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務仲裁理論與發展

國際商務仲裁理論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國際商務仲裁
  • 仲裁理論
  • 仲裁實踐
  • 國際商法
  • 商事仲裁
  • 仲裁製度
  • 跨境糾紛
  • 法律
  • 經濟
  • 貿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為颱北大學法律係吳光明教授邀請俞鴻玲博士(Dr. Hong-Lin Yu),於2012年擔任颱北大學的國外訪問學者,後經兩人決定,共同閤著本書。

  本書共7大篇18章,內容概已遍及商務仲裁相關內容。探討國際商務仲裁概念,包含國際商務仲裁導論、國際仲裁理論、國際仲裁特性、國際仲裁契約、當事人自主主義等相關問題。探討仲裁庭、仲裁庭組成、國際仲裁的適法問題。程序法方麵,探討準據法選擇的傳統方式與最新趨勢;實體法方麵,探討國際法一般原理原則、新商業習慣、衡平仲裁、英國的經驗等等;仲裁判斷方麵,則探討仲裁判斷的撤銷與執行。此外,對於國際仲裁的展望、國際仲裁新架構,作者均有深入論述。因應海峽兩岸互動頻密,作者在兩岸仲裁法的重要概念辨析與比較,著墨甚深;對於律師在兩岸經貿仲裁機製中的角色與作用,更有深入分析。

  國際商務仲裁,在國際化的商業環境裏有其必然的重要性。作者二人為該領域的重量級學者,閤著的本書,各章彼此關聯,同時各自獨立,見解深刻且精銳。

作者簡介

吳光明教授

  現職/
  國立颱北大學法律學係專任教授
  國立颱北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
  颱灣財産法暨經濟法研究協會理事長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士(1967-1971)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碩士(1973-1976)
  國立颱灣大學法學博士(1987-1992)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1年)、德國慕尼黑大學(6個月)、美國喬治城大學(6個月)、美國威德恩大學(3個月)、加拿大卡加利大學(2個月)、多倫多大學(2個月)等訪問學者
  榮獲2003年美國Fulbright奬學金
  赴美參加美國仲裁協會之仲裁人教育訓練
  榮獲2009年行政院國科會科技人纔短期研究
  赴美參加威德恩大學訴訟外糾紛解決機製(ADR)訓練

  經曆/
  兼任教職(1979年起)
  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製為國立颱北大學)學務處課外組組長、總務主任、主任秘書、所長。
  律師(1975年至1992年)
  專利代理人(1975年至1992年)
  經濟部智慧財産局專利師考試專業訓練(2010年7月)

  兼職/
  考試院訴願審議委員會委員
  考試院齣題與閱捲委員
  司法院司法人員研習會講座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仲裁法審訂編纂
  法務部「仲裁法」修正委員
  法務部「民法物權編」修正委員
  新北市勞資爭議主任仲裁人
  曾任律師18年(64年至82年)
  中華民國仲裁協會仲裁人
  財團法人櫃颱買賣中心上櫃審議委員
  颱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審議委員

  著作/
  證券交易法論,增訂11版,2012年8月。
  新物權法論,2009年8月。
  證券交易爭議之仲裁,2008年9月。
  商事爭議之仲裁,初版二刷,2002年10月。
  仲裁法理論與判決研究,2004年11月。
  物權法新論,2006年8月。
  動産所有權,2007年2月。
  民法總則,2008年5月。
  動産讓與擔保製度之研究--美德兩國與我國現行製度之探討,國立颱灣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王澤鑑教授指導。 
  A Study of The Lawyer-Client Relationship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美國USF碩士論文,1984年。

俞鴻玲(Dr. Hong-Lin Yu)

  學曆
  英國愛丁堡大學法學博士
  國立颱北大學訪問學者
  榮獲2009年英國學院及中央研究院交換研究

  經曆
  1997 – 1998 英國愛塞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助理教授 (兼職)
  1998- 1999英國愛塞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教師 (Teaching fellow)
  1999-2004英國愛塞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助理教授(Lecturer in Law)
  2005- 2007英國史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助理教授(Lecturer in Law)

  現職
  英國史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副教授(Reader in Law)
  國際期刊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Review編輯委員會成員
  颱灣仲裁協會仲裁人
  英國the Society of Legal Scholars會員

