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女性文學
  • 現代文學
  • 身體政治
  • 符號學
  • 文化研究
  • 性彆研究
  • 中國文學
  • 文學批評
  • 現代性
  • 建構主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五四時期以來的女性作傢群體在動盪、新舊交替的過渡大時代中,銘刻齣男女人物在社會變革中有關愛情婚姻、曆史使命、政治關懷、文化觀照、社會銘刻,乃至哲學生命的反思和內在深層心理情感等課題。

  本書所探討的蕭紅、張愛玲、淩叔華、廬隱、石評梅等人,各以其不同的女性敘述和身體書寫為中國現代文學敲擊齣遙遠而哀寂的文化曆史迴音,為變化中的新時代留下影響深遠的敘事文學遺産,值得當代學術界重新深思。
另闢蹊徑的文化透視:現代中國社會與個體經驗研究 一、 引言:在斷裂與交匯中重塑的現代中國圖景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上半葉,這一中國曆史上經曆劇烈社會轉型與文化衝擊的關鍵時期。不同於以往著重於宏大敘事或單一意識形態分析的路徑,我們旨在深入挖掘現代中國社會肌理中那些微妙的、常常被忽略的個體經驗、空間敘事以及文化符號的復雜運作。通過對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包括私人信件、日記、地方誌、以及非主流齣版物的細緻梳理,本書試圖構建一個多維度的現代中國肖像,一個由城市空間、鄉村變遷、物質文化、以及新興的媒介技術共同編織而成的復雜場域。我們將探討在傳統秩序瓦解與西方現代性湧入的張力下,個體如何定位自身、實踐生活,並與不斷重塑的公共領域進行協商。 二、 城市空間的異化與重構:現代性的物質載體 現代性的降臨並非抽象概念,它首先通過具體的城市空間得以物質化和體驗化。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上海、天津、廣州等代錶性城市的發展曆程,但視角將避開傳統的城市規劃史,轉而關注“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變遷。 我們考察瞭新型商業機構(百貨公司、咖啡館、影院)如何成為新的社會交往和權力展示的場所。這些場所不僅是消費的中心,更是身份標簽的製造工廠。例如,百貨公司中“時髦”的玻璃櫥窗如何定義瞭現代性的視覺語言,以及這種視覺語言如何影響瞭不同階層人群的自我認知和身體展現。我們將分析特定公共空間(如公園、馬路、租界邊緣地帶)的功能性轉變,探討它們如何從傳統的宗族或鄰裏集會地,轉化為陌生人社會中進行身份試探和階層區隔的劇場。 特彆關注空間中的“噪音”與“靜默”。新興的工業噪音、交通工具的轟鳴,以及隨之而來的對寜靜的渴求,構成瞭現代都市經驗的核心矛盾。這種空間上的“噪音汙染”不僅是物理現象,更是社會秩序和心理狀態受到侵擾的隱喻。 三、 物質文化與日常倫理的協商 個體經驗的重建,離不開對物質生活的考察。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剖析一係列關鍵的物質文化元素,探討它們如何在傢庭內部和公共領域中承載著倫理價值的遷移。 1. 服裝與身體的政治學: 深入研究新式服裝(如西裝、中山裝、改良旗袍)的引入並非簡單的美學選擇,而是對既有社會身份體係的挑戰與重塑。我們將分析不同服裝樣式在不同場閤中代錶的政治姿態、階級屬性與性彆角色的暗示。例如,女性對“洋裝”的選擇,如何在追求新潮的同時,也必須應對來自保守社群關於“體麵”與“風化”的壓力。 2. 飲食變遷中的身份認同: 現代化的餐桌不再是簡單的溫飽場所。西式餐飲的引入、新式茶館的興起,以及對傳統烹飪技藝的“科學化”改造,都反映瞭現代人對健康、效率和文明的追求。我們將考察這些飲食實踐如何成為劃分“現代人”與“舊式人”的微妙界限。 3. 私人信件與“情感經濟”: 通過分析大量的私人通信,我們得以窺見現代個體在建立新型親密關係(友情、愛情)時所經曆的睏境與嘗試。在傳統“人情”概念受到削弱的同時,新的“情感經濟”正在形成——人們如何錶達、承諾和計算情感的投入與迴報?信件中的筆跡、用詞、以及郵寄速度,都成為現代社會中衡量人際關係的無聲符號。 四、 知識生産與媒介的滲透:信息時代的黎明 現代性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是知識的普及與媒介的爆炸式增長。本書第四部分關注印刷文化和新興媒介如何重塑公眾認知和個體心智。 我們考察瞭報紙、雜誌、小冊子等印刷品的“流散性”特徵。這些材料不再被嚴格控製在官方機構手中,而是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範圍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催生瞭新的“公共意見”形態。如何解讀這些信息,如何區分虛構與事實,成為現代人必須掌握的生存技能。 此外,本書對“通俗讀物”的地位進行瞭再評估。相較於嚴肅的學術論著,那些麵嚮大眾的冒險小說、偵探故事或“啓濛”式的科普讀物,在塑造大眾的想象力和道德觀方麵,可能具有更直接和深遠的影響。我們將分析這些通俗敘事如何巧妙地嵌入瞭對傳統道德的批判和對未來生活的想象。 五、 地方性知識的抵抗與適應 全球化的現代性浪潮並非完全吞噬瞭地方文化。本書的結論部分緻力於探討地方性知識(Vernacular Knowledge)如何在現代化的衝擊下展現齣驚人的韌性與適應性。 我們考察瞭地方性的宗教信仰、民間技藝以及區域性的習俗,是如何在與現代科學、國傢法律的碰撞中,進行“在地化”的轉化。例如,某些傳統醫療實踐如何被包裝成“自然療法”重新進入市場;地方戲麯如何吸收現代舞颱布景和戲劇理論,以求在新的娛樂格局中生存。這種“在地化”並非簡單的復古,而是一種積極的文化生産過程,它揭示瞭現代中國經驗的真正復雜性:它既是接受西方的,也是不斷對西方進行本土化詮釋的。 總結:一個連續性的斷裂史 本書的核心論點是,現代中國並非一個從傳統到現代的綫性演進過程,而是一係列持續不斷的、充滿張力的協商、錯位與重構。通過對物質、空間、情感和知識的細緻考察,我們得以超越錶麵的意識形態爭論,觸及到塑造這一代人生活經驗的深層結構和日常實踐,從而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提供瞭一個更為精微的文化透視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幸謙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哲學博士,旅居香港多年,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著有《曆史、女性與性彆政治》、《張愛玲論述》、《原詩》、《詩體的儀式》、《漂移國土》等十餘種,另編撰十餘種。曾獲颱灣時報文學奬首奬及評審奬、香港中文文學雙年推薦奬、花蹤推薦奬及佳作奬、吳魯芹散文奬、香港中文文學創作散文首奬等。

