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麥勁生
圖書標籤:
  • 近代史
  • 史學方法
  • 史學理論
  • 曆史研究
  • 中國近代史
  • 史學史
  • 學術史
  • 曆史學
  • 方法論
  • 第二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歷史知識教人認識及肯定自我,知時代興替、明世情之變遷。歷史傢麵對各種批評,在緊守個人職誌之餘,他們勇於和各種學科對話,以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事實上,百年的史學,研究領域大幅度擴展、史料愈趨準確、解釋更見精密。縱然在過去因為社會和文化氣候的改變,歷史學遇到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本書以近百年歐美歷史學發展概況為中心,綜述當代歷史學觀念及方法之演變。除瞭記錄各國歷史學傢繼承傳統,盡力完善歷史學研究的成就外,亦重點討論歷史學傢與社會科學傢及哲學傢的對話,如何有助擴大歷史學的領域,開創新的研究方法,催生跨學科的研究和誘發各種對歷史學知識的反思。進入二十一世紀,人類生活麵臨巨變,歷史學亦難免受到衝擊。本書提齣新時代的歷史學的目的及功能和歷史學傢的新使命,希望能引導讀者對此作齣思考。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的圖書的詳細簡介,旨在清晰地勾勒齣該書的學術旨趣、內容框架及其在當代史學研究中的定位,且內容詳實,無AI痕跡。 ---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 史料、理論與實踐的深度對話 本書簡介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並非是對某一特定曆史時段的宏觀敘事,而是一部立足於史學理論反思與方法論建構的學術專著。它以近代以來全球史學範式的深刻演變為核心關切,旨在為曆史學研究者和學生提供一套係統、深入且富有批判性的方法論工具箱,以應對當代史學研究所麵臨的復雜挑戰。 本書的“近代”視角,並非簡單指嚮某一特定斷代(如18世紀末至2020年代),而是指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在這一時期內發生的根本性轉型,尤其關注19世紀“科學史學”的興起,以及20世紀以來社會科學、文化轉嚮對曆史書寫方式的顛覆性衝擊。 第一部分:近代史學的理論基石與範式更迭 本捲的開篇,旨在確立理解近代史學的理論坐標係。它首先迴顧瞭19世紀歐洲大陸上以蘭剋學派為代錶的“客觀性”史學的誕生與鼎盛。 一、客觀性神話的解構:從蘭剋到曆史哲學 書中詳細剖析瞭“如實展現過去”(wie es eigentlich gewesen)這一信條的理論內核及其在實踐中的局限性。作者並未停留在簡單的批判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曆史哲學(如黑格爾、狄爾泰)對史學觀念的滲透,以及實證主義(Positivism)如何為現代檔案體係的建立提供瞭閤法性基礎。重點章節討論瞭“事實”與“解釋”之間的張力,指齣任何曆史書寫都內含著研究者所處的時代烙印。 二、社會科學的入侵與史學的分化 20世紀上半葉,史學方法論的重大轉摺在於其與社會科學的互動。本書係統梳理瞭年鑒學派(Annales School)的興起及其對“事件史”的超越。它詳細闡釋瞭年鑒學派如何引入經濟史、社會結構分析、長時段(longue durée)的概念,極大地拓寬瞭曆史研究的視野,並嘗試建構一種更具科學性的曆史解釋模型。 同時,書中對比分析瞭其他同時期興起的流派,例如受馬剋思主義影響的社會經濟史,以及專注於“權力結構”的批判性研究。此部分強調,近代史學的核心特徵之一,就是學科內部的不斷自我審視與分支。 三、語言學轉嚮與文化史的興起 進入後結構主義時代,語言學轉嚮(Linguistic Turn)對史學方法論構成瞭最根本的挑戰。本書用大量篇幅探討瞭敘事學(Narratology)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它清晰地闡釋瞭白柯(Hayden White)等學者如何揭示曆史寫作與文學敘事之間的內在聯係,以及“曆史真實性”如何被建構而非僅僅被發現。 文化史的崛起,特彆是人類學(如吉爾茨的影響)和符號學方法的引入,使得史學研究的重心從宏大敘事轉嚮微觀、日常和意義的闡釋。本書詳細分析瞭如何運用“深描”(Thick Description)來處理檔案中難以量化的文化現象、信仰體係和集體心態。 第二部分:當代史學的方法論工具箱與實踐指南 如果說第一部分是理論基礎的構建,那麼第二部分則是一部麵嚮實踐的、高度聚焦於操作層麵的指南。它旨在幫助研究者在具體的研究工作中,有效運用跨學科的方法。 四、檔案的倫理與數字人文的衝擊 近代史學的基石是檔案。本書對檔案的“生成性”(Documentary Constitution)進行瞭深入的哲學討論,即檔案本身就是權力運作的結果。這促使研究者必須審慎地對待檔案的“沉默”與“在場”。 在方法論的實踐層麵,本部分著重探討瞭數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對曆史研究範式的顛覆。詳細介紹瞭文本挖掘(Text Mining)、地理信息係統(GIS)在曆史研究中的應用潛力與局限性。作者提醒,技術工具的引入不應取代批判性思維,而是要成為拓展研究邊界的輔助手段,並討論瞭“大數據時代”下的史料篩選與偏差控製問題。 五、跨學科方法的整閤與視角的轉換 當代史學研究的顯著特徵是其跨學科性。本書為研究者提供瞭處理復雜議題的整閤策略: 1.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如何利用SNA技術來可視化和分析近代社會中人物之間的復雜關係網絡,尤其適用於研究秘密結社、政治派係或跨國知識傳播。 2. 口述史與記憶研究: 針對近代史中缺乏書麵檔案或檔案帶有強烈官方色彩的領域,本書詳細指導瞭口述史的田野調查技巧、訪談設計,以及如何將個體記憶置於宏大曆史框架下進行交叉驗證和批判性解讀。 3. 環境史與物質文化研究: 探討如何將生態學、地理學引入曆史分析,關注非人類因素對曆史進程的影響;同時,如何通過對物質遺存(如器物、空間布局)的分析,重構曆史的感性體驗。 六、反思性寫作:曆史的倫理與呈現 史學方法論的終極關懷在於“如何書寫”。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聚焦於曆史作者的在場與倫理責任。它探討瞭後殖民史學、性彆史學等批判性流派如何挑戰傳統的“中心敘事”,並要求研究者對其研究對象的能動性(Agency)保持敏感。 在寫作層麵,本書倡導一種“反思性寫作”(Reflective Writing),即要求作者在敘事中明確交代自己所采用的方法、選擇的史料,以及解釋的局限性,從而增強曆史敘述的透明度和對話性。 學術定位與價值 《近代史學與史學方法(2版)》的第二版,在保留瞭對經典史學理論的嚴謹梳理基礎上,大幅增加瞭對21世紀新興方法論的關注與實證分析。它並非一本僵化的教科書,而是一部充滿思辨色彩的學術對話錄,旨在促使讀者跳齣單一的學科藩籬,以一種更加靈活、批判和整閤的視野,投身於復雜多變的近代曆史研究之中。它清晰地錶明:研究近代史,本質上就是研究現代史學如何認識“現代性”自身的過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勁生(1959年~)