  研究興趣
  國際仲裁
  跨國法
  國際貿易法
  比較法

  著作
  Commercial Arbitration: Scottish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Dundee University Press 2011) 9781845861070
  ‘Dispute Resolution’ in Gillian Black (ed) Business Law in Scotland, (W.Green 1st edn 2008 and 2nd edn 2011)
  ‘Written arbitration agreements – What written arbitration agreements?’(2013) 32:1  Civil Justice Quarterly, 68-93
  ‘The New French Arbitration Law: An Analysis’ (2012) 15(1) Int. A.L.R. 20-29
  ‘Duty of Confidentiality -Myth or Reality?’(2012) 31:2  Civil Justice Quarterly, 68-88
  ‘How far can Party Autonomy be Stretched in Setting the Grounds for the Refusal of Arbitral Awards’ (2011) 14(5) Int.A.L.R. 156-161
  ‘A Departure from the UNCITRAL Model Law –the Arbitration (Scotland) Act 2010 and Some Related Issues’ (2010) 3(2)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n Arbitration  283-313
  ‘Court Annexed Mediation’ (2009) 28:4  Civil Justice Quarterly 515-550
  ‘Who is an Arbitrator?’ (2009) 12:2 Int.A.L.R. 3-10
  ‘A Theoretical Overview of the 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2008) 1(2)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n Arbitration  255-286
  ‘Choice of the Proper Law v.s. Public Polic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sian (2008) 1(1) Arbitration 107-148.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of Civil Mediation’ SCOLAG (2007) Special Edition, 26-28.
  ‘Explore the Void Part II’ Int.A.L.R. (2005) 8:01 14-22, 2005 
  ‘Explore the Void Part I’ Int.A.L.R. (2004) 7:06 180-190
  ‘Division of Jurisdiction between Courts and Arbitral Tribunals: Role of Courts in the Presence of an Arbitration Alause’ (2004) 3 CAA Arbitration Journal 1-40
  ‘Independence, Impartiality and Immunity of Arbitrators’ (2003) 52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935-967
  ‘Can Online Arbitration Exist within the Traditional Arbitration Framework?’ (2003) 20(5)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455-473
  Is the Territorial Link between Arbitration and the Country of Origin Established by Articles I and V(1)(e) being Distort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VII of the New York Convention?’ (2002) 5:06 Int.A.L.R. 196-205
  ‘Five Years On’ (2002) 19(3)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209-225
  ‘Examination of English Arbitration Act 1996 against the Modern Trends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2002) 1 CAA Arbitration Journal 147-186
  及其他相關論文

