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揭露基督教在共産中國如何倖存並興盛的祕辛
一場從未在中國張揚的革命
僞善世界,唯信仰得以救贖
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奬.德國圖書行業協會「紹爾兄妹奬」.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奬.德國法蘭剋福書商和平奬得主廖亦武又一震動世界文壇的力作
美國《當代基督教》雜誌「最佳圖書奬」
時候終於到瞭,上帝老人傢不忍我繼續沉淪,就派來一位基督徒孫醫生。他沒有任何傳教的行話,直接就說,我在山溝裏行醫十來年,我曉得太多的慘痛故事,老威,你是個作傢,
你感興趣嗎?
於是就相約上路。
從雲南麗江轉迴昆明,經富民縣和祿勸縣,再沿著山高水低的鄉間公路,朝更深處而去。來到撒營盤鎮,騾馬羊狗豬當街奔馳,揚起陣陣煙塵,我凝望土坎那邊,一九四○年代的西
南神學院遺址,我問,到此為止嗎?
孫醫生搖頭。於是我們繼續深入。
於是長期在山路上跋涉。客車、貨車、麵包車和手扶式拖拉機都乘過。山窮水盡瞭,就隻得走路。翻山越嶺幾個小時,汗流浹背鑽進一半山腰的土屋,意想不到的故事就源源不絕。
貧瘠,愚昧,創傷,壓得人喘不過氣。一個婦女被懷疑得瞭痲瘋病,於是大傢一緻通過,架柴火燒死她;一個男人突然病倒,於是大傢抬起他,翻半天的山,纔抵達公路,在路邊攔車
去縣城,中途就顛簸死瞭;還有一個孩子的父親被槍殺,他卻被幾隻長槍指著,背起自己父親的頭顱,奔走幾天幾夜。山路是紅色的,孩子被父親的血染透瞭。
苦難如此深重而遼闊,人們能夠抓住的,也隻有耶穌瞭。
作者簡介
廖亦武
1958年,生於中國四川鹽寜,詩人,作傢,民間藝人,獨立中文作傢筆會理事,中國地下文學雜誌的編輯與齣版者。
1989年六四淩晨製作長詩《大屠殺》配樂錄音帶,1990年3月組織拍攝詩歌電影《安魂》,鏇即入獄四年;1994年1月因英國首相梅傑和國際特赦組織的不懈努力,提前43天獲釋。
曆經二十年,而有《活下去》、《中國底層訪談錄》、《中國冤案錄》、《中國上訪村》、《最後的地主》數捲,約五百多萬字,成為當今最有代錶性的底層作傢。
1995年和2003年,兩度獲得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奬;2002年獲《傾嚮》文學奬。2007年獲獨立中文筆會之自由寫作奬。2009年因《地震瘋人院—四川大地震記事》而獲澳洲之推動中國進步奬。其作品已翻譯成英、法、日、德等多種文字齣版,特彆是《底層》英譯本《THE CORPSE WALKER》由藍燈齣版並暢銷,以及美國權威文學雜誌《巴黎評論》連續4次推齣專輯,使他逐步進入瞭西方主流文學界。
所著《底層》、《瀋淪的聖殿》等書數度被中國當局查禁,並因違禁創作和在公共領域的違禁活動,數度被逮捕和抄傢。曾居無定所,到處流浪賣藝。也曾長期被限製齣國。他同時創作瞭大量的詩歌、隨筆;曾地下齣版音樂CD《漢奴》、《叫魂》、《簫吟》、《情獸》、《不死的流亡者》、《南行記》等,其即興的簫法和嘯法有深沉獨絕的音樂況味。
2011年,國際筆會美國中心於紐約舉辦「世界之聲」文學節,擔任主席的1981年布剋文學奬得主魯西迪爵士邀請廖亦武為齣席開幕式的嘉賓之一。然續遭中國限製齣境,2011年7月從國境經越南輾轉赴德國,同步齣版中文與德文版傳記,《六四.我的證詞》,舉世注目。2009年,《坐颱小姐和農民皇帝:中國底層社會》, 由德國漁夫齣版社(德文版:中國底層訪談錄)齣版。2011年9月,《上帝是紅色的》,由美國兩大齣版社之一的哈潑柯林斯齣版。
2012年6月21日,聯邦德國圖書貿易協會宣布,廖亦武榮獲聯邦德國圖書貿易和平奬。同年10月14日於德國極具象徵意義的聖保羅教堂,發錶電視直播演講。
廖亦武-得奬紀錄
1995年 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奬
2002年 《傾嚮》文學奬
2003年 美國赫爾曼∕哈米特寫作奬
2007年 獨立中文筆會之自由寫作奬
2009年 《地震瘋人院—四川大地震記事》而獲澳洲之推動中國進步奬
2011年 美國《當代基督教》雜誌「最佳圖書奬」
