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傢的故事:兼論對教師專業與教學輔導教師的啟示

中國教育傢的故事:兼論對教師專業與教學輔導教師的啟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德銳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教育傢
  • 教師發展
  • 教師專業
  • 教學輔導
  • 中國教育
  • 案例分析
  • 教育反思
  • 師德師風
  • 教育理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個道,在儒傢而言,是仁道;就教育界而言,是師道。也就是說,作為一位教育人,努力弘揚師道是我輩應該做的事,而師道的弘揚直接有助於教師的專業,間接有助於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非常值得努力的工作。
 
  有鑑於此,本書選取孔子、墨子、董仲舒、韓愈、王安石、硃熹、王陽明、顧炎武、顏習齌、蔡元培、張伯苓、黃炎培等十二位中國教育傢,簡述其生平事蹟與教育學說,然後說明其在教師專業與教學輔導教師製度上的啟示,作為教師走嚮專業化可以藉鑑的地方。
 
  教師專業化是現代教師必由之路。唯有教師走嚮專業,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纔能帶給學生最好的教育,並創造教育的美好新境界。這個觀念,是本書撰寫的初衷,也是貫穿瞭全書的中心概念,而教育史實的弘揚,誠是教師專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探尋教育的靈魂:薪火相傳的教育傢精神與現代教育的挑戰 書名:薪火相傳:二十世紀中國教育的轉型與精神圖譜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林文軒]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稱,例如:華夏文史研究社] 齣版日期: [虛構日期,例如:二〇二三年九月]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二十世紀以來,中國教育體係在經歷劇烈社會變革與思想碰撞中所展現齣的精神麵貌、理論探索與實踐抉擇。我們不聚焦於某特定教育領域的專業發展或輔導體係的建構,而是將視野投嚮更宏觀的歷史脈絡,探討「教育」這一文化載體如何承載民族的希望與轉型的陣痛。 全書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勾勒齣一幅立體而複雜的中國現代教育精神圖譜。 --- 第一部:時代的熔爐——百年變局下的教育轉嚮 (約400字) 本部分聚焦於清末民初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教育體係麵臨的根本性挑戰:如何從傳統的科舉製度轉嚮現代國民教育體係? 我們首先迴顧瞭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時期教育思想的萌芽,探討瞭留學生群體如何成為引進西方教育理論的先驅。重點分析瞭「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口號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次文化焦慮與實用主義取嚮。 隨後,本書詳細考察瞭五四運動時期「德先生」與「賽先生」對教育理念的徹底顛覆。我們探討瞭蔡元培先生的「兼容並包」思想在大學自治層麵的實踐意義,以及其對學術自由的堅守。此階段的教育探索充滿瞭理想主義的激情,但也暴露瞭在國傢動盪中,教育普及化難以有效推進的現實睏境。 本部分強調,這一時期的教育變革,本質上是國傢政治、經濟結構轉型的先聲。教育不再僅是培養士大夫的工具,而是重塑國民性、建立現代民族國傢的核心工程。書中透過對當時教育法令、學術期刊的文獻梳理,揭示瞭改革者們在體製重建過程中的艱難抉擇與理論上的妥協。 --- 第二部:思想的激盪——教育哲學的本土化與再創造 (約450字) 進入二十世紀中葉,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湧入,中國教育哲學經歷瞭又一次劇烈的洗禮。本書的第二部分,深入分析瞭教育思想的「本土化」過程,特別是馬剋思主義教育學的引介、消化與本土實踐的衝突與融閤。 我們仔細比較瞭不同時期內,關於教育目的論的爭論。探討瞭強調「勞動生產教育」與堅持「人的全麵發展」之間的張力。重點分析瞭如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不同政治氣候下,如何被賦予新的解讀和實踐空間。這部分超越瞭簡單的「引進」與「排斥」,展現瞭中國教育理論工作者在保持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積極應對現代化挑戰的複雜心路歷程。 本書特別闢章討論瞭基礎教育課程設置的哲學基礎。例如,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比例調整,反映瞭國傢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人纔結構的預期。我們透過分析教育行政文件的語言風格變化,捕捉到瞭國傢意識形態對教育話語權的強力塑造。 這一部分的核心論點是:中國的教育哲學從未是靜止的輸入品,而是與中國特定的歷史情境、社會結構和民族心理深度互動後,不斷生成、修正的動態體係。 --- 第三部:教育的擴張與體製的定型 (約350字)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新中國成立後,教育體製在計劃經濟體製下的迅速擴張與隨之而來的結構性問題。 我們考察瞭高等教育的院係調整運動,分析瞭其在集中資源、快速培養特定領域專業人纔上的效率,以及對學科交叉研究帶來的長期影響。同時,本書詳述瞭基礎教育「普及化」的歷史進程,從「掃盲運動」到義務教育的逐步推行,展現瞭國傢在保障公民受教權利上的巨大努力。 然而,本書也客觀分析瞭體製化過程中齣現的弊端,例如過度的行政乾預、僵化的評估體係,以及在單一標準下對地方教育特色的壓抑。特別是對於教育資源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分配不均的現象,進行瞭歷史維度的剖析。 本部分強調,在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兩難中,教育體係如何建立起一套自我維持與修正的機製,成為理解當代中國教育麵貌的關鍵。 --- 第四部:教育精神的傳承與當代反思 (約300字)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視角拉迴當代,探討在市場經濟與全球化背景下,二十世紀教育探索的精神遺產應如何被繼承與發展。 我們不探討具體的教學法革新,而是側重於教育傢的「精神」——那種對國傢未來和民族命運的深沉關懷,對學術純潔性的堅守,以及對個體生命潛能的尊重。 本書總結瞭前三部分的研究成果,提齣一個核心問題:在當代高度專業化和標準化的教育係統中,如何避免教育目標的「工具理性」壓倒「價值理性」?如何重拾早期教育傢們那種融貫於生命實踐中的教育情懷? 結語部分,本書呼籲教育界的迴望與自省,強調教育的本質不在於技術的更新,而在於精神的滋養,在於為下一代構築起堅實的價值觀與獨立思辨的能力,以應對未來更為複雜的社會挑戰。這是一次對百年中國教育歷程的精神考古,旨在從歷史的經驗與教訓中,提煉齣穿越時空的教育智慧。 --- 本書特點: 宏觀視角: 避開微觀個案分析,專注於教育體製與思想的宏大歷史變遷。 史料紮實: 依賴對大量早期教育政策文件、學術著作和會議記錄的整理與解讀。 哲學思辨: 強調教育目的與價值觀在不同時代的辯證關係。 非工具化傾嚮: 聚焦教育理念的形成與傳承,而非單純的技能傳授或體係優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德銳
 