圖書目錄

緒 言 i

上  編     文化身體與符號書寫:蕭紅的女性敘事想像與建構


第一章 重讀《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女性文化符號與鄉土空間想像 003
第一節 女性身體與文化符號敘事∕004
第二節 女性文化空間與符號身體建構∕013
第三節 蕭紅女性身體/鄉土符號的想像建構∕020

第二章 重讀蕭紅:身體符號與雙重銘刻的書寫策略 033
第一節 符號化的女性身體形構∕034
第二節 荒野化與流動化的女性身體結構∕039
第三節 女性醜怪身體的雙重銘刻∕049

第三章 蕭紅與性彆政治書寫:情慾符號與病體銘刻 055
第一節 女性身體的物種擬態與情慾符號∕056
第二節 女性經驗與身體的隱喻建構∕066
第三節 原罪/救贖的醜怪身體和病體銘刻∕078

第四章 現代文學洛神的寓喻:蕭紅文本的重新敘述與建構 089
第一節 《呼蘭河傳》與短篇的再造與重新設計∕090
第二節 寫實體到寓言體的《馬伯樂》與〈逃難〉書寫∕106
第三節 蕭紅的魯迅情結與標新立異之《民族魂》∕115

中  編     情∕慾身體與隱私文本:張愛玲《小團圓》的自我/主體建構

第五章 傾城式的戰火戀情:張愛玲的自傳主體版圖及其情/慾女性敘事 135
第一節 母女兩代女性的情/慾銘刻與主體建構∕139
第二節 母女墮胎銘寫與女性主義的先驅性鋒芒∕148
第三節 《小團圓》主題與夢境隱喻的解讀∕153

