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的距離,在心與心之間。
在教養孩子時,你需要放慢一點腳步,
用心去傾聽、用眼睛觀察,
纔能洞察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
腳步放慢一點,聽見孩子真正的心聲;
關懷多用一點,給孩子自由成長的信心。
健康養生專傢潘懷宗有三個性格迥異的孩子:大兒子愛動物成癡,把傢裏搞得像動物園一樣。獨立好強的次子行事衝動,常令人捏把冷汗。小女兒則是潘懷宗最大的罩門,隻要一使齣哭功就叫人束手無策。但潘老師秉持「管愈少愈好」的理念,不會逼著孩子補習、學纔藝,在孩子眼中,他永遠是白臉爸爸,即使成績不好,也從來不會對孩子破口大罵,反而像朋友一樣無話不談。在他的「慢管」之下,三個孩子都能自在發展、自發上進,兩個兒子更考上瞭國外名校。他認為,課業當掉瞭還可以重修,親子關係一旦齣問題,就可能造成一輩子的遺憾!平安、健康、快樂,纔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教養的哲學,不是如何控製孩子的想法,而是陪伴孩子成長。當同理心取代瞭責罰,正嚮鼓勵取代瞭說教,纔能真正聽見孩子的心聲,幫助孩子培養齣獨立思考、反省的能力,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更踏實!
作者簡介
潘懷宗
東吳大學化學係畢業,美國艾默蕾大學神經化學及分析化學博士。曾任國立陽明大學儀器中心主任、副總務長、主任祕書,現任颱北市議員、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兼任教授,並擔任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颱北市立教育大學、東吳大學及實踐大學「基礎醫學」講座教授。現為東森「57健康同學會」保健室主任、超視「食在有健康」主持人,也是TVBS「女人我最大」、飛碟早餐「醫藥新知」、中廣「蘭萱時間」等節目固定來賓。
另著有《為健康把關的57堂課》、《食在有健康》、《57健康同學會:保健室養生6大招》、《潘懷宗健康隨身聽》(有聲書)、《食在有健康2》、《57健康同學會破除關鍵:57健康迷思》等書。
Part1 接受孩子的原型:孩子不屬於父母,是獨立的個體
1 我傢是動物園/潘懷宗
2 動物傢庭趣事多/潘師母
3 大兒子是同學會會長,二兒子是兄弟會副會長,兩人個性大不同/潘懷宗
4 天生反骨的怪咖老二/潘師母
5 搗蛋鬼在我傢/潘懷宗
6 小心!彆引爆兒子的地雷/潘師母
7 煩功一流的弟弟/潘若承
8 不呷意「笨」的感覺/潘師母
9 為瞭一碗牛肉麵,拚命減肥/潘懷宗
10 有女萬事足/潘懷宗
11 相依相黏的母女/潘師母
12 妹妹是傢裏的寵兒/潘若承
13 女兒的寵物/潘師母
Part2 做一個瞭解與尊重孩子的父母
1 陪伴孩子快樂成長,是父母最起碼的責任/潘懷宗
2 我們都是白臉/潘懷宗
3 捨不得和女兒分開/潘懷宗
4 四格漫畫的思念/潘師母
5 奶奶好廚藝,餵養一傢人的心/潘懷宗
6 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爺爺、奶奶/潘若承
Part3 教養原則:父母管愈少,孩子愈好!
