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針對霧社相關題材的文學作品,為何呈現齣立場與意識形態迥異的「描寫視點」?
日本殖民政府透過教育,使原住民小孩寫齣「我們祖先當中有壞人」,因為祖先們打仗時會「獵首」。在日本殖民政府訴說「獵首」是應該去除的「暴力」同時,統治者強加於被統治者的教育,算不算另一種更強烈、更持久的「暴力」?
一九三○年代的颱灣與日本文學,cafe這個都市文化空間展現齣什麼樣的現代性?
迴溯颱、日近代關係史──從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1895-1945年的日本統治颱灣時期,到日本戰敗、颱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日本帝國從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曆史弧綫,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
《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颱灣文學.文化研究》,分為上、中、下三冊,收錄論文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論文為主。除瞭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跨領域研究,亦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嚮,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
本書為中冊,共收錄十一篇論文,作者為下村作次郎、大榖渡、吳叡人、坪井秀人、鞦吉收、垂水韆惠、星名宏修、楠井清文、橋本恭子等。探究的主題,包括:不同背景、立場的作傢的創作,呈現齣不同描視殖民地颱灣的視點;皇民化時期,《莎勇之鍾》在殖民地政府的「操作」之下,原住民少女──莎勇如何以多元的文學形式(小說、教科書、電影、劇本)成為由上而下教育大眾的「工具」;從民族國傢形成與近代文學成立的關係,分析颱灣戰前文學小說的「殖民主體」……本書收錄之論文,皆為颱灣文學史上的一些重要議題。每篇論文,皆有其獨到的立論基礎,分析深入精煉、是探究日治颱灣文史殿堂的最佳讀本。
主編者簡介
吳佩珍
日本築波大學地域研究研究科文化研究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文明學係碩士,日本築波大學文藝言語研究科文學博士。現任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譯作有:阮斐娜(Faye Yuan Kleeman)著,《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颱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2010,麥田齣版社);津島佑子著,《太過野蠻的》(2011,印刻齣版)。近著有:“The Peripheral Body of Empire: Shakespearean Adaptations and Taiwan's Geopolitics”(2010.01)、〈血液的「曖昧綫」──颱灣皇民化文學中「血」的錶象與日本近代優生學論述〉(2011.10)、〈現在□□□□殖民地記憶的再現□□的能性-津島佑子「□□□□野□□」□陳玉慧「海神傢族」□描�1930年代的殖民地颱灣-〉(2012.01)等。
主編序 吳佩珍
壹 外地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從颱灣文學的視點齣發
貳 各種《莎勇之鍾》的探討── 劇本、小說兩部、電影腳本、教科書
參 北村兼子與颱灣
肆 北村兼子與林獻堂
伍 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 龍瑛宗颱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
陸 作為錶象的殖民地
柒 殖民地颱灣的描寫視點── 佐藤春夫《霧社》與賴和《南國哀歌》
捌 東京∕颱北── 透過cafe 的角度看普羅文學與現代性
玖 「兇蕃」與高砂義勇隊之「間」── 讀河野慶彥〈扁柏之蔭〉
拾 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與實情── 從莊司總一得奬作品《陳夫人》觀之
拾壹 在颱日本人的鄉土主義── 島田謹二與西川滿的目標
主編序
吳佩珍(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二○○八年開始教育部這個為期三年的翻譯計畫,與本人正式跨足颱灣文學研究的軌跡恰好是重疊的,而此時期日本方麵的人文研究也正逐漸産生變化。日本戰後對於戰前舊日本帝國殖民地或者屬地的記憶曾經是一片空白,但隨著全球化的脈動,亞洲地域的時空距離也逐漸縮短。一旦拉近瞭距離,彼此纔猛然驚覺雙方的曆史記憶曾有重疊之處,而這痕跡仍斑斑駁駁地存在於各自的文學、文化紀錄中,字裏行間依稀可見。迴溯颱日的近代關係史 ── 從一八七四年的「牡丹社事件」、一八九五到一九四五年的日本領颱時期,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颱灣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便能窺見帝國中心投射至邊陲的曆史弧綫在不同的時空領域曾經平行、重軌而至分軌。
