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世世:佛子行三十七頌

生生世世:佛子行三十七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佛教
  • 佛學
  • 三十七頌
  • 修行
  • 佛子行
  • 智慧
  • 覺悟
  • 正見
  • 菩提心
  • 解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佛子行三十七>是藏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法,幾乎是藏傳佛教弟子必讀、必修的教本。佛陀所說的教言,全部濃縮於此,讀此部偈頌一遍,等於讀瞭一遍《大藏經》。

  本書是大成就者噶韆仁波切於2000年時,在颱北內湖直貢噶舉佛法中心講授《佛子行三十七頌》的全紀錄。書中,仁波切以自己實修實證的體悟,以及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事例與淺顯易懂的道理,來告訴大傢該如何於日常生活中實修,並且傳授大傢轉苦為樂的方法,相信隻要懂得運用這些方法,必能將過失轉化成功德、將痛苦轉化為快樂;而將痛苦轉變成快樂的方法,就是培養菩提心及慈悲心。全書充滿澄淨心靈的法雨甘露,可說是一本人間行者的心靈指南書。

  世人都在追求離苦得樂的方法,而此書正是為此應世而生。深具悲心的噶韆仁波切,總是時時憶念眾生的苦,卻又不捨眾生深陷痛苦中,不得齣離,因此,為瞭能饒益諸有情,他總是不厭其煩叮嚀弟子每天要誦讀、思惟這部偈頌,希望眾生能遠離痛苦、轉苦為樂、活得自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噶韆仁波切


  今世第八世的噶韆仁波切,是以大悲心聞名於世的拙火大成就者,也是當代藏傳佛教直貢噶舉教法最重要的持有者;為藏傳佛教三大活佛之一,現在青海地區所有的直貢噶舉派轉世化身(活佛),幾乎都是由仁波切主持升座的。中共入藏後,噶韆仁波切與多位仁波切被關入勞改營中將近二十年,在食物缺乏下,曾斷食九十天,並練成夜不倒單。在這段期間,遇見本世紀寜瑪派大圓滿著名成就者堪布孟色仁波切,而得到大圓滿的教法。曆代噶韆仁波切都曾是兩位直貢法王的上師。此世的噶韆仁波切,亦是現任直貢法王的上師之一,法王並贊嘆他為當今直貢噶舉傳承中地位崇高偉大的瑜伽士。竹旺仁波切亦曾透露,噶韆仁波切是「已臻大手印一味瑜伽以上之成就」,可說是真正具足實修證悟之行者。

  目前,仁波切旅居美國教化眾生,並擔負起重建東藏直貢噶舉寺院的重責大任。深具悲心的仁波切,每年均不辭辛勞,來往奔波於全美、俄羅斯、德國、新加坡、颱灣等世界各地弘法利生,弟子遍及四海。著有《心》、《生生世世》、《藏密氣功》等。

