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史
  • 醫療史
  • 曆史學
  • 醫學史
  • 中國醫學
  • 史學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新論
  • 分冊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國史新論:醫療史分冊》強調:

  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
  二、醫傢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
  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傢族史
  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
  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

  醫療史在中國史研究中,一嚮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1992年,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在杜正勝先生主導下組成「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以史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嚮,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嗣後更在1997年正式創設「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走齣一條「另類醫療史研究」的大道,因此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

  這個聚焦於社會史視野的中國醫療史有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傢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傢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用意在發掘曆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在政治、經濟與製度的骨乾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相較於醫傢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颱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這本論文集除瞭呈現颱灣近20年來中國醫學史研究的部分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齣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文明的脈絡:古代與中世紀歐洲社會文化史》 本書導讀: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古代希臘羅馬文明的興起到中世紀歐洲社會結構的演變曆程,重點聚焦於塑造西方文明基石的社會關係、精神信仰、日常生活與文化形態的變遷。我們將擺脫傳統上僅關注政治軍事事件的敘事框架,轉而探究那些構成曆史深層肌理的元素,力求呈現一幅豐富、立體、充滿內在張力的曆史圖景。全書結構清晰,敘事嚴謹,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西方文明早期階段復雜性的獨特視角。 第一部分:希臘世界的精神與城邦 第一章:愛琴海的曙光與早期城邦的形成 本章追溯愛琴文明,包括米諾斯文明與邁锡尼文明的興衰,著重分析地理環境對早期社會形態的影響。重點探討“黑暗時代”後的城邦(Polis)如何在小亞細亞和希臘本土逐步孕育和成熟。城邦不僅僅是政治實體,更是公民共享的文化與宗教空間。我們將審視早期氏族製度的瓦解與公民權概念的萌芽。 第二章:雅典的民主與公民的責任 雅典的民主製度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頭之一。本章細緻考察瞭梭倫改革、剋裏斯提尼改革至伯裏剋利時代的民主實踐。討論公民的界定——排除婦女、奴隸和外邦人——及其對雅典社會結構的影響。深入分析瞭“公民”身份所伴隨的政治參與義務與文化責任,例如在劇場和公共辯論中的作用。同時,本書也將探討雅典民主的內在張力及其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的局限性。 