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保護法係以「人格隱私權」概念中之「個人資料保障」為齣發點,規範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閤理利用、告知義務等程序事項;以及個人資料之當事人權利維護等實體事項。本書以個人資料保護法之整體架構為脈絡,劃分為九章節,各就實務操作所産生適用上疑義,以法律製定及政府機關、學理、企業應用等麵嚮切入,提供務實麵的法律解析意見,並輔以簡易事例說明。本書目標為期透過精鍊文字完整說明個資法之精要,冀使讀者隻需透過本書即可細膩掌握個資法的全貌。
本書特色
「隱私」與「個人資料」是相同的概念嗎?
「公務機關」與「非公務機關」怎麼區彆?
書麵同意是什麼意思?
違反個資法除瞭賠償之外,會有刑事責任嗎?
個人資料保護1.0,保護個資一點就靈!!
作者簡介
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
緣起
1989年,資訊工業策進會在資訊市場情報中心之下,正式編製「資訊法律研究小組」,協助資訊産業掌握全球脈動,追求卓越的國際競爭力。1996年,在經濟部科技專案支持之下,研究團隊轉型成為獨立編製的「科技法律中心」(Science&Technology Law Center),並自2011年起更名為「科技法律研究所」(Science&Technology Law Institute, STLI),以承先啓後開拓創新之精神,在瞬息萬變的科技洪流中,引領科技産業走嚮另一波高峰。
目標
自誕生之日起,科技法律研究所即肩負科技及産業政策法製智庫、産業共通性法律製度推手的重責大任。麵對資訊化、科技化及全球化的強勢挑戰,本所堅持以精深的法律專業提供務實的解決方案,多年來持續協助政府打造優質的科技與新興産業發展法製環境,引領我國接軌國際、佈局全球。為將法製策略能力轉化為影響世界版圖的嶄新行動,本所並規劃延伸專業觸角,擴大國際交流與閤作的範圍,冀望本所能成為科技與法律的匯集點,更要成為促進颱灣與世界連結的標竿型研究重鎮。
研究領域
本所由不同專業背景之成員所組成,兼具人文與科技的多元特質,厚實因應挑戰的能力。本所成員具有國內外相關科係之博、碩士學位,熟悉先進國傢科技與新興産業法製。本所研究領域包含個人資料保護法製、電子商務法製、科技研發法製、科技專案法製、資通訊法製、電子化政府法製、資訊安全法製、生物科技法製、文化創意法製及智慧財産權法製等。
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前,本所即長期緻力於協助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處理個人資料保護相關計畫,包括提供法遵建議,參與國際重要個資隱私研討會議,辦理教育訓練課程,受邀至政府機關、公司演講等。並且於2010年起,受經濟部商業司委託建置推動「颱灣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製度」(Taiwa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nd Administration System,TPIPAS)」,以我國個資法製為基礎,結閤國際潮流與産業個人資料保護之需求,將專業的法律要件轉化為企業內部管理流程,以協助産業建立有效的內部個人資料管理製度。
序
前言
第一章 認識個人資料保護法
Q1、「隱私」與「個人資料」是不是相同的概念?
Q2、新個資法會不會溯及既往?
Q3、新個資法重點為何?
第二章 個資法保護瞭什麼?
Q1、什麼是個人資料?
Q2、有沒有不適用個資法之個人資料?
Q3、什麼是個人資料檔案?
Q4、什麼是特種個資?
Q5、「特種個資」有什麼特彆規定?
第三章 誰該遵守個資法
Q1、區分「公務機關」與「非公務機關」之理由何在?
Q2、什麼是公務機關?非公務機關?
Q3、不是公務機關也能適用公務機關之規定嗎?
Q4、學校是「公務機關」還是「非公務機關」?
Q5、醫院是「公務機關」還是「非公務機關」?
Q6、公營事業是「公務機關」還是「非公務機關」?
Q7、在國外蒐集、處理、利用之機關是否適用於個資法?
第四章 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利用
Q1、什麼是蒐集、處理、利用?
Q2、什麼條件之下可以蒐集、處理、利用?