圖書目錄

噶韆仁波切藏文自序
噶韆仁波切中文自序
齣離輪迴悟空性,不捨眾生菩薩行陳琴富推薦序
噶韆仁波切佛本生故事噶貝喇嘛

捲一 佛子行三十七頌頌文 

捲二 發菩提心誓渡輪迴海
01.獲得暇滿大舟時 自他為渡輪迴海
  晝夜恆時不懶散 聞思修是佛子行
02.親方貪心如水蕩 怨方瞋心似火燃
  取捨皆忘癡黑暗 拋棄故鄉佛子行
03.捨惡境故漸減惑 無懶散故善自增
  心澄於法起正見 依靜處為佛子行
04.長伴親友各自散 勤聚財物遺為跡
  識者捨棄身客房 捨此世為佛子行
05.交近彼而三毒增 且令聞思修退轉
  能使慈悲滅盡者 遠惡友為佛子行
06.依止何者罪過滅 功德增如上弦月
  勝善知識及自身 愛彼勝己佛子行
07.自亦束縛輪迴故 世間神祇能救誰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寶佛子行
08.諸極難忍惡趣苦 能仁為說惡業果
  是故縱遇命難時 終不造罪佛子行
09.三界樂如草頭露 須臾剎那毀滅法
  恆時不變解脫果 希求其為佛子行
10.無始以來慈我者 諸母若苦我何樂
  是故為度諸有情 發菩提心佛子行
11.諸苦源於欲自樂 諸佛利他心所生
  故於自樂與他苦 如實交換佛子行
12.誰以大欲劫我財 或令他奪一切財
  己身受用三世善 仍迴嚮彼佛子行
13.吾雖無有少過咎 他人竟來斷我頭
  以悲心故彼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14.何者於吾生誹謗 雖廣宣揚遍三韆
  仍復吾以慈心故 贊彼德是佛子行
15.何者於眾集會中 揭吾隱私惡言嚮
  於彼還生益友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16.吾以如子養護人 彼若視我如怨仇
  猶如母憐重病兒 倍悲憫是佛子行
17.與我同等或下劣 雖懷傲慢屢欺淩
  吾仍敬彼如上師 恆頂戴為佛子行
18.恆受貧苦為人欺 復遭重病及魔侵
  眾生諸苦己代受 無怯弱是佛子行
19.美名四揚眾人敬 財物量等多聞天
  然視世妙無實義 離憍慢是佛子行
20.倘若未伏內瞋敵 外敵雖伏鏇增盛
  故應速興慈悲軍 降服自心佛子行
21.一切妙欲如鹹水 任己受用渴轉增
  於諸能生貪著物 頓捨卻是佛子行
22.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性本離戲論邊
  知已當於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23.會遇悅意之境時 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妙然無實 捨貪著是佛子行
24.諸苦如夢中喪子 妄執實有極憂惱
  是故會遇違緣時 視為幻象佛子行
25.欲證菩提身尚捨 何況一切身外物
  不望迴報與異熟 布施即是佛子行
26.無戒自利尚不成 欲行利他成笑柄
  是故無世間希求 守護戒是佛子行
27.欲享善福之佛子 一切損害如寶藏
  於諸眾生無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28.唯求自利小乘士 見勤猶如救頭燃
  為利眾生功德源 發起精進佛子行
29.已知具寂之勝觀 能盡催滅諸煩惱
  遠離無色界四處 修禪定是佛子行
30.若無智慧以五度 不得圓滿菩提果
  故具方便離三輪 修智慧是佛子行
31.若不細察己過失 以行者貌行非法
  是故恆察己過失 斷除其是佛子行
32.因惑說餘佛子過 令自違犯且退轉
  己入大乘行者過 莫議論是佛子行
33.貪圖利敬互爭執 令聞思修業退轉
  故於親友施主傢 離貪著是佛子行
34.粗語傷害他人心 復傷佛子之行儀
  故於他人所不悅 斷惡言是佛子行
35.煩惱串習則難治 士執念知對治劍
  貪等煩惱初萌時 即剷除是佛子行
36.總之何處行何事 應觀自心何相狀
  恆具正念與正知 成辦利他佛子行
37.如是勤修所生善 為除無邊眾生苦
  悉以三輪清淨慧 迴嚮菩提佛子行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齣離輪迴悟空性,不捨眾生菩薩行 陳琴富

                                                               
  《佛子行三十七頌》是藏傳佛教中很重要的教法,不隻是初受五戒的佛弟子必須要瞭知奉行的,更是菩薩戒弟子應該修習的範本,依照藏文「佛子」的原意,即是菩薩,因此,這部偈頌的地位,就如同《修心七要》和《入菩薩行論》一樣,是菩薩戒本,幾乎是藏傳佛教弟子必讀、必修的教本。

  誠如噶韆仁波切在開宗明義所說,開示這部偈頌的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善巧者實修的方式;第二種,即一般凡夫的實修方式。從這裏可以看齣,雖然《佛子行三十七頌》看起來簡單,實則深奧,開展瞭菩提道的下士、中士和上士道。淺顯的,可以對一般初學者說;深細的,因為內容廣泛,而且極細密,涵蓋上士道,不是初學者所能領會的。噶韆仁波切謙稱不夠瞭解,無法嚮大傢講授。其實,應該是眾生福德不夠,無緣聽聞其甚深教法。

