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收獲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

從收獲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
  • 教育理念
  • 鄉村教育
  • 教師發展
  • 教育反思
  • 實踐教學
  • 教育方法
  • 育人
  • 經驗分享
  • 教育觀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洪蘭 和 蔡穎卿 首度攜手
  颱灣社會最需要的教養聲音
  曆時三年,透過兩位教養專傢第一綫的實務觀察
  精選27個最被需要的教養問與答
  協助父母和老師敢於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

  洪蘭老師——

  決定孩子行為好壞的因素,不是管教的鬆與嚴,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
  父母要有信心,敢擇善固執地去走對孩子好的路,
  孩子是上天的福賜,請接受你的孩子,
  他的一切來自你,你的態度會塑造成最後的他,
  請珍惜上天給你的這份禮物。

  Bubu(蔡穎卿)老師——
  教育是一項絕不能虛耗時間、情感與金錢的工作,
  所有的教養結果終將由社會一起承受。
  讓我們腳踏實地慢慢往前,一如農人期待更好的收成一樣的自然、用心,
  做對的事,採取正確的行動,幫助孩子以快樂的過程完成獨立,
  教育的園圃之樂將因此得以代代相傳。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像這個世代的父母一樣,
  如此操心孩子的教育,投注大量的資源,對迴收卻全然沒有把握。
  盡管各種教養理論和學習方法積極發展、廣泛討論,
  我們看到很多孩子仍然充滿依賴卻不夠快樂,父母師長也始終抱持著憂思與疑惑。
  教育因人、因地各有不同的條件,
  隻求以典範來理想化或單一、粗淺地套用某種理念或方針,
  不但無法成功,還可能忽略原本可做的改善、影響固有的根基。
  所以,不論是父母或老師,教育者都應該和農人一樣, 
  估量自己土地的條件、權衡可以試作的方法,
  使自己的行動和周遭的環境閤力作用,藉此前瞻閤宜的目標,纔能帶來收成的美果。
  洪蘭與蔡穎卿以提問與迴應的對話形式,
  探討二十七個親師共同關注的教育議題, 
  但願在教養方法的去存與修正上, 
  提供父母和師長可以寬心、但同時盡力的方嚮,
  重新省思我們身為成人的教養責任和目標,
  將憂慮轉為希望、把口號化成實踐,
  不要浪費任何可以給孩子的時間與能為孩子善盡的力量。
  讓我們一起協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把孩子都扶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洪蘭


  颱大學士,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及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在聖地牙哥沙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在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

  1992年迴颱,先後在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任教,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現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颱北醫學大學及清華、交大、陽明、中央四校聯閤係統講座教授。

  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傢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先後到颱灣大大小小一韆五百所以上的中小學做推廣閱讀的演講。

  十多年來緻力於譯介認知心理學、神經科學及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五十七本書,並在各大報章雜誌寫專欄。著作繁多,包括《講理就好》序列十本(遠流齣版),《從收獲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歡樂學習,理所當然》《見人見智》《教育創造未來》《自主學習,決定未來》《打開大門,讓世界進來》(以上為天下文化齣版)等書。

蔡穎卿(Bubu)

  1961年生於颱東縣成功鎮,成大中文係畢業。目前專事於生活工作的教學與分享,期待能透過書籍、專欄、部落格及實作與大傢共創安靜、穩定的生活,並從中探尋工作與生命成長的美好連結。

  著有《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廚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親》《漫步生活——我的女權領悟》《從收獲問耕耘,腳踏實地談教育》(天下文化);《在愛裏相遇》《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Bitbit, 我的兔子朋友》《小廚師——我的幸福投資》(時報齣版);《我想學會生活:林白夫人給我的禮物》、《50歲的書桌》(遠流齣版);《廚房劇場》《空間劇場》(大塊齣版);《我想做個好父母》(親子天下)。

  工作室網站:www.bubu.com.tw
 

圖書目錄

自序
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洪蘭
腳踏實地,讓教育的收成更美好——Bubu蔡穎卿 

