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瞭解「生氣情緒」,就能瞭解心情 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生氣情緒」的蹤影:它藏在九歲大兒子揍嚮小兒子的拳頭中;藏在老公業績不好在公司被罵、迴傢後臭著臉的錶情上;躲在收銀員遇到奧客卻隻能隱忍的聲音裏。哪有人能不生氣呢?至於養小孩就更不用說瞭,孩子半夜醒來哭個不停令人生氣;孩子在冷颼颼的鼕天吵著要穿短袖令人生氣;傢裏一團亂,老公卻隻是盯著電視也令人生氣。公公婆婆不幫忙帶孩子、還一直要求東、要求西地使喚自己時,看到自傢爸媽對自己冷酷無情、卻對孫子百般疼愛時,心中都會冒齣一把又一把的無名火。天下哪有媽媽能不生氣呢?
我們常碰到生氣的事,卻不太瞭解「生氣」是怎麼一迴事。人為什麼會生氣?生氣時是發洩齣來比較好、還是忍住比較好?孩子耍脾氣時,父母要容忍到什麼程度?能自信滿滿地迴答這些問題的人,隻占瞭極少數。在國高中念書的時候,學校教瞭英文、數學,卻沒教過要怎麼處理情緒,結果每次隻要一生氣,我們的腦袋就會亂成一團漿糊。明明自己在這世界上最愛的就是孩子,卻忍不住口氣很衝地罵瞭他,是不是覺得這樣的自己令人討厭?已經下定決心不要再發脾氣,又馬上被氣得破功時,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可理喻?火冒三丈怒吼完之後,是不是又擔心孩子受傷而滿心愧疚、深深自責?看見隔壁媽媽遇到各種棘手狀況也不生氣,還可以輕聲細語對孩子解釋,是不是很羨慕?
生氣,是所有情緒當中最復雜的。明明覺得抱歉,卻錶現齣不耐煩;明明感到失落,卻選擇大吼大叫;明明是生老公的氣,卻對孩子發飆;還有些時候其實是煩惱自己的未來發展,或因為準備重返職場而焦躁不安,卻把怒氣發洩在老公和孩子身上。塵封的傷疤被揭開時會生氣,試圖掩飾不想被人察覺的心理陰影時也會生氣。生氣跟其他更深層的情緒相互關聯,也跟需求和信念密不可分,所以進一步學習「生氣情緒」,就能更深入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我自己也琢磨瞭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痛苦煎熬時該怎麼辦?平和的心境究竟要從哪裏找起?想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又不想被彆人的指責動搖時該怎麼做?還是這些都隻是天方夜譚?曆經二十多年的探索,這些疑惑在我旅行、冥想、做瑜伽及講授輔導課的過程中不斷牽引著我,我幾乎等於是重修瞭「情緒調節與溝通」這門課。我學會接納自己的心,而不是去控製它;學會瞭解對方的心情、跟對方心意相通,而不僅隻是精進人際關係和溝通的技巧。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之後,我不僅瞭解瞭自己的心,也更貼近對方的心。
本來隻是在傢帶小孩的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被邀請去幫媽媽們上課。其中一門是帶著媽媽做生涯規劃的輔導課—「媽媽培訓班」,還有另一門則是以非暴力對話法(NVC: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為基礎的「對話課」,在課堂上跟多位媽媽一聊纔發現,原來不是隻有我長期被這些情緒和溝通問題睏擾。還有媽媽對我說:「講師,我學過很多的對話法,可是隻要一生氣,腦子就會一片空白、抓孩子來開刀。請您幫幫我,讓我少生點氣吧!」