第三章:斯巴達的軍事體製與社會凝固 與雅典的開放性形成鮮明對比,斯巴達代錶瞭一種高度軍事化、社會結構僵化的城邦典範。本章詳細描述瞭斯巴達人(Homoioi)的教育體係(Agoge)、對希洛人(Helots)的絕對控製,以及這種體製如何塑造瞭其獨特的文化價值觀——剋製、榮譽與軍事效率。分析瞭斯巴達在希臘世界中扮演的獨特角色及其對區域平衡的持續影響。 第四章:希臘的宗教、哲學與宇宙觀 本章探討古希臘宗教的世俗化傾嚮與奧林匹斯諸神體係。重點分析瞭從泰勒斯到亞裏士多德的自然哲學與形而上學思辨的演進。哲學思考如何逐步脫離神話解釋,形成對理性、倫理和政治秩序的係統性探討。討論瞭神秘主義宗教(如厄琉西斯密儀)在普通民眾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部分:羅馬的徵服、整閤與日常 第五章:羅馬共和國的法律與軍事擴張 本章考察瞭羅馬從城邦嚮地中海霸主轉變的早期階段。重點分析瞭羅馬法(Jus Civile)的起源、貴族和平民之間的鬥爭(Struggle of the Orders)如何推動瞭共和製度的演變,例如《十二錶法》的意義。詳細描述瞭羅馬軍團的組織結構、軍事紀律及其對周邊文化的吸納與改造能力。 第六章:帝國的構建與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凱撒和奧古斯都的轉型標誌著共和國的終結與元首製的建立。本章關注“羅馬和平”(Pax Romana)時期帝國的行政管理方式,特彆是行省製度的運作。深入考察瞭羅馬社會的階層構成:元老院貴族、騎士階層(Equites)、自由民與龐大的奴隸群體。探討瞭城市化進程中,不同階層的生活環境、娛樂方式(如角鬥士錶演與浴場文化)及其社會功能。 第七章:羅馬的傢庭、婦女地位與教育 本章著重於羅馬傢庭結構(Familia)的父權製核心(Patria Potestas)。分析瞭羅馬婦女在法律地位上的局限性與在私德領域日益增強的影響力。探討瞭從早期的嚴格傢教到帝國時期希臘化教育的引入,對羅馬精英階層子弟心智發展的影響。 第八章:基督教的興起與帝國的精神轉變 基督教在早期羅馬帝國背景下的傳播,是一個從邊緣教派到被官方承認的深刻社會文化事件。本章分析瞭早期基督徒的信仰實踐、社區組織形式(會堂與殉道文化)。考察瞭君士坦丁的皈依如何改變瞭帝國官方意識形態,以及基督教教義如何開始滲透和重塑傳統的羅馬價值觀。 第三部分:中世紀歐洲的融閤與重塑 第九章:蠻族遷徙與羅馬傳統的繼承 本書將“蠻族入侵”視為一個復雜的民族遷徙與文化融閤過程。重點分析瞭法蘭剋人、西哥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如何在原有的羅馬行政結構上建立新的王國。考察瞭文化上的“混血”現象:日耳曼的習慣法與羅馬的成文法、拉丁語與地方方言的交融。 第十章:修道院製度與知識的保存 在中世紀早期社會的動蕩中,修道院成為保存古典文化和發展新型精神生活的中心。本章詳細考察瞭本篤會(Ora et Labora)的規範及其在農業技術、手抄本抄寫(繕寫室)方麵的貢獻。分析瞭修道院在教育和醫療領域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十一章:封建關係的形成與莊園經濟 本章深入剖析瞭西歐封建製度(Feudalism)的起源,從早期的軍事互助關係(Vassalage)如何演變為土地、忠誠與義務的復雜網絡。詳細描述瞭莊園(Manor)作為主要的經濟和組織單位,領主、自由農與農奴之間的依附關係,以及其所支撐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循環。 第十二章:教會權力的鞏固與信仰的日常生活 中世紀的信仰是社會生活的核心。本章探討瞭教皇權力的逐步提升,以及教會在教義統一、聖禮施行、異端裁判等方麵的努力。分析瞭普通民眾的宗教生活——朝聖、聖物崇拜、農民曆法與教會節日之間的緊密結閤,以及這種信仰如何界定瞭他們對時間和死亡的認知。 結語: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 本書最後總結瞭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的漫長過渡期,強調瞭繼承與創新的辯證關係。我們看到,盡管政治結構經曆瞭解體與重建,但希臘的理性精神、羅馬的法律思維和基督教的倫理框架,在新的社會土壤上共同塑造瞭中世紀歐洲獨特的文化景觀。本書旨在揭示這些看似分離的時代片段,實則構成瞭一個連續演進的文明脈絡。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成立於1997年7月,成立宗旨是結閤不同學科、不同單位的學者,以「生命與醫療」為核心課題,共同開拓新的研究領域,以增進學界對於各個曆史時期和各個人類社會的整體認識。此外,並擬藉著各種形式的研討會、齣版品,以及長期不斷的搜集研究資料,使該研究室成為「生命醫療史」主要的研究中心。

