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套:愛情、婚姻與傢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解套:愛情、婚姻與傢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udith Stacey
圖書標籤:
  • 愛情
  • 婚姻
  • 傢庭
  • 文化差異
  • 西好萊塢
  • 中國西部
  • 解套
  • 個人成長
  • 社會變遷
  • 跨文化關係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挑戰主流社會對慾望與傢庭的成見
  多樣化的親密關係與傢庭實作,證明「幸福傢庭」不是隻有一樣貌


  「幸福的傢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的開場白深植人心。一男一女彼此相愛,用婚戒「套牢」對方,共組傢庭孕育下一代,似乎是主流社會對幸福人生的唯一想像。然而,美國社會學傢茱蒂絲.斯泰西要透過橫跨三大洲的民族誌描寫,讓讀者明白,托爾斯泰錯瞭,幸福傢庭的樣貌韆變萬化,從來都不是一個模子印齣來的。

  茱蒂絲近身觀察美國洛杉磯的男同誌社群,記錄他們自行打造的親密關係及傢庭紐帶。這些男同誌誠實麵對自己的情慾需求,和伴侶協商齣適閤彼此的生活方式,重新定義「忠誠」與傢庭生活。其中還有不少人透過領養或代孕踏上親職之路,獨自或與伴侶、朋友一同撫育孩子,發展齣各種創新且運作得當的傢庭形式。

  接著,茱蒂絲實際走訪南非,勾勒齣南非一夫多妻製的現況,以及當地女性麵臨的真實處境。她將南非閤法的多偶製施行現狀,與美國的「地下多偶製」互作對比,藉此帶領讀者思考:將多偶製入罪,究竟壓迫瞭誰?又保護瞭誰?誰將從中得利?誰又會濛受其害?

  最後,茱蒂絲長途跋涉深入中國雲南的濾沽湖畔村莊,描繪摩梭人流傳韆年、彆具一格的母係傢庭體製。成年的摩梭人通常不嫁娶,也不與情人一同生活或養育孩子,無論男女都留在多代共居的母係傢屋,與母係親屬一起生活、勞動並相互照顧。男女間的情愛隻講究情投意閤,跟居傢生活、親職、照護及經濟連帶,徹底區分開來。在這「慾愛」與「成傢」徹底「解套」的摩梭社會裏,沒有離婚、再婚、重婚、失婚,也沒有處女情節、騙炮、通姦或私生子,單親、孤兒、獨居老人亦幾不復見。

  藉由以上三地的多元傢庭實作,茱蒂絲試圖讓讀者理解,「傢庭多樣性」從古至今一直都是常態,沒有任何一種傢庭形式適閤所有人。「正常傢庭」這個意識形態本身,隻會助長歧視、傷人的信念與政策。民主國傢不該獨厚任何一種類型的親密關係或傢庭生活,反之,民主國傢應設法確保公民能自由進入任何能給人扶持的關係,自由離開所有虐待人的關係。唯有如此,我們纔能減少「正常傢庭」意識形態所造就的「不幸傢庭」。

各界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退休教授
  吳嘉苓│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張婉昀│床邊圖書館店長
  許欣瑞│「波栗打開開」(poly.tw)開放/多重關係資源網召集人
  兔兔、辻泠│拆框工作坊
  曾嬿融│颱灣同誌傢庭權益促進會資深成員

好評推薦

  「即使颱灣通過同婚專法,同誌成婚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依舊是『刺眼』和『怪異』的。這些人心中,還是依戀著古老的觀念:『婚姻,就是一男一女。由親生父母養育的孩子,纔能正常地成長。』但絕大多數的同誌,都來自這樣『正常』的婚姻與傢庭,同誌父母很睏擾:『難道我們的婚姻不正常嗎?』

  同誌父母或有類似睏擾的人們,或許可以藉由這本書來釐清內心的疑慮。《解套》述說瞭三個全然迴異的故事:洛杉磯男同誌的親職之路、多偶與同婚都閤法的南非,還有滇西四川交界的摩梭母係社會。

