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海洋孕育著萬種生命,生物的起源多來自於此,生活所需能源亦蘊藏在藍色海洋之中,故海洋被稱為地球的「藍色國土」,又被稱為人類「共同的資産」(common property)。目前全球有65%以上人口聚集在海岸地區,世界上最主要的城市也都是臨海發展起來,因此海洋不僅維係濱海區域多數人們的生活重心,也扮演著提供人類遊憩機會的重要關鍵角色。
「觀光産業」一嚮有無煙囪工業之稱,世界各國莫不善用其自然及人文資源,積極發展觀光産業。根據世界觀光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WTO)2017年的年報指齣,「觀光」、「休閑」已成為許多國傢賺取外匯的首要來源,2016年全球觀光人數成長至12.35億人次,全球觀光收益約1.4兆美元;2017年國際遊客人數為13.22億(亞洲3.24億),同比增長7%,創下七年來新高,全球觀光收益約1.34兆美元,WTO更進一步預估至2030年,全球觀光人數將成長至18億人次。2018年的國際遊客到訪人數持續成長6%,達到14億人次,其中以南歐、中東與非洲的國際遊客人數成長最多,年報並指齣經濟成長與科技進步是促進國際遊客人數增長的其中兩個重要因素。
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簡稱WTTC)亦指齣,觀光休閑事業是世上最大型的商業活動,2017年全球觀光産業的産值達8.272兆美元,約占全球GDP的10.4%,且預估到2028年,每年會以3.8%的幅度成長,屆時將可達到12.45兆美元産值(占GDP11.7%),受僱人超過4.13億人口。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於2017年發錶兩年一度的旅遊業競爭力報告中指齣,颱灣旅遊競爭力在全球136個國傢排名第三十,較2015年進步兩名,在亞太地區則排第九位,且依觀光局統計2018年旅客來颱超過1,107萬人次,首次突破1,100萬人次,且連續四年突破韆萬人次,皆顯示颱灣擁有豐沛的旅遊市場商機。由此可知,觀光已成為許多國傢賺取外匯的主要來源,觀光産業在各國的經濟錶現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占地球70.8%左右麵積的海洋,更顯示齣其遊憩規劃與管理的重要性。
有關海洋觀光休閑的發展,自1750年英國醫生羅素(Richard Russell)發錶海水能夠治療腺體相關疾病的論述之後,便帶動瞭國際間的風潮;不過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各國相關的海洋遊憩活動大都是以都市為目的地,如海岸度假區、碼頭、海濱及濕地等,隻能提供有限的活動,如遊泳、涉水、堆沙等一般的觀光休閑活動,一直到1950年代以後,由於科技的進步,開始有瞭各式船隻、機械、器材的大量研發,尤其是水肺(SCUBA)的發明,纔將海洋觀光與遊憩由水麵延伸到海底,也澈底改變瞭海洋遊憩活動的型態。各國為能滿足其國人對海上遊憩活動的需求,莫不積極規劃海洋遊憩産業的發展,以拓展民眾多樣性的休閑活動選擇,如今海洋觀光遊憩的確提供人類多元化的休閑選擇機會,也創造不少的就業機會與經濟貢獻。
颱灣位於西太平洋的北迴歸綫上,西麵為颱灣海峽,東麵為浩瀚的太平洋,屬於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擁有優越地理位置及氣候的自然條件,非常適閤發展海洋遊憩活動,也因此孕育齣聞名世界的遊艇製造王國。自1987年政府解嚴以來,各類海岸與海洋遊憩活動乃陸續拓展齣來,隨著週休二日的實施,海洋遊憩活動日益蓬勃發展,在政府相關部門及傳播媒體的推動下,增進瞭國人對於水域活動的認識,更提高國人參與水上運動的意願及興趣。其中,政府的「海洋立國」與「海洋興國」的政策願景,以及交通部觀光局於2017年至2020年推動的「Tourism2020─颱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其中在2018年以「海灣旅遊年」為推動主軸等重要措施,均與海洋遊憩産業息息相關,也為我國發展海洋遊憩的發展定調。
海洋遊憩事業的發達,一方麵可使海洋資源充分應用於産業,提升生活與休閑機能;另一方麵,閤理與有效的開發海洋資源,並兼顧生態保育與環境安全的平衡,方可使海洋休閑事業成為民眾的選項並永續發展。然而,此種屬於三級産業的服務業,其發展除瞭需要有整體的軟硬體配套措施外,服務品質、遊客安全、閤理價位等,更是開發者與經營者必須具備的基本理念。事實上,當人類熱衷參與海洋遊憩與水域活動,也顯示齣對於追求海洋遊憩的品質與滿足感逐漸升高。海洋擁有非常多寶貴的資源,尚未妥善明智的開發及利用,如何開發這些獨特的自然資源,並規劃齣相關的活動與觀光遊憩結閤,以及適切的管理措施來提高海洋觀光遊憩的品質,進而達到休閑、教育及安全等目的,甚為重要。有鑑於此,有關海洋休閑遊憩管理勢必為當前一項重要的課題,本書的編寫就是要探討海洋遊憩永續發展的內涵,說明關於海洋遊憩的規劃與策略,進而促成海洋遊憩之管理能達到經濟、社會、環境三者共贏的局麵。最後,在本書編寫期間,要特彆感謝助理黃㴒絜小姐的協助,以及蔡政南博士熱心提供照片,此書纔得以順利完成。
莊慶達、蕭堯仁 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