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是人類想像力下的産物,閱讀科幻小說不僅能拓展我們的視野,更可以馳騁我們的想像力。從閱讀科幻小說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一些人類對科技文明的態度、對於未來的想像。在中西方文化薰陶下的科幻小說,已經呈現齣各自不同的文化性。因此,就中西方科幻小說中的文化性差異來作比較,本書以張係國《星雲組麯》、倪匡《後備》、葉李華〈戲〉、黃海《鼠城記》、艾西莫夫《正子人》、海萊因《4=71》、威爾斯《時間機器》和凡爾納《海底兩萬裏》為例,正可以探得科幻小說的秘辛及其境界所在。
作者簡介
蔡秉霖
颱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現任國小教師。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其限製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科幻小說
第二節 中西科幻小說的比較探討
第三章 科幻小說的文化性
第一節 文化性界定
第二節 科幻小說文化性的涵蓋範圍
第三節 世界觀作為科幻小說深層文化性的標誌
第四章 中西科幻小說文化性中的世界觀差異
第一節 世界觀差異的差異性
第二節 西方科幻小說源自深具馳騁想像力的創造觀
第三節 中方科幻小說源自但憑內感外應的氣化觀
第五章 西方科幻小說的文化性舉隅
第一節 英雄曆險的係統內部差異
第二節 艾西莫夫《正子人》的變身曆險
第三節 海萊因《4=71》的穿梭太空曆險
第四節 威爾斯《時間機器》的未來曆險
第五節 凡爾納《海底兩萬裏》的海底曆險
第六章 中方科幻小說的文化性舉隅
第一節 睏境糾纏的係統內部差異
第二節 張係國《星雲組麯》的愛情糾纏
第三節 倪匡《後備》的命限糾纏
第四節 葉李華〈戲〉的虛擬世界糾纏
第五節 黃海《鼠城記》的毀滅糾纏
第七章 中西方科幻小說文化性差異的運用途徑
第一節 在閱讀教學上的運用途徑
第二節 在科幻小說寫作教學上的運用途徑
第三節 在相關傳播教學上的運用途徑
第八章 結論
第一節 要點迴顧
第二節 未來研究與展望
參考文獻
序
科幻小說是人類想像力下的産物,閱讀科幻小說不僅能拓展我們的視野,更可以馳騁我們的想像力。艾西莫夫對科幻小說作瞭一個簡單的解釋:「科幻小說可界定為處理人類迴應科技發展的一個文學流派。」所以從閱讀科幻小說中,我們可以領略到一些人類對科技文明的態度、一些科學的概念、對於未來的想像。在中西方文化薰陶下的科幻小說,已經呈現齣各自不同的文化性;而對於未來的發展,中西方也當要各有其因應之道。因此,就中西方科幻小說中的文化性差異來作比較,以張係國《星雲組麯》、倪匡《後備》、葉李華〈戲〉、黃海《鼠城記》、艾西莫夫和席維伯格閤著《正子人》、海萊因《4=71》、威爾斯《時間機器》和凡爾納《海底兩萬裏》為例,正可以探得當中的秘辛及其進境所在。中西方科幻小說有各自的文化性,就這兩種文化性來作深入的探討,西方的科幻小說呈現的是一種「英雄曆險」的過程,體現齣創造觀型文化的「馳騁想像力」特性;而中方的科幻小說呈現的是對外在環境所産生的「睏境糾纏」,體現齣氣化觀型文化的「內感外應」特性,這都無法互換,彼此應當再思考可能的發展方嚮。而最後再延伸到教學上運用途徑的提議,如相關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傳播教學等,希冀能廣為發揮研究成果的效應。
經過半年的時間,終於把這本論文産齣,期間雖然有點纍,但是愈寫愈覺得思路清晰,這種快感是沒辦法用言語形容的。而且現在看待事物的時候,都不會單就一個層麵下定論,而是從不同的麵嚮去切入,這是最大的收獲。當論文完成時,覺得之前的努力都值得瞭。
當然這一切的成果,都要歸功於周慶華老師的指導,這兩年的研究所生活,我從周老師身上學到許多,例如語文教學、詩和小說的寫作(從沒想過自己也要創作)、做人處事的態度與道理……周老師對學生的好,學生都會記在心上,這讓我看到人至善的一麵,所以我很榮幸成為周老師的學生,也很感激他。
接著要感謝我老婆,遇到寫作瓶頸時,跟她討論可以得到新的靈感,而且當我埋頭在書堆中,她還會泡咖啡給我喝(似乎催促著我繼續寫)。另外還要感謝研究所的同學和學長姐:綺環、春霞、梅欣、柏甫、子剛、文榛……上課時帶來的歡笑,真的是調劑身心的好藥方。而學校同事們組成的「球飯幫」:佳靜、小鍾、逸寜、雅玲、俐敏、震蔚、昭君、湘宇……帶給我課餘發洩的好機會,每天在羽球場上「殺聲震天」,變成一種習慣,即使身體很纍,心裏反而更開朗。論文的完成,他們也有很大的功勞。另外還要謝謝詠榕對我的英文摘要作修正。
最近聽到值得令人興奮的一件事:有善心人士捐贈許多圖書到我們學校,其中包含瞭一整套的倪匡科幻小說,看來這種機緣簡直就是鼓舞著我繼續做研究嘛!我想,論文完成並不代錶結束瞭,反而是另一階段的開始,現在我要繼續去看科幻小說瞭。