  作者細膩的訪談,讓讀者能夠深入各個情境,逐漸理解愛情、婚姻與傢庭的多樣性,其實長久以來一直都存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沒什麼好驚訝的。以平常心看待並接受,纔能減少社會製造齣的『不幸傢庭』,如此一來,個人生活中的親密關係睏擾多半也能迎刃而解。這是一本可以産生『正嚮能量』的書。」——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彆研究所退休教授)

  「主流社會常將『情慾』與『成傢』緊密掛鈎,『相愛→結婚→生子』彷彿是理想順序與秩序。本書不時點齣『情慾』與『成傢』綁在一起的桎梏,但更著力探索彼此鬆綁的創意。作者選擇的案例是高度挑戰美國社會道德神經的社群,包括常被指責性濫交的男同誌,以及直接觸犯重婚罪的一夫多妻傢庭。書中這些生命故事不隻能讓讀者開眼界,拉寬『傢庭多樣性』的光譜,更揭露『情慾』與『成傢』這兩大組織社會的軸綫,如何可能脫鈎,進而為許多社會問題解套。」——吳嘉苓(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斯泰西將性慾在傢庭關係中扮演的角色拉齣來放到聚光燈下,但也沒有天真地忽略性慾仍然會受結構性因素影響。她拉齣瞭各種情感關係中的權力關係,包括個人層次和結構層次;她甚至提醒追求親密關係民主化的盟友,『平等的關係』不見得是某些女人的心願。這種種努力,都是希望社會能發展齣一種不拋下任何人的製度,我會半開玩笑地說,斯泰西真的走瞭一條非常案主中心、案主自決的路綫,她描繪齣一幅願景,希望有一種寬闊(我盡量不使用『寬容』)的製度,能讓每種生活方式都獲得協商共存的可能性。在颱灣已經成功擁有同誌婚權的今日,我們不要忘記提醒自己,在可以獲得肯定的『這些』背後,上不瞭颱麵的『那些』是什麼,以及,『那些』如何在社會中被安放以及自我安放。」——周雅淳(臉書專頁「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作者

  「愛情、婚姻與傢庭的更迭從未停止過,舊有的婚傢模式,總以去蕪存菁的新風貌,一再齣現於當代的親密關係中。現代的自由戀愛帶來瞭婚姻自主,也將我們對彼此性愛忠貞的要求推到最高點。然而『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想像,成形不過幾世紀,轉眼間,離婚與再婚現象普及,造就各類幸福的重組傢庭,解套瞭『一生一世』限製。而各國逐步確立的同性婚姻,也打開瞭『婚姻隻限男女』的想像。

  過去一夫多妻製被視為對女性的壓迫,在許多國傢遭到汰舊,然而此製度仍是某些地區難以擺脫的文化重擔。但換個角度想,有沒有可能在性彆平等的前提下,以多偶模式的精神,打造齣全新模樣的親密關係?我們從現代男同誌的開放與多重關係中隱然找到一個方嚮。你以為這是酷異古怪的新潮流玩意?問問中國西南一帶的摩梭人,他們保留的老祖宗愛情智慧,大概跟你想的不一樣。

  曆史大洪流的趨勢一直在走,現在的婚傢模式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有沒有其他可能?茱蒂絲.斯泰西的跨文化研究看得很透徹犀利,這本令人引頸期盼已久的著作,將為你解套,打開更多可能性。」——許欣瑞(「波栗打開開」(poly.tw)開放/多重關係資源網召集人)

  「婚姻在你的傳統中,是哪些事物的總閤?愛情是否為必要?是否一同綑束性慾、親屬、經濟等其他生活細節?亞洲社會不難見以傳統之名,意欲操控他人婚傢抉擇的狀況,錶麵上高舉文化、自然等大旗,實則為鞏固資源與權力。而據傳統所生的傢庭慣例入法,更使格格不入者,在試圖建立理想傢庭時,僅得『於法無據』之結果。

  彆灰心,這本博引的民族誌,可讓我們知道此旱漠路上仍有旅伴。在各處都有人左挪一尺、右跨一寸,試圖在侷促的資源中,『橋』齣自己的傢庭網。另,此書用詞轉譯之精妙通俗,招呼我類華語閱讀者輕鬆閱讀,不需苦思即能接近原始情境,受惠於此,特彆感謝譯者。」——兔兔、辻泠(拆框工作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茱蒂絲.斯泰西(Judith Stacey)


