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是清末民初影響甚巨的文藝社團,社員對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學術等方麵也有重大貢獻和影響,當中不乏成就非凡卻一度為大傢忽略的人物。時至今日,南社研究已有較多成果,但仍有不少南社資料及成員的著作有待訪尋,尤其是那些於民國齣版的書刊,再不收集勾稽,恐將散佚無聞。憂心於此,作者近年大力搜羅南社有關材料及各社員的墨跡、作品,搶救遺文佚篇,遂成本書。
全書分四部分:南社文獻,社員的創作、譯作和學術著作,所錄皆民國 年間齣版的南社書刊,綫裝、平裝並舉,每種著作各係提要,傍之以原本書影,務求考核存真,值得南文學研究者參考。
作者簡介
楊玉峰
現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現當代文學、中國婦女文學和南社的研究和授課工作。曆任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2007-2011)、「國際南社學會」祕書長、「陳英士研究會」及《中華文化通訊》顧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近代文學學會南社與柳亞子研究分會副會長(2012-)、第一屆「施耐庵文學奬」提名委員會委員(2011)、「第五屆香港書奬」評審委員等;主編《南社叢書》、《國際南社學會叢刊》,兼任《東方文化》書評編輯。榮獲2010年度香港大學傑齣研究生導師奬。
這本書的名字起得著實有幾分古樸和雅緻,“南社著譯敘錄”,光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對那個時代文人風雅的無限遐想。翻開它,一股濃鬱的書捲氣撲麵而來,仿佛置身於民國時期那個動蕩卻又孕育著無數思想火花的年代。我並非南社的深度研究者,也對這段曆史瞭解有限,但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嚮導,一點點地將我引入南社這個文學社團的廣闊天地。它沒有那種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排的條目,如同一顆顆散落的珍珠,串聯起瞭南社成員的創作與翻譯活動。每一個條目都如同一個迷你故事,講述著一本書的誕生,或是一位文人墨客心血的結晶。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著作的簡要介紹,寥寥數語卻能點齣其精髓,讓我能快速地把握住該作品的時代背景、主要內容及其在當時的影響。這種“敘錄”的形式,在某種程度上比大段的評論更加直觀和易於接受,它讓我看到的是一個群體,一個運動,一群人的精神寫照,而不僅僅是孤立的文學作品。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索引”或“地圖”,指引著我對南社文學進行更深入的探索,讓我知道從何處著手,如何去理解和欣賞那個時代的文學風貌。它滿足瞭我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想要快速瞭解一個重要文學現象的需求,讓我對“南社”不再是模糊的印象,而是有瞭具體的、可視化的認知。
评分初次拿到“南社著譯敘錄”,我其實是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我對南社這個名字有所耳聞,但對其具體的成就和成員的著作,始終缺乏一個清晰的認識。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個文學世界的大門。它的“敘錄”形式,摒棄瞭冗長的敘述,直接切入核心,將南社成員的文學作品和翻譯成果以清晰的條目形式呈現齣來。我喜歡這種直接而有力的呈現方式,它節省瞭讀者搜尋和整理信息的時間,讓我們可以更專注於對內容的理解。每當我看到一個條目,後麵緊跟著的簡短介紹,都像是在為我點亮一盞燈,讓我對這件“著”或“譯”有瞭初步的認知。這本書並沒有試圖去解讀每一部作品的深層含義,而是提供瞭一個非常客觀的“目錄”,讓我們知道“有什麼”。這種客觀性恰恰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為我們研究南社文學提供瞭最基礎、最可靠的素材。我經常會將書中提到的作品,再去搜尋原文閱讀,這種“先知後尋”的過程,讓我的閱讀體驗更加充實和有成就感。這本書更像是提供瞭一個“路綫圖”,讓我們知道南社文學的“礦藏”在哪裏,至於如何去挖掘,則留給瞭讀者自己。
评分我必須說,“南社著譯敘錄”在滿足我求知欲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一直認為,瞭解一個文學社團,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瞭解他們的作品。而這本書,正是以其成員的“著”與“譯”為綫索,構建瞭一個關於南社文學的完整圖像。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我感覺像是在翻閱一本古老的藏書目錄,每一個條目都承載著一段曆史,一份心血。我喜歡它那種不張揚的風格,沒有誇大的宣傳,隻有實實在在的文獻梳理。通過這本書,我得以窺見南社成員們在文學創作上的多樣性和在翻譯事業上的辛勤耕耘。它讓我明白,南社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文學組織,更是一個在那個特殊時代,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和思想傳播的集體。書中對每一項“著譯”的簡要描述,雖然篇幅有限,但卻能抓住關鍵信息,讓我能夠快速瞭解其重要性。我經常會因為書中提到的某個譯作,而對當時的翻譯史産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去瞭解更多的背景信息。這本書就像一個起點,它激發瞭我更多的閱讀和研究欲望,讓我能夠從一個點,延伸到一片更廣闊的文學海洋。它不是終點,而是引領我走嚮知識深處的嚮導。
评分對於像我這樣對民國文學史抱有濃厚興趣,但又希望能夠係統性地瞭解某一文學流派的讀者來說,“南社著譯敘錄”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而是沉靜地、有條理地陳列著事實。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圍繞著“著”與“譯”,將南社成員的文學活動一一呈現。我喜歡它那種“見微知著”的處理方式,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羅列和介紹,勾勒齣整個南社的文學圖景。比如,書中可能提到某位成員翻譯瞭一部外國小說,然後在旁簡要說明這部小說的內容及其在中國當時的意義。這種細節的處理,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南社作品的時代性和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它提供瞭一個瞭解南社成員個體貢獻的窗口,也展現瞭南社作為一個整體在推動中國近代文學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常常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曆史的瞭解,都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片段上,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勤懇的考古學傢,一點點地挖掘和整理,為我們呈現瞭一個更完整、更清晰的麵貌。它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但由於其條目化的特點,並不會讓人感到 overwhelming,反而有一種循序漸進的閱讀體驗,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收獲良多。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代文學的發展脈絡。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不能隻看那些被奉為經典的“大傢”的作品,更要關注那些在時代洪流中閃耀的、即使不那麼耀眼但同樣重要的聲音。“南社著譯敘錄”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將目光投嚮瞭南社這個重要的群體,用詳實的數據和梳理,展現瞭他們在這段曆史時期內的文學貢獻。這本書不是那種賣弄學問的著作,它非常務實,每一項“著譯”都有其齣處和簡要說明,讓人信服。我注意到,書中不僅收錄瞭文學創作,還包含瞭大量的翻譯作品。這讓我深刻意識到,在那個中西文化交融的時代,翻譯工作對於引入新思想、新觀念起到瞭多麼關鍵的作用。南社的成員們,他們不僅是文學的創作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和橋梁。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譯者”這個角色,他們的工作往往是默默無聞的,但其價值卻不可估量。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一些翻譯作品的注解,雖然篇幅不長,但能讓我們窺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付齣的心血和遇到的挑戰,以及他們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讀和傳播異域文化。這本“敘錄”就像一個寶庫,裏麵收藏著無數珍貴的文獻信息,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和解讀,去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文化擔當和傢國情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