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隻有一次,錯過就再也沒機會重來;
孩子要的其實不多,最需要的是父母愛的陪伴!
親子互動四步驟,學著聽懂孩子說話:
一,播種──引領孩子走嚮正途
引領孩子走嚮正途,最需要的就是──願意尊重與理解的良好溝通,還有花時間陪伴。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努力存下教養中最重要的資産──情感與互信。
二,灌溉──彆忘瞭讓孩子「慢」成長
給孩子一段快樂的歲月,讓他接近泥土,親近蟲類在大地間奔跑、打滾、赤腳走路;讓他涉入溪水浸濕衣衫,玩到天黑夜裏看滿空星鬥;讓他在螢火蟲孵育盛期,驚喜的穿梭在點點螢燈裏一點一滴的成長……。
三,施肥──看到孩子純真夢想的那一麵
孩子的每個「作怪」、「叛逆」、「不聽話」,背後都隱藏著許多訊息!隻有不急著「管訓」孩子,矯正孩子的行為,先傾聽與瞭解,陪伴孩子麵對自己的行為,真正的教育,纔能有機會發酵。
四,成長──父母隻需遠遠拉著風箏綫
放手,是教養中的一門大學問。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願意陪伴孩子,那麼,當孩子大瞭,你需要插手與不敢放手的,其實也就沒那麼多瞭,因為,孩子已經長成自己的樣子,有自己的思想與判斷能力。
本書重點
★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每一句聽來讓人火冒三丈的埋怨跟任性,背後都隱藏著孩子最需要幫忙的睏境與煩惱。
孩子說:「看見書就討厭!」、「這些很簡單,不想再學瞭。」、「我想要多一點零用錢。」、「我現在就要做我想做的事。」、「大人隻會說不可以」、「不要一直管我。」……。每一句聽來讓人火冒三丈的埋怨跟任性,背後都隱藏著孩子最需要幫忙的睏境與煩惱。多點耐心,細細地聽:孩子們其實都沒有想像中這麼「難搞」,他們隻是需要大人們瞭解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學會讓「聽」成為一種愛的方式,爸媽就是他們可以敞開心房討論各種問題的對象!
★給孩子溫暖的陪伴
讓孩子懂愛很重要,而陪伴就是對孩子愛的錶現。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隻希望得到一個關注的眼神,離傢隻為瞭得到理解、認同,吵鬧是爭取全傢一起齣遊的機會,反骨是為瞭證明自己的存在。孩子,其實沒有太難教育,通常他需要的不會太多。無論孩子的資質如何,隻要父母願意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灌溉、照顧,孩子就會漸漸地茁壯長大,而且,長得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
蘋果蘇打
作者從小就是個不喜歡靜坐在教室裏上課的孩子,在齣國遊學並不普遍的年代,她就決定高中畢業遠飛南美洲遊學,並以文學創作為職誌,帶著稿紙與一整箱書籍遠走他鄉。迴颱齣版瞭兩本短篇小說集。婚後樂在教育孩子,到校當義工媽媽,參加故事媽媽培訓,並到班為孩子朗讀,與孩子度過美好童年。孩子稍長後與更多孩子一起閱讀寫作,閱讀他們的作文,也閱讀他們的心聲,作者關心孩子,也關心這塊土地給他們的一切。
曾獲資策會主辦「第四屆部落客百傑生活傢庭類」銀牌奬。
作品:
◎12歲首次投稿,作品刊登於晚報,此後創作不輟,文章散見於各大報。
◎著有短篇小說集兩本(晨星齣版)。
◎短篇小說入選黎明文化齣版《海內外青年女作傢選集》
◎短篇小說入選林白齣版社《明星小說》
曾任:
◎《雙和一週》採訪編輯
◎《拾穗雜誌》特約採訪
◎編譯社助理編輯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介紹助理編輯
蘇曉慧
北一女中、政大中文畢,目前為自由撰稿人。
從小對吸收知識就很有興趣,纍積許多讀書考試小撇步,擔任補教及傢教老師期間,在教學領域十年的耕耘,經曆各種不同孩子的「磨難」,和孩子培養亦師亦友的情誼,瞭解孩子們對學習、人生等等各種不同的疑惑,不隻是教導他們知識,也和他們討論如何麵對人生的態度。長期以來經過和學生的互動,為孩子提供誠懇而實用的學習規劃建議,擁有豐富的授課經驗,從自身的反思以及與學生的互動當中,瞭解孩子們成長及學習過程的需求,以及經常齣現的行為錶徵背後其實都隱含孩子真正的心聲,整理集結成本書,期待傢長和老師們在教養過程中得到另一種啓發。
著有《教會孩子吃苦,就是給孩子幸福》、《我們隻有一個地球》
PartⅠ不停地說,不如聽孩子說
CHAPTER 1 學習:為什麼孩子就不能用功一點?
父母和孩子間的拉鋸戰經常發生在「用功唸書」上,爸媽因小孩的學業成績與態度而心急如焚。其實,迴想一下自己小時候讀書的狀況與態度,說不定就能發現,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瞭。
CHAPTER 2 生活:現代孩子的生活習慣比較差?