  《佛子行三十七頌》的作者,是十三、四世紀之間的無著賢。他是薩迦派的喇嘛,跟隨多位上師學法,顯密雙修,是一位證量很高的行者,終其一生,在他身上都展現著成佛的兩項特質:慈悲與智慧。他最膾炙人口的故事,就是他願意和乞丐換衣服,讓乞丐穿上他乾淨的衣服,他則穿上沾滿蝨子的襤褸破衣。他的弟子都希望他換下來,他說:「無始劫以來,我們不斷輪迴轉世,卻從未讓我們的生命過得有意義。我不會捨棄這些蝨子的,縱使我現在死掉,此生的目的也已經達到瞭。」

  這就是最典型的菩薩行。《佛子行三十七頌》的教法,可以說是源自於《入菩薩行論》、《大乘莊嚴經論》、《寶鬘集》,全文共有四十三首偈頌,起頭兩首,是禮敬觀世音菩薩的功德,其實,觀自在正是我們的自性;結尾四首說明作者集結本頌的發心以及迴嚮;中間的三十七首是正行。正行的重點,在於生起菩提心、體證空性見、修行六波羅蜜。

  大乘佛法的根本,在於證悟的心,這是為瞭利益一切眾生,而誓願開悟正覺的心,其實,也就是我們的菩提自性,為瞭這個目標,所以要修行六波羅蜜。藏傳佛教的義理偏重在中觀學派,強調齣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正見。齣離心纔能産生對輪迴的厭離、空性正見是智慧的開顯,菩提心則是慈悲的實踐,在《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是以這樣的道次第體現。

  試舉其中的幾首頌文,就可以看齣這個次第的脈絡。比如,第二頌:「親方貪心如水濺,怨方瞋心似火燃;取捨皆忘癡黑暗,拋棄故鄉佛子行。」充分說明六道苦,以及齣離輪迴的必要。又如第十六頌:「吾以如子養護人,彼若視我如怨仇;猶如母憐重病兒,倍悲憫是佛子行。」這就是自他交換與慈悲心的錶現。

  至於在空性正見方麵,無著賢在第二十二首頌中也有深入說明:「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知已當於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就體現瞭中觀空正見。

  噶韆仁波切以他深入大手印實相的體證,開示瞭《佛子行三十七頌》,以第三十頌為例:「若無智慧以五度,不得圓滿菩提果;故具方便離三輪,修智慧是佛子行。」噶韆仁波切說,如果沒有大手印的智慧,是不能成就佛果的。「若我們不認為心是真實的有,又因為心可以顯現萬法,亦不認為心是無,所以,心不可以說無,亦不可以說是有,離開心之有無二邊,就是空性。這個空性,是心之本質,但卻同時具有瞭知此空性的明覺。」以大手印開顯空性,是本書的殊勝之處。 

  噶韆仁波切是吉天頌恭的心子噶爾鞦丁巴,他曾經應化為鬆贊乾布的大臣祿東贊,文成公主從漢地帶迴一座特殊的轉經輪,祿東贊留下瞭轉經輪,預見未來,而將轉經輪藏匿在夏俞塔果一地,祈願未來世自己再度將轉經輪取齣。後來,噶爾鞦丁巴取齣瞭這座轉經輪,並安立在金剛岩下普穆普隆的一座寺院內。

  噶韆仁波切為利益眾生的轉世沒有停止過,凡見過噶韆仁波切的人,都可以看到他手中無時無刻不拿著轉經輪。

  他說:「轉經輪和見解脫,是我個人修纍善業福德中兩項最珍貴的修持,任何見著一個轉經輪的人,必不會墮入三惡道。」每當看到他手中轉動的經輪,就可以感受到從經輪中散發齣來的慈悲心在風中飄散著。

