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有太多理由可以讓人絕望,
不過,我們仍舊可以說齣盼望的話語。
10堂關於「盼望」的聖經課,
能讓習慣憂慮與恐懼的我們,
在當下活齣那份植根於基督受死、復活與再來的偉大盼望。
專製政權仍然持續以暴力迫害人民,全球經濟的動盪與低迷依舊不見起色,被汙染、破壞的大自然開始反撲;對基督徒而言,為瞭信仰而遭逼迫的陰影,也隱約浮現,此時此刻的我們,憑什麼能夠說齣盼望的話語?
當滔天的苦難臨到,人們心中所建築的種種防禦體係,隻能脆弱地俯首稱臣;「現實」總是以沛然莫之能禦的強大力量,摧毀人們的美好幻想。此刻,人們或是麻木,或是充滿絕望,而我們憑甚麼能夠說齣盼望的話語?
然而,正是在啓示錄裏,使徒約翰的先知信息,給瞭我們觀看世界的另一角度,賦予我們一種穿透苦難現實的盼望話語:盼望的話語,來自看見那偉大榮耀的天上聖殿,體會守約之神已然來臨,上帝公義的審判必將臨到;盼望的話語,乃是明瞭那富裕強盛、充滿迷惑力量的邪惡權勢終將崩潰,而「世上的國,成瞭我主和主基督的國;他要作王,直到永永遠遠」;盼望的話語,乃是體會到基督門徒的受苦見證,纔是最有力量的。
延續《保羅神學的十堂課》、《十架牧養學》的寫作關懷,華神榮休院長陳濟民老師,數十年來不斷研究、思索啓示錄,嘗試解析其中錯綜復雜、緊密連結的結構,找齣最閤理的詮釋方式,將上帝透過使徒約翰所傳達的先知信息闡明齣來,挖掘齣當中所蘊藏的無比盼望。如果你我仍懼怕末世的苦難,或是在暫時的富足與和平中失去瞭見證的勇氣,這本《盼望的話語:啓示錄的十堂課》,都將扭轉我們的眼界與行動,讓啓示錄那份突破瞭死亡與苦難的盼望,以及受苦、做見證的福音大能,再次嚮這個世代發聲。
「在第一世紀,基督徒是少數中的少數,不但被猶太教的人排斥,更活在獨裁專製的政治體係之下,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他們生活中熟悉的經曆,是死亡與懼怕。 對這些處於弱勢的人,生活上的問題也造成瞭信仰危機,心中充滿各式各樣的問題:這種世界還有上帝嗎?老天有眼睛嗎?世界有公義可言嗎?為什麼上帝遲遲不主持公道?死瞭怎麼辦?我這樣堅持信仰,值得嗎?……啓示錄這本書寫作的對象,正是活在那樣氛圍的基督徒,而非在社會和政治上佔盡優勢的人士。」──摘自作者序
作者簡介
陳濟民
1937年齣生於日本神戶,畢業於香港伯特利學院、崇基學院,並獲美國西敏神學院道碩、神碩學位,以及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於香港、英國、美國加州等地牧會,主要服事領域為神學教育,擔任過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講師及教務主任(1978-82)、加州富勒神學院華人宣教係主任(1982-91)及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1998-2004),2004年榮退後仍教學不輟。著作等身,計有《新約神學精要》、《未來之鑰:啓示錄注釋》(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保羅神學的十堂課》、《十架牧養學:從哥林多前書學習教會建造》、《認識解經原理》、《新約倫理談叢》(校園)、《哥林多後書》(天道)等書。
自序
第一堂課 導論:如何解讀啓示錄
第二堂課 序言、導言與復活主的評價 啓一~三
第三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一) 啓四1~六11
第四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二) 啓六12~八2
第五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一) 啓八3~十一
第六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二) 啓十~十一
第七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一) 啓十二~十四
第八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二) 啓十五~十六
第九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一) 啓十七~十九10
第十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二) 啓十九11~二十二
參考書目選
※章(部)名頁※
第一堂課 導論:如何解讀啓示錄
啓示錄本身是一封書信,是在初代教會背景下所寫成,為要提供初代教會的信徒,在聚會時候誦讀齣來的。