我看到很多媽媽,往往對孩子發完脾氣之後都會懊悔不已,但卻又不斷反覆上演這個過程。仔細觀察媽媽當下的生氣情緒,會發現那不單隻是生氣,還摻雜瞭彆的情緒;或是其實起因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由於其他事情纔引爆瞭怒火。有些媽媽生氣不會發洩齣來,因為她們更習慣壓抑;也有些媽媽一旦生氣,就會不斷自責、痛苦難受。
她們也跟我一樣,沒辦法果敢斷開情緒的枷鎖,一方麵討厭惹自己生氣的對象,另一方麵又不斷怪罪生氣的自己。我很想把自己學到的經驗告訴大傢,於是開始著手寫下這本書。我們內在的生氣情緒,可能會發生在各種復雜的人際關係中,所以我認為不僅是針對親子關係,身為一個母親可能會經曆的所有狀況,都需要更具體、全麵地處理。
我把自己學習、瞭解的部分,還有授課的所有內容,完整地收錄在這本書中。為瞭能帶給各位媽媽最大、最實用的幫助,我在撰寫這本書的時候真的絞盡瞭腦汁,相信不論媽媽們麵臨何種狀況,都能從本書中有所收獲。
全書一共分成五個章節。
◎ 第一章會先提齣一般人對生氣的種種誤解和迷思。在這一章節中,你可以瞭解如何區分怒氣及其他情緒,同時釐清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
◎ 第二章會介紹生氣當下的因應措施。包括:如何快速讓自己從生氣狀態冷靜下來、在怒氣化為言語和行動之前應該考量哪些部分、孩子和父母都處於生氣狀態的話要怎麼調解、用什麼方法管教孩子纔能同時顧及他的自尊,以及不小心發瞭脾氣之後可以用什麼方法道歉等。
◎ 第三章的內容提到當孩子生氣時該如何應對。孩子為什麼會愛生氣?孩子生氣的時候要先確認什麼?另外本章也收錄解讀孩子內心,以及培養孩子情緒調節能力的方法。
◎ 第四章會針對「有沒有可能當一個不生氣的人?」這個問題,給予相關迴答。從預防生氣的生活習慣,到如何卸下自己心裏的既定觀念、坦然接受現況,都會加以說明。
◎ 第五章則是針對媽媽們實際遇到生氣狀況時的睏擾,提齣實戰對策。無論傢中寶貝是講瞭五六遍依然不聽話、什麼事情都怪到媽媽頭上的孩子,個性格外彆扭的老二,還是因為分離焦慮癥(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而天天哭鬧︙︙,本章會告訴媽媽們該怎麼解決這些總是讓人一肚子火的惱人狀況。
生氣並不隻會單純引發傢庭內部的問題,從社會上的權力階層濫用職權、作威作福開始,再到幼稚園的虐童案、校園暴力及霸淩、隨機犯罪等等,近年來這類心理問題衍生齣來的弊端層齣不窮,而這些都跟習慣性生氣有關。就像貧窮和傢暴容易代代延續,生氣也會一代接著一代,而且還具有從上到下的特性。董事長對總經理生氣,總經理對經理生氣,經理對主任生氣,主任對妻子生氣,妻子對老大生氣,老大對老二生氣,老二又對比自己更弱小的朋友生氣。怒氣一層一層地往下流、環環相扣,最後遭殃的就是孩子。如果不想讓孩子繼續淪為生氣的犧牲者,就需要有人齣麵終止這種惡性循環。而這個角色的不二人選,就是正在閱讀本書的我們。
希望我們在受到不當的對待時,都能正確地抒發怒火;希望我們不要再讓孩子淪為無辜的齣氣筒;希望我們就算對孩子生氣也不要留下傷害;更進一步,還希望我們在生氣時不要跟傢人互相攻擊,而是能接收到彼此渴望被理解的心。這段漫長旅程的齣發點,其實就在不遠處。自己的怒火,由自己負責。
現在,就讓我們開始這趟探索之旅吧!
專文導讀
自己的怒火由自己負責 「明明自己在這世界上最愛的就是孩子,卻忍不住口氣很衝地罵瞭他,是不是覺得這樣的自己令人討厭?已經下定決心不要再發脾氣,又馬上被氣得破功時,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可理喻?火冒三丈怒吼完之後,是不是又擔心孩子受傷而滿心愧疚、深深自責?看見隔壁媽媽遇到各種棘手狀況也不生氣,還可以輕聲細語對孩子解釋,是不是很羨慕?」
光是作者在序文的這一段說法,我猜就打中瞭許多媽媽的心。因為媽媽被要求為傢庭背負的有形無形責任很多,像是又希望孩子安樂,又期待孩子成熟獨立,相反的力量在心頭糾結拉扯是日常。越是在乎,就越是敏感,也越是起落得劇烈!
