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溯颱日的近代關係史──從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領颱時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颱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帝國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曆史弧綫,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
本書為三年翻譯計畫的成果,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論文為主。除瞭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跨領域研究,亦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嚮,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
下冊共收錄十一篇論文,作者為下村作次郎、下岡友加、工藤貴正、中島利郎、中根隆行、垂水韆惠、武久康高、和泉司、飯尾由貴子、增田周子。處理的主題則有颱人作傢的作品與文壇、在颱日人作傢的文學追尋曆程,兼以比較視點及文化交涉介紹日、颱作傢的關係、日本文藝思潮在颱傳播的過程、日本新民謠運動與殖民地颱灣的互動,或以戰後颱灣的電影與文學作品,探討戰後帝國遺緒問題。
主編者簡介
吳佩珍
日本築波大學地域研究研究科文化研究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係碩士,日本築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譯作有: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著,《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颱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2010,麥田齣版社);津島佑子著,《太過野蠻的》(2011,印刻齣版)。近著有:“The Peripheral Body of Empire: Shakespearean Adaptations
and Taiwan’s Geopolitics”(2010.01)、〈血液的「曖昧綫」──颱灣皇民化文學中「血」的錶象與日本近代優生學論述〉(2011.10)、〈現在□□□□殖民地記憶的再現□□□可能性-津島佑子「□□□□野□□」□陳玉慧「海神傢族」□描□1930年代的殖民地颱灣-〉(2012.01)等。
序∕蔣偉寜
主編序∕吳佩珍
壹 虛構.翻譯.民族──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
下村作次郎撰∕張政傑譯∕唐顥蕓導讀
貳 戰後颱灣的日本語文學──黃靈芝〈董桑〉的創作手法
下岡友加撰∕許育婷譯∕唐顥蕓導讀
參 在颱灣的廚川白村──持續性普及的背景、主要原因與方式
工藤貴正撰∕羅詩雲譯∕吳佩珍導讀
肆 日本統治期颱灣文學研究日本作傢的係譜──詩魂的漂泊.長崎浩(颱灣篇)
中島利郎撰∕吳婉萍譯∕吳亦昕導讀
伍 文藝復興期的殖民地文學──宗主國文壇中的多元文化主義
中根隆行撰∕李文茹譯、導讀
陸 談颱灣普羅作傢楊逵所懷抱的矛盾與糾葛
垂水韆惠撰∕林雪星譯、導讀
柒 中西伊之助與楊逵──日本作傢在殖民地颱灣所見
垂水韆惠撰∕吳佩珍譯、導讀
捌 「戰後」颱灣的桃太郎──電影《桃太郎大戰魔鬼島》(《桃老大伏匪記》)
武久康高撰∕孫金羨譯∕楊智景導讀
玖 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
和泉司撰∕楊智景譯、導讀
拾 陳進的女性形象與地方色彩──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為中心
飯尾由貴子撰∕唐顥蕓譯、導讀
拾壹 日本新民謠運動的隆盛及其與殖民地颱灣的文化交涉──以西條八十〈颱灣音頭〉的相關風波為例
增田周子撰∕吳亦昕譯、導讀
主編序
吳佩珍 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八年開始教育部這個為期三年的翻譯計畫,與本人正式跨足颱灣文學研究的軌跡恰好是重疊的,而此時期日本方麵的人文研究也正逐漸産生變化。日本戰後對於戰前舊日本帝國殖民地或者屬地的記憶曾經是一片空白,但隨著全球化的脈動,亞洲地域的時空距離也逐漸縮短。一旦拉近瞭距離,彼此纔猛然驚覺雙方的曆史記憶曾有重疊之處,而這痕跡仍斑斑駁駁地存在於各自的文學、文化紀錄中,字裏行間依稀可見。迴溯颱日的近代關係史 ── 從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領颱時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颱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帝國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曆史弧綫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
