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管他摺不摺棉被乾嘛?》推薦序
一個溫暖的教養錦囊 閱讀蘇偉的《你管他摺不摺棉被乾嘛?》,是一種悲喜交錯的情緒感受,也是一段讓人從挫敗中看到希望的心理曆程。
因為,父母無助、孩子憤怒;情感受傷、關係破裂,幾乎是書中每一個篇章重復齣現的圖像。而這些例子來自蘇偉陪伴許多傢庭共同成長的經驗,因此箇中的悲傷和挫敗,反映的正是現代父母難為的真實寫照。
盡管時代變遷,讓傢庭更容易麵臨衝突與疏離的危機,但溫暖和諧的傢庭氣氛,仍然是天下所有父母和孩子日日返傢前,最深切的共同企盼。蘇偉在書中直指愛與關懷、信任和賞識的重要,呼籲父母要隨著孩子的成長階段調整愛的形式,適度地放心放手,孩子纔有機會長大成熟,成為自己的主人。
於是,在閱讀瞭每個令人悲傷的傢庭故事之後,蘇偉以他自身艱辛的成長經驗、做為一位父親在經營親子關係過程中的體認,以及許許多多輔導成功或失敗的傢庭案例,讓我們看到:隻要用對瞭方法,親子衝突其實是可以化解的;隻要下定決心從自己做起,再疏離的傢庭氣氛也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彌補。
◎拋開無效的權威式管理,更貼近孩子的生命
因此,雖然挫敗是為人父母無可避免的感受,但仔細閱讀蘇偉的文字、咀嚼每個篇章中令人感動的體會,我們會發現:當父母願意放下身段去瞭解年少輕狂的孩子,願意拋開麵子去承認自己的有限和不能,就有機會以柔情換真心、化危機為轉機,讓傢庭關係充滿喜悅,幫助孩子看到未來的希望。
蘇偉在書裏說:「教養沒有標準答案,隻有原則和方嚮」,而「和孩子一起長大」就是管教孩子的原則,「情比事更重要」則是經營傢庭的方嚮。從蘇偉分享他陪伴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我們知道這些原則方嚮不是無法達成的概念口號,而是可以付諸實踐的行動依據。
雖然傢傢有本難唸的經,但蘇偉所提供的是一種真實的模範。隻要父母願意鬆動無效的威權、調整不當的期待,嘗試以更貼近孩子的方式去陪伴引導,即使無法全然做到,孩子也能從父母的改變中,體認到麵對挫敗的勇氣和自我成長的可能。
蘇偉的《你管他摺不摺棉被乾嘛?》,不是一本按圖索驥的教養指南,而是一份充滿溫暖和祝福的錦囊。相信讀者一定能從他發自內心的分享,感受到這份溫暖、掌握到這個教養錦囊。
楊俐容(國立颱灣大學心理係碩士,從事過兒童、青少年、婚姻諮商工作,目前緻力於社區營造、國小學童EQ教育)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推薦序
刺蝟孩子與豪豬父母 我相信颱灣很少有像盧蘇偉老師一樣,具有那麼豐富輔導青少年經驗的專傢。我也相信很難再有像盧老師那樣,能發自內心真誠欣賞每個孩子獨特的生命樣貌的專傢。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盧老師自己非常獨特的成長曆程帶給他,也帶給全颱灣青少年與傢長非常棒的禮物。
我非常同意盧老師始終認為,青少年的叛逆其實是一種求救,因為孩子就跟任何一個大人一樣,假如能夠的話,誰不願意被肯定?誰不願意被贊美?為何要忍受父母的謾罵指責、師長的冷嘲熱諷、周遭人群輕視的眼光?
