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是具有生命的有機體!
這世上,有兩種談論教會的方式。
其中一種是機械論式的。這種談論方式,把教會視為一個巨型的機械,維持一定的生産力,是其存在的目的。教會會友無疑是這部大型機械裏的一個零件,隻要添加足夠的燃料,有充足的電力和原料,就能帶來龐大的産能、倍數的成果。
另外一種,則是生態論式的。按照這樣的觀點,教會是一個有機體,是一種生命。麵對生命,不能用機械式的方式,而是必須耐心培育。維持一個滿有生機、有活力的生態環境,是急不來的,太過粗糙地揠苗助長,或是用大興土木的強製方式,一個不小心,很可能就會爆發土石流,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林鴻信老師的這本《教會生態學》,便是用生態的角度,建構齣讓人耳目一新的教會論。他像個老園丁,細數教會這個生物圈裏的一草一木;又像個植物學教授,認真地教導我們,眼前這棵大樹如何曆經多年的時間,纔從一株樹苗慢慢地茁壯成長。看到刺骨地寒風襲來,他知道如何過鼕;看見夏天的繁盛,也明白這是上帝的禮物。
現在就翻開這本《教會生態學》吧!裏麵豐富的知識,五花八門如「動物星球頻道」或是「Discovery」的教會生態報導,不但會讓你找到自己置身於教會的意義,還會讓你愛上這個美不勝收的環境,讓上教會就像去動物園、參觀植物園一樣,對於上帝的創造充滿驚喜!
你可曾想過,宗教改革的四個核心主張:「惟獨聖經」、「惟獨基督」、「惟獨恩典」與「惟獨信心」,是用來體檢一間教會的重要指標?新約聖經的馬太、馬可、路加、約翰,乃至於保羅、彼得、雅各,其實是教會生態學的專傢?他們的作品,都可以被當成教會動物學、教會生理學、教會病理學、教會遺傳學、教會環境學的課本?
《教會生態學》,結閤瞭生態學的研究與教會論的深刻,配閤二十七捲新約聖經的智慧,期盼為二十一世紀的基督徒,建構齣更寬廣的教會想像與視野。一方麵知道如何在「神的傢裏」領受豐盛的恩典,另一方麵也知道,怎樣運用教會所特有的生命力量,為萬國萬民都帶來祝福。
作者簡介
林鴻信
一位熱情的神學探險傢。喜歡閱讀、研究、寫作,經文座右銘是「為要成就上帝美意而立誌行事」(腓二13)。是一位對土地、對人文有深刻關懷,又理性感性兼具的神學思想工作者。曾在颱灣鬥南鄉下牧會,作神學總是不忘心中有羊群。深受加爾文神學的啓發,從事神學教育,卻期許自己不侷限在學術的象牙塔。常帶著一股探險的謙卑與勇氣走入人群,見證上帝的話與上帝的靈如何相互配閤作工。
德國杜賓根大學神學博士、英國諾丁罕哲學博士。曾任颱灣神學院院長,現為颱灣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颱大哲學係兼任教授。
著有:
《加爾文神學》。校園。
《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校園。
《認識基督宗教》。校園。
《聖神論》。校園。
《納尼亞神學》。校園。
《認識上帝與認識人的9個探險》。校園。
《忘我之域之一:誰啓濛誰?-論啓濛》。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忘我之域之二:點與綫-論人》。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忘我之域之三:落葉隨風-論忘我》。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第一部 教會生態學
第一章 有機的教會
第二章 教會分類學
第三章 教會生理學
第四章 多樣性與閤一性
第二部 教會動力學
第五章 靈恩到體製
第六章 運動到宗教
第三部 教會生態圈
第七章 屬靈或屬世
第八章 上帝國基因與政治環境
第四部 教會的內聚與外展
第九章 教會的神經係統
第十章 淤泥中的蓮花─行動的教會
第十一章 嚴鼕枯木迴春─改革中的教會
附錄一 在黑暗無神的世代中奮戰不懈
附錄二 參考書目
※章名頁※
第一部 教會生態學
「教會生態學」的角度有助於我們從生命的視域來瞭解教會,
除瞭更貼切地把教會當作生命體,
還可以擴充我們的想像與創意空間,
思考我們在教會裏麵、教會座落在世界上,
和在上帝國裏麵的種種生態關係。
第一章 有機的教會
健康的教會未必是大型的教會,
就好像健康的身體不一定渾身肌肉,
生命的健康在於達到與其生命體相應的均衡狀態。
第二章 教會分類學
真實生命環境裏的生命錶現是百態雜存的,
因此研究生命體通常需要藉助於分類學,
同樣地,探討教會論時,
教會類型的分類整理有助於理解教會的豐富生命錶現。
第三章 教會生理學
宗教改革主張:
「惟獨聖經」、「惟獨基督」、
「惟獨恩典」與「惟獨信心」,
這四個主張有其內在聯係性,
是體檢教會的基本原則。
第四章 多樣性與閤一性
教會的閤一,不是齊一,
在分歧當中呈現齣一緻。
有如閤唱,雖然聲部不同,
卻呈現和諧一緻的歌聲;
第二部 教會動力學
任何生命體的內部往往有許多互相製衡的因素,
就像汽車有油門與煞車彼此牽製一般。
生命體的健康與否,就在於這些互相製衡因素是否平衡,
而教會內互相製衡因素的交互動態錶現,
姑且稱為「教會動力學」。
第五章 靈恩到體製
靈恩代錶自由、釋放與創新,
體製卻代錶穩定、規範與傳統,
教會兼有靈恩與體製的雙極性。
體製有如道路規劃,靈恩有如車子奔馳,
良好的交通狀況需要兩者平衡發展。
第六章 運動到宗教
教會作為生命體,
究竟該以突破創新的運動性格為主,
還是偏嚮生根繁衍成宗教建製?
