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九葉
  • 現代詩歌
  • 詩學
  • 曆史詩學
  • 抗戰詩歌
  • 解放區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
  • 詩歌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以1937-1949年間中國最重要的現代詩群體之一──「九葉」詩人——為討論中心,論述瞭這一群體的形成原因與基本麵貌,其對抒情詩體的變革,對自我與世界之緊張關係的錶達,對「時間」與曆史意識的呈現和反思,以及對隱喻語言的創造性運用等五個方麵。針對過去對「九葉」以及其他現代詩人的研究過度依賴幷「求同」於西方現代主義詩學的弊病,本書強調要把「九葉」重新放迴到曆史中考察。全書在探尋這些詩人的詩學策略形成的曆史背景以及曆史動力的同時,也反思瞭學界對於新詩之「現代性」、「現代主義」問題的迷思,重新釐定瞭「九葉」詩人創作的文學性、曆史性以及現代性,彰顯瞭這些詩人在曆史巨變中所體現齣的真正的語言敏感和對生存現實的深切體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章斌


  1983年生,2002-2006年就讀於南京大學曆史係,獲曆史學學士學位;2006-2012年就讀於南京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獲得文學碩士、博士學位。2010-2011年作為聯閤培養博士生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東亞語言與文化係學習。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興趣集中於四十年代現代詩、當代詩歌、新詩韻律問題以及比較詩學。目前發錶中、英文論文三十餘篇,齣版專著《在語言之內航行:論新詩韻律及其他》(北京:人民文學齣版社,2014年)。研究之餘兼事詩歌創作,另有個人詩集一部即將齣版。

圖書目錄

導論
第一節對研究現狀的反思
第二節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九葉」群體的形成與性質
引言
第一節「九葉」群體的聚閤
第二節「九葉」群體的總體特徵和性質
 
第二章 抒情詩體的轉型
引言
第一節辛笛:「現實」的壓力與抒情詩的「變形記」
第二節穆旦:「新的抒情」之曆史與思想動力
第三節杜運燮:「輕體詩」與反感傷和反抒情
 
第三章「自我」與「世界」的緊張關係
引言
第一節穆旦:殘缺自我與完整性之尋求
第二節陳敬容:「陌生的我」與「陌生的世界」
第三節杭約赫的二元「世界」觀與烏托邦想像
 
第四章「時間」與曆史意識
引言
第一節唐祈的「時間」與曆史決定論
第二節穆旦:「時間」的圍睏與曆史的滅絕
 
第五章 創造性的隱喻
引言
第一節辛笛:曆史文化危機與隱喻的創造
第二節穆旦:隱喻的張力與曆史的壓力
第三節袁可嘉的比喻理念的重審和再齣發
第四節創造性隱喻與新詩語言的發展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作者以一種極具親和力又不失學術嚴謹的方式,帶領我走進瞭“九葉”詩人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如何在1937年至1949年這段特殊的曆史時期,發展齣獨具特色的詩學策略。書中對於詩歌語言的分析,讓我驚嘆於詩人遣詞造句的精妙;而對意象的解讀,則讓我感受到瞭詩歌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印記。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詩歌視為獨立的藝術品,而是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緊密地聯係起來,展現瞭詩歌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命力。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與詩人進行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能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思考以及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見證,讓我對“九葉”詩人及其詩歌有瞭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

讀完《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我的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仿佛置身於那個動蕩卻又充滿詩意燃燒的年代。作者對“九葉”詩人詩學策略的剖析,讓我看到瞭他們如何在時代巨變中尋找詩歌的落腳點。那種在宏大敘事和個體抒情之間的遊刃有餘,那種在傳統與革新之間的巧妙平衡,都深深地震撼瞭我。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曆史關聯”這一維度的深入挖掘。詩歌從來不是真空的産物,它承載著時代的記憶,反映著社會的變遷。《九葉》詩人正是如此,他們的詩歌裏,有戰爭的硝煙,有民眾的疾苦,也有對未來朦朧的期盼。作者將這些詩歌放置在1937年至1949年這一極其特殊的曆史節點上進行審視,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詩歌創作背後的深層動因,以及詩歌本身所蘊含的巨大能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九葉”詩人的,更是關於那個時代,關於詩歌在時代中的生存與呐喊,是一部充滿思想光輝的作品。

评分

我必須說,《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這本書,是近期我讀到的最令人振奮的學術研究之一。作者以其敏銳的學術觸角,深入挖掘瞭“九葉”詩人群體在1937-1949年間的詩學實踐。我尤為欣賞作者對“策略”這一概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運用,更包含瞭詩人在時代壓力下的生存智慧和精神突圍。書中對詩人創作手法的細緻剖析,讓我得以窺見他們在如何運用象徵、隱喻、抒情等方式,來錶達個體的情感與時代的共鳴。而作者將這些詩學策略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量,則賦予瞭整部作品以深刻的曆史穿透力。我仿佛能透過詩歌,看到那個時代的縮影,感受到詩人們在動蕩歲月中的思考與掙紮。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群詩人的故事,更是關於詩歌如何在曆史中尋找自身定位,並在最嚴峻的環境下依然綻放光芒的深刻注解。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作品。當我第一次翻開《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就被其深邃的學術視角和嚴謹的研究方法所吸引。作者在梳理“九葉”詩人這一重要詩歌群體的創作脈絡時,並非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以及由此催生的獨特的詩學策略。書中對詩人們在語言運用、意象選擇、主題探索等方麵的細緻解讀,讓我得以窺見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用詩歌書寫個體的情感與時代的脈動。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九葉”詩人視為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敏銳地捕捉到他們各自的藝術追求和風格差異,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文學史背景下進行考量。這種“精細化”的研究,不僅提升瞭學術的深度,也讓閱讀的過程充滿發現的樂趣。對於任何對中國現代詩歌史感興趣的讀者而言,這本書都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得以穿越曆史,與那些用生命和纔華在紙上留下印記的詩人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認知視角。《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曆史關聯(1937-1949)這本書,與其說是提供瞭一個簡單的研究報告,不如說是一次沉浸式的文學考古。作者以非凡的洞察力,將“九葉”詩人置於1937-1949這段波詭雲譎的曆史畫捲中,細緻入微地勾勒齣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以獨特的詩學策略應對挑戰,實現自我錶達。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於“策略”的解讀,它不是僵化的理論框架,而是詩人麵對現實睏境時的生存智慧和藝術選擇。從語言的精準錘煉,到意象的象徵意義,再到情感的含蓄錶達,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作者的精心考量和分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詩人們在時代的嘈雜聲中,發齣自己獨特而又堅定的聲音。這種對詩歌創作的微觀審視與宏觀曆史視野的結閤,使得全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理解中國現代詩歌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必讀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