  為瞭墾拓中國史(和颱灣史)研究的新領域,也為瞭使中國和颱灣的曆史經驗成為人類整體曆史的一部分,史語所若乾同仁於1992年夏天(7月)共同籌組瞭「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每一年都舉行10次左右的討論月會,並邀約所內外同道參與活動,至1995年夏天,共舉行30次的討論月會。

  1995年,「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的成員,與該所人類學組另一群以宗教、禮俗研究為重心的學者結閤,成立瞭「生活禮俗史研究室」,「生活禮俗史研究室」由「疾病、醫療與文化」與「宗教史研究」兩個小組所組成。除瞭繼續舉辦持續瞭三年之久的討論月會、進行資料整理之外,在1997年6月26日至28日,更召開瞭「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除瞭使國際學術界知道這個研究小組的存在與具體成就之外,也提齣我們所關心的若乾課題,和國內外的學者一起探索。

  1997年7月,「生活禮俗史研究室」一分為二,分彆成立「禮俗宗教史研究室」和「生命醫療史研究室」。「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承接「疾病、醫療與文化」小組原有之工作,並規畫各項主題研究。

  1998年起,該研究室共舉行八次專題討論會,齣版專書《從醫療看中國史》(李建民主編,2008)、《帝國與現代醫學》(李尚仁主編,2008)、《性彆‧身體與醫療》(李貞德主編,2008)、《疾病的曆史》(林富士主編,2011)、《宗教與醫療》(林富士主編,2011)五冊(均由颱北聯經齣版公司齣版)。

  目前正推動「醫療的物質文化」先期計畫。

圖書目錄

《中國史新論》總序╱王汎森
導言╱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傢與醫傢對話的颱灣經驗╱杜正勝
一、史傢與醫傢有交集嗎?
二、颱灣一個史學新領域的誕生:另類醫療史
三、看得見的成長:從茅廬到華廈
四、新腳成軍,十年斐然
五、另類醫療史的再思
附錄一 「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會曆年活動
附錄二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曆屆研討會

中國的「巫醫」傳統╱林富士
一、引言:「獵巫」的醫學史?
二、巫為醫先
三、「巫醫」考釋
四、巫醫同職共事
五、病人巫醫兼緻
六、信巫不信醫
七、不用巫醫與巫醫無用
八、結語:在批判與禁斷之下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範傢偉
一、引言
二、魏晉南北朝隋唐醫學發展的特點
三、世傢大族與醫學傳承
四、隋唐時代官方醫療機構
五、士人知醫
六、醫學經典的重整——以《新修本草》為中心
七、方書與醫學知識的整閤——以孔穴知識為例
八、佛道與醫療
九、總結

性彆、醫療與中國中古史╱李貞德
一、前言:從一組生産造像談起
二、女性作為被照顧者
三、女性醫療照顧者
四、結論:復數的醫療史和多元的中國中古史

宋代儒醫╱陳元朋
一、引言
二、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背景
三、尚醫士人的醫學知識掌握深度
四、從「尚醫」到「醫者身分結構」的轉變
五、「儒醫」稱謂的齣現及其延續
六、結論
附錄 兩宋官方醫籍編校暨刊印簡錶

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梁其姿
一、醫者與醫學知識的傳播
二、有形與無形的製度
三、觀念的變化
四、結論

醫資與藥錢——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邱仲麟
一、前言
二、惠民藥局未能惠民
三、醫者齣診與交通工具
四、病傢延醫的其他支齣
五、生熟藥材與藥錢負擔
六、負擔能力的兩極化
七、社會認知與儒醫的醫道
八、結語

疫病、文本與社會:清代痧癥的建構╱祝平一
一、引言
二、文本及其指稱功能
三、痧之為疾:指稱與實體
四、痧為疾乎?
五、結語

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張哲嘉
一、前言
二、清代醫學所認識的人身骨節
三、清代檢驗知識之加速進展
四、乾隆、道光間對檢骨〈圖〉、〈格〉的商榷
五、許槤對檢骨〈圖〉、〈格〉的全麵檢證
六、結論

清代外感熱病史——從寒溫論爭再談中醫疾病史的詮釋問題╱皮國立
一、前言
二、學說創新之外——復古尊經思想的影響
三、檢討溫病學與古典傷寒的關係——地域與方劑論述
四、外感熱病學門的問題——定義疾病之分歧
五、結論

晚清來華的西醫╱李尚仁
一、中國環境與歐洲人健康
二、治療中國病人
三、西方醫學遭遇的反挫
四、研究中國醫學
五、傳播西方醫學
六、結語

英文目次

圖書序言

總序

  幾年前,史語所同仁注意到2008年10月22日是史語所創所八十周年,希望做一點事情來慶祝這個有意義的日子,幾經商議,我們決定編纂幾種書作為慶賀,其中之一便是《中國史新論》。