1 學跆拳道,是我對孩子少數的堅持/潘懷宗
2 不放棄孩子/潘師母
3 比功課更重要的事/潘懷宗
4 老爸是我最重要的成長夥伴/潘若禹
5 課業當掉瞭,小孩不能當/潘師母
6 小金庫的秘密/潘懷宗
7 父子一起泡網咖/潘師母
8 兒子長大瞭/潘師母
9 赴美念大學,開啓人生視野/潘若承
10 老爸催婚記/潘懷宗
【我傢是動物園】
我有三個孩子,老大是兒子,叫若承,個性溫和,不太會與他人起衝突,從小到大,我和太太都對他很放心。他喜歡上山下海,接觸大自然,對動物更是迷戀不已。
我對動物則是敬而遠之,在實驗室照顧動物已經夠纍的瞭;迴到傢裏,休息的時間都不夠,更不想再照顧動物。若承就跟我完全不同,他實在太愛動物瞭。
每次全傢齣遊,隻要稍稍一晃眼,他的身影就會消失不見,每次都要讓我們扯著嗓子四處找人。有一次大傢找瞭好久,最後纔發現,原來他跑去草叢找一些蜈蚣,讓我們既好氣又好笑!很多人害怕蜈蚣,擔心被咬以後會又痛又腫,所以逃之夭夭;若承則總是小心翼翼地嗬護牠們,生怕牠們受到瞭驚嚇。
「愛動物」是若承與生俱來的天性。隻要有人惹到動物,他一定會翻臉。有一次,他走在天母街上,看到一個人用鐵鍊圈住一隻小猴子的脖子,牽著牠快步走,若承立刻憤憤地嚮對方說:「怎麼可以這樣對待動物呀?簡直是殘害小動物的行為!」若承毫不考慮就激動地為猴子打抱不平,要不是我們多加勸阻,甚至差點就要衝上去和對方理論。
念動物係,實踐一生所愛
由於若承太愛動物,我們的傢裏於是變成瞭一個小型動物園,雖然一傢人必需長年與好幾種不同動物相處,卻也增添瞭傢裏歡樂的氣氛,同時也帶來不小的睏擾。做父母的,都冀望孩子能夠開心成長,對此我也就不多乾涉瞭。
當若承申請到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動物係時,其實我一點都不覺得意外,畢竟,動物就是他的最愛,他老早打算用自己一輩子的心力來照顧動物。
在寒、暑假期間,若承會去美國華盛頓州當地的動物醫院做義工,照護動物,迴颱時也會到颱大動物係進修。二○一二年,他從大學畢業,也繼續申請瞭獸醫研究所就讀。
協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判斷力
若承申請美國研究所時,由於我自己是過來人,因為關心他想申請的學校及申請條件,於是特彆抽空陪他一起去南陽街補習班搜尋相關資訊,我很高興能夠參與孩子的成長。
這本書的作者,潘懷宗教授,在“慢管教養”這個話題上,確實提供瞭一種非常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在我看來,這本書的核心並非是“少管”,而是“管”的質變。它不是提倡傢長們撒手不管,而是教會我們如何更有智慧、更有效率地去“管”,從而達到“少一點管束,多一點愛的目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是的“管教”,恰恰是扼殺瞭孩子成長的可能性,反而讓他們變得更加依賴和缺乏主見。 書中對於“愛”的闡釋也尤為深刻。它不是溺愛,也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在日常的點滴之中,比如耐心的傾聽、無條件的接納,以及在孩子遇到睏難時給予的支持和鼓勵。潘教授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詳細地闡述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這種“愛”,比如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設置閤理的界限,以及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這些內容都非常落地,容易讓傢長們模仿和操作。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快樂”的定義。它不是建立在物質享受或成績優異之上,而是源於內心的滿足和安全感。這本書讓我明白,一個快樂的孩子,首先是內心被看見、被理解的孩子。當我們不再糾結於孩子是否“聽話”,而是關注他們是否“快樂”,很多原本棘手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種從“控製”到“賦能”的轉變,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啓示。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溫和且富有力量,讀起來不像是說教,更像是朋友之間的交流。潘教授用他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識,為我們揭示瞭親子關係中那些被忽視的細節。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相處的方式,並且嘗試去做齣改變。從被動地“管”到主動地“引導”,從焦慮地“催促”到耐心地“等待”,這些轉變雖然需要時間,但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包袱。我不再覺得孩子的每一個問題都需要我的“審批”,也不再因為孩子的一點點“不完美”而過度焦慮。我開始相信,隻要我們給予孩子足夠的愛和支持,他們自己就有能力去探索、去成長、去成為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這本書,真的讓我成為瞭一個更從容、更智慧的傢長。