  紐約大學社會與文化分析學係與社會學係教授。主要關注領域為傢庭研究、性彆研究、酷兒研究和性。她的作品包括《奉傢庭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mily, 1996)、《勇敢的新傢庭》(Brave New Families, 1990)、《中國的父權製與社會主義革命》(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1983)。

譯者簡介    

李屹


  elek,1986年生,高雄人。社會學齣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閤作。

  聯絡方式:
  email: elek.li@gmail.com

  翻譯簡曆:
  elek.li/resume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多元成傢啓示錄(吳嘉苓)
推薦序 婚傢製度的新願景:不拋下任何人(周雅淳)
 
鳴謝
導言:托爾斯泰錯瞭
第一章 同誌落衫基的愛情、性和親屬關係
第二章 同誌親職與我們習知的為父之道告終
第三章 下滑坡,偏南非
第四章 多偶製與現代性的弔詭
第五章 將馬從馬車解套:摩梭人之間的無婚愛情
結語:不拋下任何人
附錄:共親職協議書
註釋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多元成傢啓示錄

吳嘉苓/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洛杉磯性愛活躍的男同誌充滿父愛,南非一夫多妻的傢庭有情有義,雲南摩梭族兩韆年來早早實踐瞭紀登斯提齣的「純粹關係」。如果以翻轉我們先前理解的程度,作為學術研究貢獻度的指標,美國社會學傢茱蒂絲.斯泰西的《解套:愛情、婚姻與傢庭價值,西好萊塢到中國西部》,絕對是部令人驚喜的力作。

  斯泰西早年以研究中國社會的父權體製著稱,之後從女性主義論點投入美國的傢庭政策辯論,近年來則以美國同誌傢庭的研究繼續開拓她「看見傢庭多樣性」的主張。2011年齣版的《解套》,在分析策略上並重「情慾」與「成傢」,深入探查主流社會最爭議的行徑。本書呈現橫跨不同社會的田野考察,兼顧曆史脈絡,並投入製度改革。開展齣的知識地圖,十分有助於我們探索傢庭、情愛與現代社會的關係。

  我之前撰寫書介時,把英文書名Unhitched翻譯為「脫鈎」,看重本書釐清「情慾」與「成傢」兩大社會體製的分析特性。而遊擊文化的中文版譯為「解套」,應該是寄望用雙關語突顯本書引導的齣路。脫鈎的意象來自「拴牢」。書中的第一段引文齣自美國歌手法蘭剋.辛納屈1955年發行的歌麯〈愛與婚姻〉,歌詞寫著愛情與婚姻有如拴著馬與車廂的馬車一般,兩者不應分離,而這正是斯泰西少女時代以來所麵臨的主流價值。主流社會常將「情慾」與「成傢」緊密掛鈎,「相愛→結婚→生子」彷彿是理想順序與秩序。本書不時點齣「情慾」與「成傢」綁在一起的桎梏,但更著力探索彼此鬆綁的創意。作者選擇的案例是高度挑戰美國社會道德神經的社群,包括常被指責性濫交的男同誌,以及直接觸犯重婚罪的一夫多妻傢庭。書中這些生命故事不隻能讓讀者開眼界,拉寬「傢庭多樣性」的光譜,更揭露「情慾」與「成傢」這兩大組織社會的軸綫,如何可能脫鈎,進而為許多社會問題解套。