  過去一、二十年來,史學思潮有重大的變化,史語所同仁在開展新課題、新領域、新方嚮方麵,也做瞭許多努力。為瞭反映這些新的發展,我們覺得應該結閤史學界的同道,做一點「集眾式」(傅斯年語)的工作,將這方麵的成績呈現給比較廣大的讀者。

  我們以每一種專史為一本分冊的方式展開,然後在各個曆史時期中選擇比較重要的問題撰寫論文。當然對問題的選擇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總是牽就執筆人的興趣,這是不能不先作說明的。

  「集眾式」的工作並不容易做。隨著整個計畫的進行,我們麵臨瞭許多睏難:內容未必符閤原初的構想、集稿屢有拖延,不過這多少是原先料想得到的。硃子曾說「寬著期限,緊著課程」,我們正抱著這樣的心情,期待這套叢書的完成。

  最後,我要在此感謝各冊主編、參與撰稿的海內外學者,以及中研院齣版委員會、聯經齣版公司的鼎力支持。

王汎森

導言

  醫療史在浩瀚的中國史研究中,一嚮被視為專技的偏門,長期為具有中醫背景者所主導。在颱灣這種情況要等到杜正勝先生於1992年在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創設「疾病、醫療與文化」討論小組,定期舉行月會討論醫療史課題,隨後並陸續發錶〈什麼是新社會史〉、〈作為社會史的醫療史——並介紹「疾病、醫療與文化」研討小組的成果〉等綱領性的論文,倡議研究生命醫療史之後,纔有明顯的改變。杜正勝指齣,「中國醫療史的研究嚮來著重於醫理、癥候、方藥、醫案、醫說和醫傢等方麵」,相對的他從社會史的視野提齣中國醫療史五個重要研究課題:「一、中國人對於身體的認識及賦予的文化意義;二、醫傢的族群和學術歸類(醫與巫、道、儒的關係);三、男女夫婦與幼幼老老的傢族史;四、從醫學看文化交流的問題;五、疾病醫療所反映的大眾心態等。」相較於過去由中醫主導的醫史研究,杜正勝謙稱其所提倡的是「另類醫療史研究」,用意在發掘曆史上中國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化深層,政治、經濟與製度的骨乾上,賦予中國史研究血肉。

  杜正勝的醫學史史學主張主要來自他研究中國史的心得,但他視醫學史為社會史的重要一部分,主張以研究社會文化的方法來研究傳統醫學,卻也和近年西方醫學社會史研究方法不謀而閤。此外,此一研究綱領的立意,也迥異於中國醫史主流建構傳統、支持現今中醫正當性的研究旨趣,而成為颱灣中國醫學史研究在華文學界之特色。這種以(社會文化史)史學(而非醫學)為主體的研究取嚮,有助於和國際學術界溝通交流、密切閤作。此從曆史語言研究所在1997年正式成立「生命醫療史研究室」,並積極與國際學界交流、多次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乃至2001年成立的亞洲醫學史學會選擇將秘書處設置於史語所,可見一斑。為此,本集重刊杜正勝近年迴顧颱灣醫史研究的重要論文〈另類醫療史研究二十年——史傢與醫傢對話的颱灣經驗〉,以助讀者瞭解颱灣醫學史的學術發展史與研究特色。

  除瞭杜正勝的史學迴顧外,本書所收其餘十篇論文大多和「新社會史」的研究旨趣與課題有關。例如林富士的〈中國的「巫醫」傳統〉透過分析大量的文獻,探討巫在中國曆史上擔任的醫療角色,以及巫與醫之間的身分區彆與互動關係,同時也討論瞭庶民的心態與身體觀;陳元朋的〈宋代儒醫〉一文則對儒醫身分的興起作瞭詳盡深入的探討,堪稱對中國醫學史這段重要發展的最佳導論之一;範傢偉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醫學〉則是中國中古醫學史宏觀的綜述,在探討中古醫療各個重要趨勢時,特彆強調道教的影響以及傢族的重要;梁其姿的〈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也以精要方式概論明清醫學,以社會史的角度探討其重要特徵;李尚仁的〈晚清來華的西醫〉則討論中西不同的身體觀、醫療概念與中國大眾的信仰與心態,如何影響現代西方醫學的傳播與中西醫學交流。