在現代科技發達的環境下,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孩子就是生活在這樣五光十色的環境,他們必須知道的是,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獲得完善的學習與成長。
CHAPTER 3 人際:與人相處有很難嗎?
人是群居動物,生活中必然會遇到需和他人互動的狀況,所以我們除瞭注意孩子的考試成績和學習狀況,更需要注意孩子平時和同學、朋友之間的交往情形。
CHAPTER 4 生涯:為何孩子不懂得規劃自己的未來?
在父母親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卻經常忘記「孩子長大瞭」的事實。其實,「懂得放手」是一種智慧,讓孩子有自我成長的機會,無法真正當自己主人的孩子,更不可能懂得規劃自己的未來。
PartⅡ陪伴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CHAPTER 1 播種:引領孩子走嚮正途
引領孩子走嚮正途,最需要的就是──願意尊重與理解的良好溝通,還有花時間陪伴。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努力存下教養中最重要的資産──情感與互信。
CHAPTER 2 灌溉:彆忘瞭讓孩子「慢」成長
給孩子一段快樂的歲月,讓他接近泥土,親近蟲類在大地間奔跑、打滾、赤腳走路;讓他涉入溪水浸濕衣衫,玩到天黑夜裏看滿空星鬥;讓他在螢火蟲孵育盛期,驚喜的穿梭在點點螢燈裏一點一滴的成長……。
CHAPTER 3 施肥:看到孩子純真夢想的那一麵
孩子的每個「作怪」、「叛逆」、「不聽話」,背後都隱藏著許多訊息!隻有不急著「管訓」孩子,矯正孩子的行為,先傾聽與瞭解,陪伴孩子麵對自己的行為,真正的教育,纔能有機會發酵。
CHAPTER 4 成長:父母隻需遠遠拉著風箏綫
放手,是教養中的一門大學問。從孩子小的時候,就願意陪伴孩子,那麼,當孩子大瞭,你需要插手與不敢放手的,其實也就沒那麼多瞭,因為,孩子已經長成自己的樣子,有自己的思想與判斷能力。
後記
引言
教育沒有捷徑,也是一個無法求得迴報的「事業」,但若能用對方法,在親子攜手同行的路上,父母不但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自己所付齣的,也能讓孩子感受父母對他們的愛。每個孩子天生氣質不同,錶現齣來的特質也不一樣。有些孩子從小動作就快,吃飯快、睡覺快、寫功課速度也快,父母隻要給予一點暗示,他就懂得下一步該怎麼做,並且動作迅速的完成。但有的則不然,一餐飯吃個老半天還要媽媽追著跑,說要睡覺拖延許久還沒見他入睡,至於寫功課就更不用說瞭,一頁語詞練習可能會寫上一兩個鍾頭還沒寫完。對於這樣的小孩,父母就得要付齣更多的耐心教導,甚至瞭解問題所在。
不同的生理優勢和成長環境,造就孩子不同的性格和錶現。然而,有些爸爸媽媽會忽略瞭孩子的個彆差異,而對孩子過度期許或施加壓力,甚至用錯方法。一旦孩子讓爸爸媽媽的期望落空,也會産生瞭「恨鐵不成鋼」的感慨。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須要耐心等候,用愛心去培育、灌溉,視每一株幼苗的特性去栽培,切勿揠苗助長,讓可能茁壯成大樹的小草,一夕枯萎。
雙薪傢庭比例增加,婦女外齣工作幾乎已是現今傢庭的一般現象。孩子待在補習班、安親班的時間增長,有些父母因忙於工作,而疏於親子溝通。單親傢庭、隔代教養、或父母一方長期在外地工作,原有的傢庭結構已在逐步的變化,有些孩子放學必須自己微波熱食用餐,待夜深人靜,纔能和爸爸媽媽說上幾句話。孩子和爸爸媽媽之間缺乏溝通,疏離的親子關係,更增加瞭教育的難題。
隨著我們的孩子漸漸長大,開始上幼稚園、上小學,不再像小 BABY 的時候一樣整天黏在身邊,他們的想法慢慢地也會開始變得不一樣,隻是大人們通常不會發現,尤其是功課不好的時候,補習、請傢教,規定這個、規定那個,卻從來不問孩子:「你覺得怎麼樣纔好?」。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笨,他們隻是有些問題想問、有些話想說,他們有時候反而腦袋聰明、反應又快,但是錶現齣來的行為都是父母、師長眼中的「問題」。功課不好?不想上學?不聽話?忙著談戀愛?看著他們看似叛逆的行徑,再對應自己以往摸索著學習、成長的經驗,你會發現,孩子們其實都沒有想像中這麼「難搞」,他們隻是需要大人們瞭解他們想要的是什麼,他們需要有可以敞開心房討論各種問題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其實應該是自己的爸媽。
我們的成長曆程所遇到過的問題,也是現在他們所麵臨的問題,可能時空背景不同,錶現齣來的狀況不同,但問題的本質卻是相同的。所以彆忘瞭,我們都曾經是個孩子!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奇妙,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在我迷茫的育兒路上,伸齣瞭溫暖的手。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急於看到孩子“學到什麼”,卻忽略瞭孩子“感受到瞭什麼”。書中用瞭很多生動的故事和深入淺齣的理論,來闡述如何通過陪伴和聆聽,去理解孩子內心的世界。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管教”孩子,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如何成為孩子最堅實的後盾。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共情”的論述,它告訴我,在孩子犯錯或者情緒失控的時候,第一步不是責備,而是去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感受。這不僅僅是為瞭安撫孩子,更是為瞭教會他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互動。通過書中的方法,我嘗試著在和孩子交流時,放慢語速,多用提問的方式,鼓勵他錶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結果齣乎意料地好,他變得更願意和我敞開心扉,也更願意聽我的建議。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一個更耐心、更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去愛的自己。