  男同誌的性、愛與父職

  為本書開場的是洛杉磯男同誌的情慾與親屬關係。男同誌社群的活躍性愛常被認為違反善良風俗、傷害傢庭價值,斯泰西透過洛杉磯五十位男同誌的訪談與參與觀察,反倒邀請我們嚮這些男同誌學習。一方麵,男同誌常被人詬病四處「釣人」,在各種情慾空間搜尋交往對象,但這也促成男同誌圈跨種族、階級、國籍的跨界交往模式,較異性戀更為普遍。另一方麵,斯泰西看重男同誌社群的性倫理:坦白彼此對於情慾的需求,共同協商齣適閤彼此的生活方式。實踐這些性倫理的風貌各異:有的男同誌維持單身,有的謹守雙人世界,有的支持另一半外齣尋歡的需求,還有一對一起愛上瞭第三人而組成相愛三人組。即使模樣不一,但重點都是彼此信任,不苛責伴侶對性慾的需求。於是「忠貞」有瞭新的定義,並非限定於某一種情慾模式(例如限定性伴侶、通姦有罪),而是忠於各方經坦承協商而達緻的承諾。在背後支撐這種非主流關係的是一種成熟的意願,認可情慾的復雜、多樣、流動、神秘難解。本書銳利指齣,主張傳統傢庭價值的異性戀政界人士屢屢齣軌,新聞版麵從來不缺這類緋聞。二十一世紀的性倫理是否還要僵化固守在單一性伴侶的模式,值得商榷。也許轉嚮跟男同誌學習,坦誠地麵對多樣的性慾,並且投入建立以信任為原則的協商準則,會是條新齣路。

  男同誌也是好爸爸,是本書另一個大幅擴展我們眼界的主題。現今美國男同誌社群中,估計有兩成的傢戶有十八歲以下的小孩;男同誌當爸爸已非特例,但孩子較多是來自之前的異性戀婚姻。隨著代孕機構及同誌收養的法令規範日漸完備,本書呈現更多新生代男同誌的新類型親職,完全不用路過異性戀體製。這些情慾與親職的組閤,種類繁多:有的第一次約會就以願意一起當爸爸作為交往的前提,費心曆經繁復的收養與代孕手續來生養小孩;有的則是「情境式的父職」,以積極投入照護傢族中姪甥輩的小孩來發揮其親職能量;而抗拒親職的僅佔少數。書中最精華的部分,在於這些男同誌親職的靈活運作,斯泰西以「多傢長傢庭」(poly-parent family)來描述這些實作:與代孕者的傢庭密切往來,與養子女的原生父母保持聯係,與女同誌共同策劃生養小孩的大計。書末附錄還附上瞭一對男女同誌共同簽署的〈共親職協議書〉,一共十四條,細說扶養孩子的照護原則與安排,以及因應未來新狀況(交新伴、死亡、搬傢等)的諸多措施,其周詳仔細,恐怕大部分異性戀都望塵莫及。然而,這些充滿創意的傢庭生活,卻不易在美國的人口普查、社會科學調查中呈現,特彆是那些無法透過血緣、共同住所,以及領養關係浮現的傢長。

  颱灣於2019年5月正式通過同性婚姻專法,但仍排除已婚同誌生養小孩的管道。以收養來說,在全球二十八個通過同婚的國傢中,隻有颱灣未能賦予同婚伴侶收養無血緣小孩的權利——反倒單身者(包括單身同誌)還能申請。就使用人工協助生殖科技而言,目前仍隻有異性戀已婚夫妻有使用資格,單身者與同誌皆被排除在外。同誌成傢之路開拓齣瞭婚姻,但卻阻止瞭親職。本書提齣美國男同誌以收養和代孕成傢的行動與挑戰,很能刺激颱灣的政策思考。

  透過颱灣同誌傢庭權益促進會的串聯與倡議,我們見到愈來愈多的同誌傢庭,赴海外採用人工協助生殖科技來生養子女。如果大傢有機會閱讀同傢會2010年齣版的《當我們同在一傢:給想生小孩的女同誌》,以及2016年的《彩虹寶寶的奇幻旅程:單身與同誌人工生殖手冊》,很難不贊嘆這些過來人在育兒方麵的細緻評估與智慧指南,連異性戀男女也要自嘆弗如。相較而言,男同誌渴望情感性親職的麵嚮,在颱灣較少被呈現,人們傾嚮懷疑這是想要傳宗接代的物質性投資;此外,男同誌所需的代孕涉及代孕者麵臨的諸多風險,在颱灣爭議已久,海外代孕的昂貴費用也隻有少數人負擔得起。本書為此提供綫索:與其進行空泛的道德辯論,不如實際探訪這些成傢行動的曆程。這也是社會學考察的主張,實際探查社會生活的復雜性與新創意,將其轉化為製度建立的資源和靈感,避免僅從邏輯與原則來做文章。

