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課室的理論與實踐

教育哲學:課室的理論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木山
圖書標籤:
  • 教育哲學
  • 教學理論
  • 課堂實踐
  • 教育心理學
  • 教師發展
  • 課程設計
  • 學習理論
  • 教育研究
  • 批判性思維
  • 教育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緻力於提供一本既涵蓋重點精煉的基本概念且深入淺齣的入門書籍。其特色如下:
 
  ˙理論與實務連結:從各流派的發展脈絡、基本主張和代錶人物重要觀點概念,逐一展開闡述說明,並以此基礎開展對教育的啟發,包含教育目的、課程選擇、教學方法及教師角色等教育實務的作為,以連結理論與實務,協助學生或教師對教育的哲學基礎進一步的探索,掌握各流派的哲學概念輪廓與實務連結。
 
  ˙雙軸撰述理路清晰:由傳統哲學(觀念論、實在論)到現代哲學(實用主義、存在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到後現代思潮(後現代主義),再到當代的教育理論為時間發展橫軸;縱軸則涵蓋重視心靈思考發展為主的理性主義(觀念論)、感官經驗為核心的經驗主義(實在論),以及強調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實用主義和關注社會脈絡的馬剋思主義社會哲學路線(批判理論)等四大軸線。
 
  ˙精要概念重點闡述:本書立意在讓讀者易以掌握哲學理論發展的相互關係及變化,使其有更清晰單純的哲學理路,各章以重點概念闡述講解,易於抓住各流派基本主張和要點,有助準備教檢或教甄的學生或教師從中輕易地抓住觀點重點和理解融會。
 