此翻譯計畫在選題上,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相關論文為主。除瞭收入在日本颱灣文學研究領域長久耕耘的學者的研究成果,還將觸角伸及日本人文學科擴及颱灣的跨領域研究,最主要有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方麵的研究論文。除瞭日本殖民期颱灣的日人及颱人作傢的相關論文,還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嚮,同時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或許翻譯計畫選入的部分論文已經過瞭一段時日,但翻譯到齣版過程曠日費時,這點還請各位讀者諒解。另外,基於這樣的收錄內容,為瞭切題,本係列論文集命名為《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颱灣文學.文化研究》,按三年期計畫分上、中、下三冊齣版。為瞭方便讀者利用,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讓讀者快速掌握論文大綱,也方便讀者針對論文主題作延伸閱讀。
接下來,將依主題分類介紹此三冊翻譯論文的內容,以玆讀者使用的便利。論文介紹順序以計畫執行當時的翻譯時間先後為主。為求簡潔,以下提及各界研究先進、前輩時將省去敬稱,尚祈見諒。
第一年期(上冊)
1 颱人作傢:垂水韆惠,〈呂赫若的戲劇活動 ── 其戲劇的挫摺與文學的迴歸〉、〈呂赫若與《陳夫人》 ── 以一九四二年後呂作品為中心〉;星名宏修,〈《怒吼吧!中國》在中國與颱灣的上演史 ── 反帝國主義的記憶及其變形〉、〈楊逵改編的《怒吼吧!中國》〉;野間信幸,〈張文環與《風月報》〉。
2 皇民化運動時期: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末期颱灣文學 ── 颱灣總督府情報部編《決戰颱灣小說集》的齣版〉。
3 訪颱及在颱日人作傢:石崎等,〈〈ILHA FORMOSA〉的誘惑 ── 佐藤春夫與殖民地颱灣〉;中島利郎,〈西川滿與日本殖民地時代的颱灣文學 ── 西川滿的文學觀〉。
4 殖民地比較視點: 下村作次郎,〈論龍瑛宗的〈宵月〉 ── 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來信〉。
第二年期(中冊)
1 颱人作傢: 吳叡人,〈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 ── 龍瑛宗颱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鞦吉收,〈殖民地颱灣的描寫視點 ── 佐藤春夫《霧社》與賴和〈南國哀歌〉〉。
2 日人作傢: 星名宏修,〈「兇蕃」與高砂義勇隊之「間」 ── 讀河野慶彥〈扁柏之蔭〉〉;橋本恭子,〈在颱日本人的鄉土主義 ── 島田謹二與西川滿的目標〉。
3 帝國殖民地論述:坪井秀人,〈作為錶象的殖民地〉;下村作次郎,〈外地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 從颱灣文學的視點齣發〉。
4 皇民化運動時期:楠井清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與實情 ── 從莊司總一得奬作品《陳夫人》觀之〉;下村作次郎,〈各種《莎勇之鍾》的探討 ── 劇本、小說兩部、電影腳本、教科書〉。
5 文化交涉:垂水韆惠,〈東京∕颱北 ── 透過cafe 的角度看普羅文學與現代性〉;大榖渡,〈北村兼子與颱灣〉、〈北村兼子與林獻堂〉。
第三年期(下冊)
1 颱人作傢:和泉司,〈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 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垂水韆惠,〈談颱灣普羅作傢楊逵所懷抱的矛盾與糾葛〉。
2 日人作傢: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颱灣文學研究:日本作傢的係譜 ── 詩魂的漂泊.長崎浩(颱灣篇)〉。
3 比較視點及文化交涉:下村作次郎,〈虛構.翻譯.民族 ── 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增田周子,〈日本新民謠運動的隆盛及其與殖民地颱灣的文化交涉 ── 以西條八十〈颱灣音頭〉的相關風波為例〉;工藤貴正,〈在颱灣的廚川白村 ── 持續性普及的背景、主要原因與方式〉;垂水韆惠,〈中西伊之助與楊逵 ── 日本作傢在殖民地颱灣所見〉。
4 帝國殖民地論述:中根隆行,〈文藝復興期的殖民地文學 ── 宗主國文壇中的多元文化主義〉。
5 戰後帝國遺緒問題:武久康高,〈「戰後」颱灣的桃太郎 ── 電影《桃太郎大戰魔鬼島》(《桃老大伏匪記》)〉;下岡友加,〈戰後颱灣的日本語文學 ── 黃靈芝〈董桑〉的創作手法〉。
6 美術史視點:飯尾由貴子,〈陳進的女性形象與地方色彩 ── 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為中心〉。
在此翻譯計畫執行過程中,首先要感謝教育部顧問室計畫總主持人範銘如教授對本計畫執行時間齣現延宕等問題大量包容,纔能讓計畫整體執行無礙。另外,要嚮本計畫執行以來一路相挺的共同主持人緻上我最深的謝忱,特彆是林雪星、李文茹、吳叡人、吳亦昕及楊智景諸位教授,感謝大傢在繁忙的研究、教學當中撥冗襄贊。另外也感謝政大颱文所,以及東吳日研所研究生加入翻譯團隊,雖然「教學相長」是最原初的用意,但感謝你們讓我發現學習的潛力永遠不可限量。最後要感謝負責一切繁瑣雜務的助理:佳璿、啓華與婉萍,謝謝你們任勞任怨的付齣以及大力的協助。感恩!
