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照護痛苦又所費不貲?
手術與藥物是治療的必要條件?
醫院是恢復健康的最佳場所?
美國營養學權威教你 健康不用花大錢!
學習細胞分子矯正技術,就能保住您的健康與金錢!
又一本保健書籍?到底煩不煩!
但請看看您周遭的傢人和朋友,
就知道到底有沒有需求;有太多不健康的人瞭!
傳統上用來對付疾病的藥物治療,纔是危險!
求人不如求己。特彆是關於您的健康管理。
作者不是醫師。沒錯!
但是他是美國名校臨床營養學首屈一指的教授。
安德魯多年緻力嘗試並驗證過,安全廉價又有效的各式自然療法。提供那些愛藥成癡(鍾情藥物治療)的醫師與奮戰的病人們一些支持,並奉上一整疊具有醫界公信力期刊參考資料。
當保健書籍不再枯燥乏味
保健書隻能是一堆數據與文獻?讓《拒絕庸醫》來打破這個魔咒吧!作者的筆法充滿美式幽默的輕鬆,不同於一般保健書籍的枯燥沉悶,不隻是一堆統計數據,來塞滿自己的腦袋;無論你是不是「健康控」,都可以一口氣讀完的保健聖經!甚至在某些章節,你還會忍不住笑齣來!
預防醫學讓您不再損失健康或金錢!
本書的主題不是討論維他命;而是能以各種維他命治得好的疾病。書中也包括相關個人經驗談及多起故事案例,在篇幅上都有一定的比重。內容充滿可行的實作技巧、輔以精準詳實的醫學參考文獻,並以大量的經驗為基礎。
在書中,讀者可以找到眾多不同狀況的相關訊息,範圍涵蓋之廣,囊括痤瘡 (青春痘)、關節炎、大腸炎、咳嗽、紅斑性狼瘡、黃斑部病變、運動神經元疾病等問題…還有更多其他內容。正如作者索爾博士於書中所示,所有列齣的狀況,皆可透過自然的方式加以治療。
作者簡介
安德魯.索爾 (Andrew Saul)
索爾擁有35年的臨床營養學經驗,並協助醫師解決無數醫療難題。再美國學界是首屈一指的營養學權威。擁有三個國傢的科學教育證書,並將兩度獲得紐約帝國國傢奬學金,他的著作超過100部,其中七本書被選為許多保健醫生作為參考用書。
索爾亦被推許為國際「七個天然保健先驅者」之一,同時也是國際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協會(ISOM)醫學期刊編輯。他的網站www.DoctorYourself.com是聞名全美的非商業性臨床營養學網站。每日有超過40,000個瀏覽人次尋求索爾的專業指導。
《無藥可醫(Doctor Yourself)》在美國已經再版第8次;本書《拒絕庸醫(Fire Your Doctor)》同樣在美國也印刷瞭第5次,有更多的作品將會陸續齣版。
編審者簡介
謝嚴榖
自幼成長於內科與小兒科診所傢庭,受祖父與父親行醫數十年的耳濡目染,19歲赴美求學,1991年畢業於賓州州立大學財經係,1993年取得俄亥俄州州立大學金融碩士。
2008年與夫婿謝柏曜先生於颱中市,共同創辦「德瑞森自然醫學中心」,緻力於歐美學者細胞分子矯正醫學與自然預防醫學著作之編譯與推廣。曾編審《四週排毒計畫》(日月文化齣版)、《長壽養生之道》(博思智庫齣版)《無藥可醫》(博思智庫齣版)。
譯者簡介
曾院如
學曆:
英國Sheffield Hallam University 餐旅管理係研究所碩士
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係畢業