2011年 德國圖書行業協會「紹爾兄妹奬」
2011年 德國廣播協會「最佳廣播劇奬」
2012年《咬屍人:來自中國底層的真實故事》 卡普欽斯基國際報導文學奬
2012年 德國法蘭剋福書商和平奬
代跋
上帝是紅色的-不屈的受難和奮爭∕康正果
我們讀過的廖亦武訪談錄已經很多瞭,如果說他筆下那些畸零人和含冤者的遭遇僅以其個人的不幸令人深感同情和萬般無奈,進而凸顯齣共産專製下種種社會之怪現狀,那麼這部基督徒訪談錄則除瞭控訴中共及其唆使的暴民對教民的殘酷迫害以外,更能讓信教的或不信教的讀者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受難者堅貞不屈的人格,在閱讀過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提昇,在極度的震撼後領會到撫慰心靈的光。就拿孫醫生來說,他醫術超群,本來在大城市享有高職高薪,但在信主後卻斷然放棄瞭優越的待遇,隻身到雲南山區,一年到頭風裏來雨裏去,奔波在崎嶇的山路上為窮苦的山民治病,在救死扶傷的同時嚮他們傳佈瞭教義。孫醫生為什麼要做這樣自討苦吃的事情呢?當然他不是學什麼被編造的雷鋒,而是在繼承和發揚早期西方傳教士的傳統。那些騎上毛驢翻山越嶺在苗山寨裏傳教的洋人,最初就是憑著給窮人治病賜藥,幫助他們改善生活條件而取得信任,在救世的善行中傳播基督教教義的。這一種竭誠普救人世苦難的工作纔真正稱得上是為人民服務。孫醫生最景仰的人物是在印度顯示瞭「平凡神蹟」的德蘭修女。他對廖亦武說:「隻有上帝有力量評判世間一切,我們沒力量,也沒資格評判,那就隻有盡其所能去付齣。不要追問付齣瞭將有何迴報,僅僅是感恩地活著,並且付齣,就足夠瞭。」
百歲修女張印仙的事跡也很感人。她從小住進修道院,她以她在那裏的成長曆程證實瞭外國傳教士主持的教會在1949年以前救死扶傷,收養孤兒的功德,從而否定瞭中共當局加於教會的誣衊不實之詞。她也以她在其後幾十年受盡摺磨的經曆見證瞭中共暴政對世道人心的敗壞。張印仙告訴廖亦武:「1952年,永世難忘。曾經極其榮耀的大理教會,人去樓空,老鼠成堆,四百多口,最後卻隻剩我,修女張印仙,我的孃孃,修女李華珍,本地主教劉漢臣三人。」此後的31年,他們三人受盡無良村民的欺辱,但三個人相依為命,矢誌不渝,在堅韌的祈禱中熬過曆次運動,苦難卻不失尊嚴地活瞭下來。張印仙從來不嚮革命群眾低頭,改革開放後上麵落實宗教政策,她揹上九十歲的孃孃在鄉政府門外示威抗爭近三十天,最終爭迴瞭他們的教産。拒不參加「三自教會」的袁相忱寜願將牢底坐穿也不嚮政府的威脅利誘低頭讓步,直到關押二十多年後釋放,他依然不改初衷,在嚴密的監視下還堅持辦傢庭教會。因為他「要完成神的使命,拯救在中國的失散靈魂。」所以政府的淫威,他根本不放在眼中。
對比廖亦武其他訪談錄中眾多受害者的經曆,《上帝是紅色的》中的人物為讀者開啓瞭一個新的嚮度,他們不再是無望地訴說冤屈或黑色幽默地嘲諷世道的荒誕,在中共當政下的悲慘世界中,他們活得有誌氣有目標,透過那鋪天蓋地的平庸,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經曆中看到稀有的精神之光,以至由衷地感嘆他們那源於信仰的堅強。訪談錄中還穿插瞭幾個教民們盛大聚會的場麵,盡管那山野間的聚會環境很蕪穢,場地很簡陋,那群蠅亂飛的聖餐禮也讓人感到不太衛生,但與會者的熱情始終是高昂的,祈禱的聲音是虔誠的。由此可見,中共六十年來的迫害、打壓和限製並沒有把固有的價值完全顛倒,在撒旦的力量日益失勢的今日,被破壞的秩序正在恢復常態,受傷的心靈也在隨之康復,信仰的力量是不滅的和無窮的,普通人嚮善的渴求可謂浩浩蕩蕩的巨流,任什麼強權也休想阻擋。
為收集這些苦難中抗爭的故事,廖亦武追蹤孫醫生的足跡,在同樣崎嶇的山路上奔波瞭五、六年之久。他雖然至今尚未信主,但他的尋訪之旅無形中已撒上瞭朝聖(pilgrimage)的光彩,那些訪談錄也譜入瞭贊美詩的樂音。全書的二十多個故事分彆來自神父、牧師、天主教修女、聖公會長老、地下教會佈道者和城市青年新信徒之口,有的迴憶毛澤東時代殘暴的迫害,有的陳述地下教會在打壓下不斷發展的現狀,每一個故事都以受訪者生動的口述令人如臨其境,如睹其人,不隻真實傳達瞭基督教群體爭信教自由的心聲,同時也弘揚瞭他們曆盡苦難卻信心彌堅的感人精神。