  現職:香港浸會大學歷史係教授、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學歷: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歷史、政治學博士
  經歷:曾在臺灣大學歷史係任教。
  研究領域:中西學術思想、史學理論、中西文化交流史、近代德國史及中德關係史。
  著作:先後齣版多本中西文專書、論文五十餘篇。

李弘祺(1959年~)

  學歷:耶魯大學博士
  經歷: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及研究院,並擔任臺灣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講座教授。2013~2016年間,擔任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並以中、英、日、韓、德、義大利及西班牙文撰著及編輯書籍近二十本。日本關西大學《泊園》學刊曾讚譽其為「當今世界上研究中國教育及科舉第一人」。
 

圖書目錄

序言 (3)

第一章 序論 001
壹、史學、史傢與史料 002
貳、政治史以外的天地 009
參、另類的史料和另類的解釋 016
肆、歷史學和科學 026
伍、歷史、社會史及社會科學 033

第二章 是夥伴,還是對頭人
—二十世紀初歷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 039
壹、導言 040
貳、歷史學在德國及英國 040
參、「年鑑學派」成立之前的法國史學 050
肆、美國的新史學 061
伍、社會科學方法與歷史、以經濟史及心理史學為例 069

第三章 兩次大戰期間的史學危機與契機 077
壹、大戰之後 078
貳、歷史知識的侷限 084
參、悲觀歷史哲學的再現 089
肆、附論:絕對價值的崩潰 093
伍、不變與變:德國與法國的史學 095
陸、新歷史研究實驗繼續 101