經曆:曾當過空服員、國際級觀光飯店副總秘書,喜歡為孩子唸繪本,目前為自由譯者。曾翻譯《長壽養生之道》、《無藥可醫》。
亞伯罕.賀弗醫師推薦序 vii
嚮亞伯罕.賀弗醫師緻敬
前言 ix
第一部 -- 健康生活的工具
暖身啓動 2
自我教育 11
增進健康的快速入門 22
健康三步驟 32
無肉之路 38
健康飲食的秘訣 47
蔬果汁斷食法 56
營養補充品的使用方式 61
探索自然療法 78
第二部--針對一般常見健康問題的自然療癒守則
痤瘡(青春痘) 86
愛滋病(AIDS) 88
焦慮及恐慌 90
關節炎 93
行為與學習障礙 95
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癥) 97
咖啡因成癮 98
癌癥 100
心血管疾病 106
動脈粥樣硬化
中風與心髒病
慢性疲勞及免疫失調癥候群(CFIDS) 110
慢性疼痛 113
大腸炎、潰瘍及其他腸胃問題 115
便秘 117
咳嗽 119
唐氏癥 120
耳朵疼痛與耳部感染 122
濕疹(異位性皮膚炎) 123
肺氣腫及慢性呼吸係統疾病 125
發燒 126
真菌引起的皮膚病 128
膽結石 129
頭痛 130
六套中國眼睛保健操作法
皰疹、唇皰疹、HPV(人類乳突病毒),以及帶狀皰疹(Shingles/Herpes Zoster) 133
增強您的免疫係統
消化不良 135
紅斑性狼瘡 137
黃斑部病變 138
運動神經元疾病 139
肌肉萎縮癥((MD) 140
骨質疏鬆癥 143
前列腺問題 145
牛皮癬(Psoriasis) 147
呼吸道感染 149
鼻塞 151
肌肉酸痛 152
糖癮 153
菸癮 154
牙齒護理 155
泌尿係統感染(UTI) 157
超重 158
念珠菌感染 161
拒絕庸醫 -- 健康的真相 162
第三部--其他健康問題的快速參考指南 163
腎上腺衰竭
脫發 163
流鼻血 163
神經性厭食癥 163
燒燙傷 163
結膜炎(「紅眼病」) 164
頭皮屑 164
尿布疹 164
藥癮 164
耳垢 164
癲癇(兒童) 164
食道炎 165
眼睛抽搐 165
指甲白點 165
食物中毒 165
青光眼 165
牙齦萎縮 165
肝炎 165
味覺及嗅覺喪失 166
萊姆病 166
記憶力減退 166
月經週期不規則 166
傳染性軟疣 166
單核細胞增多癥 166
暈動病(暈機) 166
惡心反胃 167
噩夢 167
強迫癥(OCD) 167
産後憂鬱癥 167
術後腫脹 167
酒糟鼻 167
坐骨神經痛 167
硬皮癥 167
睡眠障礙 168
後記 169
網路資源 175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本書來教育患者如何保持健康?滿足人們所有的健康需求,難道不是醫學界與醫療專業人員的責任嗎?難道我們不應該完全篤信醫學,將醫學要求的建議奉為圭臬,就好像刻在石頭上的天諭一樣?要迴答這些問題,我們隻需要讀一讀每天新聞的頭條,您就會看到,不斷重演的醫療災難新聞:暴漲的醫療成本、哀鴻遍野的病患、維持高成長的死亡率、癌癥罹患率、結核病死灰復燃、愛滋病的世紀災難,以及暴增的帕金森與阿茲海默癥患者。如果醫護專業人員能夠維持我們的健康,那麼今日的局勢為何會如此慘烈?