蔡秉霖謹誌
2012.06
長久以來,我都被科幻小說中那些宏大的想象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所吸引。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意識到,即便在同一個類型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也會呈現齣截然不同的“味道”。《英雄曆險與睏境糾纏:中西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這個書名,就像是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理解的大門。我一直覺得,英雄的塑造和他們所經曆的“睏境”,是衡量一個文化價值觀的重要標尺。西方科幻中的英雄,常常是獨立自主、充滿個人魅力的個體,他們的“曆險”往往是一場與外部強大力量的抗爭,而“睏境”則往往是道德選擇的考驗,或是技術革新帶來的倫理挑戰。相比之下,我猜想中國科幻中的英雄,可能會更具集體主義色彩,他們的“曆險”可能更多地發生在社會變革的大背景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而他們的“睏境”,或許更多地體現為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價值觀的碰撞中的掙紮與融閤。這本書的價值,我期待在於它能提供詳實的論據,來支持和深化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細緻的作品分析,讓我們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創作者,是如何在“英雄”的定義、“曆險”的模式,以及“睏境”的呈現上,展現齣各自獨特的文化印記。
评分我一直認為,科幻小說不僅僅是關於飛船、外星人和未來科技的幻想,它更是我們理解當下、審視自身、以及展望未來的一個重要窗口。這本書的題目,《英雄曆險與睏境糾纏:中西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恰恰點齣瞭我一直以來對科幻小說閱讀體驗中的一個重要關注點。我常常會在閱讀不同國傢科幻作品時,感受到一種微妙的文化隔閡,或者是一種深刻的共鳴。例如,一些西方科幻作品中,主角往往是擁有強大個人能力,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對抗巨大危機,他們的敘事邏輯常常圍繞著“個體選擇”和“個人奮鬥”展開。而中國科幻,在我過去的閱讀經驗中,則似乎更傾嚮於探討集體智慧、犧牲精神,以及在宏大敘事下的個人命運。這本書的價值,我預感在於它會係統地梳理和解釋這種差異的來源,並不僅僅停留在現象的描述。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解讀“睏境”在中西方科幻敘事中的不同呈現方式。是西方科幻的睏境更側重於個體與未知宇宙的抗爭,還是與自身內心的道德選擇?而中國科幻的睏境,是否更多地源於社會結構的限製、人情世故的糾葛,抑或是對曆史的繼承與反思?我對書中對於具體的作品分析和案例解讀充滿瞭期待,希望能從中獲得更深入的洞察,從而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幻創作者們,是如何通過他們的想象力,來反映和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评分我一直對科幻小說抱有極大的熱情,尤其是在閱讀不同國傢的作品時,總會有一種微妙的文化共鳴與碰撞。這本書,《英雄曆險與睏境糾纏:中西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光是書名就讓我充滿瞭好奇。我常常思考,為什麼同一個“英雄”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下會呈現齣如此不同的麵貌。西方科幻中的英雄,通常以強大的個體能力和獨立精神為標誌,他們的“曆險”往往是與未知宇宙的對抗,或者是在技術飛速發展中進行的自我救贖。而我推測,中國科幻中的英雄,可能更強調集體的力量,他們的“曆險”更多地融入到社會曆史的洪流之中,而他們所麵臨的“睏境”,可能不僅僅是外部的挑戰,更包含著復雜的內心掙紮和對傳統價值的堅守與反思。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夠幫助我係統地理解和闡釋這些差異。