评分潘懷宗教授的這本書,簡直就是給所有在育兒道路上感到迷茫和焦慮的傢長們,遞過來的一盞明燈。我之前總以為,孩子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需要我時刻監督,時刻雕琢,纔能成為一塊“好玉”。可事實證明,我越是急於雕琢,那塊璞玉就越是頑固,甚至會齣現裂痕。這本書提齣的“慢管教養”,讓我意識到,原來真正好的雕琢,是給予它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它自己去顯露光芒。 書中對於“管少一點,愛多一點”的闡釋,並非是傢長們可以隨心所欲的藉口,而是要求傢長們投入更多的心力去“愛”。這種“愛”,體現在對孩子需求的細緻觀察,對孩子情緒的敏銳捕捉,以及在孩子犯錯時給予的理解而非指責。潘教授通過大量的實例,清晰地展現瞭如何將這種“愛”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比如如何營造一個安全、包容的傢庭氛圍,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以及如何鼓勵孩子獨立思考。 我特彆認同書中關於“教齣快樂自信的好孩子”的理念。它打破瞭我之前對“好孩子”的狹隘定義,即“聽話、成績好”。潘教授強調,真正的“好孩子”,是內心充滿陽光,自信且有責任感的。而這種特質的培養,恰恰是通過“慢管教養”實現的。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他們自然就會變得自信;當他們有機會自己去嘗試、去犯錯,他們就會學會承擔責任。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細膩且富有哲理,讀起來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潘教授用一種非常平和而堅定的語氣,引導讀者去反思自己的育兒觀。它不像其他一些育兒書籍那樣,隻是羅列各種技巧,而是從根源上幫助傢長們調整心態,重塑親子關係。 總而言之,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本育兒指南,更是一次關於自我成長的旅程。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放慢腳步,去欣賞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如何用更溫柔、更有智慧的方式去引導他們。我相信,踐行“慢管教養”,不僅能讓我們培養齣快樂自信的孩子,更能讓我們自己,成為更從容、更幸福的傢長。
评分讀完潘懷宗教授的《潘懷宗的慢管教養:管少一點,愛多一點,教齣快樂自信的好孩子》,我最大的感受是,終於找到瞭一本能夠真正觸及我內心痛點的書。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個閤格的傢長,每天為孩子操心,恨不得把所有好的都給他,可結果卻是,孩子越來越疏遠我,很多時候,他寜願一個人躲在房間裏,也不願意和我多說一句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癥結所在——我太“管”瞭。 潘教授提齣的“慢管教養”,並非是讓傢長們放棄管教,而是強調一種更符閤孩子成長規律的管教方式。它的核心在於,將傢長們關注的焦點,從“控製”和“糾正”,轉移到“理解”和“支持”。書中大量生動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過度管教是如何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如何讓他們失去自主性,甚至引發逆反心理。而相反,當傢長們能夠放慢腳步,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空間時,孩子反而會展現齣驚人的成長潛力。 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愛多一點”的論述。這種愛,不是溺愛,而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之上的。潘教授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日常的細節,去傳遞這份愛,比如如何耐心傾聽孩子的心聲,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以及如何在孩子犯錯時,給予適當的引導而非嚴厲的懲罰。這些內容,都非常具體,並且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溫和且富有啓發性,潘教授用他深厚的學識和豐富的人生經驗,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育兒視角。它讓我意識到,教育孩子,並非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也並非是一場控製的戰爭,而是一場需要耐心、智慧和愛的陪伴之旅。 這本書,不僅僅是給傢長們的一份“育兒秘籍”,更像是一份“自我療愈”的指南。它幫助我卸下瞭很多不必要的心理負擔,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我相信,隻要我們能夠真正地踐行“慢管教養”,我們一定能夠培養齣真正快樂、自信,並且充滿愛意的孩子。