第二堂課 序言、導言與復活主的評價 啓一~三
啓示錄一開始所要揭櫫的,是邀請讀者不要隻將注意力放在將來的苦難中,而是要將焦點放在耶穌基督的再來,與祂必定作王與伸冤報仇的行動上,意即祂不單要作王,並且將來基督徒也會與祂一同作王的角度來觀看。
第三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一) 啓四1~六11
基督徒在睏境中,最大的感受與直覺就是上帝不在瞭!然而啓示錄就是藉著「天上的聖殿」一再告訴信徒們,上帝在所有苦難的經曆中,祂一直都在。
第四堂課 七印:災難的起頭(二) 啓六12~八2
所以在聖潔的上帝麵前,當祂顯現之際,就要肅寂靜默,然後等著來觀看上帝有何作為。所以這種「肅靜」,並非沒有內容;而是在上帝的聖潔、公義彰顯之際,所有創造物應當有的迴應。而這樣的迴應態度,其中亦包括等待的成分,這就是第七印。
第五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一) 啓八3~十一
一般讀者唸到這些災禍的時候,直覺的反應就是上帝很嚴厲,似乎不徇情麵、不講道理且過於兇悍。但是從啓示錄的觀點而言,這些上帝所降下、且非常可怕的災禍,事實上是上帝對罪惡審判的一種錶達方式,其背後真正的目的,是希望世人都因此而悔改。
第六堂課 七號:不信者的懲罰(二) 啓十~十一
在第六號與第七號的中間,使徒約翰所看見的異象,是再次將焦點放在信徒的身上,要信徒注意這種事情真正發生之際,仍要以「作見證」為己任。同時也強調,信徒的見證大有能力,一如福音是強而有力的,如同摩西與以利亞的能力一般。
第七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一) 啓十二~十四
從聖經真理的角度而言,基督終必得勝,聖徒也必定得勝。因此讀者絕對不要隻從地上的角度來看,以為黑暗勢力掌權。不管這世界上某個人物,或是某個政權,如何猖狂囂張,要記得抬起頭,從天上的角度去觀看!
第八堂課 七碗:神公義的忿怒(二) 啓十五~十六
在啓示錄中的七印、七號、七碗,在在顯明上帝給人足夠的時間去悔改,因此祂在七印的時候,還讓人看見上帝會發怒;但到瞭七號的時候,就會看見上帝開始採取行動瞭。但上帝即便是在行動的同時,仍提供人有悔改的機會。如今是到瞭七碗的時候,雖然還有悔改的機會,但世人卻硬著頸項不願悔改,因此,最後將落入上帝的義怒之中,這已是祂的忍耐到瞭最大極限的時候。
第九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一) 啓十七~十九10
啓示錄中所形容的,是在物質上一無所有,在大環境中也一籌莫展、毫無齣路,同時在靈裏也是深沉的悲哀孤寂,內外交攻、極其窘迫;感謝主,啓示錄中的這兩首詩歌,將為這種人帶來很大的安慰。因為詩歌的內容,就是要他們從自怨、自憐的光景中走齣來,以贊美的角度,真實地看見上帝是絕對可以改變世界的,而且可以在一瞬間,就讓世界全然傾毀與重建。
第十堂課 終局:得勝者的天地(二) 啓十九11~二十二
這個世界不會自然而然的改變,人類也無法真正的改變世界,而曆史的高峰,並非在於這個世界的消滅,而是在於神國的降臨。「殉道」是勝過撒但的途徑之一,而殉道者終將與基督一同作王,享受天上的慶祝與福分。
《盼望的話語:啓示錄的十堂課》這個書名,有一種特彆吸引我的魔力。啓示錄,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的色彩,常常讓人們聯想到末日、審判,但“盼望的話語”卻在這沉重的基調上,增添瞭一絲光明的色彩,仿佛在揭示一種不為人知的安慰和指引。我一直以來都對聖經中關於末世的論述感到好奇,但很多時候,那些解讀要麼過於復雜,要麼過於極端,讓我難以消化。這本書的“十堂課”的設定,給我一種循序漸進、深入淺齣的感覺,就像是有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一步步帶領我走進啓示錄的世界,從中挖掘齣那些能夠給予我們力量和安慰的真理。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從啓示錄中提煉齣“盼望”的精髓,尤其是在當今社會,人們普遍麵臨著各種壓力和不確定性,能夠獲得一份真正的、基於信仰的盼望,無疑是彌足珍貴的。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平靜和力量的可能。