主要的問題,在於公正專業人士蒐集到的重要資訊,經常隱匿在不為人知的期刊裏草草刊載而過,而多數人根本聽都沒聽過這些研究報告,也不知道該如何使用這些研究結果。這是自中世紀,醫療同業公會百年傳統的遺毒,它們嚮來不惜一切代價隱藏它們的商業機密。
現代醫學已經失敗瞭,並不是說是醫界人士沒有能力發掘醫學新知,反而是他們沒有讓大眾有效地關注到的療癒新發現。然而,醫界中製藥業在宣導教育方麵並沒有失敗,製藥業曆來都十分成功地嚮大眾宣導,其所販賣的藥品是如何深具益處。而其他較沒有商業利益的重要醫學發現,如關於營養、草藥、創新療法等方麵的研究報告,仍然掩埋在年年齣版的成堆文獻之中。我們需要像安德魯.索爾(作者Andrew Saul)所撰寫的書籍,來搭起一座橋梁,將如何療癒與維持健康的知識,帶給有需要的大眾朋友們,讓大傢一同來學習這些保健良方,盡管這些方法可能與醫界的金錢商業利益有所衝突。
雪上加霜的是,如果這些深具價值的保健資訊不符閤傳統醫學的觀點,醫學界就會企圖壓製。醫學界中主流學派的更替,至少要花四十年的時間,而學派間激烈對峙的同時,病患們可能就失去瞭拯救生命的寶貴訊息。這是過度保守主義要付齣的代價。1957年,我跟同事首度發錶瞭一篇關於使用維生素B3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研究〔賀弗(Hoffer)、奧斯曼(Osmond)、考爾貝剋(Callbeck)與卡漢(Kahan)閤著之《以菸鹼酸和菸鹼醯酸治療精神分裂癥》刊載於《臨床與實驗精神病理學期刊》,1957年第18期,131-158頁),一般人大多會忽略它,因為醫界主流學派,不會以生物化學麵失調的觀點,來看待精神分裂癥。
反而,主流醫學視其為一種生活模式,因此不會和高於一般劑量的維生素使用有所關連。但是,當我們採雙盲實驗結果發錶報告時,主流醫學的阻力其實纔正要開始。到瞭1970年代,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因成見而開始抨擊細胞分子矯正(營養)精神病學。他們利用其醫學界的地位,阻止精神科醫生與如我等主張維生素療法學者接觸;而無視於病患在營養治療下確實恢復瞭健康。
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的執行,有賴於病患與醫療專業人士間積極地互動與參與。因為它涉及到飲食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而這是無法由醫生獨自來完成的。我們迫切需要起身力行來教育人民,並激勵大眾,為自己來閱讀與學習如何自我保健。《拒絕庸醫》恰恰就是這樣的一本教材。(而且肯定不是一本為自己進行胸腔手術的教材,正如惡意評論傢對這本書可能懷有錯誤假設。)偉大的分子矯正醫學教育工作者,如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等人,很早就將其目標讀者設定為一般大眾。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挽救生命的知識實在是太重要瞭,不可輕易忽略,然而學者,醫生和醫師協會卻都不予理會。在這樣的傳統思潮之下,《拒絕庸醫》選擇直接與一般大眾進行分享與交流。
1945年時,我們被教育要以拉丁文寫處方箋。經過瞭六十年後,世界有瞭極大的變化。現在,患者透過網路,就能獲得整個圖書館的圖書資源。人們有瞭越來越多不同的資訊管道,但卻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我們身邊充斥著不斷齣版的疾病叢書。所有已知病癥的療法也都有詳細介紹。現代醫學(包括替代療法)整體如此多元,一個慵懶的民眾,無法適當地評估書籍的療法是否確實具有醫療價值。
我們已經從貧乏資訊的世界,變成瞭一個充斥過多資訊的社會,甚至更多資訊還正在迅速纍積當中。我們不得不轉嚮有知識背景,也值得信賴的人求助,這樣的人對治癒病患,比對獲取名聲和財富都還來得有興趣。這些人為我們細篩過濾驚人的資訊量,去蕪存菁,然後留下真相的核心。
宣導健康的資訊,必須能夠糾正目前醫學文獻中普遍存在的錯誤訊息。某醫學教授有次於授課前,先告訴他的學生,他所講授的資訊隻有一半是正確的,但他並不確定哪一半纔是正確的。我有次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講前也跟學生說,他們在精神病學課堂中所學的東西大多都是錯誤的。接著,醫學係三年級的學生們站瞭起來,為我這句話鼓掌喝采。
錯誤資訊可用來支持或攻擊一個正在盛行的信仰體係。在營養這個議題上,錯誤的資訊支持精緻糖與化學食品添加物這種罪惡飲食,結果反而濛蔽瞭真正的事實真相。當發現維生素有助益時,醫療體係便迅速動員,發布瞭成韆上萬的錯誤資訊,來為維生素冠上莫須有的罪惡之名。維生素C聲稱會導緻腎結石,但這並不會發生;菸鹼酸應該會損害肝髒,但這也不會發生。危險毒性隻存在於醫生的想像力之中。他們恣意散佈著三人成虎的不實資訊。事實的真相是,維生素不會損害腎髒,不會引起惡性貧血,不會降低生育能力,不會損害肝功能,不會造成血色沉著病,不會乾擾葡萄糖的血液測試,也不會減低化療或放射綫治療的效果。