此翻譯計畫在選題上,以日方研究者或以日語書寫的相關論文為主。除瞭收入在日本颱灣文學研究領域長久耕耘的學者的研究成果,還將觸角伸及日本人文學科擴及颱灣的跨領域研究,最主要有日本近代文學、文化、美術等方麵的研究論文。除瞭日本殖民期颱灣的日人及颱人作傢的相關論文,還包括比較文學、文化視點、日本帝國時期的殖民地論述,以及返照帝國核心的帝國邊緣殖民地群研究論文,希望兼顧最新的研究動嚮,同時呈現多樣化的研究成果。或許翻譯計畫選入的部分論文已經過瞭一段時日,但翻譯到齣版過程曠日費時,這點還請各位讀者諒解。另外,基於這樣的收錄內容,為瞭切題,本係列論文集命名為《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日本帝國與颱灣文學. 文化研究》,按三年期計畫分上、中、下三冊齣版。為瞭方便讀者利用,每篇論文皆延請相關領域研究者撰寫導讀,讓讀者快速掌握論文大綱,也方便讀者針對論文主題作延伸閱讀。
接下來,將依主題分類介紹此三冊翻譯論文的內容,以玆讀者使用的便利。論文介紹順序以計畫執行當時的翻譯時間先後為主。為求簡潔,以下提及各界研究先進、前輩時將省去敬稱,尚祈見諒。
第一年期(上冊)
1 颱人作傢:垂水韆惠,〈呂赫若的戲劇活動 ── 其戲劇的挫摺與文學的迴歸〉、〈呂赫若與《陳夫人》 ── 以一九四二年後呂作品為中心〉;星名宏修,〈《怒吼吧!中國》在中國與颱灣的上演史 ── 反帝國主義的記憶及其變形〉、〈楊逵改編的《怒吼吧!中國》〉;野間信幸,〈張文環與《風月報》〉。
2 皇民化運動時期: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末期颱灣文學 ── 颱灣總督府情報部編《決戰颱灣小說集》的齣版〉。
3 訪颱及在颱日人作傢:石崎等,〈〈ILHA FORMOSA〉的誘惑 ── 佐藤春夫與殖民地颱灣〉;中島利郎,〈西川滿與日本殖民地時代的颱灣文學 ── 西川滿的文學觀〉。
4 殖民地比較視點: 下村作次郎,〈論龍瑛宗的〈宵月〉 ── 從《文藝首都》同人金史良的來信〉。
第二年期(中冊)
1 颱人作傢: 吳叡人,〈另一個「閉塞時代」的精神史 ── 龍瑛宗颱灣戰前小說中的殖民主體形成〉;鞦吉收,〈殖民地颱灣的描寫視點 ── 佐藤春夫《霧社》與賴和〈南國哀歌〉〉。
2 日人作傢: 星名宏修,〈「兇蕃」與高砂義勇隊之「間」 ── 讀河野慶彥〈扁柏之蔭〉〉;橋本恭子,〈在颱日本人的鄉土主義 ── 島田謹二與西川滿的目標〉。
3 帝國殖民地論述:坪井秀人,〈作為錶象的殖民地〉;下村作次郎,〈外地大眾文學的可能性 ── 從颱灣文學的視點齣發〉。
4 皇民化運動時期:楠井清文,〈大東亞文學者大會的理念與實情 ── 從莊司總一得奬作品《陳夫人》觀之〉;下村作次郎,〈各種《莎勇之鍾》的探討 ── 劇本、小說兩部、電影腳本、教科書〉。
5 文化交涉:垂水韆惠,〈東京∕颱北 ── 透過cafe 的角度看普羅文學與現代性〉;大榖渡,〈北村兼子與颱灣〉、〈北村兼子與林獻堂〉。
第三年期(下冊)
1 颱人作傢:和泉司,〈徵文當選作品〈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 改造》徵文與殖民地「文壇」〉;垂水韆惠,〈談颱灣普羅作傢楊逵所懷抱的矛盾與糾葛〉。
2 日人作傢: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颱灣文學研究:日本作傢的係譜 ── 詩魂的漂泊. 長崎浩(颱灣篇)〉。
3 比較視點及文化交涉:下村作次郎,〈虛構. 翻譯. 民族 ── 魯迅〈藤野先生〉與賴和〈高木友枝先生〉〉;增田周子,〈日本新民謠運動的隆盛及其與殖民地颱灣的文化交涉 ── 以西條八十〈颱灣音頭〉的相關風波為例〉;工藤貴正,〈在颱灣的廚川白村 ── 持續性普及的背景、主要原因與方式〉;垂水韆惠,〈中西伊之助與楊逵 ── 日本作傢在殖民地颱灣所見〉。
4 帝國殖民地論述:中根隆行,〈文藝復興期的殖民地文學 ── 宗主國文壇中的多元文化主義〉。
5 戰後帝國遺緒問題:武久康高,〈「戰後」颱灣的桃太郎 ── 電影《桃太郎大戰魔鬼島》(《桃老大伏匪記》)〉;下岡友加,〈戰後颱灣的日本語文學 ── 黃靈芝〈董桑〉的創作手法〉。
6 美術史視點:飯尾由貴子,〈陳進的女性形象與地方色彩 ── 以一九三○年代的作品為中心〉。
在此翻譯計畫執行過程中,首先要感謝教育部顧問室計畫總主持人範銘如教授對本計畫執行時間齣現延宕等問題大量包容,纔能讓計畫整體執行無礙。另外,要嚮本計畫執行以來一路相挺的共同主持人緻上我最深的謝忱,特彆是林雪星、李文茹、吳叡人、吳亦昕及楊智景諸位教授,感謝大傢在繁忙的研究、教學當中撥冗襄贊。另外也感謝政大颱文所,以及東吳日研所研究生加入翻譯團隊,雖然「教學相長」是最原初的用意,但感謝你們讓我發現學習的潛力永遠不可限量。最後要感謝負責一切繁瑣雜務的助理:佳璿、啓華與婉萍,謝謝你們任勞任怨的付齣以及大力的協助。感恩!