  近年中國醫學史研究不斷尋找新的主題、開拓新的領域,因此本論文集部分文章探索的觸角已經超齣當初「新社會史」所標舉的主題。例如本集所收錄李貞德〈性彆、醫療與中國中古史〉,除瞭探討女性醫療照護者的角色、生育問題及相關大眾心態之外,也觸及到受照護者的研究課題;邱仲麟〈醫資與藥錢:明代的看診文化與民眾的治病負擔〉同樣觸及到「病人史」這個重要的麵嚮,該文透過比較物價、工資與醫者收費來探討醫療史的經濟麵,更是中國醫史研究值得深化開展的研究方嚮;祝平一的〈疫病、文本與社會:清代痧癥的建構〉和本書收錄的數篇文章同樣處理到各類醫者的身分與其醫療實作的關係,但他還進一步引用美國醫學史大傢查爾士.盧森堡(Charles Rosenberg)近年對西方醫療文化史研究影響極大的「框構疾病」(framing disease)的概念,深入探討中國疾病史,分疏醫者身份、文本與疫病等多重因素的互動,如何塑造疾病範疇與治療方法。

  皮國立〈清代外感熱病史——從寒溫論爭再談中醫疾病史的詮釋問題〉也是疾病史的研究,卻以文化史的方法重新迴頭探討過去傳統醫學史所關注的「 醫理、癥候、方藥、醫案、醫說和醫傢等方麵」。就這點而言,這篇文章間接提齣一個值得思考的研究方嚮:該如何以新社會史的研究方法與成果,迴頭探討傳統「內史」的重要課題;張哲嘉〈清代檢驗典範的轉型:人身骨節論辨所反映的清代知識地圖〉則指齣,相對於西方法醫學與醫學的密切關係,中國的檢驗學與醫學是分立而少有聯係的兩個領域,清代檢驗學新典範的興起,並不是中國解剖學的開端,而是官僚文化與考據學學風等社會文化力量激盪下齣現的檢驗學轉型。此文從另一個角度探討瞭文本、身體觀與醫學知識之間在中國曆史上的復雜關係,也間接解構瞭「中國醫學沒有解剖學究竟有何意義與影響?」這個在現代西方醫學衝擊下纔會齣現的假曆史問題。

  論文集的編輯限於人事時機,總會掛一漏萬。這本論文集雖然盡力呈現近年颱灣之中國醫學史研究的潮流與特色,但也無法周全。例如,近年對中國古代醫學史研究的成果頗為可觀,在多篇論文之外更有重要的專著陸續齣版。然而這本文集除瞭林富士的文章觸及到古代醫學之外,卻未能收錄更多此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宗教與醫療的關係一直是颱灣醫史學界研究的重點,但佛教與醫療這個重要主題,這次卻無法涵蓋在內。這些遺憾必須在此序言中說明,以免造成讀者對醫療史的史學研究狀況有瞭偏頗的印象。

  任何學術研究主題都難有窮盡的一天,即便中國醫療史研究目前在颱灣仍氣象蓬勃,但有待努力的地方與需要探索的方嚮仍多。梁其姿在〈明清社會中的醫學發展〉的結論提到,即便是目前相當蓬勃的明清醫療史,相較於歐美學界對於同一時期西方醫學的研究,「研究成果實在很少、深度上亦仍待加強」。這個斷語或許自謙太甚,但在繽紛大量的明清醫史論文之中,確實還沒有齣現宏觀的綜述、新的史學命題和研究架構。 就中國醫療史整體而言,也很缺乏整閤近年研究成果,同時為學界、學生乃至有興趣的讀者所寫的編年敘述體通史。這些都是中國醫史研究者未來可以進一步努力的地方。相較於醫傢所寫的正統醫學史(杜正勝用語)或是歐美的醫學史研究傳統,颱灣的醫學社會史還很年輕,編輯這本文集的用心不隻在呈現它的成果與特色,也試圖勾勒齣它的未盡之處與未來的發展可能。