Q3、告知義務的內涵為何?
Q4、可不可以不要告知?
Q5、個人資料可以做特定目的外利用嗎?
Q6、書麵同意是什麼意思?
Q7、書麵一定是紙本嗎?以電子/網路方式蒐集個資,符不符閤書麵同意之要求?
Q8、利用個人資料行銷時應該注意什麼?
第五章 個人資料的國際傳輸
Q1、什麼類型屬於國際傳輸?
Q2、我國對於國際傳輸有什麼樣的規定?可以把資料傳到國外嗎?
Q3、其他國傢如何規範國際傳輸之行為呢?
Q4、目前如果要進行國際傳輸要注意什麼?
第六章 個人資料之委託
Q1、如果委託其他機關進行相關業務,需要把個資交給該公司,在個資法上是否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Q2、個資法第4條的「視同」,是否代錶要一起負擔一切責任?
Q3、要如何改變既有的作業,來符閤法律的要求?
第七章 當事人權利維護
Q1、個資法提供瞭什麼權利給個人資料的當事人?
Q2、當事人權利可否由他人代為行使?
Q3、當事人權利行使的對象是誰?
Q4、當事人行使權利時,公務機關、非公務機關應注意什麼事項?
Q5、個人資料之查詢、閱覽、製給復製本有哪些重點?
Q6、什麼是個人資料正確性?誰負擔資料正確之義務?如何纔能維護資料之正確呢?
Q7、個人資料之補充、更正有哪些重點?
Q8、個人資料停止蒐集、處理、利用或刪除有哪些重點?
Q9、應以何種方式刪除個人資料?
第八章 個人資料的安全管理法定事項
Q1、完整的個人資料安全維護架構為何?又應該要做到什麼標準纔算閤法?
Q2、管理專責人員與資源分配之重點為何?
Q3、何謂界定個人資料的範圍?
Q4、如何進行個人資料之風險評估及設計對應之管理機製?
Q5、如何將個資管理程序落實於日常業務中?
Q6、若不幸發生個資外洩或毀損之事故時,要怎麼做?
Q7、如何進行認知宣導及教育訓練?
Q8、何謂資料安全稽核機製?
Q9、為何要保存使用紀錄、軌跡資料及證據?
Q10、如何進行個人資料安全維護之整體持續改善?
第九章 行政檢查、損害賠償、行政罰則與刑事責任
Q1、誰可以來做行政檢查?
Q2、行政檢查發動要件與內容?
Q3、行政檢查時會發生什麼事?有什麼救濟管道?
Q4、被檢查到違反個資法時,會如何處罰?
Q5、什麼情況下,需要負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數額有沒有限製?
Q6、「團體訴訟」是什麼?
Q7、除瞭賠償之外,違反個資法有什麼樣的罰則?有沒有刑事責任?
個資小故事
附錄
個人資料保護法
個人資料保護法施行細則
推薦文
戴序在世界經濟論壇2012年全球網路整備度(Networked Readiness)評比中,我國排名全球第11位,在亞洲僅次於新加坡,足見我國已成為重要的網路應用國傢。隨著民眾日常生活的e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曆多起個人資料外洩案件的震撼教育後,更讓大傢正視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要性。美國最高法院前首席大法官厄爾華倫(Earl Warren)在1963年的Lopez v. United States 案判決中指齣「電子通訊領域的驚人發展,使得個人隱私麵臨更大的危險」,可說預見瞭現今的挑戰。為因應新興資通訊科技對個人隱私權的衝擊,近年亞洲各國緻力於個人資料法規調適,例如韓國在2011年製定全新個人資料保護法,今年新加坡、菲律賓及香港亦陸續製定或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令。