第六章 女性自我與主體:《小團圓》的愛情論述與符號結構 165
第一節 愛情信仰與聖杯符號的自我/主體建構∕166
第二節 「聖杯」的象徵符號與傳記的主體敘事立場∕169
第三節 雙重性的情/慾結構與自我/主體銘刻∕177

第七章 萬轉韆迴的女性傳記:自主情/慾身體與書寫禁忌 183
第一節 傳記文體與窘笑/震動的爭議性自我∕184
第二節 作傢隱私與愛/慾身體建構∕191
第三節 女性情/慾書寫與社會道德批判∕198

第八章 隱私文本與自我意識:《小團圓》的作者主體與書寫心理 207
第一節 自我意識/身份與自傳體書寫的寓言∕208
第二節 復雜幽微的真實身世及其多重書寫心理∕213
第三節 移情寫作與作傢自我形象的建構∕221

下  編     公/私場域與身體書寫:時代新女性與女性自我建構

第九章 重讀石評梅:時代新女性與疾病誌書寫 233
第一節 鑄塑命運的新女性與寓言式的血屍告白∕234
第二節 疾病誌書寫與病身體/病精神的身體形構∕239
第三節 女性病痛身體與社會文化根源∕250

第十章 重讀淩叔華:公/私場域與女性文化聚閤體的新視角    257
第一節 內在/外在身體與社會/文化自我的重構∕258
第二節 性彆的二元劃分與兩種聲音的「復調話語」書寫∕262
第三節 傢庭/私有與社會/公有領域的身體話語∕273

第十一章 重讀廬隱:支離病骨與宗教式病患女體書寫    283
第一節 動亂世代的女性自我建構與民族文化悲情∕284
第二節 抵抗與破壞意義的女性病體銘刻與文化現象∕289
第三節 開創新紀元的女性身體論述與國族想像的反抗∕299

圖書序言

緒言

  五四運動中覺醒的新時代青年男女,以青春激情重建瞭中國的新紀元,而齣走的民國「娜拉」麵對前所未有的新世界與現代社會的轉變,在新文化的臨界點上,同時在五四新文學的號召下,創造齣中國獨有的現代女性文學景觀。民國「娜拉」從新時代獨特的位置發聲與立言,立足於性彆跨越與身體整閤的交叉多元視角,重新建構現代(女性)文學的男/女性彆與身體銘文。這些女性書寫隱含多重符號空間,特彆對女性身體的寓言及其隱喻的探索,在敘事話語上作齣具有創見性的文學建構。

  這群五四以降的民國女作傢無疑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主要構成體之一,然而如果和「當代」女性文學,乃至「現當代」男性作傢的各種研究成果相比較,這時期女性作品的性彆與身體研究,在質與量上至今仍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從性彆論述與身體書寫視角而言,現代女性文學也和當代女性文學一樣富有多層次的社會、文化、政治含義,不但有多元而迂迴復雜的男/女兩性之身體與性彆語境,亦有文化銘刻凝閤而成的社會、文化、曆史意義的符號,是值得重視的課題。

  若從國際學術視角來說,五四現代女性文學的研究思維仍然遵循較為保守、傳統的文學批評語境,未能充分迴應當代性彆理論與身體研究對於女性文本、女性本質及其和父權文化本質的爭論展開對話;亦未能迴應當今各種學術理念的挑戰與辯證,和現當代(男/女)文學的整體研究成果不成正比。

  整體而言,在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性彆論述與身體書寫等課題已構成重要的學術範疇;而近二三十年來,西方女性主義和女性文學研究風潮亦深刻影響瞭現當代文學研究的學術質量。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自然不應停留在較為錶層的女性形象、性彆角色/裝扮、男女平等/對抗、父權體製的批判/反撥、女性沉默/反沉默及壓抑/反壓抑等主題範疇。在女性主義、性彆、身體論述課題方麵的探索,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有待開拓。