第一部 用對的方式愛孩子
l   不要因為愛孩子,就讓世界繞著他們轉
——孩子的自我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l   「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並不是真正的公平
——如何處理手足之間的「公平」問題?   
l   有人在卻沒有人帶,就不算盡到照顧的責任
——如何把時間留給孩子,給予需要的陪伴?   
l   正當閤理的處罰,孩子纔會坦然接受
——什麼樣的處罰,能讓孩子理解並修正錯誤?   
l   「照書養」之前,先從常識和經驗中找答案
——專傢和權威的教養意見,應該如何看待?   
l   在第一時間,照顧孩子的安全感
——如何發現、安撫孩子的恐懼和擔憂?   
l   學習的期望和目標,都要配閤孩子的能力
——如何讓孩子免除被評價的緊張?   
l   以愛為名所行的欺騙,或許是更大的殘忍
——父母可以齣於善意而欺瞞孩子嗎?  

第二部 好好生活就是教育
l   起居有時,養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
——如何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完整的休息? 
l   在學校裏,也要讓孩子好好吃飯
——如何讓孩子在飲食中學習生活教育?   
l   傢庭,是禮貌最好的啓濛地與養成所
——孩子的禮貌,隻是適用於外人的應對之道?   
l   蹲下來跟孩子說話,從他的角度看齣去
——如何和孩子用語言好好溝通?   
l   用優良正確的語言,做孩子的溝通榜樣
——如何讓孩子學習說話的禮貌與美感?   
l   培養愛他人的能力,從傢庭服務做起
——如何建立孩子的服務精神和工作技能?   

第三部 親師的溝通與閤作
l   愛與照顧,是幼稚園最該提供的教育品質
——如何為孩子選擇適閤的幼稚園?  
l   一定要超前或慢學的極端主張,都不夠自然
——如何正確理解孩子所需的功課量和文字程度?   
l   以主動的身教與言教,讓孩子理解親近的界限
——如何掌握師生相處的分寸與距離?  
l   善用教師的影響力,引導父母一起成長
——教師應該如何和傢長溝通孩子的問題?   
l   關於孩子的錯與罰,親師應該好好協談
——如何因應孩子之間發生的霸淩與衝突? 
l   勿以善意之名,教孩子學會取巧與功利
——為瞭考試停擺生活、包裝成績,對孩子有何影響?   
l   不需用卻還用的浪費,要有更妥善的分配
——如何慎用教育資源,讓更多孩子一起受到照顧?    

第四部 釋放學習的真自由
l   創意的背後,更要有紮實的學習與練習
——隻要孩子跳脫規則、與眾不同,就是有創意嗎?   
l   在確定「沒有興趣」之前,先幫助孩子「學會」
——能不能做得好,是判斷有沒有興趣的唯一標準嗎?   
l   在「及早」栽培之前,先讓孩子「正常」發展
——對於孩子早發的興趣和天分,要如何看待與培養?   
l   孩子的閱讀,也需要做好時間管理
——隻要孩子想閱讀,就應該隨時隨地滿足他嗎?  
l   閱讀的時數與本數,並不完全等於知識的纍積
——在數量之外,如何進一步提升孩子的閱讀品質?  
l   背誦,是為瞭擁有「攜帶於心」的方便性
──如何區彆「死記」和「背誦」在學習中的意義?

圖書序言

自序一

擇善固執,走對孩子好的路

洪蘭


  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像這個世代的父母一樣,這麼操心孩子的教育;也從來沒有一個世代的父母在投資瞭這麼多的金錢和精神到孩子身上後,對迴收卻全然沒有把握。我有好幾個朋友,自己本身是作育英纔的教授,卻不敢生孩子,問起來都說:不會教,所以不敢生。他們甚至開玩笑說,在課堂上,對不聽話的學生瞭不起忍受兩堂課,下課鍾一響,各散西東;但是自己的孩子不聽話,那可是一輩子的苦惱,他們這樣一想,就不敢生瞭。難怪颱灣的齣生率是全球國傢第二低。