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在2012年10月1日正式上路後,民眾與企業對個資法都有迫切瞭解的需要。除瞭認識個資法中行政檢查、團體訴訟、最高賠償額2億元等法律效果外;如何遵循與著手個資安全維護計畫、因應當事人權利行使的方式等實質運作與要求,更是刻不容緩。本書作者團隊近年投入個人資料保護法之研究,從事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相關製度之輔導與建構,及提供企業或公部門個資法律諮詢服務。在實務參與過程中,深刻瞭解企業及民眾對於輕鬆易讀的個資法律書籍有著迫切的需求。本書從隱私、個人資料等基本觀念齣發,透過問答方式介紹個資法所規範內容、如何蒐集、處理與應用個人資料、當事人權利維護及法律上的罰則等。同時就個人資料安全管理、個人資料風險評估與稽核等事項,如何落實於企業日常管理中加以闡述。最後以小故事的方式,說明違法的民事、刑事及行政責任,能更容易瞭解如何維護權益及遵循法律。在個資法全麵施行之際,民眾需要認識自身個人資料的閤法權益。
企業則透過建立內部完善的個人資料保護管理製度,避免違反個資法所造成的損害。另一方麵,企業確實遵循個資法更可建立民眾的信賴,有利於交易進行與永續發展。欣見本書之齣版,相信經由本書深入淺齣的內容,應可讓民眾與企業在個資法的理解與運用有更清楚的認識,使個人資料保護與管理能融入日常生活當中。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戴豪君中華民國一○一年十二月
序言
歡迎來到個人資料保護的新紀元在您打開本書的同時,相信您已留意「個人資料保護法」開始上路,同時意識到「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隨著人際往來日益頻繁,個人資料被不當蒐集與利用的風險,正大幅地升高,連帶使得個人資料保護,成為國內近期最受關注的焦點。隻是,怎麼做好個人資料保護工作,相信也是令許多人頭疼不已的課題。日常生活中,包括您我在內,大多數人同時扮演兩種角色:個人資料的「蒐集者」,以及個人資料的「被蒐集者」。
我們蒐集其他人個人資料的原因,可能齣自於人際往來的需求,例如與親朋好友相互交換聯絡方式,或是因為工作職務上的因素,使得我們必須大量存取客戶∕消費者的個人資料,以便於提供各項服務或助益業務拓展。所以,當我們處在個人資料「蒐集者」角色時,我們的目光,自然而然就落在我們應該如何閤法蒐集與利用個人資料,同時做好個人資料檔案的保護工作,並兼顧個人資料的閤理運用與保障;相對的,當我們身為個人資料之「被蒐集者」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在個人資料保護法(以下簡稱個資法)底下我們擁有那些權利,如何妥善運用個資法的規定,以確保自身個人資料不緻於遭到濫用,以及資料本身的安全無虞。為瞭妥善保護民眾的權益,避免民眾私密資料遭到濫行蒐集或利用,立法院在2010年4月三讀通過「個人資料保護法」,並且由行政院決定在2012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國內自此邁入個人資料保護的新紀元。
對許多企業與民眾來說,2012年10月上路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彷彿是一部全新的法律,但不知各位是否知悉,國內早在1995年就已經有一部「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讓許多人認為個資法是一部全新法律的主要原因,在於原本法律所管理的對象,其實十分有限,並沒有納入所有的行業,所以纔會讓部分國人覺得國內終於開始實施個資法瞭,但實際的情形並非如此。在個資法的規定下,無論您身處公傢單位,或是任職於私人企業服務,甚至是單純的個人身分,都是這一部個資法所規範的對象。也因此,認識、掌握個資法,事不宜遲!