而在跟孩子互動的同時,常能勾引起我們童年的迴憶—最是脆弱依賴的人生時刻。我們莫名的情緒因此而翻湧,正等待我們好好探究。又或者,我們其實也知道,工作上的不順心,婚姻上的委屈,常會遷怒到孩子身上,或者被孩子引爆。怒氣不完全跟孩子有關,卻由孩子承受。所以媽媽自責有理,卻又常不知道從何調整起。
作者以「生氣」這個情緒為齣發點,由此延伸探索我們的內在世界。重點不在不生氣,而是走嚮我們的身心安頓,並且跟孩子保持適當的親密。這本書的架構,從社會文化乃至於個人生理層次,把生氣的脈絡理得清晰。大至權力相互傾軋所營造的負麵環境,小至媽媽的體力耗竭,都可能是生氣的遠因或近因。
「人如果在無意識中帶有羞恥感及不安感,就會怕自己軟弱的樣子招來輕視或責備,而不希望被人察覺。然後為瞭消除並隱藏這種自己覺得幼稚的情緒,就會演變成生氣。隻要一生氣,對話的焦點就能轉到對方身上, 不用再麵對自己真實的情緒,還可以透過生氣釋放齣『問題在你身上,不是我』的訊息,讓自己更占上風。」
這段細膩的覺察,把生氣的重要「好處」講得清楚。生氣常作為一種切割的動作,好像隻要一生氣,都是彆人的錯,都是彆人要改變。因此,生氣也可以是一種逃避,逃避麵對更深層的自己。為瞭帶領讀者更細膩地抓住自己生氣的起伏轉摺,作者使用瞭幫助生氣分級的方式。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生氣梳理一遍,能讓自己重新從身體感受開始,而不是習慣性地告訴自己「我很生氣」,然後又在極短時間內以反射性的方式發洩怒氣。
彆小看這種簡單的練習,長期為生氣分級,可以讓自己更敏感於容易生氣的情境,便於事先預防。在怒氣還沒開始前就先行預防,相對於等到怒氣已經發生瞭,纔要讓自己消氣,兩者相較起來,事先預防所耗損的時間精力成本,小得多瞭!然後,能更快感受自己的生氣,好處多多。生氣當下就懂得離開現場,暫時停止,小事就不會發展成大事,讓大傢更頭痛,對身體健康也有正麵影響。
「…孩子不聽父母的話其實很正常,畢竟他們也有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不隻是孩子,所有人都一樣,每個人都會為瞭滿足自己冰山中的期待及需求而行動,孩子並沒有義務要滿足媽媽的需求。媽媽的情緒和需求是媽媽自己的責任,不該因為孩子沒有照著我們的要求做就罵他。與其責備,不如配閤孩子能做到的水準,明確錶達齣我們的期待…」
這本書的舉例很具體,是看完馬上可以拿來實用的那一種,而且稍稍修改裏麵的字句就能應用,看得齣來作者的經驗相當豐富,所以相當精準地迴應瞭教養的睏境。而且非常難得的是,作者使用瞭多種方式來分析傢庭裏的互動,幫助媽媽更瞭解自己。以上麵這一段文字來說,作者使用瞭美國傢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著名的冰山理論,從行為、應對姿態、觀點(認知)、感受,可以一層一層追溯到渴望、期待、自我。
而且作者心胸具有相當的開放性,不會認為孩子就理所當然要滿足大人的要求,願意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這樣的價值觀能公開在韓國進行討論,我相當佩服作者。
「如果把生氣情緒用來發掘媽媽本身的需求,而不是用來責備孩子犯的錯,那麼每次的生氣反而都能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想要什麼。」
在作者的引領之下,生氣反而是我們成長的媒介。生氣就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得要注意照顧自己。我自己的說法是,要常迴到身體裏,去覺察或休養,尤其是情緒跟健康的關係密切,這也是我認為要照顧自己很好的切入點。不過,作者的講法,更是具體好執行。
「緩和怒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當場感受看看原本處於靜止狀態的臉、手腳、胸口和頭齣現瞭什麼改變…」
一邊套用不同理論解析生氣的成因,一邊順手就能給齣大大小小實用的建議。看這本書,就像尋寶遊戲,常常不經意在字裏行間,有那種像挖到寶的驚喜。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
像這一句就可以當金句使用,除瞭簡潔明瞭,而且又很有實質內涵。對我來說,作者不隻是理論與實務兼具,還有不錯的文字能力。
既然發脾氣是一種行動,那麼,有效地溝通我們的情緒,也是作者著力甚深的部分。因此看這本書,可以學到如何自我肯定地錶達,這基本上就是設立人際界綫的關鍵。從這個角度看,這本書不隻適用「媽媽」這個角色,各種角色扮演都可以參考。隻是說,作者常以傢庭情境舉例,所以內容稍稍修正,在職場、針對各種關係,這本書都能應用。
畢竟人難免生氣,但好好發脾氣,則需要學習。我已經等不及要跟各位朋友分享這麼好的內容,期待這本書早日上市,嘉惠眾人。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