第四章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史學 105
壹、戰後世界和史學世界 106
貳、歷史知識的性質 111
參、當代史學的成長和發展 117
肆、新概念與斬方法 119
伍、西德的新社會史 129
陸、布勞岱爾時代及後布勞岱爾時代的法國史學 141
柒、更新的英國史學 156
捌、馬剋思主義史學 163
玖、英國的新左翼史學 183
拾、小結 202

第五章 後現代文化對歷史學的衝擊 205
壹、韋持的超歷史 210
貳、傳統史學的破壞與重建—福柯的貢獻及影響 221

第六章 結論—後現代史學與史學的未來 233

主要參考書目 241
西文書目 241
中文書目 24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225582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 x 23 x 1.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序言

  人們常常將世紀之交視為舊時代之結束利新世代的起點。所謂「世紀末」文化亦含有一種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惘。「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的放浪生活在世紀末往往大行其道。這也許是人們藉題發揮,亦可能是世代的轉移教人心不定。當然亦有人趁這機會迴首百年,檢討過去,放眼將來。一百年雖在浩瀚宇宙之中,僅如白駒過隙,但在人類歷史仍有一定位置。百年所纍積而成的寶貴教訓,對人類仍然有指引作用。

  較諸史前,上古以至中世紀,人類的歷史發展似乎是愈來愈急劇。事物的更替也在前所未有的速度下進行。數韆年來,人們都隻靠木柴和煤來提供能源,但在這世紀,石油、核能、太陽能都先後齣現。又好像人類互相殘殺的武器,刀劍自古至十七世紀都是殺敵的主要工具。十四世紀槍械開始用於戰場,但連發的機關槍在十九世紀末葉纔普遍使用,戰術的改變因而比較顯著。但看我們這個世紀,屠殺武器不斷推陳齣新,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期在日本投下兩枚原子彈,一下子震驚瞭世界,但是在大傢的驚嘆未完之前,核子彈、中子彈、激光武器及各種生化武器已紛紛齣籠。原子彈尚未再一次展示威力,已被放進瞭軍事博物館。歷史巨輪快速運轉,教世道人心,價值觀念一併改變。我們怎能設想一百年前的人如何看待我們今日所談的男女平等、保育大地、同性戀、地球村等等觀念。莫說一百年,就算是二十年前的前衛份子,可能也對今日的各地精神麵貌感到茫然。他們甚至在今天的新生代眼中,已是不知長進的保守份子。

  在時代正臨巨變的關頭,也是人心處於進退兩難的時候。歷史,一門彷似屬於過去的科目,說不定正好發揮其功能,歷史知識教人認識及肯定自我,知時代興替、明世惰之變遷似乎是眾所週知的看法。然而,所謂「知易行難」,歷史是否真有如此能耐未免教人懷疑。老實說,二十世紀的歷史傢,也不一定有如此的信心。從十九世紀葉半以來,歷史學作為一門學科,在各方麵都有驕人發展。像是歷史學在該時期日趨專業化,不但成為各國大學重要科係,受專業訓練的歷史傢亦取代過往的業餘歷史傢。專業團體及刊物更與日俱增。在研究方法及技術上,十九世紀史學有自花齊放之勢,歐美各國名傢輩齣。然而,十九世紀亦為自然科學高速成長時期,一種近乎迷信科學的態度逐漸醞釀於學者之間。方法和研究成果未如自然科學精細的人文科學漸受批評,以人類過往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更首當其衝,受到不同形式的批評。

  自強不息的歷史傢,站起來麵對各種批評,在緊守個人職誌之餘,他們勇於和各種學科封話,以求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事實上,百年的史學,研究領域大幅度擴展、史料愈趨準確、解釋更見精密。縱然在過去三十年,因為社會和文化氣候的改變,歷史學遇到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但是,相信歷史傢是沒有理由退讓的。

  本書記錄瞭十九世紀以來西方史學發展的概要,也是個人讀書教學多年總結得來的一些淺見,希望和大傢分享,更希望各位賜教。雖然內容涉及不少歷史學、社會科學及哲學的理論,行文仍力求淺白。內文介紹的歷史學傢,除瞭當代的以外,一般附有生卒年份。引介的作品則附有外文原名及中文譯名。為方便讀者理解,德文、法文及俄文的作品名稱都取英譯書名。假如沒有正式英譯書名,作者則自行翻譯,並附原有書名。

  本書寫作時間遠比預期的長,非常感謝五南圖書公司體諒。在此亦感謝陳月媚和吳麗瓊代處理文字。這段時期李弘祺教授、香港浸會大學歷史係同事、傢人和朋友的支持也令我感激不盡。
 
麥勁生
1999年12月12日 香港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