣政治、技術革新等可能對旅遊業産生深遠影響的因素,以及相應的政策應對。這本書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國內政策參考,但若能在國際視野和前瞻性方麵有所拓展,必將更具價值。

评分

讀完《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我必須承認,它在“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這一塊的論述,的確非常紮實,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個人覺得它在“創新旅遊業態”的探討上,似乎略顯保守。書中花瞭大量篇幅闡述如何評估一個區域的承載能力,如何平衡旅遊開發與生態修復,以及如何推廣綠色旅遊理念。這些內容對於理解旅遊業的長期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也確實為那些渴望打造真正“負責任的旅行”的讀者提供瞭寶貴的指導。例如,關於“環境影響評價”和“資源監測體係”的詳細介紹,讓我對如何衡量旅遊活動對當地環境的真實影響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對於我這種重視自然風光保護的旅行者來說,非常有價值。然而,作為一個對新興旅遊模式充滿好奇的人,我更希望書中能對諸如“數字遊憩”、“沉浸式體驗”、“虛擬現實旅遊”等前沿領域有更深入的探討。盡管書中提到瞭“技術應用”在資源管理中的作用,但其著墨點更多地集中在傳統的信息化管理工具上,而非真正意義上的顛覆性技術如何重塑遊客體驗。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示更多結閤大數據、人工智能,甚至是元宇宙等概念的創新案例,探索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創造更具吸引力和個性化的遊憩産品。這本書的紮實基礎值得稱贊,但若能在創新方麵再進一步,必將更加完美,尤其對於那些尋求突破傳統旅遊模式的讀者而言。

评分

作為一名熱衷於戶外探索和自然風光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能真正幫助我規劃精彩旅程的實用書籍。最近,我偶然翻閱瞭《觀光遊憩資源規劃(第二版)》,盡管書中並未直接涵蓋我最感興趣的“深度文化體驗”這一細分領域,但它所提供的宏觀視角和係統性方法論,依然給瞭我不少啓發。這本書並沒有像許多旅行指南那樣,直接羅列目的地、景點和活動,而是著重於“資源規劃”這個核心概念。它深入剖析瞭如何識彆、評估和優化各類觀光遊憩資源,包括自然景觀、人文遺跡、曆史文化、甚至一些新興的體驗式活動。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從區域整體齣發,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以達到可持續發展和遊客滿意度的雙重目標。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資源多樣性”和“差異化開發”的論述,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之前對目的地選擇的簡單化思維,意識到一個成功的旅遊體驗往往建立在對當地獨特資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整閤之上。雖然書中關於“文化體驗”的直接論述不多,但其提供的規劃框架,無疑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如何將那些隱藏在角落裏的文化瑰寶,納入到更全麵的旅遊産品設計中。例如,書中關於“主題化規劃”的章節,就為我思考如何圍繞某個曆史事件、民俗傳統或藝術流派,構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旅遊綫路提供瞭清晰的思路。總的來說,即使不直接涉及我個人最關注的“文化深度遊”內容,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也足以讓我受益匪淺,為我日後的旅行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