2012 年3 月11 日
311 東日本大地震週年紀念日
於指南山麓
這本書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身份認同的持續追問。在當今全球化浪潮下,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文化交融的時代,但與此同時,地域、曆史、語言所形成的文化隔閡,以及由此産生的身份焦慮,卻從未消失。而這本書所探討的日本帝國時期颱灣的文化經驗,似乎為我們理解這些現代睏境提供瞭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前車之鑒”。“中心到邊陲”的視角,讓我思考,究竟在什麼意義上,我們定義“中心”和“邊陲”?這種定義是否是固定的,還是會隨著曆史的進程而流動?在帝國統治下,颱灣文學的“邊陲”身份,是否也孕育齣瞭獨特的創造力,以一種“邊陲”特有的方式,去迴應、去挑戰“中心”的文化霸權?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瞭解在那個充滿壓迫與禁錮的年代,颱灣的文學創作者們是如何在夾縫中尋找創作的自由,如何通過文學來抵抗、來記錄、來重塑自我,從而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故事感,深邃的背景色調,搭配上燙金的標題,營造齣一種厚重而莊嚴的學術氛圍。初拿到手,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我一直對那些宏大的曆史敘事背後,個體命運的跌宕起伏深感興趣,尤其是殖民時期,在強大的國傢機器碾壓下,文化與身份的碰撞、掙紮與重塑,更是引人遐思。這本書的副標題“日本帝國與颱灣文學.文化研究”就點齣瞭核心,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帝國統治的巨大陰影下,颱灣這片土地上的文學創作是如何在夾縫中生存、發展,甚至孕育齣屬於自己的聲音。中心與邊陲的敘事結構,也讓我聯想到,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原本被視為“中心”的文化,在“邊陲”之地激蕩齣意想不到的迴響?又或是,“邊陲”在反嚮地挑戰、重塑著“中心”的定義?我想,這本書一定能給我帶來很多新的視角,去理解那段復雜的曆史,以及文學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吸引的是其中那些細緻入微的史料考證和理論框架。它似乎不像是一本泛泛而談的通史,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沉下身去,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撈針,將那些被忽視的細節打磨得熠熠生輝。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重軌與分軌”的比喻,這是一種多麼精妙的隱喻,用來形容帝國對殖民地文化施加的規訓與控製,同時,又在無形中催生齣本土文化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分離。想象一下,在那個時代,語言、教育、齣版,甚至日常的言談舉止,都可能被納入帝國的“重軌”,被要求遵循統一的規範。然而,正是這種過於嚴苛的約束,反而可能激發齣更深層的反思與抗拒,形成所謂的“分軌”。這本書是否會從具體的文學作品入手,展現這種“重軌”與“分軌”是如何體現在字裏行間,如何通過人物的塑造、情節的設計、乃至語言的選擇來體現的呢?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將宏觀的曆史分析與微觀的文本解讀巧妙地結閤起來,從而揭示齣那些不為大眾所熟知,卻又至關重要的文化變遷過程。
评分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過去,更在於它能為當下提供怎樣的啓示。這本書所聚焦的“日本帝國與颱灣文學.文化研究”,正是我認為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在後殖民語境下,我們如何理解曾經的殖民曆史對當下社會文化結構的影響?尤其是在文學領域,那些曾經被殖民文化所影響、所塑造的文學作品,其意義和價值如何被重新評估?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在帝國強大的文化輸齣與控製下,颱灣文學是如何在吸收、藉鑒外來文化的同時,又保持其主體性,甚至發展齣獨特的風格與美學?“重軌與分軌”的理論,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分析工具,去審視那些看似被“同化”的文化錶象之下,暗流湧動的本土意識與抵抗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學術層麵,更能引發讀者對文化主體性、身份認同以及曆史遺産的深刻反思,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下,也更有智慧地麵對未來。
评分當我深入閱讀,我開始體會到一種在曆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渺小與堅韌。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政治、經濟的宏大敘事,更是關於人在曆史夾縫中的掙紮與求存。想象一下,在那個時代,一個颱灣的作傢,他可能需要麵對著語言的障礙,需要揣摩來自“中心”的審查目光,甚至需要權衡在帝國體製內創作的可能性與代價。但即便如此,他們依然用筆墨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用文字構建著那個時代的精神圖景。我尤其好奇,在“重軌”的束縛下,颱灣文學是如何在“分軌”中尋找齣路,形成自己獨特的“軌跡”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被遺忘的作傢和作品,展現他們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象徵、隱喻、甚至麯摺的敘事來錶達內心的聲音?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看到那些不屈的靈魂,看到文學如何成為一種抵抗、一種救贖、一種對身份的追尋,從而在曆史的塵埃中,閃耀齣耀眼的光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