  學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教育學士、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
  美國奧瑞岡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哲學博士
 
  經歷:
  臺北市立至善國民中學、龍山國民中學國文教師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副教授兼實習輔導室研究組組長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授兼初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授兼初等教育係主任、國民教育研究所所長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天主教輔仁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教授
  現為臺北市立大學與天主教輔仁大學退休教授
 
  教學與研究領域:
  師資培育、教學領導、教學視導、教師評鑑、教育行政等
  
  專著:
  發錶二百餘篇期刊論文、二十數本專書
 
  獲獎:
  2004年國科會研究獎助優等獎助
  2007年教育部師資培育典範獎
  2010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獎
  2014年天主教輔仁大學教學優良教師獎

圖書目錄

1孔子 ─ 萬世師錶、韆鞦典範
2墨子 ─ 摩頂放踵利天下的熱血教育傢
3董仲舒 ─ 儒學大師
4韓愈 ─ 文以載道、師道典範
5王安石 ─ 變法圖強的改革傢
6硃熹 ─ 理學集大成者
7王陽明 ─ 三不朽的教育傢
8顧炎武 ─ 倡導經世緻用的大儒
9顏習齋 ─ 倡導實用之學的大儒
10蔡元培 ─ 學貫中西、兼容並包
11張伯苓 ─ 南開興學、私校典範
12黃炎培 ─ 中國職業教育先驅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431430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