在這二者當中,存在著一定的張力,
而呈現齣另外一種教會動力學的麵貌。
第三部 教會生態圈
一個生命體的生命錶現,
是由基因與環境兩大因素來決定。
教會具有「上帝國」的基因,
卻生長在「世界」的環境裏,
「教會生態圈」即泛指教會生長的環境
與生命支持係統。
第七章 屬靈或屬世
教會兼有屬靈與屬世的雙極性,
都在上帝主權之下,
屬靈與屬世兩個國度隻是錶麵的,
實質上隻有一個國度──上帝的國。
教會非常需要學習如何在這兩極當中,
走齣一條平衡的道路。
第八章 上帝國基因與政治環境
教會作為生命體具有「上帝國」基因,
卻成長於「世界」的環境裏,
世界中最有影響力者則為塵世國度,
教會勢必經曆到上帝國基因
如何在充滿政治權力影響下的環境中成長。
第四部 教會的內聚與外展
一般而言,教會具有五大功能:
禮拜、教育、交誼、服務與傳道,
其中「禮拜」就是敬拜上帝,作為領受教會生命力的來源;
「教育」與「交誼」可以視為教會的「內聚功能」,
而「服務」與「傳道」閤稱「宣教」,
則是教會的「外展功能」。
第九章 教會的神經係統
生物的神經係統藉由神經細胞組成的網路,
不斷地在傳入與傳齣傳遞訊號中
行使感覺功能、運動功能,
且藉由分析、整理、判斷做齣決定,
協調各組織和器官適當地迴應環境變化與挑戰。
第十章 淤泥中的蓮花──行動中的教會
北宋學者周敦頤〈愛蓮說〉膾炙人口的名句:
「予獨愛蓮之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文中對於蓮花的描述,
令人想起教會在俗世當中的行動錶現,
也應當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第十一章 嚴鼕枯木迴春──改革中的教會
在嚴寒的鼕天裏,樹木在蕭瑟中枯萎,堅硬死寂。
直到春天來臨,樹木逐漸褪去硬殼,轉趨柔嫩,嚮外綻放,
為新枝打通管道。
教會也是這樣,我們所看到的睏難似已使其微弱,
其實它的力量並未真正衰減。
這本書的書名叫做《教會生態學》,讓我一直感到非常好奇,因為“教會”和“生態學”這兩個詞放在一起,就好像是將神聖的信仰空間與嚴謹的自然科學連接瞭起來,這本身就充滿瞭張力與探索的可能性。我一直覺得,我們身處的教會,就像是一個生命共同體,裏麵的人們、他們的關係、他們的成長與互動,都與一個生態係統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想象中的“教會生態學”,或許是在探討如何讓這個共同體更健康地運作,如何讓每個成員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茁壯成長,就像森林裏的樹木,有高有矮,有繁有枯,但整體卻形成瞭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書中是否會從屬靈的角度,去解讀教會中人與人之間的“共生關係”?會不會分析不同“物種”(不同個性和恩賜的信徒)如何在同一個“棲息地”(教會)中和諧共處,甚至互相促進?我特彆期待看到一些關於“教會社群”的案例分析,看看在實際的教會生活中,這種“生態學”的理念是如何被實踐的,或者說,又遇到瞭哪些挑戰。例如,在麵對教會內部的衝突、老舊觀念與新興思想的碰撞時,是否能藉鑒生態係統中“物種多樣性”和“適應性”的原理,找到化解矛盾、促進教會更新的方法?這本書的書名,無疑觸動瞭我對於教會作為“活的有機體”的深刻思考,相信它會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教會的本質和生命力。
评分當我第一次在書店看到《教會生態學》這本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欸?這會不會太哲學瞭?”我個人對教會的理解,一直比較偏嚮於傳統的、以敬拜和聖經學習為主的模式。所以,當我看到“生態學”這個詞時,我腦海裏浮現的是一些關於環境保育、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然後我就在想,這跟教會到底有什麼關係?是不是講一些關於教會如何“環保”,比如減少紙張使用,或者提倡節能減排之類的?但隨即又覺得不太可能,畢竟是講教會的。所以,我猜測它可能是在探討教會的“可持續發展”?就像一個組織,如何纔能長年生生不息,而不是曇花一現。或許,書中會分析教會內部的“能量流動”,比如信徒的奉獻、教會的資源分配,以及這些“能量”如何被有效利用,纔能讓教會這個“係統”保持活力。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教會的根基”和“教會的枝葉”之間的關係,是不是說,教會的屬靈根基穩固瞭,纔能讓教會的事工如同繁茂的枝葉一樣伸展齣去?另外,它會不會也談到“教會的邊界”和“教會的對外關係”?就像生態係統中,一個物種的生存離不開與其他物種的相互作用,教會也需要與其他教會、社會甚至世界建立聯係,纔能不斷學習和成長。這本書的書名,真的讓我對教會的理解,從一個單純的宗教場所,拓展到瞭一個更具生命力和動態的視野。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教會生態學》,對我來說,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我們一直在“教會”這個大環境裏生活,但“生態學”這個詞,卻是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與教會聯係在一起。這讓我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我們所在的教會,究竟是怎樣一個“生態環境”?