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案例分析,通過對比解讀,讓我們看到中西文化在“英雄觀”和“睏境觀”上的不同之處,以及這些差異是如何體現在具體的科幻作品中的。例如,西方哲學中的個人主義思潮,是否造就瞭他們科幻中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傢國情懷”和“集體主義”,又如何在中國的科幻敘事中得到體現?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更深入地理解科幻小說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所承載的豐富內涵。
评分這部《英雄曆險與睏境糾纏:中西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光是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科幻世界的好奇心。我一直以來都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故事有著濃厚的興趣,而科幻小說,作為一種高度依賴想象力與未來設定的文學類型,更是承載瞭不同社會價值觀、哲學思考和審美趣味的絕佳載體。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中國科幻和西方科幻在“英雄”這一核心概念上的差異。西方科幻中的英雄,往往是孤膽的戰士,懷揣著拯救世界的使命,他們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濃厚,行動邏輯多以個人意誌和超凡能力為驅動。而中國的英雄,我猜想,可能更多地與集體的命運、傢國的興衰緊密相連,他們的成長或許伴隨著對社會責任的深刻理解,以及在復雜人際關係和集體利益中的掙紮。這種差異,不僅僅是情節上的不同,更可能觸及到深層的文化根源,比如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命運觀、以及對“力量”本身的理解。書中是否會從神話傳說、哲學思想、甚至是曆史事件中尋找這些差異的源頭,我對此充滿期待。同時,“睏境糾纏”這個詞語也讓我感到一絲振奮,這暗示著書中不會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比較,而是會深入探討這些文化差異如何塑造瞭故事中人物所麵臨的睏境,以及他們如何應對這些睏境。我希望作者能夠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生動地展現這些理論,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中西科幻在精神內核上的碰撞與融閤。
评分作為一名科幻愛好者,我總是對不同文化如何影響敘事風格和主題錶達感到著迷。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學習機會。《英雄曆險與睏境糾纏:中西科幻小說的文化性差異》這個書名,直擊瞭我一直以來在閱讀中西科幻作品時感受到的核心議題。西方科幻,尤其是早期的一些作品,似乎非常強調個體的突破和對既定秩序的挑戰,英雄往往是那個打破常規、引領變革的關鍵人物。他們身上的“曆險”往往充滿瞭個人奮鬥的痕跡,剋服的“睏境”也常常是外在的、具有決定性的。而中國科幻,我猜想,可能會更注重“糾纏”這個概念,這種糾纏可能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壓力,更包含瞭復雜的人際關係、曆史的傳承、以及社會倫理的約束。英雄的“曆險”可能更多的是一種在集體責任與個人選擇之間的搖擺,他們所麵臨的“睏境”也可能更加隱晦,更加考驗人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一“文化性差異”進行深入的挖掘,從哲學、社會學、甚至曆史學的角度去闡釋這些差異的根源。例如,西方文化中的個人主義思潮,是否導緻瞭他們科幻中英雄主義的極緻錶現?而中國文化中的集體主義和“和”的思想,又如何體現在其科幻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和敘事模式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作品分析,通過對比解讀,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獨特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