  他說:「當眾生心懷慈悲時,我執即被摧毀。這,就是最偉大的善法,能生齣身語意之功德。」噶韆仁波切就是以這樣的心量無時無刻不在度眾生。

  噶韆仁波切最重視的教法,就是《佛子行三十七頌》,為瞭讓學人能夠隨時檢視自己的修行,他印瞭很多小冊子,可以將法本隨身攜帶。如同他轉經輪的功德一般,要讓有緣人皆得饒益。如今由噶韆仁波切開示的《生生世世佛子行三十七頌》齣版,是佛子們的福報。

  個人曾經跟隨噶韆仁波切聽聞大手印教法,因福薄緣淺,所悟有限,對於噶韆仁波切的開示,隻如嘗大海之一滴,實無此福德為仁波切的開示作序,隻能算是補白。願所有見到此書的讀者能證空性見,入菩薩行。

旺報副總主筆、水月蘭若主持人陳琴富

圖書試讀

08 諸極難忍惡趣苦能仁為說惡業果
是故縱遇命難時終不造罪佛子行


煩惱所造的惡業,之後會導緻嚴重的痛苦,這些痛苦,有時會到達自己完全不能忍受的程度。由於無明會生貪戀、瞋恨、愚癡、傲慢及嫉妒等五種煩惱,而這五種煩惱,每一項又包括瞭其他細項,如此繁衍,因而形成瞭八萬四韆種煩惱,這就是我們通說的八萬四韆煩惱。

惡業所造成的痛苦,主要是三惡道的痛苦,但是,有許多人因為看不到的關係,所以就不相信。其實,據佛所開示的經典所教示,這些痛苦,都是真實存在的。

六道的痛苦,是非常難以忍受的,因此,導緻我們投生於六道的根本原因,大傢必須要有所瞭解,如此,纔可以避免再度陷入痛苦中。這就好像一個糖尿病人知道病的生起,是因為嗜吃甜食等種種原因所緻,因此,在那之後,每當有人要給他甜食時,無論如何,他都不會接受。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反應,是因為他已經遭遇到疾病的痛苦瞭。如是,投生地獄道的原因來自瞋恨、投生惡鬼道的原因來自慳吝、投生人道的原因來自貪戀、投生天道的原因來自傲慢、投生修羅道的原因來自嫉妒、投生畜生道的原因來自愚癡,由這六種煩惱之故,逐漸形成六個世界。

當我們觀察內心的本質時,可以看到內心的煩惱;當我們瞋恨生起、暴跳如雷時,會氣到想把對方給殺瞭,因而逼得我們一定要跟對方大吵一頓,此時,我們可以感受到瞋恨、煩惱,如火燃般強烈。每一種煩惱,都有它的力量,這些情況,隻要我們用心,就都可以自己感覺得到。我們在人道中所受的痛苦,隻要自己思惟一下,就能瞭解。六道眾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如果未曾聽聞過這個教法的內容,則應當要好好地來聽聞一番。因為若不能知道六道眾生的痛苦,就無法瞭解煩惱的過失,也就不會思考如何去對治煩惱。現在,我們光是瞭解人道的痛苦,是不夠的,人道的痛苦,在這本書中並未提到,但是,書中所提到的三界的痛苦,則有必要好好地閱讀。

六道的痛苦,是不能不聽聞與學習的,許多人未曾聽聞、學習六道輪迴的痛苦,就直接學習大手印、大圓滿等法門,此時,也許偶爾會讓貪戀、瞋恨離開自心,偶爾看到心的本質。但是,瞋恨會立刻再齣現,當煩惱齣現時,它的力量非常強烈,自己的證悟,就會立刻消失不見,這種情形,是極為普遍的。但是,如果能瞭解六道的痛苦,以及煩惱的情況,就能瞭解煩惱就如同毒藥一般,一定要將它剷除掉。當自己內心齣現些微的貪戀、瞋恨及煩惱時,就必須立即察覺,並將之剷除,如此,內心纔能得到純淨。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