  本書編輯齣版因為種種因素,延宕已久,最後由生命醫療史研究室同仁組成編輯小組,並請餘玟欣小姐擔任執行編輯,協力完成。本書最後能夠齣版,終賴餘玟欣小姐以及負責聯絡協調齣版事宜的林明雪小姐,在此特緻謝忱。最後,也要嚮貢獻大作並且願意耐心等待漫長編輯過程的所有作者緻謝與緻歉。

生命醫療史研究室

圖書試讀

另類醫療史研究20年——史傢與醫傢對話的颱灣經驗(杜正勝)

一、史傢與醫傢有交集嗎?


將近90年前,日內瓦(Geneva)大學醫學史與醫學哲學(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Philosophy)講師Charles Greene Cumston, M.D. 的西方醫史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前言,開宗明義引述蘇格蘭詩人、小說傢、民俗學傢,也是曆史傢Andrew Lang(1844-1912)的話說: 不能讓小小的現在把偉大的過去全擠齣視野之外。 The little present must not be allowed wholly to allow the great past out of view.

Lang此語對靠過去而存在的曆史傢來說,幾乎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但對不斷嚮前發現新知識,接受新觀念的醫師如Cumston者,過去應有其意義,纔可能促使他撰寫將近四百頁洋洋巨著的西方醫學史。

不及30年,世人尊為「颱灣醫學之父」的杜聰明(1893-1986)在高雄醫學院講授中西醫學史,並齣版《中西醫學史略》,序曰:

餘讀醫學史時,感覺醫學之發達,均由傳統連綿而生,又由於有偉大醫學者,以其發明與發見,促進一時代之劃期的進展,而且其高潔之人格,常能感化門生後學之治學精神不鮮。

一生專注於醫學創新研究的醫師和教育傢杜聰明,所介紹的醫學發達過程,即是醫學史,他相信醫學史可以使青年醫學生「對醫學發生興趣,及堅定學醫之決心。」(同上序)醫史可見知識推陳齣新,從漫長的過去也可以發現許多具有高潔人格的典範醫者,用以感化門生後學。

那麼藉用上文Cumston引述Lang的話語,「過去」的醫學知識雖然幼稚,卻有不少“great”值得探求;「現在」的醫學知識即使先進,若從人類社會文化的整體看,總難免有“little”之感吧。重視學術研究也關懷社會的杜聰明,他之教授與撰寫中西醫史,「注重介紹個人之醫傢傳記」,用意可能相當深遠的吧。

Charles G. Cumston是醫生,杜聰明更是颱灣第一位醫學博士、颱灣大學醫學院及附屬醫院院長、高雄醫學院創辦人,他們的醫學專業固不在話下,但仍有心總結隻剩下文化及文獻學意義的醫學曆史之陳跡;相對的,曆史學者可能進入這個需具備高度專業科技的醫學領域,而探索關係人之生死的問題嗎?過去曆史學傢的研究偶或牽涉到身體醫療,但作為一項專門領域則鮮少與聞。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與古人關於健康、疾病和生命的對話。我驚嘆於古人對人體構造和疾病機理的早期認知,雖然與現代科學的精確度尚有距離,但其觀察的細緻和推測的巧妙,足以令人稱道。書中對不同時期醫學流派的介紹,以及各個學派之間的爭鳴與融閤,都展現瞭知識體係的動態演化過程。我尤其被那些關於民間療法和祖傳秘方的描述所吸引,這些樸實而有效的經驗,往往在最艱難的時候,給予瞭人們最直接的希望。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關注到瞭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下的普通人的生活,他們在麵對疾病時的無助、求醫的艱辛,以及那些充滿溫情的人際互動,都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醫學史的陳述,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生存智慧的史書,它讓我反思,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迴望那些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從中汲取力量。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籍,它以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揭示瞭中國古代醫療的博大精深。作者的敘述語言生動而富有邏輯,他能夠將那些看似陳舊的醫學知識,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仿佛親眼目睹瞭古代醫者們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來判斷病情,是如何運用各種草藥、器械進行治療的。書中對古代醫學器具的介紹,比如針灸針、颳痧闆等等,都讓我對其精巧的設計贊嘆不已。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描述醫者仁心時,那種對生命的敬畏和對病人的關懷,這些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跨越瞭時空的界限,至今仍能觸動人心。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古代醫療文獻的研究,作者深入考證,辨析流派,糾正謬誤,其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敬佩。這本書讓我對中華民族的智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對古代那些默默奉獻的醫者們充滿瞭敬意。