這本書的風格比較獨特,作者沒有采用傳統的說教方式,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和案例,來引導讀者思考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書中的故事主人公,有的是普通民眾,有的是企業員工,有的是政府官員,他們的經曆各不相同,但都與個人資料保護息息相關。作者通過這些故事,將個人資料保護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係起來,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我特彆喜歡的是,作者在書中穿插瞭一些幽默的段子和插圖,讓閱讀過程變得更加輕鬆愉快。書中還提到瞭許多相關的電影和書籍,像是《楚門的世界》、《1984》等等,讓我對個人資料保護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也強調瞭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瞭保護個人隱私,更是為瞭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書中還提到瞭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像是歐盟的GDPR、颱灣的個資法等等,讓我對這些法律法規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雖然這些法律法規可能比較復雜,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它們的核心內容解釋清楚,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文關懷的書。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抱著一種“反正個人資料又不會被泄露”的心態的。畢竟,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心謹慎的人,不會輕易泄露個人資料。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我徹底改變瞭這種想法。作者用一個個真實的案例,讓我意識到,個人資料泄露的風險無處不在,即使是再小心的人,也可能成為受害者。書中描述的那些案例,有些讓我感到震驚,有些讓我感到憤怒,有些則讓我感到恐懼。像是那些利用個人資料進行詐騙的犯罪分子,那些濫用個人資料進行商業營銷的企業,以及那些對個人資料漠不關心的機構,都讓我感到非常不安。作者並沒有隻是簡單地揭露這些問題,而是深入分析瞭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並且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書中提到的“數據最小化”和“隱私增強技術”讓我印象深刻,這些技術可以有效地減少個人資料泄露的風險。最讓我受益的是,書中提供瞭一些實用的建議,教我們如何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像是如何設置強密碼、如何使用VPN、以及如何避免點擊可疑鏈接等等。讀完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網絡行為,並且積極地采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自我保護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我感到驚喜。作者不僅深入探討瞭個人資料保護的法律法規、技術手段,還從社會、倫理、心理等多個角度進行瞭分析。書中提到的“隱私悖論”讓我深思,我們一方麵渴望隱私,另一方麵又樂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個人信息,這種矛盾心理是如何産生的?作者的分析鞭闢入裏,讓我對自己的行為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還提到瞭許多新興的技術,像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等,這些技術對個人資料保護帶來瞭哪些挑戰?作者的分析既有前瞻性,又有現實意義。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隻是簡單地批評這些技術,而是提齣瞭相應的解決方案,像是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來保護個人資料、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識彆和防範網絡詐騙等等。書中還提到瞭許多相關的國際閤作,像是歐盟與美國的“隱私之盾”協議等等,讓我對國際個人資料保護的現狀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書。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個人資料保護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並且學會瞭如何應對未來的挑戰。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的書,感覺就像是經曆瞭一場從無知到警醒的旅程。之前總覺得個人資料泄露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事情,新聞裏那些被詐騙的案例,總覺得是彆人不夠小心。但這本書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一步步揭示瞭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意間暴露個人資料的各種途徑。像是隨手填寫的問捲調查、免費的會員注冊、甚至隻是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張照片,都可能成為資料泄露的開端。作者並沒有一味地強調風險,而是更注重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正確的觀念,以及如何采取實際的行動來保護自己。書裏提到的“最小必要原則”和“目的限製原則”讓我印象深刻,以前總覺得提供越多資料越方便,現在纔明白,我們應該有選擇性地提供資料,並且清楚瞭解對方使用資料的目的。最讓我受益的是,書中提供瞭許多實用的工具和資源,像是如何檢查自己的隱私設置、如何使用安全的密碼、以及如何識彆釣魚郵件等等。讀完這本書,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網絡行為,並且積極地采取措施來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感覺安全感提升瞭不少。這本書真的值得每個經常使用網絡的人閱讀,它不僅僅是一本教你如何保護個人資料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保護自己生活的書。
评分這本書的架構相當清晰,從個人資料的定義、收集、使用到保護,每個環節都做瞭深入的探討。作者的文筆流暢易懂,即使是對法律和科技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輕鬆理解其中的概念。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個人資料保護視為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和倫理框架下進行討論。書中探討瞭個人資料保護與自由、隱私、以及社會公平之間的關係,引發瞭我對這些問題的深入思考。以前我總覺得個人資料保護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情,與自己無關。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每個人都是個人資料的主體,都有權利和義務去保護自己的個人資料。作者也強調瞭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性,不僅僅是為瞭防止個人遭受經濟損失,更是為瞭維護個人的尊嚴和自由。書中還提到瞭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像是歐盟的GDPR、颱灣的個資法等等,讓我對這些法律法規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雖然這些法律法規可能比較復雜,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它們的核心內容解釋清楚,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性的書籍,更是一本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書籍,它讓我對個人資料保護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並且學會瞭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