裏麵的人際關係是否和諧,屬靈生命是否蓬勃發展,信息和愛是否自由地流動?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比如,是否有一些“病態”的教會生態,會阻礙信徒的成長,甚至導緻教會的衰敗?書中是否會分析這些“病態”的根源,並提供一些“治愈”的方法?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是否會強調“連結”的重要性。在自然生態係統中,每個物種的生存都離不開與其他物種的相互依賴,我想,教會也應該如此。不同恩賜、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信徒,是否應該更加緊密地連結在一起,形成一個強大的屬靈共同體?這本書名,也讓我聯想到“平衡”這個概念。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需要各種元素之間的平衡,我想,教會也需要找到屬靈操練、社區服事、宣教使命之間的平衡,纔能保持健康和活力。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是一次重新審視和理解教會的機會。
评分《教會生態學》這個書名,讓我感覺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教會不應該是一個僵化的機構,而更像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體。當我看到“生態學”這個詞,我立刻想到的是,在自然界中,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總是充滿瞭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告訴我,我們的教會,是否也應該擁抱這種“多樣性”?比如,不同性格、不同恩賜的弟兄姐妹,是否都能在教會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並貢獻自己的力量?它會不會也探討“教會的滋養”?就像植物需要陽光、水分和土壤一樣,教會的成員需要什麼纔能在屬靈上得到滋養和成長?是不是包括良好的教導、同伴的支持、以及真實的團契生活?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深入討論“教會的健康指標”,就像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森林的植被覆蓋率、動物種群數量來判斷森林的健康程度一樣,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去評估自己所在教會的“健康指數”?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實踐性的指導”,幫助我們去建設一個更加健康、更有活力的教會。畢竟,光有理論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知道如何將這些“生態學”的理念,落實到我們每天的教會生活中,讓教會真正成為一個充滿生命力、能夠不斷更新和成長的“屬靈生態係統”。
评分《教會生態學》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係統性”的思考方式,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我們看待教會,可能過於關注一些“單點”的問題,比如某位牧者的講道好不好,某個團契的活動夠不夠吸引人,卻很少去思考這些看似獨立的事件背後,是否有一個更宏觀的“運行機製”。這本書名就像在說,教會也是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裏麵有各種各樣的“元素”相互影響,而我們看到的任何現象,都可能是這個係統整體運作的結果。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齣一些“模型”或者“框架”,來幫助我們理解教會這個“係統”的構成要素,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比如,教會的“治理結構”是不是就像一個生態係統的“骨架”,而信徒們的“屬靈恩賜”和“服事熱情”則是這個骨架上的“血肉”,共同構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更進一步,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探討“教會的進化”或者“教會的適應性”。就像自然界的生物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進化,教會是否也需要不斷地調整和適應,纔能在現代社會中保持其生命力?例如,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教會如何纔能有效地傳播福音,吸引年輕一代?這些問題,都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一本理論書籍,更像是一本“教會診斷”的手冊,幫助我們去理解教會當前的狀態,並找到未來的發展方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