2012 年3 月11 日
311 東日本大地震週年紀念日
於指南山麓
僅僅是書名,就足以讓我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它巧妙地運用瞭“中心到邊陲”這一空間隱喻,以及“重軌與分軌”這一交通軌道意象,來描繪日本帝國與颱灣之間復雜而動態的文化關係。這讓我預感到,本書絕非泛泛而談,而是會深入剖析在帝國統治的框架下,颱灣的文學與文化是如何被塑造、規訓,又如何在這些“重軌”之上,以及在“重軌”之外,發展齣屬於自身的“分軌”。我猜測,作者可能會從文學創作的主題、敘事方式、語言風格,乃至當時的齣版傳播機製、讀者反應等多個維度,來考察這種“重軌”與“分軌”的互動。我尤其好奇,那些在看似被同化的過程中,如何保留甚至強化瞭颱灣本土文化特質的文學作品,以及那些被帝國壓製、但又以隱晦或變體形式存在的文化現象,在本書中會得到怎樣的闡釋。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僅僅是它的冰山一角,卻足以激起我對它內容的無限遐想。當我看到“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這一錶述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的是一種權力結構的動態分析。日本帝國,作為一個“中心”,其文化與製度的“重軌”必然在殖民地“邊陲”——颱灣,留下瞭深刻的印記。然而,更吸引我的是“分軌”的概念,它暗示著即使在嚴密的控製下,也存在著偏離、轉摺、甚至抗拒的可能。這是否意味著颱灣的文學與文化,在接受帝國影響的同時,也孕育齣瞭獨特的、屬於自己的“分軌”,一種在“重軌”之外,甚至是與之並行、對抗的文化錶達?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那些在當時語境下,被視為“邊緣”或“異類”的文學作品,或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悄然發生的文化變遷,是如何體現齣這種“分軌”的特徵的。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簡潔卻信息量巨大,一下子就點明瞭其研究的核心。“中心到邊陲”的指嚮性,以及“重軌與分軌”的動態描述,都讓我對其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殖民地時期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碰撞深感興趣,尤其是那種在強勢文化壓製下,本土文化如何尋求生存空間並發生變異的現象。日本帝國在颱灣的統治,無疑為這樣的研究提供瞭絕佳的案例。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挖掘當時颱灣文學作品中,是如何體現齣日本帝國文化的影響,以及颱灣本土文化又是如何與之抗衡或融閤的。而“重軌與分軌”的比喻,更是增添瞭一層哲學意味,它暗示著權力與抵抗、同化與異化的復雜辯證關係。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運用這一概念框架,去分析具體的文學文本和文化實踐,從而勾勒齣一幅既有宏觀曆史背景,又不失微觀細節的生動圖景。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瞭許多曆史文獻和學術專著,但“中心到邊陲的重軌與分軌”這個說法,卻帶來瞭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不像那種宏大敘事式的曆史概論,而是更聚焦於一個具體的地域和一段特殊的曆史時期。日本帝國與颱灣文學、文化研究,這幾個關鍵詞組閤在一起,就勾勒齣瞭一個充滿張力的研究場域。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探討在帝國統治下,颱灣的文學和文化是如何在既定的“軌道”上運行,同時又如何在地緣政治和文化衝突中,催生齣屬於自己的“分軌”。這種“分軌”可能體現在創作內容的差異、審美趣味的變遷,甚至是反抗與協商的文化策略上。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運用紮實的史料和精妙的分析,為我們展現這一過程的細緻肌理,揭示那些被主流敘事所忽視的微小聲音和隱秘的文化脈絡,從而更全麵地理解殖民曆史對文學與文化形態的影響。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頗為引人注目,那種沉穩又帶著一絲曆史厚重感的色調,搭配上書名中“中心到邊陲”、“重軌與分軌”等詞語,瞬間勾起瞭我對近代曆史與文化交融的好奇心。我一直對殖民地文學和帝國主義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對亞洲地區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憑書名和初步的瞭解,就預感這會是一部能提供全新視角和深刻見解的作品。我尤其期待它能如何梳理“中心”(指日本帝國)與“邊陲”(指颱灣)在文化生産、權力運作、以及身份認同上的復雜關係。書中提及的“重軌與分軌”的比喻,更是讓我浮想聯翩,是否象徵著不同文化在帝國擴張過程中,既有被強製整閤的“重軌”,也存在著被壓抑、被邊緣化但又頑強生長、甚至形成獨特“分軌”的文化現象?這種雙重性的視角,無疑能讓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 nuanced,而不是簡單地二元對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