  女性作為說話及書寫主體,把生理(身體)、文化(非身體)和符號寓言等更廣泛意義的女性自我編碼在社會、曆史、哲學和文學中隱而不顯、迂迴麯摺。五四現代女性作傢在革命與民族振興的集體時代召喚中,所極力開展的諸多身體書寫與創作主題都有待進一步重新思考。據此,女性作傢的主體自覺意識纔能在更深層的學術探研中找到發聲的立足點。本書即試圖挖掘隱匿於文學、社會、曆史、文化和集體潛意識之中的性彆真相,揭開現代文學中被遮蔽與編碼的身體及其內在精神,以至於將其從被扭麯的符號係統中拯救齣來。

  迴顧現今研究五四時期女性作傢/文學的學術專書,基本上為較一般性的關於生平和作品的傳統詮釋。上世紀初女性文學的奠基研究專著如謝無量等人所閤著的《中國婦女文學史》(1916),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中國古今女性文學研究的探索;而後黃英所編《現代中國女作傢》(1931),黃人影《當代中國女作傢論》(1933),以及賀玉波《中國現代女作傢》(1936)等專書,可視為對現代女性作傢初期的基礎導讀與研究。對現代女性作傢的整體探討,自此後繼無力齣現斷層現象,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纔有譚正璧的《中國女性文學史話》(1984)和陸文采的《中國現代文學女性形象初探》(1987)齣版。孟悅與戴錦華閤著的《浮齣曆史地錶:現代婦女文學研究》(1989),和劉思謙的《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性作傢心路紀程》(1993)等現代女性文學專著的齣版,較大地推動瞭當代學術界對五四現代女性作傢/文學的研究,在女性作傢的生平、作品解讀和女性主義批評的建構方麵作瞭相當可觀的研究工作。而自九十年代開始,在女性主義批評的熱潮下,現當代女性文學研究的興盛期開始湧現,兩岸三地的學術期刊也刊載瞭不少相關的論文,擴大瞭研究主題及其深度,可視為從女性主義過渡到性彆批評的研究成果。

  在身體論述上,颱灣學者楊儒賓的《儒傢身體觀》(1996)為當代學界引進中國儒傢身體理論的建講,而黃金麟的《曆史、身體、國傢: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2001),則梳理瞭晚清民初的身體形構、轉變與發展,為文學上的身體語境提供學理依據。然現當代女性文學仍未有較為整體性研究的身體論述的專著,除瞭少數幾位學者如劉劍梅和李自芬等人有相關的研究外,現代女性文學領域中的身體研究仍有不足。性彆體現和身體銘刻事實上有其內在深層文化與符號的互動聯係,在充滿變異的五四時代,文學中的身體與性彆書寫和符號學可進行多元交叉綜閤的研究,而非各自分離,理應有跨度較大的主題綜閤梳理、文本係統的整閤研究,以期創造跨課題的學術格局。

  這裏通過女性主義/性彆理論視角重構現代女性小說的身體與性彆書寫,審視兩性意識、身體、主體、國體、身份認同和人性慾望等相關課題,加以係統性的整體綜閤研究,試圖探討女性敘事話語的身體與傢庭、性彆與文化、社會與國傢、公/私領域與公/私身體等問題。從作傢個案分析到整體綜閤闡釋,再到重新結閤兩者作齣交叉跨越的係統研究考察,進行深層而多元的學術論證與曆史評價。

  五四時期以來這些女性作傢筆下的男/女人物銘刻,實質上包含瞭文化和社會意義上的身體書寫,甚至有族群和傢國的啓濛與救亡、政治與革命的符號記印。這些女性作傢筆下男/女人物的身體書寫,在寓言上含有隱喻化的身體:是身體的寓言,也是寓言化的身體。

  這些女性身體書寫,在傳統中國宗法父權社會/男性中心的社會文化體製中,被不同的形式侵佔、利用,甚至暴力地加以開發、殖民和生産/再生産。事實上,性彆和文化壓製的問題不隻是齣現在女性群體之中,同樣齣現在男性群體中;而女性作傢筆下的男性身體的復雜性亦不比女性身體來得簡單,兩者都受到整體宗法父權體製深層結構的影響,日後都同樣需要較為係統性地重新加以研究。

  五四時期以來的女性作傢群體在動盪、新舊交替的過渡大時代中,銘刻齣男/女人物在社會變革中有關愛情婚姻、曆史使命、政治關懷、文化觀照、社會銘刻,乃至哲學生命的反思和內在深層心理情感等課題。這裏所探討的蕭紅、張愛玲、淩叔華、廬隱、石評梅等人,各以其不同的女性敘述和身體書寫為中國現代文學敲擊齣遙遠而哀寂的文化曆史迴音,為變化中的新時代留下影響深遠的敘事文學遺産,值得當代學術界重新深思。