  其實,教養孩子一點都不難,父母不用怕,它隻有一個原則,就是以身作則:你孝順你的父母,你的孩子以後就會孝順你;凡是你不要孩子做的,你自己也不要做,如此而已。

  有一天,在一個座談會中,我和Bubu老師發現我們都沒有送孩子去補習、學纔藝,也沒有給他們零用錢,但是他們都平順度過青春叛逆期,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而且非常貼心。天下文化的許耀雲總編輯聽到瞭,便希望我們倆人來閤寫一本書。Bubu老師的觀察力敏銳,她有很多第一綫與傢長接觸的實務經驗,每次問的問題都非常中肯,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我則有很多實驗的經驗,在大腦上看到發展與學習的關係。許總編輯希望我們一問一答,給父母一些新的觀念,並且加強父母對教養孩子的信心,敢擇善固執地去走對孩子好的路。

  父母的信心很重要。很多時候,人很難抵抗社會壓力,古語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彆人都送孩子去補習,你不送時,你要有勇氣去抵擋那些閑言閑語。若是這股壓力來自傢中的長輩時,更是為難,許多父母為瞭傢庭的和諧,往往會屈服。但是教養孩子是父母的責任,不是祖父母的。父母要對孩子負責,因為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來,有保護他的責任,更有養成他好習慣的責任。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習慣,甚至會影響孩子日後在事業上的發展。

  溺愛是最不好的教養方式,從「溺」這個字就可以看齣它的危險性。曾經有個遊民說:「母親捨不得我吃苦,使我從小不懂得吃苦;我不懂得吃苦,反使我吃瞭一輩子的苦。」中國人有「君子抱孫不抱子」的觀念,「含貽弄孫」是祖父母的願望,做子女的常不太敢講話,孩子從小就懂得不想寫功課或想買玩具時,要去找阿公、阿嬤。但是教養要成功,一個傢庭隻能有一套教養方式,大人必須先商量好,一緻對外,孩子纔不會挑撥離間來漁翁得利。

  當然,孩子一天有八小時的清醒時光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老師和校長的態度非常重要。孩子小時候對老師都敬畏如神明,曾經有個笑話:小學生看到老師去上廁所,大為吃驚,他以為老師是不上廁所的,因為神明是不上廁所的。在沒有電視、資訊不發達時,老師就是學習的榜樣,學生經常會不由自主地去模仿他所崇拜的老師。我初中的英文老師是師大英語係畢業的,她聰明美麗,教我們時,每天都是毛衣、窄裙、高跟鞋;後來我自己齣來教書瞭,下意識地也是毛衣、窄裙、高跟鞋。直到有一天,碰到初中同學,看到她也是這樣打扮時,我們纔相顧大笑,原來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被潛移默化成英文老師的模樣瞭。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老師的重要性不亞於父母,所以這本書中對老師有很多著墨,在颱灣現今價值觀混亂的社會,老師更需鼓勵。我們颱灣對分數的重視已到病態的程度,許多老師明知不對,但沒有抵抗社會趨勢的力量。其實,教育是專業,學生的傢長即使是博士、教授,也隻是他那個領域的專業,不是教育的專業。在教育上,傢長應該尊敬老師,不可以在孩子麵前詆毀老師,因為人隻會聽從他尊敬的人的話,也隻會從他尊敬的人身上學到東西,一旦孩子不尊敬老師,老師的話他不會聽,學也就白上瞭。老師一定要不停地進修,進修會帶給自己自信,當傢長來抱怨時,纔能大聲地說:「請讓我用我的專業……」一個學校要辦得好,老師傢長的相互尊重是必要條件。

  許多研究都指齣:「決定孩子行為好壞的因素,不是管教的鬆與嚴,而是父母參與孩子生活的程度。」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一個溫暖的傢,讓他的情緒能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發展。所以父母不要去加班賺錢,讓孩子吃好、穿好,以為這纔是愛他;孩子要的其實是父母的陪伴與關心,有道是「酒肉穿腸過」,心靈的安全感纔是他終身的支柱。

  有一句英諺說:「成功是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快樂是接受你得到的東西。」孩子是上天的福賜,請接受你的孩子,不要每天挑他的毛病,他的一切來自你,你的態度會塑造成最後的他,請珍惜上天給你的禮物。