评分《盼望的話語:啓示錄的十堂課》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溫暖的力量。啓示錄,這個常常被認為是關於末日審判、帶有沉重感的書捲,但加上“盼望的話語”,就頓時讓人眼前一亮,感覺裏麵蘊含著不一樣的解讀。我一直對聖經中的預言故事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坦白說,啓示錄的象徵意義和復雜性,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的“十堂課”的設定,讓我覺得它不會是那種讓人雲裏霧裏的高深理論,而更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引導,幫助讀者一步一步地去理解那些深奧的經文。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能從啓示錄的宏大敘事中,挖掘齣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關於盼望的信息。在這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時代,能夠找到一份紮實的、來自信仰的盼望,實在是太重要瞭。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為我點亮瞭一盞指路明燈。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盼望的話語:啓示錄的十堂課》讓我一開始就充滿好奇。啓示錄,這個充滿神秘和象徵意義的末世預言,常常讓人感到晦澀難懂,甚至有些畏懼。然而,“盼望的話語”這個副標題卻點亮瞭一絲溫暖的光芒,似乎預示著這本書並非隻是枯燥的神學解讀,而是要從中提煉齣能夠觸動人心的信息,傳遞齣一種積極的力量。我一直對末世論的探討抱有興趣,但很多時候,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煽情,很難找到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解讀。這本書的結構,“十堂課”的設定,讓我覺得內容會比較紮實,而且有條理,方便讀者一步一步地去理解。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從啓示錄中剝離齣“盼望”的核心,如何在那些關於審判、災難的篇章裏找到安慰人心的力量。颱灣教會對聖經的理解一嚮很注重實踐性,我希望這本書也能在這方麵有所體現,不僅僅是理論上的講解,更能引導讀者如何在生活中實踐其中的教導,從而在麵對不確定和挑戰時,依然能保有盼望。
评分哇,看到《盼望的話語:啓示錄的十堂課》這個書名,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很多畫麵。啓示錄對我來說,就像一本超級英雄漫畫的終章,充滿瞭激烈的戰鬥、最後的審判,還有最終的勝利。但同時,它也常常被過度解讀,搞得大傢神經兮兮的,好像末日隨時都會來臨。所以,當看到“盼望的話語”這幾個字的時候,我眼睛都亮瞭!這會不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在看似絕望的處境下,還能找到希望的書呢?就像在最黑暗的夜晚,也能看到星星的光芒一樣。我很好奇作者會怎麼把啓示錄裏那些看似古老、遙遠的預言,和我們現在的生活聯係起來。尤其是在颱灣這個充滿活力又時不時麵臨挑戰的地方,我們時常需要一種超越睏境的力量。這本書的“十堂課”架構,聽起來就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很適閤我這種想深入瞭解,但又怕被專業術語淹沒的讀者。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齣對啓示錄的迷思,找到那種堅不可摧的盼望。
评分讀到《盼望的話語:啓示錄的十堂課》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就跳齣瞭“希望”這個詞。啓示錄,聽起來總是那麼宏大、遙遠,充滿瞭各種關於終結的想象,有時甚至讓人感到一絲不安。然而,當“盼望的話語”和“十堂課”結閤在一起時,它就變成瞭一種邀請,一種走進、學習、並且汲取力量的邀請。我常常覺得,聖經裏很多深刻的道理,如果能用更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來解讀,會更有意義。特彆是啓示錄,它雖然是聖經的最後一捲書,但其中的信息,我覺得對於我們理解人生的意義、麵對挑戰,甚至展望未來,都至關重要。我一直很想找到一本能夠幫助我真正理解啓示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解讀的書。這本書的“十堂課”形式,給我一種很強的學習動力,覺得可以通過一個係統性的課程,慢慢地去領悟其中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