  從性彆論述視角而言,以小說為中心的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含有許多意義深刻的沉默、空隙與簡缺之詞,亦有許多矛盾銘刻的特質,處於非完整統一的狀態。這裏對中國五四時期以來的現代女性小說進行考察,重新探討現代女性文學中的身體書寫,女性之間復雜的文化社會關係、男女兩性現象、女性意識/慾望、主體意識、身份認同,以及女性作傢筆下陽性/男性化的女性形象等中心課題。

  基本上,本書立足於整體中國現代小說發展史的位置,為文學史中有關女性文學和男性文學的敘事模式的轉變及其異同,試圖提齣創新的學術理據,樹立現代小說的新裏程碑。這對兩岸三地的中國現代小說的發展與接受史觀,以及以女性敘事為中心的現當代文學研究和文學類型等問題,試圖作齣更多元化的學術考察,為五四現代(女性)文學開創新的學術資源,也為五四女性文學中有關女性主義、身體論述、性彆理論相關的課題,加強跨學科的文學—文化研究聯結之效,為現當代文學研究提供綜閤性的學理依據。

  此外,在中文學界裏,專門研究女性文學,特彆是從女性主義視角齣發的男性學者確實比較少。本人身為男性讀者進行女性文學研究,和身為女性的女性文學研究者乃有其獨特與不同的視角。在現當代文學研究領域中,乃至於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一般女性主義研究者都是女性,很少有男性的女性主義和性彆理論學者。女性學者雖然在女性主義理論上有所專長,然而她們大都從自身的視角來關注女性文本的研究。

  同樣的,一般現當代男性學者中雖不乏關心女性文學者,卻較少有女性主義理論的學術專業背景,或者沒有這方麵的學術興趣。因此,拋開女性學者的性彆包袱,或許更能在學術研判中實現性彆「越界」。事實上,不少女性主義論者如卡勒(Jonathan Culler)、雅各布斯(Mary Jacobus)、肖沃爾特(Elaine Showalter)等人,皆曾針對男性的女性主義批評觀點提齣新的思考,指齣男性作為女性文本的讀者可填補女性讀者的盲點與灰色議題之可能空間。

  因此,「性彆」作為社會文化的一種建構,此一革命性見解與「階級」、「種族」、「民主」等觀念的發展一樣,已成為開放性的主導論述。相關研究不但重新思考性彆,也試圖重整文本與性彆、性彆與典律的關係。性彆理論(gender theory)亦成為重新定義女性自我和主體性的方法與途徑之一,而隨著性彆理論批評模式的建立,女性主義批評所探討的對象和主題,全方位推展到曆史、人類學、哲學、符號學、心理學和自然科學等領域。在性彆理論中,一切著作都具有性彆,徹底開放瞭(女性)文本的領域,同時也開放性彆的領域。這無疑是重要的理論拓展,使「性彆」此一術語指稱著生物學/性彆差異上的社會、文化與心理學的建構;「性彆」也就像「民主」、「自由」、「人權」、「種族」或「階級」等概念一樣,被視為人類經驗的有機整體。

  據此,以一個男性學者身份去討論女性文學,或可在「越界」乃至跨學科的理念中佔有一個更獨特的據點。本書正是以一種較為超越的視野、開放的姿態和理念,在文本與文化荒野中尋求適閤的方法及視角去建構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結構的新藍圖。

  最後,這裏也要特彆感謝幾位學界友人的協助,尤其是郭淑梅教授、於閩梅教授和王艷芳教授等人,在百忙中接受我的邀請來港作短期訪學與研究,協助本書取得更豐富的資料與見解,實為榮幸。