廖亦武一如他以往的敘述風格,每一篇訪談錄都附有風趣的引言,間或有補充說明的後記。在這些夾敘夾議的短文中,作為局外人的敘述者,初入貧窮落後的少數民族山寨,他那個來自城市的漢族身分,以及非基督徒作傢的視角,難免使得他對眼前的異樣風俗,耳中的陌生語言及其所錶述的信仰全都感到迷惑和隔膜。但隨著賓主的對話漸入佳境,再加上山民們的好客和敦厚消融瞭他初來乍到的生疏,他們純樸的信仰和清貧中的樂觀態度最終使他深受感染,對他們的世界,他遂獲有更多的理解。在一次採訪結束時他從心裏發齣感慨說:「由於我還不是教內弟兄,在場的人……挨次勸導我消除顧慮,受召歸主。質樸的中國底層人啊!我理解信仰是個好東西,是你們能夠拿齣來,和匆匆過客的我,一道分享的精神美味,我從內心愛你們,但是天不早瞭,每個人都得獨自趕路。」
採訪之旅畢竟使廖亦武與今日中國的基督徒有瞭更多的交流,他會不會信教,那純粹是他個人的事情,但基督徒爭信教自由的決心和勇氣對他的巨大鼓舞則是毫無疑問的。作為一個獨立作傢,寫作乃是廖亦武終生的事業,不管中共當局怎樣禁止他的作品在國內流通,不管他們採取什麼手段限製他齣境和給他的日常生活帶來麻煩,他還是會照樣堅持寫作,會繼續開拓他採訪的領域,會把當局竭力掩蓋的事實報導齣去的。通往世界的門業已打開,從港颱到歐美,到處都有廖亦武中文原作的讀者,更有更多外文譯本的市場。今日的世界需要報導真實的文字,因為隻有讓世界上更多的人瞭解到中國社會的真實,纔有助於改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的處境,而依靠造假和封鎖真實倖存下去的中共政權,必將隨著越來越多的真實情況大白於天下而難以繼續作僞,最終徹底失去信譽。至少,隨著這本《上帝是紅色的》在海外的齣版,中共所謂的「宗教信仰自由」將會在更大的範圍內暴露齣它一貫的謊言欺騙,而國內那些爭取信教自由的人士也會因此而贏得更多的支持和援助。
“上帝是紅色的”,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産生無數的聯想和好奇。我覺得,作者在選用這個書名時,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因為它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話題性。 我很好奇,為什麼是“紅色”?在中國文化裏,紅色常常與喜慶、熱鬧、熱情相關聯,但也可能象徵著危險、警示,甚至是革命。當“上帝”這個我們熟悉又敬畏的概念,被賦予瞭“紅色”的特質,會是怎樣的一種景象?是充滿愛與活力的上帝,還是一個帶著怒火審判世間的上帝?這本書會探討關於信仰的哪些方麵?是傳統宗教的解讀,還是作者自己獨特的哲學思考?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上帝”,或許是認識我們自己與“神”的關係。這絕對是一本能引發深度思考的書,迫不及待想知道書裏的內容究竟有多麼令人驚艷。
评分《上帝是紅色的》這個書名,一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說實話,我很少看到有書會把“上帝”和“紅色”這樣直接地聯係在一起,而且還是用一種這麼有力的、幾乎是宣告的口吻。這讓我立刻聯想到很多有趣的解讀。 紅色,在我心裏,從來不是一個單薄的顔色。它可以是激情燃燒的愛,可以是生命蓬勃的呐喊,可以是反抗的旗幟,甚至是犧牲的血跡。那麼,當“上帝”被賦予瞭“紅色”這個色彩,作者究竟想傳達什麼呢?是神聖的、高高在上的上帝,還是一個充滿瞭人間煙火氣、與我們七情六欲緊密相連的上帝?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一種更具象、更貼近人類經驗的信仰。它或許會通過某種形式的故事,或者深入的哲學思辨,來展現一個我們從未想象過的“上帝”形象。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挑戰我一直以來對宗教和“神”的理解,讓我們不再隻是仰望,而是能感受到祂的溫度、祂的力量,甚至是祂的“顔色”。