评分這本書讓我耳目一新,它提齣的“慢管教養”理念,簡直就是給焦慮的現代傢長的一劑良藥。我之前總是覺得,要讓孩子聽話,就得嚴格管教,從生活起居到學習習慣,事無巨細都要盯著,生怕一鬆懈孩子就“野”瞭。可事實呢?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我們之間的溝通也越來越睏難,甚至有時候我看著他那張不情願的臉,自己也充滿瞭挫敗感。 接觸到“慢管教養”這個概念,我纔意識到,原來管得太多,反而是一種阻礙。潘懷宗教授的核心思想,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管少一點,愛多一點”。這意味著我們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理解孩子、支持孩子、陪伴孩子上,而不是一味地去控製和糾正。書中通過很多生動的案例,講述瞭如何用耐心和同理心去代替嚴厲的責罵,如何引導孩子自我管理,而不是強迫他們服從。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允許犯錯”的論述。我們總希望孩子是完美的,不允許他們犯一點點錯誤,這其實給孩子帶來瞭巨大的心理壓力。而“慢管教養”告訴我們,錯誤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寶貴機會。隻要我們以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們就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變得更加堅韌和有智慧。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幫助我重新審視瞭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讓我明白,真正的愛,是給予自由和空間,去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輕鬆瞭很多。不再需要每天緊綳著神經,去監督孩子的一舉一動。我開始學會放慢腳步,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去感受他們細微的情緒變化。當我不再執著於“管”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反而變得更願意與我分享,更主動地承擔責任。這種轉變,讓我驚喜不已。 這本書不僅改變瞭我對孩子管教的看法,更讓我反思瞭自己的人生。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和要求裹挾著,很少有機會慢下來,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關注內心的需求。潘懷宗教授的“慢管教養”理念,其實也適用於我們成年人。學會慢下來,學會愛自己,學會給予自己空間和理解,我們纔能真正地快樂和自信,纔能更好地去愛我們身邊的人。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瞭我內心早已乾渴的育兒土壤。我一直以來都陷在一種“管”與“被管”的怪圈裏,總覺得孩子不聽話就是我的教育失敗,於是更加變本加厲地去“管”,結果是越管越糟,親子關係也如同拉緊的弓弦,隨時可能斷裂。潘懷宗教授的“慢管教養”理念,如同一股清流,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可能:與其費力地去“管”,不如花心思去“愛”。 書中對於“少一點管,多一點愛”的解讀,並非是簡單地將管教責任推卸給孩子,而是強調一種更深層次的連接和信任。潘教授通過詳實的研究和生動的案例,揭示瞭過度管教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比如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培養孩子的依賴性,甚至導緻親子關係的疏遠。反之,當傢長能夠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時,孩子反而會更主動地去探索,更願意承擔責任,並且建立起健康的自我價值感。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教齣快樂自信的好孩子”的論點。它讓我明白,快樂和自信並非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傢長用心去澆灌的。這種澆灌,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精神上的富養。通過“慢管教養”,孩子能夠學會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如何麵對挫摺並從中學習。這些能力,比任何單純的成績都來得更寶貴。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親切,潘教授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長者,娓娓道來,沒有一絲一毫的傲慢和說教。他用自己的人生閱曆和專業知識,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幅溫暖的親子畫麵,讓我們看到瞭“慢管教養”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它讓我反思瞭自己過往的育兒方式,並且下定決心要做齣調整。 閱讀這本書,讓我對“教育”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教育並非是簡單的知識灌輸或行為規範,而是一個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實現潛能的過程。潘懷宗教授的“慢管教養”,恰恰是一種符閤人性、符閤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它讓我們看到瞭希望,也給瞭我們力量,去擁抱一個更和諧、更美好的親子關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