是的,叛逆是一種求救,渴切父母師長伸齣援手,協助他們度過生命的睏境。可惜的是,大人們看不懂也不知如何陪伴這些受傷的孩子。
這本書是盧老師將他數十年來的經驗,用最生動與最誠懇的文字分享給傢有青少年的父母,因為盧老師相信「沒有不可以教的孩子,隻是我們沒有用對的方法,沒有叛逆的孩子,隻有不被瞭解和賞識。孩子需要爸媽的不多,隻要愛與成功的經驗而已。」
當隨著孩子年齡成長,從甜美貼心變成渾身上下長齣逆毛的刺蝟,父母或許也要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成瞭豪豬父母,我們太急躁、太焦慮,我們的恐懼、不快樂,也如實反映在孩子的身上,旁觀者清,從書中許多案例中我們知道,若傢長不改變,孩子也很難改變。
我很同意盧老師說的,父母要學習做自己、愛自己,讓自己每一天都歡喜自在,把生命美好的特質復製給孩子。因為我相信隻有生命可以影響生命,教育孩子並不是批判或訓練,而是一種陪伴,與孩子一同感受他們所感受到的。
一個整天埋怨憤怒的父母,跟在旁邊的孩子隻會對未來充滿瞭恐懼;而一個熱情積極的父母,他的孩子也會對未來滿懷期待與憧憬。
或許我們的孩子不像書中的個案一樣,已經跟父母親鬧僵,或闖瞭一些或大或小的禍,但是當孩子愈來愈沉默,父母已經不太瞭解孩子在煩惱、在擔心什麼時,當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與孩子一起開懷大笑時,或許我們應該看這本書,從彆人的故事中,重新尋迴來自生命中的感動。
李偉文(作傢/牙醫師/環保誌工)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推薦序 「關係衝突來自『女人感受優先,男人問題導嚮』。」
第一次閱讀《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句話。
難怪,我總覺得每次跟我老公溝通時,總覺得怎麼溝怎麼不通,還愈吵愈受傷,我們都忘瞭每個人的立場、人格特質皆不相同,想法自然也不會一樣,我們卻為瞭無法把自己的想法塞進彆人的腦袋而感到難受。
親子之間也是,我們也常常以教養之名,想把自己的認知復製到孩子身上,很多時候爭擾到最後,一切都是來自於自己想掌控一切的慾望而已。
我想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對於自己在乎的人,明明覺得自己是為瞭對方好,為瞭彼此的關係好,所以纔安排、纔要求,可為什麼最後結果都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他必須麵對的課題,也有在該人生階段産生的生理變化。譬如說,青春期、更年期、中年危機等,在這些階段,因為生理變化,處理事情的態度也會有所不同,所以你會感覺到,即使是與你有著親密關係的人,你也無法完全瞭解對方的行為或決定的動機。
這時候,如果勉強讓雙方的關係照著自己的意思進行,其實對方會很難接受;若我們可以把感覺迴歸理性,願意接納每個人心裏都有脆弱或黑暗麵,不在日常相處上處處希望可以照自己的理想狀態發展,給予對方時間與空間,就好比,把對方當成一棵大樹,不要強扭對方讓他長成你想要的樣子,給對方有喘息機會,對關係纔是一個比較好的發展。
包括我們自己的人生階段也是,會因為不同年紀,産生不同的生理變化,或許也容易給旁人産生無法適應的感受,此時,如果硬要雙方在關係上努力及勉強,往往效果就會大打摺扣。
所謂的愛,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並不一樣,但給予包容,卻是最基本的原則,適度的關心與建議,耐心等候對方迴覆;也許,等彼此的情緒與想法沉澱後,你們可以擦齣新火花。
律師娘/林靜如
《你管他摺不摺棉被乾嘛?》再版序
夫妻和父母是需要經過學習,纔能扮演好的角色! 我在兒童青少年輔導領域,工作超過三十年,讓我覺得遺憾的,是許多夫妻和父母都擁有很好的特質,隻因不知要學習,就把原先幸福的婚姻給破壞瞭,把很好的孩子都教成問題兒童(少年)。
然而,許多人會問,專傢講的一定都對嗎?學瞭傢庭就一定就幸福、美滿嗎?許多父母沒知識也沒學習,婚姻還不是很美滿,孩子也教得很齣色?這是事實;但畢竟這是少數的幸運傢庭,多數傢庭未經由學習的曆程,常會因彼此無法良性互動,或彼此不瞭解産生衝突或疏離,而我寫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透過閱讀,學習用正嚮和積極的態度麵對問題,讓自己好過,也善待我們的另一半和孩子。
我們需要學習什麼呢?
一、 接受我們和傢人的獨特:一傢人不需想法、態度、價值觀都一樣,不一樣纔正常、纔是好的。期待或努力一樣的過程,就容易有衝突和傷害,學習接受每個人的獨特和差異並不容易,必需在生活中逐一體會和學習。
二、 愛是需要練習的能力:我們從父母身上學到的愛是奉獻、犧牲和付齣;但這是真正的愛嗎?這三部麯,我想藉由自我的省思和探索,分享一個從愛自己開始的練習,把自己關照好瞭,我們為傢人的付齣和服務,纔會有品質,愛是學習用心去感受自己和他人的心,唯有愛在,溝通纔有可能。
三、 「知道」隻是開始,「持續實踐」纔有意義:我從未把自己當成某類專傢,我和大傢一樣都是在生活和傢庭中學習的人,我見過太多能言善道的專傢,婚姻破裂、親子反目,知道卻做不到是沒有意義的,這三部麯一再分享的重點,就是在生活和傢庭裏,把我們要的一切幸福實現齣來並不難。就是堅持執行,它就會成為這個傢最重要的資産!
四、 學習做自己和傢人的貴人:我、另一半和孩子一直都是最棒的:賞識自己和傢人,從自己的練習開始,不僅是停止指責和抱怨,還要做這個傢的陽光和天使,學習從心中真誠地賞識每個生命的獨特,用正嚮言語和自己及傢人對話;閱讀是反思也是提醒,就是每一刻都能覺察和實踐。
最後我要說的是,書裏說的我也不一定天天都做得到;但我願意為瞭自己和傢人,盡最大的努力,您也一定可以,我們一起加油!
《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再版序
我的傢有一大堆問題,誰能幫我? 接觸過上萬個傢庭,經常接到求助的聲音,我最常的迴應是「我無能為力幫你」。
因我知道,要改善任何傢庭睏境,隻能靠自己的改變;而每個人都有此能力,讓傢成為我們期待的傢,我在康健齣版的「教養三部麯」就是提供我們找到力量和方法。
首先,我們從改變自己開始,做個有自信和力量的人,檢視自己的痛苦和不幸,源於哪些態度和習慣:要求完美?不想麻煩?不願付齣?還是其他?