  ˙課堂思辨綜閤解題:因應十二年國教實施後的素養導嚮評量,本書在各章節安排瞭課堂故事、課堂迴顧和素養考驗等課室活動,一方麵提供任課教師參酌使用;另方麵也可提供讀者自學摘要或思辨分析及問題解決練習之用。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名為《教育的本質與演變:跨文化視角下的現代挑戰》的圖書簡介,該書內容與您提到的《教育哲學:課室的理論與實踐》無關,並且力求詳盡、自然。 --- 圖書簡介:《教育的本質與演變:跨文化視角下的現代挑戰》 導言:重思教育的根基與未來圖景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教育始終扮演著塑造個體心智、傳承文化基因、驅動社會進步的核心角色。然而,步入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浪潮、信息技術的爆炸式發展以及社會結構的深刻轉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復雜性重塑著教育的形態與目的。我們不禁要問:在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背景下,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它應當如何適應並迴應現代社會所提齣的新挑戰? 《教育的本質與演變:跨文化視角下的現代挑戰》並非對既有教育理論的簡單梳理,而是一部力圖穿透錶象,深入探究教育底層邏輯,並以宏大的跨文化視野審視其未來走嚮的學術專著。本書跳脫齣單一國傢或地域的教育範式,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文明體係在教育理念、結構設置及價值取嚮上的異同,力求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教育理解框架。 第一部分:教育本質的哲學溯源與流變 本部分旨在追溯教育理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哲學根基,理解現代教育思潮的深刻源頭。 1.1 古典文明中的教育原型:從“完善人”到“公民養成” 本書首先迴溯瞭古希臘的paideia(教養)概念,探討其如何強調心智的全麵和諧發展,以及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對理想人格塑造的哲學構想。接著,我們將目光轉嚮東方,對比儒傢文化圈中以“仁”和“禮”為核心的士人教育模式,分析其對社會秩序維護的深層作用。這種對比並非為瞭評判優劣,而是為瞭揭示不同文明在定義“閤格的個體”時所秉持的根本價值差異。 1.2 啓濛運動的遺産與現代性的衝擊 啓濛運動將理性主義推嚮教育的核心,主張通過科學和普及教育實現個體的解放與社會進步。本章詳細剖析瞭盧梭、康德等思想傢如何構建瞭現代教育學的理性基石。然而,這種理性至上是否在工業化進程中走嚮瞭工具化和效率化?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觀,探討其實用性與人文精神之間的張力。 1.3 20世紀的教育革命與反思 聚焦於後現代思潮對宏大教育敘事的解構,以及批判教育學(如弗雷爾的“被壓迫者教育學”)如何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這一部分深入分析瞭教育中意識形態的滲透與反抗,為理解當代教育不平等現象奠定瞭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跨文化教育體係的比較研究 教育實踐是文化、政治和經濟的綜閤體現。本部分側重於對全球主要教育模式進行細緻的比較分析,捕捉其內在的文化驅動力。 2.1 東方高績效體係的內生動力與外部壓力 本書將詳細解析東亞(如日本、韓國、新加坡)教育體係的成功之處——強調集體主義、刻苦精神和嚴謹的知識傳授。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探討瞭這些體係在麵對創新驅動型經濟的挑戰時所顯露的僵化傾嚮。例如,對標準測試的過度依賴如何抑製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以及如何在保持文化自信與擁抱全球化創新之間尋求平衡。 2.2 西方精英主義與普及化教育的矛盾體 對比分析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傢在教育資源分配、私立與公立教育的拉鋸戰。我們特彆關注高等教育如何從貴族化走嚮大眾化,以及這種轉變對學術研究質量和職業教育銜接産生的影響。本書引入瞭“教育資本”和“文化再生産”的理論工具,來剖析社會階層固化在教育係統中的隱形運作機製。 2.3 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教育轉型:發展、獨立與本土化 對於許多發展中國傢而言,教育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途徑,更是國傢現代化的核心戰略。本章探討瞭殖民曆史遺留的教育體係如何阻礙瞭本土知識體係的重建,以及聯閤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 4)框架下,各國在努力實現普及教育過程中所麵臨的財政、基礎設施和師資短缺等現實睏境。 第三部分:當代教育麵臨的共同挑戰與未來轉嚮 在全球化和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教育界麵臨著一係列超越國界的共同難題。本書的第三部分專注於對這些挑戰的深入剖析,並嘗試勾勒未來的可能圖景。 3.1 知識的稀釋與“信息素養”的重塑 在海量信息唾手可得的時代,知識的獲取不再是稀缺資源,篩選、批判、整閤的能力成為關鍵。本書提齣瞭“元認知教育學”的概念,主張將批判性思維訓練提升到與學科知識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深入分析瞭數字鴻溝不僅是接入設備的問題,更是理解和駕馭復雜信息環境的素養差異。 3.2 技能導嚮與全人教育的再平衡 企業界對“即戰力”的呼喚與人文社科教育的式微形成瞭鮮明對比。本書探討瞭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的必要性,但堅決反對將教育徹底淪為勞動力市場服務的工具。我們論證瞭人文素養在培養復雜決策能力、道德判斷力和文化適應性方麵不可替代的作用,並提齣瞭STEAM(加入藝術)融閤教育模式的實踐路徑。 3.3 倫理、情感與人工智能時代的學習主體性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逐漸滲透到教學輔助、個性化學習路徑規劃乃至內容生成領域,教育的“人性”麵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本書用相當篇幅探討瞭教育的倫理維度:如何確保技術賦能而非替代教師的人文關懷?如何培養學生在與算法共存的未來社會中保持獨立的主體意識和情感聯結能力?這不僅關乎技術應用,更關乎我們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最終定義。 結論:通往一個更具韌性的學習生態係統 《教育的本質與演變:跨文化視角下的現代挑戰》最終落腳於對“韌性教育生態係統”的構想。一個成功的未來教育體係,必須是能夠自我修正、具有高度適應性、尊重文化多樣性,並能持續激發個體終身學習熱情的係統。本書呼籲教育政策製定者、學者和實踐者,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視角,重新審視教育作為人類文明賡續工程的崇高使命。本書提供的,是一套跨越文化和時空界限的分析工具,旨在激發對教育未來更深層次、更具責任感的思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木山
 
  ●現職
  1.國立暨南國際大學(2015-至今)、亞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2017-至今)
  2.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課綱宣講講師(2018-至今)
  3.目前開設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原理、潛在課程等相關課程
 
  ●學歷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碩士
  2.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博士
 
  ●經歷
  1.國小教師(1984-1993)、主任(1993-2004)、校長(2004-2014)
  2.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私立弘光科大兼任助理教授(2014-2019)
  3.廣西師範大學(2015)、馬來西亞世紀學院客座教授(2016)
  4.教育部偏鄉教育媒閤平臺運作推廣執行案協同主持人(2018)
  5.南投縣國教輔導團藝文領域輔導員、研究員、召集人(1992-2014)
  6.各縣市教師、主任、校長遴選委員
  7.各縣市教師甄選遴選委員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哲學與教育哲學範疇
第二章 觀念論與教育
第三章 實在論與教育
第四章 實用主義與教育
第五章 存在主義與教育
第六章 批判理論與教育
第七章 後現代主義與教育
第八章 現象學與教育
第九章 教育分析哲學與教育
第十章 進步主義與人本主義
第十一章 永恆主義與精粹主義
第十二章 社會重建主義與批判教育學
第十三章 教師哲學圖像的建構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1423
  • 規格:平裝 / 368頁 / 17 x 23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