保健書籍的作者們也該是醫治者,應該知道要強調什麼,應該知道任何一個治療方案的價值和缺點,最重要的是,應該要為大眾而寫。若要幫助讀者們有效地分類整理大量的醫學資料,讓這些資料變成對讀者們有意義的健康資訊,優良的保健叢書便不可少。每個人都應培養對個人最為有益的飲食習慣。但他們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得先瞭解可獲得的治療選項到底有哪些。《拒絕庸醫》一書就是在幫助讀者瞭解這些。
因此,從五十年以前那個貧乏資訊的年代,到瞭今日身旁充斥得太多衝突資訊的時代,我們需要仰賴如本書的作品,來幫助我們從大量文獻中,蒐集整理齣現代營養療法的一些重點原則。新的資訊會引發新的問題,然而人們又會反過頭來創造齣新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經驗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倚賴醫療專業人士來告訴我們,有哪些非主流的健康資訊可選擇。很多健康資訊仍然充滿爭議,但是爭議原本就是醫學的本質。「道法自然」,《拒絕庸醫》這本書所探討的是自然的醫學──細胞分子矯正醫學。
醫師,亞伯罕.賀弗(Abram Hoffer) 緻敬
讀完這本書,我的腦海裏湧現齣無數個“原來如此”的瞬間。我一直對現代醫學過度依賴藥物的模式感到睏惑,總覺得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尤其是對於那些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來說,藥物的副作用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令人痛苦。這本書恰恰擊中瞭我的痛點,它讓我看到瞭一個完全不同的視角。書中對於“庸醫”的定義,以及如何識彆和避免“庸醫”的陷阱,讓我豁然開朗。我迴想起自己過去一些不愉快的就醫經曆,纔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沒有真正去思考和質疑。更重要的是,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積極的、主動的療愈思路。它不是簡單地否定藥物,而是強調通過調整生活方式、改善內在環境來達到身體的自愈能力。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飲食療法的探討,它不僅僅是列齣一些食物清單,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食物與身體健康之間的微妙聯係,以及如何通過科學閤理的飲食來調理身體,從而緩解甚至逆轉慢性病的進程。這種“治未病”的理念,以及強調身體自身的修復機製,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實和安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套 empowering 的智慧,讓我重新找迴瞭掌控自己健康的主動權。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讓我在對抗慢性病的過程中,看到瞭新的希望和方嚮。長期以來,我深受各種慢性病的睏擾,感覺自己就像被藥物套牢瞭一樣,每天都離不開那些藥片。每一次去醫院,醫生總是開齣新的藥物,或者增加劑量,讓我感覺自己的身體就像一個不斷需要“補給”的機器,而不是一個可以自我修復的有機體。這本書的“不吃藥”原則,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覺得,這可能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思路,一種更加根本性的解決之道。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如何論證“不吃藥”的可行性的,它有沒有提供一些循證醫學的支持,或者是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另外,關於“庸醫”的論述,我也非常感興趣。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定義“庸醫”的,以及我們普通人該如何去識彆那些真正有能力、有良知的醫生,避免被誤導。畢竟,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思路,是走嚮康復的第一步。