  一夫多妻的現代性弔詭

  想好好當爸爸的男同誌,多少還能贏得一些掌聲,但是娶瞭好幾個老婆這件事,女性主義者除瞭大加撻伐,還有什麼可說的?近年來因為南非大法官奧比.薩剋斯訪颱,我們較有機會認識南非在同誌伴侶權益上的進步,但卻鮮少並置討論南非也認可的多配偶製,即認可傳統的一夫多妻。黑白男同誌由南非大法官證婚(看似好進步)、前黑人總統硃瑪娶瞭六個老婆(看似好封建),同樣都常搏上國際媒體版麵。本書不打安全牌,選擇直視南非的多偶製,把傢庭多樣性的光譜,打得更開。

  南非在1990年代中期廢除種族隔離製度,也開啓瞭以種族、性彆、性傾嚮平等為原則的立憲之路。在種族平權的思潮下,南非1998年通過瞭《承認民俗婚姻法》(Recognition of Customary Marriages Act),認可多偶製。南非婦運想要廢除一夫多妻製,但傳統領袖力圖以保存多偶製來延續重要的傳統文化。婦運的摺衷做法,就是要求男人若想迎娶第二位配偶,需獲得原配的同意,而婚姻中每位配偶的財産權與監護權都受到保障。一夫多妻的施行現況也有其種族的界綫:白人仍多以地下情婦的方式運作多伴侶製,而黑人較常透過《承認民俗婚姻法》採行一夫多妻製。平權思潮也擴及同誌,1998年,南非憲法法庭廢除瞭懲罰同誌的性悖軌法(sodomy laws)。但幾年後,在同誌婚姻的實質修法過程中,保守基督教組織(強調同性戀不閤基督教義)以及傳統文化組織(強調同性戀並不是非洲傳統文化)聯手阻礙,使得議會在兼顧各方利益之下,並未修改原有的婚姻法,而是於2006年另立《民事結閤法案》(Civil Union Act),同誌可決定登記結婚,或民事結閤。然而,本書的田野考察顯示,南非民間歧視同誌仍深,強調黑人傳統的組織通常不認可同誌的存在,甚至不時傳齣強暴女同誌以治療其性傾嚮的惡行。

  本書迴應瞭公共政策辯論中的「滑坡理論」:開放攸關A道德的法案,會牽連B道德而一路「瀋淪」。本書對比南非與美國,多偶婚與同婚的滑坡,發現各有其社會文化脈絡。南非看重種族平等的曆史契機,使其在法令改革上率先認可傳統多偶婚,然後再延續到同誌婚姻。美國當年反對多偶婚的意識形態,建立在白人基督徒優勢的基礎上,強調追求情感上的實踐與個人滿足,而此價值的基石有助於延續到認可同誌的結婚權。對照起來,颱灣多元成傢的修法運動,的確引來某些批評者宣稱:同誌婚姻主張的婚姻自由,可能會導緻多配偶製。同時,颱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原本推齣的草案中,包含瞭「多人傢屬關係」,也曾遭保守勢力詮釋為將進一步閤理化多角關係。伴侶盟隨即主動以「滑坡謬誤」概念迴應,澄清這些伴侶製度不會導緻多配偶的發生。在這攻防辯論中,颱灣鮮少齣現支持多偶製的立場。

  針對多配偶的傢庭,女性主義如何提齣不一樣的思考?本書作者實際調查多配偶(大多是一夫多妻)的背景與運行狀況,特彆能看到情慾與照護等多樣的需求。提到多偶婚,一般人往往會聯想到像南非總統這種權勢男性擁有多妻的模式。本書則以訪談資料呈現瞭「利他型的一夫多妻」,包括膝下無子的妻子能透過丈夫再娶,既保有婚姻也能成為孩子的共同母親;或是為瞭照顧過世兄弟的妻小,再娶遺孀為妻。就形成多偶婚的機會結構來看,南非的黑人男性常需離鄉背井長期工作,容易因此發展齣另一地的伴侶關係;美國的黑人男性早夭、入獄、失業的比率偏高,在可婚配數目上形成性彆不均衡。再從「多人情慾」的理念倡議來看,人們的確有同時愛上不隻一人、又能保有多重忠誠的可能性。自主建立、透明公開的多重伴侶,也比充斥著欺騙、隱瞞與地下情的單偶製,更符閤開誠布公的感情民主原則。而若從兒童與伴侶的權益來看,單偶製所形成的「私生子」、「第三者」、「非得離婚的元配」,都不見得能獲得最佳保障;這些讓許多傢庭為難的情境,在颱灣都不陌生。斯泰西並非支持以宗教為基礎的一夫多妻製,而是傾嚮尊重各種自主情愛的理念,包括女性之間的多重情愛,她認為這可能比傳統的一夫多妻更有潛力成為一組相互滋養的理想關係。如此思考,多偶製也就不僅僅是該棄守的前現代父權産物,而可能是反思主流傢庭體製的重要資源。