找齣自己人格特質上,帶來睏擾的態度和習慣,我期待能隨遇而安,不管發生任何事件,都用「學習心」接受它,其背後都有恩典和禮物,關鍵是我們對生命有沒有用正嚮、積極的信念去麵對。
我的人生沒有難處,因我接受和學習它。你對自己人格方麵有什麼期待?這樣的特質將會帶給你什麼樣的結果,這結果是你要的嗎?如果不是,要如何修正?成為自己心中期待的模樣呢?改變自己很難,如果你都願意練習並做到,其他的事就不會有太大的睏難。
再者,看到不如自己期待的人和結果,是選擇抗爭,還是改變?
我優先思考:怎麼做會覺得舒服和愉悅,「我」永遠先放在第一位考量,彆為難自己,搬石頭壓自己的腳,任何努力,都是為瞭能更幸福快樂,當然以不會造成彆人的痛苦和睏擾為前提。我不是在教導大傢自私自利,而是分享經營婚姻和親子互動,應該要優先照顧好自己,我們纔能歡喜地創造幸福給傢人。
這三本書,我特意讓同樣的態度、觀念一再齣現,無非是要讓大傢知道,傢庭問題看似復雜難解;多半是因我們拒絕學習、改變,隻期待對方改變;這永遠不會得到我們要的。
倘若我們知道要怎麼做,就要更有決心練習,直到想要的結果齣現。這其實是最睏難的,通常我們在嘗試幾次失敗後又迴到老路,繼續指責和抱怨,讓彼此關係惡化。我們許多努力,未必能改善所有事;但我確信都會有意義和價值。
你會翻開這本書,錶示你是個肯學習和改變的人,為你拍拍手,按個大大的贊!但請你一定要給自己機會,做個永遠麵對陽光,把陰暗拋諸腦後的人,你的努力必得到應得的禮物和恩典,加油!
盧蘇偉 謹識2019.06.20
《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自序
「我做錯瞭什麼?為什麼孩子怨恨我,父母嫌棄我?」 纔過完年,一位好朋友傷心地找我訴苦。她是大傢都有目共睹盡心盡責的女兒和媽媽,但親子關係一直不好,我一時沉默不知該如何安慰,畢竟傢傢有本難唸的經,夫妻、親子間的互動,其中辛酸難以讓外人瞭解和協助。
迴想自己在康健雜誌寫瞭近十年的專欄,齣版《你管他摺不摺棉被乾嘛?》,那時孩子正值國小中年級,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不輕易聽從父母的指揮和管教,我學習放手讓孩子自我管理,讓他有空間和時間去學習與自己和彆人互動。
第二本書《乾嘛要他想的和你一樣!》寫於孩子青春期,彼時他有如刺蝟,不讓父母近身,在生活中稍有不慎,父母就會惹一身氣,我學習去懂孩子暴衝背後的內心世界,和孩子保持彼此都適宜的空間,孩子好過自然就會讓父母好過,有瞭父母的瞭解和賞識,就沒有叛逆的青少年。
至今孩子成年,寫瞭這本《為何我們愛得,又傷又痛?》,我認為若孩子長大,父母沒有跟著長大,「愛」就會成為親子間最大的障礙和傷害,所以我學習全然放手,把責任交給孩子,隻做他的室友。這看似容易,其中卻有許多煎熬,但我清楚孩子己不能再做父母的寵兒,必需是自己的主人,然而父母也要學習擁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再乾擾孩子做個獨立的成年人。
過去三十餘年,我輔導過三韆多位迷途孩子,齣版五十餘本書,演講超過六韆場,即便如此,我依舊清楚在傢庭關係中自己永遠是學習者,不是專傢。當扮演人子時,我清楚父母愛我勝過愛自己,但他們的愛卻留下許多傷痛,直到他們相繼離世,纔明白他們和我一樣都在「做中學」,並非生來就懂得當父母;因著這份理解,我從傷痛中得到抒解。
當我身為父母,一再反省和檢視自己,是否在生活中留下瞭「傷」和「痛」給另一半和孩子,常提醒自己是學習中的「先生」和「父親」,希望另一半和孩子在我不如他們期待時,能提醒、協助我學習和成長。
伴著我這位好友心裏的傷痛,我沒有任何建言,因為她的孩子也在學習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年輕時,我常因父母「以愛為名」帶來的傷痛而感難過,但如今反觀自己過去何嘗不也以愛為名,把父母愛得又傷又痛?
我安慰這位好友,孩子和父母一樣,都在學習和成長,我們不懂孩子的心,就如同孩子不懂我們,但這段婚姻和親子的旅程,會讓生命愈來愈豐富和精采。
傷和痛都是一時的,最後會孕育齣「愛」的珍珠;用感恩、學習的心,麵對婚姻和親子間的傷痛,我們就能找到讓自己和傢人好過的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