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明白,慢性病的“慢性”,並不意味著“無法治愈”,而是需要我們用更智慧、更自然的方式去應對,去喚醒身體本身的療愈潛能。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在於它提供瞭一種 Empowering 的視角,讓我們不再是醫療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自己健康的主導者。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明燈!我身邊有好多親戚朋友,為瞭各種慢性病,吃藥吃到身體都快撐不住瞭,各種副作用讓人頭疼。西醫治標不治本的老毛病,加上醫生一味地推銷各種昂貴的藥物和療程,真的讓人心生絕望。我一直覺得,身體有問題,不應該是靠外力硬塞東西進去解決,而是應該找到根源,通過身體自身的力量去修復。這本書,雖然我還沒來得及仔細讀,光看書名就讓我燃起瞭希望。它傳遞的理念,簡直說到我心坎裏去瞭——“不吃藥的療愈法則”,這不就是我們一直苦苦尋找的嗎?它暗示著一種更自然、更溫和、更尊重身體的方式來應對慢性病。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比如通過調整飲食、改善生活習慣,甚至是心理調適等等,來達到“不吃藥”就能讓慢性病得到改善甚至痊愈的效果。畢竟,我們都想擁有健康的生活,而不是被藥物綁架,成為醫院的常客。這本書的齣現,絕對是給所有飽受慢性病睏擾的人們,注入瞭一劑強心針,也讓我們看到瞭擺脫藥物依賴的曙光。我迫不及待想深入瞭解,學習書中那些能夠幫助自己和傢人重拾健康的方法。
评分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久旱逢甘霖。我母親長年被高血壓和糖尿病摺磨,每天都要吞下大把的藥片,看著她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我的心裏彆提多難受瞭。醫生總是說,這些病是“慢性病”,沒法根治,隻能靠藥物控製。可是,我總覺得,既然是“慢性”的,那就有“慢”下來或者“治”愈的可能,而不是一輩子被藥物綁死。這本書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拒絕庸醫:不吃藥的慢性病療愈法則”,這不就是我一直以來內心深處的呼喊嗎?我非常好奇,書中到底有哪些“不吃藥”的方法,是如何顛覆我們對慢性病的傳統認知。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真實可信的案例,讓讀者看到,確實有人通過這些方法,擺脫瞭藥物的束縛,重拾健康。而且,我對書中關於“庸醫”的解讀非常感興趣,我想知道,到底什麼樣的醫生纔算是“庸醫”,什麼樣的治療方式纔是真正對我們有益的。這不僅關乎身體健康,也關乎我們是否能獲得真正科學、有效的醫療指導。這本書的齣現,給瞭我很大的啓發,讓我覺得,也許我母親的健康狀況,還有改善的餘地,不再隻能被動地接受藥物治療。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養生”這個概念都抱著一種半信半疑的態度。總覺得那些所謂的“偏方”或者“秘訣”,聽起來很玄乎,效果也參差不齊。但是,當我的身體開始齣現一些小毛病,尤其是被診斷齣瞭一些“慢性病”的苗頭後,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觀念。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切中瞭我的這個轉變時期。它沒有迴避“慢性病”這個話題,但又提齣瞭“不吃藥”的療愈法則,這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空泛的養生理論,而是有更具體、更實際的指導意義。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將“拒絕庸醫”和“不吃藥療愈”這兩個概念結閤起來的。是說很多醫生並沒有真正找到慢性病的根源,所以纔會開齣以藥物控製為主的方案嗎?而真正的療愈,在於喚醒身體自身的修復能力?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能夠指導我如何從日常生活的點滴做起,比如飲食、運動、睡眠、情緒管理等等,來真正地改善我的健康狀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認知,讓我不再盲目地聽從他人的建議,而是能夠基於科學的理解,做齣最適閤自己的健康選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