评分光看《上帝是紅色的》這個書名,就覺得一股強大的氣場撲麵而來,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以往我們接觸到的關於“上帝”的形象,大多是比較抽象、神聖,或是帶有某種特定的宗教色彩。但“紅色”?這個詞組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和想象空間。 我忍不住去想,作者想要用“紅色”來象徵什麼?是憤怒?是激情?是愛?還是某種更深層的、關於生命本質的隱喻?或許,這本書並不隻是在講述一個簡單的宗教故事,而是試圖通過“紅色”這個意象,來解構我們對“神”的固有認知,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真實、更具象、甚至可能更令人震撼的存在。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關於信仰的全新思考,挑戰我們習以為常的觀念,甚至是在某些方麵顛覆我們對“神聖”的定義。這種大膽的組閤,讓我相信這本書一定不是一本平淡無奇的作品,而是充滿瞭作者的獨特見解和深刻洞察。
评分哇,看到《上帝是紅色的》這個書名,真的會讓人眼睛一亮,腦子也跟著轉起來。畢竟,關於“上帝”這個概念,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看到、感受到太多種版本瞭,有慈祥的、有嚴厲的、有沉默的,但“紅色”?這絕對是個新鮮又充滿想象力的組閤。我一直覺得,書名就是最直接的邀請函,而這個書名,就好像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領域的大門,讓人好奇裏麵到底藏著什麼顔色、什麼情感、什麼故事。 我猜想,這本書會不會是對傳統宗教觀的一種挑戰,或者是一種顛覆?紅色,在中國文化裏,總是代錶著熱情、生命、活力,也常常象徵著某種強大的力量,甚至是犧牲。那麼,當“上帝”被賦予瞭“紅色”的特質,會是一種怎樣的呈現?是上帝燃燒著憤怒的怒火,審判世間的不公?還是上帝懷揣著滾燙的愛意,擁抱每一個孤獨的靈魂?抑或是,這是一種對信仰本身的反思,讓我們跳脫齣既定的框架,去重新認識那個我們所敬畏、所追尋的存在?光是想象這些可能性,就覺得這本書一定充滿瞭張力,能夠激發我們內心深處最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個人很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們不同於以往的哲學思考,或許能啓發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信仰,或者是在迷茫中找到新的方嚮。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上帝是紅色的》,真的讓我腦袋裡好多問號在轉圈圈。一般我們談到上帝,腦海中齣現的畫麵,大多是白色的光芒、神聖的金色,或是莊嚴的藍色。但“紅色”?這顔色太有意思瞭,它飽滿、熱烈、充滿生命力,有時候又帶著點危險和不羈。我想,作者一定是用瞭一個非常獨特且富有衝擊力的視角來描繪“上帝”。 我很好奇,這“紅色”到底代錶著什麼?是上帝熾熱的愛,像火焰一樣溫暖著世人?還是祂所擁有的強大力量,能改變一切?又或者,它象徵著一種顛覆,一種對既有宗教觀念的挑戰?或許,作者想藉由這個“紅色”,來打破人們對神聖事物的刻闆印象,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真實、更貼近我們情感的“上帝”。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些關於生命、死亡、愛與恨的終極議題,而“紅色”就是貫穿這一切的隱喻?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場思想的饗宴,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思考“神性”的本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