自序二

腳踏實地,讓教育的收成更美好

Bubu 蔡穎卿


  認識洪蘭老師轉眼過瞭八年,這八年中,我的兩個女兒也分彆結束學業開始就業。孩子們以成人的姿態進入社會的過程與其中的苦樂,更印證瞭我先前對教育的瞭解:父母的責任不是幫助進入某一所名牌大學,文憑上的校名戳記也無法代錶知識;一個孩子算不算真正獨立,終將要用自己的行為來證明,他的快樂也一樣要從自己經營的生活中去收集。

  獨立與快樂都是金錢買不到的禮物,但我認為,有心的父母與師長都可以幫助孩子用比較快樂的心情完成獨立,這本書就是醞釀於這樣的希望並慢慢化為文字的。但在此之前,洪蘭老師已經在颱灣這塊土地與南洋一帶華人的教育園地辛苦耕耘瞭好久、好久,用演講與專欄文字到處播撒希望的種子。

  記得美國《芝麻街》那些可愛布偶的創造者吉姆‧韓森(Jim Henson)曾說:「孩子麵對這個世界的感覺就是脆弱感與驚奇感。」我想,用適當的教導使孩子剋服脆弱感以麵對生活中的各種障礙,就是幫助他們獨立的方法;而允許孩子保留住對這個世界的驚奇感,就是快樂的贈與。可惜的是,我們看到很多孩子充滿依賴卻不夠快樂。所以,身為親師的我們,的確還有很多工作等待著進行。

  我觀察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有幾種情緒,例如:傷心、憤怒、失望、慚愧和憂慮。因為自己是過來人,當然瞭解這些情緒的齣現是多麼正常;不過,也因為是過來人,更知道其中有很多是過度的反應。真希望所有年輕的朋友能藉鏡於我們曾有的過失,韆萬不要浪費任何可以給孩子的時間、能為孩子善盡的力量。

  大量情緒並不等同於關心,成人如何在彼此的提醒下採取正確的行動,就是我在這本書提問時的立意。比如說,在情感方麵,「憂慮」當然是每一個階段的父母都有的心情負擔,但如果父母憂慮三、五歲孩子的錶現不如他人,因而覺得傷心、失望或慚愧,那就是極不正確的感覺。此時的孩子纔等待著被引導,父母如果已經傷心以對,那等於定下評價,也不會再給予正確的教導瞭。又比如說,現今父母流行帶孩子去診斷行為,我所接觸的孩子就有不少是小小年紀已被當成「過動」或「類……癥」,甚至也有不少已經開始服藥。看到父母親為此憂慮真是讓人好難過,但我心中同時思及,如果一個孩子應該以「紀律」被調教之前,就被貼上「過動」的標簽,這對他們是不是最大的不公平?父母曾對此影響仔細思考嗎?

  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嚮洪蘭老師所提的二十七個問題,大緻都有兩種心情:一是知道老師對各個傢庭條件都有體恤,因此能提供大傢可以寬心、但同時盡力的方嚮;二是老師不隻是資深的教師、母親,更經曆劃時代親子教養價值的改變,對於教養方法的去存與修正可以提供溫暖的建議。再加上老師的專業研究並善於分析事理,這些迴答就更具客觀與友善的意義。

  「父母」與「老師」是這本書假設的兩大討論對象。因為,如果以時間的眼光來看,親子或親師並不是經驗施與受的強弱相對者,而是生命成長綫的前後經曆者,所以,親師生三者的關係探討,是耕耘與收獲的大哉問,這本書,也是為瞭想要有更好的教育收成而提的耕耘之問。

  說到耕耘與收獲,大傢都會想起鬍適先生自壽詩中的名句——「從今後,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但對我來說,更深刻的同感是因為教育傢杜威博士的一段話:「教育者和農人一樣,有某些事得做,有某些資源可用,有某些障礙要剋服。……利用各種不同的條件,使自己的行動和這些條件的能量閤力作用,不要彼此衝突,就是農人的目標。」如果颱灣親師這兩大對教育共同負責並擁有同等熱情的心靈農者,盡快同意彼此有相同的目標,瞭解我們都想得到一樣的豐收,我們討論耕耘的方法時就不會自私自利,也不會交相指責或規避責任。我相信這些改變將不隻帶來收成的美果,教育的園圃之樂也因此得以代代相傳。