《全球貿易摩擦與危機管理:跨文化視角下的戰略應對》 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浪潮不可逆轉的今天,國際貿易環境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技術進步、地緣政治的復雜演變以及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使得跨國企業麵臨的風險日益增加。本書《全球貿易摩擦與危機管理:跨文化視角下的戰略應對》,並非聚焦於傳統的法律爭議解決機製,而是深入剖析在當前多變環境下,企業如何前瞻性地識彆、評估並有效管理由貿易摩擦引發的各類危機,尤其強調在處理這些危機時,文化差異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一部分:全球貿易摩擦的結構性根源與新常態 本部分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宏觀圖景,理解當前貿易緊張局勢的深層次驅動力。我們不再將貿易摩擦視為孤立的政策事件,而是將其置於全球價值鏈重構、技術主權競爭以及全球治理體係轉型的大背景下考察。 1.1 貿易保護主義的範式轉移:從關稅壁壘到非關稅措施 傳統上,貿易摩擦常以提高關稅或設置配額的形式齣現。然而,當前趨勢顯示,各國更傾嚮於采用復雜的非關稅壁壘,如嚴格的齣口管製(尤其是高科技領域)、供應鏈審查、本土化要求(Local Content Requirements)以及日益收緊的外國投資審查製度。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新工具的運作機製,並結閤案例說明它們如何精準地打擊特定行業或企業,而非僅僅是廣泛提高貿易成本。 1.2 技術競爭與“脫鈎”風險:安全化與經濟效率的權衡 當前全球貿易摩擦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是技術競爭。從半導體到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的控製權被視為國傢安全的核心要素。本書將探討“技術脫鈎”(Decoupling)或“去風險化”(De-risking)政策如何影響企業的供應鏈布局和研發閤作。我們分析瞭這種“安全優先”的思維模式如何重塑全球生産網絡,以及企業在追求效率與滿足監管安全要求之間所麵臨的睏境。 1.3 貿易聯盟的重塑:區域化與“友岸外包”的興起 隨著多邊貿易體係效率的下降,區域貿易協定和地緣政治聯盟的影響力正在增強。本書考察瞭“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概念,即企業將生産基地轉移至政治上更可靠的盟國或夥伴國。我們通過實證分析,評估瞭這種基於信任而非純粹經濟效率的選址策略對長期成本結構、市場準入和供應鏈韌性的實際影響。 第二部分:跨文化環境下的危機識彆與預警係統構建 貿易摩擦往往在跨國界、跨文化的交流中被放大或誤讀。有效的危機管理始於準確的信號捕捉。 2.1 文化認知偏差在貿易談判中的作用 文化差異不僅僅體現在語言或習俗上,更深層次地影響著商業倫理觀、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對契約精神的理解。本書深入分析瞭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在貿易爭端解決中的溝通障礙,例如,一方視之為“商業慣例”的做法,在另一方可能被解讀為“不透明”或“不公平競爭”。我們提齣瞭跨文化敏感度培訓在危機初期談判中的重要性。 2.2 政治風險情報的本土化采集與解讀 在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時代,傳統的政治風險報告往往滯後於實際情況。本部分強調建立“接地氣”的情報網絡,要求企業不僅要關注政府的官方聲明,更要深入研究行業協會、智庫以及關鍵意見領袖(KOLs)在社交媒體和非正式場閤的錶態。我們提供瞭一套基於情景模擬(Scenario Planning)的風險評估框架,用以量化地緣政治變動對企業運營的潛在衝擊。 2.3 供應鏈透明度與道德閤規的內生性風險 現代供應鏈的復雜性使得企業難以完全掌控其分包商的行為。當前,國際社會對勞工標準、環境影響及人權問題的審查日益嚴格。本書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增強供應鏈的可見性,以及如何通過嚴格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機製,避免因下遊閤作夥伴的違規行為而引發的貿易製裁或聲譽危機。 第三部分:戰略性危機應對與韌性構建 一旦摩擦升級為實際危機,企業的反應速度和策略選擇至關重要。本部分聚焦於實操層麵的管理工具和長期戰略調整。 3.1 快速反應團隊(QRT)的構建與授權 針對貿易政策的突發性,企業需要一個跨部門、高授權的快速反應團隊。本書界定瞭QRT在危機中的關鍵職責,包括信息核實、與外部顧問(法律、公關、政府關係)的協調、以及決策層麵的快速信息傳遞。我們強調在建立團隊時,必須包含具備深厚地方知識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成員。 3.2 法律工具箱之外的非訴訟性解決機製 雖然法律途徑是最後的防綫,但在貿易摩擦高發期,訴訟往往耗時耗資且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本書探討瞭“幕後協商”、“調解優先”以及“第三方權威機構斡鏇”等替代性、非公開的爭議解決策略。重點在於如何通過構建互信基礎,在正式仲裁或訴訟之前找到“雙贏”或“最小損失”的解決方案。 3.3 供應鏈的動態重構與彈性投資 危機管理不僅是滅火,更是重塑未來。本書提齣,企業應將“韌性”(Resilience)納入核心戰略考量,而非僅僅是成本優化。這包括:建立多源采購策略(Multi-sourcing)、在不同關稅區和監管區進行適度布局(Regional Hub Strategy),以及對關鍵技術的儲備能力投資。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靈活的閤同條款(如“不可抗力”或“情勢變更”條款的優化)來應對突然施加的貿易壁壘。 3.4 修復與重建:危機後的利益相關者溝通 危機處理完成後,如何有效溝通以修復受損的政府關係、客戶信任和員工士氣至關重要。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的聲譽管理框架,強調透明度(在法律允許範圍內)、承擔責任的姿態以及對未來承諾的清晰錶達。特彆指齣,在跨文化背景下,公開道歉或承認錯誤的錶達方式必須高度本地化,以避免二次傷害。 結語 《全球貿易摩擦與危機管理:跨文化視角下的戰略應對》旨在為跨國企業高管、風險管理專傢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前瞻性的、操作性強的管理藍圖。它強調在不確定的全球貿易環境中,企業必須超越傳統思維,將文化理解、風險情報和供應鏈韌性視為同等重要的戰略資産,從而在風暴中穩健前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1篇 國際商務仲裁之概念

1.國際商務仲裁之導論
概說∕國際商務仲裁名稱之定義∕國際商務仲裁之法律架構
2.國際仲裁理論
概說∕管轄理論∕契約理論∕自治理論
3.國際仲裁的特性及其相關問題
概說∕仲裁的好處?∕仲裁的壞處?∕仲裁文件保密性的問題

第2篇 國際仲裁契約

4.國際仲裁契約
概說∕英格蘭及蘇格蘭有關仲裁契約的規定∕國際仲裁法的相關規定∕仲裁協議的獨立性∕仲裁爭端的容許性∕多方當事人仲裁的問題
5.當事人自主主義及其相關問題
概說∕當事人自主主義在國際仲裁上之適用∕當事人自主主義在國內仲裁法上之適用∕當事人自主主義之限製-強製規定

第3篇 仲裁庭

6.初論仲裁庭之組成
概說∕仲裁人的指定∕仲裁人的職責∕仲裁庭之組成∕仲裁庭的管轄權∕仲裁判斷之闡釋∕仲裁人之費用以及支齣∕仲裁人及當事人之死亡
7.再論仲裁庭之組成
仲裁庭民事訴訟之豁免權∕英格蘭-除惡意外之絕對豁免權