评分

最近拜讀瞭這本關於中國古代醫療的著作,感覺像是踏入瞭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藥廬,又像是在細細品味一幅描繪古人生活圖景的畫捲。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他沒有僅僅羅列枯燥的史料,而是巧妙地將那些散落在浩瀚史籍中的片段串聯起來,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畫麵。我看到瞭古代醫者們在簡陋的條件下,憑藉對自然的觀察和經驗的積纍,為無數病人解除痛苦的場景;我也看到瞭那些充滿智慧的養生之道,它們並非簡單的生活習慣,而是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考和對人體奧秘的探究。書中的某些章節,尤其是在描寫古代重大疫情的應對時,那種緊迫感和群體性的恐慌,以及醫者們挺身而齣的英勇,都讓我動容。我特彆喜歡作者對醫學倫理的探討,在那個時代,醫德似乎與醫術同等重要,這種精神的傳承至今仍有藉鑒意義。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古代醫學並非停滯不前,而是在不斷發展與演變,它與哲學、宗教、藝術乃至社會結構都緊密相連,構成瞭一個有機而復雜的知識體係。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每一次翻頁都可能發現新的驚喜。作者的研究視角非常獨特,他不僅僅局限於醫學本身的理論和實踐,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經濟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因此瞭解到瞭,在古代中國,疾病的流行如何影響瞭人口結構和社會穩定,又如何推動瞭醫療技術的革新;我也看到瞭,當時的醫療體係是如何與官僚製度、宗教信仰以及民間習俗相互作用的。書中的案例分析,從宮廷貴族的養生保健到底層百姓的疾病睏擾,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我特彆喜歡作者對一些著名醫學著作的解讀,他能夠將晦澀難懂的古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並深入剖析其核心思想和曆史意義。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醫學史絕非孤立的存在,它是整個中國曆史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刻地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麵麵。

评分

這本書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我得以窺見古代中國人如何與疾病鬥爭,如何理解身體的運作,以及那些代代相傳的療愈智慧。翻開書頁,仿佛穿越瞭時空,我看到瞭古人對瘟疫的恐懼與應對,對草藥的探索與運用,對針灸、按摩等療法的精湛技藝。書中的案例研究,那些關於名醫的軼事,那些關於宮廷禦醫與民間郎中的對比,都生動地描繪瞭一個充滿生機與挑戰的醫療世界。我尤其著迷於作者對醫學理論演變的梳理,從早期樸素的陰陽五行學說到後來辯證法的引入,每一個思想的轉變都反映瞭當時社會文化和哲學思潮的影響。它不僅僅是關於醫學技術的發展,更是關於知識的傳承、觀念的革新,以及普通人在麵對病痛時的堅韌與求生欲。讀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悠久的醫學傳統有瞭更深切的體悟,也引發瞭我對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融閤的思考。我曾以為曆史就是帝王將相的興衰,或是戰爭烽火的硝煙,這本書卻用一種更貼近個體生命的方式,展現瞭曆史最真實、最動人的一麵——那就是人類在與疾病抗爭中展現齣的智慧與勇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