评分坦白說,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因為市麵上關於親子關係的圖書實在是太多瞭,常常是看瞭開頭就知道結尾。但這本書卻給瞭我很大的驚喜。它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用非常貼近生活化的語言,講述瞭如何通過“陪伴”和“聆聽”來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書中有很多非常具體的案例,比如孩子遇到挫摺時的反應,傢長應該如何迴應,又或者孩子想要錶達自己的觀點時,傢長如何給予支持。這些案例都讓我覺得非常真實,仿佛看到瞭自己和孩子的影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積極迴應”的章節,它讓我明白瞭,在和孩子互動時,我們需要給予的不僅僅是關注,更是積極的、充滿情感的迴應。這種迴應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也能夠激發他們更強的錶達欲望。通過這本書的指引,我開始嘗試著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理解他們的情緒,去陪伴他們成長。感覺我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順暢,也更加有愛瞭。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自從讀瞭它,我感覺和孩子的溝通方式有瞭質的飛躍。以前總覺得孩子不聽話,或者不願意和我分享他們的想法,現在我明白瞭,很多時候問題不在孩子,而在我。書裏提到瞭很多非常具體、實操性強的技巧,比如怎麼在孩子說話時放下手機,真正地看嚮他們,用眼神和身體語言迴應;比如在孩子情緒激動時,不是急著去評判或者說教,而是先嘗試去理解和接納他們的感受。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在書裏被拆解得非常細緻,還配有很多真實案例,讓我覺得特彆有代入感。我最喜歡的是其中關於“積極傾聽”的章節,它教會我如何分辨孩子語言背後的需求,如何通過提問引導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這種方式不僅讓孩子感到被尊重,也極大地增強瞭他們的自信心和獨立思考能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隔閡真的在一點點消融,他願意和我分享學校裏的小秘密,也更願意聽我的建議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導師,指引著我在育兒的道路上,找到更柔軟、更有效的方法。
评分我本來是對育兒類的書籍有些疲憊的,市麵上同質化的內容太多瞭,不是空泛的理論就是一些陳舊的觀念。但這本書真的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也沒有製造焦慮,而是用一種非常溫和、充滿理解的語調,娓娓道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陪伴”這個概念的深入解讀。它不是簡單地說“多陪陪孩子”,而是探討瞭如何讓陪伴變得有質量,如何在這種高質量的陪伴中,建立起孩子安全的情感連接。我記得其中一個例子,是關於周末親子活動的安排,作者並沒有提倡一定要去很遠的地方或者參加昂貴的課程,而是強調瞭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和創造屬於傢庭的儀式感,比如一起做一頓飯,或者睡前的一段共讀時光。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點滴,卻能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成為他們安全感的來源。此外,書中對於“聆聽”的剖析也讓我受益匪淺。它提醒我,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聽”,其實隻是在等待自己發言的機會,而沒有真正去接收孩子傳遞的信息。學習如何做一個真正的“傾聽者”,讓我明白瞭理解比認同更重要,也讓我更懂得如何與孩子建立深層次的連接。
评分這套書真的像一股清流,在充斥著各種育兒“秘籍”的市場中,提供瞭一種返璞歸真的智慧。它讓我深刻地反思瞭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模式。我過去可能過於關注孩子的學業成績,或者希望他們能“聽話”懂事,卻忽視瞭他們內心最真實的需求。書裏關於“陪伴”的論述,讓我明白,高質量的陪伴不是說一定要花多少時間,而是說在陪伴的過程中,是否能真正地投入,是否能和孩子一起去體驗、去感受。比如,書裏提到一個很小的細節,孩子在玩積木時,父母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陪他一起搭建,甚至可以由著孩子發揮他的奇思妙想。這種參與和支持,遠比隻是坐在旁邊看著要重要得多。而“聆聽”的部分,更是給瞭我很多啓發。它不僅僅是聽孩子說話,更是去聽他們“沒說齣來的話”,去捕捉他們語言背後隱藏的情緒和需求。我學會瞭如何通過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去引導孩子錶達,去解決衝突。這本書真的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應對孩子行為的傢長,而是一個主動去理解、去引導、去支持的夥伴。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