  韆年脫鈎傳統的真實烏托邦:摩梭

  社會學將親密關係的演變與現代性的發展扣閤。本書的第三個案例,是以颱灣讀者較為熟悉的摩梭族,衝擊讀者的綫性思考模式。紀登斯在《親密關係的轉變》中提齣,個人主義的發展、對自主性的追求,使得現代社會的親密關係愈來愈與生殖、經濟、傢族利益脫鈎,人們開始純粹為瞭關係帶給彼此的滿足而留在關係中。本書以雲南摩梭族已經施行兩韆年的體製,挑戰西方社會學傢眼中近些年纔勝齣的演化。

  傳統摩梭族為母係社會,沒有婚姻製度,是以男方到心儀女性的房間「走動」(坊間常說成「走婚」,但其實沒有「婚」)的方式來實踐情慾。女孩到瞭十三歲成年的階段,傢人會給予她獨立的房間,若有與她情投意閤的男子,就可在此房間交往。若生下小孩,則在母係親屬(包括阿嬤、舅舅等)發展齣的母屋中長大。一個女人可以跟不同人走動,也可以完全不走動,而有情人也不用終成眷屬。正因為傢庭所需要的照護資源與情慾脫鈎,傢人便不會乾涉彼此交往的對象;兩人感情的分閤可以充分按照雙方意願進行。在母係傢庭的傳承中,傢人彼此照顧,老小皆有所養。

  在這樣情慾體製與傢庭體製(涉及經濟、居住、養育、勞動的安排)脫鈎的世界,所有我們所麵臨的「社會問題」(變心、劈腿、處女情結、一夜情、小三、通姦、不婚、重婚、離婚、失婚、未婚生育、私生子、棄養、婆媳紛爭、單親傢庭、隔代教養、獨居老人),在摩梭社會都不存在。本書以西方及漢人社會皆感到棘手的「未婚懷孕」為例,同樣的狀況,特彆是懷瞭女娃的,在摩梭社會往往被當成莫大的歡喜。我跟一些社會學同行常以香港社會學傢周華山執導的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作為討論情慾與傢庭製度的教材,探問由此可以設想的政策改革。同學們往往一麵贊嘆摩梭社會的智慧,一麵疑惑若是無法變成母係社會,到底還可以如何取法摩梭。

  多元成傢啓示錄

  這三地的傢庭實作,橫跨幅度很大,並置來看,更能豐富取法的工具箱。首先,如果能看見許多相親相愛的多樣傢庭——男同誌親職、南非的利他型一夫多妻、摩梭的母屋——就能促發我們檢討,以狹隘的形式來界定幸福傢庭,實在荒謬。本書導言的標題是〈托爾斯泰錯瞭〉,指的是《安娜.卡列尼娜》裏的那句名言:「幸福的傢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傢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書戮力讓我們看見,「幸福的傢庭」實在有太多風貌。由於婦運與同運的努力,颱灣幸福傢庭的多樣性也逐漸被看見。單親傢戶、單身成傢、同性伴侶、生養子女的同誌傢庭等等,都更獲認可。閱讀本書時,我不時也對比颱灣,像是書中男同誌超越情慾關係的照護網絡,令人想起陳俊誌紀錄片《無偶之傢,往事之城》裏那個每年煮年夜飯的三溫暖老闆。而本書大膽把一夫多妻也納入,這種毫不閃躲的氣度,提醒我們張望更廣,多重反思,尊重各種親密關係的樣態。也許行動的議程會因社會脈絡而有所不同,但《解套》仍有助於深化颱灣方興未艾的多元成傢辯論。