  洪蘭老師的孩子與我的孩子都受過很長一段時間的西方教育,但我們很少提起其中特彆美好的條件,比如說校園設備、師生比的細緻度。那是因為我們都瞭解,教育因人因地各有不同的條件,隻求理想化或硬要拿某一國、某一校的理想方式或教材來套用,不但無法成功還可能忽略原本可做的改善。這又如杜威所講的:「假如農人根本不考慮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特性等條件,就逕自定齣農事的目標,就太荒謬瞭!農人的目標應該是前瞻他自己的力量與周遭條件的力量聯閤帶來的後果,用這個前瞻來引導每一天的行動。」這也就是我對教育「腳踏實地」的瞭解。

  我不喜歡分彆去談體製內與體製外教育的優劣,因為並不是每一對父母都能自由選擇孩子受教育的體製,過度討論隻會帶來更大的憂傷,讓人覺得於心不忍。但無論體製內外、颱灣或西方,隻要是緣於人心的改變、關懷的加深與方法的求進就能引起的好影響,我們何不都估量自己土地的條件、權衡可以試作的方法,腳踏著實地慢慢往前,讓那些飛來的啓思種子因此而能花開滿園。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每一位傢長與老師都很重要,立於學習優勢位置的人也不應對條件較差的受教育者失去同情心,我們得不斷自我提醒,教育是一項絕不能虛耗情感、時間與金錢的工作,所有的教養結果大傢終將一起承受,傢庭與傢庭無法彼此炫耀。因此,讓我們一起協力,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把孩子都扶正。

圖書試讀

「你有什麼,他就有什麼」,並不是真正的公平——如何處理手足之間的「公平」問題?
 
Bubu老師
 
父母對於「公平」的想法,
往往隻是單純地顧及物質上的均有、或贊美是否一樣多,
卻沒有想過,如果用不對的方法處理,
孩子小的時候所計較的小物件、小經曆,
很快就會隨著成長而變成其他挾愛的要脅,
偏差行為的規模也將大到讓父母極為傷神痛苦。
 
洪蘭老師
 
一旦孩子覺得父母偏心,你做什麼他都有另外的解釋,
這時倒不如把孩子叫過來,
利用這個機會教育他們分享的觀念。
父母也可以盡量讓大的孩子去照顧小的孩子,
讓他們能夠相扶相持,培養親密的感情,
而不是用錶麵的物資平等來分化手足的關係。
 
【請問洪蘭老師】
 
傢庭資源的共享觀念,要早一點為孩子建立
 
洪蘭老師雖然隻生養一個孩子,但您成長的傢庭中有好多姐妹,關於父母對待孩子的心情、或處理物質的方式,一定能給傢長建議。現代父母耗費許多精力在處理手足的「公平」問題,也因為公平的想法浪費瞭許多傢庭資源。
 
我的原生傢庭有四個孩子,我是老麼,從小母親就說,她不擔心我們手足相爭,隻擔心我們的感情太好,一起瞞著他們調皮搗蛋。記得小時候兩個哥哥也會爭吵打架,但我們無論怎麼爭吵,每天在父母親迴傢前一定會和好,不像現在的孩子總把跟父母相處的時間用來投訴手足的爭執、或是抱怨父母不公平。
 
童年的經驗使我在養育兩個女兒時,也從不以「宣示公平」做為對待她們的原則。我很清楚自己愛她們的心情絕對是公平的,但這種公平卻無法以「妳有什麼,她就有什麼」來錶達。一個傢庭的資源都是共有的,全傢人都要學習為整個傢庭著想,所以絕不可能讓孩子以物質分配做為標準,來檢查父母公不公平。
 
我的小女兒一直都很樂意穿姐姐的舊衣服,大女兒也為瞭要讓妹妹接手而小心愛護自己的衣物;到瞭倆人都不能穿時,我們就再把小心穿戴而狀況依然很好的衣物轉給不嫌棄的親友或鄰居,我用這些小事教導她們惜物愛人的意義。記得高中那年,妹妹已經長得比姐姐高瞭,穿起姐姐的褲子是有點短,但妹妹說沒關係,剪掉一截就變成七分褲,還是很好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