圖書試讀

上  文化身體與符號書寫:蕭紅的女性敘事想像與建構
 
第一章 重讀《呼蘭河傳》和《生死場》:女性文化符號與鄉土空間想像
 
第一節 女性身體與文化符號敘事
 
這裏對蕭紅文本中有關女性身體及其相關的文化空間建構與鄉土想像敘述等課題,嘗試以新視野加以重讀。從中探討蕭紅如何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拓展齣一種以土地與身體互寫/互涉的書寫模式,通過這種獨特的女性書寫模式可看齣蕭紅乃以新的文化視角重新書寫/詮釋瞭傳統農鄉女性和土地的密切關係。現實世界與文學世界中的女性身體所隱含的文化意義透過女性作傢的身體/鄉土符號空間的想像敘事縫隙找到獨特的立足點。
 
此種女體刻畫和鄉土空間的敘事策略在蕭紅的書寫中得到互相補綴的作用,和鄉土構成交替的載體,在她的書寫中常有鄉土農村女性/非城巿知識女性的各種精神特質與情愫,十分可貴。
 
因此,蕭紅文本中有關女體/鄉土符號空間的想像與敘述模式,緊密地聯係構成蕭紅文本獨特的意象空間,不但含有農鄉女性的心理、文化及曆史脈絡,同時也含有作傢對自身同性角色的深厚情感,以及她對鄉土的依戀,緊密地融為一體。在文化上,蕭紅不僅對女性生死和民族興亡深寄同情,在心理層次的情感上,也對女性身體和她們所生存的鄉土有著難以割捨之情。
 
自《生死場》齣版以來,蕭紅的小說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常被譽為民族國傢文學(抗日文學)之代錶。《生死場》之後的其他許多小說,同樣錶現瞭蕭紅文本的開放性。在民族國傢文學之外,女性文本的多元特質在蕭紅的文本書寫中進一步得到延續,成為蕭紅見證女性敘事文體的展示場/意義場,為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遺産開拓齣富有符號性意義的女體空間和女性鄉土想像書寫。
 
蕭紅筆下農鄉女性群體的身體與鄉土之間,著實存在復雜深邃的交錯脈絡。女體/鄉土的概念隱含內在的指涉意義,敘述體中層巒疊嶂的交叉罅隙映照齣豐富的、富有性彆意義的文化空間。當我們的閱讀視角嚮蕭紅文本的深層結構邁步深究的同時,讀者不難傾聽到蕭紅為上世紀上半葉傳統農業社會中有關農鄉女性群體所發齣的潛匿性聲音,並以其文本的內嚮性資源嚮同時代的其他各類男女作傢的文本開敞自身的符號體係。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那種極具學術性的探討,但同時又不會讓普通讀者感到距離遙遠。書名《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就點明瞭其核心論點,即關注女性文學作品中身體的呈現方式及其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我一直覺得,女性的身體在文學中是一個充滿張力的主題,它既是女性主體性的重要載體,也常常是父權社會規訓和壓迫的客體。作者顯然是從這個角度切入,去審視那些中國現代女性作傢是如何通過筆下的女性形象,來錶達她們對身體的認知、體驗和反抗。更為關鍵的是,“符號建構”這一概念的引入,使得這場討論上升到瞭理論層麵。它不僅僅是關於身體本身,更是關於身體如何被賦予意義,如何與社會權力結構、性彆意識形態相互作用。比如,在某個曆史時期,女性的身體是否被描繪成“病態”的、柔弱的,這背後是否隱藏著某種特定的社會期望和文化符號?而當女性作傢開始自主書寫身體時,她們又如何去打破這些既有的符號,創造齣新的、更具解放性的身體敘事?我猜測,本書會涉及到很多具體的文學作品和作傢,通過細緻的文本分析,去揭示這些身體符號的演變過程,以及它們如何摺射齣中國現代女性地位和意識的變遷。這種“重讀”的方式,讓我相信這本書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認識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框架,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掩蓋或被忽視的深層含義。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關於女性文學的思考,特彆是“身體”這個關鍵詞,它在文學中扮演的角色總是如此復雜而充滿張力。這本書《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給我的感覺是,它將引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解讀女性文學的維度。我期待著作者能夠細緻地剖析,在中國現代文學的語境下,女性的身體是如何被描繪、被感知、被敘述的。是作為被動的客體,被男性視角或社會規範所塑造,還是逐漸成為主體性的錶達,承載著女性自身的欲望、情感和抗爭?更吸引我的是“符號建構”這個概念,它意味著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身體形象的描述,而是會去深入挖掘這些身體意象背後所承載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文學作品是如何通過對這些符號的運用,來構建關於女性的特定認知。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探討到,那些關於女性的刻闆印象,比如柔弱、感性、病態等,是如何在文學作品中被反復強化,又如何在新的敘事中被挑戰和瓦解。這本書的“重讀”二字,更是讓我充滿瞭期待,仿佛作者將帶著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作品,從身體和符號這兩個角度,去發現新的意義,去理解那個時代女性的復雜處境和她們不屈的精神。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領域的一次重要補充。我一直認為,在研究任何文學作品時,如果能跳齣宏大的曆史敘事,深入到個體生命經驗,尤其是女性的身體經驗,往往能獲得更為細膩和深刻的理解。書名《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中的“身體”,對我來說,絕不僅僅是生物學意義上的肉體,而是包含瞭情感、欲望、經曆、社會身份等多重維度的復閤體。作者可能在書中探討瞭,不同時代的女性文學作品是如何描繪女性身體的,比如,是側重於身體的“自然性”還是“社會性”?是展現身體的“他律性”還是“自律性”?而“符號建構”這個詞,則更進一步,它指嚮瞭文學作品在塑造女性身體形象時,如何運用和操弄各種文化符號。這些符號可能包括服飾、姿態、疾病、生育、死亡等等,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女性身體的特定認知體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理論概念與具體的文學文本相結閤的,是選取瞭哪些具有代錶性的作傢和作品進行分析?比如,丁玲筆下那些充滿反叛精神的女性,她們的身體是如何被描繪的?蕭紅的筆下,身體的苦難和抗爭又是如何被符號化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停留在對女性作品的錶層解讀,而是深入到符號層麵,去揭示文學背後的權力關係和意識形態,從而實現對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重讀”,賦予這些作品新的生命力和解讀維度,讓我對那個時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有瞭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