  本書具體提齣,在公民權益、資源及責任分配上,應避免徒以傢庭或婚姻形式作為判準,而該按照公民身分、實質的照護或監護關係來進行。颱大法律係教授陳昭如曾經全麵搜尋瞭各種法令製度安排,彰顯颱灣的社會製度如何以婚姻身分或血緣為主的親屬關係,作為取得資源的條件。從退休金、遺屬年金到職災給付,從社會服務、居留權到醫療權的取得,隻有擁有特定親屬關係者——特彆是異性戀配偶——纔能夠依法獲得這些資源。同婚通過後,同運社群也還在爭取比照辦理。許多改革議程,已持續從獨尊婚姻體製的製度設計,往前推進;愛最大,而愛有很多形式。這本書超越婚戒套牢,帶我們走過各種愛的故事,終究要嚮國傢喊話:「國傢所受的權威,應該用來促進——好歹不要阻撓——個體付齣愛、照護和扶助的許諾。個體的許諾以何種樣貌展現,則在所不論。」脫鈎,是為瞭看清楚親密的多樣性,以許下更能滋養各方的愛的宣言。

圖書試讀

第五章
 
將馬從馬車解套:摩梭人之間的無婚愛情
 
假使消逝中的傢庭形式有它的國際瀕危物種狀況,我會毫不遲疑地提名中國西南方的摩梭人。摩梭人的傢庭體係是本書壓軸的個案研究,世人所知也最少。要是我們放任這種獨特又古老的傢庭體係消亡,當代世界會損失慘重。我們將喪失的物種,是托爾斯泰壓根沒想過的幸福傢庭生活,這個物種為個體的慾愛和傢庭的安穩之間棘手的矛盾,提供創意十足的解決方案,時至今日,似乎格外切題。強韌的前現代摩梭傢庭體係,提前韆年預示瞭晚期現代性下,紀登斯所謂「純粹關係」的核心原則。讀者請迴想紀登斯的理論:二十世紀晚期的經濟與社會境況「切斷瞭〔性相〕跟生殖、親屬關係和世代好幾世紀以來的整閤」,於是他稱為「匯流愛」的烏托邦式親密關係實作,纔得以茁生。紀登斯將純粹關係描繪成這樣的一個世界:相互平等的人,純為親密關係「本身的緣故」而追求親密關係;親密關係隻因為「給身屬其中的每個個體帶來充分的滿足」纔延續。然而,摩梭人實作的親密關係甚至比純粹關係「還要純」也說不一定,而且摩梭人早瞭兩韆年。
 
已故的威廉.G.史金納(William G. Skinner)是卓越的漢學和人類學者。一九九五年時,我跟他一起教某個研究所研討班,主題是東方和西方的傢庭和親屬關係,我就是在這樣的機緣下,首次得知世上有摩梭人的存在。摩梭是中國西南方一支小巧的少數民族文化,不興婚姻這迴事,我聽得目瞪口呆。十幾年過去,我纔終於前往摩梭人住居的崇山峻嶺朝聖,以我自己半信半疑的眼睛、耳朵和心智,去觀察這套奇異的傢庭體係。
 
就這樣,二○○七年八月,我成為每年數十萬觀光客之一,甘願從最近的城市麗江,顛簸七小時,蜿蜒發夾彎,纔抵達偏遠的雲南省濾沽湖一帶。中國國傢官方承認五十六個異於漢族的「民族」,有一大部分原鄉在雲南。濾沽湖高踞喜馬拉雅山脈,雲南省和四川省交界,臨近圖博邊境,是中國蓬勃的國內旅遊業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九成觀光客是中國籍,受文宣吸引,前來品賞壯觀的自然美景和服飾鮮艷的少數民族文化成員。然而,棲身濾沽湖畔村莊的古老摩梭文化,估計有四到五萬族人在世,他們傳奇的傢庭與性事習俗,纔是引來旅人的首要文化磁石。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