第4篇 國際仲裁之適用法問題

8.程序法
概說∕仲裁地∕仲裁地分離理論
9.準據法選擇的傳統方式與最新趨勢
概說∕準據法之選擇
10.準據法(一):國際法一般原理原則
概說∕法律一般原則在國際商務仲裁判斷中的適用∕一般法律原則適用在ICSID以及伊朗-美國仲裁庭之適用
11.準據法(二):新商業習慣
概說∕新商業習慣法之曆史∕新商業習慣法的定義∕關於支持或反對適用新商業習慣法之意見∕新商業習慣法為國際公約、仲裁原則以及國際商務仲裁所採之案例
12.準據法(三):衡平仲裁
概說∕新商業習慣法與衡平仲裁之間的不同∕衡平仲裁與依照公允善意原則決定個案之間之不同∕贊成與反對衡平仲裁適用之意見∕衡平仲裁概念之採用
13.英格蘭及蘇格蘭法院接受跨國際法原則之過程
概說∕英格蘭法官在選擇契約準據法之權力∕英格蘭法院對於基於跨國際法原則作成之國際商務仲裁判斷之態度

第5篇 仲裁判斷

14.仲裁判斷的撤銷與執行
概說∕仲裁判斷所需符閤之程序要件∕仲裁判斷之撤銷、承認與執行∕紐約公約仲裁判斷之承認與執行∕國際仲裁之實務發展-紐約公約第I條、第V(1)(e)條以及第VII條之間之相互影響∕當事人是否得以閤意方式限製或是擴充撤銷或拒絕承認執行仲裁判斷之理由

第6篇 國際仲裁之展望

15.國際仲裁新架構
概說-改變中的仲裁樣貌∕現存的四種理論及其差異∕國際商務仲裁新架構∕新方法的潛在擔憂∕結論

第7篇 兩岸仲裁

16.論工程仲裁協議對第三人之效力:兼論最高法院98年颱上字第543號判決
概說∕仲裁協議之自由∕第三人利益契約與妨訴抗辯∕最高法院98年颱上字第543號判決之分析∕評析∕結語
17.律師在兩岸經貿仲裁機製中的角色與作用
概說∕兩岸經貿仲裁機製∕律師在仲裁庭之角色∕律師在「兩岸仲裁之認可與執行」之作用∕結語
18.海峽兩岸仲裁法重要概念辨析比較
概說∕仲裁權之概念∕仲裁權之基礎-仲裁協議∕海峽兩岸仲裁用語、法規與機構之比較∕大陸之仲裁在我國聲請認可與執行問題∕結語

圖書序言

自序

  自1960年以來,國際商務仲裁一直被認為是在法院製度外有效解決國際商務爭議的機製。惟隨著全球化的腳步,現今國際商務仲裁之發展,早已和早年的仲裁型式有所不同。不容諱言,此情形亦突顯瞭仲裁製度的基本問題。首先各國在鼓勵當事人摒除法院訴訟並選擇仲裁為解決紛爭之方法時,也矛盾的以法院對仲裁行使管轄權。此使法院及仲裁間存在著拉鋸關係。其次,由於各國採取不同之學說以解釋仲裁,以緻於法院及仲裁之拉鋸關係更為加劇。因此,仲裁製度在各國遂有各自為政之情形,一直未能建立共通之體係或原則。

  本書之要旨,除論述前揭情形外,亦對實施仲裁製度已具典型之各國實務,進行深度分析。內容則將國際商務仲裁法所麵臨之諸問題,分成各小主題逐章說明,其中並對各項爭點之理論與實務,進行研討及評論,故除仲裁學說外,亦論及仲裁保密性、仲裁程序及實體適用法、仲裁人責任、仲裁判斷承認與執行之最新發展。

  本書作者之一俞鴻玲博士對仲裁之研究,一直深懷熱忱,自1991年至英國研究國際商務仲裁法起,更屢將仲裁理論與實務結閤,發錶於各大期刊。而吳光明教授除曾擔任法務部仲裁法修法委員,以及受司法院委託研究「100年度仲裁判斷精選裁判資料整編」外,並長期於大學講授「仲裁法專題研究」、「仲裁法」等課程,且有許多有關仲裁法學之專書著作。

  近期俞博士以外籍學者身分來颱訪問研究,其間就仲裁法學之心得,與吳教授時有切磋,乃因緣際會閤著此書,誠盼將所學與各界分享。惟論著、排版之餘,疏漏恐在所難免,敬祈學界先進,多加指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