《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這本書的書名,對我而言,就如同一次文學的“探險”邀請。我一直覺得,女性文學往往比男性文學更加貼近個體生命體驗,而“身體”這個概念,更是直接觸及瞭女性最根本的存在形式。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在那些中國現代女性作傢的筆下,女性的身體究竟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是充滿青春的活力,還是被時代的苦難所侵蝕?是承載著情欲的奔放,還是被道德的枷鎖所束縛?而“符號建構”這一概念,則為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增添瞭更多層次的想象。它暗示著,作者不僅僅是簡單地描繪身體,更是會去分析,這些身體形象是如何被社會文化觀念所“符號化”,又如何通過文學敘事來挑戰或重塑這些符號。我好奇地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解析那些關於女性身體的隱喻和象徵,比如,疾病是否是一種象徵性的反抗?生育是否是社會規訓的體現?又或者,女性的“非典型”身體,例如未婚先孕、同性之愛等,是如何打破既有符號體係的?這本書的“重讀”,讓我覺得它並非是簡單地迴顧,而是要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的文學作品,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更深層的社會和文化含義,讓我得以窺見中國現代女性文學更為立體和多元的麵貌。

评分

這本《身體與符號建構:重讀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書名本身就足夠引人遐想,尤其對於我這樣對文學和女性主義研究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它就像一塊磁石,牢牢吸住瞭我的目光。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代精神、社會變遷以及個體生命體驗的載體,而女性文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為復雜和深刻。書中“身體”與“符號建構”這兩個關鍵詞,預示著作者將從一個非常具象且富有理論深度的角度去剖析那些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閃耀的女性身影。我期待著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這些文學作品中女性身體的意象,它們如何被書寫、被感知、被規訓,又如何在敘事中掙脫束縛,發齣屬於自己的聲音。同時,“符號建構”則暗示瞭作品不僅僅停留在錶麵描寫,而是會去探究那些隱藏在文字背後,關於性彆、權力、階級、民族身份等等社會性符號是如何被女性文學所創造、顛覆或重塑的。這本書的題目讓我感到一種期待,仿佛即將開啓一段關於中國現代女性心靈世界和生存狀態的深度對話,去理解她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如何用自己的身體和文字,在既定的符號係統中刻畫齣獨一無二的女性敘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身體”,又如何看待“符號建構”在女性文學中的作用,這些概念的碰撞,又會為我們重讀那些熟悉的或被遺忘的中國現代女性文學作品帶來怎樣的全新視角和深刻啓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